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57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化赋能非遗梁平年画产品创新的策略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肖洒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20-429,共10页
目的数字化背景下,研究数字科技助力非遗梁平年画产品创新的策略。通过数字科技的赋能,使非遗与市场需求、企业需求和消费者需求紧密结合,实现产品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激活非遗文化新活力。方法通过文献梳理和大数据分析,发现梁平年... 目的数字化背景下,研究数字科技助力非遗梁平年画产品创新的策略。通过数字科技的赋能,使非遗与市场需求、企业需求和消费者需求紧密结合,实现产品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激活非遗文化新活力。方法通过文献梳理和大数据分析,发现梁平年画市场和产品存在的问题,从非遗市场趋势、消费者分析、消费特点分析、非遗行业类别分析等方面进行探讨。得出非遗消费总体逐年增长,数字化助力非遗创新发展,非遗传播渠道多样化的趋势。探索依托数字技术深度介入非遗产品的选品、研发、销售和推广,将有效助力非遗产品的创新发展,推动梁平年画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结论通过大数据调研选品、AI辅助产品设计创新、数字营销精准触达目标受众、构建独特IP强化品牌形象、数字技术推动梁平年画产业转型升级的策略。形成科技赋能、设计创新、IP推动、消费助力、传播广泛、产业迭代的非遗梁平年画产品创新发展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年画 数字化 创新 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WOA-LSTM算法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损伤识别 被引量:5
2
作者 范旭红 章立栋 +2 位作者 杨帆 李青 郁董凯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5-112,119,共9页
为准确识别桥梁结构的损伤程度,制作了桥梁的关键构件——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进行三点弯曲加载试验.收集了损伤破坏全过程的声发射(AE)信号,通过AE信号参数分析,将梁的损伤破坏过程划分为4个典型阶段.构建了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LSTM)模... 为准确识别桥梁结构的损伤程度,制作了桥梁的关键构件——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进行三点弯曲加载试验.收集了损伤破坏全过程的声发射(AE)信号,通过AE信号参数分析,将梁的损伤破坏过程划分为4个典型阶段.构建了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LSTM)模型,根据经验设置LSTM模型的超参数容易导致网络陷入局部最优而影响了分类结果,提出采用Sine混沌映射和自适应权重来改进鲸鱼优化算法(WOA),对LSTM进行超参数寻优.设计了IWOA-LSTM算法模型,训练识别试验梁各损伤阶段的AE信号特征参数.定型网络结构,并识别同种工况下其他梁的AE信号.结果表明:IWOA-LSTM算法模型识别准确率均超过或接近92%,相较于普通LSTM模型,IWOA-LSTM模型识别准确率提高了约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 声发射 损伤识别 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 改进的鲸鱼优化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预应力钢绞线加固钢吊车梁受弯性能试验 被引量:1
3
作者 高志刚 苗哲 +3 位作者 何佳晨 张程华 秦卿 张华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1-361,共11页
