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点带石斑鱼仔、稚、幼鱼的生长与发育 被引量:42
1
作者 邹记兴 向文洲 +2 位作者 胡超群 林坚士 章之蓉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2003年第4期77-84,共8页
报道了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 malabaricus Bloch & Schneider)仔、稚、幼鱼生长与发育的研究结果:(1)根据卵黄囊、鳍棘、鳞片的变化,点带石斑鱼的胚后发育可分为仔鱼期、稚鱼期和幼鱼期,仔鱼期根据卵黄囊的有无,可分为卵黄囊仔鱼... 报道了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 malabaricus Bloch & Schneider)仔、稚、幼鱼生长与发育的研究结果:(1)根据卵黄囊、鳍棘、鳞片的变化,点带石斑鱼的胚后发育可分为仔鱼期、稚鱼期和幼鱼期,仔鱼期根据卵黄囊的有无,可分为卵黄囊仔鱼和后期仔鱼。(2)点带石斑鱼胚后发育经历了4次重要的生长变化,分别是:8d前全长缓慢增加,体重负增长;仔鱼期第15~18d快速生长;仔鱼后期至稚鱼前期的第25~34d高速生长;幼鱼期平稳生长。(3)点带石斑鱼生长发育过程最明显的变化是腹鳍第一鳍棘与背鳍第二鳍棘的长出与收回。(4)点带石斑鱼仔、稚、幼鱼生长发育与食性转换过程要经历4个危险期。提出了采取相应预防措施降低死亡率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带石斑鱼 仔鱼 稚鱼 幼鱼 生长 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点带石斑鱼的亲鱼培育、产卵受精和胚胎发育 被引量:59
2
作者 邹记兴 常林 +2 位作者 向文洲 胡超群 林坚士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78-384,共7页
在水泥池人工养殖条件下 ,对人工诱导性逆转的“功能性雄性”、天然雄性及天然雌性点带石斑鱼 (Epinephelusmalabaricus)亲鱼进行强化培育 ,自然产卵受精。 2 0 0 2年繁殖季节 ,共获 3cm以上的点带石斑鱼苗 14 5万尾。亲鱼培育、产卵受... 在水泥池人工养殖条件下 ,对人工诱导性逆转的“功能性雄性”、天然雄性及天然雌性点带石斑鱼 (Epinephelusmalabaricus)亲鱼进行强化培育 ,自然产卵受精。 2 0 0 2年繁殖季节 ,共获 3cm以上的点带石斑鱼苗 14 5万尾。亲鱼培育、产卵受精和胚胎发育的程序 :(1)经过强化培育的亲鱼 ,自然产卵受精 ,受精率平均 81% ,最高 97% ;(2 )成熟的“人工变性雄鱼”的精子头部呈球型 ,精子头径约 3 7— 6 1μm ,尾长 12 4— 4 4 5 μm ;在水温 2 6℃、盐度 3%、pH7 9条件下 ,精子游动时间最长超过 5 8min ,精液中 90 %精子在 31min停止游动 ,与天然雄亲鱼的精子无异 ,可作为生产雄亲鱼的来源 ;(3)在东山岛 ,产卵期由 4月初持续到 11月中旬 ,产卵高潮集中在 4月底至 5月底、9月底至 10月初。在 2 4h内 ,自然产卵通常从 16 :30持续到次日 1:30 ;(4 )产卵适宜水温为 2 3 5— 2 8 6℃ ,最适产卵水温为 2 5 5—2 6 5℃ ;(5 )水温 2 6℃时 ,受精卵在盐度 2 82 %— 2 96 %的海水中呈悬浮状态 ,盐度 2 82 %以下时下沉 ,盐度 2 96 %以上时上浮 ;(6 )在水温 2 4 9— 2 7 6℃、盐度 3%— 3 3%、pH7 6— 8 2的情况下 ,胚胎发育时间为 2 1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带石斑鱼 亲鱼培育 产卵受精 胚胎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点带石斑鱼仔鱼营养转换期的摄食与生长 被引量:17
