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1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秦岭现代化山域绿色产业体系的内涵界定与构建路径
1
作者 白永秀 闫雪培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29,共12页
中国山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却鲜有文献将山域经济及其独特的产业体系从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剥离出来、辨清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生态保护是山域产业发展的根本遵循,本文以秦岭山域产业体系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秦岭资源禀赋和... 中国山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却鲜有文献将山域经济及其独特的产业体系从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剥离出来、辨清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生态保护是山域产业发展的根本遵循,本文以秦岭山域产业体系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秦岭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的基础上,提出秦岭应构建以文化产业为灵魂、以生态旅游产业为载体、以生态产业为本色、以特色农业产业为基础的“文旅生农”一体化协同推进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融合、智能、安全的现代化山域绿色产业体系。通过文化产业大众化、旅游产业生态化、生态资源产业化、农业产业特色化以及“文旅生农”一体化,稳步构建秦岭现代化山域绿色产业体系。将秦岭大保护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相结合,切实推进秦岭大保护融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实行绿色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 绿色可持续发展 现代化山域绿色产业体系 “文旅生农”一体化 资源禀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西经济差距变迁的总体趋势、驱动机制及政策建议
2
作者 李晨 张可云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2-151,共10页
东西经济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瓶颈,缩小东西经济差距是新时代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自1999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东西部地区相对差距经历了减速扩大、快速缩小、波动调整、缩小放缓四个时期,当前呈现小幅反弹态势。该变... 东西经济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瓶颈,缩小东西经济差距是新时代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自1999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东西部地区相对差距经历了减速扩大、快速缩小、波动调整、缩小放缓四个时期,当前呈现小幅反弹态势。该变迁轨迹受两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一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进程中形成的促进东西经济差距缩小的成功经验,主要包括以基础设施建设筑牢发展基础、以产业协同发展激活发展动能、以深化对外开放重塑发展格局、以多元协同治理凝聚发展合力;二是持续缩小东西经济差距存在的现实挑战,主要表现为西部地区的投资难以延续高速增长态势、出口贸易遭遇压力和产业体系竞争力有待提高。新时代深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需针对东西经济差距变迁的新趋势与新挑战,以区域战略融合联动为主线、以国际和区域合作为抓手、以产业体系培育为重点、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保障,加快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从而形成缩小东西经济差距的持续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西经济差距 西部大开发 区域协调发展 共同富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农业经济韧性的内在机理与实证检验 被引量:1
3
作者 史鹏怡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220-228,共9页
基于2013—202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与门槛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经济韧性具有正向促进效应,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数字乡村建... 基于2013—202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与门槛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经济韧性具有正向促进效应,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数字乡村建设通过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增强农业经济韧性;相较于粮食主产区与高韧性水平区,非粮食主产区与低韧性水平区内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农业经济韧性的效果较弱。建议持续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发挥农业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多举措增强农业经济韧性,为中国建设农业强国奠定基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建设 农业经济韧性 农业基础设施 区域经济发展 非线性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及其时空特征研究
4
作者 郭帅君 吕微 《江西农业学报》 2025年第2期114-123,共10页
基于新发展理念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构建了长江经济带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利用熵值法对2013—2022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结合莫兰指数和基尼系数法测算了11个省市的空间相关性和区域差异。结果表... 基于新发展理念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构建了长江经济带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利用熵值法对2013—2022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结合莫兰指数和基尼系数法测算了11个省市的空间相关性和区域差异。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农业高质量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但仍呈现波动性增长的趋势;5个维度中开放发展和创新发展占比和贡献值最大;各省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逐渐呈现出以高层次为主导的格局,并呈现出集聚现象,但是各省市之间的互动关联性不高;区域间差异是长江经济带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差异来源。基于此,提出了增强农业科技创新和研发力度、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制定差异化政策进而强化地区辐射带动作用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熵值法 农业高质量发展 长江经济带 区域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南华地区土壤质量及绿色富硒富锗产地适宜性评价