为有效解决传统加固钢吊车梁施工工艺复杂、难度高、周期长、成本高等问题,提出体外预应力钢绞线加固钢吊车梁法。共设计制作3根试验梁,加固组钢绞线施加预应力130 kN,通过静力加载试验,对加固梁和未加固梁的破坏形态、荷载-挠度曲线、... 为有效解决传统加固钢吊车梁施工工艺复杂、难度高、周期长、成本高等问题,提出体外预应力钢绞线加固钢吊车梁法。共设计制作3根试验梁,加固组钢绞线施加预应力130 kN,通过静力加载试验,对加固梁和未加固梁的破坏形态、荷载-挠度曲线、梁跨变形规律及上翼缘、腹板、下翼缘的应变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试件梁的破坏形态均为典型弯曲破坏,直线布线加固梁破坏时钢绞线跨中与梁下翼缘接触,加载点处屈曲;折线布线加固梁钢绞线在跨中断裂破坏,加载点处屈曲,钢梁发生回弹;当许用挠度达到6.75 mm时,未加固梁荷载为63 kN,直线布线加固梁荷载为71 kN,折线布线加固梁荷载为115 kN;直线布线加固钢梁极限承载力提高了29.36%,屈服荷载提高了17.07%,折线布线加固钢梁极限承载力提高了85.32%,屈服荷载提高了107%。研究认为折线布线加固钢梁效果最佳,能够有效提高钢梁承载力,对现有服役期工作的钢吊车梁加固设计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吊车 体外预应力 静力加载试验 变形 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列车荷载作用下的磁浮轨道梁响应极值条件 被引量:1
4
作者 向活跃 刘科宏 李永乐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34,136,共9页
为研究磁浮轨道梁动力响应的变化规律,将磁浮列车简化为移动的均布荷载,采用解析法得到简支轨道梁动力响应的解析解,并讨论轨道梁最大值随车速、跨度等参数的变化规律,推导磁浮轨道梁动力响应的极值条件,利用有限元方法和车-桥耦合振动... 为研究磁浮轨道梁动力响应的变化规律,将磁浮列车简化为移动的均布荷载,采用解析法得到简支轨道梁动力响应的解析解,并讨论轨道梁最大值随车速、跨度等参数的变化规律,推导磁浮轨道梁动力响应的极值条件,利用有限元方法和车-桥耦合振动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列车与轨道梁跨度比值较大时,随列车速度的增加轨道梁跨中最大响应以波动形式增加,最大响应存在极值,轨道梁响应随轨道梁跨度、质量等参数也有类似规律;当车速和跨度的乘积为特定常数,或轨道梁一阶竖弯频率与跨度的乘积为车速特定倍数时,轨道梁产生消振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浮轨道 动力响应 均布荷载 解析法 消振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低速磁浮列车-轨道-T构梁耦合振动 被引量:1
5
作者 娄会彬 魏凌云 +3 位作者 彭也也 魏高恒 龚俊虎 赵春发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3-88,共6页
为评估中低速磁浮列车在大跨度T构梁上的走行性能,建立了磁浮列车-轨道-T构梁耦合动力学模型。该模型由考虑了PID控制系统的磁浮车辆动力学模型、T构梁和轨道有限元模型组成。基于该模型仿真计算了20~160 km/h速度下磁浮车-轨-桥耦合系... 为评估中低速磁浮列车在大跨度T构梁上的走行性能,建立了磁浮列车-轨道-T构梁耦合动力学模型。该模型由考虑了PID控制系统的磁浮车辆动力学模型、T构梁和轨道有限元模型组成。基于该模型仿真计算了20~160 km/h速度下磁浮车-轨-桥耦合系统的动力学响应,研究了行车速度对车-桥系统动力学响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车-桥系统动力学响应均随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在160 km/h处取得最大值。梁体和轨排竖向位移随速度变化较小,跨中处梁体最大竖向位移为2.39 mm,梁体竖向加速度最大值为0.14 m/s^(2)。车体前端竖向加速度取得最大值0.49 m/s^(2),悬浮间隙波动量最大值可达2.28 mm。随着速度的增大,车辆乘坐舒适性逐渐降低,但在20~160 km/h范围内磁浮列车运行平稳性等级仍为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浮列车 电磁悬浮 T构 数值仿真 车-桥耦合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比例尺铁路桥箱梁风洞试验涡振对比 被引量:1
6
作者 王骑 黄林 +2 位作者 高贵 李世文 宁伯伟 《铁道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4-68,76,共6页
