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同位素(Fe、S和C)协同揭示高锑地下水Fe(Ⅱ)-Sb(Ⅲ)共氧化机制
1
作者 赵俊梅 刘亚平 +4 位作者 李伟娇 李梓瑶 穆桃李 郝春明 董会军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7430-7438,共9页
好氧黑暗地下水环境中Sb(Ⅲ)也能实现快速氧化,前人推断Fe(Ⅱ)和Sb(Ⅲ)共氧化可能是最重要的驱动机制,然而该机制缺乏环境同位素分馏的野外验证。为此,野外采集湖南锡矿山锑矿区北矿Dx_(3)~4水高低Sb地下水样品20组,通过对比高低Sb地下... 好氧黑暗地下水环境中Sb(Ⅲ)也能实现快速氧化,前人推断Fe(Ⅱ)和Sb(Ⅲ)共氧化可能是最重要的驱动机制,然而该机制缺乏环境同位素分馏的野外验证。为此,野外采集湖南锡矿山锑矿区北矿Dx_(3)~4水高低Sb地下水样品20组,通过对比高低Sb地下水环境同位素(δ^(56)Fe、δ^(13)C和δ^(34)S)的差异,探究高Sb地下水形成过程中环境同位素的分馏过程,揭示好氧黑暗地下水环境中Sb(Ⅲ)快速氧化的新机制。结果表明:湖南锡矿山锑矿区北矿Dx_(3)~4水中总锑(^(T)Sb)浓度范围为5.30~20 700μg/L,平均值为3 660.61μg/L,Sb(Ⅴ)是最主要的Sb价态。偏中性-弱碱性和富含氧气的Dx_(3)~4水环境为Fe S_(2)和Sb_(2)S_(3)共氧化提供了便利,也引发了沉积物和地下水间δ^(18)O_(SO_(4))、δ^(34)S_(SO_(4))和δ^(56)Fe的分馏,导致高Sb地下水SO_(4)^(2-)、总铁(^(T)Fe)和Sb(Ⅴ)含量的升高。与此同时,微生物活动导致的有机碳氧化分解进一步促进了Fe(Ⅱ)和Sb(Ⅲ)共氧化速率的提升。该结论揭示了好氧黑暗地下水环境中Sb(Ⅲ)氧化新机制,并为进一步提升Sb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认知和防止高Sb地下水污染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同位素 fe()-Sb(Ⅲ)共氧化 有机碳氧化分解 Sb(Ⅴ) 高锑地下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针菇多糖-Fe(Ⅱ)螯合物的制备及抗氧化活性 被引量:23
2
作者 马利华 秦卫东 +1 位作者 陈学红 易剑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0期202-207,共6页
确定金针菇多糖与Fe(Ⅱ)的螯合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以螯合度为指标,探讨螯合时间、金针菇多糖与Fe(Ⅱ)的质量比(mg/mg)、Fe(Ⅱ)的初始质量浓度(mg/mL)对金针菇多糖-Fe(Ⅱ)螯合物的影响,通过响应面试验确定最佳螯合条件,并对金针菇螯合... 确定金针菇多糖与Fe(Ⅱ)的螯合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以螯合度为指标,探讨螯合时间、金针菇多糖与Fe(Ⅱ)的质量比(mg/mg)、Fe(Ⅱ)的初始质量浓度(mg/mL)对金针菇多糖-Fe(Ⅱ)螯合物的影响,通过响应面试验确定最佳螯合条件,并对金针菇螯合前后的抗氧化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当螯合时间6h、金针菇多糖与Fe(Ⅱ)的质量比3.54:1(mg/mg)、初始质量浓度为6mg/mL时螯合度为86.21%;各抗氧化性实验结果显示金针菇多糖螯合Fe(Ⅱ)后其抗氧化性能较螯合前有所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针菇多糖 螯合 fe() 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Ⅱ)存在条件下氧化铁-高岭石复合物的形成与转化 被引量:12
3
作者 魏世勇 刘茜 +2 位作者 刘凡 冯雄汉 谭文峰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34-1143,共10页
