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InSAR约束的2020年土耳其MW6.8地震滑动分布特征及对周围区域的应力影响
1
作者 于书媛 骆佳骥 +2 位作者 丁娟 黎哲君 赵朋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62-970,共9页
2020年1月25日,在土耳其东北部发生MW6.8地震。为确定本次地震的断层几何和滑动分布并评估区域危险性,利用Sentinle-1A卫星升、降轨数据获取地震同震形变场,并以此为约束,反演发震断层的几何特征及精细滑动分布模型。最后,综合库仑应力... 2020年1月25日,在土耳其东北部发生MW6.8地震。为确定本次地震的断层几何和滑动分布并评估区域危险性,利用Sentinle-1A卫星升、降轨数据获取地震同震形变场,并以此为约束,反演发震断层的几何特征及精细滑动分布模型。最后,综合库仑应力特征和区域构造背景,评估2020年土耳其地震对2023年土耳其双震和邻近断层的触发影响。结果表明,升、降轨形变场呈现以NE分开的两个对称分布的近椭圆状,同震形变发生在Puturge断层上,形变符号相反,表明发震断层运动性质为左旋走滑为主。升、降轨视线向(LOS)最大形变量分别达到~0.35 m和~0.25 m。同震滑动分布模型显示,发震断层走向~66°,倾角~78°,滑动角~8°,破裂面最大滑动量~1.4 m,最大埋深~10 km。以Purturge断层为接收断层的静态库仑应力显示,2020年土耳其地震对2023年的土耳其双震均产生明显的库仑应力加载效应。以Pazarick断层和Cardak断层为接收断层的同震库仑应力结果显示,2020年土耳其地震对上述两条断层附近产生明显的应力加载效应。结合该区域East Anatolia断裂带的震间高应变率特征,表明2023年土耳其双强震的发生是该区域库仑应力加载与Pazarick断层、Cardak断层的非均匀性断层运动学状态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耳其MW6.8地震 InSAR同震形变 断层滑动分布模型 库仑应力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重力场与InSAR的2021年青海玛多M_(S)7.4地震形变特征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于博 张庆云 +2 位作者 李勇江 徐顺强 杨利普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41-649,共9页
基于2019—2023年的流动重力观测资料,使用经典平差获得各测期测点重力值,得到研究区不同时间尺度的重力场变化结果;使用GAMMA软件对InSAR同震观测数据进行干涉处理,获取2021年青海玛多M S7.4地震的同震形变场。结果显示:玛多M S7.4地... 基于2019—2023年的流动重力观测资料,使用经典平差获得各测期测点重力值,得到研究区不同时间尺度的重力场变化结果;使用GAMMA软件对InSAR同震观测数据进行干涉处理,获取2021年青海玛多M S7.4地震的同震形变场。结果显示:玛多M S7.4地震震前研究区异常变化主要集中在震中附近,以负变化为主;地震前后1年期的重力场变化形成了“四象限”的分布特征;震后研究区重力场发生大范围的反向变化,但随着震后调整,震中区域东部的重力场变化量较西部更大,与双断层滑动模型给出的滑动量分布结果一致。玛多地震在LOS向最大位移约为1.29 m,发震断层为走滑型;通过断层滑动分布反演得到双断层模型的滑动主要集中在20 km深度内,发震主断层最大滑移量约为4.8 m,分支断层最大滑移量约为2 m。联合InSAR形变场与2020—2021期重力场变化开展分析后发现,玛多M S7.4地震的发震构造与重力场变化一致性较好,表明重力资料与InSAR资料的联合应用有助于更好地分析大震发震构造及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变重力 INSAR 玛多M S7.4地震 同震形变 断层滑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积石山M_(W)6.1地震InSAR同震形变与震间断裂运动机制
3
作者 杨莹辉 谢丽媛 +4 位作者 许强 王运生 赵晶晶 王道明 陈强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16-1437,共22页