研究目的:整体式钝体钢箱梁作为大跨度铁路桥近年来采用的一种主梁形式,涡激振动现象较为显著,为研究比例尺对铁路桥钝体箱梁节段模型涡振试验的影响,采用1∶90、1∶50与1∶25节段模型风洞试验,对比不同比例尺试验下铁路桥钝体箱梁断面... 研究目的:整体式钝体钢箱梁作为大跨度铁路桥近年来采用的一种主梁形式,涡激振动现象较为显著,为研究比例尺对铁路桥钝体箱梁节段模型涡振试验的影响,采用1∶90、1∶50与1∶25节段模型风洞试验,对比不同比例尺试验下铁路桥钝体箱梁断面的涡振响应,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铁路桥钝体箱梁节段模型风洞试验的适宜缩尺比。研究结论:(1)铁路桥钝体箱梁的涡激振动试验结果受模型比例尺影响较大,其中1∶50节段模型试验中获得的断面涡振响应最为显著,通过1∶25比例尺试验获得的断面涡振响应较小,但该两种比例尺模型的主要涡振特性试验结果大致吻合;(2)1∶90节段模型试验在各风攻角下均没有测试到断面的涡振响应,采用小尺度模型试验无法有效反映钝体箱梁铁路桥实桥的涡振特性;(3)在不考虑节段模型系统满足与实桥间质量与质量惯性矩相似律的条件下,可以在小尺度(1∶90比例尺)模型试验中获得铁路桥钝体箱梁断面的涡激振动,虽无法借此判定实际铁路桥梁的涡振响应,但可借此对比断面涡振性能的高低,在主梁设计阶段初期辅助完成气动优化措施的研究;(4)本研究成果可为大跨度铁路桥箱梁的风洞试验比例尺设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桥钝体箱 涡激振动 风洞试验 模型比例尺 雷诺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构梁温度和收缩徐变效应对磁浮车-轨-桥耦合振动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娄会彬 彭也也 +3 位作者 赵春发 冯洋 魏高恒 魏凌云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3-98,共6页
T构梁在长期服役过程中易受到温度和收缩徐变效应的影响而发生较大变形,而中低速磁浮交通对轨道梁的变形等要求十分严格。本文建立了细致的T构梁有限元模型及包含PID(Proportional Integral Derivative)反馈控制的6节编组中低速磁浮车... T构梁在长期服役过程中易受到温度和收缩徐变效应的影响而发生较大变形,而中低速磁浮交通对轨道梁的变形等要求十分严格。本文建立了细致的T构梁有限元模型及包含PID(Proportional Integral Derivative)反馈控制的6节编组中低速磁浮车辆动力学模型,仿真计算了考虑T构梁温度和收缩徐变前后,磁浮车辆以20~160 km/h速度通过T构梁时车-轨-桥耦合系统的动力学响应。结果表明:考虑T构梁20℃升温温差和10年收缩徐变后,F轨轨面形成了9.47 mm的静态几何不平顺。磁浮车辆以160 km/h通过T构梁时,F轨竖向振动加速度幅值比不考虑温度、收缩徐变工况下增加显著,增幅为10.0%,轨道梁动挠度和竖向加速度变化甚微,车体竖向加速度增幅为44.2%。车-轨-桥系统动力学响应随车速增加而增大,在160 km/h时取得最大值。梁体最大竖向振动加速度为0.11 m/s^(2),车体最大竖向振动加速度为0.59 m/s~2,悬浮间隙波动幅值达2.53 mm。车辆Sperling平稳性指标随车速提高而增大,最大值为2.42,乘坐舒适性等级仍为优秀。T构梁的温度和收缩徐变主要影响车辆高速运行时的平稳性和舒适性,该T构梁能满足磁浮车辆的安全平稳运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构 中低速磁浮车辆 仿真计算 温度和收缩徐变效应 耦合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制砂掺量对自密实轻骨料混凝土梁受弯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淑云 刘建波 +2 位作者 杨旭龙 李强 白苗苗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2-150,共9页
为探究机制砂掺量对自密实轻骨料混凝土梁受弯性能的影响,设计制作了5根机制砂掺量分别为0%、30%、60%、80%、100%的自密实轻骨料混凝土梁,进行四点弯曲试验,研究不同机制砂掺量的自密实轻骨料混凝土梁在荷载作用下的挠度曲线、跨中挠... 为探究机制砂掺量对自密实轻骨料混凝土梁受弯性能的影响,设计制作了5根机制砂掺量分别为0%、30%、60%、80%、100%的自密实轻骨料混凝土梁,进行四点弯曲试验,研究不同机制砂掺量的自密实轻骨料混凝土梁在荷载作用下的挠度曲线、跨中挠度和裂缝分布形态,探究机制砂掺量对其开裂弯矩和受弯承载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各试验梁截面平均应变符合平截面假定,荷载-挠度曲线基本相似。