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F_1染色体制备方法及核型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刘莉 张岩 +5 位作者 陈超 李炎璐 孔祥迪 于欢欢 陈建国 翟介明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3-40,共8页
探索了在鱼类大小规格不同情况下制备鱼类染色体的最佳策略和方法,并对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杂交子代(俗称珍珠龙胆)的染色体核型进行研究。本研究根据预实验的结果,对... 探索了在鱼类大小规格不同情况下制备鱼类染色体的最佳策略和方法,并对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杂交子代(俗称珍珠龙胆)的染色体核型进行研究。本研究根据预实验的结果,对所选取的珍珠龙胆幼鱼,采用小鱼游泳法进行前处理,取其鳍条并以冷、热两种不同的滴片方法制备染色体,观察染色体形态并对其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选用的染色体制备方法能获得图像清晰、形态良好的细胞分裂相;不同的滴片处理方法细胞分裂指数存在一定差异,即热滴片法的有丝分裂指数为2.58%,明显高于冷滴片法的有丝分裂指数(0.83%),此外,热滴片法所获得的染色体的质量也明显优于冷滴片法。珍珠龙胆石斑鱼二倍体染色体数为48,22对染色体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2对染色体为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其染色体臂数(NF)为52,核型公式为2n=48,4st+44t。珍珠龙胆与父本鞍带石斑鱼的染色体数目、核型基本一致,而与母本棕点石斑鱼的核型存在很大差异。研究表明,珍珠龙胆的2n数与其亲本相同,其核型特点符合典型的高位类群鱼类核型特征。在对珍珠龙胆与其亲本的核型进行比较的同时,对已报道的25种石斑鱼进行了核型的比较和综合分析,为石斑鱼的种质鉴定、遗传资源保护利用、育种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 染色体制备 核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度胁迫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和生理的影响
2
作者 张现红 李文洋 +5 位作者 刘宝良 费凡 高小强 郭冉 曹淑全 朱智文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1-81,共11页
养殖密度是影响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探究密度胁迫对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pinephelus lanceolatus♂)幼鱼生长、消化代谢酶活性、抗氧化酶活性和下丘脑-垂体-肾间组织(HPI)轴相关激素水平及... 养殖密度是影响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探究密度胁迫对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pinephelus lanceolatus♂)幼鱼生长、消化代谢酶活性、抗氧化酶活性和下丘脑-垂体-肾间组织(HPI)轴相关激素水平及基因表达的影响,实验选取1800尾规格一致、体格健康的珍珠龙胆石斑鱼,随机分为3个密度梯度:低密度100尾[(3.14±0.13)kg/m3,LD]、中密度200尾[(6.31±0.13)kg/m3,MD]和高密度300尾[(9.56±0.24)kg/m3,HD]进行实验。研究表明,HD组特定增长率、肥满度及存活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饵料系数和变异系数随密度的升高显著上升(P<0.05);HD组抗氧化酶和代谢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而消化酶活性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HD组HPI轴相关激素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HPI轴相关基因(crhr1、nr3c1及nr3c2)的表达量随密度的升高显著上调(P<0.05),crh-bp表达量则相反(P<0.05)。本研究结果可为深入认识密度胁迫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消化代谢、氧化应激及内分泌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为实际生产过程中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养殖密度的设定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珠龙胆石斑鱼 养殖密度 氧化应激 消化代谢 HPI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虎龙杂交斑循环水育苗系统设计及应用效果
3
作者 黄达 张和森 +3 位作者 刘敏 张宇雷 顾川川 高倩倩 《渔业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6-72,共7页
