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伴有FIP1L1-PDGFRA基因阳性的老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1例
1
作者 谢文强 赖永榕 刘容容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7期918-918,共1页
患者女性,68岁。因乏力1个月,检查发现白细胞增高,2021年1月就诊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入院体检:重度贫血貌,浅表淋巴结不大,胸骨压痛,两肺闻及少许湿啰音,心腹查体未见明显异常。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史。辅查示患者有高白... 患者女性,68岁。因乏力1个月,检查发现白细胞增高,2021年1月就诊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入院体检:重度贫血貌,浅表淋巴结不大,胸骨压痛,两肺闻及少许湿啰音,心腹查体未见明显异常。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史。辅查示患者有高白细胞血症、重度贫血,血常规及外周血手工分类未见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EOS)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p1l1-pdgfrA基因 白血病 嗜酸性粒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羊口疮病毒B2L、F1L基因融合真核表达质粒诱导小鼠的免疫应答及IL-2对其作用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鲜思美 张友 +7 位作者 李婷 杨倩 饶体宇 吴伯梅 包涛涛 闵德省 包细明 张益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68-174,共7页
为评价羊口疮病毒(OrfV)B2L、F1L基因融合真核表达质粒pVAX1-B2L-F1L免疫小鼠诱导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及IL-2对其免疫作用的影响。本研究将构建的pVAX1-B2L-F1L真核质粒转染MDBK细胞后,采用RT-PCR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检测B2L-F1L... 为评价羊口疮病毒(OrfV)B2L、F1L基因融合真核表达质粒pVAX1-B2L-F1L免疫小鼠诱导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及IL-2对其免疫作用的影响。本研究将构建的pVAX1-B2L-F1L真核质粒转染MDBK细胞后,采用RT-PCR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检测B2L-F1L融合基因在MDBK细胞中的表达;将pVAX1-B2L-F1L、pVAX1-B2L-F1L+pVAX1-IL-2、pVAX1空载体、生理盐水对照组KM系小鼠通过后腿肌肉注射的方式免疫,采用ELISA方法检测免疫小鼠血清中OrfV特异性抗体以及Th1型(IL-2、IFN-γ)、Th2型(IL-4、IL-6)细胞因子;MTT法检测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结果显示,pVAX1-B2L-F1L重组质粒能够在MDBK细胞中表达;pVAX1-B2L-F1L+pVAX1-IL-2联合免疫组小鼠血清抗体及IL-2和IFN-γ水平均显著高于pVAX1-B2L-F1L组;该联合免疫组小鼠血清IL-4、IL-6细胞因子水平与pVAX1-B2L-F1L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该联合免疫组小鼠的脾淋巴细胞增殖水平高于pVAX1-B2L-F1L组(p<0.05)。由此表明,pVAX1-B2L-F1L能够诱导小鼠产生OrfV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联合pVAX1-IL-2诱导的免疫反应以细胞免疫应答为主,且能够促进Th1型细胞因子的分泌。本研究为OrfV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fV B2l基因 F1l基因 Il-2 融合表达 免疫应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基因Tat-HPV16L1的克隆及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被引量:2
3
作者 张进芳 马文丽 +3 位作者 危敏 赵慧 朱秀兰 郑文岭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539-1541,共3页
目的:构建人乳头瘤病毒16型L1基因和蛋白转导肽基因Tat的融合表达载体,以大肠杆菌作为表达系统,探索制备经济而高效的人乳头瘤病毒疫苗的新方法。方法:以pBR322-HPV16质粒为模板扩增L1基因,与原核表达载体pET28a连接,重组质粒再与自行... 目的:构建人乳头瘤病毒16型L1基因和蛋白转导肽基因Tat的融合表达载体,以大肠杆菌作为表达系统,探索制备经济而高效的人乳头瘤病毒疫苗的新方法。方法:以pBR322-HPV16质粒为模板扩增L1基因,与原核表达载体pET28a连接,重组质粒再与自行设计蛋白转导功能片段Tat连接,经测序鉴定后转入大肠杆菌表达菌株DE3进行诱导表达Tat-HPV16L1融合蛋白。结果:融合基因Tat-HPV16L1测序结果与预期完全符合,经过IPTG诱导表达后进行SDS-PAGE电泳分析,结果诱导表达成功。结论:本研究为制备经济而高效的人乳头瘤病毒疫苗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状瘤病毒属 l1基因 TAT 融合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LA融合基因阳性室管膜瘤11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张安莉 孙思柏 +1 位作者 李恒 吴海波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3-37,共5页
