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清外销瓷装饰图案的文化符号与传播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何也 余晓凡 何炳钦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0-104,共5页
以历史发展观为研究思路,以文化符号传播相关理论为研究视角,以明清外销瓷的装饰图案为主要研究对象,深层剖析明清外销瓷装饰图案的符号成型肌理和关键属性。通过解构明清时期的外销瓷装饰图案,提炼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 以历史发展观为研究思路,以文化符号传播相关理论为研究视角,以明清外销瓷的装饰图案为主要研究对象,深层剖析明清外销瓷装饰图案的符号成型肌理和关键属性。通过解构明清时期的外销瓷装饰图案,提炼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与结合切面,最终得出结论,以明清外销瓷装饰图案的文化符号为研究案例,我国传统文化的符号传播原则需注重语构层面的互嵌共融、语用层面的双向解码、语义层面的意义关联等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外销瓷 装饰图案 符号 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16至17世纪欧洲油画看中国瓷器对欧洲社会生活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吕金泉 汪永平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70-1275,共6页
16~17世纪是中国瓷器销往欧洲的鼎盛时期。中国瓷器不仅丰富了欧洲油画的题材内容,还改变了欧洲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同时也是欧洲社会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媒介。本文以此时期欧洲油画中出现的中国瓷器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国瓷器对欧洲... 16~17世纪是中国瓷器销往欧洲的鼎盛时期。中国瓷器不仅丰富了欧洲油画的题材内容,还改变了欧洲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同时也是欧洲社会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媒介。本文以此时期欧洲油画中出现的中国瓷器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国瓷器对欧洲社会的文化、审美和生活方式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揭示中国瓷器在16~17世纪对欧洲社会生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文化 明清外销瓷 西方油画 身份象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红釉(彩)瓷的呈色元素分析 被引量:14
3
作者 熊樱菲 何文权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5年第4期23-27,i0002,i0003,共7页
清代是我国古陶瓷生产最辉煌的时期,烧造的瓷器品种繁多,各类颜色釉的制作水平达到了历史高峰。清代的红釉(彩)名称更是多达几十种,如“矾红”、“抹红”、“珊瑚红”、“红彩”、“钧红”、“均红”、“鲜红”、“郎窑红”、“牛血红... 清代是我国古陶瓷生产最辉煌的时期,烧造的瓷器品种繁多,各类颜色釉的制作水平达到了历史高峰。清代的红釉(彩)名称更是多达几十种,如“矾红”、“抹红”、“珊瑚红”、“红彩”、“钧红”、“均红”、“鲜红”、“郎窑红”、“牛血红”、“霁红”、“宝石红”、“豇豆红”、“釉里红”、“胭脂红”、“胭脂水”、“粉红”等。为弄清各种称谓红釉(彩)的主要呈色元素及其影响作用,本工作采用无损的X射线能谱分析(EDXRF)技术对清代瓷器的红釉(彩)进行系统测试,获得了各种红釉(彩)呈色元素定性及半定量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清代红釉彩可以依据呈色元素划分为四类,即低温铁红彩(Fe)、高温铜红釉(Cu)、低温金红彩(Au)和朱砂红彩(HgS),并且各元素含量的改变会影响红釉(彩)呈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陶瓷 红釉(彩) 呈色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画保护性修复与清代马口铁底板的“美国货船油画”清洗修复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王斌 余辉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9-109,共11页
油画保护性修复是基于对绘画材料属性研究与修复保护的一种科学阐释。为了对中国古代油画进行科学的保护和修复,以清代一件"美国货船油画"为研究对象,围绕项目检测和修复方案制定展开深入研究。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数码显... 油画保护性修复是基于对绘画材料属性研究与修复保护的一种科学阐释。为了对中国古代油画进行科学的保护和修复,以清代一件"美国货船油画"为研究对象,围绕项目检测和修复方案制定展开深入研究。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数码显微镜、紫外荧光等仪器并结合化学试剂测试对清代外销油画结构与画面表层污渍及棕色斑点进行分析。检测结果表明,棕色斑点中铁含量较高,应为铁锈。在保护修复中,应针对画面中锈斑进行清洗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外销油画 保护性修复 XRF 铁锈斑 清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官窑瓷器的透明釉成分分析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熊樱菲 何文权 金延龄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6年第4期14-17,共4页
