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局部麻醉下应用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辅助单侧椎板入路双侧椎管减压(unilateral laminotomy for bilateral decompression,ULBD)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比较单次和两阶段局部麻醉的麻醉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目的:探讨局部麻醉下应用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辅助单侧椎板入路双侧椎管减压(unilateral laminotomy for bilateral decompression,ULBD)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比较单次和两阶段局部麻醉的麻醉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3年6月在我院接受局部麻醉下单侧双通道内镜辅助ULBD治疗的106例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1例,女性55例;年龄55~83岁(66.7±14.5岁)。病变节段:L3-417例,L4-536例,L5-S153例。Schizas分级:B级25例,C级36例,D级45例。其中52例患者采用单次局部麻醉,纳入单次麻醉组(A组);54例采用两阶段局部麻醉,纳入分次麻醉组(B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体重指数、手术节段、Schizas分级、美国麻醉师协会分级(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记录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手术时间,术前(T1)、术中暴露时(T2)、术中牵拉神经根时(T3)及手术结束即刻时(T4)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及心率,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随访时的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末次随访时使用MacNab评定标准评价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2例出现硬脊膜撕裂,未行硬脊膜修补;5例出现轻微头疼,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4例出现下肢疼痛、麻木较术前加重情况,给予对症处理,术后3~5d症状缓解或消失。所有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手术过程中生命体征均平稳,未出现意外事件。A组手术时间101.9±17.3min,B组103.6±15.9min,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T1和T2时的VAS评分、平均动脉压及心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T3和T4时A组患者的VAS评分、平均动脉压及心率均显著性高于B组(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的腰腿痛VAS评分、ODI与术前比较均显著性改善(P<0.05),两组同时间点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A组优31例,良14例,可7例,优良率86.5%;B组优36例,良13例,可5例,优良率90.7%,两组优良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局部麻醉下应用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辅助ULBD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两阶段局部麻醉较单次局部麻醉镇痛效果更好,对于伴有复杂基础疾病、全身麻醉风险高的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应用单孔分体内镜(one-hole split endoscope,OSE)技术行单侧减压或双侧减压治疗中老年单侧症状中重度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患者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21年1月~2021年12月应用OSE技术...目的:探讨应用单孔分体内镜(one-hole split endoscope,OSE)技术行单侧减压或双侧减压治疗中老年单侧症状中重度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患者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21年1月~2021年12月应用OSE技术行单侧减压与双侧减压治疗的中重度腰椎管狭窄症的中老年患者,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共12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单、双侧减压组(A、B组)分别为60例。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腰椎动力X线片的手术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及矢状位平移量(sagittal translation,ST)、入路侧关节面保留率及手术节段椎管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 of the canal,CAC)。术前及术后7d、3个月、18个月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估腰痛和腿痛程度,采用改良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功能改善情况,末次随访采用改良Macnab评估临床疗效,分析并比较两组手术前后临床疗效评估结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A组与B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及术中出血量均大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的腰痛及腿痛VAS评分、ODI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组内术后各指标随时间推移改善显著,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3个月、18个月B组腰痛及腿痛VAS评分和ODI均较A组改善更明显(P<0.05)。两组手术节段ST、ROM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关节面保留率B组较A组更高(P<0.05)。手术节段CAC术前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B组较A组更大(P<0.05),CAC改善率B组较A组更高(P<0.05);两组术后CAC较术前均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8个月的优良率A组为86.7%,B组为91.7%,两组间优良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1例术后出现健侧下肢麻木不适症状,B组发生1例轻度硬脊膜撕裂。结论:OSE技术行单侧减压和双侧减压治疗中老年单侧症状的中重度中央管及双侧侧隐窝狭窄LSS安全有效,早期临床疗效确切,其中双侧减压较单侧减压更充分,临床疗效更优,但远期疗效需进一步随访。展开更多
目的:比较大通道全内镜下椎间减压融合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2021年10月在我院行大通道全内镜下椎间减压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的47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目的:比较大通道全内镜下椎间减压融合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2021年10月在我院行大通道全内镜下椎间减压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的47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例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单侧固定组),男5例,女15例,年龄39~69岁(54.1±9.6岁);27例采用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双侧固定组),男9例,女18例,年龄40~70岁(57.8±9.4岁)。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性别、手术节段、疾病类型、随访时间等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手术前后的血红蛋白及变化值和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及术后3天、3个月、1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价腰腿痛,术前及术后3个月、1年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功能障碍情况;术后1年根据CT评价椎间融合情况,通过改良MacNab标准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均获得1年及以上随访,双侧固定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住院费用、住院时间均显著性高于单侧固定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血红蛋白值及血红蛋白变化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3天、3个月、1年的VAS评分及术后3个月、1年的ODI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两组同时间点VAS评分及ODI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单侧固定组10.0%vs双侧固定组11.1%)、术后1年融合率(单侧固定组90.0%vs双侧固定组92.6%)及改良MacNab优良率(单侧固定组90.0%vs双侧固定组88.9%)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大通道全内镜下椎间减压融合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均安全有效,与双侧固定相比,单侧固定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更具有优势。