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nstruction of Full-length Infectious Clone for Encephalomyocarditis Virus BJC3 and Identification of the Rescued Virus
1
作者 ZHANG Guo-qing ZHU Shu +4 位作者 GE Xin-na GUO Xin CHEN Yan-hong ZHA Zhen-lin YANG Han-chun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63-69,共7页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nstruct the infectious clone of encephalomyocarditis virus (EMCV) BJC3 strain.The genomic cDNA of the virus was amplified by three overlapping segments using RT-PCR,and cloned into...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nstruct the infectious clone of encephalomyocarditis virus (EMCV) BJC3 strain.The genomic cDNA of the virus was amplified by three overlapping segments using RT-PCR,and cloned into low-copy plasmid pWSK29 to construct the full-length cDNA clone pWSKBJC3/ w.The pWSKBJC3/w was in vitro transcribed and transfected into BHK-21 cells to rescue the viru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ull-length cDNA clone was infectious and the virus could be rescued in BHK-21 cells.The rescued virus designated RvBJC3W was identified by RT-PCR and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IFA).The rescued virus had similar growth characteristics to its parental virus BJC3 and retained pathogenicity for mice.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first infectious cDNA clone of EMCV in China has been successfully established and provides an essential tool for investigating the molecular basis of pathogenicity of EMC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cephalomyocarditis virus(EMCV) infectious cDNA clone virus rescue growth characteristics PATHOGENIC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源和鼠源脑心肌炎病毒分离株基因组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赵婷 张家龙 +5 位作者 盖新娜 郭鑫 周磊 陈艳红 查振林 杨汉春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73-878,共6页
为了分析猪源和鼠源脑心肌炎病毒(EMCV)基因组的差异,对分离自同一猪场猪临床样本和鼠组织样本的2株病毒(GX0601和GX0602)进行了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2个分离毒株的基因组全长(包含poly A)分别为7 729和7 725 nt... 为了分析猪源和鼠源脑心肌炎病毒(EMCV)基因组的差异,对分离自同一猪场猪临床样本和鼠组织样本的2株病毒(GX0601和GX0602)进行了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2个分离毒株的基因组全长(包含poly A)分别为7 729和7 725 nt,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均在99.8%以上。与国外毒株及国内已报道的分离株的序列比较结果表明,2个毒株与BJC3和HB1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8.18%~99.41%,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9.5%~99.7%,与国外分离株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介于80.53%~99.57%和93.1%~99.5%。基于基因组开放阅读框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表明,我国分离毒株与国外毒株PEC9、CBNU、BEL-2887A/91和EMCV-R的同源性较高,位于同一个亚群。研究结果提示,猪源与鼠源毒株的基因组具有很高的同源性,鼠是猪场EMCV感染的传染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心肌炎病毒 猪源和鼠源毒株 基因组 序列测定 进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合成的脑心肌炎病毒VP1表位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与抗原性测定 被引量:5
3
作者 韩研妍 姜平 +1 位作者 顾小雪 李玉峰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00-103,共4页
