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4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one-stage model of experimental acute necrotizing pancreatitis in rats
1
作者 SARAPULTSEV Alexey RANTSEV Maxim +2 位作者 SARAPULTSEV Petr MEDVEDEVA Svetlana DANILOVA Irina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870-1876,共7页
AIM:To establish a one-stage model of experimental acute necrotizing pancreatitis(ANP)in rats characterized by the simplicity of performance and a high degree of repeatability.METHODS:ANP modeling in rats was performe... AIM:To establish a one-stage model of experimental acute necrotizing pancreatitis(ANP)in rats characterized by the simplicity of performance and a high degree of repeatability.METHODS:ANP modeling in rats was performed based on modification of the ligation model as follows:synthetic material ligature using an atraumatic needle was performed to capture pancreatic gland ducts and marginal duodenum vessels.Ligature tips were exteriorized to the abdominal wall,and the ligature was skinned over to avoid catching intestine loops.Pancreatic macroscopic appearance and histological changes were observed.Blood biochemical and hemostatic indicators were also determined.RESULTS:Laboratory analysis of rats with experimental ANP showed a pattern of disturbances similar to that observed during pancreatic necrosis in humans as soon as the first day.General blood analysis revealed enhanced leukocytosis and alterations in leukogram characteristics,indicating acute inflammation.Serum levels of amylase,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nd creatinin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P<0.05).Hemostatic indicators showed alterations indicating formation of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and signs of endotoxicosis were observed.These typical pancreatic necrosis patterns of disturbances were validated by the results of histological investigation.CONCLUSION:Histological changes and laboratory indicators confirm the development of a suitable model of AN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ncreatitis acute necrotizing RATS ENDOTOXEMI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母乳库母乳喂养对早产儿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小燕(综述) 汪家安 +3 位作者 杨镇瑜 高前坤 朱海娟 郑明明(审校)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55-1159,共5页
母乳库母乳喂养对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及减少住院期间并发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几年随着我国生育政策的开放,高龄产妇的增加,早产儿的发生率有所提高,其对应的并发症也逐渐增加。母乳不仅承载着丰富的营养供给,包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质... 母乳库母乳喂养对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及减少住院期间并发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几年随着我国生育政策的开放,高龄产妇的增加,早产儿的发生率有所提高,其对应的并发症也逐渐增加。母乳不仅承载着丰富的营养供给,包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质、糖类等以支持婴儿的正常生长发育,还有众多的免疫球蛋白、激素等生物活性物质以促进机体免疫功能提升、神经系统发育完善,母乳库母乳喂养是提升早产儿生存质量的重要措施。近年来,关于母乳库母乳运行现状、母乳的收集及影响因素、强化母乳的策略及其对早产儿生长发育、并发症等影响进行较多研究。该文主要综述母乳及强化母乳喂养可有效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并减少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母乳库 母乳强化剂 捐乳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晚发型败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miR-141-3p、miR-223-3p水平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