5
作者 程琰勋 赵萌生 +7 位作者 徐磊 郑洪福 赵见波 李锁明 蒋潇 瞿镪 赵晨阳 李明 《农学学报》 2025年第3期36-44,共9页
本研究旨在综合评价滇中南华地区的土壤养分、土壤环境、土壤质量和绿色富硒富锗产地土壤环境质量。通过分析在滇中南华地区开展的1:250000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获得的630份表层土壤样本数据,依据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对上述指标进行... 本研究旨在综合评价滇中南华地区的土壤养分、土壤环境、土壤质量和绿色富硒富锗产地土壤环境质量。通过分析在滇中南华地区开展的1:250000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获得的630份表层土壤样本数据,依据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对上述指标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养分总体为中等—较丰富水平,一等、二等养分充足的土壤占37.19%,三等土壤占42.35%;土壤环境整体较好,一等土壤(无风险)占比达到80.19%,二等土壤(风险可控)占比为19.41%,三等土壤(风险较高)占比仅为0.40%;土壤质量综合等级总体为优质—良好水平,一等(优质)和二等(良好)土壤占比达到60.26%;达到AA级绿色富硒产地标准的土壤占比为2.78%,面积为63 km^(2);达到AA级绿色富锗产地标准的土壤占比为28.5%,面积为646 km^(2);达到AA级绿色富硒富锗产地标准的土壤占比为2.78%,面积为63 km^(2)。研究区土壤养分较为充足,土壤环境总体较好,具有发展绿色富硒富锗食品的广阔前景。本研究对在滇中地区建立绿色富硒富锗种植、养殖实验基地以及开发绿色富硒富锗农畜产品提供了科学依据,助力了南华地区生态农业建设、地方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事业,对滇中地区发展绿色农业和土地利用规划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质量 绿色产地 富硒 富锗 滇中 滇中南华地区 土壤养分 土壤环境 土壤质量 生态农业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楼兰地区史前农业遗存及其价值探赜
6
作者 孙海芳 刘学堂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34,共9页
古楼兰地区是史前东西方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区域。农业考古所见小麦、黍、粟等粮食遗存,以及麻黄枝、各类草编器等植物遗存,见证了该区域自然生态环境与先民生计模式的发展变迁。小河墓地中的小麦颗粒保存完好程度在世界粮食考古史... 古楼兰地区是史前东西方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区域。农业考古所见小麦、黍、粟等粮食遗存,以及麻黄枝、各类草编器等植物遗存,见证了该区域自然生态环境与先民生计模式的发展变迁。小河墓地中的小麦颗粒保存完好程度在世界粮食考古史上罕见,是六倍体小麦在中国史前存在的明确考古证据。新疆是中国小麦起源与东传的关键区域,西方来源的小麦与东方来源的粟、黍在楼兰地区交汇,推动了古代西域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展现了早期东西方两大农业文化系统的交流交融,以及新疆先民对中华文明形成发展所做的历史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楼兰地区 农业考古遗存 生态环境 生计模式 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对中国脱贫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PSM-DID方法的实证分析
7
作者 张帅航 原野 +4 位作者 苗颖凤 曹辰瑜 赵嘉瑜 王霜 李倩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30-940,共11页
探究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对中国脱贫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可为脱贫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及后脱贫时代相对贫困地区乡村振兴工作提供科学依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PSM-DID)模型,对我国“十三五”期间及“十四五”期间第一批、第二... 探究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对中国脱贫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可为脱贫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及后脱贫时代相对贫困地区乡村振兴工作提供科学依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PSM-DID)模型,对我国“十三五”期间及“十四五”期间第一批、第二批国家级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山水工程”)共涉及的58个国家级脱贫县和与其自然社会经济本底条件类似的182个未列入国家“山水工程”的脱贫县的2010—2020年的经济面板数据进行对比,测度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对中国脱贫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相对于未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脱贫地区,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脱贫县经济发展速率显著提高了0.0329,这一结论在进行了平衡性检验、平行趋势检验及安慰剂检验等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2)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实施中,宜考量工程实施带动经济发展的近远期效应。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作为可持续推动脱贫地区经济发展重要手段,宜在完善相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制度的基础上,给脱贫地区更多政策支持,助力其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 脱贫地区 经济发展 PSM-DI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省级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指数研究
8
作者 郝春旭 薛丽蓉 +3 位作者 吴黠 赵元浩 彭忱 韩聪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1-138,I0007,F0003,共10页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收集了2016—2022年除西藏和港澳台地区外中国30个省份的基础数据,建立了一套适用于中国省级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评估指标体系,...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收集了2016—2022年除西藏和港澳台地区外中国30个省份的基础数据,建立了一套适用于中国省级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评估指标体系,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进行动态评估综合分析与区域异质性分析,提出促进技术研发投入科学化、分区域制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健全评估体系、推进评价信息化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高质量发展 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省级地区 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潍坊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9