氧化铁-高岭石复合物是我国南方土壤的重要组分,也是影响这些土壤理化性质的主要因子。本文以Fe(Ⅱ)为添加剂,研究了晶质氧化铁-高岭石复合物的形成与转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Fe(Ⅱ)可加速晶质氧化铁-高岭石复合物的形成,... 氧化铁-高岭石复合物是我国南方土壤的重要组分,也是影响这些土壤理化性质的主要因子。本文以Fe(Ⅱ)为添加剂,研究了晶质氧化铁-高岭石复合物的形成与转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Fe(Ⅱ)可加速晶质氧化铁-高岭石复合物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高岭石对晶质氧化铁形成的抑制作用。当Fe(Ⅱ)/Fe(Ⅲ)摩尔比(R)在0.04~0.06时,Fe(Ⅱ)可加速纤铁矿、针铁矿、赤铁矿-高岭石复合物的形成;当R≥0.1时,可快速形成磁铁矿-高岭石复合物。在温度50~60℃、pH5~6条件下,Fe(Ⅱ)可加速纤铁矿、针铁矿-高岭石复合物的形成;温度80℃及中性附近时,可加速赤铁矿-高岭石复合物的形成;pH9时,则形成了磁铁矿-高岭石复合物。高岭石的存在减弱了Fe(Ⅱ)对晶质氧化铁形成的催化效果,也可影响产物类型和结晶形貌。上述结果可为自然环境中氧化铁以及氧化铁-高岭石复合物的形成转化过程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岭石 fe() 水铁矿 晶质氧化 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Ⅱ)盐氧化絮凝对As(Ⅲ)和As(Ⅴ)的去除 被引量:5
4
作者 韩煦 安学良 +2 位作者 宋雅琴 陈澄 任海涛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1-36,共6页
为探讨利用Fe(Ⅱ)盐氧化絮凝对As(Ⅲ)和As(Ⅴ)的去除效果,采用FeSO_4·7H_2O作为氧化絮凝剂,探究不同初始Fe(Ⅱ)浓度和pH对As(Ⅲ)和As(Ⅴ)去除效果的影响,并通过TEM分析不同pH下最终生成的铁(羟基)氧化物.结果表明:随着Fe(Ⅱ)加入... 为探讨利用Fe(Ⅱ)盐氧化絮凝对As(Ⅲ)和As(Ⅴ)的去除效果,采用FeSO_4·7H_2O作为氧化絮凝剂,探究不同初始Fe(Ⅱ)浓度和pH对As(Ⅲ)和As(Ⅴ)去除效果的影响,并通过TEM分析不同pH下最终生成的铁(羟基)氧化物.结果表明:随着Fe(Ⅱ)加入量的提高,As(Ⅴ)的去除率升高,As(Ⅲ)的去除率先降低后升高;随着溶液初始pH的升高,As(Ⅴ)和As(Ⅲ)的去除率均先升高后降低;在初始As/Fe摩尔比为0.5、As(Ⅴ)和As(Ⅲ)的初始浓度均为0.5 mmol/L条件下,在pH为9.0时,溶液中同时形成水铁矿和砷酸铁,通过吸附和共沉淀作用去除As(Ⅴ),反应0.5 h后去除率为63.7%;在pH为11.0时,溶液中形成砷酸铁,通过共沉淀和吸附作用去除As(Ⅲ),反应0.5 h后去除率为7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氧化絮凝 As(Ⅲ)去除 As(Ⅴ)去除 铁(羟基)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弱外磁场诱导氧化沉淀法制备Fe_3O_4纳米粒子 被引量:1
5
作者 郭雷 胡小芳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410-1414,共5页
通过弱外磁场诱导氧化共沉淀法合成Fe3O4纳米粒子,并采用XRD、SEM、VMS表征产物晶型、形貌和磁性能。结果表明,弱外磁场可诱导加速α-FeOOH向Fe3O4的相转变,产物粒子为尖晶石结构,且结晶良好;产物粒子在外加弱磁场诱导后更倾向于向多面... 通过弱外磁场诱导氧化共沉淀法合成Fe3O4纳米粒子,并采用XRD、SEM、VMS表征产物晶型、形貌和磁性能。结果表明,弱外磁场可诱导加速α-FeOOH向Fe3O4的相转变,产物粒子为尖晶石结构,且结晶良好;产物粒子在外加弱磁场诱导后更倾向于向多面体形貌生长,且粒度分布变窄、粒径变大;产品的磁性能由于粒子晶化程度、形貌、粒度分布的变化,其饱和磁化强度、矫顽力均变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3O4纳米粒子 弱磁场诱导 氧化沉淀 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水水化学组成对Fe(Ⅱ)氧化过程中锰氧化菌失活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孙群群 屈婧祎 +1 位作者 童曼 袁松虎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01-107,205,F0003,共9页
