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haronov-Bohm环上联结stub介观结构的Fano共振效应 被引量:4
1
作者 黄有利 肖景林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33-235,共3页
采用量子波导理论研究了Aharonov-Bohm环上臂联结stub介观结构中的电子输运性质.发现电子透射系数随stub长度和环的大小而周期振荡,能使电子输运达到100%.当系统结构确定不变时,研究了入射电子费米能量与电子透射几率的关系,结果发现当... 采用量子波导理论研究了Aharonov-Bohm环上臂联结stub介观结构中的电子输运性质.发现电子透射系数随stub长度和环的大小而周期振荡,能使电子输运达到100%.当系统结构确定不变时,研究了入射电子费米能量与电子透射几率的关系,结果发现当入射电子能量为某一值时,出现Fano共振效应;而且发现当入射电子能量以及环长度给定的情况下,适当调整stub长度和磁通量的大小也会导致Fano共振效应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波导理论 fano共振效应 电子输运 介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导谐振腔Fano共振特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孟颖 宋建林 +2 位作者 夏鹏飞 马良 刘彻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第6期64-66,71,共4页
利用耦合模理论,建立了波导-谐振腔-波导谐振腔耦合的数学模型,并给出了此系统的光学透过率和相移特性的解析表达式,分析了此系统的Fano共振物理机制,即由波导谐振腔驻波模式的共振与谐振腔模式之间的共振耦合引起的,另外还给出了Fano... 利用耦合模理论,建立了波导-谐振腔-波导谐振腔耦合的数学模型,并给出了此系统的光学透过率和相移特性的解析表达式,分析了此系统的Fano共振物理机制,即由波导谐振腔驻波模式的共振与谐振腔模式之间的共振耦合引起的,另外还给出了Fano共振模式所需要满足的位相匹配条件,同时分析了各个性能参数对此系统的透过率特性和位相特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no共振 谐振腔 波导 耦合模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耦合谐振电路系统中的Fano共振现象 被引量:1
3
作者 廖慧敏 田广 李智 《物理实验》 2022年第12期10-16,共7页
常见的共振响应谱表现为近似对称分布的洛伦兹线型,而Fano共振则表现出明显的非对称的响应谱.尝试在普通物理实验层次展示Fano共振现象,建立基础实验与前沿研究的联系,通过构建RLC耦合谐振电路系统,在实验上展示了Fano共振现象,作为其... 常见的共振响应谱表现为近似对称分布的洛伦兹线型,而Fano共振则表现出明显的非对称的响应谱.尝试在普通物理实验层次展示Fano共振现象,建立基础实验与前沿研究的联系,通过构建RLC耦合谐振电路系统,在实验上展示了Fano共振现象,作为其中的一种特殊情况,还展示了类似电磁感应透明的现象,并通过理论公式的计算解释了实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no共振 RLC谐振电路 电磁感应透明 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ano共振的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 被引量:3
4
作者 方佳文 张明 +1 位作者 张飞 喻洪麟 《光电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21-225,共5页
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金属纳米结构传感器具有测量精度高、易集成的特点,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化学、材料、光子学和生命科学等诸多领域。然而由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在可见光波段具有较大的辐射损耗,导致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谐振峰较宽,... 