目的探讨RELA融合基因阳性室管膜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RELA融合基因阳性室管膜瘤的临床资料、影像学特点、病理学特征和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1例RELA融合基因阳性室管膜瘤均位于幕上,男性6例、女性5例,发... 目的探讨RELA融合基因阳性室管膜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RELA融合基因阳性室管膜瘤的临床资料、影像学特点、病理学特征和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1例RELA融合基因阳性室管膜瘤均位于幕上,男性6例、女性5例,发病年龄3~56岁,平均27岁。影像学示幕上占位性病变。镜下见分支状毛细血管网和真/假菊形团结构。免疫表型:瘤细胞GFAP、L1CAM、Cyclin D1均呈弥漫阳性,EMA呈核旁点状阳性,多数病例表达nestin,Olig-2均阴性。结论RELA融合基因阳性室管膜瘤好发于年轻人的幕上,具有独特的免疫表型和基因表型,预后较差,需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管膜瘤 RElA融合基因 l1CAM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m23-H_1-绿色荧光蛋白融合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和表达 被引量:5
5
作者 车国卫 周清华 +2 位作者 刘伦旭 覃杨 孙芝琳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5年第1期1-3,7,F002,共5页
目的 :构建包含人野生型nm2 3 H1cDNA和绿色荧光蛋白 (GFP)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LXSN nm2 3 H1 EGFP ,用以研究nm2 3 H1逆转肺癌转移表型的分子机制。 方法 :应用基因工程和分子克隆技术 ,将nm2 3 H1 EGFP基因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LXSN... 目的 :构建包含人野生型nm2 3 H1cDNA和绿色荧光蛋白 (GFP)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LXSN nm2 3 H1 EGFP ,用以研究nm2 3 H1逆转肺癌转移表型的分子机制。 方法 :应用基因工程和分子克隆技术 ,将nm2 3 H1 EGFP基因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LXSN中 ,得到真核重组载体pLXSN nm2 3 H1 EGFP ;脂质体法转染包装细胞系PA317,得到包含nm2 3 H1 EGFP的逆转录病毒 ,并感染人肺癌细胞株L9981。 结果 :构建了pLXSN nm2 3 H1 EGFP逆转录病毒真核表达载体 ,L9981细胞能够表达nm2 3 H1 EGFP融合蛋白。 结论 :成功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LXSN nm2 3 H1 EGFP ,并能在L9981细胞中持续、稳定和高效表达nm2 3 H1 EGFP融合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m23-H1-EGFP融合基因 基因表达 l9981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V 16L1基因的原核表达及表达条件的优化 被引量:4
6
作者 彭方毅 姜海蓉 +5 位作者 陈远翔 陈盛珍 林治华 彭方亮 赵卫兵 陈保德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95-398,418,共5页
目的:构建HPV16L1基因的原核表达质粒,并优化其表达条件。方法:根据GeneBank中的HPV序列及pGEX-KG中的多克隆位点设计引物,以含有HPV全长基因片段重组质粒为模板,经PCR扩增出1 500 bp的DNA片段。将所得片段与pGEX-KG载体连接,转化JM109... 目的:构建HPV16L1基因的原核表达质粒,并优化其表达条件。方法:根据GeneBank中的HPV序列及pGEX-KG中的多克隆位点设计引物,以含有HPV全长基因片段重组质粒为模板,经PCR扩增出1 500 bp的DNA片段。将所得片段与pGEX-KG载体连接,转化JM109大肠杆菌,筛选阳性克隆。其扩增片段测序结果与原序列一致,表明原核表达载体pGEX-KG-HPV16L1已构建成功。提取pGEX-KG-HPV16L1质粒转化到BL21(DE3)表达菌株中,经IPTG诱导后收集菌体,进行SDS-PAGE,Western Blot鉴定。结果:在大肠杆菌中获得HPV16L1基因融合表达,融合蛋白的相对分子量为83kDa;表达的蛋白能与抗HPV16L1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结论:HPV16L1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获得高效表达,为HPV16L1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蛋白质类/生物合成 病毒蛋白质类/遗传学 大肠杆菌/遗传学 基因表达 克隆 分子 乳头状瘤病毒 人/遗传学 HPV16l1 原核表达 GST融合蛋白 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sp70L1增强肿瘤细胞疫苗免疫原性的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尤红煜 张开霞 +4 位作者 王俊霞 张焕铃 连伟光 吴为 宋淑霞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40-343,共4页