溶解态Fe(Ⅱ)和Mn(Ⅱ)常共存于还原性地下水中,受O2扰动Fe(Ⅱ)会快速发生氧化。为了解地下水化学组成对Fe(Ⅱ)氧化过程中锰氧化菌Pseudomonas putida MnB1失活的影响,利用平板计数和邻菲咯啉显色法研究了pH值、天然有机质和阴阳离子对Fe... 溶解态Fe(Ⅱ)和Mn(Ⅱ)常共存于还原性地下水中,受O2扰动Fe(Ⅱ)会快速发生氧化。为了解地下水化学组成对Fe(Ⅱ)氧化过程中锰氧化菌Pseudomonas putida MnB1失活的影响,利用平板计数和邻菲咯啉显色法研究了pH值、天然有机质和阴阳离子对Fe(Ⅱ)氧化过程中MnB1菌株活菌数量和Fe(Ⅱ)浓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为7.0的实验体系中MnB1菌株的失活率大于pH值为6.6的实验体系;柠檬酸钠、草酸和腐殖酸均能抑制MnB1菌株的失活,其机制可能为抑制铁(氢)氧化物沉淀的生成,其中草酸和腐殖酸的抑制作用大于柠檬酸钠;PO^(3-)_(4)通过与Fe(Ⅲ)形成不可溶的非晶态铁(氢)氧化物,从而促进MnB1菌株的失活;Mg^(2+)、Ca^(^(2+))的加入可通过降低实验体系的pH值以及共存的Cl^(-)竞争·OH,进而抑制MnB1菌株的失活。该研究结果补充了对地下水中铁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氧化 fe()氧化 活性氧 铁锰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弱外磁场辅助氧化共沉淀法合成正八面体Fe_3O_4纳米颗粒 被引量:1
7
作者 林建 胡大为 胡小芳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74-179,共6页
本文在弱外磁场辅助条件下,采用氧化共沉淀方法调控合成了正八面体Fe3O4纳米颗粒。采用XRD、SEM、振动磁强计(VSM)来表征产物的晶型、形貌和磁性能。XRD结果表明,产物具有尖晶石结构,且结晶良好、纯度高;SEM观察结果表明Fe3O4纳米颗粒... 本文在弱外磁场辅助条件下,采用氧化共沉淀方法调控合成了正八面体Fe3O4纳米颗粒。采用XRD、SEM、振动磁强计(VSM)来表征产物的晶型、形貌和磁性能。XRD结果表明,产物具有尖晶石结构,且结晶良好、纯度高;SEM观察结果表明Fe3O4纳米颗粒均为二次粒子,由更小的粒子成长而来;VSM测定结果说明各种形貌的Fe3O4纳米粒子具备良好的磁性能。同时,分析了粒子不同形貌的成核机理。结果表明采用弱外磁场辅助的办法可以获得具有良好晶型、正八面体形貌形貌和良好磁性能的Fe3O4纳米颗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磁场 氧化沉淀 fe3O4纳米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腐殖质对电絮凝体系中As(Ⅲ)氧化去除的影响机制
8
作者 赵凤怡 童曼 +1 位作者 张娜 蔡其正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4-255,共12页
电絮凝技术可以通过二价铁[Fe(Ⅱ)]的氧化沉淀机制高效氧化去除地下水中的As(Ⅲ)。天然有机质(NOM)广泛存在于高砷地下水中,可能通过络合、电子穿梭、竞争吸附位点等多种途径影响Fe(Ⅱ)的氧化沉淀,但目前天然有机质对电絮凝体系中As(Ⅲ... 电絮凝技术可以通过二价铁[Fe(Ⅱ)]的氧化沉淀机制高效氧化去除地下水中的As(Ⅲ)。天然有机质(NOM)广泛存在于高砷地下水中,可能通过络合、电子穿梭、竞争吸附位点等多种途径影响Fe(Ⅱ)的氧化沉淀,但目前天然有机质对电絮凝体系中As(Ⅲ)氧化去除的影响规律和机制尚不清楚。以腐殖酸(humic acid,HA)作为天然有机质的代表,研究了腐殖质对电絮凝体系中As(Ⅲ)氧化去除的影响规律和机制。