3
作者 丁道奎 袁宇航 +1 位作者 李延安 杨合英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50-1055,共6页
目的研究分析血清微小核糖核酸-141-3p(miR-141-3p)、miR-223-3p水平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病情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患有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新生儿80例为研究对象(患病组),根据患儿疾病分期分为Ⅱ期组(n=43)... 目的研究分析血清微小核糖核酸-141-3p(miR-141-3p)、miR-223-3p水平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病情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患有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新生儿80例为研究对象(患病组),根据患儿疾病分期分为Ⅱ期组(n=43)和Ⅲ期组(n=37),选取同期出生的健康新生儿80例为对照组。收集分析一般临床资料,qRT-PCR检测miR-141-3p、miR-223-3p的表达水平;Spearman法分析miR-141-3p、miR-223-3p与病情程度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iR-141-3p、miR-223-3p对患儿病情程度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iR-141-3p、miR-223-3p对患儿病情程度的诊断价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患病组的miR-141-3p、miR-223-3p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与Ⅱ期组相比,Ⅲ期组的miR-141-3p、miR-223-3p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miR-141-3p、miR-223-3p与病情程度均呈负相关(r=-0.489、-0.496,P<0.05);患儿miR-141-3p、miR-223-3p相对表达量升高为影响患儿病情程度的保护因素(P<0.05);miR-141-3p、miR-223-3p以及两者联合诊断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病情程度的AUC分别为0.806、0.783、0.885,联合诊断显著优于miR-141-3p(Z=2.050,P=0.040)、miR-223-3p(Z=2.184,P=0.029)单独诊断。结论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中,血清miR-141-3p、miR-223-3p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与病情具有密切联系,对病情程度具有一定辅助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核糖核酸-141-3p 微小核糖核酸-223-3p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病情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型艾美耳球虫与产气荚膜梭菌共感染致鸡坏死性肠炎模型的评价
4
作者 袁橙 袁月 +5 位作者 张清正 宋小凯 徐立新 严若峰 李祥瑞 陆明敏 《畜牧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120-4128,共9页
鸡球虫感染破坏宿主肠道免疫稳态,是引起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CP)介导的鸡坏死性肠炎(necrotic enteritis,NE)的主要诱因。在7种鸡球虫中,巨型艾美耳球虫(Eimeria maxima,EM)最适于诱导NE。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不同E... 鸡球虫感染破坏宿主肠道免疫稳态,是引起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CP)介导的鸡坏死性肠炎(necrotic enteritis,NE)的主要诱因。在7种鸡球虫中,巨型艾美耳球虫(Eimeria maxima,EM)最适于诱导NE。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不同EM攻虫剂量的探究,建立稳定、可靠的NE实验室模型。将200只14日龄的肉鸡分为10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CP攻毒组、EM攻虫组(不同攻虫剂量)、EM/CP共感染组(不同攻虫剂量)。在14日龄时,使用不同剂量E.maxima孢子化卵囊攻虫。在感染后4 d使用C.perfringens攻毒,在20日龄时终止试验,剖杀鸡只,记录攻虫前、20日龄体重及存活率并进行肠道病变计分。结果显示,随着E.maxima感染剂量的增加,单一E.maxima感染组的增重逐渐减缓,但在EM/CP共感染组未见该趋势,EM/CP1组中相对增长率显著高于其余EM/CP共感染组,EM/CP2组、EM/CP3组、EM/CP4组间未见显著差异。肠道病变记分呈现与体重增长率较为相似的趋势,EM/CP1组肠道病变程度较其他EM/CP共感染组较轻,且EM/CP2组、EM/CP3组、EM/CP4组间未见显著区别。