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玲珑—焦家矿集区几个关键地质问题的认识 被引量:31
1
作者 汪劲草 夏斌 汤静如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47-151,共5页
玲珑—焦家矿集区受伸展-走滑联合构造应力场控制,其矿体倾向与倾角以及侧伏向与侧伏角皆受上述构造动力学条件制约;成矿构造系列类型为伸展-走滑复合型,并可分为四个亚系列;脆性域成矿过程可分解为雏形断裂与宏观断裂两个阶段,而雏形... 玲珑—焦家矿集区受伸展-走滑联合构造应力场控制,其矿体倾向与倾角以及侧伏向与侧伏角皆受上述构造动力学条件制约;成矿构造系列类型为伸展-走滑复合型,并可分为四个亚系列;脆性域成矿过程可分解为雏形断裂与宏观断裂两个阶段,而雏形断裂阶段成矿在矿集区十分普遍。讨论了矿集区几种关键构造的型式与性质,并对成矿远景做了初步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玲珑-焦家矿集区 伸展-走滑联合构造应力场 成矿构造系列 成矿雏形断裂 构造动力学 成矿远景 金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东半岛牟平—即墨断裂带晚中生代运动学转换历史 被引量:61
2
作者 张岳桥 李金良 +1 位作者 张田 袁嘉音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89-300,共12页
牟平—即墨断裂带不仅构成了苏鲁造山带与胶北地块(华北地块)的边界,也是中国东部巨型郯庐走滑断裂系(即郯城—庐江走滑断裂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基于野外断层滑动矢量分析和古构造应力场反演、侵入岩和火山岩锆石U-Pb离子探针和Ar-Ar测... 牟平—即墨断裂带不仅构成了苏鲁造山带与胶北地块(华北地块)的边界,也是中国东部巨型郯庐走滑断裂系(即郯城—庐江走滑断裂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基于野外断层滑动矢量分析和古构造应力场反演、侵入岩和火山岩锆石U-Pb离子探针和Ar-Ar测年分析,结合海域地球物理资料解释成果,研究了该断裂带平面展布形态和晚中生代构造演化历史。结果表明,牟平—即墨断裂带在晚侏罗世—白垩纪时期经历了挤压左旋平移—引张伸展—右旋走滑拉分等3个显著不同的运动学转变历史。晚侏罗世是重要的挤压作用时期,沿断裂带发生显著的左旋走滑活动,牟平—即墨断裂带东支桃村—东陡山断裂记录了约30km的左旋错移量。早白垩世时期,构造体制以引张伸展活动为主,引张应力方向为NW—SE至近W—E向,沿断裂带形成一系列深而狭长的断陷盆地;盆地中侵入岩和火山喷发岩锆石U-Pb离子探针和Ar-Ar测试,获得了一致的年龄在106~123Ma。晚白垩世—古新世时期,断裂带以右旋走滑活动为主,右旋剪切拉分作用控制了胶县—莱阳伸展断陷盆地的发育,沿断裂带局部凹陷区控制了晚白垩世王氏群沉积。早、晚白垩世之间发生一期构造挤压事件,挤压方向NW—SE,导致断陷盆地构造反转和断裂带左旋走滑活动,但这期走滑位移量不大。牟平—即墨断裂带运动学历史和构造应力场演化较完整地记录了中国东部晚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换过程,并对构造体制转换过程的动力学背景提供了重要的构造地质学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牟平-即墨断裂带 断层运动学 构造应力场 走滑断裂作用 伸展断裂作用 晚中生代 胶东半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新构造:印欧碰撞远场效应与太平洋俯冲地幔上涌之间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35
3
作者 张岳桥 施炜 董树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71-1001,共31页