结果表明:(1)HA可以促进电絮凝体系中Fe(Ⅱ)的氧化沉淀和As(Ⅲ)的氧化去除,且HA浓度越高,促进效果越显著;(2)在不同pH值(6.0、6.5、7.0、7.5)以及不同电解质环境下,HA对Fe(Ⅱ)氧化沉淀和As(Ⅲ)氧化去除的影响有显著的差异,pH值越低HA促进As(Ⅲ)氧化去除的效果越显著,在Na2SiO3电解质环境下HA对As(Ⅲ)的氧化去除作用最为显著;(3)HA促进电絮凝体系中As(Ⅲ)氧化去除的机制是通过加速水相Fe(Ⅱ)的氧化促进Fe的沉淀,从而使Fe(Ⅱ)的氧化沉淀过程主导As(Ⅲ)的氧化和去除。研究结果可为高砷地下水修复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砷地下水修复 电絮凝技术 天然有机质(NOM) fe()的氧化沉淀 As(Ⅲ)的氧化去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锰矿催化氧化Fe(Ⅱ)生成铁氧化物过程及影响因素
9
作者 卢涛 罗瑶 +3 位作者 刘立虎 李安玉 王伟华 邱国红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392-2402,共11页
自然界中的锰氧化物常与铁氧化物交结伴生,其形成和转化过程相互影响.Mn(Ⅳ)氧化物与Fe(Ⅱ)反应过程已有较多研究,然而有氧环境中低价锰氧化物氧化Fe(Ⅱ)生成铁氧化物的过程尚缺乏系统研究.本工作以黑锰矿为例,研究了开放体系中Fe(Ⅱ)... 自然界中的锰氧化物常与铁氧化物交结伴生,其形成和转化过程相互影响.Mn(Ⅳ)氧化物与Fe(Ⅱ)反应过程已有较多研究,然而有氧环境中低价锰氧化物氧化Fe(Ⅱ)生成铁氧化物的过程尚缺乏系统研究.本工作以黑锰矿为例,研究了开放体系中Fe(Ⅱ)在低价氧化锰矿物表面的氧化行为,分析了Fe(Ⅱ)浓度、溶解氧以及pH对Fe(Ⅲ)氧化物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黑锰矿在氧化Fe(Ⅱ)形成针铁矿和纤铁矿的同时,自身被部分还原释放Mn(Ⅱ).当反应体系pH值为3.0时,溶解氧氧化Fe(Ⅱ)作用弱,主要为黑锰矿氧化Fe(Ⅱ)并在其表面生成针铁矿.当反应体系pH值升高至5.0,黑锰矿催化加速了溶解氧对低浓度(<5.0 mmol·L^(−1))Fe(Ⅱ)的氧化并生成水铁矿,随后转化成纤铁矿和针铁矿;Fe(Ⅱ)浓度升高(>5.0 mmol·L^(−1)),反应初期Fe(Ⅱ)直接被黑锰矿氧化,形成了以针铁矿和少量纤铁矿组成的包覆层,并导致氧化速率减弱,而溶解氧在Fe(Ⅱ)后期氧化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这些结果丰富了表生环境铁锰氧化物的形成与共生机理,为土壤矿物形成演化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 氧化 fe() 催化氧化 溶解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Ⅱ)-Cr(Ⅲ)电解液在石墨电极上的氧化还原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肖涵谛 黄忍 +2 位作者 张欢 罗旭东 陈娜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179-1181,1196,共4页
为明晰电极对铁铬液流电池电极反应的影响因素,利用循环伏安、极化曲线和交流阻抗方法研究Fe(Ⅱ)-Cr(Ⅲ)电解液在石墨电极上的氧化还原动力学,计算出其电极反应动力学参数:扩散系数Do=7.98×10^-6 cm^2/s;反应速率常数k°=9.15&... 为明晰电极对铁铬液流电池电极反应的影响因素,利用循环伏安、极化曲线和交流阻抗方法研究Fe(Ⅱ)-Cr(Ⅲ)电解液在石墨电极上的氧化还原动力学,计算出其电极反应动力学参数:扩散系数Do=7.98×10^-6 cm^2/s;反应速率常数k°=9.15×10^-4cm/s;交换电流密度Jo=2.7×10^-3 A/cm^2.结果 表明,Fe(Ⅱ)-Cr(Ⅲ)电解液在石墨上的电极反应主要受扩散控制;电极材料会使Fe^2+/Fe^3+离子电对的电极反应速率产生数量级上的差距;在实现大电流密度过程中,铁铬体系对电极材料的要求有别于全钒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还原 fe()-Cr(Ⅲ)电解液 极化 石墨 铁铬液流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O^(-)_(2)促进剩余污泥水解新原理:Fe(Ⅱ)氧化与Fe(Ⅲ)还原