在分析脑心肌炎病毒VP1蛋白抗原表位基础上人工合成一段含VP1抗原表位双链DNA序列(150 bp),克隆于原核表达载体pGEX-6p-1,经酶切鉴定后转化大肠杆菌(E.coli)BL21感受态细胞,以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融合蛋白。经过GSTr... 在分析脑心肌炎病毒VP1蛋白抗原表位基础上人工合成一段含VP1抗原表位双链DNA序列(150 bp),克隆于原核表达载体pGEX-6p-1,经酶切鉴定后转化大肠杆菌(E.coli)BL21感受态细胞,以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融合蛋白。经过GSTrap FF亲和层析柱获得纯化蛋白,经SDS-PAGE电泳显示相对分子质量为30 800。以该纯化蛋白免疫家兔,获得效价分别为1∶25 600和1∶1 600的抗血清。W estern-b lot结果显示该融合蛋白与经过空载体pGEX-6p-1表达的GST蛋白孵育的抗血清反应后有明显的特异性条带。结果表明:脑心肌炎病毒VP1蛋白抗原表位区150 bp编码基因在E.coli中获得正确表达,纯化后的蛋白具有抗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心肌炎病毒 VP1蛋白抗原表位 原核表达 抗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IL-6、iNOS 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4
4
作者 施开创 陈宏备 +3 位作者 胡杰 覃芳芸 郑喜邦 李军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44-51,共8页
为探讨脑心肌炎病毒(EMCV)感染后IL-6、iNOS基因的表达水平,从分子水平深入研究EMCV的致病机制,分别针对小鼠IL-6、iNOS及管家基因β-actin的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构建含有各自引物扩增序列的重组质粒作为阳性标准品,建立了检... 为探讨脑心肌炎病毒(EMCV)感染后IL-6、iNOS基因的表达水平,从分子水平深入研究EMCV的致病机制,分别针对小鼠IL-6、iNOS及管家基因β-actin的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构建含有各自引物扩增序列的重组质粒作为阳性标准品,建立了检测IL-6、iNOS和β-actin的TaqMan rea-ltime PCR检测方法。该方法线性关系好,IL-6、iNOS和β-actin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均达到0.998;敏感性高,初始模板的检出下限均达到1×101拷贝/μL;特异性强,只有以总RNA反转录成的cDNA为模板,并加入特异性引物和探针的反应才检测到荧光信号;重复性好,组内与组间的变异系数均小于2%。应用所建立的检测方法,对猪源EMCV GXLC株感染小鼠的脑、心脏中IL-6、iNOS mRNA的表达水平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TaqMan real-time PCR检测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可以用于小鼠IL-6、iNOS基因的检测及定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 IL-6 INOS 荧光定量PCR 脑心肌炎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脑心肌炎病毒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陆文俊 施开创 +3 位作者 屈素洁 莫胜兰 李向涛 钟诚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6-10,共5页
以猪脑心肌炎病毒(Encephalomyocarditis virus,EMCV)VP1重组蛋白为包被抗原,建立了检测EMCV血清抗体的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经优化,获得间接ELISA的最佳反应条件为抗原包被浓度0.625μg/mL... 以猪脑心肌炎病毒(Encephalomyocarditis virus,EMCV)VP1重组蛋白为包被抗原,建立了检测EMCV血清抗体的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经优化,获得间接ELISA的最佳反应条件为抗原包被浓度0.625μg/mL,待检血清稀释度为1∶40,封闭液为50g/L脱脂乳,酶标兔抗猪抗体稀释度为1∶6 000,底物显色时间为室温避光15min,血清样本阴阳性临界值为OD450nm值≥0.33。与口蹄疫病毒(Foot and mouth disease virus,FMDV)、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virus,CSFV)、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猪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PCV-2)抗体没有交叉反应。应用所建立的方法对广西2010年—2011年所采集的2 228份血清进行检测,被检血清样品平均阳性率为91.47%,被检猪场阳性率为100%。表明广西地区猪群感染普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心肌炎病毒 VP1重组蛋白 间接ELISA 血清学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细小病毒和猪源脑心肌炎病毒的二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2
6
作者 朱向博 刘业兵 +6 位作者 王晶钰 张晓杰 梁耀峰 王利勤 董睿 陈婷 李成山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31-35,共5页
试验旨在建立能同时检测猪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PPV)和猪源脑心肌炎病毒(encephalomyocarditis virus,EM-CV)的二重PCR检测方法。根据GenBank中PPV VP2基因和EMCV 3D基因序列,利用Premier 5.0软件设计出PPV和EMCV的特异性引物... 试验旨在建立能同时检测猪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PPV)和猪源脑心肌炎病毒(encephalomyocarditis virus,EM-CV)的二重PCR检测方法。根据GenBank中PPV VP2基因和EMCV 3D基因序列,利用Premier 5.0软件设计出PPV和EMCV的特异性引物。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能同时特异性检测PPV和EMCV的二重PCR方法,PPV和EMCV的敏感性检测极限分别达7.62和1.22×10-1pg/μL。通过对临床36份样品的检测结果表明,该二重PCR检测方法敏感、特异,适合于临床检测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PV EMCV 猪源脑心肌炎病毒 二重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株脑心肌炎病毒河南分离株VP1基因的序列测定与遗传进化分析
