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18篇文章
< 1 2 7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投影算子的Faddeev型算法的改进
1
作者 王波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1-14,共4页
给出了投影算子PAT ,S与PT ,(A S⊥) ⊥ 的改进算法 .
关键词 投影算子 faddeev型算法 广义逆矩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低频共模电压的LCL型三电平并网逆变器双分解-求和控制算法研究
2
作者 王彩勤 刘江 宋卫章 《可再生能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30-1136,共7页
针对LCL型并网逆变器需同时实现并网电流跟踪与谐振抑制的需求,文章提出一种基于双分解-求和(Dual-Division-Summation,D-D-Σ)的并网电流控制算法。该算法通过分析LCL滤波器两侧电感电流在一个开关周期内的变化量,建立了并网逆变器总... 针对LCL型并网逆变器需同时实现并网电流跟踪与谐振抑制的需求,文章提出一种基于双分解-求和(Dual-Division-Summation,D-D-Σ)的并网电流控制算法。该算法通过分析LCL滤波器两侧电感电流在一个开关周期内的变化量,建立了并网逆变器总占空比的数学模型。此外,采用一种简化估计方法实现低频共模电压的无传感器检测,有效抑制了由零序注入分量引起的三倍基频共模电压。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在保证并网电流跟踪精度的同时实现了谐振抑制,并对低频共模电压表现出显著的抑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CL并网逆变器 D-D-Σ并网电流控制算法 低频共模电压 零序注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2型糖尿病中医药有效处方推荐方法研究
3
作者 刘红萍 杨杰 +6 位作者 庞国明 李鹏辉 邢颖 吴敏 温宵宵 李洪皎 文天才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9-43,I0009,共6页
目的改进遗传算法创新推荐度模型,以2型糖尿病(T2DM)电子病历数据为基础进行核心处方挖掘及有效处方推荐。方法基于真实世界电子病历数据,构建T2DM患者有效处方集及不同证型原始处方集数据库;对遗传算法进行改进,优化适应度函数的构建,... 目的改进遗传算法创新推荐度模型,以2型糖尿病(T2DM)电子病历数据为基础进行核心处方挖掘及有效处方推荐。方法基于真实世界电子病历数据,构建T2DM患者有效处方集及不同证型原始处方集数据库;对遗传算法进行改进,优化适应度函数的构建,使提取出的核心有效处方朝着有效处方集的方向进化;基于核心有效处方与原始处方集的相似度关系,创新推荐度模型,通过遍历不同证型原始处方集进行处方推荐度挖掘。结果共使用有效诊疗标准的处方17712条,提取的核心有效处方中包含中药37种;最终挖掘出满足“推荐度≥85%”的处方26条,最大推荐度为97.26%。结论研究改进遗传算法提高了对中药处方集的特征提取和全局搜索能力,并通过提出新的推荐度模型进行临床处方决策推荐,提高了电子病历数据的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算法 核心处方 处方推荐 真实世界数据 2糖尿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遗传算法改进粒子群算法的光储氢并网型微电网容量配置优化模型研究
4
作者 徐展鹏 陈福新 +1 位作者 杨雪凡 卢琴芬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4-153,共10页
以并网型光储氢微电网为研究对象,为提升其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碳减排能力和经济性,提出一种基于遗传算法改进粒子群算法的容量配置优化模型。优化模型目标函数为最大年综合利润,不仅将投资运维、绿证交易和碳交易机制引入系统运行成... 以并网型光储氢微电网为研究对象,为提升其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碳减排能力和经济性,提出一种基于遗传算法改进粒子群算法的容量配置优化模型。优化模型目标函数为最大年综合利润,不仅将投资运维、绿证交易和碳交易机制引入系统运行成本和收益,且提出一种基于电氢储能实时收益系数的协调控制策略,使得光氢利润基于分时电价进行实时变化、储能设备的出力顺序根据实时收益系数来优化;优化变量为光、氢与储能的容量;优化方法为遗传算法改进的粒子群优化算法,其在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引入遗传算法的思想,对粒子种群的位置进行选择、交叉与变异操作,提高全局优化能力。通过优化设计实例与影响因素分析实例,验证了优化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氢储微电网 并网 容量配置 遗传算法 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型生长曲线的蝗虫优化算法求解机器人路径规划问题