11
作者 孟雨桐 赵智强 +1 位作者 高金索 张耀斌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5-164,共10页
剩余污泥的水解破壁是其厌氧消化的限速步骤。投加Fe(Ⅲ)氧化物可富集具有异化铁还原功能的Fe(Ⅲ)还原菌,强化复杂有机物的分解,是一种促进剩余污泥水解破壁的有效手段。然而,在实际工程中,连续投加Fe(Ⅲ)氧化物不经济。亚硝酸盐作为反... 剩余污泥的水解破壁是其厌氧消化的限速步骤。投加Fe(Ⅲ)氧化物可富集具有异化铁还原功能的Fe(Ⅲ)还原菌,强化复杂有机物的分解,是一种促进剩余污泥水解破壁的有效手段。然而,在实际工程中,连续投加Fe(Ⅲ)氧化物不经济。亚硝酸盐作为反硝化中间产物,被报道能促进污泥水解破壁,同时可将污泥中的Fe(Ⅱ)化学氧化为Fe(Ⅲ),但对于亚硝酸盐引发的Fe(Ⅱ)氧化和Fe(Ⅲ)还原过程对污泥水解破壁及后续厌氧消化的影响却鲜有报道。向剩余污泥中添加亚硝酸盐,发现其中97.3%的Fe(Ⅱ)被氧化为Fe(Ⅲ),进而参与异化铁还原。扫描电镜和三维荧光光谱结果表明,添加亚硝酸盐组污泥水解破壁明显,有机物大量释出;微生物群落分析表明,添加亚硝酸盐组反硝化细菌和Fe(Ⅲ)还原菌显著富集。厌氧消化结束后,相比对照组(未添加亚硝酸盐),添加亚硝酸盐组污泥减量化和累积甲烷产量分别提高21%和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污泥 水解破壁 异化铁还原 亚硝酸盐 fe()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荧光光谱表征Fe(Ⅱ)浓度对厌氧氨氧化过程的影响与平行因子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嵘 姚亮 +2 位作者 申慧彦 余丽 李卫华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9年第6期658-665,共8页
考察Fe(Ⅱ)浓度对厌氧氨氧化过程的影响,并采用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分析方法,解析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出水中的荧光组分,探究外加Fe(Ⅱ)与反应器出水水质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Fe(Ⅱ)浓度从1.84 mg L升至5.00 mg L,NH+4-N和NO-2-N的... 考察Fe(Ⅱ)浓度对厌氧氨氧化过程的影响,并采用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分析方法,解析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出水中的荧光组分,探究外加Fe(Ⅱ)与反应器出水水质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Fe(Ⅱ)浓度从1.84 mg L升至5.00 mg L,NH+4-N和NO-2-N的去除率逐渐增加,表明增加进水Fe(Ⅱ)浓度可以提高微生物对底物的利用率;随着Fe(Ⅱ)浓度的增加,厌氧氨氧化菌的数量亦显著增加;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出水的主要荧光组分是类蛋白质和类富里酸物质,随着Fe(Ⅱ)浓度的增加,反应器出水的类蛋白质荧光强度显著增强,表明在一定条件下,投加Fe(Ⅱ)可以促进厌氧氨氧化菌的生长。因此,利用三维荧光光谱法可以反映投加Fe(Ⅱ)对厌氧氨氧化性能的影响,进而反映反应器实际运行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氨氧化 荧光光谱 平行因子分析 fe() 类蛋白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沉淀-陈化晶化法制备NH4Fe2(PO4)2(OH)·2H2O及LiFePO4