清代官窑瓷器元素成分数据库建立工作,是上海博物馆古陶瓷科技分析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项工作以清代官窑瓷器的透明釉为主要研究对象,应用无损的X荧光检测设备和定量分析方法,分析了多种类别瓷器中透明釉的成分配比,涉及到的... 清代官窑瓷器元素成分数据库建立工作,是上海博物馆古陶瓷科技分析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项工作以清代官窑瓷器的透明釉为主要研究对象,应用无损的X荧光检测设备和定量分析方法,分析了多种类别瓷器中透明釉的成分配比,涉及到的清代官窑瓷器品种主要包括青花、白釉、釉里红、高温颜色釉、粉彩等。主要包含有清代官窑瓷器中透明釉元素成分分布特征、样品分类、完整器成分分析特点等方面的内容和讨论,通过清代官窑瓷器中元素含量的变化情况,给出清代官窑瓷器的元素成分数据库相关信息,同时结合古文献记载,探讨清代官窑瓷器制作的有关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官窑 元素成分 透明釉 EDXR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程门浅绛彩文人瓷画的传承与创新 被引量:4
6
作者 陈健毛 潘寨民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2-95,共4页
清末景德镇浅绛彩文人瓷画的兴起在景德镇陶瓷工艺美术发展史上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程门开创的浅绛彩文人瓷画从根本而言是在清中后期文人画引书入画的审美文化中进行的。研究程门浅绛彩文人瓷画的传承与创新可以明晰近现代陶瓷工艺美... 清末景德镇浅绛彩文人瓷画的兴起在景德镇陶瓷工艺美术发展史上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程门开创的浅绛彩文人瓷画从根本而言是在清中后期文人画引书入画的审美文化中进行的。研究程门浅绛彩文人瓷画的传承与创新可以明晰近现代陶瓷工艺美术发展规律。这对于当今发展景德镇陶瓷文化产业有着重要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景德镇 程门 浅绛彩文人瓷画 传承与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嘉庆之前东北农产品的输入与输出 被引量:6
7
作者 张士尊 《商业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13-216,共4页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东北一直是农产品的输入地区,这种情况在康熙三十年前没有什么改变。康熙三十年后,随着移民的涌入,土地的开发,农产品的产量不断提高,东北终于从一个农产品的输入区转变为输出区,从而与全国的市场密切联系起来。
关键词 清代东北 农产品 输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中国壁纸的类型及演变 被引量:5
8
作者 李瑞君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18年第2期82-88,共7页
中国壁纸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随着朝代的兴衰更替,建筑的损毁,宋元以前的壁纸实物今天已不得而见。从欧洲发现的早期壁纸残片看,其图案纯粹是欧洲风格,并不存在东方影响。因此,用纸糊墙的做法在中国与欧洲应该是独立起源的,且作法各不... 中国壁纸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随着朝代的兴衰更替,建筑的损毁,宋元以前的壁纸实物今天已不得而见。从欧洲发现的早期壁纸残片看,其图案纯粹是欧洲风格,并不存在东方影响。因此,用纸糊墙的做法在中国与欧洲应该是独立起源的,且作法各不相同。清代的壁纸分为三类:宫廷壁纸(贴落画)、民间壁纸、外销壁纸。外销壁纸可能是根据欧洲商人的需求而生产的适合欧洲审美趣味的壁纸,并在近两个世纪的时间里对欧洲的壁纸的设计和生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个民族的审美趣味往往是传统的惰性领域,它具有抗拒变化的特征,演变速率极为缓慢,直到有了外在的因素促发才会引起巨变以适应新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壁纸 类型 外销 影响 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时期瓷质饮食器具设计述要 被引量:1
9
作者 韩荣 邹雁南 唐心怡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95-100,共6页
明清系瓷质饮食器具的转折点,在该时期,制瓷业的规模、瓷质饮食器具技艺、瓷质饮食器具的对外贸易范围,均超越宋元时期。由于远洋贸易的拓展,海外对瓷质饮食器具的需求度增加,景德镇制瓷业亦恢复发展,成为工场化之代表,饮食器具生产销... 明清系瓷质饮食器具的转折点,在该时期,制瓷业的规模、瓷质饮食器具技艺、瓷质饮食器具的对外贸易范围,均超越宋元时期。由于远洋贸易的拓展,海外对瓷质饮食器具的需求度增加,景德镇制瓷业亦恢复发展,成为工场化之代表,饮食器具生产销售呈商品化特征。在与异域饮食文化、器具设计文化地不断对流中,明清瓷质饮食器具亦投合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其设计在形制、图式、工艺的制取与表达中交错嫁接,形成新的意象,最终将明清饮食器具推衍至古代饮食器具设计中的成熟稳定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瓷质 饮食器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清宫瓷胎画珐琅彩性质与地位 被引量:6