随着机制砂掺量的增加,自密实轻骨料混凝土梁产生次裂缝更多、裂缝分布更加均匀,在屈服前的同级荷载作用下,最大裂缝宽度减小;而跨中挠度和极限承载力在机制砂掺量为80%时达到最大,相较于全河砂自密实轻骨料混凝土梁,分别提高了16.13%和6.62%。采用轻骨料混凝土挠度计算公式得到的各试验梁挠度计算值与试验值有所差异。试验梁开裂弯矩采用规范公式计算,计算值与试验值差异较大。通过试验结果分析和受弯承载力计算,得出自密实轻骨料混凝土机制砂最优掺量为60%~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密实轻骨料混凝土 机制砂 受弯性能 破坏形态 开裂弯矩 受弯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纯扭作用下地聚物混凝土梁静力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杜运兴 姚裕珠 +1 位作者 李艳秋 张自成 《混凝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1,共7页
对地聚物混凝土梁纯扭性能进行了研究,以混凝土强度、纵筋配筋率和配箍率为研究参数设计并完成了6根地聚物混凝土梁和1根普通混凝土梁的纯扭试验。结果表明:当地聚物混凝土强度等级从C30提高到C70,试件开裂扭矩和极限扭矩分别提高了59.2... 对地聚物混凝土梁纯扭性能进行了研究,以混凝土强度、纵筋配筋率和配箍率为研究参数设计并完成了6根地聚物混凝土梁和1根普通混凝土梁的纯扭试验。结果表明:当地聚物混凝土强度等级从C30提高到C70,试件开裂扭矩和极限扭矩分别提高了59.2%和12.9%,混凝土强度等级的增加显著提高了地聚物混凝土梁的开裂荷载,随着纵筋的增加和箍筋间距的减小,受扭裂缝出现的越细密,开裂后抗扭刚度越大,地聚物混凝土梁的裂缝发展和破坏模式与普通混凝土梁一致。开裂扭矩和极限扭矩值相比普通混凝土梁,分别提高了11.8%和2.93%。规范ACI 318—19的计算结果低估了地聚物混凝土梁的抗扭承载力,规范GB 50010—2010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聚物混凝土 抗扭性能 开裂扭矩 极限扭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imoshenko梁理论的碳纤维芯导线压接区挠度计算方法
10
作者 王芸 王宏 +3 位作者 李强 尚志勇 姚洪斌 王春耀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75-780,共6页
针对300/40碳纤维芯(棒芯)导线压接区因挠度变形引发的结构可靠性问题,提出了基于Timoshenko梁的挠度计算方法,理论推导了剪切效应影响下碳纤维芯(棒芯)导线压接区的挠度计算公式,并通过有限元仿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径比为17.14的... 针对300/40碳纤维芯(棒芯)导线压接区因挠度变形引发的结构可靠性问题,提出了基于Timoshenko梁的挠度计算方法,理论推导了剪切效应影响下碳纤维芯(棒芯)导线压接区的挠度计算公式,并通过有限元仿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径比为17.14的300/40碳纤维芯导线压接区在10 t压接载荷作用下的最大挠度值为0.0116 m,与有限元仿真结果0.0128 m基本吻合。该理论解具有很高的计算精度,且其形式简单,利用该公式进行求解可避免有限元仿真中建立模型、网格划分等复杂的求解过程,计算效率显著提升,且具有一定的普适性,还可用于300/50钢芯铝绞线压接区的挠度计算。研究成果可为碳纤维复合芯导线压接工艺优化及工程应用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芯导线 压接区 挠度分析 TIMOSHENK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座式单轨交通PC轨道梁优化设计、智能软件开发与试验验证
11
作者 朱尔玉 白正伟 +3 位作者 李嘉成 徐刚 段海东 苏国柱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6-105,共10页
