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4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部平原矿区复垦土壤微生物多样性驱动土壤多功能性变化 被引量:2
1
作者 马静 华子宜 +3 位作者 尤云楠 朱燕峰 张琦 陈浮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28-542,共15页
土地复垦是高潜水位矿区土壤生产力恢复的重要手段,但多数复垦土壤肥力等功能低下,复垦土壤多功能性形成与恢复的微生物学机制缺少深入认知。为此,本研究选取山东省邹城市东滩矿区复垦9年、12年、15年和18年等4个复垦年限和1个对照样,... 土地复垦是高潜水位矿区土壤生产力恢复的重要手段,但多数复垦土壤肥力等功能低下,复垦土壤多功能性形成与恢复的微生物学机制缺少深入认知。为此,本研究选取山东省邹城市东滩矿区复垦9年、12年、15年和18年等4个复垦年限和1个对照样,共采集75个0~20 cm表层土样,测定有机碳等18个土壤物理化学生物指标,探究复垦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土壤多功能性之间互作关系及多功能性变化的微生物学机制。结果表明:(1)土地复垦显著改善了矿区土壤多功能性,复垦18年土壤多功能性几乎达到对照样水平,其中土壤有机碳、pH、有效磷和大多数酶活性是多功能性的重要影响因子;(2)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随复垦年限增加呈现显著增长,但丰富度表现迥异,细菌丰富度在复垦12年后增长率趋于平缓,真菌丰富度仅复垦18年有显著增加。(3)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正向作用于网络复杂程度,增强了物种之间关联,从而提高多功能性。相比真菌,细菌网络复杂程度对复垦土壤多功能性恢复的影响更大。本研究揭示了东部平原矿区复垦土壤多功能性恢复的驱动机制,对深入理解复垦土壤微生物区系发育与功能演替及质量管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复垦 微生物群落 共现网络 土壤多功能性 高潜水位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煤沉陷区治理修复与开发利用关键技术进展
2
作者 孟庄涵 王玉涛 田延哲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27-252,共26页
【背景】煤炭资源开采形成的采煤沉陷区已成为制约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难题,其治理修复与开发利用对生态安全、粮食保障及能源转型意义重大。【方法】针对采煤沉陷区“旧账未清、新账叠加”的治理困局,研究基于治理... 【背景】煤炭资源开采形成的采煤沉陷区已成为制约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难题,其治理修复与开发利用对生态安全、粮食保障及能源转型意义重大。【方法】针对采煤沉陷区“旧账未清、新账叠加”的治理困局,研究基于治理、修复、开发、利用的核心概念,构建“理论-现实”双层分区依据体系,将全国采煤沉陷区划分为平原耕地修复区、高寒林草地生态保护区、高潜水位湿地建设区、荒漠新能源开发区、城市建设利用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区6类功能导向型分区,系统梳理各分区关键技术进展、实践成果及现存挑战。【进展】平原耕地修复区聚焦“充填材料优化-科学土壤重构工艺-主动修复策略”,实现损毁耕地生产力恢复;高寒林草地生态保护区构建“耐寒植物筛选配置-适生土壤基质构建-合理人工植被重建-差异化水资源管理”,解决极端环境下生态系统重建难题;高潜水位湿地建设区发展“湿地新农业-水资源调蓄-光伏开发”模式,实现水文系统重构与生态价值转化;荒漠新能源开发区探索新能源开发建设、生态效应评估以及新能源消纳难题,支撑“沙戈荒”能源基地建设;城市建设利用区形成“精细勘探-靶向治理-结构抗变形-注浆质量检测-多手段协同监测-残余变形监测预警与塌陷风险控制”全流程技术链,保障地上、地面工程安全开发;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区基于废弃矿井功能转化潜力与开发适宜性,探索废弃矿井多维开发利用路径。研究表明,功能导向型分区具有科学性与有效性,当前采煤沉陷区在土地结构转型、生态功能恢复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技术适配性不足、多源数据融合滞后、生态价值转化路径不明等共性问题。【展望】从智能化水平、数字化转型、碳汇经济开发等方面,展望了采煤沉陷区治理修复与开发利用发展趋势,提出围绕黄河泥沙资源化利用与智能采复协同、高寒矿区生态修复功能群落精准配置与冻土防护、高潜水位沉陷区湿地碳汇经济价值评估等进一步的研究方向,为我国矿山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沉陷区 治理修复 土地复垦 生态修复 湿地开发 新能源开发 城市建设 地下空间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区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其对不同复垦模式的响应 被引量:9