10
作者 孔六庆 张倩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9-44,181-182,共6页
对于具有对外交流礼品功用的珐琅彩,康熙帝的老师高士奇认为"其成功与否关乎政治",雍正帝力求"内庭恭造之式",乾隆帝像康熙、雍正一样对清宫瓷胎画珐琅彩指导入微。康熙对西方珐琅彩的向往与追求奠定了发展基础,雍... 对于具有对外交流礼品功用的珐琅彩,康熙帝的老师高士奇认为"其成功与否关乎政治",雍正帝力求"内庭恭造之式",乾隆帝像康熙、雍正一样对清宫瓷胎画珐琅彩指导入微。康熙对西方珐琅彩的向往与追求奠定了发展基础,雍正趋向成熟,康、雍画珐琅立足于中国传统题材,乾隆则明显引进西方画面,于是工艺与画面这两者均呈现中西合璧的性质。珐琅彩材质中的"砷"元素对于粉彩的发生发展起关键作用,使中国陶瓷绘画的发展有了新转折。也使中国陶瓷绘画的发展状态从自身系统改变到中、西两种文化系统结合,这条新思路的开端意义,无疑是历史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宫瓷胎画珐琅彩 院体性 中西合璧性 转折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景德镇纹章瓷装饰工序产地转移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被引量:3
11
作者 江凌 董亮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7-79,共3页
景德镇纹章瓷在清代出现了装饰工序产地转移的现象,主要为转移至广州,其次为转移至国外。这种现象的产生,与当时社会变迁有着密切关联,如广州在对外贸易中的中心地位、欧美"中国风物热"与定制行为;中西文化艺术交流与珐琅彩... 景德镇纹章瓷在清代出现了装饰工序产地转移的现象,主要为转移至广州,其次为转移至国外。这种现象的产生,与当时社会变迁有着密切关联,如广州在对外贸易中的中心地位、欧美"中国风物热"与定制行为;中西文化艺术交流与珐琅彩瓷、粉彩兴起。装饰工序转移后,对清代社会也形成一定影响,如促进外销并提高中国国际地位;促进广彩瓷兴起,与广州繁荣;促进与影响景德镇瓷业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景德镇 纹章瓷 装饰工序 产地转移 社会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外销广绣织物品类的艺术语言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金怡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2-157,共6页
明清时期受海上丝绸之路的带动,广绣成为最主要的出口手工艺术品之一,在艺术表现中明显吸收了西方艺术风格。文章通过对外销广绣商品实物、图片和国内外文献等多元化方式进行调研,结果表明:因海外贸易市场的驱动及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广... 明清时期受海上丝绸之路的带动,广绣成为最主要的出口手工艺术品之一,在艺术表现中明显吸收了西方艺术风格。文章通过对外销广绣商品实物、图片和国内外文献等多元化方式进行调研,结果表明:因海外贸易市场的驱动及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广绣外销织物呈现观赏型、定制型及批量型三种品类,且它们在对西方艺术的借鉴方式及程度上表现不一致,在艺术形式及制作方式上都呈现出了各自的特点。外销观赏型通过西方透视构图、色彩光影明暗烘托、水路技艺等艺术手段强调整体画面的立体空间感;外销定制型通过图案的题材和造型等艺术形式突出图案构造的创新;外销批量型则通过就简的工艺、艺人的分工合作等方面突出制作的程式化特点。虽然它们呈现的艺术特色有所区别,但都体现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商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外销广绣商品 品类 艺术语言 刺绣 海上丝绸之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纹章瓷谈景德镇明清外销瓷文化景观的恢复与构建 被引量:1
13
作者 江凌 胡芳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1-33,共3页
在西方"中国风物热"影响下,景德镇在明清时期创造了外销瓷奇迹,但在当代景德镇却呈现出本土缺位现象,亟待恢复与构建。纹章瓷是明清外销瓷至精品之一,本文以纹章瓷为例阐释景德镇明清外销瓷发展史、现状和重构。
关键词 景德镇 明清外销瓷 纹章瓷 文化景观 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湖南米谷外运量考察 被引量:11
14
作者 邓永飞 《古今农业》 2006年第2期36-50,共15页
与以往学者对湖南米谷外运量粗略的估计不同,本文对清代湖南人口、耕地、亩产量、总产量和当地米谷消费量进行了比较具体和深入的考察,在此基础上得出了清代湖南米谷的外运量。研究表明,有清一代,湖南的米谷外运量在不同时期因人口、耕... 与以往学者对湖南米谷外运量粗略的估计不同,本文对清代湖南人口、耕地、亩产量、总产量和当地米谷消费量进行了比较具体和深入的考察,在此基础上得出了清代湖南米谷的外运量。研究表明,有清一代,湖南的米谷外运量在不同时期因人口、耕地、亩产量、平均年收成、总产量和当地米谷消费量的变化而有较大的变化,从清初到乾隆,外运量不断增大,乾隆以后则不断减少。但总的看来,其外运量非常大,除了清初的几十年,一般每年都能输出上千万石的稻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湖南 亩产量 米谷消费 米谷外运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之际西洋画法对景德镇青花画法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殿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3-88,共6页