目的:考察Hsp70L1对肿瘤细胞免疫原性的增强作用。方法:用RT-PCR的方法,从小鼠黑色素瘤B16细胞和C57BL/6小鼠脾脏中获得TRP2153-243及Hsp70L1基因。分别插入pcDNA3.1/V5-His真核表达载体,构建pHSP70L1、pTRP和pTRP2-Hsp3种表达载体。分... 目的:考察Hsp70L1对肿瘤细胞免疫原性的增强作用。方法:用RT-PCR的方法,从小鼠黑色素瘤B16细胞和C57BL/6小鼠脾脏中获得TRP2153-243及Hsp70L1基因。分别插入pcDNA3.1/V5-His真核表达载体,构建pHSP70L1、pTRP和pTRP2-Hsp3种表达载体。分别转染B16肿瘤细胞并制备坏死或凋亡瘤苗,免疫C57BL/6小鼠后移植B16肿瘤细胞,观察肿瘤生长曲线,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或微量细胞毒的方法检测荷瘤小鼠细胞因子INF-γ和CTL活性。结果:将经过HSP70L1、TRP2及TRP2-HSP基因修饰的坏死或凋亡的B16肿瘤细胞免疫正常小鼠后,观察到Hsp70L1及TRP2-Hsp基因修饰的坏死瘤苗可显著抑制荷瘤鼠肿瘤的生长,并显著促进荷瘤鼠脾脏淋巴细胞CTL活性和IFN-γ产生(P<0.05,P<0.01);HSP70L1免疫刺激作用在坏死瘤苗中更明显。结论:Hsp70L1可明显提高B16瘤苗的免疫原性,且对坏死细胞瘤苗的作用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sp70l1 HSP70l1-TRP2融合基因 细胞坏死/细胞凋亡 佐剂 肿瘤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4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3
8
作者 钱珂 刘琰 +2 位作者 吴浩清 谢小宝 陆亚华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661-1664,共4页
目的:通过对嗜酸细胞异常增高的4例患者长达3~8年的治疗及观察,结合文献阐明该类疾病的分类、临床特征、细胞遗传学改变及诊断治疗。方法:临床病例分析及文献综述。结果: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原因较多,IHES的诊断是排除继发性及反应性嗜... 目的:通过对嗜酸细胞异常增高的4例患者长达3~8年的治疗及观察,结合文献阐明该类疾病的分类、临床特征、细胞遗传学改变及诊断治疗。方法:临床病例分析及文献综述。结果: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原因较多,IHES的诊断是排除继发性及反应性嗜酸细胞增多症、原因不明者,而慢性嗜酸细胞白血病(CEL)则病例少见。除非在骨髓中发现细胞遗传学异常,CEL的诊断常常是除外性的,细胞遗传学是二者最重要的区别点。CEL是瘤细胞呈单克隆性生长,融合基因如FIP1L1/PDGFRα阳性或持续Wilms’瘤基因(WT1)高表达有助于CEL和IHES的鉴别,治疗上激素是常规用药,对于原发、继发均有效。结论:随着伊马替尼、IL-5抗体、IFN-α问世给治疗带来了新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fip1l1/pdgfrα融合基因 Wilms’瘤基因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曲士强 艾小菲 +5 位作者 李承文 李庆华 徐泽锋 秦铁军 张悦 肖志坚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16-1220,共5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通过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的方法对79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计数≥1.5×109/L)患者的PDGFRA/B和FGFR1基因重排进行检... 本研究旨在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通过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的方法对79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计数≥1.5×109/L)患者的PDGFRA/B和FGFR1基因重排进行检测,并对44例患者的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79例患者中检出FIP1L1/PDGFRA(F/P)融合基因阳性19例,检出CHIC2缺失19例,检出PDGFRB基因重排4例,未检测到FGFR1基因重排患者。按照2008年WHO分类修订诊断后,有42%(20/48)的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HES)和83%(5/6)的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CEL)患者更正诊断为伴PDGFRA/B重排的髓系肿瘤,17%(1/6)的CEL更正诊断为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非特指型(CEL-NOS)。染色体核型分析检出克隆性细胞遗传学异常4例,1例为CEL-NOS,3例为伴PDGFRB重排的髓系肿瘤,所有21例伴PDGFRA重排的患者均未检测出4q12异常。伴PDGFRA/B重排的髓系肿瘤、HES和继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3组患者的克隆性TCR基因重排检出率分别为33%(5/15)、40%(6/15)和36%(5/14),3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在既往诊断HES和CEL的患者中存在较高比例的PDGFRA/B基因重排,通过间期FISH和PCR方法可以提高伴PDGFRA/B重排的髓系肿瘤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fip1l1-pdgfrA融合基因 pdgfrB基因 FGFR1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