为了进一步研究封闭式循环水养殖系统在海水鱼育苗生产过程中应用的可行性,采用物质平衡相关原理,结合循环水养殖水处理设施设备构建技术,优化了水处理工艺流程并设计了生物滤器体积与循环量等关键参数,构建了一套封闭式可控型循环水育... 为了进一步研究封闭式循环水养殖系统在海水鱼育苗生产过程中应用的可行性,采用物质平衡相关原理,结合循环水养殖水处理设施设备构建技术,优化了水处理工艺流程并设计了生物滤器体积与循环量等关键参数,构建了一套封闭式可控型循环水育苗系统。设计了2路水处理环路,集成构建了育苗池双排水、竖流沉淀、移动床生物过滤等高效水处理技术和装备。使用该育苗系统开展虎龙杂交斑(Epinephelus lanceolatus♂×E.fuscoguttatus♀)育苗试验,重点考虑溶氧、pH和氨氮3个水质指标及全长、体质量和出苗率3个生长指标。结果显示:仔稚鱼生长情况良好,平均全长(75.1±0.55)mm,平均体质量(9.2±0.42)g,出苗率16.28%。水质检测结果显示:温度26.8~27.7℃,溶氧6.6~7.2 mg/L,pH平均为8.31、总氨氮平均质量浓度为(0.183±0.191)mg/L,水质情况良好。经济性分析结果显示:单茬利润1.86万元,年利润5.58万元(按1年3茬计),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该研究可为工厂化循环水育苗系统应用及推广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龙杂交斑 物质平衡 水处理设备 循环水养殖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雨生红球藻虾青素调控下珍珠龙胆石斑鱼抗氧化能力及相关基因的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4
作者 高金伟 姜智飞 +2 位作者 张文慧 周文礼 卢文玉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86-598,共13页
为研究雨生红球藻(Haematococcus pluvialis)虾青素对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E.fuscoguttatus♀)生长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制备了虾青素分别为0 mg·kg^(-1)(对照组)、48.56 mg·kg^(-1)(低剂量组)和189... 为研究雨生红球藻(Haematococcus pluvialis)虾青素对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E.fuscoguttatus♀)生长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制备了虾青素分别为0 mg·kg^(-1)(对照组)、48.56 mg·kg^(-1)(低剂量组)和189.56 mg·kg^(-1)(高剂量组)的3种饲料,开展了为期60 d的饲养实验。分析了石斑鱼生长性能和血清抗氧化能力指标,并联合差异表达基因(DEGs)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WGCNA)分析,鉴定了抗氧化相关的共表达基因模块,根据模块内基因的连接度筛选核心基因。结果显示,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相比对照组,石斑鱼末体质量(FBW)、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均显著增加(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显著升高(P<0.05),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分别筛选出DEGs 3089个和3012个,DEGs主要富集到Jak-STAT信号通路、趋化因子信号通路和AMPK信号通路。WGCNA分析共构建了17个共表达模块,筛选得到black、turquoise、magenta和lightgreen共4个具有生物学意义且与抗氧化显著相关(相关系数的绝对值>0.60)的特异性共表达模块,GO和KEGG功能富集分析均表明,特异性模块富集到的Jak-STAT信号通路和Autophagy信号通路在珍珠龙胆石斑鱼抗氧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选取连通性最高的前20个基因进行核心基因筛选,通过基因功能注释最终筛选到14个核心基因。以核心基因为节点构建的共表达网络中包括zf-C2H2、zf-BED和zf-MIZ等转录因子。结果表明,雨生红球藻虾青素可以提高珍珠龙胆石斑鱼的生长性能和抗氧化能力,筛选得到的核心基因可能在珍珠龙胆石斑鱼的抗氧化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结果可为石斑鱼优质饲料的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录组分析 珍珠龙胆石斑鱼 抗氧化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氧气含量条件下无水保活珍珠龙胆石斑鱼品质预测模型的建立
5
作者 米红波 张婷 +3 位作者 鹿悦 陈敬鑫 李学鹏 励建荣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2-176,共15页
为探究氧气含量对无水保活珍珠龙胆石斑鱼品质的影响,分析了包装内不同氧气体积分数(60%、80%、99%)时珍珠龙胆石斑鱼低温无水保活前、保活期间(0、3、6、9、12 h)和复水12 h后生理指标和肌肉品质的变化,并建立了品质预测模型。结果表明... 为探究氧气含量对无水保活珍珠龙胆石斑鱼品质的影响,分析了包装内不同氧气体积分数(60%、80%、99%)时珍珠龙胆石斑鱼低温无水保活前、保活期间(0、3、6、9、12 h)和复水12 h后生理指标和肌肉品质的变化,并建立了品质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当氧气体积分数为99%时,珍珠龙胆石斑鱼血浆葡萄糖和皮质醇质量浓度随保活时间的延长显著增加(P<0.05),最大值分别为(0.86±0.01)mg/mL和(3034.21±14.84)ng/L,肌肉弹性由0.79±0.07下降到0.50±0.01,黏聚性由0.61±0.01下降到0.51±0.00。当氧气体积分数为60%时,石斑鱼血浆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和肌酐质量浓度在保活期间处于稳定上升的趋势,肌肉糖原质量比由(1.47±0.02)mg/g下降到(0.71±0.02)mg/g,从而积累了大量的乳酸。相比之下,氧气体积分数为80%时的石斑鱼处于相对较低的应激水平,因此,可以更积极地适应低温无水环境。建立了以血浆葡萄糖、肌肉糖原、弹性、黏聚性为石斑鱼健康品质关键指标的预测模型,该模型拟合程度良好,可为石斑鱼实际运输过程中健康品质指标的挖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珠龙胆石斑鱼 氧气体积分数 无水保活 关联分析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龙斑”及其亲本肌肉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6
