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下白垩统层序地层及沉积演化
1
作者 王文娟 张银国 +1 位作者 陈建文 杨艳秋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5-135,共11页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下白垩统是一套有利的油气勘探储集层,对其精细的地层划分及沉积演化的研究薄弱,制约了对东部坳陷油气勘探前景的深入认识。本文通过对东部坳陷钻井的岩芯观察,测井、录井分析及地震层序的井震标定,认为北黄海盆地东...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下白垩统是一套有利的油气勘探储集层,对其精细的地层划分及沉积演化的研究薄弱,制约了对东部坳陷油气勘探前景的深入认识。本文通过对东部坳陷钻井的岩芯观察,测井、录井分析及地震层序的井震标定,认为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下白垩统发育典型的陆相层序,可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从底部向上依次为K_(1)SQ_(1)、K_(1)SQ_(2)和K_(1)SQ_(3)。在钻井上仅可见K_(1)SQ_(1)和K_(1)SQ_(2)两个三级层序,且K_(1)SQ_(2)层序的下降半旋回不完整,只残留该层序的上升半旋回。K_(1)SQ_(1)时期为湖盆断陷伸展期,发育一个完整的湖进—湖退旋回。早期盆地边缘发育河流相,南部主控断裂带发育扇三角洲相,北部缓坡带发育辫状河三角洲相;中后期由于湖平面上升,发育泥岩为主的湖泊沉积;晚期北部缓坡带见小规模辫状河三角洲沉积。K_(1)SQ_(2)时期为湖盆稳定裂陷期,继承了K_(1)SQ_(1)时期的沉积特征并略有收缩。K_(1)SQ_(3)时期为湖盆断陷萎缩期,以发育大范围的河流相沉积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特征 沉积相 断陷湖盆 下白垩统 北黄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海海域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被引量:47
2
作者 郑求根 蔡立国 +2 位作者 丁文龙 陆永德 曹清古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47-654,共8页
扬子板块俯冲在华北板块之下,于三叠纪末完成陆-陆碰撞,进入陆内俯冲阶段,在造山带的侧翼形成陆内前陆盆地。此时在苏鲁造山带南侧形成的南黄海盆地即属于陆内前陆盆地(J1—J2),而苏鲁造山带北侧的北黄海盆地和胶莱盆地则缺失这套地层(J... 扬子板块俯冲在华北板块之下,于三叠纪末完成陆-陆碰撞,进入陆内俯冲阶段,在造山带的侧翼形成陆内前陆盆地。此时在苏鲁造山带南侧形成的南黄海盆地即属于陆内前陆盆地(J1—J2),而苏鲁造山带北侧的北黄海盆地和胶莱盆地则缺失这套地层(J1—J2),可能处于隆起状态。从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J3—K1),中国东部发生广泛火山喷发、岩浆侵位,反映了中国东部构造应力场发生明显的变化。大别-苏鲁造山带南北两侧构造背景有明显的差异。北侧的火山岩特征表明其北侧为裂谷环境,包括北黄海盆地和胶莱盆地,表现为地堑和半地堑形式,高角度平面正断层和犁式正断层发育。晚白垩世—早第三纪,中国东部构造背景又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发生大规模的断陷作用。大别-苏鲁造山带晚白垩世发育A型花岗岩,表明造山作用结束,进入造山带崩塌和后造山期,与中国东部总体的伸展期是吻合的。南黄海盆地断陷作用强烈,接受了厚度较大的下第三系;北黄海盆地断陷作用较弱,只在北部小范围内接受了厚度较小的早第三纪沉积。晚第三纪,南黄海盆地和北黄海盆地由于热沉降由断陷变为坳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背景 板块作用 高钾火山岩 北黄海盆地 南黄海盆地 中国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中生界沉积特征及演化 被引量:15
3
作者 王改云 刘金萍 +2 位作者 王后金 简晓玲 杜民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61-567,共7页
北黄海盆地是我国近海勘探及研究程度均较低的中新生代叠合断陷盆地,而东部坳陷是其内最具油气勘探前景的二级构造单元。通过岩芯观察与测井相分析,结合三维地震资料,认为东部坳陷中生界主要发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三角洲与湖泊... 北黄海盆地是我国近海勘探及研究程度均较低的中新生代叠合断陷盆地,而东部坳陷是其内最具油气勘探前景的二级构造单元。通过岩芯观察与测井相分析,结合三维地震资料,认为东部坳陷中生界主要发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三角洲与湖泊沉积。受构造演化阶段的制约,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沉积演化特征。其中中侏罗世处于湖盆的初期断陷期,半深湖—深湖亚相发育,仅在坳陷边缘见少量小规模的扇三角洲沉积。晚侏罗世处于断陷扩展期,整体为一个完整的湖进—湖退旋回,早期北部缓坡发育三角洲沉积,南部及东部陡坡见扇三角洲沉积,中后期则由于湖平面上升,发育暗色泥岩为主的湖泊沉积,晚期北部缓坡见小规模三角洲前缘沉积。早白垩世处于断陷萎缩期,垂向发育2个正旋回沉积序列,其中旋回下部以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相为主,向上渐变为滨浅湖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黄海盆地 东部坳陷 中生界 沉积相 沉积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中新生代构造演化 被引量:27
4
作者 陈亮 刘振湖 +2 位作者 金庆焕 王英民 袁书坤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08-316,共9页