7
作者 常洪涛 陈陆 +5 位作者 杜季梅 杨霞 王新卫 赵军 姚惠霞 王川庆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4-28,共5页
为研究野猪家养在猪场脑心肌炎(EMC)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扮演的角色和鼠在不同猪源脑心肌炎病毒(EMCV)交叉感染中的作用,应用 RT-PCR和测序技术,对分离自河南省同一发病猪场的良种猪源、家养野猪源和鼠源EMCV 等3株病毒的VP1基因... 为研究野猪家养在猪场脑心肌炎(EMC)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扮演的角色和鼠在不同猪源脑心肌炎病毒(EMCV)交叉感染中的作用,应用 RT-PCR和测序技术,对分离自河南省同一发病猪场的良种猪源、家养野猪源和鼠源EMCV 等3株病毒的VP1基因进行序列比较和遗传进化分析,发现 EMCV可分为G1、G2和G33个群。3株分离病毒的遗传距离较近,核苷酸序列同源性高达99.6%~99.8%,并与国内猪源EMCV亲缘关系最近,同属于G1群,而与欧美毒株的亲缘关系较远,存在较大的地域差异。研究结果证实,野猪家养可传播EMCV并引起良种猪感染发病,鼠在不同猪源 EMCV的交叉感染、传播与流行中起到重要媒介作用;分离自同一猪场的良种猪源EMCV和家养野猪源 EMCV应是同一株病毒对不同猪种的感染,因而需要在野生动物家养活动中充分考虑自然疫源性疾病传播的生态学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心肌炎病毒 猪源 家养野猪源和鼠源毒株 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VP1 分子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脑心肌炎病毒VP2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识别表位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魏莹 盖新娜 +2 位作者 贾红 郭鑫 杨汉春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2009年第1期33-37,共5页
为获得针对猪源EMCV结构蛋白VP2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本试验以EMCV结构蛋白VP2为对象,将EMCV BJC3株VP2基因定向插入穿梭质粒中,构建重组腺病毒AdV-VP2,免疫BALB/c小鼠制备单克隆抗体,利用Pepscan技术对单抗识别的抗原位点进行分析。结... 为获得针对猪源EMCV结构蛋白VP2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本试验以EMCV结构蛋白VP2为对象,将EMCV BJC3株VP2基因定向插入穿梭质粒中,构建重组腺病毒AdV-VP2,免疫BALB/c小鼠制备单克隆抗体,利用Pepscan技术对单抗识别的抗原位点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间接ELISA及间接免疫荧光法筛选获得了2个阳性细胞克隆株,命名为C11和G8。经检测杂交瘤细胞培养上清抗体效价为1:1 600,腹水效价分别为1:2.56×106和1:1.28×106,中和试验鉴定均无中和活性。Western-blot鉴定表明获得的2株单抗均能识别原核表达的重组VP2蛋白。亚类鉴定结果显示2株单抗均为IgG2b亚类,轻链均为κ型。Pepscan分析结果显示,这2株单抗可分别识别EMCV VP2蛋白上的2个B细胞线性表位。本研究获得的蛋白十分接近于其天然构象,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病毒表面抗原位点的结构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心肌炎病毒 VP2蛋白 单克隆抗体 表位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脑心肌炎病毒分离株BJC3全长感染性克隆的构建与拯救病毒鉴定 被引量:2
9
作者 张国庆 朱书 +4 位作者 盖新娜 郭鑫 陈艳红 查振林 杨汉春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350-1357,共8页
本研究旨在建立猪脑心肌炎病毒(EMCV)的感染性克隆技术。利用RT-PCR分3段扩增出脑心肌炎病毒BJC3株的全基因组cDNA,依次克隆至低拷贝质粒pWSK29,构建出全长质粒pWSKBJC3/w,经体外转录和转染BHK-21细胞拯救病毒。结果表明,构建的全长cDN... 本研究旨在建立猪脑心肌炎病毒(EMCV)的感染性克隆技术。利用RT-PCR分3段扩增出脑心肌炎病毒BJC3株的全基因组cDNA,依次克隆至低拷贝质粒pWSK29,构建出全长质粒pWSKBJC3/w,经体外转录和转染BHK-21细胞拯救病毒。结果表明,构建的全长cDNA克隆具有感染性,在BHK-21细胞上可拯救出病毒。拯救病毒(命名为rVBJC3W)在BHK-21细胞上的生长特性与其亲本病毒BJC3一致,并保持了对小鼠的致病性。本研究成功构建了中国第1株猪脑心肌炎病毒的感染性克隆,为深入研究其分子致病机制提供了必要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心肌炎病毒 感染性克隆 病毒拯救 生长特性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莪术醇抗脑心肌炎病毒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
10