作者 陈攀 陈燕 +3 位作者 马军 毛海俊 付琪 黄海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9-55,共7页
通过对杂交鱼“花龙斑”及其亲本驼背鲈(Cromileptes altivelis♀)和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的肌肉营养成分进行分析与品质评价,为石斑鱼的新品种选育、配合饲料研制提供基础数据资料。采用生化测定方法对3种石斑鱼肌肉... 通过对杂交鱼“花龙斑”及其亲本驼背鲈(Cromileptes altivelis♀)和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的肌肉营养成分进行分析与品质评价,为石斑鱼的新品种选育、配合饲料研制提供基础数据资料。采用生化测定方法对3种石斑鱼肌肉中的水分、蛋白质、粗脂肪、灰分含量以及氨基酸、脂肪酸和8种矿物元素的组成与含量进行了测定和评价。结果表明,“花龙斑”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驼背鲈和鞍带石斑鱼(P <0.05);粗脂肪含量高于驼背鲈和鞍带石斑鱼,且与父本鞍带石斑鱼差异显著(P <0.05);“花龙斑”的蛋氨酸和甘氨酸含量均高于亲本,其甘氨酸含量与亲本差异显著(P <0.05)。“花龙斑”总氨基酸含量(18.42%)、必需氨基酸含量(7.00%)、非必需氨基酸含量(11.42%)、鲜味氨基酸含量(7.60%)均显著低于母本(P <0.05);除总氨基酸含量,“花龙斑”与父本差异不显著外(P> 0.05),其余均显著高于父本(P <0.05);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驼背鲈(83.74)>鞍带石斑鱼(81.21)>“花龙斑”(75.21)且差异显著(P <0.05);DAA/TAA(0.41)要高于亲本;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为“花龙斑”(26.60%)>驼背鲈(26.51%)>鞍带石斑鱼(23.01%);“花龙斑”n-3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亲本低,而n-6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亲本,n-3/n-6比值亦低于亲本。“花龙斑”的钾、镁和磷3种元素含量比较高,锌的含量显著低于亲本(P <0.05),钠元素的含量显著高于鞍带石斑鱼(P <0.05)。综上所述,杂交鱼“花龙斑”肌肉营养继承并综合了双亲的优良性状,肌肉营养成分较均衡,达到FAO/WHO标准,是符合人们营养需求的优质蛋白质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驼背鲈 鞍带石斑鱼 花龙斑 肌肉 营养成分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勒精油在珍珠龙胆石斑鱼保活过程中的残留规律研究
7
作者 黄宇豪 吴炜俊 +3 位作者 梁喜丽 陈伟澎 范秀萍 秦小明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197-203,共7页
目的探讨罗勒(Ocimum basilicum L.)精油在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lanceolatus♂)保活过程中的残留与消除规律。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罗勒精油中挥发... 目的探讨罗勒(Ocimum basilicum L.)精油在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lanceolatus♂)保活过程中的残留与消除规律。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罗勒精油中挥发性物质的组成;将鱼体浸泡在含有不同质量体积比(0、5、10、15、20、40、60 mg/L)罗勒精油的新鲜海水中进行暂养处理,用10 mg/L罗勒精油诱导休眠处理,并在新鲜海水中进行有水保活与消除实验。以肌肉中丁香酚含量为指标,分析珍珠龙胆石斑鱼在暂养、诱导休眠、有水保活中罗勒精油主要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罗勒精油的主要成分为丁香酚(67.45%)和β-石竹烯(31.44%);罗勒精油质量浓度为10 mg/L时,珍珠龙胆石斑鱼的半数致死时间最长,达到79 h。罗勒精油主要成分β-石竹烯在石斑鱼暂养、休眠与保活过程中均低于检出限。石斑鱼在10 mg/L罗勒精油暂养72 h过程中,丁香酚含量在暂养48 h时达到峰值9.43 mg/kg,之后显著下降(P<0.05);并能在22℃新鲜海水中72 h内代谢消除至0.05 mg/kg。20 mg/L罗勒精油诱导石斑鱼休眠后,在新鲜海水中复苏24h后丁香酚残留水平降至0.06mg/kg;而在低温保活条件下72h后显著下降至0.10mg/kg,表明珍珠龙胆石斑鱼经罗勒精油暂养与诱导休眠后,低温保活72h可通过代谢消除丁香酚的残留。结论10~20 mg/kg罗勒精油在珍珠龙胆石斑鱼保活中可安全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珠龙胆石斑鱼 罗勒精油 残留 保活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沿海4种石斑鱼的染色体组型分析 被引量:16
