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车尔臣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夏季区域气候的影响
1
作者 高珞婷 梁捷宁 +1 位作者 张镭 王彬睿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98-1108,共11页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通过改变地表-大气相互作用对区域气候产生影响,了解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区域气候的影响有助于未来土地利用规划和制定区域政策,特别是生态环境极端脆弱敏感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车尔臣河流域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TD)东缘,...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通过改变地表-大气相互作用对区域气候产生影响,了解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区域气候的影响有助于未来土地利用规划和制定区域政策,特别是生态环境极端脆弱敏感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车尔臣河流域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TD)东缘,是保护且末县不被塔克拉玛干沙漠吞噬的唯一防线。近20年来,人为活动使当地植被增加、水体面积扩大,但这种变化对区域气候的影响尚不清楚。利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分别使用2001年和2021年的MODIS MCD12Q16.1(MCD12Q1)版本全球土地利用类型数据集,设置对照实验研究车尔臣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2021年7月区域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车尔臣河流域水体和绿地增加使地表蒸散总值增加了2.95 mm,地面2 m比湿均值增加了2×10^(-4)kg·kg^(-1);水汽的增加使流域南部山坡区域降水增加,流域北部受反气旋性气流控制,降水没有明显变化;地表绿化和水体增加导致的降水量增加不能补充地表蒸散增加损失的水分。台特玛湖面积恢复区域气温显著降低,平均最高温和最低温分别降低1.8℃和1.3℃;台特玛湖以外的区域,地表植被的增加通过调节蒸散、地表反照率和大气长波辐射等多种途径影响气温,使流域北部最高温升高、最低温降低,流域南部最高温降低、最低温升高;总体而言,地表反照率减小造成的地面净辐射增加起主导作用,净辐射平均增加7.35 W·m^(-2),地面平均气温升高0.21℃。车尔臣河流域水体和绿地增加区域向塔克拉玛干沙漠(TD)地区输送了部分水汽,使TD地区5 km以下水汽含量增加,通过调节辐射使TD地区温度升高,其中,大气逆辐射的增加占主导作用,使区域平均气温升高0.3℃;在反气旋性气流控制下,TD地区降水基本没有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类型 WRF 地表蒸散 降水 区域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匀地表条件下区域蒸发散通量计算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刘晶淼 周秀骥 +1 位作者 余锦华 丁裕国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88-298,共11页
文章改进了计算蒸发散通量的Kotada Barton模式 (K B模式 )。经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淮河流域试验区各种不同陆面条件 (水面 ,森林 ,麦田和水稻田 )下的实际应用并通过和其它方法比较 ,认为该方法计算精度与涡动相关法及鲍恩比法相当 ,不论... 文章改进了计算蒸发散通量的Kotada Barton模式 (K B模式 )。经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淮河流域试验区各种不同陆面条件 (水面 ,森林 ,麦田和水稻田 )下的实际应用并通过和其它方法比较 ,认为该方法计算精度与涡动相关法及鲍恩比法相当 ,不论是计算蒸发散通量的瞬时值或日值都具有较高的可信度。该方法的最大优点在于它仅仅依赖于土地资源遥感信息、常规气象资料和基础地理信息如地面高程 ,而到目前为止上述资料均可以通过卫星等手段及常规观测得到。利用此方法计算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各种地表面上 1 995年各月的蒸发散量及该地区的区域平均蒸发散量。结果证明此方法具有较高的精确度 ,且基础资料容易得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匀地表条件 区域蒸发散通量 计算方法 K-B模式 气象资料 鲍思比法 可信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陆面水分的凝结现象及收支特征试验研究 被引量:28
3
作者 张强 王胜 +2 位作者 问晓梅 南玉合 曾剑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8-135,共8页
