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波场作用下Fano效应对量子点电子态密度近藤峰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高鹤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98-301,322,共5页
讨论了一个微波场辐照下量子点电极耦合体系,当两边电极间存在非共振直接隧穿时量子点上电子态密度的变化情况。用非平衡格林函数方法及吴大琪假设得到了此体系能态密度在相互作用强度U有限情况下的解析表达式。数值计算的结果表明随着... 讨论了一个微波场辐照下量子点电极耦合体系,当两边电极间存在非共振直接隧穿时量子点上电子态密度的变化情况。用非平衡格林函数方法及吴大琪假设得到了此体系能态密度在相互作用强度U有限情况下的解析表达式。数值计算的结果表明随着背景透射率及库仑相互作用能大小的变化,量子点上电子能态密度共振峰可被增强或减弱,并可能出现新的共振峰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点耦舍系统 非平衡格林函数 KONDO效应 fano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耦合量子线-量子点体系中的Fano效应
2
作者 彭权 周利玲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6-48,77,共4页
利用非平衡格林函数方法,研究了耦合量子线-量子点体系的相干电子输运性质.研究发现:对于旁耦合一个2能级量子点的量子线的线性电导呈现有趣的电导降中带电导峰的现象;而对于耦合2量子点体系,线性电导表现为有趣的多共振现象.由于Fano干... 利用非平衡格林函数方法,研究了耦合量子线-量子点体系的相干电子输运性质.研究发现:对于旁耦合一个2能级量子点的量子线的线性电导呈现有趣的电导降中带电导峰的现象;而对于耦合2量子点体系,线性电导表现为有趣的多共振现象.由于Fano干涉,上述电导峰电子的线型不是洛仑兹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线 量子点 fano效应 线性电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haronov-Bohm环上联结stub介观结构的Fano共振效应 被引量:4
3
作者 黄有利 肖景林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33-235,共3页
采用量子波导理论研究了Aharonov-Bohm环上臂联结stub介观结构中的电子输运性质.发现电子透射系数随stub长度和环的大小而周期振荡,能使电子输运达到100%.当系统结构确定不变时,研究了入射电子费米能量与电子透射几率的关系,结果发现当... 采用量子波导理论研究了Aharonov-Bohm环上臂联结stub介观结构中的电子输运性质.发现电子透射系数随stub长度和环的大小而周期振荡,能使电子输运达到100%.当系统结构确定不变时,研究了入射电子费米能量与电子透射几率的关系,结果发现当入射电子能量为某一值时,出现Fano共振效应;而且发现当入射电子能量以及环长度给定的情况下,适当调整stub长度和磁通量的大小也会导致Fano共振效应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波导理论 fano共振效应 电子输运 介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枝晶状Pt薄膜的制备及其特殊红外效应 被引量:2
4
作者 周志有 林建龙 +2 位作者 商淑静 任洁 孙世刚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745-1750,共6页
采用方波电位,在10×10^(-3)mol·L^(-1)K2PtCl6+3×10^(-4)mol·L^(-1)PbAc2+0.5mol·L^(-1)HCIO4溶液中,于本体Pl电极上电沉积制备出枝晶状Pl薄膜.随着沉积时间的增加。枝晶长度逐渐由400nm增加... 采用方波电位,在10×10^(-3)mol·L^(-1)K2PtCl6+3×10^(-4)mol·L^(-1)PbAc2+0.5mol·L^(-1)HCIO4溶液中,于本体Pl电极上电沉积制备出枝晶状Pl薄膜.随着沉积时间的增加。枝晶长度逐渐由400nm增加到900nm,且枝晶上的小晶粒(-10nm大小)变得密集.根据循环伏安(CV)曲线中氢吸脱附电量可得出Pt薄膜具有中等粗糙度(Cr=9—36),且电极表面的粗糙度随着沉积时间增加而增大.观察到Pt薄膜上吸附态CO的原位红外光谱具有明显的增强吸收效应,当沉积时间为6min时所制得的枝晶Pt电极的红外增强效应最大.CO呈现多种谱峰形状,随着沉积时间的增加,谱峰形状依次为左高右低的双极峰(类Fano红外效应),单极向下(表面增强红外吸收),左高右低的双极峰,单极向上(异常红外效应),左低右高的双极峰和单极向下.这表明纳米材料薄膜所呈现出的特殊红外性能,与纳米材料的尺度和聚集状态等密切相关.所制备的枝晶状Pt薄膜有望为深入认识纳米材料的特殊红外性能提供一个良好的模型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枝晶Pt薄膜 fano红外效应 表面增强红外吸收 异常红外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