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方东树对沈德潜诗论的继承与改造 被引量:3
1
作者 史哲文 许总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1-156,310,共6页
作为桐城派诗论家,方东树在清中期诗坛实有重要地位。在性灵、格调互为攻讦的背景下,方东树继承并改造沈德潜的格调说,既平亭冲突,更突显自身理论特点。在对待唐宋诗的态度、强调真情的体现、注重格律声响及主张诗歌反映社会现实等几个... 作为桐城派诗论家,方东树在清中期诗坛实有重要地位。在性灵、格调互为攻讦的背景下,方东树继承并改造沈德潜的格调说,既平亭冲突,更突显自身理论特点。在对待唐宋诗的态度、强调真情的体现、注重格律声响及主张诗歌反映社会现实等几个方面,对沈德潜诗论进行了发展与改造,以会通性、兼容性特点适应着清代学术倾向于总结整理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东树 沈德潜 桐城派 格调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桐城亦有诗派 被引量:6
2
作者 周兴陆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1-44,共4页
钱基博和钱锺书父子曾多次提出"桐城亦有诗派"。本文论述桐城诗派诗学思想的基本特征是:论诗以人为先,弘扬创作主体的精神品格;在晚清内忧外患交困的时势中,要求诗歌关乎时代,抒写诗人的现实遭际;熔铸唐宋,以文论诗。
关键词 桐城派 诗学思想 姚鼐 方东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法高妙 天衣无缝——方东树评汉代古诗 被引量:2
3
作者 杨明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5-32,共8页
方东树的《昭昧詹言》,给予汉代古诗很高的评价。他的评点,虽然有时流露理学气味而显得迂腐,但其评论的重点在于艺术技巧,颇有卓见。他尤其重视“文法”。其核心在于诗意如何进展、语势如何变化。方氏认为文法之妙,在于“恣肆变化,忽来... 方东树的《昭昧詹言》,给予汉代古诗很高的评价。他的评点,虽然有时流露理学气味而显得迂腐,但其评论的重点在于艺术技巧,颇有卓见。他尤其重视“文法”。其核心在于诗意如何进展、语势如何变化。方氏认为文法之妙,在于“恣肆变化,忽来忽止”,不平直,不板滞,而且自然天成,如天衣无缝。它不是固定死板的套路,难以作抽象的解说,必须结合具体作品加以指点。方东树的评点,有助于我们欣赏古诗,也可供今天的诗歌创作作为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东树 《昭昧詹言》 古诗十九首 文法 顿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东树《昭昧詹言》论黄庭坚诗述略 被引量:3
4
作者 王友胜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583-588,共6页
《昭昧詹言》是方东树晚年为后辈讲论诗学的内容汇编,是桐城派诗学理论的集中体现,其中对黄庭坚其人其诗的品评是全书较为典型、精彩的部分。在研究方法上,方东树多将黄庭坚与他所推崇的杜甫、韩愈及苏轼等人进行比较分析,并且以杜甫、... 《昭昧詹言》是方东树晚年为后辈讲论诗学的内容汇编,是桐城派诗学理论的集中体现,其中对黄庭坚其人其诗的品评是全书较为典型、精彩的部分。在研究方法上,方东树多将黄庭坚与他所推崇的杜甫、韩愈及苏轼等人进行比较分析,并且以杜甫、韩愈为黄庭坚诗学之源。该书于黄庭坚诗的思想内涵缺乏必要的挖掘,但却长于分析其诗章法与句法,于诗的起承转合与格局布置的探研尤为精妙。另外,方东树还对黄庭坚诗的用典、用意及个别句法提出了异议与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东树 《昭昧詹言》 黄庭坚 异同辨析 章法 句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方东树对江西诗学的评价
5
作者 吴晟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6-123,共8页
作为桐城派后期重要作家,方东树从以文章笔法论诗的独特视角,重新厘清了江西诗学与杜甫、韩愈"以文为诗"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认为黄庭坚学杜悟得其创作艺术构思而不得其诗自然浑成之境;学韩则得其粗笔硬调而不得其通顺平畅。... 作为桐城派后期重要作家,方东树从以文章笔法论诗的独特视角,重新厘清了江西诗学与杜甫、韩愈"以文为诗"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认为黄庭坚学杜悟得其创作艺术构思而不得其诗自然浑成之境;学韩则得其粗笔硬调而不得其通顺平畅。对江西诗学既有高屋建瓴、提纲挈领的综论,又对其章法结构等具体诗法,展开了精细入微的条分缕析,比较全面系统地、辩证地总结了江西诗学最具诗学价值、最富于启示意义的历史经验与教训,这是方东树诗学的开拓建树和历史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东树 江西诗学 渊源 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桐城派文学批评中的戒“客气”说 被引量:1
6
作者 梁金梅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4-70,共7页
“客气”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左传》,意为非人们主体所发出的而是受外界刺激所引起的一时之意气。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它的应用非常广泛,既用于人物评价,又用来评论文章,也曾被理学家当作与深邃的涵养相对立的概念,它的基本内涵是虚矫与... “客气”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左传》,意为非人们主体所发出的而是受外界刺激所引起的一时之意气。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它的应用非常广泛,既用于人物评价,又用来评论文章,也曾被理学家当作与深邃的涵养相对立的概念,它的基本内涵是虚矫与不实。桐城派讲求“义理”由内心流出,反对矫揉作态的“客气”的文学创作,前期作家建立起这种实践自觉,中后期以方东树和吴汝纶为代表从理论自觉上将“客气说”用在文学评论当中,成为桐城派文论中较有特色的批评术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气 桐城派 方东树 吴汝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