3
作者 张世文 蔡慧珍 +3 位作者 张燕海 董祥林 刘俊 俞静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8-349,共12页
科学揭示不同复垦模式土壤细菌群落稳定性及其潜在互作关系对于复垦土地差异化管理及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本文以挖深垫浅、煤矸石充填和粉煤灰充填3种模式复垦土壤为研究对象,基于高通量Illumina Miseq 16S rRNA测序技术,采用方差分析... 科学揭示不同复垦模式土壤细菌群落稳定性及其潜在互作关系对于复垦土地差异化管理及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本文以挖深垫浅、煤矸石充填和粉煤灰充填3种模式复垦土壤为研究对象,基于高通量Illumina Miseq 16S rRNA测序技术,采用方差分析、Spearman相关性等分析方法,研究不同复垦模式下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通过构建分子生态网络模型,揭示不同复垦模式下土壤细菌群落的稳定性及菌群间潜在互作关系,明晰对细菌群落结构稳定性起关键作用的微生物种群。结果表明:①不同复垦模式土壤细菌群落的多样性与丰富度水平有显著差异(P<0.05),均表现为挖深垫浅>煤矸石充填>粉煤灰充填;不同复垦模式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相似,变形菌门、酸杆菌门、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是所有模式土壤中的优势菌门,在各复垦模式土壤细菌群落中的占比之和均达70%以上。②不同复垦模式下土壤细菌群落的显著影响因子不同,部分优势细菌门与影响因子间的变化趋势不同,有机质含量是影响挖深垫浅复垦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的主要影响因素,pH是影响煤矸石与粉煤灰充填复垦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的主要影响因素。③挖深垫浅复垦土壤细菌网络复杂,群落联系紧密,能更好地传递物质、能量和信息;煤矸石充填复垦土壤细菌网络内部节点间的连通度低,但菌群信息交换速度慢,拥有4个关键节点,网络相对稳定;粉煤灰充填复垦的土壤细菌网络规模最小,节点连通度不高,在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反应快,网络稳定性最差。3种复垦模式土壤细菌群落间关系均以协同合作为主导,煤矸石充填复垦土壤细菌群落间的协同合作关系占比最高。本文揭示了3种不同复垦模式下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分子生态网络差异,研究结果可为高潜水位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模式的优选以及人为干预方式的选择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复垦 微生物多样性 分子生态网络 采煤沉陷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矿区土地复垦关键政策实施情况调查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胡振琪 郭家新 +1 位作者 赵艳玲 王振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共11页
研究目的:调查土地复垦4项关键政策的实施情况,判断政策失灵与否,并分析其失灵原因,为相关政策修订提供科学支撑。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研究结果:(1)三类受访者认为“谁损毁,谁复垦”政策不完善的比例为65.30%... 研究目的:调查土地复垦4项关键政策的实施情况,判断政策失灵与否,并分析其失灵原因,为相关政策修订提供科学支撑。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研究结果:(1)三类受访者认为“谁损毁,谁复垦”政策不完善的比例为65.30%,其中第三方不完善比例高达92.02%,同时三类受访者一致赞同应由政府牵头复垦。(2)在编制土地复垦方案方面,三类受访者表示“不完善”(49.74%)略高于“赞成”(47.01%),其中第三方不完善的比例高达89.57%;矿山企业认为方案实施率较高,但政府部门(26.74%)和第三方(3.07%)表示方案落实不力。(3)矿山企业高度赞成采矿临时用地政策,但三类受访者一致认为政策执行率低,其中“0%执行”比例中政府为22.40%、矿山企业为23.92%、第三方高达91.41%,表明该政策执行率较低,需要改革和完善。