在EM/CP共感染组中,EM/CP2组的存活率为85%,而EM/CP3组和EM/CP4组存活率偏低,分别为80%和70%。综合增重情况、肠道病变、致死率三个指标进行判断,EM/CP2组的攻虫攻毒剂量(1×10^(4)卵囊·羽^(-1)+1×10^(9)CFUs·羽^(-1))最适用于E.maxima诱发NE的实验室模型的构建,该模型可为NE的致病机制研究、疫苗及药物研发等提供较好的研究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气荚膜梭菌 巨型艾美耳球虫 鸡坏死性肠炎 双重感染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oll样受体4介导肠上皮损伤与炎症反应在NEC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王佳 蔡成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3,共7页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一种见于早产儿的肠道炎症和坏死性疾病,仍是目前早产儿胃肠道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其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大量研究报道Toll样受体4(TLR4)在NEC发病中起到关键作用。早产儿肠上皮细胞大量表达的TLR4与...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一种见于早产儿的肠道炎症和坏死性疾病,仍是目前早产儿胃肠道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其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大量研究报道Toll样受体4(TLR4)在NEC发病中起到关键作用。早产儿肠上皮细胞大量表达的TLR4与细菌脂多糖(LPS)结合后激活下游信号通路,导致肠上皮完整性破坏和细菌移位,从而引起肠道缺血坏死和炎症反应,并可能迅速进展为严重脓毒血症、多器官功能障碍和死亡。本文就TLR4相关信号通路在NEC患儿肠上皮损伤及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为研究新的NEC治疗作用靶点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ll样受体4(TLR4)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 早产儿 肠道屏障 炎症反应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术前血清IL-1β、I-FABP和PRDX1水平对于术后小肠结肠炎的预测价值研究
6
作者 张海生 门楠 李雪群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64-770,共7页
目的探究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D)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小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ntestinal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I-FABP)及过氧化物氧化还原酶-1(peroxiredoxin-1,PRDX1)水平对于... 目的探究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D)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小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ntestinal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I-FABP)及过氧化物氧化还原酶-1(peroxiredoxin-1,PRDX1)水平对于术后小肠结肠炎(Hirschsprung associated enterocolitis,HAEC)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择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在唐山市妇幼保健院接受诊治的178例HD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HAEC分为HAEC组(52例)和非HAEC组(126例)。另外选择150例同期在本院体检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采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IL-1β、I-FABP、PRDX1水平;采用Pearson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IL-1β、I-FABP及PRDX1水平与病变痉挛段长度、肠炎史、术后伤口感染、术后肠梗阻以及CRP、TNF-α水平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分析IL-1β、I-FABP、PRDX1水平对于HD患儿术后HAEC的诊断价值,采用Z检验比较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HD组IL-1β、I-FABP、PRDX1水平较高(P<0.05);与非HAEC组相比,HAEC组病变痉挛段长度(42.31%比24.60%),肠炎史(48.08%比30.16%)、术后伤口感染(9.62%比1.59%)及术后肠梗阻(11.54%比1.59%)占比,血清CRP、TNF-α、L-1β、I-FABP、PRDX1水平均较高(P<0.05);HAEC组IL-1β、I-FABP、PRDX1水平与患儿病变痉挛段长度(r=0.421、0.423、0.408)、肠炎史(r=0.417、0.426、0.415)、术后伤口感染(r=0.402、0.425、0.414)、术后肠梗阻(r=0.432、0.428、0.434)、CRP(r=0.411、0.416、0.415)以及TNF-α(r=0.409、0.403、0.407)水平呈正相关(P<0.05);血清IL-1β、I-FABP、PRDX1单独诊断HD患儿术后HAEC的AUC分别为0.811(95%CI:0.746~0.866)、0.803(95%CI:0.737~0.859)、0.816(95%CI:0.752~0.870),联合诊断的AUC为0.946(95%CI:0.902~0.974),优于各自单独诊断(Z_(三者联合-IL-1β)=4.170、Z_(三者联合-I-FABP)=4.602、Z_(三者联合-PRDX1)=3.487,P<0.05)。