作者 孙盼盼 侯震 +5 位作者 郝至立 郑剑纲 孙娜 范阔海 尹伟 李宏全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41-348,共8页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发现莪术醇抗脑心肌炎病毒(Encephalomyocarditis virus,EMCV)的作用靶点及机制。【方法】利用PharmMapper、GeneCards数据库获得莪术醇抗EMCV的相关靶点;通过Cytoscape 3.7.2软件、STRING和DAVID...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发现莪术醇抗脑心肌炎病毒(Encephalomyocarditis virus,EMCV)的作用靶点及机制。【方法】利用PharmMapper、GeneCards数据库获得莪术醇抗EMCV的相关靶点;通过Cytoscape 3.7.2软件、STRING和DAVID数据库构建靶蛋白互作(PPI)网络并筛选关键靶点,对靶点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构建莪术醇抗EMCV靶点-通路网络;通过AutoDock Vina 1.1.2分析莪术醇与靶蛋白的结合能及结合模式。【结果】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显示,莪术醇抗EMCV的潜在靶点有9个,其中丝裂原活化激酶14(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14,MAPK14)、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1(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1,STAT1)、白蛋白(albumin,ALB)、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 2,IL2)可能是莪术醇抗EMCV的核心靶点,所得靶点参与C型凝集素受体信号通路、神经营养素信号通路和JAK-STAT信号通路等代谢通路,功能涉及调节炎症反应细胞因子的产生、蛋白激酶活性和药物结合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4种核心靶蛋白与莪术醇之间存在较强的结合能,均存在疏水形式的结合,其中ALB、STAT1和IL2与莪术醇之间还存在氢键结合。【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MAPK14、STAT1、ALB和IL2是莪术醇发挥抗EMCV作用的潜在靶点,本研究为莪术醇作为抗EMCV药物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和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莪术醇 脑心肌炎病毒(EMCV)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靶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心肌炎病毒感染Hela细胞的内吞途径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杨 许淑娟 +1 位作者 李琼毅 刘翊忠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89-197,共9页
旨在探究脑心肌炎病毒(Encephalomyocarditis virus,EMCV)是否通过内吞途径以及通过何种内吞途径感染细胞,分别采用内吞途径抑制剂、网格蛋白抑制剂、巨胞饮途径抑制剂和肌动蛋白抑制剂作用于Hela细胞后接种EMCV,通过TCID50、qRT-PCR和W... 旨在探究脑心肌炎病毒(Encephalomyocarditis virus,EMCV)是否通过内吞途径以及通过何种内吞途径感染细胞,分别采用内吞途径抑制剂、网格蛋白抑制剂、巨胞饮途径抑制剂和肌动蛋白抑制剂作用于Hela细胞后接种EMCV,通过TCID50、qRT-PCR和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病毒感染是否受影响。结果显示,内吞途径抑制剂和肌动蛋白抑制剂作用于Hela细胞后,TCID50、qRT-PCR和Western blot等检测结果提示EMCV的感染受到抑制。表明EMCV可通过肌动蛋白参与的内吞途径感染Hela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动蛋白 脑心肌炎病毒 人宫颈癌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脑心肌炎病毒2A蛋白的原核表达与纯化
12
作者 韩若婵 梁瑞英 +2 位作者 左玉柱 萧飒 崔尚金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454-3459,共6页
本试验对猪脑心肌炎病毒(encephalomyocarditis virus,EMCV)2A蛋白进行原核表达和纯化。采用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系统,将EMCV 2A基因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ET-28a-sumo中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ET28a-EMCV-2A,经PCR和测序鉴定无误。将重组原核... 本试验对猪脑心肌炎病毒(encephalomyocarditis virus,EMCV)2A蛋白进行原核表达和纯化。采用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系统,将EMCV 2A基因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ET-28a-sumo中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ET28a-EMCV-2A,经PCR和测序鉴定无误。将重组原核表达质粒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中,超声破碎后,2A蛋白的表达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通过优化蛋白表达条件,使目的蛋白能够实现可溶性表达。利用磁珠纯化方法对重组蛋白进行纯化,并以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进行双重鉴定。结果显示,本试验成功构建2A的重组表达质粒;重组蛋白分子质量约为25 ku,与预期大小一致;IPTG浓度1.0 mmol/L、16℃低温诱导16 h为最佳诱导条件,约有50%的蛋白呈现可溶性表达;纯化后获得2A重组蛋白。本试验通过对EMCV 2A蛋白的原核表达及纯化,成功获得纯度较高的EMCV 2A蛋白,为进一步阐明EMCV的分子致病机制以及研发基因疫苗和抗病毒药物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心肌炎病毒(EMCV) 2A蛋白 原核表达 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