轨道梁作为跨座式单轨交通三大核心技术之一,其核心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一直都是制约我国单轨交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结合“新型25 m PC轨道梁优化设计与制造工艺”课题,自主开发了“PC轨道梁配筋计算程序”和“PC轨道梁标准定型化设计... 轨道梁作为跨座式单轨交通三大核心技术之一,其核心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一直都是制约我国单轨交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结合“新型25 m PC轨道梁优化设计与制造工艺”课题,自主开发了“PC轨道梁配筋计算程序”和“PC轨道梁标准定型化设计软件”,并设计完成了跨座式单轨交通新型25 m PC轨道梁。通过智能软件自动生成25 m PC轨道梁的预应力钢筋和普通钢筋布置图,对轨道梁进行足尺25 m PC轨道梁静载、扭转、开裂、300万次疲劳和破坏试验验证。为验证新型25 m PC轨道梁优化设计与软件计算的正确性,将其试验数据与自制软件计算出的数据和理论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软件自动设计的轨道梁,最大竖向挠度实测值为21.75 mm,校验系数为0.89,挠跨比为1/1122,而水平挠度实测值为2.36 mm,校验系数为0.72,满足规范要求;结合偏心及中心加载两种工况下试验结果,梁体应力差值在-0.51~0.61 MPa之间,扭转对直梁影响较小;开裂试验中,实测开裂荷载值为947 kN,实测重裂荷载为707 kN,由此得到梁体实际有效预应力975.26 MPa,实测值略大于设计有效预应力972.26 MPa,上述数据说明自动绘制的配筋图可以用于实际工程中。开发的智能软件对跨座式单轨交通轨道梁的智能建造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轨交通 轨道 优化设计 试验验证 智能建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点弯曲下FRP板增强SHCC梁的剥离分析模型与试验研究
12
作者 胡继洪 孙明清 +2 位作者 王应军 陈建中 黄维 《工程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8-217,共10页
应变硬化水泥基复合材料(strain hardening cement-based composites,SHCC,也称ECC)在直拉和弯曲时呈现与普通混凝土不同的多条细裂纹依次开裂的力学特性,为研究外黏FRP板(采用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制得)增强SHCC梁(简称FRP-SHCC梁)在弯曲... 应变硬化水泥基复合材料(strain hardening cement-based composites,SHCC,也称ECC)在直拉和弯曲时呈现与普通混凝土不同的多条细裂纹依次开裂的力学特性,为研究外黏FRP板(采用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制得)增强SHCC梁(简称FRP-SHCC梁)在弯曲承载时的剥离行为,开展了FRP-SHCC梁的弯曲试验与理论分析。基于SHCC分段刚度折减的方法量化SHCC细密裂纹对其与FRP板黏结应力的影响,提出一种先分段变刚度,再联合界面应力分析与截面力系平衡分析的求解方法:首先,将SHCC开裂后的FRP-SHCC梁分为弹性区和开裂区;然后,将开裂区细分成若干小段,假设开裂区梁段的抗弯刚度与压区高度从跨中到弹性区分段线性变化;随后,结合FRP板与SHCC界面的黏结应力-滑移关系、材料本构关系、梁横截面的静力平衡和FRP板的轴力控制微分方程等因素,得出各梁段FRP板的轴力和界面切应力的方程,并根据梁段边界条件和连续条件,采用MATLAB软件编程求解;最后,得出界面切应力、荷载-应变关系、荷载-挠度关系和FRP板剥离的起始位置等。结果表明:计算的FRP剥离起始点位置与试验观察位置基本一致,峰值荷载与试验值相比的偏差范围为-7.79%~7.45%,FRP应变与试验值相比的偏差范围为-11.52%~8.13%;在加载过程中,梁的荷载-挠度关系、荷载-应变关系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本文研究可为此类新型复合土木工程结构的设计和弯曲行为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P板增强SHCC 剥离 弯曲刚度 界面 黏结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力-力偶型振子超材料梁带隙特性研究
13
作者 胡宁 陶林 +3 位作者 刘瑶璐 刘涛 陈治江 章俊 《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34-1746,共13页