(4)三类受访者赞成“边开采、边复垦”比例为43.59%、“不完善”为53.68%,其中第三方认为不完善的比例高达77.30%;政府和矿山企业都表示执行率较好,但第三方认为执行率仅为11.65%;政府(52.80%)和矿山企业(74.41%)不了解“边采边复”技术是政策实施不力的原因之一。研究结论:(1)“谁损毁,谁复垦”、编制“土地复垦方案”、“采矿临时用地”和“边开采,边复垦”4项关键政策的总体失灵度分别为51.11%、56.92%、89.23%和50.43%,均高于50%,同时第三方认为失灵度分别为92.03%、96.93%、98.77%和88.35%,表明4项政策都需要完善和革新;(2)4项政策均受到内部和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执行率较低,需要从综合角度进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复垦 关键政策 调查分析 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煤沉陷区复垦对土壤细菌群落组装及固碳功能的影响——以东滩矿区为例 被引量:6
5
作者 陈浮 宋晓君 +3 位作者 董文雪 朱燕峰 尤云楠 马静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5-354,共10页
复垦能有效提升矿区生态服务功能,但复垦土壤功能重建的微生物学机制尚不清晰。厘清复垦如何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特征、组装机制及固碳功能,对重塑矿区生态自维持能力至关重要。为此,结合零模型分析,采用MiSeq高通量测序及q PCR芯片技术,... 复垦能有效提升矿区生态服务功能,但复垦土壤功能重建的微生物学机制尚不清晰。厘清复垦如何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特征、组装机制及固碳功能,对重塑矿区生态自维持能力至关重要。为此,结合零模型分析,采用MiSeq高通量测序及q PCR芯片技术,探索东滩矿区9 a、12 a、15 a和18 a等4个复垦年限土壤细菌群落组装过程及固碳功能变化。结果表明:(1)复垦和复垦时间对土壤理化和酶活性影响显著,复垦土壤pH、铵态氮(AN)、过氧化氢酶(CAT)及磷酸酶(PO)随复垦时间增长呈显著增加(P<0.05),有机碳(SOC)、有效磷(AP)、硝态氮(NN)及脲酶(UE)、β-葡萄糖苷酶(BG)、蛋白酶(PRO)则相反(P<0.05);(2)随机性过程主导了复垦土壤细菌群落的组装过程,且扩散限制的贡献最大;(3)有机碳、硝态氮、铵态氮、有效磷、β-葡萄糖苷酶及过氧化氢酶与碳循环功能基因丰度有显著性相关,复垦改善土壤理化从而增强固碳功能;(4)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复垦年限增加直接影响土壤理化性质,进而间接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组装过程,这可能是导致碳循环功能基因丰度变化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为矿区复垦土壤生产力改善和固碳功能提升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生态修复 东部矿区 土地复垦 土壤微生物 固碳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湿地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研究:以广东地区某水泥用石灰岩矿山为例 被引量:3
6
作者 彭银波 李红中 谢昊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91-96,119,共7页
华南地区气候炎热多雨导致石灰岩地区土层浅薄、岩石蓄水能力弱、土壤贫瘠且环境较为干燥,这种缺乏土壤、水分和养分的环境不利于树木的根系生长。基于此,以位于典型热湿气候区的广东某水泥用石灰岩矿山为例,重点分析了矿区的地质灾害... 华南地区气候炎热多雨导致石灰岩地区土层浅薄、岩石蓄水能力弱、土壤贫瘠且环境较为干燥,这种缺乏土壤、水分和养分的环境不利于树木的根系生长。基于此,以位于典型热湿气候区的广东某水泥用石灰岩矿山为例,重点分析了矿区的地质灾害、含水层、地形地貌景观及水土环境污染等;同时,针对性提出了加强边坡稳定性勘查与监测、重视对含水层破坏的保护、重视对水土环境污染的预防等解决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湿地区 石灰岩矿山 生态修复 环境修复 土地复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物元可拓法的高潜水位煤矿区土地损毁程度评价 被引量:2
7
作者 李超 崔瑞豪 +3 位作者 张曦 张曦元 马晋明 王培俊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7-97,共11页