2023年12月18日午夜,中国甘肃省临夏市积石山县发生M_(W)6.1地震,强烈的同震晃动造成大量房屋倒塌及人员伤亡。为揭示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和震前、同震运动机制,文中利用震前GPS和时序InSAR形变,反演得到孕震断裂震间走滑速率约为1.9mm/a... 2023年12月18日午夜,中国甘肃省临夏市积石山县发生M_(W)6.1地震,强烈的同震晃动造成大量房屋倒塌及人员伤亡。为揭示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和震前、同震运动机制,文中利用震前GPS和时序InSAR形变,反演得到孕震断裂震间走滑速率约为1.9mm/a,断层闭锁深度约为11km,跨断裂地壳缩短率约为1.0mm/a,具备发生逆冲地震的潜力。进一步利用Sentinel-1卫星获取的地震前后的合成孔径雷达数据,提取了同震InSAR形变场,根据搜索断层参数后验概率密度分布,估算了最优断层几何参数,并反演了同震断层滑动模型。结果表明,积石山地震为典型的低倾角逆冲断层运动,断层倾向SW具有更高的置信度,最大滑动量位于地下约6.8km深度处,约为0.35m。此外,不同深度处的库仑应力变化显示,主震断层滑动造成的库仑应力传输显著促进了余震的发生。积石山南缘断裂的中北段、积石山北缘断裂东南段及西秦岭北缘断裂的中段均出现明显的库仑应力增加,需持续关注这些区段的地震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地震 震间断裂运动 InSAR同震形变 断层滑动模型 库仑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太平洋强震引起的稳态形变场及其地球动力学含义
4
作者 赵濬哲 付广裕 刘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105-4120,共16页
地震引起的稳态形变由同震形变和震后地幔黏滞性松弛效应的累积两部分组成.本文首先利用球形地球地震位错理论计算了智利MW8.8地震引起的同震水平位移和震后地幔黏滞性松弛效应,发现近场以同震变形为主,远场变形主要来自震后地幔黏滞性... 地震引起的稳态形变由同震形变和震后地幔黏滞性松弛效应的累积两部分组成.本文首先利用球形地球地震位错理论计算了智利MW8.8地震引起的同震水平位移和震后地幔黏滞性松弛效应,发现近场以同震变形为主,远场变形主要来自震后地幔黏滞性松弛效应的累积.接着,本文计算了环太平洋地区373个MW7.0及以上中浅源强震引起的同震和稳态水平位移和稳态应变,发现环太平洋强震引起的稳态水平位移在地震带附近由同震破裂主导,随着震后时间的增加,地幔黏滞性松弛效应逐渐扩展到整个太平洋板块,在太平洋中心区域亦可达分米量级,稳态水平位移的方向大致与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和美洲板块的运动方向一致;环太平洋强震使得整个太平洋板块呈现出明显的西北-东南方向的拉张应变,在东太平洋海隆处引起的稳态拉张应变超过10-7,拉张方向与东太平洋海隆的走向近似垂直.上述拉张性稳态应变表明,环太平洋地震引起的地幔黏滞性松弛效应降低了洋中脊扩张的难度,是引起海底变形的重要机制之一.环太平洋强震在中国东北地区产生的稳态水平位移年变化率与GNSS水平速度场在方向上大体一致,但在量级上占观测结果的20%~70%,表明环太平洋强震引起的地幔黏弹性松弛效应是现今中国大陆GNSS速度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太平洋地震 稳态变形 地震位错理论 地球模型 断层滑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GPS数据反演海原断裂带断层滑动速率和闭锁深度 被引量:39
5
作者 崔笃信 王庆良 +2 位作者 胡亚轩 王文萍 朱桂芝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16-525,共10页
以"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区域站在海原断裂带附近的所有观测数据及跨断裂GPS剖面观测数据作为约束,用Smith3-D体力模型反演了海原断裂带断层滑动速率和断层闭锁深度.从西到东断裂共分为5段,采用遗传算法拟合GPS水平运动速度... 以"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区域站在海原断裂带附近的所有观测数据及跨断裂GPS剖面观测数据作为约束,用Smith3-D体力模型反演了海原断裂带断层滑动速率和断层闭锁深度.从西到东断裂共分为5段,采用遗传算法拟合GPS水平运动速度场,拟合残差均方根为1.1mm/a.反演结果为:毛毛山断裂左旋走滑运动速率为3.5mm/a,闭锁深度为22.0km;老虎山断裂左旋走滑速率为6.5mm/a,闭锁深度为10.3km;海原断裂带西段、中段和东段的滑动速率依次为4.5mm/a、5.6mm/a和5.5mm/a,闭锁深度依次为8.4km、3.6km和4.3km.表明毛毛山断裂左旋走滑运动速率小,闭锁深度大,有利于应变能的积累,使得该断裂及附近地区存在发生强震的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原断裂带 3-D体力模型 反演 滑动速率 闭锁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原-六盘山断裂带现今构造变形特征 被引量:31
6
作者 李强 江在森 +3 位作者 武艳强 赵静 魏文薪 刘晓霞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22,共5页