弹性波超材料是一类由阵列化的人工微结构单元构筑的复合结构/材料,具有传统材料所不具备的一些超常物理性质,这些超常性质主要由微结构胞元(局域共振单元)决定.针对弯曲波超材料梁,根据局域共振单元与基体梁之间的作用力,可以将其分为... 弹性波超材料是一类由阵列化的人工微结构单元构筑的复合结构/材料,具有传统材料所不具备的一些超常物理性质,这些超常性质主要由微结构胞元(局域共振单元)决定.针对弯曲波超材料梁,根据局域共振单元与基体梁之间的作用力,可以将其分为力型振子、力偶型振子、力-力偶型振子超材料梁.目前多数研究聚焦于力型振子,对力-力偶型振子超材料梁的带隙特性及其机理仍缺乏深入理解.基于此,文章以悬臂梁构造力-力偶型振子,研究力-力偶型振子超材料梁的能带结构和带隙性质.当梁型振子呈对称布置时,可将其等效为解耦的力-力偶型振子,并建立二者之间的具体参数关系,通过其带边频率方程与相应的胞元固有频率分析阐述了解耦的力-力偶型振子超材料梁的带隙形成机理,同时推导出局域共振带隙的近似预测公式.对于非对称布置的梁型振子,其表现为耦合的力-力偶型振子.通过引入非对称因子,系统研究了耦合效应对能带结构及带隙的影响,并揭示了带隙转化与带隙耦合现象,上述结论得到实验很好的验证.本研究加深了对力-力偶型振子超材料的理解,为超材料梁的优化设计与工程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材料 力-力偶型振子 耦合 非对称 带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低速磁悬浮U形简支梁竖向刚度限值研究
14
作者 邹云峰 邱冰 +3 位作者 何旭辉 周智辉 毛旺 蔡陈之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32-242,共11页
为探究中低速磁悬浮U形简支梁竖向刚度限值,基于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与有限元方法构建车-轨-桥耦合数值模型。以25、30 m两种标准跨距U形混凝土梁,建立中低速磁悬浮车桥耦合系统,研究不同梁高(1.3~1.7 m)和跨距对车桥系统动力响应的影响... 为探究中低速磁悬浮U形简支梁竖向刚度限值,基于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与有限元方法构建车-轨-桥耦合数值模型。以25、30 m两种标准跨距U形混凝土梁,建立中低速磁悬浮车桥耦合系统,研究不同梁高(1.3~1.7 m)和跨距对车桥系统动力响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降低梁高会导致系统竖向位移响应与加速度指标增长,其中25 m跨距梁高1.4 m时悬浮间隙波动幅值达到12 mm临界阈值,30 m跨距梁高1.3 m时仍满足悬浮稳定性要求;随着简支梁跨距的增加,桥梁竖向位移增加,竖向加速度减小,车体竖向位移随跨距增加而增大,平稳性指标随跨距增加而减小;竖向悬浮间隙的波动范围随跨距增加而减小;跨距为25、30 m的U形梁建议挠跨比限值分别为L/2 880、L/1 630。研究成果为轨道梁结构轻量化设计与刚度标准制定提供了理论支撑,对实现工程经济性与系统可靠性的协同优化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低速磁悬浮 耦合振动 轨道 竖向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LGM和T-LSIS的大跨混凝土箱梁桥裂缝统一识别与开裂机理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徐栋 贾勤龙 端木祥永 《土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49,共17页
持续下挠是大跨混凝土箱梁桥的主要病害特征。由于箱梁的空间复杂性,近年来一些无法由传统分析方法解释的裂缝不断从对桥梁的检查中被发现,不能排除正是由于这些未被注意到的裂缝导致结构的下挠。而对这些超出设计预期的裂缝进行识别与... 持续下挠是大跨混凝土箱梁桥的主要病害特征。由于箱梁的空间复杂性,近年来一些无法由传统分析方法解释的裂缝不断从对桥梁的检查中被发现,不能排除正是由于这些未被注意到的裂缝导致结构的下挠。而对这些超出设计预期的裂缝进行识别与机理研究对传统理论分析框架提出挑战。为解决这一问题,文章提出一种基于精细有限元模型-空间网格模型(SLGM),结合三层应力指标系统(T-LSIS)的裂缝统一识别理论分析框架,并以大跨径混凝土多箱室箱梁桥为实际背景,开展全面的裂缝识别与开裂机理研究。研究考虑不同荷载因素、环境温度场模式、箱梁“框架效应”对结构抗裂性能的影响,并将识别的裂缝位置及形态与现场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讨论并解析实桥不同裂缝的开裂机理及其核心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基于SLGM和T-LSIS分析框架能够实现对实桥裂缝位置和形态的统一识别,包括传统方法无法解释的一些裂缝。此外,内外温差效应对箱梁的抗裂性能影响显著,对“框架效应”的忽略是导致箱梁腹板产生超出设计预期的开裂的核心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 混凝土箱 精细有限元 裂缝识别 空间网格模型 横向框架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合梁斜拉桥主梁虚拟双层梁模型