结论与健康儿童相比,HD患儿血清IL-1β、I-FABP、PRDX1水平升高。HD患儿术前血清IL-1β、I-FABP、PRDX1水平越高,预示其术后发生HAEC的风险越大。与单独诊断相比,IL-1β、I-FABP、PRDX1联合诊断HD患儿术后HAEC具有较高的临床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RSCHSPRUNG病 小肠结肠炎 白细胞介素1 脂肪酸结合蛋白质类 小肠 氧化还原酶类 过氧化物酶类 数据相关性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咽初乳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影响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7
作者 游森保 杨秋萍 +1 位作者 蔡尧 李思涛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1-216,共6页
背景既往关于口咽初乳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生率影响的文献结论不一。目的系统检索文献,更新Meta分析,探讨口咽初乳能否有效降低NEC发生率。设计系统评价/Meta分析。方法检索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 背景既往关于口咽初乳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生率影响的文献结论不一。目的系统检索文献,更新Meta分析,探讨口咽初乳能否有效降低NEC发生率。设计系统评价/Meta分析。方法检索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和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5年1月8日。纳入研究对象为胎龄<37周的新生儿(不限制出生体重),试验组采用口咽初乳、初乳涂抹或初乳滴注,对照组采用等量无菌水、生理盐水进行相同操作或常规护理,结局指标包含NEC的中英文RCT文献。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并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6.1提供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文献进行偏倚风险评估。主要结局指标NEC(Ⅱ期或以上)发生率。结果27篇RCT(英文18篇,中文9篇)共纳入2950例早产儿,干预组1462例,对照组1488例。口咽初乳的剂量以0.2 mL为主(89%),间隔时间以2~4 h为主(85%),持续时间以3~7 d为主(70%)。Meta分析显示,干预组NECⅡ期或以上的发生率(65/1462)与对照组(147/14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44,95%CI:0.32~0.61,P<0.01),漏斗图分析显示文献发表偏倚不明显。次要结局指标:口咽初乳可降低新生儿败血症(OR=0.55,95%CI:0.42~0.72)、喂养不耐受(OR=0.46,95%CI:0.27~0.78)、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OR=0.51,95%CI:0.29~0.92)发生率,缩短达到完全肠内营养时间[-2.50(-4.08~-0.91)d]、住院时间[-4.43(-6.32~-2.54)d]、抗生素使用时间[-2.56(-4.12~-1.01)d]。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全因死亡率以及脑室内出血(IVH)、慢性肺病(CLD)、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口咽初乳可以降低早产儿NEC、新生儿败血症、喂养不耐受、VAP的发生率,缩短早产儿完全肠内营养时间、住院时间及抗生素使用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咽初乳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新生儿败血症 早产儿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炎活性物质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梁粱 李樱子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97-700,共4页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NEC的保护机制与维护肠上皮屏障功能、调节免疫反应、增加肠道血流灌注和促进粘蛋白分泌等抗炎机制有关。其中,胰岛素生长因子-1在动物模型和...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NEC的保护机制与维护肠上皮屏障功能、调节免疫反应、增加肠道血流灌注和促进粘蛋白分泌等抗炎机制有关。其中,胰岛素生长因子-1在动物模型和初步临床试验中证实其对NEC的预防作用;表皮生长因子则通过降低肠道通透性和抑制肠道细菌易位等机制维护肠道屏障功能;近年来有关褪黑素、肠道三叶因子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保护机制的研究也在陆续开展。本文就抗炎活性物质对NEC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结肠炎 坏死性 炎症介导素类 防御机制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外周血MDSCs数量变化及生物学特性分析:基于GEO数据库
9