中国黄土高原是全球独特的地理区域,其陆面水分过程比较特殊。利用黄土高原陆面过程试验研究(LOPEX)的陇中黄土高原定西陆面过程综合观测站的资料,分析了陆面水分凝结现象及其出现频率与局地微气象条件的关系,研究了露水(霜)量及其出现... 中国黄土高原是全球独特的地理区域,其陆面水分过程比较特殊。利用黄土高原陆面过程试验研究(LOPEX)的陇中黄土高原定西陆面过程综合观测站的资料,分析了陆面水分凝结现象及其出现频率与局地微气象条件的关系,研究了露水(霜)量及其出现频率的季节分布特征以及受降水和天气阴、晴的影响规律。同时,对比分析了降水、露水、雾水和土壤吸附水对陆面水分的贡献率,讨论了涡动相关法、蒸渗计和蒸发皿观测的陆面蒸发量的差别及其与陆面水分来源的年平衡关系,给出了半干旱区陆面水分平衡的日循环特征。发现露水对风速、大气湿度、近地层温度梯度的依赖很强,一般在风速为1.5 m/s、相对湿度大于80%和逆温强度为0.25℃的情况下露水(霜)量最大;刚降水后的晴天露水量比较大;实际蒸散量与蒸发力的差距十分明显,陆面水分平衡特征表现为一个"呼吸"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结现象 蒸散量 微气象条件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 陆面水分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遥感方法估算区域蒸散量的制约因子分析 被引量:24
4
作者 黄妙芬 刘素红 朱启疆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00-105,共6页
遥感方法估算区域蒸散量应用比较广泛的有两种 ,一种是完全以地表热量平衡方程为基础 ,用遥感方法估算出净辐射、土壤热流量和显热通量 ,然后用余项法求出蒸散量 ;另一种是以Penman -Monteith方程为基础 ,结合地表热量平衡方程 ,直接估... 遥感方法估算区域蒸散量应用比较广泛的有两种 ,一种是完全以地表热量平衡方程为基础 ,用遥感方法估算出净辐射、土壤热流量和显热通量 ,然后用余项法求出蒸散量 ;另一种是以Penman -Monteith方程为基础 ,结合地表热量平衡方程 ,直接估算出蒸散量。本文根据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对应用遥感方法估算区域蒸散量的制约因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这些制约因子包括 (1)图像信息源 ;(2 )反照率、比辐射率和表面温度等地表参数的遥感反演精度 ;(3)空气动力学阻抗和表面阻抗模型 ;(4 )估算结果的验证方法 (5 )时间尺度的扩展问题。分析结果表明 :长期以来由于这些因子中所涉及到的许多关键技术和难点问题都没得到很好的解决 ,因而极大地制约着应用遥感方法估算区域蒸散量的发展。通过对制约因子的分析 ,可以有助于高精度遥感蒸散模型的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估算 区域蒸散量 地表热量平衡方程 PENMAN-MONTEITH方程 制约因子 地表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植被指数-地表温度特征空间的蒸散指数 被引量:9
5
作者 贺广均 冯学智 +3 位作者 肖鹏峰 李虎 余涛 叶李灶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87-899,共13页
利用遥感获取的植被指数和地表温度信息,进行地表能量和水分平衡过程研究是目前陆表过程研究的前沿。根据地表能量和水分平衡原理,对地表温度(Ts)、植被指数(VI),地表蒸散发(ET)之间的空间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基于假设条件,构建了... 利用遥感获取的植被指数和地表温度信息,进行地表能量和水分平衡过程研究是目前陆表过程研究的前沿。根据地表能量和水分平衡原理,对地表温度(Ts)、植被指数(VI),地表蒸散发(ET)之间的空间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基于假设条件,构建了温度植被蒸散指数(TVETI)。为验证TVETI表征地表蒸散的能力,利用环境卫星数据和SEBAL模型,对SEBAL模型中各能量通量构建的蒸散指数与TVETI进行线性回归分析,从2012年4-9月6个不同日期的确定性系数分别为:0.838、0.935、0.912、0.921、0.926、0.825,TVETI能很好的表征地表蒸散能力。通过对SEBAL模型估算的ET和TVETI估算的ET进行交叉验证发现,两者大小一致性显著,TVETI可以实现区域尺度地表蒸散发的快速估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半干旱区 HJ-1卫星 地表能量水分平衡 温度植被蒸散指数 地表蒸散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西部陆面遥感蒸散模型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周云轩 王黎明 +2 位作者 陈圣波 万力 尹楠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12-817,共6页
基于地表能量平衡的基本理论,结合吉林西部实际资料,建立了吉林西部蒸散量估算的遥感模型。采用实测资料利用上述模型计算得到吉林西部地区的月、年蒸发量。经检验,计算值与实测值基本接近,绝大部分月份蒸散量的相对误差都在10%以内。... 基于地表能量平衡的基本理论,结合吉林西部实际资料,建立了吉林西部蒸散量估算的遥感模型。采用实测资料利用上述模型计算得到吉林西部地区的月、年蒸发量。经检验,计算值与实测值基本接近,绝大部分月份蒸散量的相对误差都在10%以内。该模型对任意地表类型及任何月份的蒸散量估算都具有较高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模型 区域蒸散 非均匀陆面 地表能量平衡 吉林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润气候区非均匀地表平均蒸散发率参数化方案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刘晶淼 丁裕国 +1 位作者 周秀骥 汪方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52-258,共7页