5
作者 冉义 李永胜 蒋烨 《计算机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8-185,共8页
针对启发式算法在求解机器人路径规划问题上存在收敛精度低、搜索路径效率低且容易陷入局部最优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S型生长曲线的蝗虫优化算法(SGCIGOA)。首先,引入Logistic混沌序列优化蝗虫初始种群,增强蝗虫种群在迭代初期的多样性;... 针对启发式算法在求解机器人路径规划问题上存在收敛精度低、搜索路径效率低且容易陷入局部最优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S型生长曲线的蝗虫优化算法(SGCIGOA)。首先,引入Logistic混沌序列优化蝗虫初始种群,增强蝗虫种群在迭代初期的多样性;其次,引入S型生长曲线特征的非线性惯性权重,对递减参数递减的方式进行了调整,从而提高算法的收敛速度和寻优精度;最后,在迭代过程中引入基于t分布的位置扰动机制,使算法能充分利用当前种群的有效信息,以更好地平衡全局搜索和局部开发,并降低算法陷入局部最优的概率。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MOGOA (Multi-Objective Grasshopper Optimization Algorithm)、IGOA (Improved Grasshopper Optimization Algorithm)和IAACO (Improvement Adaptive Ant Colony Optimization)等10种对比算法,所提算法在简单环境下的最优路径长度平均缩短0~14.78%,平均迭代次数减少56.60%~90.00%;在复杂环境下的最优路径长度平均缩短0~11.58%,平均迭代次数减少45.00%~92.76%。可见,所提SGCIGOA是用于求解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的一种高效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蝗虫优化算法 LOGISTIC混沌映射 S生长曲线 T分布 机器人路径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融合算法的青年男性三维足型类别划分及特征提取
6
作者 白啸天 刘静民 +4 位作者 霍洪峰 王朋飞 武梦旖 王冲 邢泽宇 《医用生物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8-645,共8页
目的 通过将我国青年男性足型进行分类,提取出足型的特征指标,构建足型常模数据库。方法 采集1 483名青年健康男性的足型数据,通过谱聚类算法进行足型类别划分,采用深度神经网络(deep neural network,DNN)进行分类模型的训练,结合逐层... 目的 通过将我国青年男性足型进行分类,提取出足型的特征指标,构建足型常模数据库。方法 采集1 483名青年健康男性的足型数据,通过谱聚类算法进行足型类别划分,采用深度神经网络(deep neural network,DNN)进行分类模型的训练,结合逐层相关传播(layer-wise relevance propagation,LRP)和相关系数法完成足型特征的提取,对比不同足型特征差异。结果 通过谱聚类得到4种足型分类,其中足型1表现为翘拇指、内收小趾、高足跟宽足;足型2表现为拇指外翻的窄足;足型3表现为拇指外翻的低弓足;足型4表现为翘拇指的高弓足。结合可解释神经网络和相关系数法,从27个足型指标中提取出踵心到足底长、拇指高、足舟骨高、足跟外缘高、拇外翻角度、小趾角度、足背围、后跟角度、纵弓角度9个指标,所提取指标构建的分类模型总判别准确率达93.67%。结论 我国青年男性分可为4种常规足型,在后足、中足和前足3个部分,可提取包含长度、高度、围度和角度共9个足型特征指标,为构建符合我国青年男性足型常模数据和足踝生物力学研究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征提取 谱聚类 多融合算法 深度神经网络 逐层相关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发现概率地对空雷达干扰源分配的改进型遗传算法
7
作者 卿朝进 何林锶 +3 位作者 王子龙 张银杰 赵桂毅 林辉 《火力与指挥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28,35,共9页