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金属纳米结构传感器具有测量精度高、易集成的特点,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化学、材料、光子学和生命科学等诸多领域。然而由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在可见光波段具有较大的辐射损耗,导致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谐振峰较宽,极大地限制了传感器的性能。本文采用不对称双椭圆柱结构在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中引入不对称性,产生Fano共振以实现窄带光谱特性。通过优化结构参数,在681 nm波长处,得到了半高全宽(FWHM)仅为10.8nm的谐振谷。该传感器在环境折射率1.0~1.1的变化范围内,折射率灵敏度可以达到299 nm/RIU,品质因数可以达到27.8。该传感器在高折射率灵敏度传感应用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共振 传感器 fano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介质堆栈提高系统调控Fano共振能力 被引量:2
5
作者 卞立安 刘培国 +1 位作者 陈雨薇 李高升 《激光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87-191,共5页
为了更加有效地利用亚波长光栅/介质波导结构调控Fano共振,使用石墨烯介质堆栈代替石墨烯单层作为缓冲层,采用严格耦合波分析方法仿真改进后的结构,研究了堆栈单元中纳米级介质厚度增强石墨烯电导率的变化对整个堆栈结构等效介电常数的... 为了更加有效地利用亚波长光栅/介质波导结构调控Fano共振,使用石墨烯介质堆栈代替石墨烯单层作为缓冲层,采用严格耦合波分析方法仿真改进后的结构,研究了堆栈单元中纳米级介质厚度增强石墨烯电导率的变化对整个堆栈结构等效介电常数的影响。结果表明,若系统作为高效光开关使用,则所需的石墨烯化学势改变由原来的0.06e V减小到了0.02e V,且开关调制深度高达94%;若系统作为可调谐吸波体使用,则其频率调制深度由原来的0.14THz增加到了0.36THz,大大扩展了吸收谱的调节范围。改进的结构提高了系统调控Fano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栅 石墨烯介质堆栈 严格耦合波分析 fano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月十字架纳米结构中多Fano共振的产生和高FOM共振 被引量:1
6
作者 侯艺博 霍义萍 +5 位作者 姜雪莹 周辰 郭懿圆 牛启强 何倩 郝祥祥 《光电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77-84,共8页
金属表面等离激元具有许多新颖的光学特性和重要的应用,并且也是当今研究的热点。本文采用有限元方法研究了由新月和十字架组成的新月十字架纳米结构。通过改变结构参数来打破结构对称性,可以产生新的等离激元磁模式和多重Fano共振。同... 金属表面等离激元具有许多新颖的光学特性和重要的应用,并且也是当今研究的热点。本文采用有限元方法研究了由新月和十字架组成的新月十字架纳米结构。通过改变结构参数来打破结构对称性,可以产生新的等离激元磁模式和多重Fano共振。同时,通过对称地改变两棒之间的夹角,FOM值可以达到61。我们的结构在多波长传感器、超灵敏生物传感器、表面增强光谱和慢光传输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no共振 表面等离激元 品质因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圆柱/圆环等离结构的可调极化不敏感Fano共振
7
作者 李韩笑 刘慧 +4 位作者 陈孟琪 李宝 董晨 李冬冬 闫长春 《激光杂志》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70-73,共4页
本文设计了中心为一个圆柱/圆环型子单元、四周环绕六个圆柱/圆环型子单元的对称等离结构,模拟发现该结构展示出可调极化不敏感性Fano共振现象。通过将圆柱/圆环型簇结构中四周各圆柱沿径向向内、向外移动,结果发现,Fano共振的强弱、个... 本文设计了中心为一个圆柱/圆环型子单元、四周环绕六个圆柱/圆环型子单元的对称等离结构,模拟发现该结构展示出可调极化不敏感性Fano共振现象。通过将圆柱/圆环型簇结构中四周各圆柱沿径向向内、向外移动,结果发现,Fano共振的强弱、个数和位置与四周圆柱的位置密切相关,合适地选定圆柱的位置,可以获得不同特性的Fano共振,进而实现对Fano共振的调谐。此外,将模型加以旋转,发现Fano共振的强弱、个数和位置几乎没有变化,这表明该结构具有极化不敏感特性,这大大提升结构在光电器件方面的可能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柱/圆环型簇等离结构 可调 极化不敏感 fano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叉蝴蝶结纳米结构的Fano共振效应用于表面增强相干反斯托克斯拉曼散射的理论研究
