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究三棱-莪术药对在辅助治疗卵巢癌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收集自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卵巢癌相关靶点收集自Genecard数据库。上述靶点取交集后,结合STRING数据库及Cytoscape...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究三棱-莪术药对在辅助治疗卵巢癌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收集自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卵巢癌相关靶点收集自Genecard数据库。上述靶点取交集后,结合STRING数据库及Cytoscape软件构建PPI网络。应用R及Cytoscape软件整合构建中药-活性成分-疾病-靶点网络。同时,应用R软件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并通过Cytoscape/CluGO进行KEGG通路聚类分析。综合分析各网络,获取关键靶点及其对应活性成分后应用Autodock vina及Pymol等软件进行分子对接及可视化研究。结果:本研究在三棱-莪术药对中,共获得8个活性成分,164个作用靶点,Genecards数据库获得1540个符合条件的卵巢癌相关靶点。取交集获得27个三棱-莪术药对治疗卵巢癌的潜在靶点。分析PPI网络并获取关键靶点为CASP3、ESR1、JUN、PTGS2、AR、MAPK14、PGR、CASP8、CASP9、CAS及PPARG。GO及KEGG分析表明相关作用机制可能涉及凋亡、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信号通路、乙肝信号通路、雌激素信号通路、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卵巢类固醇等多条信号通路。分子对接表明核心成分芒柄花黄素、β-谷甾醇、常春藤皂苷元与关键靶点结合性良好,其中各活性成分与PTGS2结合最佳,结合能均小于-9.0 kcal/mol。结论:该研究初步揭示了三棱-莪术药对治疗卵巢癌的药理机制,这为后期探究该药对及其所在复方治疗卵巢癌提供了较为系统的依据。展开更多
目的探索黄芪-莪术配伍对乳腺癌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用浸泡法、水煎法提取黄芪、莪术的有效成分,并制备灌胃液。采用裸鼠皮下注射1.8×10^(6)个MDA-MB-231细胞的方法构建人乳腺癌细胞系裸鼠移植瘤模型。待裸鼠成瘤80 mm 3左右...目的探索黄芪-莪术配伍对乳腺癌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用浸泡法、水煎法提取黄芪、莪术的有效成分,并制备灌胃液。采用裸鼠皮下注射1.8×10^(6)个MDA-MB-231细胞的方法构建人乳腺癌细胞系裸鼠移植瘤模型。待裸鼠成瘤80 mm 3左右,开始分为6组:模型组(生理盐水)、黄芪组(黄芪0.4 g/ml)、莪术组(莪术0.4 g/ml)、黄芪莪术2∶1组、黄芪莪术1∶1组、黄芪莪术1∶2组。然后用灌胃针对小鼠进行灌胃给药处理,每日给药一次,连续给药4周。处死后游标卡尺测量肿瘤的大小,用HE染色法检测肿瘤细胞排列情况和病理学特征,用TUNEL检测细胞凋亡的情况,用RT-PCR检测PI3K、Akt1、Akt2、PTEN基因的表达情况,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p-Akt、PTEN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黄芪莪术2∶1组的乳腺肿瘤明显小于模型组和药物单独作用组(P<0.05),并且肿瘤细胞排列更疏松、坏死更严重,肿瘤细胞凋亡数目最多。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黄芪莪术2∶1组PI3K、Akt1、Akt2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和药物单独作用组,PTEN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模型组和药物单独作用组(P<0.05)。结论黄芪-莪术配伍对乳腺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PI3K、Akt1、Akt2基因的表达并促进PTEN基因的表达实现的。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究三棱-莪术药对在辅助治疗卵巢癌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收集自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卵巢癌相关靶点收集自Genecard数据库。上述靶点取交集后,结合STRING数据库及Cytoscape软件构建PPI网络。应用R及Cytoscape软件整合构建中药-活性成分-疾病-靶点网络。同时,应用R软件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并通过Cytoscape/CluGO进行KEGG通路聚类分析。综合分析各网络,获取关键靶点及其对应活性成分后应用Autodock vina及Pymol等软件进行分子对接及可视化研究。结果:本研究在三棱-莪术药对中,共获得8个活性成分,164个作用靶点,Genecards数据库获得1540个符合条件的卵巢癌相关靶点。取交集获得27个三棱-莪术药对治疗卵巢癌的潜在靶点。分析PPI网络并获取关键靶点为CASP3、ESR1、JUN、PTGS2、AR、MAPK14、PGR、CASP8、CASP9、CAS及PPARG。GO及KEGG分析表明相关作用机制可能涉及凋亡、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信号通路、乙肝信号通路、雌激素信号通路、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卵巢类固醇等多条信号通路。分子对接表明核心成分芒柄花黄素、β-谷甾醇、常春藤皂苷元与关键靶点结合性良好,其中各活性成分与PTGS2结合最佳,结合能均小于-9.0 kcal/mol。结论:该研究初步揭示了三棱-莪术药对治疗卵巢癌的药理机制,这为后期探究该药对及其所在复方治疗卵巢癌提供了较为系统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