13
作者 冯志昊 唐涛 应皆荣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722-1724,共3页
以H3PO4、FeSO4·7H2O、NH3·H2O、H2O2为原料,在pH=5.0时,采用连续的氧化沉淀法制得类球形非晶态的NH4Fe2(PO4)2(OH)·2H2O。将NH4Fe2(PO4)2(OH)·2H2O与一定浓度的H3PO4溶液混合,在90℃陈化2 h,制得结晶完好具有微纳... 以H3PO4、FeSO4·7H2O、NH3·H2O、H2O2为原料,在pH=5.0时,采用连续的氧化沉淀法制得类球形非晶态的NH4Fe2(PO4)2(OH)·2H2O。将NH4Fe2(PO4)2(OH)·2H2O与一定浓度的H3PO4溶液混合,在90℃陈化2 h,制得结晶完好具有微纳米结构的NH4Fe2(PO4)2(OH)·2H2O前驱体。由该NH4Fe2(PO4)2(OH)·2H2O制得的LiFePO4正极材料具有较好的性能。0.2 C时首次充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62.9和152.8 mAh/g,首次库仑效率为93.8%;1 C和5 C时可逆放电比容量分别大于120和70 mAh/g;具有较好的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用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等对NH4Fe2-(PO4)2(OH)·2H2O和LiFePO4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氧化沉淀的pH值对前驱体的成份、结构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极材料 前驱体 氧化沉淀 陈化晶化 NH4fe2(PO4)2(OH)·2H2O LIfePO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84消毒液为载体的Fe(Ⅱ)氧化实验问题组设计 被引量:1
14
作者 杜敦帅 《化学教学》 CAS 2010年第8期77-78,共2页
1实验过程设计 以84消毒液为载体,按照三个问题组的提示进行实验探究。 [问题组一]通过课前阅读材料(见附),推测84消毒液的酸碱性。用pH试纸验证之。
关键词 氧化实验 过程设计 消毒液 fe() 载体 实验探究 阅读材料 PH试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均匀沉淀法合成纳米氧化铁 被引量:31
15
作者 欧延 邱晓滨 +2 位作者 许宗祥 林敬东 廖代伟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82-885,共4页
以尿素为均匀沉淀剂、氯化铁为原料,采用均匀沉淀法在不同的条件下合成具有实用价值的α型纳米氧化铁.用XRD和TEM测定产品的形貌并确定产品的纳米尺度.实验表明,所合成的Fe2O3为α型,粒径在20~40nm范围,且分散性好.初步探讨了煅烧温度... 以尿素为均匀沉淀剂、氯化铁为原料,采用均匀沉淀法在不同的条件下合成具有实用价值的α型纳米氧化铁.用XRD和TEM测定产品的形貌并确定产品的纳米尺度.实验表明,所合成的Fe2O3为α型,粒径在20~40nm范围,且分散性好.初步探讨了煅烧温度等合成条件对晶体粒径和形貌的影响以及均匀沉淀法合成纳米氧化铁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氧化 均匀沉淀 合成条件 粒径 形貌 分散性 煅烧温度 晶体 氯化铁 fe2O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沉淀法合成La_(0.7)Sr_(0.3-x)Ca_xCo_(0.9)Fe_(0.1)O_(3-)及其性能表征 被引量:5
16
作者 于洪浩 高文元 孙俊才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496-498,522,共4页