8
作者 舒琥 魏秋兰 +3 位作者 罗丽娟 蔡晓阅 蔡文贵 张海发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24-127,共4页
采用胸腔注射植物血球凝集素(phytohemagglutinin,PHA)及秋水仙素溶液,取活体头肾细胞经低渗、固定、空气干燥法和外周血细胞培养法,分析比较了广东野生三斑石斑鱼(Epinephelus trimaculatus)、斜带石斑鱼(E.coioides)、棕点石斑鱼(E.fu... 采用胸腔注射植物血球凝集素(phytohemagglutinin,PHA)及秋水仙素溶液,取活体头肾细胞经低渗、固定、空气干燥法和外周血细胞培养法,分析比较了广东野生三斑石斑鱼(Epinephelus trimaculatus)、斜带石斑鱼(E.coioides)、棕点石斑鱼(E.fuscoguttatus)和鞍带石斑鱼(E.lanceolatus)的核型。结果表明,4种石斑鱼中期染色体均为二倍体,未发现异型性染色体、随体和次缢痕。广东野生三斑石斑鱼核型为2n=48(2sm+2st+44t),臂数(NF)为50;斜带石斑鱼的核型为2n=48(2sm+46t),NF为50;棕点石斑鱼的核型为2n=48(48t),NF为48;鞍带石斑的核型为2n=48(2sm+6st+40t),NF为50。将此4种鱼的核型与前人报道的石斑鱼核型作了比较,石斑鱼的核型特点符合典型的高位类群鱼类核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斑石斑鱼 斜带石斑鱼 鞍带石斑鱼 棕点石斑鱼 核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和盐度对龙虎斑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被引量:16
9
作者 梁华芳 黄东科 +2 位作者 吴耀华 王成桂 黎明江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0-34,共5页
利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温度和盐度(S)对体质量为(98.8±4.3)g龙虎斑(棕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的呼吸和排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温度和S对龙虎斑的耗氧率(RO)和排氨率(RN)有显著影响(P<0.05)。在水温15-35℃范围内,龙... 利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温度和盐度(S)对体质量为(98.8±4.3)g龙虎斑(棕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的呼吸和排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温度和S对龙虎斑的耗氧率(RO)和排氨率(RN)有显著影响(P<0.05)。在水温15-35℃范围内,龙虎斑的RO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在35℃时达到最大值,为(0.228±0.011)mg/(g·h),但RN随着温度的升高先升高后降低,在30℃时达到最大值,为(3.985±0.094)μg/(g·h)。S为5-35时,龙虎斑的RN随着S的升高而降低,其关系式为RN=3.689e-0.067S(R2=0.963);在S处于5-15和25-35范围内,RO随S升高而下降,但S在15-25范围时,RO则随S升高而升高。在S为28,水温15-35℃范围内,龙虎斑代谢的O∶N范围为44.416-73.667;在水温28℃,S为5-35时,O∶N值为59.577-275.0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盐度 耗氧率 排氨率 棕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杂交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蛋白水平对2种规格石斑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及肌肉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3
10
作者 赵书燕 林黑着 +4 位作者 黄忠 周传朋 王珺 王芸 戚常乐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7-96,共10页
为研究2个不同生长阶段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E.fuscoguttatus)对饲料蛋白质的需求,设计了蛋白水平分别为37%、40%、43%、46%和49%5组等脂等能的饲料。大规格石斑鱼平均初始体质量为(341.29±5.72)g,小规格石斑鱼平... 为研究2个不同生长阶段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E.fuscoguttatus)对饲料蛋白质的需求,设计了蛋白水平分别为37%、40%、43%、46%和49%5组等脂等能的饲料。大规格石斑鱼平均初始体质量为(341.29±5.72)g,小规格石斑鱼平均初始体质量为(83.93±0.30)g,每个网箱15尾,每组饲料3个平行,养殖8周。结果显示,大、小规格石斑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均随饲料蛋白水平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大规格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小规格43%组石斑鱼特定生长率最大(P<0.05)。2个生长阶段石斑鱼的饲料系数、脏体比、肝体比、胆固醇和血糖随蛋白水平增加显著降低(P<0.05),血清蛋白含量先增加后降低(P<0.05)。大规格石斑鱼的肌肉灰分随蛋白水平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小规格石斑鱼则显著升高(P<0.05)。肌肉滴水损失率、蒸煮损失率随蛋白水平增加显著降低,p H逐渐增加,肌肉硬度和弹性先增加后降低(P<0.05)。结果表明,大规格石斑鱼适宜蛋白需求量为40.94%,小规格石斑鱼蛋白需求量为43.44%,小规格石斑鱼品质优于大规格石斑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斑鱼 饲料蛋白质 营养需求 生长 肌肉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胆石斑鱼源美人鱼发光杆菌的生物学特性与系统发育学分析 被引量:24