针对大规模干扰机和机载雷达场景下干扰资源分配困难的问题,设计一种基于映射二进制编码的改进型遗传算法。算法结合干扰机对抗来袭机载雷达的应用背景,以发现概率作为指标,求解发现概率最小化下的最优干扰资源分配策略。仿真结果表明,... 针对大规模干扰机和机载雷达场景下干扰资源分配困难的问题,设计一种基于映射二进制编码的改进型遗传算法。算法结合干扰机对抗来袭机载雷达的应用背景,以发现概率作为指标,求解发现概率最小化下的最优干扰资源分配策略。仿真结果表明,相对于经典遗传算法,在解空间巨大的情况下,所提方法有效地节省了存储空间,加速了算法的迭代收敛,并适用于硬件二进制处理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遗传算法 发现概率 干扰资源分配 雷达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瞪羚算法优化卷积神经网络的光储构网型逆变器优化控制技术
8
作者 庞秀岚 李晓峰 +3 位作者 杨祺 李宪 李雪红 靳文星 《可再生能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87-695,共9页
随着光伏、储能等清洁能源大规模接入电网,构网型控制技术在处理缺乏同步性的新能源电力系统电压稳定问题时具有明显优势。然而,如何自适应控制构网型光储逆变器参数,使得电网阻抗发生变化时电压仍然保持稳定是当前亟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随着光伏、储能等清洁能源大规模接入电网,构网型控制技术在处理缺乏同步性的新能源电力系统电压稳定问题时具有明显优势。然而,如何自适应控制构网型光储逆变器参数,使得电网阻抗发生变化时电压仍然保持稳定是当前亟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基于此,文章提出一种基于瞪羚算法优化卷积神经网络的光储构网型逆变器优化控制方法。首先,搭建构网型逆变器控制模型,对输出电压稳定性进行分析;其次,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建立逆变器参数控制模型,利用瞪羚优化算法寻优能力强、搜索速度快的特点优化卷积神经网络超参数,提升模型特征学习能力,输出逆变器控制参数;最后,选取某光储发电地区进行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构网型光储逆变器控制方法能够根据电网阻抗实时变化自适应优化控制参数,实现电压稳定输出,具有较强的实际工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洁能源 构网控制 光储逆变器 瞪羚算法 卷积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型C4.5算法在多波束点云自动消噪中的应用
9
作者 史俊明 卢清国 《海洋测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24,30,共5页
传统C4.5算法广泛应用于多波束测深系统中水深点与噪声点的自动分离,但是该算法中存在过拟合和属性相关性问题。为解决传统C4.5算法的缺陷,引入改进型C4.5算法,提出了通过计算属性依赖度更新数据集合的方法。首先通过点云之间的点特征... 传统C4.5算法广泛应用于多波束测深系统中水深点与噪声点的自动分离,但是该算法中存在过拟合和属性相关性问题。为解决传统C4.5算法的缺陷,引入改进型C4.5算法,提出了通过计算属性依赖度更新数据集合的方法。首先通过点云之间的点特征、区域特征、窗口特征等建立数据集合,并对连续特征属性进行离散化处理。然后构建决策树,利用信息增益率判断根节点(即确定最优属性划分),迭代更新,完成数据集合的分类,并对整体数据进行后剪枝处理。采用多种地形对本文算法训练效果进行交叉评定,证明本文算法的泛化能力和准确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测绘 多波束测深系统 改进C4.5算法 信息增益率 属性依赖度 后剪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KOA-ELM的压电型三维力传感器解耦算法
10
作者 何祥 刘勇 +1 位作者 刘诚 陈思涵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2-36,42,共6页
针对压电型三维力传感器由于结构制造而产生的维间耦合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改进的开普勒优化算法优化极限学习机(EKOA-ELM)的解耦算法。首先,阐述了压电型三维力传感器的耦合特性;然后,对压电型三维力传感器构建标定实验进行标定,得出... 针对压电型三维力传感器由于结构制造而产生的维间耦合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改进的开普勒优化算法优化极限学习机(EKOA-ELM)的解耦算法。