基于1999—2007年GPS水平速度场资料,利用块体模型和跨断层速度剖面,并结合断裂带两侧应变场的分布,分析了海原-六盘山断裂带分段及整体运动变形特征。结果表明:托莱山与冷龙岭断裂的滑动性质为走滑兼挤压;金强河断裂变形最显著,剪切应... 基于1999—2007年GPS水平速度场资料,利用块体模型和跨断层速度剖面,并结合断裂带两侧应变场的分布,分析了海原-六盘山断裂带分段及整体运动变形特征。结果表明:托莱山与冷龙岭断裂的滑动性质为走滑兼挤压;金强河断裂变形最显著,剪切应变积累程度最高;毛毛山-老虎山断裂中的毛毛山段比老虎山段应变积累大;海原断裂(狭义)左旋走滑速率为5 mm/a,海原地震至今仍以蠕滑调整为主;六盘山北段有2.4 mm/a的挤压量,其挤压应变积累相对显著,而六盘山中南段变形不明显。海原-六盘山断裂带由西向东整体呈现出走滑兼挤压-走滑-挤压的构造转换样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块体模型 海原-六盘山断裂带 滑动速率 应变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青海门源Ms6.9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发震构造研究 被引量:50
7
作者 潘家伟 李海兵 +6 位作者 Marie-Luce CHEVALIER 刘栋梁 李超 刘富财 吴琼 卢海建 焦利青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15-231,共17页
2022年1月8日01时45分,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发生了M_(s)6.9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断裂带中西段的冷龙岭断裂附近。震后的野外现场考察表明,这次地震在海拔3500~4100 m的高原北部祁连山区形成了一系列由张裂隙、张剪裂隙... 2022年1月8日01时45分,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发生了M_(s)6.9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断裂带中西段的冷龙岭断裂附近。震后的野外现场考察表明,这次地震在海拔3500~4100 m的高原北部祁连山区形成了一系列由张裂隙、张剪裂隙、剪切裂隙、挤压鼓包和裂陷等多类型破裂雁行状组合而成的同震地表变形带,表现为左旋走滑运动性质,总长约27 km。破裂带呈NWW—SEE走向,可分为南北两支,北支沿冷龙岭断裂西段分布,南支沿托莱山断裂东端分布,与北支间隔3 km呈左阶雁行排列。根据破裂带的走向变化和阶区特征,可将破裂带分为三段:西段、中段和东段,与地表同震位移分布特征较为吻合。西段为破裂带的南支,呈N93°E走向,长约4.5 km,最大左行水平位错约85 cm;中段为北支破裂带西侧部分,主要呈N102°E走向,长约7.5 km,最大左行水平位错约3.7 m;东段为北支破裂带东侧部分,走向呈N110~120°E走向,长约15 km,最大左行水平位错约3.0 m。门源地震震级与地表破裂带分布规模和变形强度的对比,表明本次地震的震源深度较浅,可能远小于10 km深。这次门源地震的发震断裂为海原断裂带呈挤压弯曲部分的冷龙岭断裂,具有花状构造特征。由于本次地震余震向SE方向扩展,表明具有应力向东迁移趋势,因此,冷龙岭断裂东侧处在海原断裂带上1920年海原大地震与2022年门源地震之间地震空区的金强河、毛毛山和老虎山断裂未来强震危险性升高,需要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_(s)6.9地震 同震地表破裂 左旋走滑 海原断裂带 冷龙岭断裂 发震构造 青藏高原东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四川芦山M_S7.0地震近断层强地面运动模拟及烈度分布估计 被引量:16
8
作者 孟令媛 周龙泉 刘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41-448,共8页
2013年4月20日在我国四川省发生了芦山MS7.0地震,地震给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其中最严重的破坏发生在震中附近的芦山、宝兴等地区.根据地震发生的快速反演结果,及发震断层面上滑动位移的分布情况,构建有限断层模型,... 2013年4月20日在我国四川省发生了芦山MS7.0地震,地震给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其中最严重的破坏发生在震中附近的芦山、宝兴等地区.根据地震发生的快速反演结果,及发震断层面上滑动位移的分布情况,构建有限断层模型,对近断层区域的强地面运动进行初步计算,并基于强地面运动的模拟结果给出震区烈度分布的初步估计.模拟结果显示:模拟烈度图显示极震区的烈度在IX级左右,VI级烈度影响范围大致为16000km2,该结果与中国地震局于4月27日给出的震区实测烈度图一致程度较高.强烈地震发生后,基于近断层强地面运动模拟计算的结果,可以给出相对合理的地震烈度分布情况估计,对震区震情判定及救灾工作具备较高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断层滑动分布 有限断层模型 强地面运动 模拟烈度分布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伽师强震群的深部动力学条件 被引量:10