作为大陆内部典型的伸展断陷区和强震活动区,华北地区处于东部太平洋板块俯冲构造和西部印欧大陆碰撞构造的双重大地构造背景之下,其新构造运动相当复杂:西部沿鄂尔多斯地块周缘两个地堑盆地系引张伸展断陷作用、中部太行山块体的局部... 作为大陆内部典型的伸展断陷区和强震活动区,华北地区处于东部太平洋板块俯冲构造和西部印欧大陆碰撞构造的双重大地构造背景之下,其新构造运动相当复杂:西部沿鄂尔多斯地块周缘两个地堑盆地系引张伸展断陷作用、中部太行山块体的局部断陷和整体隆升、东部华北平原区和渤海湾海域区的区域沉降,南缘沿秦岭构造带的左旋走滑拉张活动,东缘沿郯庐断裂带的右旋挤压走滑活动。这些不同类型的断裂构造在晚新生代的阶段性活动,产生了复杂的构造地貌组合特征。综合研究发现,华北晚新生代经历了3期伸展断陷-挤压隆升演化阶段:新近纪晚期(10~2.5 Ma)、早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以来。地壳引张应力方向或NW-SE、或NE-SW向;地块隆升导致湖盆的消亡,挤压应力方向为NE-SW至W-E向。研究认为,华北地区新构造受两个岩石圈构造过程的相互影响:印欧碰撞产生的远程效应和东部岩石圈地幔的上涌。一方面,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块的持续推挤及其构造应力向东的传递导致鄂尔多斯地块反时针旋转和秦岭山地的向东挤出逃逸,这个挤出构造动力学统治了华北地区晚新生代的引张伸展、斜张走滑和挤压变形。尤其是,新近纪晚期强烈的NW-SE向地壳伸展变形与青藏东缘挤出造山作用同步(10~9 Ma至4.2 Ma);上新世末期(约2.5 Ma)、晚更新世早期(约200~70 ka)和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约20 ka以来)3次构造挤压事件与青藏高原东缘构造事件基本对应。另一方面,岩石圈地幔上涌主导了华北东部平原区的区域地壳沉降,同时伴随着早、中更新世的5期幔源火山活动。这两个岩石圈构造作用力此消彼长,深刻统治着华北地区新构造与现今活动构造以及地震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构造与活动构造 地壳伸展 挤压走滑与伸展走滑 印欧碰撞远程效应 岩石圈地幔上涌 华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川二矿区1150m中段水平矿柱的屈服破坏过程 被引量:14
4
作者 马崇武 慕青松 +1 位作者 徐有基 苗天德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61-365,共5页
金川二矿区采用大面积不留矿柱回填采矿法,开拓出不同标高的两个采矿面,其间为水平矿柱。2004年,水平矿柱东薄西厚,东部二盘区厚度最小,约32 m。通过建立三维有限元弹塑性力学模型,模拟计算了水平矿柱上各盘区的屈服破坏过程。模拟结果... 金川二矿区采用大面积不留矿柱回填采矿法,开拓出不同标高的两个采矿面,其间为水平矿柱。2004年,水平矿柱东薄西厚,东部二盘区厚度最小,约32 m。通过建立三维有限元弹塑性力学模型,模拟计算了水平矿柱上各盘区的屈服破坏过程。模拟结果表明:水平矿柱的屈服破坏从东部开始,然后扩展到西部,2005年的水平矿柱已基本上整体进入破坏状态;水平矿柱上各盘区在2006年及以后的开采中将很快出现显著沉陷,这与矿区2006年的现场观察相符;已经屈服的水平矿柱对上盘围岩中巷道工程的抵顶作用将衰减,不会成为未来巷道破坏的主要影响因素,故没有必要调整水平矿柱上各盘区的既定采矿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应力场 逆冲断层 平移断层 节理面 水平矿柱 盘区 抵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堡凹陷北部断裂特征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石振荣 葛云龙 秦风启 《断块油气田》 CAS 2000年第4期1-4,19,共5页