首先,阐述了压电型三维力传感器的耦合特性;然后,对压电型三维力传感器构建标定实验进行标定,得出三维力传感器的测力数据;最后,建立极限学习机非线性解耦模型,并利用混沌Cat映射与基于余弦规律变化的收敛因子对KOA(Kepler optimization algorithm)算法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平均解耦Ⅰ类误差控制在0.38%以内,平均解耦Ⅱ类误差控制在0.32%以内,解耦时间为0.071 s,该算法有较好解耦精度的同时,保持较好的解耦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电三维力传感器 维间耦合 极限学习机 开普勒优化算法 混沌cat映射 收敛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线性下的函数型主成分聚类算法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海龙 胡晓雪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9-44,共6页
函数型聚类分析在统计学领域被广泛关注,其分析过程通常在降维目标实现后进行。为了有效解决函数型主成分聚类问题,文章结合局部线性嵌入算法(Locally Linear Embedding,LLE)在非线性空间下的适用性,提出了一种局部线性下的函数型主成... 函数型聚类分析在统计学领域被广泛关注,其分析过程通常在降维目标实现后进行。为了有效解决函数型主成分聚类问题,文章结合局部线性嵌入算法(Locally Linear Embedding,LLE)在非线性空间下的适用性,提出了一种局部线性下的函数型主成分分析模型(LLE Function 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LFPCA)。首先,采用函数型主成分分析法作为降维目标方法,改进了FPCA的算法模型,通过将LLE算法的权重系数矩阵与函数型主成分定义相结合,构建出一个适用于非线性空间下的聚类算法;其次,在求解算法的过程中定义了函数型主成分得分,并结合EM算法构建出GMM模型来近似函数型算法的概率密度函数,使模型更高效且适用性更强;最后,通过随机模拟实验及应用分析验证了LFPCA算法模型在真实数据集上具有良好的聚类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函数主成分聚类 局部线性嵌入算法 EM算法 GMM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改进遗传算法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参数优化设计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阳 章治 +2 位作者 吴雪钰 曹嘉亿 郑晅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3-104,共12页
针对高阶补偿拓扑的无线电能传输(WPT)系统的谐振参数较多且相互关联,从而导致系统设计时各个元件具体参数难以确定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适用于一次侧LCC、二次侧LC串联拓扑(LCC-S)的WPT系统参数优化设计方法。利用MATLAB/Simulink搭建WPT... 针对高阶补偿拓扑的无线电能传输(WPT)系统的谐振参数较多且相互关联,从而导致系统设计时各个元件具体参数难以确定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适用于一次侧LCC、二次侧LC串联拓扑(LCC-S)的WPT系统参数优化设计方法。利用MATLAB/Simulink搭建WPT系统仿真平台并进行理论分析,评估了谐振参数、耦合系数和等效负载对该系统输出特性的影响,选择影响程度最复杂的变量作为决策变量,构建系统非线性优化模型;以提高WPT系统的传输效率为目标,在遗传算法基础上加入非线性优化策略,并设计新的突变函数,利用改进后的遗传算法(IGA)给出了系统参数的优化设计方案。仿真结果表明:IGA使系统传输效率达到98.34%,相较遗传算法提高了2.52%,且收敛速度显著提高。搭建WPT系统实验平台并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以97.98%的传输效率保持300 W的功率输出;当负载电阻处于6~46Ω时,系统传输效率能够维持在90%以上。研究结果可为LCC-S型WPT系统参数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电能传输 LCC-S 拓扑结构 改进遗传算法 谐振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地热能丛式多分支U型井采热技术及传热算法
13
作者 李守定 张苏鹏 +8 位作者 徐涛 张召彬 郑博 马世伟 孔彦龙 张文秀 赫建明 庞忠和 李晓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97-1411,共15页