高潜水位煤矿区井工开采造成了地面塌陷积水、农田减产等情况,但积水农田的损毁程度、损毁范围较难获取;加之高潜水位煤矿区采煤沉陷土地具有典型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因此,科学进行土地损毁程度评定成为矿区土地复垦方案编制和受损农民... 高潜水位煤矿区井工开采造成了地面塌陷积水、农田减产等情况,但积水农田的损毁程度、损毁范围较难获取;加之高潜水位煤矿区采煤沉陷土地具有典型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因此,科学进行土地损毁程度评定成为矿区土地复垦方案编制和受损农民补偿标准制定的理论基础。采用熵权法确定积水时长、下沉深度、倾斜变形(东西方向,南北方向)、曲率(东西方向,南北方向)、水平变形(东西方向,南北方向)和水平移动(东西方向,南北方向)10种指标的权重,将极限条件法和可拓评价方法相结合,对芡实地、水稻玉米田和莲藕池共计34个评价单元的土地损毁程度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芡实地总面积为444.7hm^(2),中度损毁面积为135.7hm^(2),占比30.51%;水稻玉米田总面积为747.2hm^(2),整体属于轻度损毁状态;莲藕池总损毁面积为562.6 hm^(2),中度损毁面积为151.8 hm^(2),占比26.98%;研究区整体土地损毁程度较好。研究结论为科学确定土地损毁程度及范围提供理论支撑,对地区土地复垦方案编制及损毁补偿标准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损毁 熵权法 物元可拓法 年内水频率指数(AWFI) 高潜水位 煤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区土地复垦工程碳减排量核算体系构建研究
8
作者 刘红叶 汪敏 王震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3-132,共10页
构建科学的碳源和碳汇核算体系对于准确评估我国土地复垦工程的碳减排效益至关重要。基于我国现行的土地复垦标准,对土地复垦工程类别进行了系统解析,并明确其具体内容及相关活动。根据国内外碳核算标准,识别出主要碳排放、碳汇的核算要... 构建科学的碳源和碳汇核算体系对于准确评估我国土地复垦工程的碳减排效益至关重要。基于我国现行的土地复垦标准,对土地复垦工程类别进行了系统解析,并明确其具体内容及相关活动。根据国内外碳核算标准,识别出主要碳排放、碳汇的核算要素,选择了适合我国土地复垦工程的核算方法。对内蒙古准格尔某煤矿土地复垦工程的减排效果进行了评估,案例应用结果显示,煤矿区土地复垦主要包含5大工程类别,涉及4个重要碳排放要素以及4个碳汇要素。案例煤矿区复垦产生的碳排放量可抵消其碳汇量的15.94%。未来土地复垦工作应优化施工方案以减少碳排放量,同时应持续完善核算体系,以求精准跟踪土地复垦的实际减排效益,为土地复垦与碳管理提供有效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区 土地复垦工程 碳减排量 生态产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的人工植被分布识别与重建效果评价
9
作者 何继 崔瑞豪 +3 位作者 李虎民 王磊 马飞 王培俊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2-152,共11页
人工植被重建是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的基础性工作,分析人工植被重建效果是评价生态修复质量的重要环节。以内蒙古蒙泰不连沟煤矿土地复垦示范区为主要研究区,采用无人机搭载多光谱相机进行数据采集,并应用3种常见的机器学习算法,综... 人工植被重建是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的基础性工作,分析人工植被重建效果是评价生态修复质量的重要环节。以内蒙古蒙泰不连沟煤矿土地复垦示范区为主要研究区,采用无人机搭载多光谱相机进行数据采集,并应用3种常见的机器学习算法,综合地物光谱、纹理的差异提取人工植被。在此基础上,选取植被生物量指标,分析研究区坡顶人工植被生长状况,并评价其植被重建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对机器学习分类方法进行超参数调优能够有效提升模型分类精度,超参数调优后随机森林分类模型分类精度最高,总体精度为82.11%,Kappa系数为0.77;使用随机森林模型获得的反演结果精度最高,其R^(2)为0.93,均方根误差为13.97。示范区坡顶的草本植被重建效果欠佳,有接近66.6%面积区域生物量等级处于0~50 g/m^(2)的范围;灌木重建效果较好,有接近61.4%面积区域生物量等级处于100~150 g/m^(2)的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遥感 人工植被重建 矿区土地复垦 超参数调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复垦矿区的景观生态质量变化 被引量:59
10
作者 徐嘉兴 李钢 +2 位作者 陈国良 赵华 渠俊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32-239,I0005,共9页