西洋画法在明末被引进中国,景德镇青花画工为表现光影转变的西洋画法而创新出一些画法。因为康熙和雍正的喜好,国画和官民窑青花瓷上大量使用西洋画法;由于乾隆的反感和指示,高光画法被从国画和青花瓷上除去。
关键词 明清之际 西洋 青花画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外销画管窥清代广州插花艺术风格 被引量:2
16
作者 武欣 另青艳 《广东园林》 2018年第2期36-40,共5页
外销画是清代中期在中国唯一对外通商口岸——广州产生的,兼具商业性质及文化特色。作为历史图像也是社会场景的记录载体,其中的一些作品记录了清代广州官宦富商居室以及市井场所室内陈设中的插花装饰。对外销画中的插花艺术进行了分析... 外销画是清代中期在中国唯一对外通商口岸——广州产生的,兼具商业性质及文化特色。作为历史图像也是社会场景的记录载体,其中的一些作品记录了清代广州官宦富商居室以及市井场所室内陈设中的插花装饰。对外销画中的插花艺术进行了分析,认为其产生溯源是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岭南地方文化、佛教流派以及西方文化,插花风格主要有文人供赏、民俗寓意、宗教供设、家居装饰四种类型,反映了当时广州开放融通、兼收并蓄的文化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销画 清代 插花艺术 岭南园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武汉的农副产品进出口贸易
17
作者 王武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26-330,共5页
清末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的市场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内,沦为西方列强的经济附庸,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原料产地和产品倾销市场,被迫向他们大量出口原料及土产品,并大批进口“洋货”。被称为“九省通衢”的... 清末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的市场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内,沦为西方列强的经济附庸,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原料产地和产品倾销市场,被迫向他们大量出口原料及土产品,并大批进口“洋货”。被称为“九省通衢”的武汉因这种进出口贸易变得极度繁盛,一跃成为当时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城市,素有“东方芝加哥”之美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出口贸易 农副产品 武汉 清末 资本主义经济 原料产地 封建社会 殖民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广州外销画中的稻作图研究
18
作者 卢勇 曲静 《古今农业》 2022年第2期74-85,共12页
外销画产生于清代一口通商后的广州,以彼时的岭南社会风情为绘制对象。其中稻作图在绘制时不仅传承了中国古代耕织图,还增添了岭南特色稻作技术和环节。与传统耕织图不同的是,外销画中稻作图的绘制是为了迎合在华西方人的购买需要,观者... 外销画产生于清代一口通商后的广州,以彼时的岭南社会风情为绘制对象。其中稻作图在绘制时不仅传承了中国古代耕织图,还增添了岭南特色稻作技术和环节。与传统耕织图不同的是,外销画中稻作图的绘制是为了迎合在华西方人的购买需要,观者也以西方人为主。外销画是一种图像史料,在对外销画中的稻作图进行研究时要持有谨慎的态度,以其为主,采用多重史料进行考证,才能更加客观地看待其所呈现的“信度等级”。外销画中稻作图在彼时中国形象的建构中发挥了正向作用,是传承农耕文明、探究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广州 外销画 稻作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祁门红茶外销市场述论
19
作者 汪琼 《农业考古》 2018年第2期74-77,共4页
祁门红茶问世后,早期外销趋势起伏跌宕,其中清末雄起,民国中期低迷,抗战前夕再兴,1941年后急转直下衰落。同时手续复杂,需经收购、改装、检验、押汇、付费等5个环节;商家重叠繁复,有茶号、茶栈、茶行、洋行等多层关口,层层盘剥。在这样... 祁门红茶问世后,早期外销趋势起伏跌宕,其中清末雄起,民国中期低迷,抗战前夕再兴,1941年后急转直下衰落。同时手续复杂,需经收购、改装、检验、押汇、付费等5个环节;商家重叠繁复,有茶号、茶栈、茶行、洋行等多层关口,层层盘剥。在这样的背景下,祁门红茶仍取得驰名世界的声誉,可见其潜在优势尤其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门红茶 清末民国 外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瓷器上的祥禽瑞兽(下) 被引量:4
20
作者 赵春暖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6-77,65,共3页
明清瓷器上的祥禽瑞兽纹饰种类多样、内涵丰富,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们具有丰富的吉祥寓意,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色和人们的审美观念。
关键词 明代 清代 瓷器 动物 纹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