南堡凹陷内存在新生代明显的伸展构造和不明显的走滑构造系统。伸展构造和走滑构造是控制凹陷形成和演化的主体构造 ,由不同级别的伸展断层构成一系列大型铲式扇正断层系。南堡凹陷裂陷作用机制主要表现为主动裂陷 ,同时也有被动裂陷成... 南堡凹陷内存在新生代明显的伸展构造和不明显的走滑构造系统。伸展构造和走滑构造是控制凹陷形成和演化的主体构造 ,由不同级别的伸展断层构成一系列大型铲式扇正断层系。南堡凹陷裂陷作用机制主要表现为主动裂陷 ,同时也有被动裂陷成分。裂陷动力学过程中共经历了 5次构造反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构造 走滑构造 新生代 动力学 应力场 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西北部和什托洛盖盆地构造演化与后期走滑-冲断改造 被引量:11
6
作者 孙自明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15年第2期150-158,共9页
和什托洛盖盆地位于新疆西北部,是在西准噶尔晚古生代造山带逆冲推覆构造系统之上发育的一个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关于盆地演化和盆地性质的认识分歧较大。为了恢复盆地形成与演化历史,分析盆地性质,采用改造型盆地的研究思路,开展了地震... 和什托洛盖盆地位于新疆西北部,是在西准噶尔晚古生代造山带逆冲推覆构造系统之上发育的一个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关于盆地演化和盆地性质的认识分歧较大。为了恢复盆地形成与演化历史,分析盆地性质,采用改造型盆地的研究思路,开展了地震剖面构造解析和区域地质综合研究。结果表明,三叠纪以来该区至少经历了3个成盆与改造期:印支期为挤压坳陷盆地,形成了和什托洛盖盆地的雏形;燕山期为伸展坳陷盆地,晚期遭受走滑-冲断改造,盆地现今南北对冲的构造格局基本形成;喜山期主要表现为先存断裂复活,盆地隆升并遭受强烈改造,最终形成现今的构造地貌形态。尽管不同成盆期的区域应力场和盆地性质各具特点,但各成盆期后期改造阶段的区域应力场特征基本一致,主要受盆地北缘谢米斯台山山前断裂向南冲断和达尔布特断裂左行压扭走滑所形成的压扭应力场控制。因此,和什托洛盖盆地总体是一个由区域应力场性质在中新生代发生多次改变所形成的走滑-冲断改造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应力场 走滑-冲断改造 和什托洛盖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南部地震区发震构造及其新构造背景 被引量:14
7
作者 张岳桥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161-3177,共17页
近10年以来,在四川盆地南部的川黔滇交界地区发生了一系列中、强地震,其发震机理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本文基于历史地震震中分布和区域活动断裂构造编图,发现四川盆地南部地震主要集中在4个地震亚区,分别为马边—永善、鲁甸、长宁... 近10年以来,在四川盆地南部的川黔滇交界地区发生了一系列中、强地震,其发震机理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本文基于历史地震震中分布和区域活动断裂构造编图,发现四川盆地南部地震主要集中在4个地震亚区,分别为马边—永善、鲁甸、长宁和自贡—荣昌等地震亚区,华蓥山断裂带西南段是其中一条重要的地震构造边界带。通过综合分析主、余震分布特征、震源深度和震源机制解等资料,认为该地震区存在2类发震断层,其中马边—永善、鲁甸、长宁地震亚区以基底断层走滑型或走滑逆冲型地震为主,而自贡—荣昌亚区则以浅层滑脱断层逆冲型地震为主。区域挤压应力方向从WNW-ESE向至ENE-WSW向。双震型地震频发,一次走滑地震往往会触发一组共轭基底断层的同时活动。这些地震构造特征表明它们不同于盆地西缘的龙门山—岷山逆冲走滑型地震构造带,也不同于鲜水河—安宁河—小江走滑型地震构造带,属于一个新生的克拉通地震构造区,因西南扬子地块遭受青藏高原的向东推挤和压迫,构造应力通过"大凉山地块"传递并作用到四川盆地南部,导致扬子地块的断块型结构及其基底断层的逆冲走滑活动,进而主导了该地区的一系列中、强地震的破裂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南部地震区 地震分区特征 基底走滑型和走滑逆冲型地震 浅层逆冲型地震 构造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