作者 乐慧娟 吴瑾 《临床儿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2-119,共8页
目的 探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患儿外周血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数量变化与疾病进程的关系并分析患儿MDSCs的生物学特征。方法 下载GEO数据库NEC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单细胞测序数据集并进行质控、批次矫正、降维聚类及细胞类群注释,... 目的 探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患儿外周血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数量变化与疾病进程的关系并分析患儿MDSCs的生物学特征。方法 下载GEO数据库NEC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单细胞测序数据集并进行质控、批次矫正、降维聚类及细胞类群注释,计算MDSCs在NEC各期患儿外周血中的数量和比例;提取MDSCs亚群,分析各期NEC差异表达基因及富集通路;进一步比较MDSCs抑制功能、凋亡和趋化相关分子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 随着NEC严重程度加重,相应的MDSCs细胞数量和比例逐渐降低。与Ⅱ期NEC患者相比,Ⅲ期NEC患者MDSCs中与白细胞激活正向调控、细胞运动负向调控等通路相关的基因显著上调;Ⅱ期和Ⅲ期NEC患者MDSCs的免疫抑制功能和凋亡通路活化情况无明显差异,但Ⅲ期NEC患者MDSCs中CXC基序趋化因子受体1(CXCR1)表达显著减少。结论 NEC患儿外周血MDSCs细胞数量与NEC严重程度负相关,Ⅲ期患儿外周血MDSCs细胞数量减少可能与其趋化因子受体CXCR1表达降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髓源性抑制细胞 CXCR1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现为腭部溃疡损害的坏死性唾液腺化生1例
10
作者 彭巧 储志娟 +4 位作者 谢湘 王翔 段宁 王文梅 陈盛 《口腔医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32-435,共4页
坏死性唾液腺化生(necrotizing sialometaplasia,NS)是发生在唾液腺的非肿瘤性且具有自限性的一种罕见的良性病损。因其临床表现及病理特征与恶性肿瘤相似,临床常难以明确诊断,造成错诊及过度治疗。本文报告1例发生于腭部的NS病例的诊... 坏死性唾液腺化生(necrotizing sialometaplasia,NS)是发生在唾液腺的非肿瘤性且具有自限性的一种罕见的良性病损。因其临床表现及病理特征与恶性肿瘤相似,临床常难以明确诊断,造成错诊及过度治疗。本文报告1例发生于腭部的NS病例的诊疗过程,并通过总结NS相关文献,为临床医师在对NS进行诊治中提供参考和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性唾液腺化生 溃疡 恶性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扫CT影像组学极限梯度提升(XGBoost)模型预测急性胰腺炎周围坏死物积聚 被引量:1
11
作者 俞宇羽 朱翰林 +2 位作者 魏培英 张海峰 冯波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1-285,共5页
目的基于SHAP法观察平扫CT影像组学极限梯度提升(XGBoost)模型预测急性胰腺炎(AP)周围急性坏死物积聚(ANC)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307例首诊AP患者。基于首诊平扫CT自动分割胰腺周围组织感兴趣体积(VOI),提取并筛选最优影像组学特征;记... 目的基于SHAP法观察平扫CT影像组学极限梯度提升(XGBoost)模型预测急性胰腺炎(AP)周围急性坏死物积聚(ANC)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307例首诊AP患者。基于首诊平扫CT自动分割胰腺周围组织感兴趣体积(VOI),提取并筛选最优影像组学特征;记录基于首诊增强CT的AP严重程度改良版CT严重指数(MCTSI)评分。根据随访结果将AP患者分为胰腺周围ANC组(ANC组)与液体积聚(APFC)组。以XGBoost法分别基于最佳影像组学特征、MCTSI及二者联合构建预测AP ANC的影像组学、MCTSI及联合模型,采用5折交叉验证法评估各模型诊断效能,利用SHAP法分析各变量对于联合模型的贡献。结果307例中,ANC组134例、APFC组173例。基于首诊平扫CT共筛选出6个最优影像组学特征;据此构建的影像组学、MCTSI及联合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36、0.693及0.917;其中MCTSI模型的AUC低于影像组学模型及联合模型的AUC(Z=-3.485、-2.824,P均<0.01),后二者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17,P=0.415)。联合模型中,最优影像组学特征的贡献度均优于MCTSI评分。结论平扫CT影像组学XGBoost模型能有效预测AP AN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坏死物积聚 影像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急性坏死性脑病的临床特征与影像表现
12
作者 郑蕾 聂驰 +1 位作者 陈萍 郑贤应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08-913,共6页