16
作者 陈常松 卢风越 +3 位作者 黄茛 颜东煌 佘勤聪 许巧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9-131,共13页
为准确模拟钢混组合斜拉桥混凝土桥面板和钢主梁的相互作用和二者之间因混凝土收缩徐变而导致的内力重分配,首先根据组合截面的内力分配特点和基于混凝土收缩徐变的增量递推算法开发了一种连续组合的新型组合梁单元-虚拟双层梁单元,然... 为准确模拟钢混组合斜拉桥混凝土桥面板和钢主梁的相互作用和二者之间因混凝土收缩徐变而导致的内力重分配,首先根据组合截面的内力分配特点和基于混凝土收缩徐变的增量递推算法开发了一种连续组合的新型组合梁单元-虚拟双层梁单元,然后采用三跨连续梁和赤壁长江公路大桥工程对该新型单元进行了验证分析和工程应用,并与工程常用的实际双层梁单元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虚拟双层梁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吻合较好,且相较于实际双层梁模型,单元数量可减少约67%,计算速度提高约40%。该新型单元既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又能够减少主梁单元数量,实现了钢梁与桥面板界面之间的连续组合,不仅能精确模拟混凝土桥面板的收缩徐变效应,还可模拟钢梁与桥面板的分阶段施工过程,为组合结构提供了一种精度较高的改进钢混组合梁模拟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 斜拉桥 收缩徐变 有限元 虚拟双层单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梁耐火性能试验研究与数值分析
17
作者 刘延春 孙书琪 +4 位作者 刘才玮 王鹏霏 鲁秀亮 毛家园 苗吉军 《工程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0-170,共11页
本文设计8根混凝土“T”形叠合梁,首先通过耐火试验研究持荷水平、叠合参数及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对叠合梁耐火极限的影响;然后,采用ABAQUS的库仑-内聚力混合模型,模拟火灾下叠合梁中现浇板与预制板、预制梁之间的接触作用;最后,提出综合... 本文设计8根混凝土“T”形叠合梁,首先通过耐火试验研究持荷水平、叠合参数及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对叠合梁耐火极限的影响;然后,采用ABAQUS的库仑-内聚力混合模型,模拟火灾下叠合梁中现浇板与预制板、预制梁之间的接触作用;最后,提出综合考虑持荷水平、叠合参数、跨高比及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叠合梁耐火极限计算方法。结果表明:持荷水平对叠合梁耐火极限的影响较为显著,持荷水平越高,耐火极限越小;叠合参数对叠合梁的耐火极限影响较小;跨高比对叠合梁耐火极限有一定影响,且随跨高比的增加,梁的耐火极限呈下降趋势;随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增加,耐火极限趋于线性增长。模拟与试验结果对比表明,采用库仑-内聚力混合模型可较准确地模拟叠合梁耐火性能。本文提出的叠合梁耐火极限计算方法具有较高的精确度,其公式值与试验值误差约为3%~11%,可为后续叠合梁耐火性能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混凝土叠合 火灾 裂缝 温度场 耐火极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列车作用下40 m和32 m简支箱梁动力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罗锟 王凯新 +1 位作者 甄慧杰 帅蔚晨 《桥梁建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55,共7页