从水文过程的物理机制出发,提出湿润气候区平均蒸散发率的一种统计-动力参数化方案。将陆面蒸散发过程的复杂机制分解为地表层裸土及植被两种下垫面的土壤水分饱和区与非饱和区影响下的通量贡献。从理论上推导出考虑土壤含水量次网格尺... 从水文过程的物理机制出发,提出湿润气候区平均蒸散发率的一种统计-动力参数化方案。将陆面蒸散发过程的复杂机制分解为地表层裸土及植被两种下垫面的土壤水分饱和区与非饱和区影响下的通量贡献。从理论上推导出考虑土壤含水量次网格尺度非均匀性的区域蒸散率解析表达式。根据湿润气候区土壤水分空间分布PDF的特点,给出适用于湿润气候区的平均蒸散发计算式。以长江三角洲为例进行的数值试验证明其合理性与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润气候 区域平均蒸散发率 参数化方案 非均匀地表 概率密度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0年三江源地表湿润指数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1
8
作者 姚玉璧 杨金虎 +1 位作者 岳平 陆登荣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585-1593,共9页
基于三江源区1959—2008年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风速和日照百分率等气候要素资料,应用修订的Penman-Monteith(P-M)模型计算了最大潜在蒸散量和地表湿润指数,分析其空间分布、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 基于三江源区1959—2008年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风速和日照百分率等气候要素资料,应用修订的Penman-Monteith(P-M)模型计算了最大潜在蒸散量和地表湿润指数,分析其空间分布、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主要气象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1959—2008年间,研究区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降水量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为5.316~13.047 mm.(10a)-1,春夏季增幅较大;最大潜在蒸散量呈增加趋势,年最大潜在蒸散量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在5.073~10.712 mm.(10a)-1,夏季增幅最大;地表湿润指数变化也呈增加趋势,年地表湿润指数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0.011~0.026(10a)-1,冬季增幅最大,在15年周期附近,出现了3~5个干湿交替期,1984年之后为偏湿期,在中高频区,1998—2006年有偏干振荡;影响三江源区地表湿润指数的主要因子是降水量、相对湿度和平均最高气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大潜在蒸散量 气候变化 地表湿润指数 影响因子 三江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陆面模式和遥感经验模型估算半干旱区陆面蒸散量 被引量:4
9
作者 杨扬 王丽娟 +2 位作者 岳平 孙旭映 杜昊霖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47-153,159,共8页
陆面蒸散发是地表水循环和能量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的估算蒸散发对区域气候研究和干旱监测有重要意义。利用公用陆面过程模式CLM 4.0模式输出的高时间分辨率的净辐射、地表温度作为遥感经验模型的输入,结合SACOL站观测资料估算了西... 陆面蒸散发是地表水循环和能量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的估算蒸散发对区域气候研究和干旱监测有重要意义。利用公用陆面过程模式CLM 4.0模式输出的高时间分辨率的净辐射、地表温度作为遥感经验模型的输入,结合SACOL站观测资料估算了西北半干旱区的陆面蒸散发,并将估算值与观测值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CLM模式对净辐射、地表温度的模拟性能较理想,与观测值的RMSE,MAPE相对较小,相关性更高。遥感经验模型估算的SACOL站陆面蒸散发与实测值的偏差较小,CLM模式模拟的蒸散发与观测值的一致性较好,但模式较观测值偏大。基于CLM模式模拟得到更为准确的净辐射、地表温度和NDVI估算得到的蒸散发与观测值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两者的误差较小,相关性更好,对半干旱区蒸散发的估算精度有显著提高,且能够得到更高时间分辨率的陆面蒸散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面蒸散发 遥感经验模型 陆面过程模式 归一化植被指数 半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3S技术的区域蒸散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志红 刘文兆 李锐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6年第3期117-122,共6页