以金属硝酸盐、氨水为沉淀剂,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合成了La0.7Sr0.3-xCaxCo0.9Fe0.1O3-"(简称LSCCF,x=0.05,0.10,0.15,0.20)粉料。借助差示扫描量热法-热重分析法(DSC-TG)、X射线衍射法(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法(SEM)对600℃,800℃,100... 以金属硝酸盐、氨水为沉淀剂,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合成了La0.7Sr0.3-xCaxCo0.9Fe0.1O3-"(简称LSCCF,x=0.05,0.10,0.15,0.20)粉料。借助差示扫描量热法-热重分析法(DSC-TG)、X射线衍射法(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法(SEM)对600℃,800℃,1000℃热处理4h后LSCCF粉料的形成过程、晶体结构和粒度形貌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LSCCF粉料的形成过程分为4个阶段——脱水阶段、分解阶段、LaCoO3基氧化物形成阶段和LSCCF固溶体形成阶段;适宜热处理制度为800℃下保温4h,且制备出的LSCCF粉料为均一的钙钛矿结构。使用直流四极探针法测定了LSCCF样品在空气气氛下的电导率,发现该体系材料在600~800℃范围的电导率都超过了250S·cm-1,其导电机制符合p型小极化子绝热孔隙理论,且能够满足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ITSOFC)阴极材料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阴极材料 La0.7Sr0.3-aCo0.9fe0.1O3-δ 化学共沉淀 电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V/Fe(Ⅲ)-富马酸盐体系对印染废水中橙黄Ⅱ的降解效果 被引量:2
17
作者 孙杰 曾沛 张晗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2-87,共6页
为研究Fe(Ⅲ)-富马酸盐体系对染料废水的降解效果,在紫外光照射下进行Fe(Ⅲ)-富马酸盐体系中橙黄Ⅱ的光氧化反应试验,考察溶液中初始c〔Fe(Ⅲ)〕、ρ(橙黄Ⅱ)和c(富马酸钠)及溶液p H对橙黄Ⅱ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溶液p H... 为研究Fe(Ⅲ)-富马酸盐体系对染料废水的降解效果,在紫外光照射下进行Fe(Ⅲ)-富马酸盐体系中橙黄Ⅱ的光氧化反应试验,考察溶液中初始c〔Fe(Ⅲ)〕、ρ(橙黄Ⅱ)和c(富马酸钠)及溶液p H对橙黄Ⅱ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溶液p H为3-7时,Fe(Ⅲ)-富马酸盐体系对橙黄Ⅱ的去除率随着溶液p H的减小而增大.当溶液中c〔Fe(Ⅲ)〕为25μmol/L、ρ(橙黄Ⅱ)为25mg/L、c(富马酸钠)为250μmol/L、p H为3时、光照反应50 min后橙黄Ⅱ的去除率接近于100%,TOC去除率接近60%.橙黄Ⅱ的去除率随溶液中初始c〔Fe(Ⅲ)〕的增加而逐渐升高,而初始c(富马酸钠)的变化对橙黄Ⅱ的去除率影响不显著.动力学分析表明,橙黄Ⅱ光降解过程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方程.试验采用荧光法验证了体系反应过程中·OH的产生,有助于对橙黄Ⅱ降解机理的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Ⅲ)-富马酸盐 橙黄 氧化 ·OH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乳糖与Fe(II)盐配合物特性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慧 王亚娟 单志华 《皮革科学与工程》 CAS 2006年第1期16-20,共5页