目的:分析儿童急性坏死性脑病(ANEC)的临床特征和影像表现,指导临床早期诊断。方法:收集并分析14例ANEC患儿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14例患儿均表现为高热后出现抽搐、意识障碍等急性脑病症状。14例患儿均行血液检查,其中血清转氨酶... 目的:分析儿童急性坏死性脑病(ANEC)的临床特征和影像表现,指导临床早期诊断。方法:收集并分析14例ANEC患儿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14例患儿均表现为高热后出现抽搐、意识障碍等急性脑病症状。14例患儿均行血液检查,其中血清转氨酶、D-二聚体均有不同程度升高。13例患儿行脑脊液检查,其中12例细胞数正常、10例有蛋白水平升高。8例患儿行颅脑CT检查,2例阴性,6例提示双侧基底节肿胀、呈对称性低密度影。13例患儿行颅脑MRI检查,表现为颅内对称性、多发性病变,首次检查均提示双侧丘脑对称性肿胀,表现为典型“同心圆”改变。MRI随访中,12例患儿接受1次短期随访(<14 d)及1~3次长期随访(>14 d),末次复查均提示脑萎缩样改变。随访显示4例死亡,7例大脑性瘫痪,3例预后良好。结论:ANEC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能为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急性坏死性脑病 影像 临床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罗培南与阿米卡星对新生鼠NEC模型肠道菌群多样性与结构的影响
13
作者 张成欢 程海燕 +4 位作者 沈蕾蕾 尹显源 陶敏 徐鹤丹 陈盛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2088-2096,共9页
目的探究美罗培南与阿米卡星对新生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模型肠道菌群多样性与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新生(出生后1~2 d)SD大鼠(体质量5~10 g,雌雄不限)构建NEC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4组:对照组(C... 目的探究美罗培南与阿米卡星对新生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模型肠道菌群多样性与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新生(出生后1~2 d)SD大鼠(体质量5~10 g,雌雄不限)构建NEC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4组:对照组(C组,n=12)、NEC组(N组,n=20)、美罗培南干预组(M组,n=20)及阿米卡星干预组(A组,n=20)。NEC模型通过人工配方奶喂养、缺氧冷刺激及脂多糖灌胃联合诱导。M组与A组分别于造模后腹腔注射美罗培南(125 mg/kg)或阿米卡星(468 mg/kg),每日2次,连续3 d;C组与N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于干预结束后采集粪便样本,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肠道菌群结构。使用QIIME2平台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Chao1、Shannon及Simpson指数评估菌群α多样性,采用Bray-Curtis距离进行主坐标分析(principal coordinates analysis,PCoA)与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analysis,NMDS)以评估β多样性,通过Venn图与UpSet图展示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组成与重叠情况。采用线性判别分析效应大小法(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effect size,LEfSe)分析识别组间差异显著的特征菌群。结果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评估肠道菌群α多样性,与C组比较,N组的3个多样性指标均显著下降(P<0.01):Chao1指数从230降至40,Shannon指数从1.65降至0.85,Simpson指数从0.65降至0.42。经两种抗生素干预后,M组与A组的Chao1指数较N组均显著回升(P<0.001),且M组升幅大于A组(P<0.05)。然而,2组的Shannon与Simpson指数相较于N组改善不显著。Venn与UpSet分析显示,M组OTU特异性最高(283个),而A组与C组共享OTU最多(63个)。PCoA与NMDS分析中,A组结构趋近C组,聚集性更好。分类组成、关键菌群及LEfSe分析显示,N组富集Proteobacteria门(如Escherichia coli B2、Klebsiella)等致病菌属,Firmicutes门及益生菌属(如Lactobacillaceae、Bifidobacteriaceae)显著减少,肠道菌群显著失衡;A组益生菌水平显著上升,微生态结构趋于恢复;M组富集多种条件致病菌及环境相关菌属,菌群构型与健康状态存在明显偏离。结论美罗培南与阿米卡星在NEC背景下对肠道菌群调节作用存在差异,阿米卡星在恢复菌群稳定性和益生菌水平方面效果更佳,美罗培南虽适用于早期感染控制但对微生态长期影响需警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胃肠道微生物组 美罗培南 阿米卡星 菌群失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T-RAA-CRISPR/Cas12a试纸条法快速检测苹果坏死花叶病毒方法的建立
14
作者 王思元 侯雨萌 +4 位作者 董铮 赵振兴 王金国 周涛 张永江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20-926,共7页