作者 周明锋 么学静 尹海德 《南方农机》 2025年第15期69-71,共3页
潍坊市农业机械化装备和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存在基层覆盖率低、供需体系与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和障碍性因素,直接影响潍坊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质量和整体效能发挥。因此,有必要综合剖析阻碍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和科技服务体系... 潍坊市农业机械化装备和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存在基层覆盖率低、供需体系与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和障碍性因素,直接影响潍坊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质量和整体效能发挥。因此,有必要综合剖析阻碍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和科技服务体系建立的诱因。文章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调查问卷、定量分析等方法对潍坊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进行了全面剖析,并结合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特点,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潍坊市地区反馈信息和跟踪结果表明,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及服务体系改善方案实施半年后,农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明显提升,农技基础水平和掌握程度明显提高,农机推广力度加大,普及率和覆盖率双双攀升。本研究成果有助于全面提高农民的科技素养和农产品附加值,培养更多新型农业技术带头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最终实现“农业4.0”和农业转型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 科技服务体系 区域经济发展 农业4.0 农业转型升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战略下推动农村基层党建“根深叶茂”的思考
10
作者 张旭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7期171-174,共4页
为探讨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基层党建的作用,该文分析党的基层组织在推动乡村经济、文化、社会治理和生态建设中的核心作用。结果表明,基层党组织在提供政治引领、文化推动、社会治理和生态保护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部分地区基... 为探讨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基层党建的作用,该文分析党的基层组织在推动乡村经济、文化、社会治理和生态建设中的核心作用。结果表明,基层党组织在提供政治引领、文化推动、社会治理和生态保护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部分地区基层党建存在力量不足、凝聚力弱、组织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限制党组织的功能发挥。加强党务工作者的培训、创新组织设置和优化服务机制是提升基层党建效能、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基层党建 经济发展 社会治理 生态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省社会-农业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性评估
11
作者 田琨 庄定裕 +1 位作者 白雪冬 卜祥松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84-88,98,共6页
以海南省为研究对象,分析区域社会、农业经济、生态环境3个方面的耦合关系,构建3系统耦合协调作用的评估体系。结果表明,2013—2022年海南省3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呈稳定发展趋势,仅生态环境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出现过下降的趋势。2... 以海南省为研究对象,分析区域社会、农业经济、生态环境3个方面的耦合关系,构建3系统耦合协调作用的评估体系。结果表明,2013—2022年海南省3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呈稳定发展趋势,仅生态环境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出现过下降的趋势。2013—2022年,海南省18个市县的耦合度呈上升趋势;2022年海口市和三亚市的耦合度均超过了0.40。除保亭县、昌江县、琼海市、临高县和乐东县的耦合协调度在某些年份出现下降趋势外,海南省其他市县的耦合协调度均表现为逐年上升的趋势。2022年海口市、文昌市和三亚市进入中级协调阶段,白沙县、儋州市、昌江县、东方市、乐东县、定安县、琼海市、万宁市、保亭县属于勉强协调阶段。临高县、屯昌县、澄迈县、琼中县、陵水县、五指山市属于初级协调阶段。海南省18个市县的发展虽然不均衡,但总体上朝着健康发展的方向迈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社会 农业经济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模型 综合发展水平 海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智经济推动共同富裕的机制与效应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徐维祥 石柔刚 +1 位作者 周建平 刘程军 《工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5-144,共10页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数字化、智能化是引领共同富裕的重要驱动力。本文从数字化和智能化两个维度出发构建了数智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并利用2012~2022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数智经济推动共同富裕的作用路径与影响...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数字化、智能化是引领共同富裕的重要驱动力。本文从数字化和智能化两个维度出发构建了数智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并利用2012~2022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数智经济推动共同富裕的作用路径与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数智经济通过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推动共同富裕。在区域经济发达程度较低时,数智经济的发展可能会妨碍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但这种抑制效果将进一步削弱,直到区域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数智经济发展才有助于促进共同富裕。同时,数智经济发展还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可以提高邻近地区的共同富裕程度。因此,各地区应加快数智经济发展进度,使数智经济的建设更有效地服务于共同富裕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智经济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共同富裕 门槛效应 空间杜宾模型 区域经济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职业教育赋能乡村生态文化振兴的地域模式与实践策略 被引量:3