深层地热能是一种分布广、资源量大具有发展前景的可再生新能源,当前的主要开采方法有增强型地热系统(EGS)、环绕式井筒换热系统(AGS)、断层带流体循环开采和同轴套管开采法,但存在采热功率不稳定、地震风险高和采热效率低等难题。针对... 深层地热能是一种分布广、资源量大具有发展前景的可再生新能源,当前的主要开采方法有增强型地热系统(EGS)、环绕式井筒换热系统(AGS)、断层带流体循环开采和同轴套管开采法,但存在采热功率不稳定、地震风险高和采热效率低等难题。针对当前深层地热开采技术面临的瓶颈问题,本文以开采过程只有能量交换而没有物质交换为原则,以深层干热岩地热规模化可持续稳定开发为目标,提出了深层地热能丛式多分支U型井采热方法(UMW-DGS)及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井筒轴对称热传导模型,以青海共和盆地恰卜恰深部干热岩储层为背景,提出了高温高压岩石热导率测试新方法,计算了在定井径条件下井周温度场和采热功率的时空演化规律,分析了温度差、热导率和井径等3个敏感因素对采热功率的影响。此外,针对UMW-DGS定解问题,研发了基于有限体积法(FVM)的三维热流固耦合数值算法,研究了UMW-DGS单水平井段换热效率和在不同泵注量条件下温度场时空演化。通过分析不同流量的有效换热量、换热时长和功率发现:泵注流量的增加会导致有效换热能量和有效换热时长的降低,并且使有效换热功率先增加后减少。研究结果表明,深层地热能开发需要在平衡换热温度和功率的条件下设计注入排量,从而得到最优的换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地热 丛式多分支U 高温高压岩石热导率 储层-工质流固耦合热传导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载铁路小半径曲线钢轨型面非对称优化设计 被引量:1
14
作者 丁旺才 张建栋 +3 位作者 葛菲元 吴少培 李得洋 李国芳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72-281,共10页
为研究重载铁路小半径曲线钢轨型面优化问题,以外、内轨钢轨磨耗面积及滚动圆半径差为优化目标,在考虑减缓磨耗的同时对车辆通曲能力进行优化,运用克里格理论拟合目标函数得到相应的数学模型;通过非均匀有理样条曲线对钢轨廓形进行参数... 为研究重载铁路小半径曲线钢轨型面优化问题,以外、内轨钢轨磨耗面积及滚动圆半径差为优化目标,在考虑减缓磨耗的同时对车辆通曲能力进行优化,运用克里格理论拟合目标函数得到相应的数学模型;通过非均匀有理样条曲线对钢轨廓形进行参数化描述,结合第二代非支配遗传算法对目标函数进行求解得到优化目标对应的优化廓形,并从优化型面的磨耗性能、动力学性能、钢轨滚动接触疲劳及车轮磨耗性能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设计变量的范围对目标函数影响显著,优化设计变量范围后求解得到的最优廓形在磨耗面积和滚动圆半径差上的表现均优于初始设计变量范围对应的最优廓形;优化型面在磨耗指数、磨耗功及钢轨磨耗量方面均优于初始CN75型面,在轮对横移量等动力学性能方面也均优于初始CN75型面,可以更好保证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钢轨滚动接触疲劳方面,优化型面均优于初始CN75型面,其中右轨的优化效果最为显著;在车轮磨耗方面,优化型面与初始CN75型面对车轮的磨耗影响差异较小,外、内轨优化型面整体磨耗量较初始CN75型面有微幅减少,优化型面车轮磨耗性能优于初始CN75型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轨磨耗 小半径曲线钢轨面优化 设计变量影响效应 第二代非支配遗传算法 钢轨疲劳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求解U型拆卸线平衡问题的多目标教与学优化
15
作者 李涛 李梓响 +2 位作者 郑晨昱 张子凯 张利平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9-235,共7页
考虑到在拆线问题中存在带有AND和OR优先关系的任务,结合最小化工作站数量、优化拆卸平衡、最小化危险程度和最小化需求度4个目标,建立了在U型布局下数学模型。由于U型的特殊布局,采用了基于操作排序的编码和解码来获得可行的操作方案... 考虑到在拆线问题中存在带有AND和OR优先关系的任务,结合最小化工作站数量、优化拆卸平衡、最小化危险程度和最小化需求度4个目标,建立了在U型布局下数学模型。由于U型的特殊布局,采用了基于操作排序的编码和解码来获得可行的操作方案。同时,对教与学优化算法两阶段进行部分更改,在教师阶段扩大了教学因子的取值范围,在学习阶段也加入了教师来指导学生学习,并加入Q学习来选择适合的教学因子,提出了基于Q学习的多目标教与学优化算法,并用Pareto非劣解和拥挤度距离机制来处理多目标问题的解。为了验证所提出的算法性能,将该算法与另外4种多目标算法进行对比,测试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算法的性能优于所比较的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拆卸线 AND和OR优先关系 教与学优化算法 Q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目标粒子群-遗传混合算法的高速球轴承优化设计方法