【目的】苹果花叶病是苹果最重要的病害之一,苹果坏死花叶病毒(Apple necrotic mosaic virus, ApNMV)是引起我国苹果花叶病的主要病原物。针对苹果坏死花叶病毒建立快速、灵敏的检测技术,旨在实现该病毒的早期鉴定和防控。【方法】将反... 【目的】苹果花叶病是苹果最重要的病害之一,苹果坏死花叶病毒(Apple necrotic mosaic virus, ApNMV)是引起我国苹果花叶病的主要病原物。针对苹果坏死花叶病毒建立快速、灵敏的检测技术,旨在实现该病毒的早期鉴定和防控。【方法】将反转录重组酶等温扩增(Reverse transcription-recombinase aided amplification, RT-RAA)技术与CRISPR/Cas系统相结合,基于CRISPR/Cas12a系统的设计原则,设计特异性识别ApNMV RT-RAA扩增产物的crRNA,通过优化反应体系的报告分子浓度、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获得最佳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并利用侧流层析试纸条展示检测结果。【结果】RT-RAA-CRISPR/Cas12a检测方法的检测灵敏度是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的10倍,对苹果样品RNA的检测极限达到500 fg/μL,并且对其他常见苹果病毒没有交叉反应。使用该方法检测田间采集样品的阳性率高于普通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结论】基于RT-RAA-CRISPR/Cas12a建立的苹果坏死花叶病毒试纸条检测方法具有强特异性、高灵敏度。本研究为苹果坏死花叶病毒的田间现场诊断提供了新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坏死花叶病毒 反转录重组酶等温扩增 CRISPR/Cas12a 现场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平扫3D卷积神经网络模型鉴别诊断早期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15
作者 安富珍 肖波 +3 位作者 何汶静 蒋宪 周婷婷 祝元仲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2-80,共9页
目的:探讨基于CT平扫的3D卷积神经网络模型鉴别诊断早期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2016年1月至2024年2月收治的450例急性胰腺炎(AP)患者的腹部CT平扫及同期增强影像资料和一般临床资料。以改良CT... 目的:探讨基于CT平扫的3D卷积神经网络模型鉴别诊断早期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2016年1月至2024年2月收治的450例急性胰腺炎(AP)患者的腹部CT平扫及同期增强影像资料和一般临床资料。以改良CT严重指数(MCTSI)为评判标准,在增强CT图像上将450例AP患者分为间质水肿性AP(315例)和坏死性AP(135例)。按8∶1∶1的比例,将患者的CT平扫图像随机划分为训练集(362例)、验证集(44例)和测试集(44例)。经过预处理的CT平扫图像分别输入ShuffleNet3D、SqueezeNet3D、ResNet3D、MobileNet3D模型进行鉴别分类。使用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F1得分、马修斯相关系数(MCC)、混淆矩阵、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等参数来评估各模型的性能。结果:在早期ANP的鉴别分类中,MobileNet3D、ResNet3D、SqueezeNe3D以及ShuffleNet3D网络模型独立测试集的灵敏度分别为1.000、0.846、0.769、0.769;F1得分分别为0.667、0.667、0.588、0.588;MCC分别为0.536、0.509、0.379、0.379;AUC分别为0.91、0.83、0.70、0.81。结论:基于CT平扫的3D卷积神经网络模型中,MobileNet3D模型鉴别诊断早期ANP性能良好,可为临床诊疗提供辅助性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卷积神经网络 急性坏死型胰腺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鹅源A型产气荚膜梭菌对鹅的致病性试验
16
作者 张美琳 杨智灿 +5 位作者 刘佳琪 苏文楠 李宛珈 朱婉君 陈济铛 张济培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5-61,共7页
为了解鹅源A型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Cp)对鹅的致病性,研究通过鸡胚致病性试验、不同感染途径攻毒试验筛选毒力较强的菌株及适合感染途径,对35日龄雏鹅进行人工致病试验,通过评估临床症状、体重变化、肠道表征评分、组... 为了解鹅源A型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Cp)对鹅的致病性,研究通过鸡胚致病性试验、不同感染途径攻毒试验筛选毒力较强的菌株及适合感染途径,对35日龄雏鹅进行人工致病试验,通过评估临床症状、体重变化、肠道表征评分、组织病理学变化、肠道绒毛高度及隐窝深度等研究其对鹅的致病性。结果显示:Cp-07株对鸡胚的致病性较强,鸡胚半数致死量(ELD_(50))为10^(-8.75)/0.2 mL;灌服Cp-07株可对雏鹅致死,肠道能分离到Cp,而皮下注射和静脉注射仅在第6天肠道分离到Cp;感染组雏鹅表现出精神沉郁、拉血便等症状,从第3天开始感染组体重低于对照组,肠道出现明显的肠壁变薄、出血,肠黏膜脱落并出现坏死灶,肠道表征评分高达4分;感染组肠绒毛脱落、断裂,大量红细胞、炎性细胞浸润,十二指肠及回肠固有形态消失,小肠绒毛高度不同程度下降,隐窝深度增加。研究表明,试验筛选出1株高毒力Cp,适合接种途径为灌服,单独感染Cp可引起鹅肠道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气荚膜梭菌 坏死性肠炎 鹅源 肠道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T-RAA的苹果坏死花叶病毒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17
作者 侯雨萌 赵振兴 +4 位作者 王思元 董铮 胡中泽 周涛 张永江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4-319,共6页
