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3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面向CO_(2)捕集、驱油和封存技术的黏度预测模型
1
作者 康凯 杨树 +1 位作者 王晓坡 谷雅秀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6-114,共9页
针对CO_(2)捕集、驱油和封存技术中混合流体的黏度随组分和工况变化剧烈、现有黏度模型无法准确描述其变化规律的问题,探究了目标混合物热力学参数与黏度性质间的内在联系,并提出了修正剩余熵理论黏度预测模型。首先以热物理性质差异显... 针对CO_(2)捕集、驱油和封存技术中混合流体的黏度随组分和工况变化剧烈、现有黏度模型无法准确描述其变化规律的问题,探究了目标混合物热力学参数与黏度性质间的内在联系,并提出了修正剩余熵理论黏度预测模型。首先以热物理性质差异显著的CO_(2)/中高碳烷烃非对称体系为研究载体,采用扰动链统计缔合流体理论状态方程获得密度、相平衡性质、熵等关键热力学参数,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熵变量和黏度参考项,同时验证了目标混合物的无量纲黏度与流体剩余熵间存在明确的单值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与扩展对比态和摩擦理论黏度模型相比,所提出的修正剩余熵黏度模型能够更准确地描述所涉及高度非对称系统黏度性质的变化规律,而对比的两个模型对高度非对称体系的预测能力有限;在摩擦理论引入额外修正系数的前提下,两种对比模型与实验数据的整体平均偏差分别为33.49%和12.71%,且随着烷烃碳原子数的增加和混合物各组分间非对称性的增强,其预测表现进一步恶化,而所提出的修正剩余熵黏度模型与实验数据间的整体平均偏差优于6.03%,且相对偏差分布未随工况变化出现系统误差,验证了所提模型的可靠性。该研究可为揭示CO_(2)驱替作用机理、开发驱油藏数值模拟技术提供基础热物性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度模型 碳捕集 驱油 封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冷地区电液制动器的油液黏度-时间模型及制动特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泽河 邢磊 +3 位作者 孙亚楠 王磊 魏福生 魏建强 《液压与气动》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1-119,共9页
针对寒冷地区电液制动器制动力和制动力矩不足等导致水闸制动系统发生溜车问题,基于液压油Vogel黏温模型以及当地温度变化数据,构建了油液黏度随时间变化的黏度-时间模型,并基于该模型对电液制动器制动过程中油液流动特性进行了研究,然... 针对寒冷地区电液制动器制动力和制动力矩不足等导致水闸制动系统发生溜车问题,基于液压油Vogel黏温模型以及当地温度变化数据,构建了油液黏度随时间变化的黏度-时间模型,并基于该模型对电液制动器制动过程中油液流动特性进行了研究,然后对电液制动器制动性能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制动过程中,电液制动器液压油压力主要分布在活塞底腔,且随着黏度增大而逐渐增大,当油液黏度为662.4 Pa·s时,压力达到1.455×10^(-3)MPa,电液制动器液压油在叶轮中心轴部位会出现涡流循环,其循环强度随着油液黏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在给定工况下,该电液制动器的最小制动力为1098 N,最小制动力矩为274 N·m。而这一制动力矩已低于该电液制动器工作力矩范围,此时可以通过更换该月份黏度更小的液压油或增设预加热系统等措施来提高其制动力和制动力矩,从而实现正常制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液制动器 寒冷地区 黏度-时间模型 流场特性 制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2膨胀体系混合物的黏度模型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垚 贾秀璨 王晓坡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45-149,166,共6页
针对已有模型计算CO2膨胀体系混合物黏度精度低的问题,在对已发表文献中的7种CO2膨胀体系气液混合物(包括CO2与正癸烷、正十四烷、正十八烷、甲醇、乙醇、丙醇和丙酮)的黏度数据进行搜集整理的基础上,建立了适用于CO2膨胀体系的改进的Ey... 针对已有模型计算CO2膨胀体系混合物黏度精度低的问题,在对已发表文献中的7种CO2膨胀体系气液混合物(包括CO2与正癸烷、正十四烷、正十八烷、甲醇、乙醇、丙醇和丙酮)的黏度数据进行搜集整理的基础上,建立了适用于CO2膨胀体系的改进的Eyring-NRTL黏度模型,确定了模型中的二元作用交互参数与混合物平均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文献数据回归得到了模型中的参数。结果表明,对于CO2/正癸烷体系黏度推算的平均偏差小于3%(310.93 K除外),CO2与正十四烷、正十八烷、甲醇、乙醇、丙醇和丙酮体系的绝对平均偏差小于4%。通过与其他黏度模型的比较,表明改进的黏度模型可以用于计算CO2膨胀体系的黏度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yring-nrtl黏度模型 CO2膨胀体系 气液混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子聚合物熔体Cross黏度模型的改进 被引量:12