为揭示土地复垦对矿区景观生态状况的影响,以徐州市贾汪矿区为例,运用RS、GIS和景观生态学方法,从生态系统稳定与干扰程度2个方面构建景观生态质量评价模型,并分析评价了该区的景观生态质量及变化。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0年间,贾汪矿... 为揭示土地复垦对矿区景观生态状况的影响,以徐州市贾汪矿区为例,运用RS、GIS和景观生态学方法,从生态系统稳定与干扰程度2个方面构建景观生态质量评价模型,并分析评价了该区的景观生态质量及变化。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0年间,贾汪矿区景观生态质量发生了明显变化,总体呈变好的趋势。2001年和2010年景观生态质量达到稳定和较稳定的面积分别为49994.86和56160.31hm2,2010年比2001年增加了6164.45hm2;从总体变化看,变好和略微变好的地区约占28.23%,主要分布在破坏较少的山区和煤矿复垦区,表明土地复垦工程对矿区生态环境起到了一定的改善作用。变差和略微变差的地区约占19.44%,表明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质量仍在下降,主要由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煤炭开采的继续,环境保护措施不及时以及复垦地区的二次塌陷、治理标准低等原因。因此,需加大对生态脆弱区的环境保护,完善矿区复垦技术规程,制定生态修复策略,从而实现矿区土地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地复垦 景观生态 贾汪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露天矿区农用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的方法与应用 被引量:33
11
作者 崔艳 白中科 +2 位作者 张继栋 卫博 于英娜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181-184,共4页
我国露天矿土地复垦方向主要为农用地,通过合理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规划复垦土地的利用方向对实现复垦土地的高效集约利用,防止土地二次退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该文综合考虑露天矿土地适宜性评价对象的预测性、动态性与生态脆弱性等特... 我国露天矿土地复垦方向主要为农用地,通过合理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规划复垦土地的利用方向对实现复垦土地的高效集约利用,防止土地二次退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该文综合考虑露天矿土地适宜性评价对象的预测性、动态性与生态脆弱性等特点,根据预测土地破坏类型与程度以及重塑地貌特征,将辽宁省鞍山市鞍钢胡家庙子铁矿待复垦土地划分为采矿区边坡、排土场边坡、排土场平台三个评价单元,选取主要限制因素,通过极限分析法对各评价单元进行农业利用评价,结果表明采矿场边坡与排土场边坡的复垦方向为林地与草地;排土场平台的复垦方向为园地、林地、草地以及过渡性林地、草地与最终耕地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复垦 农用地 极限条件法 露天开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业废弃地再利用空间结构优化的技术体系与方法 被引量:25
12
作者 程琳琳 娄尚 +2 位作者 刘峦峰 徐颖慧 李继欣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207-218,I0005,共13页
为了合理确定矿业废弃地再利用的用途、数量比例和空间布局,释放其再利用潜力,保障矿产资源型城市未来发展所需各项用地,构建了矿业废弃地再利用空间结构优化的技术体系,即先进行复垦适宜性评价,而后进行数量结构优化,最后进行空间结构... 为了合理确定矿业废弃地再利用的用途、数量比例和空间布局,释放其再利用潜力,保障矿产资源型城市未来发展所需各项用地,构建了矿业废弃地再利用空间结构优化的技术体系,即先进行复垦适宜性评价,而后进行数量结构优化,最后进行空间结构优化。提出了数量结构优化和空间结构优化的思路和方法,数量结构优化应将再利用为各种地类的矿业废弃地的面积与区域内原有的相同地类的面积进行整合,综合考虑土地利用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同时将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的结果作为主要约束条件;将数量结构优化的结果作为空间结构优化的约束条件,将矿业废弃地视为一种独立的地类参与整个区域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优化,通过区域土地利用空间结构优化的结果来确定矿业废弃地再利用的最优空间布局,同时结合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的结果对其进行检验和修正。