9
作者 赵俊猛 卢芳 +2 位作者 嘉世旭 徐强 唐伟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38-343,共6页
根据天山造山带及其两侧的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的岩石圈二维速度结构、二维密度结构、二维电性结构、壳幔过渡带的详细结构以及大地热流和震源深度的分布,再结合对新疆西北部的蛇绿岩带、高压变质带和岩浆岩分布的综合分析,建立了天... 根据天山造山带及其两侧的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的岩石圈二维速度结构、二维密度结构、二维电性结构、壳幔过渡带的详细结构以及大地热流和震源深度的分布,再结合对新疆西北部的蛇绿岩带、高压变质带和岩浆岩分布的综合分析,建立了天山造山带的地球动力学“层间插入消减”模型。该模型认为,塔里木板块的中上地壳在库尔勒断裂附近向天山造山带的中下地壳层间插入;而下地壳连同岩石圈地幔向天山造山带的上地幔俯冲消减。在天山的西段(哈萨克斯坦境内),费尔干纳地块由北向南插入到南天山之下约180km的深处,在其东段(中国境内),塔里木盆地由南向北插入南天山之下。这两个具有不同方向的下降板片的接触部位为费尔干纳走滑断裂。我国的伽师、喀什、乌恰地震区均落在这两个具有不同俯冲方向板块的结合部位附近,有着特殊的深部构造背景。南、北两大板块的双向挤压必定产生强大的应力,在地震区附近,这种应力的积累与释放具有4个显著的特点:(1)板片的俯冲消减速度约高达每年22mm左右;(2)应力的积累与释放速率加快;(3)应力释放较容易;(4)应力释放较为集中。这4个特点可能是伽师地区在较短的时间内连续发生数次强震的构造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造山带 层间插入消减模型 走滑断裂 伽师强震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新疆于田M_S7.3地震近断层强地面运动模拟及烈度分布估计 被引量:5
10
作者 孟令媛 周龙泉 刘杰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62-371,共10页
分析了2014年于田MS7.3地震的震源参数特征;结合已有的震源机制反演结果,选取断层面上滑动位移分布构建有限断层模型,模拟计算了近断层区域的宽频带强地面运动参数,并基于强地面运动模拟结果估算了该地震的模拟烈度分布.模拟结果表明,于... 分析了2014年于田MS7.3地震的震源参数特征;结合已有的震源机制反演结果,选取断层面上滑动位移分布构建有限断层模型,模拟计算了近断层区域的宽频带强地面运动参数,并基于强地面运动模拟结果估算了该地震的模拟烈度分布.模拟结果表明,于田MS7.3地震极震区的模拟烈度达到Ⅸ度,与中国地震局公布的烈度图趋于一致,相对于美国地质调查局公布的震动图中极震区烈度(Ⅶ—Ⅷ)偏大.此外文中给出的烈度Ⅶ度及以上影响范围与中国地震局公布的地震动图较为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4年于田MS7 3地震 滑动位移分布 有限断层模型 模拟烈度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据GPS和水准资料反演2008年汶川地震同震破裂模型 被引量:4
11
作者 郝明 王庆良 +1 位作者 崔笃信 李煜航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23-329,441,共7页
通过分析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前后的GPS观测资料和1983~2010年的精密水准观测资料,得到地表同震位移场。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反演了汶川地震同震断层几何模型和断层面上滑动分布。反演结果表明:北川—映秀断裂是一个铲形断层,长度为180km... 通过分析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前后的GPS观测资料和1983~2010年的精密水准观测资料,得到地表同震位移场。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反演了汶川地震同震断层几何模型和断层面上滑动分布。反演结果表明:北川—映秀断裂是一个铲形断层,长度为180km,地表倾角为62°,随指数函数形式逐渐变缓,深度18km,断层面滑动以逆冲为主;青川断裂长为120km,倾角为58°,断层面上走滑分量由南向北逐渐增加;灌县—江油断裂为纯逆冲断层,长度为80km,倾角35°。整个断层模型中最大错动量达到7.6m,对应破坏最严重的北川地区。本次地震释放的地震矩为7.62×1020N·m,相应矩震级为MW7.9。