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23篇文章
< 1 2 1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ationality,Logic and Critical Thinking Education in China
1
作者 Zhang Cunjian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85-197,共13页
In uncovering the mechanisms of teaching critical thinking in China,scholars tend to ignore the re-quirement of rational thinking in teaching.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of rational presuppositions of critical thinking i... In uncovering the mechanisms of teaching critical thinking in China,scholars tend to ignore the re-quirement of rational thinking in teaching.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of rational presuppositions of critical thinking in Western cultures,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while Western critical thinking presets a kind of rationality which is biased to-wards descriptive logic rather than prescriptive logic, the virtue - centered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cultivates a gener-al habit of using methods of prescriptive logic. Descriptive logic accounts for “how to get” true judgments while pre- scriprive logic aims at explaining “why a true judgment is true”. Critical thinking education in China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role descriptive logic plays. The fact that the new - media infomiarion disseminarion is deepening in- tercultiiral communication makes it necessary to implement critical thinking education in China,but the implementa-tion should be focused on cultivating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organize discourse in a logical wa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TIONALITY logic critical thinking education DISCOURSE COMPETE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inese and Western Thinking Patterns and Value Orientation Based 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2
作者 Cui Can Duan Cheng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09-216,共8页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CC),due to the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values,there are great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thinking patterns,which often lead to cultural conflicts.Cultural differ...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CC),due to the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values,there are great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thinking patterns,which often lead to cultural conflicts.Cultural differences cover a wide range,an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great influenc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CC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inking patterns and value orientation in daily life in China and the West,and intends to find out the reasons behind and come up with solu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inking patter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CC) value orient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设教育强国,未来学校何为 被引量:3
3
作者 顾明远 孔苏 +1 位作者 郭昶 王凯 《重庆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共6页
为促进未来学校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人才,引导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助力教育强国建设,顾明远先生深刻阐释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认为教育要为培养高水平的科学技术人才做出贡献,要为全体人民的共同... 为促进未来学校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人才,引导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助力教育强国建设,顾明远先生深刻阐释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认为教育要为培养高水平的科学技术人才做出贡献,要为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打好基础。顾明远先生认为,教师的成长应当经历5项修炼,包括热爱教育、锤炼、学习、创新和收获。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关注如何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人工智能是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阶段,人工智能必然会改变我们的教育,改变教育生态和教育方式。利用信息技术,我们要处理好3组关系:一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二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关系;三是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 教育家精神 创新思维 未来教育 人工智能 个性化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破“五唯”立多维:教育评价改革何以回归教学之本 被引量:5