从蒸散测量方法,区域蒸散研究理论基础,模型方法及参数获取,GIS、GPS时空扩展等多个方面对区域蒸散研究进行分析,探讨目前存在的蒸散计算模型、遥感反演模型参数精度及时间空间尺度转换等若干问题。指出以良好的物理基础为背景、以模拟S... 从蒸散测量方法,区域蒸散研究理论基础,模型方法及参数获取,GIS、GPS时空扩展等多个方面对区域蒸散研究进行分析,探讨目前存在的蒸散计算模型、遥感反演模型参数精度及时间空间尺度转换等若干问题。指出以良好的物理基础为背景、以模拟SPAC中能量、物质交换过程并利用遥感技术确定地表关键参数来建立的区域蒸散数值模型是今后的发展趋势。方法上与3S技术紧密结合、多源数据(不同分辨率、不同时序卫星资料及数字高程模型等)结合可以减少模型中的非遥感参数,提高参数的反演精度和时空尺度转换精度,也将对区域蒸散的空间不均匀性问题解决带来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S技术 区域蒸散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8年新疆石河子垦区气候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秀琴 张山清 段维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3期289-295,共7页
根据新疆石河子垦区3个气象台站1961-2008年的历史气候资料,采用线性回归、Morlet小波和Manr-Ken-dall突变检测等方法,对该地区近48年的年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和平均风速以及年潜在蒸散量和地表干燥度等要素的变化趋势和变化特... 根据新疆石河子垦区3个气象台站1961-2008年的历史气候资料,采用线性回归、Morlet小波和Manr-Ken-dall突变检测等方法,对该地区近48年的年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和平均风速以及年潜在蒸散量和地表干燥度等要素的变化趋势和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近48年石河子垦区年平均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呈升高(增多)趋势,年平均风速呈减小的趋势;2)石河子垦区潜在蒸散量与日照时数和平均风速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年降水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但与其年平均气温的相关性不显著。受其综合影响,潜在蒸散量和地表干燥度均呈减小趋势;3)突变检测结果表明,石河子垦区年平均气温、降水量分别在1970年和1986年发生了突变性的升高,年平均风速、潜在蒸散量和地表干燥度分别于1973年、1987年和1986年发生了极显著的突变性减小,日照时数未发生突变;4)各气候要素和潜在蒸散量、地表干燥度分别存在3-23年不同时间尺度的周期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河子垦区 气候变化 潜在蒸散量 地表干燥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西部区域蒸散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黎明 周云轩 王钦军 《遥感信息》 CSCD 2010年第2期103-108,共6页
基于地表能量平衡理论,利用NOAA/AVHRR数据,采用SEBS模型,计算了研究区15年地表蒸散量,从年、季度和月等三个时间尺度对其进行时空变化分析。结果显示:(1)各年平均蒸散量相差较大,最大的是1988年,最小的是1996年;月平均蒸散量最大值出现... 基于地表能量平衡理论,利用NOAA/AVHRR数据,采用SEBS模型,计算了研究区15年地表蒸散量,从年、季度和月等三个时间尺度对其进行时空变化分析。结果显示:(1)各年平均蒸散量相差较大,最大的是1988年,最小的是1996年;月平均蒸散量最大值出现在5月,最小值出现在12月,形成一单峰型曲线;第二季度平均蒸散量最大,第四季度最小,其分布曲线也为单峰型。(2)多年平均蒸散量的空间分布东半部明显大于西半部,最大的是扶余县,最小的是通榆县;各市县的月平均蒸散量分布仍为单峰型曲线,在5月达到最大值,12月最小,与全区的月平均蒸散量分布曲线一致;各市县第一季度和第四季度平均蒸散量相差不大,第二和第三季度相差较大,但总体分布趋势与全区一致,仍为单峰型曲线。以上结果表明:研究区区域蒸散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强烈的蒸散作用为研究区生态环境恶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蒸散 生态环境 地表能量平衡 吉林省西部 NOAA/AVHR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蒸散的遥感反演——以静宁县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区为例 被引量:4
13
作者 潘竟虎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9,41,共5页