4
作者 杨晓东 刘保臣 +2 位作者 刘春太 赵振峰 申长雨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72-174,共3页
对传统的高聚物熔体Cross黏度模型进行改进研究。一方面采用新的数学表达式消除其非牛顿指数表达上的歧义性,将牛顿和非牛顿模型更好地统一在一个模型中,使得改进后的新模型定义更严谨。另一方面,采用分段函数精确表示低剪切速率时熔体... 对传统的高聚物熔体Cross黏度模型进行改进研究。一方面采用新的数学表达式消除其非牛顿指数表达上的歧义性,将牛顿和非牛顿模型更好地统一在一个模型中,使得改进后的新模型定义更严谨。另一方面,采用分段函数精确表示低剪切速率时熔体黏度的牛顿区,并增加一个调控参数提高模型在非牛顿区的拟合能力,从而可以更好地逼近聚合物熔体的黏度曲线,提高拟合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聚物熔体 黏度模型 Cross模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CO_2-原油体系的改进型黏度预测模型 被引量:9
5
作者 廉黎明 秦积舜 +3 位作者 杨思玉 杨永智 李实 陈兴隆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91-596,共6页
针对LBC(Lohrenz-Bray-Clark)、CS(Pedersen)及PR(Peng-Robinson)黏度预测模型不能同时兼顾精度、理论性以及计算简便性的问题,考虑温度、压力和组分相互作用等影响因素,对基于PR状态方程的黏度预测模型进行了改进,形成了适用于高温高... 针对LBC(Lohrenz-Bray-Clark)、CS(Pedersen)及PR(Peng-Robinson)黏度预测模型不能同时兼顾精度、理论性以及计算简便性的问题,考虑温度、压力和组分相互作用等影响因素,对基于PR状态方程的黏度预测模型进行了改进,形成了适用于高温高压条件下CO2-原油体系的新黏度预测模型。将模型中的无因次量由常量改进为与体系温度相关联的函数形式,提高了模型的计算精度;引入二元相互作用因子和CO2有效摩尔分数,修正了用于混合体系计算时的黏度混合法则。以油田现场油样实测气相和液相组分数据为基础,在油藏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对模型改进前后计算黏度的精度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新黏度预测模型不仅计算简便,而且精度显著提高,满足工程应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原油体系 黏度预测模型 PR状态方程 黏度混合法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油井幂律流体流动视黏度模型 被引量:7
6
作者 李阳 张凯 +1 位作者 王亚洲 王琳娜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16-621,共6页
与常规油井相比,稠油油井产出液黏度较高,致使生产过程中出现泵效较低、悬点载荷变化大和调参困难等问题。针对稠油抽油机井举升过程,选用胜利油田5口油井产出稠油,通过实验分析其在35~100℃温度下的流变性,用幂律模式回归稠油幂... 与常规油井相比,稠油油井产出液黏度较高,致使生产过程中出现泵效较低、悬点载荷变化大和调参困难等问题。针对稠油抽油机井举升过程,选用胜利油田5口油井产出稠油,通过实验分析其在35~100℃温度下的流变性,用幂律模式回归稠油幂律指数与稠度系数随温度变化的经验计算公式。以非牛顿流体流变学理论和人工举升理论为基础,按照不同的流动规律,给出稠油油井从地层到井口垂直井筒流动的运动方程和边界条件,并对其进行求解,最终得到视黏度模型。应用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提高设计结果的精度,为稠油油井的优化设计及参数调整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黏度模型 垂直井筒 幂律模式 运动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浆体黏度和级配颗粒组合条件下泥石流冲击特性模型试验 被引量:18
7
作者 何晓英 唐红梅 陈洪凯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77-982,共6页