4
作者 刘振天 钟蕊坤 《现代教育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共12页
教育评价改革已经成为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长期以来,传统的“五唯”评价体系过于依赖教育量化指标,忽视了教育的多样性、综合性、丰富性、人文性等复杂品性。“五唯”评价体系严重背离了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偏离了学校办... 教育评价改革已经成为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长期以来,传统的“五唯”评价体系过于依赖教育量化指标,忽视了教育的多样性、综合性、丰富性、人文性等复杂品性。“五唯”评价体系严重背离了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偏离了学校办学的核心目标:在认识论上表现为机械片面,缺乏对教育的多元化理解;在价值论和实践论上趋向功利主义,仅关注教育的短期和表面成果;在管理学上,落入形式主义和技术至上的陷阱。要破解上述困境,需要破除“五唯”评价体系,代之以新的多维评价体系,推动高校回归育人本位。在认识论层面,教育评价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标准,致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在价值论层面,教育评价应突出质量导向与贡献导向;在实践论层面,教育评价应向教学工作倾斜,提升教学评价的分量和占比;在管理学层面,需要进一步完善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改进评价标准、程序和方法,健全高校师生和社会用人部门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评价 教育评价体系 “五唯”评价 教学为本 多维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性·逻辑·精神: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分析框架与战略定位 被引量:8
5
作者 朱德全 冯丹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3,23,共12页
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有效推进建立在对其属性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基础上。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复合概念,涵括“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三重子概念,分别对应治理对象、治理本体、治理样态三重内核,体现出三重属性,分别是“职普... 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有效推进建立在对其属性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基础上。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复合概念,涵括“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三重子概念,分别对应治理对象、治理本体、治理样态三重内核,体现出三重属性,分别是“职普比较”下的差异融通贯通属性、“国家中心”下的多元主体协作属性以及“时空交错”下的动静质量迭代属性。然而,在推进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当前仍普遍存在三大典型问题:一是趋同普通教育、脱离人本中心、纵向衔接薄弱的职教属性悬浮问题,二是转型目的不清、主体权责不定、合作体系不全的治理范式模糊问题,三是制度“规训”主导、技术“座架”支配、主体“私益”满足的现代化定位偏误问题。未来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应以扎根“三重”职教属性为理性根据,以贯通“五业”(即行业、企业、职业、专业、学业)治理属性为逻辑理路,以追寻“中国式”现代化属性为精神旨归,从理性、逻辑、精神的综合视域出发,重新厘定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逻辑路向与战略定位,以实现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立足“职教”、回归“本业”、走向“善治”的终极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职业教育治理 治理现代化 本质属性 战略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涵再辨与实施路径 被引量:1
6
作者 董艳 于浩 陈辉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7-65,117,共10页
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素养导向教育的新范式,旨在整合相互关联的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然而,实践中这一模式暴露出目标定位模糊、整体思维不足及边界意识缺乏等问题。该文梳理现有研究,探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主要实践困... 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素养导向教育的新范式,旨在整合相互关联的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然而,实践中这一模式暴露出目标定位模糊、整体思维不足及边界意识缺乏等问题。该文梳理现有研究,探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主要实践困境,并重审其内涵,认为其包含知识整合与学科本位的辩证统一、主题导向与问题驱动的逻辑循环、教学相长与协作探究的动态定位、以及动态反馈与过程优化的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基于此,提出实践路径,包括优化教学载体、设计驱动问题与情境创设、营造开放包容的教学环境、设计动态适应的教学支架、提供高质量双向反馈和将设计理念转化为高支持实践六个方面,旨在推动跨学科主题学习在智能化与灵活化的道路上持续深化。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反思,重塑其理念,确保在教育实践中的有效落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学科主题学习 知识整合 学科本位 教育改革 智能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强国建设视域下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取向 被引量:1
7
作者 孙琳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6-37,共12页