蒸散量是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分量。利用TM遥感影像和地表热量平衡模型估算静宁县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区的蒸散量,并结合地面实测资料进行检验,分析蒸散的分布规律,研究蒸散量与土地利用、地表参数、地形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 蒸散量是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分量。利用TM遥感影像和地表热量平衡模型估算静宁县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区的蒸散量,并结合地面实测资料进行检验,分析蒸散的分布规律,研究蒸散量与土地利用、地表参数、地形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日蒸散量介于0.70-9.05mm之间,平均5.31mm,分布上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递增的趋势;不同下垫面的蒸散能力有一定差别,其中水域和林地的日蒸散量最大;日蒸散量与归一化植被指数(INDV)呈线性正相关,而与地表温度呈线性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 遥感反演 地表热量平衡 土地利用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自然条件下不同辐射面蒸发蒸腾量的预测 被引量:1
14
作者 贾芳 樊贵盛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9-93,共5页
基于黄土丘陵沟壑区自然条件下的田间试验,利用TDR测定了研究区不同辐射面15个不同坡面的含水量,基于水量平衡法计算得到蒸发蒸腾量,揭示了不同辐射面蒸发蒸腾量的变化规律,研究了坡向、坡度对蒸发蒸腾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预测模... 基于黄土丘陵沟壑区自然条件下的田间试验,利用TDR测定了研究区不同辐射面15个不同坡面的含水量,基于水量平衡法计算得到蒸发蒸腾量,揭示了不同辐射面蒸发蒸腾量的变化规律,研究了坡向、坡度对蒸发蒸腾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预测模型,并对其预测结果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①黄土丘陵沟壑区蒸发蒸腾量在越冬期过后,逐渐增大,4月底达到第一个极值;进入6月雨季之前,缓慢减少,雨季之前达到最小值;进入雨季后,逐渐增加,8月底达到最大值;雨季结束后,呈现出逐渐减小的趋势。②坡向和蒸发蒸腾量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接近正南区域阳坡的月度ET值为最大值;坡度和蒸发蒸腾量之间也有一定的相关性,坡度越大,蒸发蒸腾量越小,反之亦然。③采用水量平衡法对研究区蒸发蒸腾量进行预测,从模拟结果来看,所构建的模型能够很好地对黄土丘陵沟壑区自然条件下不同辐射面ET值进行预测。研究结果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农业生产、灌溉制度的制定、缓解水资源短缺现状、实现基于蒸发蒸腾量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发蒸腾量 黄土丘陵沟壑区 不同辐射面 水量平衡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闪烁方法测算区域蒸散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5
作者 张功 郑宁 +1 位作者 张劲松 孟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625-2635,共11页
蒸散是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水热运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全球水量平衡的重要组成,一直是气象学、水文学、地理学及生态学等相关学科重要的研究主题。区域尺度地表蒸散的时空变化过程十分复杂。迄今为止,在像元尺度水平上,特别在非... 蒸散是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水热运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全球水量平衡的重要组成,一直是气象学、水文学、地理学及生态学等相关学科重要的研究主题。区域尺度地表蒸散的时空变化过程十分复杂。迄今为止,在像元尺度水平上,特别在非均匀下垫面和地形起伏条件下,有代表性的进行地表蒸散的观测仍然十分困难。虽然遥感方法可获得区域尺度水平蒸散,但其主要根据经验或半经验模型对区域蒸散进行估算,模型选用的参数以及结果还需地面实测数据进行改进、优化,如何获得与遥感尺度相应的地面蒸散实测数据成为模型验证的重点和难点,光闪烁方法的出现为上述问题的解决带来了希望。光闪烁方法能够适应复杂下垫面,测量结果准确且具有时空平均等优点,成为测量区域蒸散的有效方法、验证遥感模型结果的最佳手段。从理论原理、计算方法、主要应用情况等方面,概述了光闪烁方法观测区域蒸散研究进展,指出了影响测算精度的不确定性因素,并提出了研究展望,旨在进一步推动该方法在区域蒸散观测研究中的应用,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平均蒸散 大孔径闪烁仪 微波闪烁仪 遥感 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8年新疆博州地区气候变化趋势的分析 被引量:19
16
作者 杨勇 普宗朝 +1 位作者 张山清 沙拉木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4期446-452,共7页