反演所得模型对于近场的水准观测资料和GPS观测资料拟合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8.0级地震 GPS 精密水准 同震位移 有限断层震源模型 滑动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Yabuki & Matsu′ura反演方法计算2011年日本东北地区太平洋海域M_w9.0级地震同震滑动分布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阅兵 金红林 +1 位作者 付广裕 孟国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551-2560,共10页
Yabuki&Matsu′ura反演方法是利用ABIC最佳模型参数选取方法和平滑的滑动分布作为约束条件,由形变观测数据计算发震断层滑动分布.本文基于日本列岛同震GPS观测数据和发震断层曲面构造模型,利用Yabuki&Matsu′ura反演方法计算201... Yabuki&Matsu′ura反演方法是利用ABIC最佳模型参数选取方法和平滑的滑动分布作为约束条件,由形变观测数据计算发震断层滑动分布.本文基于日本列岛同震GPS观测数据和发震断层曲面构造模型,利用Yabuki&Matsu′ura反演方法计算2011年日本东北地区太平洋海域Mw9.0级地震的发震断层同震滑动分布.反演结果表明,断层面上的最大滑动量为35m,较大滑动分布在浅于30km的震源中心上部,最大破裂集中在20km深度的地方.其地震矩约为3.63×1022 N.m,对应的矩震级为Mw9.0.模拟结果显示Yabuki&Matsu′ura反演方法更适用于倾角低于40°的断层模型反演.最后,本文基于上述方法获得的发震断层滑动模型,利用地球体位错理论正演计算该地震在中国及其邻区产生的远场形变,正演计算结果基本可以解释由中国GPS陆态网络观测到的同震形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abuki & Matsu′ura反演方法 Akaike′s Bayesian Information Criterion(ABIC) 断层滑动分布模型 日本Mw9.0级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青海玉树地震同震重力和形变效应模拟 被引量:2
13
作者 赵云峰 祝意青 +4 位作者 梁伟锋 徐云马 郭树松 刘芳 刘练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6-31,共6页
分别以远场地震波形和In SAR数据反演得到的玉树地震断层滑动模型为基础,使用PSGRN/PSCMP程序计算了黏弹分层介质中玉树Ms7.1地震产生的同震重力和形变场。结果表明:1)由远场地震波形数据得到的断层滑动模型计算的同震重力和位移变化与... 分别以远场地震波形和In SAR数据反演得到的玉树地震断层滑动模型为基础,使用PSGRN/PSCMP程序计算了黏弹分层介质中玉树Ms7.1地震产生的同震重力和形变场。结果表明:1)由远场地震波形数据得到的断层滑动模型计算的同震重力和位移变化与震后野外调查得到的形变场更符合;2)可以监测到的同震重力变化仅分布在断层附近,同震水平位移影响范围明显大于同震重力变化影响范围;3)震前两年和震后一个月,在玉树绝对重力台观测到的绝对重力变化与由两个断层模型计算的结果有明显差别,表明观测到的绝对重力变化蕴含着地震孕育过程、同震重力变化和震后恢复过程产生的重力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地震 同震变化 断层滑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原断裂带强震发生概率的评估方法 被引量:4
14
作者 郭星 潘华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43-1053,1155,共11页
近20余年来,国内外学者在海原断裂带上获得了大量的古地震数据,为探讨该断裂带上大地震的重复行为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利用这些古地震资料,推断海原断裂带上存在全段破裂、中段破裂和西段破裂等3种破裂源,其中中段和西段破裂属于次级破... 近20余年来,国内外学者在海原断裂带上获得了大量的古地震数据,为探讨该断裂带上大地震的重复行为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利用这些古地震资料,推断海原断裂带上存在全段破裂、中段破裂和西段破裂等3种破裂源,其中中段和西段破裂属于次级破裂,受全段破裂的控制.文中提出一种随机特征滑动模型来计算海原断裂带上的强震发生概率,该模型假定分段断层源上的地震矩累积率是恒定不变的,而分段断层源上的震级分布则符合特征地震模型.同时根据海原断裂带上的古地震数据及其不确定性范围,利用蒙特卡罗方法得到两级破裂源(西段破裂、中段破裂和全段破裂)上的最大可能年平均地震矩累积率.计算结果表明,海原断裂带未来百年强震(MW≥6.8)发生的可能性为0.058 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原断裂带 古地震 蒙特卡罗法 随机特征滑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多种数据及粒子群算法反演河西地区主要断层运动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杰 张永志 +1 位作者 王宏宇 山锋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8-31,47,共5页