冲击特性是泥石流减灾及沟谷地貌演化的重要基础理论问题。建立泥石流冲击试验模型并进行了5组液相浆体黏度(0,0.13,0.37,0.72,0.93 Pa·s)、5组固相比(0,0.02,0.04,0.08,0.16),5组固相颗粒粒径(0,0.075~0.2,0.3~0.5,0.8~1.0,1.3~1.... 冲击特性是泥石流减灾及沟谷地貌演化的重要基础理论问题。建立泥石流冲击试验模型并进行了5组液相浆体黏度(0,0.13,0.37,0.72,0.93 Pa·s)、5组固相比(0,0.02,0.04,0.08,0.16),5组固相颗粒粒径(0,0.075~0.2,0.3~0.5,0.8~1.0,1.3~1.5 cm)组合下的泥石流冲击特性模型试验,将试验工况分为清水流、水石流与泥石流,采用小波理论对冲击荷载进行消噪并进行冲击荷载时程曲线及冲击荷载均值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清水流冲击荷载均值为2.84 kPa;水石流冲击荷载均值与固相比及颗粒粒径大小呈正比,且固相比越大,水石流龙头冲击作用越小,颗粒粒径越大,冲击荷载变化幅度越大;泥石流时,随着浆体黏度、固相比及颗粒粒径增大,泥石流冲击力呈非线性增大,浆体黏度对泥石流冲击力影响明显,随着黏度的增大,不同颗粒粒径组合下泥石流冲击力均值分别为4.41,5.09,5.89,6.46,6.70 k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冲击特性 模型试验 浆体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变深环境模型的油液黏度特性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曹学鹏 周钊强 +2 位作者 王官洪 张翠红 杨彬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6,共6页
针对变深环境下油液黏度随温度、压力等环境参数的改变而变化的问题,建立变深下以环境压力、海水温度为环境特征参数的变深环境模型。采用"模态方程"推导油液黏度变化规律模型,通过对ISO VG 32与ISO VG 46理论结果进行误差分... 针对变深环境下油液黏度随温度、压力等环境参数的改变而变化的问题,建立变深下以环境压力、海水温度为环境特征参数的变深环境模型。采用"模态方程"推导油液黏度变化规律模型,通过对ISO VG 32与ISO VG 46理论结果进行误差分析,得到其最大误差分别为6.9%、8.4%,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有效性。基于上述模型提出以水深为自变量的油液黏度理论分析模型,揭示出随下潜深度的增加油液黏度依次呈快速增加、过渡调整、稳定增加的三段式动态变化规律。变深环境下油液黏度特性变化规律为水下液压介质的择选及变深液压设备的性能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深环境 环境模型 黏度特性 变化规律 性能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质船用燃料油黏度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刘名瑞 王晓霖 +2 位作者 王海波 于阳 王刚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9-35,共7页
研究了现有黏度预测模型应用于重质船用燃料油黏度预测的可行性,筛选几种常见的黏度物理模型,进行试验数据对比和最优模型选取,基于重质船用燃料油数据库对Cragoe模型进行修正,并结合掺稀降黏试验数据分析混合机制对预测模型相对误差的... 研究了现有黏度预测模型应用于重质船用燃料油黏度预测的可行性,筛选几种常见的黏度物理模型,进行试验数据对比和最优模型选取,基于重质船用燃料油数据库对Cragoe模型进行修正,并结合掺稀降黏试验数据分析混合机制对预测模型相对误差的影响。结果表明,针对目前市场上常用的重质船用燃料油调合组分,采用Cragoe黏度模型进行预测误差较小。这是由于Cragoe黏度模型的预测不受组分油黏度比的限制,在重质船用燃料油中的适用性最好。采用所提出的修正模型,可进一步降低对重质船用燃料油黏度预测的误差。分析多组分调合的结果显示,若组分中的黏度呈梯度分布时可降低预测误差。另外,渣油与稀组分油(简称稀油)调合时,沥青质的络合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模型的预测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用燃料油 黏度 预测模型 逻辑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PR方程的液相制冷剂摩擦理论黏度模型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晓坡 宋渤 +1 位作者 吴江涛 刘志刚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14,共5页
在对14种制冷剂(R152a、R123、R141b、R11、R12、R125、R22、R32、R143a、R227ea、R236ea、R236fa、R245ca、R245fa)的液相黏度实验数据进行收集的基础上,将摩擦理论与工程上常用的PR方程相结合,建立了这14种制冷剂的液相黏度模型,并通... 在对14种制冷剂(R152a、R123、R141b、R11、R12、R125、R22、R32、R143a、R227ea、R236ea、R236fa、R245ca、R245fa)的液相黏度实验数据进行收集的基础上,将摩擦理论与工程上常用的PR方程相结合,建立了这14种制冷剂的液相黏度模型,并通过最小二乘法回归得到了模型中的各系数.结果表明,在拟合范围内,这14种制冷剂的稀薄气体黏度计算值与文献值的绝对平均偏差在1%以内,各制冷剂液相黏度计算值与实验值的绝对平均偏差在0.31%~1.92%之间,能够满足实际工程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理论 黏度模型 制冷剂 液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黏度模型及求解 被引量:8
