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普惠金融、新质生产力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被引量:2
1
作者 申韬 彭江 《农村金融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3-37,共15页
作为数字技术与普惠金融有机结合的产物,数字普惠金融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厘清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机制,可为我国扎实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论文选取2011—2023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深入剖... 作为数字技术与普惠金融有机结合的产物,数字普惠金融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厘清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机制,可为我国扎实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论文选取2011—2023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深入剖析数字普惠金融、新质生产力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显著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而且这一促进效应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和财政自给率较低地区更加显著。传导机制检验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通过培育和壮大新质生产力,间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门槛效应检验显示,当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超过一定阈值时,数字普惠金融的赋能效应更为明显。进一步检验发现,良好的制度环境可以放大数字普惠金融的赋能效应。由此,应该持续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积极培育和壮大新质生产力,不断优化外部制度环境,为扎实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蓄势赋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数字普惠金融 新质生产力 制度环境 地区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贸区制度创新网络联动的空间溢出效应——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2
作者 苏振东 宫硕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6-174,共19页
以长三角的上海自贸区和浙江自贸区为例,采用2008—2019年包括其所在城市及周边4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首先采用空间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筛选处理组与控制组,然后分别构建政策综合视角下的异质性双重差分模型(Heterogeneous DID)和政策空间... 以长三角的上海自贸区和浙江自贸区为例,采用2008—2019年包括其所在城市及周边4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首先采用空间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筛选处理组与控制组,然后分别构建政策综合视角下的异质性双重差分模型(Heterogeneous DID)和政策空间分割视角下的三重差分模型(DDD),深入考察评估“双自贸区之间的制度创新空间联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溢出叠加效应。研究发现:不仅自贸区各自的制度创新对周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异质性溢出效应,而且自贸区之间的“制度创新联动”更是对中间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时空两个维度上的序贯“溢出叠加效应”;而且,定量评估还表明,中间区域受到的这种“溢出叠加效应”要远大于单一自贸区对周边地区的单纯溢出效应。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更表明:自贸区对省会城市、内陆城市、地理临近城市和大型城市经济的溢出效应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贸区 制度创新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溢出效应 社会网络分析 双重差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经济化制度和区域发展协调性——一个基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生态经济化制度安排的经验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谢慧明 沈满洪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2-18,155,共7页
生态补偿机制和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制度在中国逐渐被运用于生态环境治理之中。此类生态经济化制度安排的初衷在于缓解地区间及地区内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排除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协调因素。实证研究表明,生态补偿机制和排... 生态补偿机制和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制度在中国逐渐被运用于生态环境治理之中。此类生态经济化制度安排的初衷在于缓解地区间及地区内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排除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协调因素。实证研究表明,生态补偿机制和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作为生态经济化的主导性制度安排,前者侧重于行政手段,后者侧重于市场手段。两种制度安排在不同程度上均有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但通过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更强,且更灵活;而通过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稍弱,且呈现出生态补偿资金的结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经济化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制度安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及制度安排:基于资源的视角 被引量:6
4
作者 段从宇 李松林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7-103,共7页
在资源总量和资源配置效率的综合影响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呈现明显的区域不协调,形成了"极度失调区、严重失调区、中度失调区、轻度失调区、中级协调区、初级协调区"多元并举的格局。针对不同的协调发展区,分别采用"培... 在资源总量和资源配置效率的综合影响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呈现明显的区域不协调,形成了"极度失调区、严重失调区、中度失调区、轻度失调区、中级协调区、初级协调区"多元并举的格局。针对不同的协调发展区,分别采用"培育增长极、梯度推进、网格开发"的高等教育资源再配置模式,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在资源配置的具体制度设计上,鉴于增长极区域较强的高等教育资源要素汇集能力,理应充分发挥增长极地区的资源获取优势,实施向增长极重点倾斜的系列政策;鉴于非增长极区域相对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获取能力,理应系统考虑非增长极地区资源配置的回流效应,实施向非增长极区域辐射的系列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 高等教育资源 路径选择 制度安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