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进入了强国建设时代。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使命目标决定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强国的系统论述是职业教育政策制定的出发点、方向标和方法论基础。职业教育政策的基本走向应该在提升定位... 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进入了强国建设时代。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使命目标决定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强国的系统论述是职业教育政策制定的出发点、方向标和方法论基础。职业教育政策的基本走向应该在提升定位功能、扩大服务领域、承担社会责任、引领国际发展等方面重新谋划,把握职业教育支撑国家战略的定位,以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加快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提质升级;把握促进教育公平的国家基本教育政策,重新诠释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价值;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主线和时代要求,整体谋划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路、重点内容和实施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 职业教育 政策取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展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困境与路径 被引量:1
8
作者 周密 李明 杨欣 《现代教育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6-36,共11页
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发展新质生产力与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相互耦合,其表现: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明晰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向度;另一方面,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赋能新质... 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发展新质生产力与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相互耦合,其表现: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明晰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向度;另一方面,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因此,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应契合教育需求、满足现实需求、顺应时代需求。然而,高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着多重困境,主要表现在机制阻滞、模式断层、制度壁垒三个方面。为了克服这些困境,可以通过健全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强化拔尖创新人才识别与动态管理;创新培养模式,打破知识壁垒与迭代困境;重构高校管理制度设计,健全制度体系与协同机制。从而,构建“精准选拔—跨界培养—生态赋能”的协同机制,以全面提升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激发新质生产力潜能,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拔尖创新人才 高等教育 培养目标 创新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面教育非实证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刘庆昌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6-62,共17页
人类使用非实证研究方法所取得的教育认识成果是不容忽视的,但客观上却存在着对教育非实证研究的质疑和贬抑。应当说这样的质疑和贬抑多少有些意气用事,并不能使教育非实证研究无端地消逝。实际上,“教育”具有非经验和非事实的侧面,这... 人类使用非实证研究方法所取得的教育认识成果是不容忽视的,但客观上却存在着对教育非实证研究的质疑和贬抑。应当说这样的质疑和贬抑多少有些意气用事,并不能使教育非实证研究无端地消逝。实际上,“教育”具有非经验和非事实的侧面,这就决定了非实证方法在教育学研究中的必然存在;而“教育”的非自然性,则决定了教育学研究中的求知和致用目的达成,均须以非实证方法为主导。非实证是与实证相对应的存在,因而在完整的研究方法思考中,理应对等地构建出其具体的内容结构,而思辨和解释应是其核心要素。在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研究的影响下,教育非实证研究目前已呈现出多元并存的格局,研究者使用的具体方法类型有:意欲探源的形而上学方法、旨在清思的分析哲学方法、面向事情本身的现象学方法、强调理解的解释学方法,以及与逻辑方法对应的历史哲学方法等。相信此种格局的延续必将有利于教育非实证研究方法的理论建构,并最终促成教育学研究理性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学研究 非实证研究 实证研究 理论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工科+新农科背景下农林院校农业机械学课程思政建设探索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顺 李兆东 +4 位作者 况福明 熊玮 王韦韦 秦宽 伍德林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266-268,共3页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从事农业生产机械化专业人才需求大,对农林院校机械类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理想塑造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教学目标的重要抓手,也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从事农业生产机械化专业人才需求大,对农林院校机械类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理想塑造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教学目标的重要抓手,也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要途径。探讨了“新工科”“新农科”融合建设背景下“工农”交叉属性课程的思政教学目标,并从教学目标重塑、教学内容重构、教学方法重设3个方面探索了农业机械学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寻求非思政类专业课程价值引领、知识传授与能力提升协同育人方法,为农林院校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与教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机械学 课程思政 问题导向 “工农”交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城市教育学的可能性 被引量:1
11
作者 康永久 何芳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46,共11页