16
作者 杨文 叶帅 +2 位作者 姚齐水 余江鸿 胡美娟 《机电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6-236,共11页
目前以新能源汽车电驱系统等为代表的超高转速运行场景越来越多,对轴承类关键零部件的性能要求也不断提高,对轴承的承载性能和温升控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优化轴承的结构,提升其服役性能,以新能源汽车电驱系统6206轴承为例,提出... 目前以新能源汽车电驱系统等为代表的超高转速运行场景越来越多,对轴承类关键零部件的性能要求也不断提高,对轴承的承载性能和温升控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优化轴承的结构,提升其服役性能,以新能源汽车电驱系统6206轴承为例,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目标粒子群-遗传混合算法的球轴承结构优化设计方法。首先,建立了以轴承最大额定动载荷、最大额定静载荷和最小摩擦生热率为目标函数的优化数学模型;然后,利用多目标粒子群算法(MOPSO)的全局搜索能力和改进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II)的进化操作,引入粒子寻优速度控制策略、交叉变异策略和罚函数机制,解决了带约束优化问题求解和局部最优问题,增强了算法的收敛速度和解集探索能力;最后,在特定工况下对轴承结构进行了优化,采用层次分析法,从Pareto前沿中优选了内外圈沟曲率半径系数、滚动体数量、滚动体直径和节圆直径的最优值。研究结果表明:在16 kN径向载荷、15 000 r/min的高转速工况下,以新能源汽车电驱系统6206型深沟球轴承为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优化后的轴承接触应力下降了21.2%,应变下降了25.6%,摩擦生热下降了16.7%,体现了该方法在收敛性能、寻优速度等方面的优势。该优化设计方法可为球轴承的工程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球轴承结构设计 多目标粒子群-遗传混合算法 改进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 优化设计目标函数 层次分析法 6206深沟球轴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圆筒型FPSO总体强度校核设计波优化算法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拓夷 乔晓国 +2 位作者 胡海峰 王靖凯 邓石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5-232,共8页
针对圆筒型FPSO总体结构强度准静态设计方法依赖工程师经验的局限性,将设计波法引入圆筒型FPSO总体结构强度校核,提出了针对特征荷载选择的优化算法。该方法通过分析圆筒型FPSO总体结构承载特点和失效模式,结合常用特征载荷中有相同设... 针对圆筒型FPSO总体结构强度准静态设计方法依赖工程师经验的局限性,将设计波法引入圆筒型FPSO总体结构强度校核,提出了针对特征荷载选择的优化算法。该方法通过分析圆筒型FPSO总体结构承载特点和失效模式,结合常用特征载荷中有相同设计波的特征荷载,选择了舷侧外板波浪压力、上部模块重心处的水平和垂向加速度,作为设计波筛选的特征载荷;并根据圆筒型FPSO结构对称性,减少加载浪向,优化设计波搜索相位;基于本文方法的校核工况减少了60%,有效提升了校核效率。该方法已被应用于中国首条完全自主设计的圆筒型FPSO“海洋石油122”平台的强度校核中,校核结果通过了挪威船级社认证,该平台目前已完成设计,进入建造阶段,这也说明了本方法的可行性以及对后续同类FPSO设计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筒FPSO 设计波 特征荷载 优化算法 总体强度校核 “海洋石油122”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智能算法的9310钢本构模型优化 被引量:2
18
作者 施文鹏 孙岑花 +2 位作者 李佳俊 王宇航 董显娟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1-180,共10页