采用比较分析法,选择基于GIS的模糊综合评价法作为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的方法;数量结构优化采用基于生态位的线性规划模型,空间结构优化采用CLUES模型。最后,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技术体系、方法和模型有效地实现了矿业废弃地再利用数量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协同优化。该研究可为矿产资源型城市矿业废弃地再利用的实践提供理论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复垦 再利用 优化 模型 废弃地 适宜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格搜索随机森林算法的工矿复垦区土地利用分类 被引量:30
13
作者 陈元鹏 罗明 +3 位作者 彭军还 王军 周旭 李少帅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250-257,F0003,共9页
为提高工矿复垦区遥感影像土地利用分类精度,为土地复垦监测工作提供数据支持,该文探讨了基于网格搜索(Grid-Search)的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复垦区土地利用分类方法。研究利用GF-1影像、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和野外调查等数... 为提高工矿复垦区遥感影像土地利用分类精度,为土地复垦监测工作提供数据支持,该文探讨了基于网格搜索(Grid-Search)的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复垦区土地利用分类方法。研究利用GF-1影像、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和野外调查等数据,以随机森林分类算法为框架,采用基于OOB(Out-of-Bag)误差的网格搜索法对算法进行参数寻优,结合影像光谱、地形、纹理、空间信息,计算选取了33个特征变量,构建了4种变量组合模型开展随机森林分类试验,4个组合模型的分类精度分别达到82.79%、84.91%、86.75%、88.16%。为去除33个特征变量中的冗余信息、降低影像波段变量维度、缩短分类执行时间并保证影像分类精度,试验分别利用变量重要性估计和Relief F方法进行特征选择后再次执行随机森林分类,将分类结果与不同组合模型、不同分类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基于网格搜索参数寻优的随机森林算法在多特征变量的影像分类中可以达到88.16%的分类精度,在利用不同方法降维后依然可以将分类精度保持在85%以上,精度优于相同特征变量下的SVM(support vector machine)和MLC(maximum likelihood classification)分类方法;在效率方面,随机森林分类方法执行时间优于SVM,并且在处理多维特征变量时能力更强。由此可见,采用基于网格搜索的随机森林方法对工矿复垦区土地利用信息进行分类提取可以得到较高的精度,基于该方法开展遥感影像解译可为土地复垦监测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复垦 土地利用 工矿 复垦区 随机森林 网格搜索 多特征变量 特征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露天煤矿土地复垦规划案例研究 被引量:38
14
作者 白中科 左寻 +3 位作者 郭青霞 王改玲 张前进 魏忠义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18-121,共4页
大型露天煤矿土地复垦规划目前尚无明确的规范。根据 14年的土地复垦技术研究和工程实施的实践 ,以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 2 0 0 0~ 2 0 10年的土地复垦规划为例 ,重点探讨了大型露天煤矿土地复垦规划所涉及的关键问题 :( 1)规划编制的法... 大型露天煤矿土地复垦规划目前尚无明确的规范。根据 14年的土地复垦技术研究和工程实施的实践 ,以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 2 0 0 0~ 2 0 10年的土地复垦规划为例 ,重点探讨了大型露天煤矿土地复垦规划所涉及的关键问题 :( 1)规划编制的法律依据和技术依据 ;( 2 )规划编制的服务年限、范围及深度 ;( 3 )规划区土地破坏状况及其预测 ;( 4 )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 ;( 5 )土地复垦规划的具体方案 ;( 6)复垦规划方案实施的保证措施。提出的论点可适用于工矿区剧烈扰动地貌待复垦土地规划和已复垦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 土地复垦 规划 露天煤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拓模型的矿区复垦土地的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31