11
作者 张晓君 秦国民 +2 位作者 陈翠珍 房海 阎斌伦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8-43,共6页
对从1尾病死的观赏用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 L.中分离到的细菌,进行了形态特征、理化特性和对抗菌类药物的敏感性等较系统的表观生物学性状鉴定。同时,测定了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了相关细菌相应序列的同源性、构建了系... 对从1尾病死的观赏用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 L.中分离到的细菌,进行了形态特征、理化特性和对抗菌类药物的敏感性等较系统的表观生物学性状鉴定。同时,测定了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了相关细菌相应序列的同源性、构建了系统发生树。结果表明,供试两株纯培养菌(编号:HQ061227-1、HQ061227-2)为发光杆菌属Photobacterium(Beijerinck 1889)的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P.damselae subsp.damselae(Love et al.1982;Smith et al.1991),用HQ061227-1株作为代表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长度(不包括引物结合区)为1469bp(GenBank登录号:EF635307),与GenBank数据库中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的同源性在99%。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供试37种抗菌药物中的青霉素G等4种耐药,对头孢唑啉等32种敏感,对氨苄青霉素低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胆石斑鱼 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 生物学特性 系统发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蓝身大斑石斑鱼冷冻精子(♂)与棕点石斑鱼(♀)杂交后代发育及生长特征分析 被引量:17
12
作者 田永胜 唐江 +8 位作者 马文辉 成美玲 李振通 吴玉萍 张晶晶 王林娜 庞尊方 王晓梅 翟介明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6-47,共12页
蓝身大斑石斑鱼(Epinephelus tukula)和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在自然环境中存在地理分布、繁殖时间和温度等方面的生殖隔离。本研究利用蓝身大斑石斑鱼冷冻精子与棕点石斑鱼卵人工授精,在水温为30℃、盐度为20的条件下... 蓝身大斑石斑鱼(Epinephelus tukula)和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在自然环境中存在地理分布、繁殖时间和温度等方面的生殖隔离。本研究利用蓝身大斑石斑鱼冷冻精子与棕点石斑鱼卵人工授精,在水温为30℃、盐度为20的条件下培育,对其胚胎发育、胚后变态发育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利用显微镜和解剖镜拍摄、记录胚胎发育和变态发育的形态特征和发育时序,统计了杂交受精率、孵化率和畸形率,并对鱼苗生长进行了测量。结果显示,杂交受精卵经过1037min完成胚胎发育。原肠早期,在胚层一侧就形成了胚盾,神经管在胚孔封闭时也开始出现,在视泡和耳囊发育的同时,克氏囊(末球)也开始形成。在心脏跳动之前,胚体先开始抽动,当977min肌节发育到23对时,心脏开始间歇性的跳动,间歇时间24~40 s,心率98次/min;发育到1018 min时,间歇时间变短,心率约为93次/min;之后间歇性现象消失,心跳频率达到93次/min,这些现象在以往鱼类胚胎发育资料中均无记载。变态发育的典型特征是三叉棘的生长和退化,杂交幼鱼3 mm(10 d)时,形成背鳍棘和腹鳍棘;全长21.5 mm (35 d)时,三叉棘退化,完成变态发育;55.3 mm (45 d)时,表型特征与成体相似。冷冻精子的受精率、孵化率和畸形率分别为(76.67±5.77)%、(85.67±5.13)%和(6.33±1.54)%,与新鲜精子无显著差异(P<0.05)。鱼苗65 d时,体长达到8.89 cm,杂交后代体色趋于一致,且生长速度快;1龄时,平均全长和体重分别达(32.58±1.60) cm和(559.76±80.85) g。对比养殖实验显示,1龄棕点石斑鱼(♀)×蓝身大斑石斑鱼(♂)杂交后代体重是棕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杂交后代的1.63倍,全长为1.24倍;这一时期的生长方程为W=0.0311L2.8079,R2=0.9886。研究结果表明,蓝身大斑石斑鱼和棕点石斑鱼杂交胚胎和胚后发育不存在遗传障碍,后代受精率和孵化率高、畸形率低,具有生长快杂交优势,为2种石斑鱼杂交育种和苗种大量培育提供了一定的遗传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身大斑石斑鱼 棕点石斑鱼 杂交 胚胎发育 变态发育 成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棕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杂交子代胚胎及仔稚幼鱼发育的跟踪观察 被引量:30