11
作者 苏静 范翔宇 陈林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1-83,共3页
注气过程中,CO2沿井筒到地层温度、压力变化较大,CO2黏度是重要的流体物性参数。鉴于P-V-T和T-μ-P图的相似性建立的基于P-R状态方程的CO2黏度模型,通过引入卡当公式求解并将解表示成三角函数和双曲函数的形式,适用于注气过程中存在跨... 注气过程中,CO2沿井筒到地层温度、压力变化较大,CO2黏度是重要的流体物性参数。鉴于P-V-T和T-μ-P图的相似性建立的基于P-R状态方程的CO2黏度模型,通过引入卡当公式求解并将解表示成三角函数和双曲函数的形式,适用于注气过程中存在跨临界的宽温度、宽压力范围的CO2黏度的计算。通过与实验测试结果的153个数据点对比分析,平均相对误差6.32%。该模型即求解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并能够连续通过临界点,方便实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度模型 二氧化碳 P-R状态方程 卡当公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瓦斯抽采钻孔封孔水泥砂浆黏度时变性扩散模型 被引量:12
12
作者 张宏图 李阳 +1 位作者 姚邦华 王冕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52-59,共8页
为准确预测瓦斯抽采钻孔水泥砂浆注浆封孔浆液扩散特征,根据注浆流固耦合理论,考虑浆液黏度时变性对水泥砂浆扩散的影响以及应力对煤体形变的影响,提出了瓦斯抽采钻孔水泥砂浆封孔黏度时变性扩散模型,采用COMSOL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注浆... 为准确预测瓦斯抽采钻孔水泥砂浆注浆封孔浆液扩散特征,根据注浆流固耦合理论,考虑浆液黏度时变性对水泥砂浆扩散的影响以及应力对煤体形变的影响,提出了瓦斯抽采钻孔水泥砂浆封孔黏度时变性扩散模型,采用COMSOL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注浆压力下的浆液扩散分布特征与考虑浆液黏度时变性对注浆扩散范围结果的影响,并在新义煤矿开展现场试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①瓦斯抽采钻孔封孔水泥砂浆黏度时变性扩散模型,综合考虑了浆液黏度时变性以及注浆压力对煤体形变的影响,可以更全面地对注浆时浆液扩散特性进行预测;②水灰比为0.9时,水泥砂浆注浆效果较好,对应的水泥浆黏度随时间增大逐渐增大,呈指数函数关系增长;③浆液黏度时变性对浆液扩散范围有直接影响,考虑浆液黏度时变性较将浆液黏度考虑为常数时浆液扩散范围更小;④通过瓦斯抽采钻孔封孔水泥砂浆黏度时变性扩散模型的现场实际验证效果可知,最优封孔注浆压力为1.4 MPa。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优化水泥砂浆注浆封孔方案和提高瓦斯抽采钻孔封孔质量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浆压力 黏度时变性 浆液扩散半径 扩散模型 瓦斯抽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瘀破癥胶囊对大鼠血瘀模型血液黏度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曹勇 钟安朴 +1 位作者 夏清华 孟华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255-1256,共2页
目的:探讨化瘀破癥胶囊活血化瘀作用的机理。方法:以高分子右旋糖酐静脉注射建立大鼠血瘀模型,分别观察化瘀破癥胶囊对大鼠血瘀模型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的变化,并以复方丹参片为对照。结果:化瘀破癥胶囊能显著降低大鼠血瘀模型的全血黏... 目的:探讨化瘀破癥胶囊活血化瘀作用的机理。方法:以高分子右旋糖酐静脉注射建立大鼠血瘀模型,分别观察化瘀破癥胶囊对大鼠血瘀模型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的变化,并以复方丹参片为对照。结果:化瘀破癥胶囊能显著降低大鼠血瘀模型的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P<0.001),与复方丹参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表明化瘀破癥胶囊有改善血瘀动物的血液高黏状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瘀破癥胶囊 大鼠血瘀模型 血液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浓相气固流化床悬浮体黏度的计算模型 被引量:1
14
作者 吕波 骆振福 +2 位作者 张博 陈霞 李晓明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926-2931,共6页