15
作者 刘文锴 陈秋计 +1 位作者 刘昌华 谢宏全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4-37,共4页
土地复垦是保证矿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我国的土地复垦工作开展较晚,新技术和新理论研究较少,将可拓方法应用于矿区复垦土地中有助于提高决策水平。首先介绍了可拓学的发展现状,然后提出了基于可拓的复垦土地适宜性... 土地复垦是保证矿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我国的土地复垦工作开展较晚,新技术和新理论研究较少,将可拓方法应用于矿区复垦土地中有助于提高决策水平。首先介绍了可拓学的发展现状,然后提出了基于可拓的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为勉强适宜,与实际相符,表明了可拓方法在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可行性.该方法不仅可以克服在评价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影响,而且可对参评因子进行量化处理,从而提高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拓 土地复垦 适宜性评价 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项目规划设计研究 被引量:31
16
作者 王慎敏 金晓斌 +1 位作者 周寅康 张伟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95-199,共5页
土地开发整理是现阶段中国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重要途径,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受塌陷沉降的影响,采煤塌陷区具有地形破碎、微地貌起伏交错和土壤养分流失严重等特点,其在土地复垦项目的规划设计中面临的问题较... 土地开发整理是现阶段中国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重要途径,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受塌陷沉降的影响,采煤塌陷区具有地形破碎、微地貌起伏交错和土壤养分流失严重等特点,其在土地复垦项目的规划设计中面临的问题较一般区域复杂。在分析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规划设计流程与方法的基础上,借助GIS技术,将地形图中等高线进行栅格化处理,并根据得到的数据生成三维地形模型,对项目区地形进行模拟,并分别从复垦适宜性评价、项目规划择优以及项目工程设计三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复垦 GIS 采煤塌陷 规划设计 适宜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区露天煤矿排土场重构土壤颗粒组成的多重分形特征 被引量:66
17
作者 王金满 张萌 +2 位作者 白中科 杨睿璇 郭凌俐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30-238,共9页
排土场复垦土壤是由人为方式通过不同重构工艺构成的复杂整体,其由不同颗粒组成、具有不规则形状的特性,其核心工作是重构一个适合植被生长的土壤结构。为了更好地对排土场重构土壤结构进行定量表征,该文通过引入土壤多重分形理论,对山... 排土场复垦土壤是由人为方式通过不同重构工艺构成的复杂整体,其由不同颗粒组成、具有不规则形状的特性,其核心工作是重构一个适合植被生长的土壤结构。为了更好地对排土场重构土壤结构进行定量表征,该文通过引入土壤多重分形理论,对山西平朔矿区安太堡露天煤矿排土场4种重构土壤方案(含砾石黄土母质覆盖、含煤矸石黄土覆盖、全黄土母质覆盖、含料姜土黄土覆盖)的2 mm以下土壤粒径分布进行了多重分形参数计算,计算参数包括广义维数谱D(q)、多重分形奇异性指数α(q)以及多重分形谱函数f(α(q))等,并对不同分形参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计算。通过研究发现:该研究区大型露天煤矿排土场重构土壤颗粒组成具有明显的多重分形特征,D(0)、D(1)、D(1)/D(0)、Δα和Δf反映了土壤颗粒分布的非均匀质特征;该研究区黄土重构剖面的土壤粒径分布范围较小、测度集中程度较高、离散程度较小,土壤粒径组成非均匀性低;多重分形参数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以简化选择D(0)、D(1)/D(0)和Δα或D(0)、D(1)和Δf 3个参数实现对黄土区重构土壤颗粒组成分布的定量表征;黄土重构剖面0~90 cm内土壤多重分形参数变化明显,黄土区表层土壤覆盖厚度应在90 cm以上,煤矸石和砾石对重构土壤颗粒的离散程度有一定的影响,应排弃在90 cm以下土层。该研究可为黄土区露天煤矿排土场土地复垦以及重构土壤质量的量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复垦 土壤 重构 露天煤矿 多重分形特征 黄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分析露天煤矿复垦年限对土壤有效孔隙数量和孔隙度的影响 被引量:41