8
作者 张祖银 朱海军 宋国峰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13-118,共6页
Fano共振效应拥有独特的局域场增强效果,在表面增强相干反斯托克斯拉曼散射中,不同波长局域场增强空间位置相同的结构结合Fano共振效应,可以实现"混合频率共振模式",使得表面增强相干反斯托克斯拉曼散射总的增强因子得到大幅... Fano共振效应拥有独特的局域场增强效果,在表面增强相干反斯托克斯拉曼散射中,不同波长局域场增强空间位置相同的结构结合Fano共振效应,可以实现"混合频率共振模式",使得表面增强相干反斯托克斯拉曼散射总的增强因子得到大幅度提高。采用FDTD软件系统研究了对称的交叉蝴蝶结Au纳米结构的Fano共振效应,该效应使得交叉蝴蝶结结构中心位置附近的电场强度得到大幅度的增强,把该结构应用到表面增强相干反斯托克斯拉曼散射中,可以使表面增强相干反斯托克斯拉曼散射信号的增强因子高达10^(13),达到单分子检测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曼散射 fano共振 表面等离子体 相干反斯托克斯拉曼散射 热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ano共振的全介质型超表面甲烷传感器设计 被引量:3
9
作者 刘海 周彤 +5 位作者 陈聪 高鹏 戴耀威 王晓林 段森浩 高宗阳 《工矿自动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06-114,共9页
与传统甲烷传感器相比,超表面甲烷传感器具有高度灵敏、性能稳定、小型化、集成化、多功能可定制等优点,更满足在煤矿等复杂环境下的应用需求。设计了基于Fano共振的全介质型超表面甲烷传感器。超表面结构由周期性的硅纳米结构和SiO2衬... 与传统甲烷传感器相比,超表面甲烷传感器具有高度灵敏、性能稳定、小型化、集成化、多功能可定制等优点,更满足在煤矿等复杂环境下的应用需求。设计了基于Fano共振的全介质型超表面甲烷传感器。超表面结构由周期性的硅纳米结构和SiO2衬底组成,包含4个方形硅环纳米结构及中心的硅纳米方块。通过改变几何参数观察其对全介质超表面结构Fano共振的影响,结果表明,综合考虑结构的品质因数和调制深度,应选取方形硅环中心距离为1000 nm,方形硅环的内边长为100 nm,硅纳米块的边长为200 nm,此时品质因数为227.60,调制深度为99.98%,接近100%。通过在超表面结构内涂覆甲烷气敏薄膜实现传感检测功能,结合极窄线宽的Fano谐振特性和显著的局域场增强效应,实现对甲烷气体的高精度检测。仿真结果表明:全介质超表面传感器对甲烷体积分数的灵敏度为−0.953 nm/%,且甲烷体积分数变化与共振峰偏移量呈线性关系,监测性能较好;全介质超表面传感器的折射率灵敏度高达883.95 nm/RIU,且共振峰偏移量与环境折射率增量呈线性关系,可用于检测环境折射率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传感器 fano共振 超表面器件 品质因数 调制深度 灵敏度 环境折射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期性金属孔等离激元结构的高阶Fano共振研究
10
作者 丁蕾 李冬冬 闫长春 《激光杂志》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1-35,共5页
在红外区研究周期性孔金属膜的高阶振荡行为,模拟发现,当周期固定,孔的半径为合适尺寸时,结构显示出在红外区发生两个透射共振增强现象,两个透射谱的相对谱宽很窄。通过分析两个共振处结构的电流分布发现,较低频率的透射增强源于单元的... 在红外区研究周期性孔金属膜的高阶振荡行为,模拟发现,当周期固定,孔的半径为合适尺寸时,结构显示出在红外区发生两个透射共振增强现象,两个透射谱的相对谱宽很窄。通过分析两个共振处结构的电流分布发现,较低频率的透射增强源于单元的电十六极Fano共振,较高频率的透射增强是因为单元的缺陷态电十六极振荡。模拟也发现随着孔半径的增大或者周期的减小,较高频率的透射谱消失,而较低频率的透射谱逐渐变宽,其原因在于电十六极Fano共振不断向低阶Fano共振过度,发生共振降阶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期性孔 金属膜 等离结构 十六阶fano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电子波导/量子点结构中第二激发态对Fano共振的影响