13
作者 黄振 夏繁茂 +1 位作者 石峰 朱凌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3期280-282,共3页
赋能乡村生态文化振兴的关键在于产教、科教“双融合”驱动乡村农业职业教育培养生态文化创新人才。以枣庄职业学院农业职业教育为例,基于产教融合的适切度不够、“科教融汇”驱动的新动能不足、“多元协同”育人共同体缺失等问题导向,... 赋能乡村生态文化振兴的关键在于产教、科教“双融合”驱动乡村农业职业教育培养生态文化创新人才。以枣庄职业学院农业职业教育为例,基于产教融合的适切度不够、“科教融汇”驱动的新动能不足、“多元协同”育人共同体缺失等问题导向,构建了“产教融合、培养生态人才,科技创新、发展绿色农业,文化嵌入、促进多元协同”的创新育人模式,从而打造了地域实践策略,如产教融合,促进生态文化振兴;科教融汇,创新农科育人模式;文化引领,协同赋能多产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生态文化振兴 农业职业教育 地域模式 实践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在区域旅游经济差异性及对策制定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静 马仪亮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8-137,共10页
随着区域旅游经济的加速发展,京津冀区域内旅游经济差异性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旅游业作为当地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其协同发展的模式和效率直接关系到整个地区经济的平衡性和竞争力.为探究京津冀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并以此为基础... 随着区域旅游经济的加速发展,京津冀区域内旅游经济差异性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旅游业作为当地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其协同发展的模式和效率直接关系到整个地区经济的平衡性和竞争力.为探究京津冀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并以此为基础制定有效的发展策略,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对2012-2022年的各市旅游总收入数据进行分析,揭示空间相关性和差异性.全局莫兰值从2012年的-0.035 3增长至2022年的0.004 3,显示出从低水平的空间离散性转向空间集聚性的趋势.局部空间自相关性分析指出:北京和廊坊地区表现出较大的空间离散性,而天津则显示出与邻近地区的强正相关性,意味着整个区域在旅游发展水平上的差异正逐步缩小.通过LISA集聚图进一步识别了不同地区的空间集聚模式,指出北京和天津的辐射作用正在逐步增强.研究建议地方政府根据空间结构演变的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且协同的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策略,优化旅游增长极和整合资源,推动旅游业在整个京津冀区域的均衡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旅游发展 经济差异性 发展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粮食安全与国家战略的关系及战略调整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彦平 李汉一 《陕西农业科学》 2024年第1期106-108,共3页
探讨了粮食安全与国家战略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如何进行战略调整以应对粮食安全挑战。粮食安全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稳定至关重要。为了确保粮食供应的稳定性、质量安全性和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国家需要进行战略调整和... 探讨了粮食安全与国家战略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如何进行战略调整以应对粮食安全挑战。粮食安全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稳定至关重要。为了确保粮食供应的稳定性、质量安全性和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国家需要进行战略调整和优化。调整包括改革农业生产模式、加强粮食储备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加强国际合作和强化政策支持等。通过优化调整措施,可以实现粮食安全与国家发展的良性互动。综上所述,粮食安全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国家在政策和实践层面进行有效的战略调整,以确保粮食供应的稳定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国家战略 战略调整 农业现代化 粮食储备体系 科技创新 国际合作 经济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物流、农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耦合协调度分析——以边疆三省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程刚 郑雄飞 珠扎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2-210,共9页
文章基于数字物流(L)、农牧业发展(A)和区域经济增长(E)指标体系,运用AHP-CRITIC综合权重的TOPSIS法对2013-2022年边疆三省LAE水平进行测度,继而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核密度估计探究LAE耦合协调的动态演进过程,并结合障碍因子分析和回... 文章基于数字物流(L)、农牧业发展(A)和区域经济增长(E)指标体系,运用AHP-CRITIC综合权重的TOPSIS法对2013-2022年边疆三省LAE水平进行测度,继而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核密度估计探究LAE耦合协调的动态演进过程,并结合障碍因子分析和回归模型探究耦合协调进程中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边疆三省LAE水平存在差距,由高到低依次为内蒙古、新疆、西藏;各省LAE存在较强的耦合关系,其中内蒙古和新疆LAE耦合协调度呈上升态势,西藏LAE耦合协调度在时间区间内不断波动;LAE耦合协调发展受到交通可达性、科技创新和农牧业发展规模的正向影响,环境规制对LAE耦合协调具有抑制作用。文章以边疆三省LAE水平为依据,对LAE耦合协调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解析,为促进边疆三省LAE相关政策有效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物流 农牧业发展 区域经济增长 耦合协调度 边疆三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阶段视角下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效率测度、演进特征及空间溢出效应 被引量:1
17
作者 田云 廖华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0-172,共13页