很早,就有一种把小孩集中起来送到乡下的想法。在卢梭的《爱弥儿》那里,城市则被直接斥为“坑陷人类的深渊”。与卢梭思想一脉相承的裴斯泰洛齐,他所倡导的要素教学法本身也是一套穷人教育学,或伯恩斯坦所说的作为再生产系统的可见的教... 很早,就有一种把小孩集中起来送到乡下的想法。在卢梭的《爱弥儿》那里,城市则被直接斥为“坑陷人类的深渊”。与卢梭思想一脉相承的裴斯泰洛齐,他所倡导的要素教学法本身也是一套穷人教育学,或伯恩斯坦所说的作为再生产系统的可见的教育学。现实中,经常可以见到那种对于乡土文化与劳动教育的强调,对城市的教育学意蕴也未真正认可。尽管要素教学法最终指向城市,反映的却是乡土中追求实用性或功能满足的那一面。当今那样一种“‘关于’乡土的文化”,也只是城市社会的一种文化乡愁。甚至马克思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本身也是城市取向的。城市有闲者那种总是试图突破边界、呈现自我、追求技艺的本能、做力量的炫耀性展示、触摸另一个世界的教育学,正是帮助我们跳出农村那种狭隘的共同体的教育依仗。看不到城市与乡村的相互贯通,我们就会从根本上误解乡土与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取向 城市教育学 穷人教育学 劳动教育 有闲者的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家精神引领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形象的塑造与实现 被引量:1
12
作者 唐克军 夏春秋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3,共5页
教育家精神为塑造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良好形象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它有助于锚定思政课教师个体发展的精神目标,凝练思政课教师典型榜样的精神标识,增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精神动力。教育家精神引领高校思政课... 教育家精神为塑造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良好形象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它有助于锚定思政课教师个体发展的精神目标,凝练思政课教师典型榜样的精神标识,增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精神动力。教育家精神引领高校思政课教师形象塑造的方式,可以从信念锻造、德性涵养、为学恪守、人格熏陶四个方面把握,淬炼高校思政课教师深邃远识的政治底蕴,陶冶以身垂范的道德情操,秉持求真至诚的治学风范,形塑浸润人心的独特魅力。教育家精神引领下高校思政课教师形象的塑造,应强化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理想信念,塑造政治形象;注重榜样示范,关照道德品质;坚持问题导向,匡正治学作风;激发内生动力,增强人格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 高校 思政课教师 形象塑造 理想信念 榜样示范 问题导向 内生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成效逻辑转向增值逻辑:数字化技术支持教师评价改革的未来指向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南中 邱骏鹏 《远程教育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5-93,共9页
当前,效率主义主导的教师评价遵循成效逻辑,导致教师的关注视角从“教学”转向“成果”,进而引发了评价中的异化现象,如强调问责而非促进教师成长、重视指标完成而忽视教师综合能力提升、偏向个体诉求而忽略公共需求、关注个人发展速度... 当前,效率主义主导的教师评价遵循成效逻辑,导致教师的关注视角从“教学”转向“成果”,进而引发了评价中的异化现象,如强调问责而非促进教师成长、重视指标完成而忽视教师综合能力提升、偏向个体诉求而忽略公共需求、关注个人发展速度而忽视集体协同等。为了纠正这些问题,教师评价应转向以能力增值为导向的评价逻辑。参考“技术—制度—文化”分析框架,结合技术赋能理论与生态理论,并秉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研究设计了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增值评价体系,涵盖其内涵、优势、运行思路和技术架构。该体系强调教师评价中的人文关怀与德性主张,旨在减轻教师负担的同时,营造“诗意栖居”的育人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效逻辑 增值逻辑 教师评价 数字化转型 教师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翻译学的研究谱系及其思维形态
14
作者 罗迪江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31,105,共16页
鉴于生态翻译学研究的学科归属性与理论融合性,译学界需要对生态翻译学的研究谱系与思维形态进行系统性归纳与学理式提炼,以展现生态翻译学理论体系的全貌。生态翻译学的研究谱系包含理论研究、描写研究与应用研究,其中“四生观”属于... 鉴于生态翻译学研究的学科归属性与理论融合性,译学界需要对生态翻译学的研究谱系与思维形态进行系统性归纳与学理式提炼,以展现生态翻译学理论体系的全貌。生态翻译学的研究谱系包含理论研究、描写研究与应用研究,其中“四生观”属于理论研究中普遍理论的范畴,“三生相”属于描写研究的对象,“绿色翻译”是应用研究的新议题。生态翻译学的思维形态包含生命思维、生存思维与生态思维,其中生命思维关涉的是“翻译即文本移植”的思维形态,生存思维关注的是“翻译即适应选择”,生态思维探讨的是“翻译即生态平衡”。生态翻译学研究谱系与思维形态的系统形成对构建生态翻译学话语体系与知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翻译学 研究谱系 翻译 生命思维 生存思维 生态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鲁纳叙事思维视域下儿童教育的理论阐释与实践探索
15
作者 张卫民 陈晨 《学前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0-78,共9页
叙事思维是儿童认知发展的根本范式,是儿童教育的核心。但是围绕叙事思维的儿童教育出现了认识与实践的偏差。布鲁纳对于叙事思维的深溯与重构,给予儿童教育更为清晰的理论引领和更具有操作性的实践指导。布鲁纳叙事思维具有:文化中介... 叙事思维是儿童认知发展的根本范式,是儿童教育的核心。但是围绕叙事思维的儿童教育出现了认识与实践的偏差。布鲁纳对于叙事思维的深溯与重构,给予儿童教育更为清晰的理论引领和更具有操作性的实践指导。布鲁纳叙事思维具有:文化中介性、解释学循环参与、意义生成能动性。对于儿童教育的理论启示:朝向儿童的客观世界、引领儿童的意义世界、通达儿童的关系世界。对于儿童教育实践层面的启示有两个方面。实践原则包括:情境原则、多元原则、交互原则。实践策略包括:诗意化儿童教育的叙事情境、立体化儿童教育的叙事呈现、网络化儿童教育的叙事链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教育 布鲁纳 叙事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职业教育数字化政策的基本内容与经验借鉴 被引量:1
16
作者 祁占勇 吴仕韬 《职教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0-128,共9页