11
作者 张其安 周云松 赵丽明 《大学物理》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46-50,共5页
本文用解析理论研究电子波导管/量子点系统中Fano共振透射问题.在第一能量窗口中考虑高激发态影响,发现共振透射率和峰位基本保持不变,但是远离共振区的透射率明显低于只考虑第一激发态的情况.在第二能量窗口中,入射波有两个本征模,两... 本文用解析理论研究电子波导管/量子点系统中Fano共振透射问题.在第一能量窗口中考虑高激发态影响,发现共振透射率和峰位基本保持不变,但是远离共振区的透射率明显低于只考虑第一激发态的情况.在第二能量窗口中,入射波有两个本征模,两个入射模产生的Fano共振基本在同一个位置.每一个入射本征模都可激发起两个传播模,其中的Fano共振是由与入射模波矢一致的传播模产生的.外电势会以线性关系影响共振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no共振 电子波导 透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ano共振的折射率传感器设计
12
作者 韩程章 代美芹 +1 位作者 赵秋玲 王霞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3期120-126,共7页
设计了一种由金红石棱镜、ITO薄膜、氟化镁薄膜、氮化铝薄膜和待测溶液层构成的新型折射率传感器。该传感器全部由非金属材料构成,通过采用ITO薄膜取代传统的金银薄膜作为等离子体材料,可以在近红外波段激发出表面等离子体激元,有利于... 设计了一种由金红石棱镜、ITO薄膜、氟化镁薄膜、氮化铝薄膜和待测溶液层构成的新型折射率传感器。该传感器全部由非金属材料构成,通过采用ITO薄膜取代传统的金银薄膜作为等离子体材料,可以在近红外波段激发出表面等离子体激元,有利于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首次将氮化铝薄膜引入到折射率传感器领域,在生物分子固定和检测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通过调节各层薄膜的厚度可以对传感器的参数进行调节,从而实现Fano共振和等离激元诱导透明。该传感器的强度灵敏度可达到1592.3 RIU^(-1),相位灵敏度可达到229716°每RIU,品质因数比传统的SPR传感器高183倍。该传感器结构简单,灵敏度高,在生物医学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no共振 氮化铝薄膜 折射率传感器 等离激元诱导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耦合谐振子Fano共振特性的实验设计与研究
13
作者 翟立朋 刘悠 +2 位作者 程琳 常凯歌 张俊武 《大学物理实验》 2023年第6期39-44,共6页
Fano共振现象在纳米超材料等前沿热点领域有非常广泛的应用,通过一种简单的耦合谐振子模型,详细推导了Fano共振的动力学机理,设计了双耦合谐振子共振系统,将微观量子物理领域中Fano共振的概念引入到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体系中,并提供了详... Fano共振现象在纳米超材料等前沿热点领域有非常广泛的应用,通过一种简单的耦合谐振子模型,详细推导了Fano共振的动力学机理,设计了双耦合谐振子共振系统,将微观量子物理领域中Fano共振的概念引入到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体系中,并提供了详细的实验设计与应用方案,对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体系中关于共振的概念是一种有效的补充,同时也提升了实验课程的前沿性和综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耦合谐振子 fano共振 反对称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耦合H型谐振腔的双重Fano共振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尤鑫晨 关建飞 《光通信研究》 2021年第6期57-61,67,共6页
