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AR模型在省域和县域农民收入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戴平生 陈建宝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48-52,共5页
本文利用各省财政农业人均支出、农村人均用电量作为解释变量,建立了农民人均收入空间自回归(SAR)模型。模型数据分析表明: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存在明显的空间自相关现象,它反映了省际农民收入存在聚集效应;农民人均收入对财政农业人均支... 本文利用各省财政农业人均支出、农村人均用电量作为解释变量,建立了农民人均收入空间自回归(SAR)模型。模型数据分析表明: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存在明显的空间自相关现象,它反映了省际农民收入存在聚集效应;农民人均收入对财政农业人均支出、农村人均用电量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性;财政农业支出对农民增收产生积极的正面影响,农村用电量是衡量农民收入水平的重要有效指标。考虑到省际间差异可能太大,文章还对福建省67个县市进行了同样的问题研究,并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收入 财政农业支出 农村用电量 空间自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农业支持与农民收入和消费的再思考——基于整体性的多变量协整系统 被引量:12
2
作者 郭英 曾孟夏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77-81,共5页
把农民收入和消费及财政支农和农村金融置于一个框架下进行了考察。基于1978~2008年数据拟合的多变量协整模型较好地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的特点,结果表明,农业财政和金融在长期可显著提高农民收入,金融信贷在短期可有效扩大农民消费,并... 把农民收入和消费及财政支农和农村金融置于一个框架下进行了考察。基于1978~2008年数据拟合的多变量协整模型较好地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的特点,结果表明,农业财政和金融在长期可显著提高农民收入,金融信贷在短期可有效扩大农民消费,并且农村金融体系较好地保证了内源融资的效率;消费方程反映出我国农民消费具有短视性特点,对同期收入过度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收入 农民消费 财政支农 农村金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计方式农户的环境影响——以甘南高原为例 被引量:55
3
作者 赵雪雁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45-552,共8页
生计方式是影响生态环境的重要人文因素。利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从生活用能与生态足迹出发,研究了甘南高原不同生计方式农户的环境影响。结果发现:①随着非农化水平的提高,农户生活用能总量下降,其中生物质能比重降低,而商品性能源比... 生计方式是影响生态环境的重要人文因素。利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从生活用能与生态足迹出发,研究了甘南高原不同生计方式农户的环境影响。结果发现:①随着非农化水平的提高,农户生活用能总量下降,其中生物质能比重降低,而商品性能源比重增加;②随着非农化水平的提高,农户的人均生态足迹下降,农户对草地资源的依赖程度降低,但对林地、建筑用地、水域、化石能源用地的依赖程度增强;③提高非农化水平及农户受教育程度将减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而扩大家庭规模、提高富裕水平具有加剧环境影响的作用,但是现有样本数据支持环境Kuznets曲线假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南高原 农户 生计方式 生活用能 生态足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民消费空间转向及其对“人的城镇化”作用 被引量:5
4
作者 吴业苗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0-29,共10页
农村改革后,农业劳动力外流和农村空间结构调整使农民消费空间出现"内萎缩""外转移"特点,尤其是,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极大地冲击了乡村消费空间,农民物质消费空间、文化消费空间、服务消费空间纷纷向城镇转移并... 农村改革后,农业劳动力外流和农村空间结构调整使农民消费空间出现"内萎缩""外转移"特点,尤其是,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极大地冲击了乡村消费空间,农民物质消费空间、文化消费空间、服务消费空间纷纷向城镇转移并使多数农民拥有城乡双重消费空间。农民消费空间城镇化与"人的城镇化"具有耦合关系,它是"人的城镇化"的先决条件和实现手段。如此,改善农村道路交通条件差,增加城市低端消费空间,开放城镇服务空间,不仅能推动农民消费空间城镇化发展,而且可以以此为引擎和纽带,促进城乡空间对接和居民互动,进而促进人的城镇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消费空间 人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都市空间与儿童游乐
5
作者 蒋原伦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16,191,共6页
在某种意义上,儿童游乐场所是都市空间的异托邦,它由仿自然环境的公园和街心花园进入到商业大厦的中心。该空间有以下四个特征:这是风雨无阻的空间,遵守早九晚九的商业作息时间;这类空间基本只对儿童开放,这里的设施只适合孩子,满足儿... 在某种意义上,儿童游乐场所是都市空间的异托邦,它由仿自然环境的公园和街心花园进入到商业大厦的中心。该空间有以下四个特征:这是风雨无阻的空间,遵守早九晚九的商业作息时间;这类空间基本只对儿童开放,这里的设施只适合孩子,满足儿童的一切欲望;这是水泥森林中的一处景观空间,在玻璃穹顶下展示其绚丽的色彩,有人为安排的自然风光;在这些空间中,货币是唯一的通行证,儿童的快活有时取决于父母的经济条件。儿童游乐场所的变迁表明城市家庭购买力的转移——由日常生活必需品的购买转向对未来的消费,即儿童培育的消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空间 儿童游乐 消费未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