面对教育数字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世界各国把政策制定作为推动职业教育数字化变革的关键保障。依托罗斯威尔和泽格菲尔德的政策工具分类框架能够将国外职业教育数字化政策划分为以“出台数字化战略框架”为依托的环境型政策,以“保障数... 面对教育数字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世界各国把政策制定作为推动职业教育数字化变革的关键保障。依托罗斯威尔和泽格菲尔德的政策工具分类框架能够将国外职业教育数字化政策划分为以“出台数字化战略框架”为依托的环境型政策,以“保障数字经费投入”“重视数字技能培训”“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为内容的供给型政策和以“激发多主体参与”为导向的需求型政策。其中,数字战略框架是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依靠,保障数字经费投入是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支柱,重视数字技能培训是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是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心,激发多主体参与是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动力。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还缺乏系统完备的政策体系,还要从科学规划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框架、加强以“数字本位”为内核的供给型政策建设、完善以“产教融合”为导向的需求型政策工具、加快部署建设“数字校园”的基础性工程等维度着手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高质量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数字化 职业教育数字化政策 环境型政策工具 供给型政策工具 需求型政策工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工作研究——以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巩立超 《畜牧兽医杂志》 2025年第2期142-146,共5页
“课程思政”背景下,以思想政治教育推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是当前高校教育重点内容。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作为高校育人的核心力量,肩负着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在新的思政教育环境下,加快协同育人机制建设,让高校辅导... “课程思政”背景下,以思想政治教育推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是当前高校教育重点内容。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作为高校育人的核心力量,肩负着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在新的思政教育环境下,加快协同育人机制建设,让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协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是实现“三全育人”的必要途径,还能进一步促进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提高思政育人的精度,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基于此,文中概述协同育人的基本内涵,阐述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工作的重要作用,探讨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模式构建原则,分析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在协同育人工作中的问题,探究“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工作路径,旨在为高校提高思政育人效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高校辅导员 专业课教师 协同育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数字事权的失序与重建
18
作者 余胜泉 王莉莉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30,86,共12页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领域正经历着深刻的数字化变革。然而,这一进程也带来教育数字事权边界日益模糊的问题。不同层级的平台均要求学校进驻,造成基层数字负担沉重、数字形式主义之风盛行、教育业务流程失衡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领域正经历着深刻的数字化变革。然而,这一进程也带来教育数字事权边界日益模糊的问题。不同层级的平台均要求学校进驻,造成基层数字负担沉重、数字形式主义之风盛行、教育业务流程失衡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某些行政权力的失序。其根源在于数字化关注了技术系统,却没有关注业务与制度体系变革,未能真正促进各级政府教育数字事权间的深度协作。因此,需要重构教育数字事权秩序,关键在于重构数字化时代的权责配置、业务流程、服务模式和数据要素。具体实践方法是以微服务架构为支撑,通过低代码开发组件赋能各级政府,使其在各自事权范围内灵活定制和部署服务组件,实现跨层级、跨部门的业务流程编排,打破信息壁垒,构建更加开放、协作的教育数字生态系统,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提升教育治理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事权 教育数字事权 数字权力 微服务架构 服务导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教育的学科思维及时代转向
19
作者 王兆璟 王雅卓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9-106,共8页
学科思维作为比较教育学科建树的统领,在一脉相承教育学普适性的同时,又充分彰显其独特性。在全球化发展进程中,比较教育学科应时代需要,知识体系日益丰富,学科话语逐渐凸显,并逐步实现多学科、跨学科融合创新发展。然而,比较教育学学... 学科思维作为比较教育学科建树的统领,在一脉相承教育学普适性的同时,又充分彰显其独特性。在全球化发展进程中,比较教育学科应时代需要,知识体系日益丰富,学科话语逐渐凸显,并逐步实现多学科、跨学科融合创新发展。然而,比较教育学学科思维仍存在着固化、简单化、窄化的缺陷,囿于科学性、精确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困扰之中。在智能时代,基于学科文化,应坚守学科研究客观基础,开启精准化思维起点,建构共生型思维模式,勾勒空间式思维图景,规制比较教育学科思维,进而实现比较教育学科体系全息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思维 比较教育学 学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法律规范的类型区分与体系归属
20
作者 周恒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9-38,共10页
对教育法典范围的确定而言,类型化思维能够帮助识别既有的教育法律规范,研判教育生活实践中的法权要求,确保入典规范的体系性。以教育法律规范所在法律文本的立法目的、法律调整对象、对应的监管部门、教育事项的制度定位为标准,教育法... 对教育法典范围的确定而言,类型化思维能够帮助识别既有的教育法律规范,研判教育生活实践中的法权要求,确保入典规范的体系性。以教育法律规范所在法律文本的立法目的、法律调整对象、对应的监管部门、教育事项的制度定位为标准,教育法律规范可以区分为核心教育法律规范、准核心教育法律规范、领域交又型教育法律规范与手段交叉型教育法律规范四种类型。核心教育法律规范应整体纳入教育法典,并补充普通高中教育、残疾人教育、国家教育考试与终身教育立法,其规范特征构成了识别其他教育法律规范是否入典的标准;准核心教育法律规范将学校教育规范拆分纳入教育法典;领域交叉型教育法律规范仅将原则性条款纳入教育法典,补充人工智能教育与教育对外开放的原则性条款;手段交叉型教育法律规范不宜纳入教育法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法律规范 类型化思维 教育法典 教育立法 法典范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