利用浓相气固流化床模型进行模拟实验,研究浓相气固流化床悬浮液黏度的影响因素以及变化规律,并在实验的过程中采用NDJ-1旋转黏度计较精确地测定不同实验条件下的流化床悬浮液黏度。同时,根据刚性颗粒悬浮液黏度的假设原理结合浓相气固... 利用浓相气固流化床模型进行模拟实验,研究浓相气固流化床悬浮液黏度的影响因素以及变化规律,并在实验的过程中采用NDJ-1旋转黏度计较精确地测定不同实验条件下的流化床悬浮液黏度。同时,根据刚性颗粒悬浮液黏度的假设原理结合浓相气固流化床的特性,从理论上推导适合浓相气固流化床悬浮液的黏度计算模型。最后,通过DPS数据处理软件对数据进行拟合与分析。结果表明:模型的计算值能够很好地吻合测量值,其决定系数R2可达至0.99,这对于浓相气固流化床悬浮体黏度的测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化床 流变性 黏度 计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R方程的碳酸二甲酯摩擦理论黏度模型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晓坡 周永 +1 位作者 吴江涛 刘志刚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52-55,共4页
在对文献中发表的碳酸二甲酯黏度实验数据进行全面收集的基础上,将摩擦理论与工程上常用的Peng-Rob inson状态方程(PR方程)结合建立了碳酸二甲酯的液相黏度模型,通过最小二乘法回归得到了模型中的各系数。结果表明:在拟合范围内,碳酸二... 在对文献中发表的碳酸二甲酯黏度实验数据进行全面收集的基础上,将摩擦理论与工程上常用的Peng-Rob inson状态方程(PR方程)结合建立了碳酸二甲酯的液相黏度模型,通过最小二乘法回归得到了模型中的各系数。结果表明:在拟合范围内,碳酸二甲酯黏度模型的计算值与实验数据绝对平均偏差和最大偏差分别为1.78%和6.34%。所建立的黏度模型适用的温度范围为283—383 K,压力范围为饱和压力接近于100 MPa,文章为碳酸二甲酯作为替代燃料等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了黏度计算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理论 黏度模型 碳酸二甲酯 液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子链段长度的微观黏度模型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娄燕 裴九龙 +2 位作者 何培乾 柯昌星 伍晓宇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29-635,共7页
借鉴传统流体Cross_Law宏观黏度模型,引入基于分子链段长度的尺寸修正因子,建立反映微尺度流动特性的微观黏度模型.通过对比厚度为70和80μm薄板注塑填充率的实验与数值仿真结果,验证所建模型的准确性,分析微观黏度对微流动的影响规律.... 借鉴传统流体Cross_Law宏观黏度模型,引入基于分子链段长度的尺寸修正因子,建立反映微尺度流动特性的微观黏度模型.通过对比厚度为70和80μm薄板注塑填充率的实验与数值仿真结果,验证所建模型的准确性,分析微观黏度对微流动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流道特征尺寸减小,微观黏度值减小,但维持相同流动速度的注射压力增大,流体剪切速率增大,而流道中心流速基本不变,熔体黏度最大值位置逐渐偏离流道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密制造 微观黏度模型 微注塑 填充率 分子链段长度 流动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水包油型乳状液表观黏度的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 被引量:17
17
作者 孙娜娜 敬加强 +2 位作者 蒋华义 齐红媛 江璇涛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87-996,共10页
通过单因素实验,系统分析了两性/非离子复配表面活性剂含量、无机/有机复配碱含量、含油率、搅拌速率、乳化温度对稠油水包油(O/W)型乳状液表观黏度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进行了六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并应用SPSS软件进行方差... 通过单因素实验,系统分析了两性/非离子复配表面活性剂含量、无机/有机复配碱含量、含油率、搅拌速率、乳化温度对稠油水包油(O/W)型乳状液表观黏度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进行了六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并应用SPS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及非线性回归,进一步分析各因素对乳状液表观黏度影响的显著程度,得到稠油O/W型乳状液的表观黏度预测模型,进而从理论上分析了各因素对乳状液表观黏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复配表面活性剂含量的增加,乳状液表观黏度增大;复配碱对乳状液表观黏度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既能促使界面上活性物质发生电离,又能压缩扩散双电层,结果取决于两者的相互竞争;随着含油率的增加,乳状液表观黏度增大;搅拌速率在500-1000r/min范围内,随着搅拌速率的增加,乳状液表观黏度增大,在1000-1500r/min范围内,表观黏度变化不大;乳化温度升高导致乳状液表观黏度降低。