利用河西地区2001—2004年的GPS数据和水准数据及2003—2004年的重力数据,结合带惯性权重的粒子群算法与位错理论模型,给出3种数据的附有相对权比的联合反演断层滑动速率的模型。对该地区的主要断层三维滑动速率进行的联合反演计算结果... 利用河西地区2001—2004年的GPS数据和水准数据及2003—2004年的重力数据,结合带惯性权重的粒子群算法与位错理论模型,给出3种数据的附有相对权比的联合反演断层滑动速率的模型。对该地区的主要断层三维滑动速率进行的联合反演计算结果表明:河西地区的主要断层均以逆冲为主,具有挤压趋势,其中阿尔金断裂、祁连山断裂、皇城-塔尔庄断裂以及龙首山断裂北部活动较强烈,且这些活动断层与地震孕育和发生可能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位错模型 粒子群算法 联合反演 断层滑动速率 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层滑动分布和位错模型影响效应的显著性分析
16
作者 王帅 张永志 +2 位作者 姜永涛 姚志军 刘国仕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0-25,共6页
利用4种已有的汶川地震断层同震滑动分布模型,采用Okada经典弹性半空间位错模型和孙文科球形位错模型,分别计算了汶川地震同震位移场,并将计算结果与GPS实测位移场进行对比分析;最后采用二元方差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断层滑动分布和位错模... 利用4种已有的汶川地震断层同震滑动分布模型,采用Okada经典弹性半空间位错模型和孙文科球形位错模型,分别计算了汶川地震同震位移场,并将计算结果与GPS实测位移场进行对比分析;最后采用二元方差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断层滑动分布和位错模型对同震位移场的显著性影响。结果表明,基于沈正康断层滑动分布模型由球形位错计算的同震位移场与GPS实测值吻合性最好,模拟结果的残差均值Δv珋为0.007 m,残差协方差阵的迹trΣ为0.006 m;在断层破裂附近,滑动因子和位错因子都引起较大的均方离差,最大值分别为S2A=7.170 16 m2,S2B=91.407 7 m2;滑动分布和位错模型的显著性影响呈现出不同的空间分布特征,具体表现为:滑动分布的显著性影响体现在近场区域,位错模型主要体现在远场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位错模型 断层滑动分布 二元方差分析 均方离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地震断层滑动模型反演及地震区域构造的大地测量约束
17
作者 邓明莉 孙和平 徐建桥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69-973,978,共6页
以汶川地震前后GPS观测得到的同震形变场为约束,利用带约束的最小二乘反演方法,分别反演考虑与不考虑滑脱层的最优同震断层滑动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正演了同震重力变化。结果表明,含滑脱层的断层滑动模型模拟的GPS台站的同震水平形变和重... 以汶川地震前后GPS观测得到的同震形变场为约束,利用带约束的最小二乘反演方法,分别反演考虑与不考虑滑脱层的最优同震断层滑动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正演了同震重力变化。结果表明,含滑脱层的断层滑动模型模拟的GPS台站的同震水平形变和重力台站的同震重力变化都更接近实际的观测结果,证实龙门山的中央断裂带南段存在大规模的近水平的滑脱层参与了汶川地震的同震滑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滑脱层 断层滑动模型 同震形变 同震重力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地震的重复时间和余震持续时间关系的理论研究
18
作者 张国民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7-24,共8页