为了获得可调控的双重Fano共振效应并实现高灵敏度折射率传感,文章提出了一种H型谐振腔近场耦合含金属挡板的金属-电介质-金属(MDM)波导结构。采用有限元法分析了该波导结构的透射谱线对结构参数及填充介质折射率的依赖关系。计算结果表... 为了获得可调控的双重Fano共振效应并实现高灵敏度折射率传感,文章提出了一种H型谐振腔近场耦合含金属挡板的金属-电介质-金属(MDM)波导结构。采用有限元法分析了该波导结构的透射谱线对结构参数及填充介质折射率的依赖关系。计算结果表明,在尺寸为300 nm×300 nm的H型谐振腔结构中可以产生中心波长分别为810和1 350 nm的纵向及横向一阶谐振模式,两种谐振模耦合进入含挡板直波导将产生具有反对称线型的双重Fano共振透射峰。经拟合计算得到这两个非对称透射峰的折射率传感灵敏度分别为750和1 360 nm/RIU。该结构为片上集成的纳米级折射率传感器设计提供了有效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激元 金属-电介质-金属波导 H型谐振腔 fano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表面等离激元波导相位反转的可调Fano共振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范彩容 《信息通信》 2015年第4期13-14,共2页
表面等离激元是金属界面的自由电子俘获入射光波,在界面形成的一种混合激发态。表面等离激元能够突破光的衍射极限,将能量局域在金属-介质界面,基于表面等离激元原理的波导器件可以真正实现亚波长尺寸,被认为是最理想的纳米集成光路的... 表面等离激元是金属界面的自由电子俘获入射光波,在界面形成的一种混合激发态。表面等离激元能够突破光的衍射极限,将能量局域在金属-介质界面,基于表面等离激元原理的波导器件可以真正实现亚波长尺寸,被认为是最理想的纳米集成光路的信息载体。而Fano共振的产生,源于原子系统中一个分立的激发态能级与一个连续的激发态能级相互重叠,两个激发态之间出现了量子干涉。文章提出了基于亚波长非线性表面等离激元波导侧双齿双腔MIM(金属—介质—金属)结构。波导及齿状结构提供了一个连续态模式,而双侧腔提供了分离态模式,这两种模式发生干涉,产生了Fano共振现象。通过调节光强的大小对非线性腔进行调节,该系统实现了Fano线性发生了反转及相位反转的全关调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激元 fano共振 相位反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反馈双波导耦合微环共振器光学特性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初单萍 陆颖 姚建铨 《激光与红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757-761,共5页
设计了一种带反馈的双波导微环耦合结构,利用传输矩阵法得到了透过率公式和相移公式。根据透过率公式,得到了随相移变化的非对称类Fano共振曲线。详细分析了各耦合区的透射系数对透过率曲线的影响,得知在t1=t2=t3=0.2条件表现出的滤波... 设计了一种带反馈的双波导微环耦合结构,利用传输矩阵法得到了透过率公式和相移公式。根据透过率公式,得到了随相移变化的非对称类Fano共振曲线。详细分析了各耦合区的透射系数对透过率曲线的影响,得知在t1=t2=t3=0.2条件表现出的滤波特性比不带反馈的结构要好。在该条件下,微环和直波导的损耗系数都对透过率的影响比较敏锐,当损耗从0.8变到1时,透过率峰值几乎从0变到1。除此之外,透过峰附近的延迟系数达到29.1,所以该结构还可以用作光延迟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馈 非对称类fano共振曲线 滤波 损耗 延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DM波导耦合方形复合腔的折射率传感研究
17
作者 许蒲城 关建飞 《光通信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5-61,共7页