目的研究9310钢在变形温度为800~1200℃、应变速率为0.01~50s-1和高度压下量为70%条件下的热变形行为,建立预测效果相对较好的9310钢本构模型。方法使用Gleeble-3800热模拟机对9310钢进行等温恒应变速率热压缩实验,基于热压缩实验数据,... 目的研究9310钢在变形温度为800~1200℃、应变速率为0.01~50s-1和高度压下量为70%条件下的热变形行为,建立预测效果相对较好的9310钢本构模型。方法使用Gleeble-3800热模拟机对9310钢进行等温恒应变速率热压缩实验,基于热压缩实验数据,分析了应变速率对9310钢流动软化效应的影响,建立了考虑应变补偿的Arrhenius本构模型与支持向量回归(SVR)本构模型,并进行了模型精度分析,之后引入人工神经网络(ANN)智能算法优化了Arrhenius本构模型。结果与变形温度相比,应变速率对9310钢流动软化效应的影响更为显著。相较于支持向量回归(SVR)本构模型,考虑应变补偿的Arrhenius本构模型精度更高,其相关系数R为0.9934,平均相对误差(AARE)和均方误差(MSE)分别为0.0556和89.362,它在预测高应变速率(1、10、50 s-1)流动应力时出现了较大偏差,经ANN智能算法优化后,相关系数R提高至0.9991,AARE和MSE分别降至0.0199和9.998,且绝对误差在±10MPa以内的预测流动应力占比为98.34%。结论在低应变速率(0.01 s-1)下软化效应更强,在高应变速率(10 s-1)下再结晶程度较低,软化效应较弱。ANN智能算法优化后的Arrhenius本构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能较准确地预测9310钢的流动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310钢 本构模 Arrhenius本构模 人工神经网络(ANN) 智能算法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自适应构网型变流器控制策略 被引量:6
19
作者 段玉 朱子民 +3 位作者 王小云 陈杰 马健 南东亮 《广东电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17,共8页
构网型控制是一种改善新能源高渗透率下电力系统稳定性问题的技术手段。针对传统构网型变流器均采用固定参数控制而未能发挥出最佳调频效果这一问题,基于构网型变流器控制参数可调的特点,提出一种自适应控制策略,以优化构网型变流器的... 构网型控制是一种改善新能源高渗透率下电力系统稳定性问题的技术手段。针对传统构网型变流器均采用固定参数控制而未能发挥出最佳调频效果这一问题,基于构网型变流器控制参数可调的特点,提出一种自适应控制策略,以优化构网型变流器的输出并改善电力系统的动态特性。首先,通过仿真实验得到典型构网型变流器虚拟惯量和阻尼系数在大功率事件下对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其次,研究典型构网型变流器的频率曲线与功角曲线,提出包含频率偏差和频率变化率的自适应构网型变流器控制策略;然后,通过改进粒子群算法对自适应控制策略涉及参数进行整定;最后,基于MATLAB/Simulink搭建的微电网模型,验证所提控制策略的稳定性与鲁棒性。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控制策略可以自适应改变控制参数,使构网型变流器的输出能够满足系统各个阶段的不同需求,优化电力系统的动态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网变流器 自适应控制 改进粒子群算法 参数整定 电力系统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NC法和DMC算法的CCHP型微电网两阶段调度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苏豪 吴越 +3 位作者 曾伟 杨晓辉 王晓鹏 伍云飞 《中国电力》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1-182,共12页
冷热电联产(combined cooling, heating and power,CCHP)系统与微电网的结合有利于促进消纳可再生能源,为了提升CCHP型微电网的经济性、环保性和稳定性,提出了两阶段优化调度模型。离线优化阶段基于需求侧响应策略,建立了基于归一化法... 冷热电联产(combined cooling, heating and power,CCHP)系统与微电网的结合有利于促进消纳可再生能源,为了提升CCHP型微电网的经济性、环保性和稳定性,提出了两阶段优化调度模型。离线优化阶段基于需求侧响应策略,建立了基于归一化法向约束法的多目标规划模型,并用熵权-TOPSIS法筛选最优结果。在线优化阶段建立了基于动态矩阵控制算法的有限时域优化模型,对离线优化结果进行跟踪优化和反馈校正,以降低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最后,设计对比方案进行分析,验证了所提优化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热电联供微电网 两阶段优化调度 多目标规划 归一化法向约束法 动态矩阵控制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