3
作者 邹记兴 向文洲 +1 位作者 胡超群 林坚士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2003年第5期87-91,86,共6页
利用人工繁殖受精卵孵化出的点带石斑鱼仔鱼,在盐度3%、pH7.9、水温26℃的情况下,对其营养转换期的摄食与生长情况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1)点带石斑鱼卵为少黄卵。仔鱼刚孵出时水面漂浮、偶尔旋转,逐渐转向水中上层倒挂悬浮,至卵... 利用人工繁殖受精卵孵化出的点带石斑鱼仔鱼,在盐度3%、pH7.9、水温26℃的情况下,对其营养转换期的摄食与生长情况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1)点带石斑鱼卵为少黄卵。仔鱼刚孵出时水面漂浮、偶尔旋转,逐渐转向水中上层倒挂悬浮,至卵黄囊消失时,能水面平游、集群、趋弱光、避强光。仔鱼这种运动生活习性的转变是卵黄囊和油球营养向混合型营养和外源性型营养过渡的生理变化相适应的。(2)仔鱼孵出后第1d,卵黄囊容积由0.0339mm3缩小到0.0054mm3,消耗量达84.07%。油球直径也由0.21mm减缩到0.11mm,缩小程度为47.6%。这与第1d器官发育旺盛有关。(3)卵黄囊和油球营养持续72h,混合营养期仅24h。仔鱼转入外源性营养后,随着口径的增大,饵料由牡蛎受精卵和担轮幼虫、超微轮虫,逐渐向褶皱臂尾轮虫过渡,而且可摄食微囊饲料,摄食比率和摄食强度逐渐增加。充分摄取富含DHA、EPA的适口饵料是后期仔鱼生存的物质基础。(4)饥饿仔鱼初次摄食发生在孵出后72h,摄食率仅为18.1%,而且是“滤食”,96h后逐渐转为主动摄食,120h记录到最高的初次摄食率为70%,此后逐步下降。仔鱼如果在孵出后第8d仍不能建立外源性营养关系,即进入PNR期,第10~11d初次摄食率下降为0,第13天全部死亡。(5)仔鱼在初孵时的平均生长速率为0.25mm/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带石斑鱼 仔鱼 营养转换期 摄食 生长 人工繁殖 受精卵 孵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点带石斑鱼亲鱼培育、产卵和孵化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38
4
作者 陈国华 张本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28-435,共8页
采用经埋植外源激素法诱导所得的点带石斑鱼功能性雄鱼和人工养殖的雌鱼进行亲鱼培育、产卵和孵化的试验研究。在 1 999— 2 0 0 0年的两年中 ,繁殖仔鱼 71 0 3万尾。结果表明 ,雌鱼的绝对生殖力为 535.0 1万粒卵 ,相对生殖力为 81 0 .... 采用经埋植外源激素法诱导所得的点带石斑鱼功能性雄鱼和人工养殖的雌鱼进行亲鱼培育、产卵和孵化的试验研究。在 1 999— 2 0 0 0年的两年中 ,繁殖仔鱼 71 0 3万尾。结果表明 ,雌鱼的绝对生殖力为 535.0 1万粒卵 ,相对生殖力为 81 0 .2 1粒 /g体重。水泥池中培育的点带石斑鱼能自然产卵 ,产卵能常在 1 8:30— 2 1 :0 0间进行。产卵水温为 2 1 .0— 31 .5℃。产卵与水温相关 ,水温高于 2 4℃时 ,产卵呈一定的周期性 ,即连续产卵 5— 7天 ,停产数天后再开始下一个产卵周期 ;水温低于 2 4℃时 ,产卵受到抑制。水温对胚胎发育有明显的影响 ,水温 2 5.5— 2 8.5℃胚胎发育时间为 2 1h53min ,仔鱼活力好。盐度为 30— 33时 ,胚胎发育正常 ,盐度降低造成孵化率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带石斑鱼 人工繁殖 亲鱼培育 胚胎发育 孵化率 产卵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点带石斑鱼人工育苗技术 被引量:41
5