为研究不同跨度高速铁路简支箱梁在列车作用下的动力性能,以郑济高铁40 m简支箱梁和京沪高铁32 m简支箱梁为背景,研究40 m和32 m简支箱梁共振条件;采用多体动力学和有限元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车-轨-桥耦合振动模型,对比分析列车以不同运行... 为研究不同跨度高速铁路简支箱梁在列车作用下的动力性能,以郑济高铁40 m简支箱梁和京沪高铁32 m简支箱梁为背景,研究40 m和32 m简支箱梁共振条件;采用多体动力学和有限元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车-轨-桥耦合振动模型,对比分析列车以不同运行速度通过40 m和32 m简支箱梁时的动力系数、竖向和横向加速度、竖向位移等振动响应。结果表明:40 m和32 m简支箱梁的共振速度分别为428.5 km/h和517.8 km/h,在我国目前高速铁路的列车运行速度下,箱梁不会发生一阶共振响应,但会出现二阶与三阶超谐共振以及三阶消振现象;2种箱梁的挠度动力系数均小于运营动力系数,且挠度动力系数与列车运行速度成正相关;在相同工况下,40 m简支箱梁上的竖向振动和跨中竖向位移幅值大于32 m简支箱梁,但横向振动更小;在不产生共振消振情况下,列车通过速度越快,箱梁竖向位移越大,但由于2种箱梁的截面尺寸、跨径不同,使得2种箱梁的挠跨比差值很小。在现有列车运行速度条件下,可推广使用40 m简支箱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桥 简支箱 列车运行速度 共振 动力系数 加速度 位移 有限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FRP布加固无腹筋混凝土梁的抗剪作用试验研究
19
作者 金浏 蒋轩昂 杜修力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8-129,共12页
对12根几何相似的CFRP加固无腹筋钢筋混凝土简支梁进行剪切破坏试验,分析梁深、配纤率对梁剪切破坏模式与失效机制的影响,获得了CFRP条带的全过程应变分布情况,讨论梁深和CFRP配纤率对CFRP条带抗剪贡献的定量影响,进而提出CFRP抗剪贡献... 对12根几何相似的CFRP加固无腹筋钢筋混凝土简支梁进行剪切破坏试验,分析梁深、配纤率对梁剪切破坏模式与失效机制的影响,获得了CFRP条带的全过程应变分布情况,讨论梁深和CFRP配纤率对CFRP条带抗剪贡献的定量影响,进而提出CFRP抗剪贡献的计算公式,并与试验结果及规范计算结果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梁深对CFRP布抗剪贡献影响明显,即梁深增大时,CFRP布名义抗剪强度显著降低。梁高由300 mm变化至1200 mm时,CFRP名义抗剪强度下降约50%,具有明显的尺寸效应;不同尺寸下,CFRP布名义抗剪强度均随着配纤率的增大而增大,但名义抗剪强度增大幅度随着配纤率的增大而减小,呈现出非线性增长趋势;建立的CFRP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能较准确地预测不同配纤率及截面尺寸下的CFRP抗剪承载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配纤率 剪切破坏 抗剪贡献 试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振轨道对城市轨道交通U梁低频噪声的影响
20
作者 刘全民 苗毅飞 +3 位作者 高亏 宋立忠 刘建红 詹刚毅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49-1258,共10页
基于车辆-轨道耦合振动模型计算轮轨相互作用力,采用FEM-BEM法计算普通道床、梯形轨枕和钢弹簧浮置板轨道下U梁20~315Hz范围内的结构噪声、轮轨噪声以及两者的总噪声,并进一步分析3种轨道形式下U梁场点结构噪声、轮轨噪声对上述频段总... 基于车辆-轨道耦合振动模型计算轮轨相互作用力,采用FEM-BEM法计算普通道床、梯形轨枕和钢弹簧浮置板轨道下U梁20~315Hz范围内的结构噪声、轮轨噪声以及两者的总噪声,并进一步分析3种轨道形式下U梁场点结构噪声、轮轨噪声对上述频段总噪声的贡献量。研究结果表明:模型仿真值与实测数据吻合较好,可用于预测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段低频噪声;梁侧场点位置处,梯形轨枕和钢弹簧浮置板相比于普通轨道下的U梁结构噪声总声级最高分别降低16.0dB、37.2dB,轮轨噪声最高分别增加了26.3dB、23.3dB,综合噪声分别增加了18.6dB、14.3dB;减振轨道能够明显降低桥梁结构噪声,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轮轨噪声;由于U梁腹板对轮轨噪声的遮蔽效应,普通轨道下梁侧噪声中桥梁结构噪声不可忽略,而梯形轨枕和钢弹簧浮置板轨道下U梁的结构噪声大幅减小,但轮轨噪声显著增大,导致梁侧噪声以轮轨噪声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架轨道交通 U 减振轨道 轮轨噪声 结构噪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