通过化学方法得到多活性反应基团的氧化乳糖,研究其与Fe(II)配位性能。利用pH值滴定法测定氧化乳糖在不同温度下的加质子常数及其与Fe(II)配位的稳定常数。结果表明温度越低,加质子常数和配合物稳定常数值都更高,说明温度越低,配离子稳... 通过化学方法得到多活性反应基团的氧化乳糖,研究其与Fe(II)配位性能。利用pH值滴定法测定氧化乳糖在不同温度下的加质子常数及其与Fe(II)配位的稳定常数。结果表明温度越低,加质子常数和配合物稳定常数值都更高,说明温度越低,配离子稳定性越大或形成的配合物越难离解。红外光谱证明氧化乳糖和Fe(II)盐溶液确实发生了反应,同时根据所得的13CNMR图谱可以知道具体发生反应的C位,最后根据Job法测得配合物发生反应的配合比接近1∶1,同时推测出反应结构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乳糖 fe()盐 稳定常数 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Fe-S三元包合物氧化还原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黄楚宝 郭纯孝 +1 位作者 张致贵 徐丽娟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1985年第7期627-631,共5页
本文结合电化学测量和量子化学计算对Mo-Fe-S三元包合物的氧化还原特性进行了研究。用铂电极测得的该包合物在0.1MKClO_(4)-DMF溶液中的循环伏安图显现出两对氧化-还原峰,由此得到的电化学参数与EHMO计算结果都表明,电位较正的一对峰相... 本文结合电化学测量和量子化学计算对Mo-Fe-S三元包合物的氧化还原特性进行了研究。用铂电极测得的该包合物在0.1MKClO_(4)-DMF溶液中的循环伏安图显现出两对氧化-还原峰,由此得到的电化学参数与EHMO计算结果都表明,电位较正的一对峰相应于Fe(Ⅲ)/Fe(Ⅱ)的氧化还原,反应不可逆。电位较负的一对峰相应于Mo(Ⅴ)/Mo(Ⅳ)的氧化还原反应半可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伏安图 氧化还原反应 量子化学计算 fe() fe(Ⅲ) 氧化还原特性 铂电极 包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阴极材料Ba_(0.5)Sr_(0.5)Co_(0.8)Fe_(0.2)O_(3-δ)的制备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嵩 季世军 孙俊才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581-1583,共3页
碳酸共沉淀法合成了新型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ITSOFC)阴极材料Ba0.5Sr0.5Co0.8Fe0.2O3-δ(BSCF)。利用XRD、DSC、TG、SEM和EDX等手段研究了不同煅烧温度对产物相结构、形貌和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前驱体经过1000℃煅烧2h后,产物形... 碳酸共沉淀法合成了新型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ITSOFC)阴极材料Ba0.5Sr0.5Co0.8Fe0.2O3-δ(BSCF)。利用XRD、DSC、TG、SEM和EDX等手段研究了不同煅烧温度对产物相结构、形貌和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前驱体经过1000℃煅烧2h后,产物形成了钙钛矿结构,但存在少量BaO或SrO杂相。随着煅烧温度提高,产物中的杂相逐渐消失,产物的晶体结构在1180℃条件下转变为单一的立方型钙钛矿结构,其化学组成为Ba0.51Sr0.49Co0.72Fe0.19O3-δ,而且颗粒均匀,基本在10μm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低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阴极材料 Ba0.5Sr0.5Co0.8fe0.2O3-δ 沉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