13
作者 陈超 孔祥迪 +7 位作者 李炎璐 宋振鑫 贾瑞锦 于欢欢 翟介明 马文辉 庞尊方 刘江春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35-144,共10页
本研究阐述了棕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杂交子代(简称珍珠龙胆石斑鱼)的胚胎发育和仔稚幼鱼形态发育的特征及其养殖过程中的一些难点、要点,以期为今后苗种的规模化培育生产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各个发育期连... 本研究阐述了棕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杂交子代(简称珍珠龙胆石斑鱼)的胚胎发育和仔稚幼鱼形态发育的特征及其养殖过程中的一些难点、要点,以期为今后苗种的规模化培育生产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各个发育期连续取样,系统观察并记录各发育期的形态变化及生长特征。结果表明,1)在水温27-28℃条件下,历时25 h 25 min孵化出膜,整个发育过程划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和器官形成期。2)在水温(27.0±0.5)℃、盐度30、p H 8的培育条件下,根据卵黄囊、第二背鳍棘和腹鳍棘的生长与伸缩及鳞片、体色的变化将胚后发育分为仔鱼、稚鱼、幼鱼3个时期。仔鱼期根据卵黄囊的有无分为前期仔鱼和后期仔鱼。初孵至孵化后4 d为前期仔鱼;孵化后5 d,仔鱼卵黄囊完全消失,成为后期仔鱼;孵化后32 d,50%的仔鱼进入稚鱼期;孵化后46 d,50%的稚鱼完成变态,成为幼鱼。初孵仔鱼的全长平均为(1.65±0.11)mm,发育至70 d时,幼鱼平均全长已达(75.47±0.19)mm。跟踪观察的结果发现,珍珠龙胆石斑鱼作为杂交子代,从受精到发育的各阶段均能健康正常地生长发育,且生长快速、抗病力强,具有"虎斑头、龙胆尾"的外型,具有明显的杂交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 胚胎发育 仔、稚、幼鱼 形态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种石斑鱼遗传差异的RAPD分析 被引量:12
14
作者 区又君 吴勇 +1 位作者 李加儿 刘楚吾 《南方水产》 CAS 2008年第2期56-62,共7页
运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技术对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驼背鲈(Cromileptes altivelis)、棕点石斑鱼(E.fuscoguttatus)、斜带石斑鱼(E.coioides)和鲑点石斑鱼(E.fario... 运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技术对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驼背鲈(Cromileptes altivelis)、棕点石斑鱼(E.fuscoguttatus)、斜带石斑鱼(E.coioides)和鲑点石斑鱼(E.fario)的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发生进行了研究。从120个RAPD随机引物中筛选出扩增效果好的引物19个,分别用于5种石斑鱼基因组DNA的扩增。结果显示,5种石斑鱼平均多态性位点比率(P)分别为64.23%,72.61%,60.34%,69.97%,73.94%;个体间平均遗传相似系数(S)分别为0.8238,0.8110,0.8345,0.8277,0.8064;平均遗传距离(D)分别为0.1762,0.1890,0.1655,0.1723,0.1936;平均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0.1189,0.1364,0.1028,0.1439,0.1648;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Hi)分别为0.1801,0.1992,0.1530,0.2100,0.2434。5个种间的遗传距离(Dxy)在0.3964~0.6085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PD 鞍带石斑鱼 驼背鲈 棕点石斑鱼 斜带石斑鱼 鲑点石斑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带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杂交子代幼鱼消化道粘液细胞和胃泌素细胞的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李加儿 吴水清 +3 位作者 区又君 刘江华 温久福 王鹏飞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7-73,共7页
利用组织化学(AB-PAS)和免疫组织化学(SABC)的方法分别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鞍带石斑鱼(E.lanceolatus♂)杂交子代(青龙斑)幼鱼消化道的粘液细胞和胃泌素(gastrin,Gas)分泌细胞的分布进行系统的研究。青龙斑幼鱼... 利用组织化学(AB-PAS)和免疫组织化学(SABC)的方法分别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鞍带石斑鱼(E.lanceolatus♂)杂交子代(青龙斑)幼鱼消化道的粘液细胞和胃泌素(gastrin,Gas)分泌细胞的分布进行系统的研究。青龙斑幼鱼食道中有Ⅰ、Ⅱ、Ⅲ和Ⅳ型粘液细胞,含中性粘多糖和酸性粘多糖。贲门胃粘液细胞有Ⅰ、Ⅱ、Ⅲ种类型,胃体部有Ⅰ、Ⅲ、Ⅳ型粘液细胞,在胃腺的周围含有较多的Ⅰ和Ⅳ型粘液细胞,而幽门胃中只有Ⅰ型粘液细胞,只含有中性粘多糖。幽门盲囊和肠道都含有中性粘多糖和酸性粘多糖,幽门盲囊以Ⅱ型粘液细胞最多,少量的Ⅲ型粘液细胞,前肠、中肠和后肠均有4种类型的粘液细胞。肠道粘液细胞数量为中肠>后肠>前肠。利用免疫学的方法研究青龙斑幼鱼消化道Gas细胞的分布,表明幼鱼的整个肠道和幽门盲囊均有Gas细胞的存在,食道和胃中未发现Gas免疫阳性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 鞍带石斑鱼 杂交子代 消化道 粘液细胞 胃泌素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种“云龙石斑鱼”与亲本的形态差异分析 被引量:15