【目的】为了在纳米尺度下实现高灵敏度折射率传感器设计,文章提出了一种含支节的方形复合谐振腔侧向耦合金属-电介质-金属(MDM)型表面等离子激元(SPPs)波导的传感器结构。【方法】文章采用有限元法对比分析了引入支节腔前后方形谐振腔... 【目的】为了在纳米尺度下实现高灵敏度折射率传感器设计,文章提出了一种含支节的方形复合谐振腔侧向耦合金属-电介质-金属(MDM)型表面等离子激元(SPPs)波导的传感器结构。【方法】文章采用有限元法对比分析了引入支节腔前后方形谐振腔耦合MDM波导结构的透射峰谱线及谱峰位置模场分布的特点,揭示了引入支节腔后复合腔内一阶和二阶谐振模式的简并分离效应以及由此产生的具有非对称线型的四重Fano共振透射峰。通过改变谐振腔边长及支节长度等结构参数以及复合腔内填充媒质的折射率参数,计算出了透射谱线特征与谐振腔结构参数及媒质材料性质之间的依赖关系。【结果】通过分析结构参数对MDM波导透射谱峰中心波长的定量影响,文章阐明了透射谱峰波长所需满足的谐振条件以及支节腔对于不同谐振模式所具有的不同腔长增量。文章通过计算复合腔内不同填充介质对应的透射谱线,得到了谱峰中心波长随填充媒质折射率的改变呈现近似线性变化的规律,基于线性拟合结果计算出了四重Fano共振透射峰的传感灵敏度指标。【结论】计算结果表明,折射率传感灵敏度与复合腔有效腔长成正比,同时与谐振阶次成反比;当选取边长为360 nm且支节长度为210 nm的方形复合腔结构时,一阶Fano共振透射峰的传感灵敏度可达2000 nm/RIU。文章研究结果为高灵敏度折射率传感器的设计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激元 金属-电介质-金属波导 方形复合腔 fano共振 折射率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谐振腔混合耦合系统光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郑宇 姚鹏 +1 位作者 王妍 王虎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第5期52-54,共3页
为了处理集成光学中谐振腔与波导、谐振腔与谐振腔之间的耦合引起的光学特性问题,便于光传感器件、通信器件的分析与设计,本文使用耦合模理论,分析了双谐振腔-波导混合耦合系统的光学特性。数值模拟表明,侧耦合谐振腔与正耦合谐振腔之... 为了处理集成光学中谐振腔与波导、谐振腔与谐振腔之间的耦合引起的光学特性问题,便于光传感器件、通信器件的分析与设计,本文使用耦合模理论,分析了双谐振腔-波导混合耦合系统的光学特性。数值模拟表明,侧耦合谐振腔与正耦合谐振腔之间发生耦合引起Fano共振效应,使入射光的透过率和位相发生突变;同时也分析了各个性能参数对透过率特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谐振腔 波导 fano共振 藕合模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有一个Stub的三臂环中的持续电流(英文)
19
作者 赵志云 许田 +1 位作者 兰燕娜 周朋霞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65-768,共4页
采用一维量子波导理论研究了带有一个Stub的三臂环中的透射系数和持续电流.探讨了透射系数和持续电流对环的尺寸和Stub长度的依赖关系.结果发现:当k_1取某一个固定值,满足kL=nπ时,系统出现反共振现象.而且适当地调节系统的参数,可以出... 采用一维量子波导理论研究了带有一个Stub的三臂环中的透射系数和持续电流.探讨了透射系数和持续电流对环的尺寸和Stub长度的依赖关系.结果发现:当k_1取某一个固定值,满足kL=nπ时,系统出现反共振现象.而且适当地调节系统的参数,可以出现明显的Fano共振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波导理论 持续电流 介观结构 fano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维波导中并置两原子的量子纠缠(英文)
20
作者 黄劲松 徐中辉 钟阳万 《量子电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4-61,共8页
在线性离散关系下研究了一维波导中两个并列放置的原子之间的量子纠缠。为调查两原子间的纠缠度,用实空间方法计算了透射和反射光谱振幅,讨论了单光子的散射特性和纠缠态的并发性。结果表明:通过改变原子偶极-偶极相互作用可产生Fano线... 在线性离散关系下研究了一维波导中两个并列放置的原子之间的量子纠缠。为调查两原子间的纠缠度,用实空间方法计算了透射和反射光谱振幅,讨论了单光子的散射特性和纠缠态的并发性。结果表明:通过改变原子偶极-偶极相互作用可产生Fano线型的散射光谱,偶极-偶极相互作用可作为导致光谱Fano共振的一种可能的工具。通过调控原子-波导的耦合强度,量子并发也会发生Fano共振,可通过观察Fano共振推断出最大量子纠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光学 量子纠缠 光波导 光子传输 fano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