苹果是我国重要的园艺作物,具有较高的经济地位。病毒是引起苹果病害的重要因素,苹果坏死花叶病毒(apple necrotic mosaic virus,ApNMV)是引起苹果坏死和花叶症状的病原之一。为了有效预防ApNMV的侵染,本研究基于反转录重组酶介导恒温扩... 苹果是我国重要的园艺作物,具有较高的经济地位。病毒是引起苹果病害的重要因素,苹果坏死花叶病毒(apple necrotic mosaic virus,ApNMV)是引起苹果坏死和花叶症状的病原之一。为了有效预防ApNMV的侵染,本研究基于反转录重组酶介导恒温扩增(reverse transcription-recombinase aided amplification,RT-RAA)技术,建立ApNMV的快速检测方法。根据ApNMV外壳蛋白编码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4对RAA引物,筛选最佳引物序列,并进行反应体系的优化。结果表明,RAA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引物终浓度0.8μmol/L,反应温度42℃,反应时间20 min。该方法能够特异性检测ApNMV。对携带ApNMV样品的RNA进行检测,RT-RAA检测体系的检测极限为5 pg/μL,普通RT-PCR检测体系的检测极限为50 pg/μL,RT-RAA检测体系灵敏度是普通RT-PCR体系的10倍。该检测方法具有快速、简便、灵敏度高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坏死花叶病毒(ApNMV) 反转录重组酶介导恒温扩增 快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18
作者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免疫学组 儿童风湿免疫病联盟 +7 位作者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何庭艳 唐雪梅 孙利 张秋业 俞海国 杨军 宋红梅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1-166,共6页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istiocytic necrotizing lympadenitis,HNL)是一种免疫失调性疾病。该病临床表现个体差异大,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早期极易误诊、漏诊。针对HNL的诊断与治疗,目前国内外尚无规范化共识和指南。本共识率先就HN...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istiocytic necrotizing lympadenitis,HNL)是一种免疫失调性疾病。该病临床表现个体差异大,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早期极易误诊、漏诊。针对HNL的诊断与治疗,目前国内外尚无规范化共识和指南。本共识率先就HNL诊断与治疗相关的11个临床问题形成推荐意见,旨在为中国儿科临床医生提供更加有效的指导,规范中国儿童HNL的诊断、合理用药和长期随访管理,改善其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 菊池-藤本病 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 菊池病 免疫失调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医大师周学文托腐生肌药的临床应用
19
作者 张华征 肖景东 《辽宁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5,共5页
消化性溃疡是消化内科的常见疾病,国医大师周学文教授积累多年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经验,提出“以痈论治”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基本治疗原则,并拟定消痈溃得康复方,在临床治疗“毒热证”消化性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取得良好疗效。作者探讨“... 消化性溃疡是消化内科的常见疾病,国医大师周学文教授积累多年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经验,提出“以痈论治”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基本治疗原则,并拟定消痈溃得康复方,在临床治疗“毒热证”消化性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取得良好疗效。作者探讨“毒热”与消化性溃疡之间的关系、国医大师周学文使用托腐生肌药物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经验以及托腐生肌药物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理论依据,为日后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 毒热 以痈论治 消痈溃得康 托腐生肌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禽坏死性肠炎的发病特征与营养调控研究进展
20
作者 张瑞强 卢姝婉 +1 位作者 孙耀威 杨彩梅 《动物营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01-1409,共9页
家禽坏死性肠炎(NE)主要是由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perfringens)引起的消化道疾病,因其高发病率和死亡率,对禽类健康和家禽养殖业产生严重威胁。兽用抗菌药能有效控制家禽NE的发生,但由于近年对抗生素的限制,全球范围内NE的发病率表... 家禽坏死性肠炎(NE)主要是由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perfringens)引起的消化道疾病,因其高发病率和死亡率,对禽类健康和家禽养殖业产生严重威胁。兽用抗菌药能有效控制家禽NE的发生,但由于近年对抗生素的限制,全球范围内NE的发病率表现出整体上升趋势,家禽NE的防治仍任重道远。为深化对该病的认识,本文从NE的特点出发,综述了NE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归纳了NE的营养调控措施与抗病机理,为未来对NE的发病机制及其营养调控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禽 坏死性肠炎 发病机制 营养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