16
作者 李振通 成美玲 +5 位作者 田永胜 唐江 马文辉 侯云霞 王晓梅 翟介明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3-83,共11页
对杂交种“云龙石斑鱼”及其亲本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和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 3个群体的7个可数性状和20个可量性状进行统计与测定,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和方差分析法进行比较分析。卡方... 对杂交种“云龙石斑鱼”及其亲本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和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 3个群体的7个可数性状和20个可量性状进行统计与测定,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和方差分析法进行比较分析。卡方检验结果显示,3个石斑鱼群体之间可数性状差异不显著。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云龙石斑鱼与母本云纹石斑鱼的差异较小,与父本鞍带石斑鱼的差异较大。主成分分析构建了6个反映形态特征信息的综合性指标,贡献率分别为24.585%、17.985%、10.410%、9.970%、6.542%和5.542%,累积贡献率为74.945%,3个群体之间在形态特征方面存在明显偏离,云龙石斑鱼有其独特的形态特征。通过判别分析筛选出对判别石斑鱼贡献率最大的4个形态特征,分别为X3 (吻长/头长)、X6 (体高/体长)、X8 (尾柄高/体长)与X14 (腹鳍基部至臀鳍基部前端/体长),以此拟合出能够判别以上3个群体的典型判别函数(F1=21.108X3+38.413X6-97.206X8+2.223X14-6.849,F2=-10.344X3+21.570X6+21.931X8+26.901X14-17.406)与分类判别函数(Y1=217.572X3+750.765X6+1425.499X8+413.410X14-336.464,Y2=318.678X3+ 839.713X6+1020.377X8+358.203X14-319.723与Y3=258.526X3+672.660X6+1334.033X8+311.962X14- 269.278),综合判别率为96.43%,认为由逐步判别分析法筛选出的4个形态性状对3个群体的初步鉴定是可行的。方差分析多重比较显示,除X11 (胸鳍基部至腹鳍基部长/体长)外,3个石斑鱼的形态差异均达到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云龙石斑鱼与鞍带石斑鱼有14个形态性状达到极显著(P<0.01),云龙石斑鱼与云纹石斑鱼有12个形态性状达到差异极显著(P<0.01)。本研究结果为石斑鱼杂交种“云龙石斑鱼”与云纹石斑鱼和鞍带石斑鱼的种质鉴别提供了丰富的生物学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龙石斑鱼 云纹石斑鱼 鞍带石斑鱼 形态差异 多元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棕点石斑鱼中草药免疫增强剂的快速筛选 被引量:6
17
作者 孙晓飞 郭伟良 +5 位作者 谢珍玉 王世锋 胡文婷 李富盛 王文慧 周永灿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4-60,共7页
采用离体外周血白细胞与中草药水提液共同孵育法,快速筛选棕点石斑鱼中草药免疫增强剂。39种生药量浓度为100 mg/ml的中草药水提液及添加5.0 mg/ml酵母聚糖的中草药水提液分别与棕点石斑鱼外周血白细胞孵育后,采用氮蓝四唑(NBT)还原法... 采用离体外周血白细胞与中草药水提液共同孵育法,快速筛选棕点石斑鱼中草药免疫增强剂。39种生药量浓度为100 mg/ml的中草药水提液及添加5.0 mg/ml酵母聚糖的中草药水提液分别与棕点石斑鱼外周血白细胞孵育后,采用氮蓝四唑(NBT)还原法检测各种中草药水提液对棕点石斑鱼外周血白细胞氧呼吸爆发活性的影响,再以吞噬乳胶微球法检测具有显著增强白细胞氧呼吸爆发活性效果的中草药对棕点石斑鱼白细胞吞噬活性的影响,筛选中草药免疫增强剂,并将其拌料饲喂棕点石斑鱼,考察其对棕点石斑鱼外周血和头肾白细胞氧呼吸爆发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39种中草药中有10种对棕点石斑鱼离体白细胞氧呼吸爆发活性显著提高15%以上,3种酵母聚糖添加组对白细胞氧呼吸爆发活性提高70%以上;筛选出可同时提高棕点石斑鱼离体白细胞的氧呼吸爆发活性和吞噬活性的3种中草药,它们分别为鸡血藤、黄柏和墨旱莲。拌料饲喂实验结果显示,饲喂1%的鸡血藤、黄柏和墨旱莲可显著提高棕点石斑鱼体内外周血和头肾白细胞氧呼吸爆发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点石斑鱼 中草药 免疫增强剂 氧呼吸爆发活性 吞噬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水养殖条件下鞍带石斑鱼生长特点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黄锦雄 杨宇晴 +3 位作者 张海发 黄靖荃 张磊 蔡秀娜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1-54,共4页