采用线性回归、Molet小波和Mann-Kendall突变检测等方法,对博州地区所辖4个气象台站1961-2008年的年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和平均风速以及年潜在蒸散量和湿润指数等要素的变化趋势和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近48年博州地区... 采用线性回归、Molet小波和Mann-Kendall突变检测等方法,对博州地区所辖4个气象台站1961-2008年的年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和平均风速以及年潜在蒸散量和湿润指数等要素的变化趋势和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近48年博州地区年平均气温、降水量呈升高(增多)趋势,日照时数和年平均风速呈减少(小)的趋势;2)博州地区潜在蒸散量与年平均气温、日照时数和平均风速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年降水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受其综合影响,潜在蒸散量呈减小趋势而湿润指数呈增大趋势;3)博州地区年平均气温、降水量和湿润指数分别在1972年和1971年发生了突变性的升高,年日照时数、平均风速和潜在蒸散量分别于1979年、1970年和1978年发生了极显著的突变性减小,综合气温、降水和湿润指数的突变特征,可以认为,博州地区气候在1971-1972年发生了"暖湿化"的突变;4)各气候要素和潜在蒸散量、湿润指数分别存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周期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博州地区 气候 变化趋势 潜在蒸散量 湿润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源区蒸散量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8
17
作者 甘海洪 金晓媚 +1 位作者 张绪财 朱晓倩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65-674,共10页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南部,是中国三大主要河流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是中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和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评估地下水蒸散量对该地区水循环和水资源量评价有重要作用,对生态环境保护也具...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南部,是中国三大主要河流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是中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和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评估地下水蒸散量对该地区水循环和水资源量评价有重要作用,对生态环境保护也具有一定意义。基于中等分辨率的MODIS数据,利用表面能量平衡系统对三江源地区2001—2017年的区域蒸散量进行估算,并采用Sen+Mann-Kendall法分析其连续时间序列内的时空变化趋势,讨论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蒸散量从2001年到2017年总体呈增长趋势;三个源区多年年平均蒸散量值表现为澜沧江源>黄河源>长江源的变化规律;三江源区超过62.62%的地区蒸散量变化呈显著增长趋势,轻微显著增长地区占28.03%,显著减小地区占比极少;蒸散量的变化主要受气候影响,与气温、降水量呈明显正相关关系,其确定系数分别为0.80、0.89;蒸散量与植被指数及土壤湿度也均呈明显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量 地表能量平衡系统 MODIS Sen+Mann-Kendall 三江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饱和修正系数提高ZZLAS型闪烁仪测量显热通量精度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功 张劲松 +3 位作者 施生锦 孟平 黄彬香 郑宁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4期52-60,共9页
为了研究饱和效应对大孔径闪烁仪估算区域显热通量的影响,在2014年8—9月期间进行试验,以具有抗饱和性能的双光路BLS900型闪烁仪为参考,以孔径尺寸为0.075 m(文中简记为LAS1)、0.15 m(文中简记为LAS2)的中国产ZZLAS型闪烁仪为研究对象,... 为了研究饱和效应对大孔径闪烁仪估算区域显热通量的影响,在2014年8—9月期间进行试验,以具有抗饱和性能的双光路BLS900型闪烁仪为参考,以孔径尺寸为0.075 m(文中简记为LAS1)、0.15 m(文中简记为LAS2)的中国产ZZLAS型闪烁仪为研究对象,通过光学传播原理计算出饱和修正系数,并对ZZLAS型闪烁仪的观测结果进行饱和修正分析。结果表明:LAS1的饱和修正系数为1.034,LAS2的饱和修正系数为1.019。试验观测中LAS1饱和率为24.58%,LAS2饱和率为2.04%,进行饱和修正后,LAS1的有效饱和修正率为12.87%。与BLS900相比,LAS1修正后显热通量均方根误差变为25.67 W/m2;LAS2的饱和修正率仅为0.32%,修正前后显热通量均方根误差基本无变化。