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局部麻醉下应用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辅助单侧椎板入路双侧椎管减压(unilateral laminotomy for bilateral decompression,ULBD)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比较单次和两阶段局部麻醉的麻醉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3年6月在我院接受局部麻醉下单侧双通道内镜辅助ULBD治疗的106例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1例,女性55例;年龄55~83岁(66.7±14.5岁)。病变节段:L3-417例,L4-536例,L5-S153例。Schizas分级:B级25例,C级36例,D级45例。其中52例患者采用单次局部麻醉,纳入单次麻醉组(A组);54例采用两阶段局部麻醉,纳入分次麻醉组(B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体重指数、手术节段、Schizas分级、美国麻醉师协会分级(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记录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手术时间,术前(T1)、术中暴露时(T2)、术中牵拉神经根时(T3)及手术结束即刻时(T4)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及心率,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随访时的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末次随访时使用MacNab评定标准评价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2例出现硬脊膜撕裂,未行硬脊膜修补;5例出现轻微头疼,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4例出现下肢疼痛、麻木较术前加重情况,给予对症处理,术后3~5d症状缓解或消失。所有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手术过程中生命体征均平稳,未出现意外事件。A组手术时间101.9±17.3min,B组103.6±15.9min,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T1和T2时的VAS评分、平均动脉压及心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T3和T4时A组患者的VAS评分、平均动脉压及心率均显著性高于B组(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的腰腿痛VAS评分、ODI与术前比较均显著性改善(P<0.05),两组同时间点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A组优31例,良14例,可7例,优良率86.5%;B组优36例,良13例,可5例,优良率90.7%,两组优良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局部麻醉下应用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辅助ULBD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两阶段局部麻醉较单次局部麻醉镇痛效果更好,对于伴有复杂基础疾病、全身麻醉风险高的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文摘目的:探讨应用单孔分体内镜(one-hole split endoscope,OSE)技术行单侧减压或双侧减压治疗中老年单侧症状中重度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患者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21年1月~2021年12月应用OSE技术行单侧减压与双侧减压治疗的中重度腰椎管狭窄症的中老年患者,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共12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单、双侧减压组(A、B组)分别为60例。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腰椎动力X线片的手术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及矢状位平移量(sagittal translation,ST)、入路侧关节面保留率及手术节段椎管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 of the canal,CAC)。术前及术后7d、3个月、18个月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估腰痛和腿痛程度,采用改良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功能改善情况,末次随访采用改良Macnab评估临床疗效,分析并比较两组手术前后临床疗效评估结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A组与B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及术中出血量均大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的腰痛及腿痛VAS评分、ODI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组内术后各指标随时间推移改善显著,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3个月、18个月B组腰痛及腿痛VAS评分和ODI均较A组改善更明显(P<0.05)。两组手术节段ST、ROM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关节面保留率B组较A组更高(P<0.05)。手术节段CAC术前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B组较A组更大(P<0.05),CAC改善率B组较A组更高(P<0.05);两组术后CAC较术前均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8个月的优良率A组为86.7%,B组为91.7%,两组间优良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1例术后出现健侧下肢麻木不适症状,B组发生1例轻度硬脊膜撕裂。结论:OSE技术行单侧减压和双侧减压治疗中老年单侧症状的中重度中央管及双侧侧隐窝狭窄LSS安全有效,早期临床疗效确切,其中双侧减压较单侧减压更充分,临床疗效更优,但远期疗效需进一步随访。
文摘目的:比较大通道全内镜下椎间减压融合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2021年10月在我院行大通道全内镜下椎间减压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的47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例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单侧固定组),男5例,女15例,年龄39~69岁(54.1±9.6岁);27例采用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双侧固定组),男9例,女18例,年龄40~70岁(57.8±9.4岁)。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性别、手术节段、疾病类型、随访时间等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手术前后的血红蛋白及变化值和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及术后3天、3个月、1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价腰腿痛,术前及术后3个月、1年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功能障碍情况;术后1年根据CT评价椎间融合情况,通过改良MacNab标准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均获得1年及以上随访,双侧固定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住院费用、住院时间均显著性高于单侧固定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血红蛋白值及血红蛋白变化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3天、3个月、1年的VAS评分及术后3个月、1年的ODI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两组同时间点VAS评分及ODI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单侧固定组10.0%vs双侧固定组11.1%)、术后1年融合率(单侧固定组90.0%vs双侧固定组92.6%)及改良MacNab优良率(单侧固定组90.0%vs双侧固定组88.9%)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大通道全内镜下椎间减压融合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均安全有效,与双侧固定相比,单侧固定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更具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