18
作者 王金满 郭凌俐 +2 位作者 白中科 秦倩 吕春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29-236,共8页
露天煤矿排土场由于排土过程中大型机械压实等作用会对土壤的孔隙结构产生影响,重构适合于植被生长的土壤孔隙结构是排土场土地复垦的重要工作。为对排土场重构土壤孔隙结构进行定量分析,该文采用高精度无损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T)对山... 露天煤矿排土场由于排土过程中大型机械压实等作用会对土壤的孔隙结构产生影响,重构适合于植被生长的土壤孔隙结构是排土场土地复垦的重要工作。为对排土场重构土壤孔隙结构进行定量分析,该文采用高精度无损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T)对山西平朔矿区安太堡露天煤矿排土场平台全黄土母质覆盖的不同复垦年限(0、20、23 a)以及原地貌的土壤进行分层扫描成像,并利用Photoshop和Arcgis软件对扫描图像进行处理和统计分析,探讨了排土和复垦对土壤孔隙数量和孔隙度的影响,分析了排土场重构土壤大、中和小孔隙的变化。结果表明:原地貌土壤孔隙数量和孔隙度最大,其次是复垦23和20 a的土壤,排土后未复垦土壤孔隙数量和孔隙度最小。采矿和排土等活动由于大型机械压实作用降低了土壤孔隙数量和孔隙度,尤其是大孔隙数量和大孔隙度;土地复垦对增加土壤孔隙数量和孔隙度有一定的作用,但是过程比较缓慢。采矿和排土等活动对表层土壤孔隙数量和孔隙度的影响要高于底层土壤。该研究可为黄土区大型露天煤矿排土场重构土壤结构的优化与土地复垦措施选择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复垦 土壤 孔隙度 露天煤矿 黄土区 CT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区地表动态沉陷模拟与复垦耕地率分析 被引量:26
19
作者 肖武 胡振琪 +3 位作者 李太启 王凤娇 李慧 刘坤坤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26-128,共3页
针对高潜水位煤矿区采煤塌陷地稳沉后再复垦存在的复垦率低、复垦成本高、复垦难度大等问题,选取恒源煤矿某采区为研究对象,在分析采前地面地形特征的基础上,结合煤矿开采计划,对地表动态沉陷过程进行了模拟,并分析了煤炭开采影响下地... 针对高潜水位煤矿区采煤塌陷地稳沉后再复垦存在的复垦率低、复垦成本高、复垦难度大等问题,选取恒源煤矿某采区为研究对象,在分析采前地面地形特征的基础上,结合煤矿开采计划,对地表动态沉陷过程进行了模拟,并分析了煤炭开采影响下地面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过程。在沉陷情景模拟的基础上,将地表动态沉陷信息与地面原始地形信息结合,比较了各开采阶段无源复垦条件下的复垦耕地率,定量揭示了各阶段沉陷积水面积与复垦耕地面积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塌陷地 土地复垦 动态模拟 高潜水位矿区 开采沉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拓方法在矿区土地复垦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陈秋计 刘昌华 +1 位作者 谢宏全 王永平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04-307,共4页
从理论上分析了基于可拓方法的土地复垦相关描述,然后提出了基于可拓的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为勉强适宜,与实际相符,表明了可拓方法在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可行性.该方法不仅可以克服在评价过程中... 从理论上分析了基于可拓方法的土地复垦相关描述,然后提出了基于可拓的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为勉强适宜,与实际相符,表明了可拓方法在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可行性.该方法不仅可以克服在评价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影响,而且可对参评因子进行量化处理,从而提高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拓 土地复垦 适宜性评价 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