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i^+,Zn^(2+),Mg^(2+)掺杂Lu_2O_3∶Er^(3+)荧光粉的制备及发光特性 被引量:9
1
作者 王林香 庹娟 +1 位作者 叶颖 赵海琴 《中国光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2-121,共10页
用微波高温固相法合成了Er^(3+)单掺Lu_2O_3,Li^+与Er^(3+)共掺Lu_2O_3及Li^+,Zn^(2+),Mg^(2+)掺杂Lu_2O_3∶Er^(3+)的荧光粉。实验表明金属离子Li^+、Zn^(2+)、Mg^(2+)、Er^(3+)掺杂Lu_2O_3,不影响Lu_2O_3的立方晶相。扫描电子显微镜... 用微波高温固相法合成了Er^(3+)单掺Lu_2O_3,Li^+与Er^(3+)共掺Lu_2O_3及Li^+,Zn^(2+),Mg^(2+)掺杂Lu_2O_3∶Er^(3+)的荧光粉。实验表明金属离子Li^+、Zn^(2+)、Mg^(2+)、Er^(3+)掺杂Lu_2O_3,不影响Lu_2O_3的立方晶相。扫描电子显微镜测量表明,Li^+掺杂可以有效改善粉体的分散性和形貌,Li^+,Zn^(2+),Mg^(2+)共掺杂获得的粉体颗粒分布更加均匀,粒径范围为80~100 nm。379 nm激发下,Li^+与Er^(3+)共掺样品发光较单掺Er^(3+)样品在565 nm处的发光增强了4.5倍,而Li^+、Zn^(2+)、Mg^(2+)与Er^(3+)共掺样品较其发光增强5.3倍。980 nm激发下,Li^+与Er^(3+)共掺样品,Li^+、Zn^(2+)、Mg^(2+)与Er^(3+)共掺样品的发光分别比单掺Er^(3+)样品在565 nm处发光增强23倍与39倍,在662 nm处发光强度分别增强20倍与43倍。379 nm激发下,较单掺Er^(3+)的样品,掺杂Li^+的样品和Li^+,Zn^(2+),Mg^(2+)和Er^(3+)共掺的样品荧光寿命均有所增加,而Zn^(2+)、Er^(3+)共掺及Mg^(2+)、Er^(3+)共掺样品的荧光寿命则有所缩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高温固相法 Li^+ Zn^2+ Mg^2+掺杂Lu2O3∶Er^3+荧光粉 发光强度 上转换发光 荧光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g^(2+)掺杂对上转换发光材料Na_(2)Zn_(3)Si_(2)O_(8):Er^(3+)发光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苏比伊努尔·吉力力 帕丽旦·艾尔肯 +3 位作者 王庆玲 热罕古丽·阿力木 高静 艾尔肯·斯地克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83-390,共8页
采用高温固相法成功合成了新型Mg^(2+)掺杂Na_(2)Zn_(3)Si_(2)O_(8):Er^(3+)荧光粉,研究了其物相结构、上转换发光特性以及热稳定性和单色性。研究结果表明,Mg^(2+)离子的掺杂对Na_(2)Zn_(3)Si_(2)O_(8):Er^(3+)晶体结构没有影响,并且在... 采用高温固相法成功合成了新型Mg^(2+)掺杂Na_(2)Zn_(3)Si_(2)O_(8):Er^(3+)荧光粉,研究了其物相结构、上转换发光特性以及热稳定性和单色性。研究结果表明,Mg^(2+)离子的掺杂对Na_(2)Zn_(3)Si_(2)O_(8):Er^(3+)晶体结构没有影响,并且在980 nm激发下出现了Er^(3+)离子的绿色和红色特征发射带,Mg^(2+)离子的掺入使Er^(3+)离子在661 nm处的红色发射强度提高了16倍,这归因于随着掺杂Mg^(2+)离子CO32-基团和OH-基团数量的逐渐减少,无辐射跃迁几率减少,最终导致发光强度的增强。通过热稳定性研究发现,Na_(2)Zn_(3)Si_(2)O_(8):3%Er^(3+)、1%Mg^(2+)在25℃~250℃温度范围内表现出较好的热稳定性,并随着温度的升高样品呈橙红色发光。优化后的样品在固态照明领域有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酸盐 上转换发光材料 高温固相法 Na_(2)Zn_(3)Si_(2)O_(8):Er^(3+) Mg^(2+)荧光粉 固态照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