通过对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为期5个月的养殖监测试验,研究循环水养殖条件下鞍带石斑鱼的生长特点。采用线性拟合、指数拟合、乘幂拟合的方法,分析了鞍带石斑鱼全长、体重生长与养殖时间,以及全长与体重的最佳拟合曲线... 通过对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为期5个月的养殖监测试验,研究循环水养殖条件下鞍带石斑鱼的生长特点。采用线性拟合、指数拟合、乘幂拟合的方法,分析了鞍带石斑鱼全长、体重生长与养殖时间,以及全长与体重的最佳拟合曲线。结果表明:鞍带石斑鱼全长生长与养殖时间以线性回归为佳(y=2.791x-15.716,R2=0.951 2);体重生长与养殖时间以指数回归最佳(y=2.432 3e0.32x,R2=0.996 5);全长与体重以乘幂回归为最佳(y=0.007 3x3.262 8,R2=0.945 3)。对鞍带石斑鱼全长与体重的幂函数关系分析,表明鞍带石斑鱼属正异速生长型(b=3.262 8),说明本研究条件下的循环水养殖模式适用于鞍带石斑鱼的养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鞍带石斑鱼 全长 体重 生长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SDS与DBS对褐点石斑鱼急性毒性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白丽蓉 陈刚 +4 位作者 张健东 周晖 施钢 汤保贵 黄建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1期9087-9090,共4页
[目的]研究表面活性剂SDS和DBS对水环境的污染程度,分析比较2类毒性数据处理方法的优劣。[方法]以褐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变态期仔鱼作为指示生物,采用静水法生物测试研究SDS和DBS的急性毒性。建立直线回归模型,并用非... [目的]研究表面活性剂SDS和DBS对水环境的污染程度,分析比较2类毒性数据处理方法的优劣。[方法]以褐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变态期仔鱼作为指示生物,采用静水法生物测试研究SDS和DBS的急性毒性。建立直线回归模型,并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拟合技术构建非线性回归模型,预测表面活性剂的毒性效应。[结果]2种表面活性剂的直线方程F检验均为极显著;其剂量—效应曲线(DRC)均可用双参数模型Weibull与Logit函数有效表征。直线和非线性回归模型对2种表面活性剂毒性效应估算表明,预测半致死浓度时,2种模型差异可忽略不计;预测极端效应浓度时,差异显著。直线回归模型估算的安全浓度SDS为0.4292mg/L,DBS为0.9543mg/L;双参数模型对48hLC50拟合预测值SDS为1.5033mg/L,DBS值为3.3416mg/L,两者预测结果一致,毒性均为SDS大于DBS。[结论]试验结果为研究表面活性剂污染对水环境造成的危害及评价提供参考资料,并为毒性数据的分析处理提供一种可供参考的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急性毒性 直线回归模型 非线性回归模型 褐点石斑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棕点石斑鱼Piscidin样肽基因的克隆及其成熟肽的原核表达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大玮 邓利 +3 位作者 何凡 邱聪龄 马一见 刘志刚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26-133,共8页
以简并引物通过RT-PCR从重要经济海水鱼类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白细胞中扩增出一条388bp具有完整编码框的cDNA序列。Blast分析初步显示,该序列属于鱼类抗菌肽Piscidin家族的一员,将其命名为棕点石斑鱼Piscidin样肽(GU59... 以简并引物通过RT-PCR从重要经济海水鱼类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白细胞中扩增出一条388bp具有完整编码框的cDNA序列。Blast分析初步显示,该序列属于鱼类抗菌肽Piscidin家族的一员,将其命名为棕点石斑鱼Piscidin样肽(GU592793),推导氨基酸序列具有界定鱼类Piscidin的以下共同特征:(1)预测的信号肽序列与其他Piscidin的同源性较高,在60%~95%之间;(2)推测的成熟肽N端6个氨基酸残基富含Phe、Ile及His;(3)成熟肽第8个和第13个氨基酸位点均为Gly。NJ进化树分析表明,该cDNA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akaarapiscidin-like peptide(ACE78290)、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Piscidin-like peptide(ACE78291)以高达81%的支持率聚为一支。也表明本研究成功克隆到棕点石斑鱼首条PiscidincDNA序列。推测的成熟肽为两亲性阳离子肽,等电点12.48,Schiffer-Edmunson预测其二级结构呈α螺旋构型。将推测的成熟肽序列亚克隆至pET-32a构建融合表达载体pET-32a-pis(EF),并在大肠杆菌E.coliOrigami(DE3)中成功表达出融合蛋白,以1mmol/ml IPTG于30℃进行诱导表达,4 h可获得大量表达,目的蛋白以包涵体形式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肽 Piscidin 基因克隆 原核表达 棕点石斑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