前人的工作曾给出大地震的强余震活动持续时间与大地震的重复时间之间存在正变化关系,即较长的余震持续时间对应较长的主震复发时间。应用地震孕育的流变模型,推导了大地震重复时间和大震后余震活动持续时间的数学表达式,并从理论上... 前人的工作曾给出大地震的强余震活动持续时间与大地震的重复时间之间存在正变化关系,即较长的余震持续时间对应较长的主震复发时间。应用地震孕育的流变模型,推导了大地震重复时间和大震后余震活动持续时间的数学表达式,并从理论上给出了大震重复时间和其余震持续时间之间的对数正比关系,从而为建立大地震的重复时间和余震持续时间的关系提供了一方面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震 地震 走滑断层 余震 持续时间 重复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大地震断层滑动模型的建立及其对同震数值计算的影响-以1920年宁夏海原Ms8.5大地震为例 被引量:5
19
作者 邓园浩 程惠红 +2 位作者 张贝 张怀 石耀霖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975-987,共13页
大地震的发生会引起区域位移场和应力场发生变化,进而改变区域内及临近断层的应力状态和地震活动性.目前,研究学者可据已有的断层滑动模型来计算分析大地震同震应力变化,同时采用库仑应力触发理论来进一步分析震后余震分布和断层危险性... 大地震的发生会引起区域位移场和应力场发生变化,进而改变区域内及临近断层的应力状态和地震活动性.目前,研究学者可据已有的断层滑动模型来计算分析大地震同震应力变化,同时采用库仑应力触发理论来进一步分析震后余震分布和断层危险性.然而,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不少大地震,例如,1920年的海原MS8.5大地震,是全球范围内少见的特大地震之一.局限于无确切的地震台站地震波等资料,前人在研究历史地震的影响时往往给出一些简单的断层滑动模型,将断层面上错动量视为均匀分布.为更准确地了解历史地震对后续地震的影响,基于前人研究和一般地震滑动形态分布规律及地震反射剖面等资料,以海原MS8.5大地震为例,探讨了如何建立海原大地震断层滑动模型,并分别搭建了简单断层滑动模型和复杂断层滑动模型的全球同震横向不均匀并行椭球型地球模型.通过对海原MS8.5地震的同震位移场和应力场的计算,发现采用复杂断层滑动模型比简单断层滑动模型地表位错分布更切合实际.同时,进一步计算和分析了此次大地震对青藏高原东北缘近100年历史地震和周围断层的应力触发作用,得出断层滑动模型对同震计算结果的影响集中在发震断层附近而对远场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滑动模型 海原地震 同震效应 库仑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地表破裂考察的初步结果及对冷龙岭断裂活动行为和区域强震危险性的启示 被引量:37
20
作者 韩帅 吴中海 +1 位作者 高扬 卢海峰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5-168,共14页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祁连山断块内部,仪器震中位于海原活动断裂系西段的冷龙岭断裂带上,是该断裂系自1920年海原8.5级大地震后再次发生M>6.5的强震。考察结果的初步总结表明,此次门源地震产生了...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祁连山断块内部,仪器震中位于海原活动断裂系西段的冷龙岭断裂带上,是该断裂系自1920年海原8.5级大地震后再次发生M>6.5的强震。考察结果的初步总结表明,此次门源地震产生了呈左阶斜列分布、总长度近23 km的南北两条破裂,在两者之间存在长约3.2 km、宽近2 km的地表破裂空区。南支破裂(F_(1))出现在托来山断裂的东段,走向91°,长约2.4 km,以兼具向南逆冲的左旋走滑变形为主,最大走滑位移近0.4 m。北支主破裂(F_(2))出现在冷龙岭断裂的西段,总长度近20 km,以左旋走滑变形为主,呈整体微凸向北东的弧形展布,包含了走向分别为102°、109°和118°的西、中、东三段,最大走滑位移出现在中段,为3.0±0.2 m。此外,在北支主破裂中—东段的北侧新发现一条累计长度约7.6 km、以右旋正断为主的北支次级破裂(F_(3)),累计最大走滑量约0.8 m,最大正断位移约1.5 m。综合分析认为,整个同震破裂以左旋走滑变形为主,具有双侧破裂特点,宏观震中位于北支主破裂的中段,其地表走滑位移很大可能与震源破裂深度浅有关,其中的右旋正断次级破裂可能是南侧主动盘向东运移过程中拖曳北侧块体发生差异运动所引起的特殊变形现象。印度与欧亚板块近南北向强烈碰撞挤压导致南祁连断块沿海原左旋走滑断裂系向东挤出,从而引发该断裂系中的托来山断裂与冷龙岭断裂同时发生破裂,成为导致此次强震的主要动力机制。在此大陆动力学背景下,以海原左旋走滑断裂系为主边界的祁连山断块及其周边的未来强震危险性需得到进一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_(S)6.9地震 冷龙岭断裂 同震地表破裂带 海原左旋走滑断裂系统 祁连山断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