进行饱和修正前,对BLS900与LAS1观测的显热通量进行F检验,未达到显著水平(P=0.15);通过计算得出的修正系数修正后,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4);而利用BLS900的实时修正系数进行修正后,接近显著水平(P=0.06)。利用试验计算得出的饱和修正系数修正后,显热通量与参考标准的误差范围为1.28~53.42 W/m2,比修正前更接近BLS900的观测结果。研究对农田、人工林下垫面条件下的观测结果采用文中的饱和修正方法进行验证,结果也表明,经饱和修正后,闪烁仪观测的显热通量更接近BLS900的观测结果。当ZZLAS型闪烁仪发生明显饱和现象时,利用光学传播原理计算得出的修正系数对饱和数据进行修正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 仪器误差 饱和 区域尺度 孔径平均效应 饱和修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表反照率不同计算方法对干旱区流域蒸散反演结果的影响——以新疆三工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7
19
作者 张振宇 李小玉 孙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911-2921,共11页
地表蒸散是维持地球表面水量平衡和热量平衡的重要环节,SEBAL模型作为一种快速且有效的反演地表蒸散的遥感物理模型方法,在地表蒸散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地表反照率作为影响地表能量平衡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SEBAL模型的重要输入参数,因... 地表蒸散是维持地球表面水量平衡和热量平衡的重要环节,SEBAL模型作为一种快速且有效的反演地表蒸散的遥感物理模型方法,在地表蒸散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地表反照率作为影响地表能量平衡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SEBAL模型的重要输入参数,因此不同的地表反照率计算方法对SEBAL模型的反演结果有重要影响。以新疆三工河流域为研究区,利用Landsat8 OLI/TIRS数据,以应用最为广泛的Smith地表反照率计算法和Liang地表反照率计算法两种方法计算地表反照率,并输入SEBAL模型中反演日蒸散量,比较分析两种地表反照率计算方法对蒸散反演结果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两种地表反照率计算方法下经SEBAL模型得到的日蒸散量与实测值拟合程度均较高,不同年份下线性拟合决定系数大于0.75,但是使用Smith方法计算出的地表反照率结合SEBAL模型得到的日蒸散量与实测值拟合程度更高;(2)通过RMSE等精度指标比较两种地表反照率计算方法下基于SEBAL模型反演的日蒸散量,结果显示,Smith地表反照率计算方法下反演的日蒸散量精度略高;(3)Smith地表反照率计算方法下最终得到的区域日均蒸散量高于使用Liang地表反照率计算方法最终得到的区域日均蒸散量,夏季差异最大,差异为0.64 mm/d,其他季节差异较小,差异约为0.2 mm/d。(4)进一步比较研究日内两种地表反照率计算方法得到的地表反照率,结果显示,Smith地表反照率计算法得到的地表反照率均值均小于同时期Liang地表反照率计算法得到的地表反照率均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地表蒸散 SEBAL模型 地表反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udyko理论的北京地区实际蒸散发估算及特征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黄俊雄 韩丽 +1 位作者 许志兰 李超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2020年第3期1-7,共7页
为了探究近些年北京地区实际蒸散发的时空变化特征,采用基于Budyko理论的傅抱璞经验模型,对北京地区1980-2016年实际蒸散发进行了估算;并根据Mann-Kendall趋势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对研究区实际蒸散发的时间变化特征、空间格局以及影... 为了探究近些年北京地区实际蒸散发的时空变化特征,采用基于Budyko理论的傅抱璞经验模型,对北京地区1980-2016年实际蒸散发进行了估算;并根据Mann-Kendall趋势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对研究区实际蒸散发的时间变化特征、空间格局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为提高傅抱璞经验模型在研究区的适用性,依据北京地区历史时期水文气象数据,结合水量平衡法对该模型参数进行了校准和验证。结果表明:优化参数后的经验模型在研究区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且适用性较强;北京地区多年实际蒸散发均值为447 mm;时间尺度上,呈不显著的下降趋势;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其中,蓟运河山区的蒸散发最大,其次为潮白河流域东部;实际蒸散发的这种时空变化特征与区域降水量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际蒸散发 Budyko理论 时空变化 水面蒸发 北京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