稠油O/W型乳状液的表观黏度预测模型预测的表观黏度与实验结果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水包油(O/W)型乳状液 两性表面活性剂 有机碱 含油率 搅拌速率 乳化温度 正交实验 SPSS软件 表观黏度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墨分散体系黏度数学模型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赵贤淑 魏先福 《中国印刷与包装研究》 CAS 2009年第4期52-57,共6页
油墨是由颜料粒子、连结料和助剂通过研磨混合形成的一种分散体系,表现出极其复杂的流变学性能。油墨分散体系的黏度与颜料粒子的体积浓度及其分散状态、受到的剪切作用等因素有关。本文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实验测试数据进行统计... 油墨是由颜料粒子、连结料和助剂通过研磨混合形成的一种分散体系,表现出极其复杂的流变学性能。油墨分散体系的黏度与颜料粒子的体积浓度及其分散状态、受到的剪切作用等因素有关。本文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实验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整理、研究,选择适当的变量代换,利用多次分步非线性回归的数学方法,建立油墨分散体系黏度与颜料粒子体积浓度和剪切速率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分析和检验。油墨分散体系黏度数学模型的数学性质符合典型的分散体系的流变学特征,满足Casson方程。模型黏度曲线与实验测试结果的拟合程度是理想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墨 分散体系 黏度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乳状液的黏度模型 被引量:7
19
作者 宋杰 朱斌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B11期30-35,共6页
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了化学复合驱数值模拟中应用的石油乳状液黏度模型,包括黏度-含水率模型、黏度-剪切速率模型以及黏度-含水率-剪切速率模型。研究表明:化学驱中生成的乳状液的黏度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体系的... 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了化学复合驱数值模拟中应用的石油乳状液黏度模型,包括黏度-含水率模型、黏度-剪切速率模型以及黏度-含水率-剪切速率模型。研究表明:化学驱中生成的乳状液的黏度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体系的含水率(或含油率)、剪切速率和温度;对于不同的含水条件,乳状液的黏度表达式不同;随着含水率的增加,将出现黏度突变的临界含水率,此临界点对应水包油型与油包水型乳状液之间的转变。建立了化学驱数值模拟软件中对应不同含水阶段的乳状液黏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乳状液 油藏数值模拟 黏度模型 含水率 剪切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黏度修正模型的聚合物热降解数值模拟 被引量:1
20
作者 陆祥安 姜汉桥 +3 位作者 罗红霞 李俊键 赵林 刘广为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5-99,共5页
高温油藏中聚合物的热降解是影响驱替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可以评价聚合物热降解对提高采收率的影响。基于连续性介质假设,建立了聚合物黏度变化的偏微分描述方程,并在已有数值模拟器的基础上修正其黏度模型,建立高... 高温油藏中聚合物的热降解是影响驱替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可以评价聚合物热降解对提高采收率的影响。基于连续性介质假设,建立了聚合物黏度变化的偏微分描述方程,并在已有数值模拟器的基础上修正其黏度模型,建立高温油藏的聚合物热降解数值模拟模型。结果表明:黏度修正模型直接描述了聚合物热降解过程中质量浓度不变而黏度降低的物理化学过程,有助于更加准确地描述聚合物质量浓度场的变化过程。新的黏度修正模型可以更加有效地模拟计算聚合物在油藏流动中的聚合物热降解过程,为高温油藏聚合物驱项目的参数设计和风险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 聚合物热降解 黏度修正模型 黏—浓关系 油藏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