作者 陈国华 张本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4,共4页
通过58批次的人工育苗试验 ,总结点带石斑鱼人工育苗技术;阐述了育苗池、育苗的环境条件、鱼苗不同生长阶段的饵料及投喂方法、育苗水质管理及生产中的操作方法等 ;
关键词 点带石斑鱼 鱼苗 育苗技术 水质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点带石斑鱼仔稚鱼消化系统黏液细胞的类型与分布 被引量:8
6
作者 李鑫炜 骆剑 +1 位作者 李伟萍 陈国华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5-23,共9页
利用组织学切片及AB-PAS组化染色技术对点带石斑鱼0~28日龄仔稚鱼消化道(口咽腔、食道、胃、肠)不同类型黏液细胞的发生与发育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点带石斑鱼黏液细胞分成Ⅰ~Ⅳ共4种着色类型和囊状、梨状、杯状3种形态类型。结果表明,... 利用组织学切片及AB-PAS组化染色技术对点带石斑鱼0~28日龄仔稚鱼消化道(口咽腔、食道、胃、肠)不同类型黏液细胞的发生与发育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点带石斑鱼黏液细胞分成Ⅰ~Ⅳ共4种着色类型和囊状、梨状、杯状3种形态类型。结果表明,点带石斑鱼黏液细胞最早出现在3日龄仔鱼的口咽腔部位。12日龄之前的黏液细胞数量较少,且主要以Ⅱ型为主,形态上主要为囊状细胞。12~15日龄黏液细胞的数量出现急剧增长,其空间分布模式也随之基本形成。之后日龄的样本中,黏液细胞以Ⅲ、Ⅳ型为主,而I、Ⅱ型黏液细胞所占比例较低。口咽腔、食道的黏液细胞以囊状、梨状为主,胃、肠黏液细胞早期为囊状,随后梨状细胞逐渐增多,最终以杯状细胞为主。食道前段、肠前段的黏液细胞存在显著的差异,但此两段均为黏液细胞的主要分布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带石斑鱼 仔稚鱼 消化道 黏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饥饿对点带石斑鱼饵料转换期仔鱼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20
7
作者 柳敏海 施兆鸿 +3 位作者 陈波 罗海忠 傅荣兵 罗海军 《海洋渔业》 CSCD 2006年第4期292-298,共7页
在盐度29、水温27.8—28.8℃的条件下,进行点带石斑鱼仔鱼饥饿实验,确定仔鱼初次摄食饥饿不可逆点(PNR);观察饥饿条件下点带石斑鱼饵料转换期(初孵仔鱼,5、8、10、15和20日龄)的存活与生长、油球利用、鳍棘生长和游泳行为的... 在盐度29、水温27.8—28.8℃的条件下,进行点带石斑鱼仔鱼饥饿实验,确定仔鱼初次摄食饥饿不可逆点(PNR);观察饥饿条件下点带石斑鱼饵料转换期(初孵仔鱼,5、8、10、15和20日龄)的存活与生长、油球利用、鳍棘生长和游泳行为的变化。结果表明:点带石斑鱼从初次摄食到PNR期仅2—3d,这个耐受饥饿的时间临界点发生在孵化后的第5天,即转入外源性营养的第3天。在饥饿条件下初孵仔鱼,5、8、10、15和20日龄仔鱼的全部死亡时间分别为7d、3d、4d、3d、4d和6d;半数死亡时间分别为5d、1.5d、2d、1.5d、2d和3.5d,说明5日龄和10日龄是点带石斑鱼早期发育中最为敏感的阶段。饥饿会延缓初孵仔鱼对油球的利用。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仔鱼的生长与正常条件下仔鱼的生长差异显著(P〈0.05)。饥饿仔鱼体长较短,头大且体瘦,长期饥饿后脑后部下陷;行为变化表现为表层集群游动觅食,游动缓慢,反应迟钝和静伏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带石斑鱼 仔鱼 饥饿 饵料转换 生长 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