农业强国建设要求实现“增长、保供、降碳、减污、扩绿”协同发展,基于社会经济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两方面测算农业绿色发展效率能够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策略的构建提供新视角。据此,该研究基于网络DEA模型对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效率及两阶段... 农业强国建设要求实现“增长、保供、降碳、减污、扩绿”协同发展,基于社会经济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两方面测算农业绿色发展效率能够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策略的构建提供新视角。据此,该研究基于网络DEA模型对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效率及两阶段效率进行测度,并分析其基本格局、动态演进与空间差异,而后探究农业绿色发展效率的各类潜在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2005—2021年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效率及两阶段效率均未达到最佳前沿面,仍存在进一步提升空间,农业社会经济产出效率总体高于生态环境补偿效率。(2)仅5个省份农业绿色发展效率及两阶段效率在考察期内达到最佳水平,30个省份农业绿色发展效率提升幅度以山东居第一而广西排在最后;农业绿色发展效率总体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东北地区整体协调水平最优、东部地区其次、西部和中部地区依次排在第三和第四位。(3)考察期内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效率及两阶段效率均处于波动上升态势但演进状态却各不相同,其中农业绿色发展效率的省际差异程度有所降低,社会经济产出效率的极化现象逐渐减弱,生态环境补偿效率则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4)农业绿色发展效率及两阶段效率空间差异显著且以缩小趋势为主,其贡献源主要为组间差异。(5)农业绿色发展效率受到经济、制度、社会和自然等各类因素的综合影响。具体而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直接效应不明显但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环境规制水平能够显著提高农业绿色发展效率且表现出了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农村产业结构和城镇化水平虽有助于农业绿色效率提升但各自的空间溢出效应却为负,农业受灾率对农业绿色发展效率存在一定的负向影响却无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阶段 农业绿色发展效率 社会经济产出效率 生态环境补偿效率 空间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几”字弯都市圈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研究
18
作者 王芳 侯静怡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5-91,共7页
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下,如何实现生态脆弱区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以典型生态脆弱区黄河“几”字弯都市圈21个地级市为例,基于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的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数据,运用熵权TOPSI... 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下,如何实现生态脆弱区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以典型生态脆弱区黄河“几”字弯都市圈21个地级市为例,基于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的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法分析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并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揭示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关系及其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黄河“几”字弯都市圈资源环境承载力呈波动上升趋势,区域差异显著;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度整体逐渐趋向于更高程度的耦合;通过莫兰指数分析发现,黄河“几”字弯都市圈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为显著空间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承载力 经济发展水平 耦合协调度 生态脆弱区 黄河“几”字弯都市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农业用水效率—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评价 被引量:9
19
作者 陈春华 王玉 +1 位作者 张恒 白秀广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4-123,共10页
推动农业用水效率、农业经济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协同发展是实现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2005-2020年沿黄9省区数据,构建黄河流域农业用水效率—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生态环境(WEE)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 推动农业用水效率、农业经济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协同发展是实现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2005-2020年沿黄9省区数据,构建黄河流域农业用水效率—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生态环境(WEE)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及障碍度模型探析三者耦合协调发展特征及障碍机制。结果表明:(1)农业用水效率、农业经济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子系统在2005-2020年呈不同程度波动上升趋势;(2)黄河流域WEE复合系统处于高耦合状态,协调度由勉强协调向初级协调迈进并呈“西高东低”的空间格局,且农业生态环境滞后型省区最多,农业用水效率滞后型省区最少;(3)各子系统对应的主要障碍因子对农业用水效率子系统阻滞程度最强,而对农业经济发展子系统阻滞程度最弱。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升级,打破省区壁垒促进农业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因地制宜制定相关政策等是加强黄河流域及各省区农业用水效率、农业经济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优质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用水效率 农业经济发展 农业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 障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位理论视域下中国热带农业科技期刊办刊现状及生态化发展策略 被引量:1
20
作者 汪汇源 赵云龙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8期218-221,239,共5页
[目的]提高中国热带农业科技期刊质量及影响力,赋予中国科技期刊一定的生态学发展内涵,是可持续发展生态理念在科技期刊发展领域的集中体现。[方法]基于“生态位重叠”理论,从栏目设置、作者单位类型、基金论文比3个方面分析了中国热带... [目的]提高中国热带农业科技期刊质量及影响力,赋予中国科技期刊一定的生态学发展内涵,是可持续发展生态理念在科技期刊发展领域的集中体现。[方法]基于“生态位重叠”理论,从栏目设置、作者单位类型、基金论文比3个方面分析了中国热带农业科技期刊的办刊现状,从科技期刊生态位,如空间生态位、营养生态位及实际生态位3个方面,指出中国热带农业科技期刊生态化发展策略。[结果]两刊栏目设置雷同,作者单位类型多为科研院所及高校,国家级资助基金论文占比较大,在稿源、作者及读者资源上竞争较大。[结论]应营造最适空间生态位、巩固最优营养生态位、探索最宽实际生态位等,避免中国热带农业科技期刊同质化发展,形成特色的科技期刊发展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位 热带农业 科技期刊 办刊现状 生态发展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