在最新二维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对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的重要不整合面进行了研究,共识别出了4个重要不整合面;利用声波时差法和构造横剖面法,恢复了两期重要不整合面的剥蚀厚度;同时根据重磁资料及精细地震解释,对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 在最新二维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对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的重要不整合面进行了研究,共识别出了4个重要不整合面;利用声波时差法和构造横剖面法,恢复了两期重要不整合面的剥蚀厚度;同时根据重磁资料及精细地震解释,对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的断裂特征作出了初步的研究,分析了主要断裂的形成期次及活动时间。最终,结合地层的分布特征及钻井资料,将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的构造演化史分为5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 北黄海盆地 构造演化 剥蚀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黄海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43
5
作者 李文勇 李东旭 +5 位作者 夏斌 白志琳 王嘹亮 陈玲 曹代勇 王信国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68-276,共9页
依据最新油气资源调查资料,在简述北黄海盆地区域构造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盆地的沉降史与构造演化特征。研究表明:(1)北黄海盆地的基本沉降曲线型式为7段折线状,其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始新世、渐新世、新近纪为曲线下降段,代表盆... 依据最新油气资源调查资料,在简述北黄海盆地区域构造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盆地的沉降史与构造演化特征。研究表明:(1)北黄海盆地的基本沉降曲线型式为7段折线状,其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始新世、渐新世、新近纪为曲线下降段,代表盆地5幕较明显的沉降;晚白垩世—古新世以及中新世早期为曲线上升段,反映盆地的抬升剥蚀。(2)盆地沉降作用自中生代至新生代总体由东向西迁移,东部坳陷以中生代沉降作用最为显著,中部坳陷主沉降期为始新世,而西部坳陷的快速沉降主要发生在始新世,并一直持续到渐新世。(3)盆地构造演化大致可划分为中生代断陷盆地、古近纪叠加断陷盆地以及新近纪坳陷盆地等3大发展阶段,其中,中生代断陷盆地发育阶段是北黄海盆地油气勘探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沉降史 北黄海盆地 中生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3
6
作者 梁杰 温珍河 +2 位作者 肖国林 张银国 董贺平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1-119,共9页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发育厚层中、新生代地层,其中侏罗系和白垩系是目前研究的主要目的层段。依据最新油气资源调查获得的原始资料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对该区中生代的储层特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认为研究区储层物性总体较差,多为以次...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发育厚层中、新生代地层,其中侏罗系和白垩系是目前研究的主要目的层段。依据最新油气资源调查获得的原始资料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对该区中生代的储层特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认为研究区储层物性总体较差,多为以次生孔隙为主的低孔、低渗和特低孔、特低渗储层;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多为以粒内孔隙为主的孔隙型和裂缝型;主要成岩作用类型包括压实压溶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溶蚀作用等。影响储层物性的因素主要包括:对储层起破坏作用的压实作用、胶结作用都比较强,而对储层起建设性的溶蚀作用总体上较弱,构造破裂对储层物性仅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特征 影响因素 成岩作用 北黄海盆地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黄海东部次盆地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被引量:14
7
作者 刘金萍 王改云 +3 位作者 王嘹亮 简晓玲 杜民 万晓明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88-896,共9页
北黄海东部次盆地尚处于勘探早期,石油地质条件复杂,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尚未探明。结合目前勘探成果,利用多口钻井资料,综合运用油气地球化学、烃源岩有机相划分、储层成岩作用和流体包裹体测温等手段,确定了东部次盆地的油气成藏主控因... 北黄海东部次盆地尚处于勘探早期,石油地质条件复杂,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尚未探明。结合目前勘探成果,利用多口钻井资料,综合运用油气地球化学、烃源岩有机相划分、储层成岩作用和流体包裹体测温等手段,确定了东部次盆地的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布局限的中、低丰度烃源岩决定了东部次盆地油气平面分布范围,并决定了油气纵向上也是围绕烃源岩出现,而在远离主生烃灶的构造带和远离主力烃源岩的层段则难以运聚成藏;早期缓慢浅埋—中期强烈隆升—晚期快速深埋的沉积过程影响了油气分布,这一特殊的沉积埋藏过程控制了东部次盆地烃源岩生、排烃历史和储层演化史,造成东部次盆地大量生、排烃和成藏事件均发生在新近纪,而受成岩作用等因素的影响,此时主要目的层储层已大面积低孔、低渗,油气难以长距离运移,最终导致东部次盆地难以发生大规模的油气运聚成藏。综合而言,东部次盆地的油气成藏特征属于近源成藏,因此近主生烃灶的勘探目标风险小,下步勘探要在临近主生烃灶、同时储集条件有利的二级构造带上寻找以构造圈闭和构造-岩性复合圈闭为主的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过程 油气分布 油气成藏 东部次盆地 北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古生代以来构造演化 被引量:86
8
作者 姚永坚 夏斌 +2 位作者 冯志强 王嘹亮 徐行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4-128,共5页
南黄海是奠基于下扬子地台前震旦纪变质岩基底之上一个多旋回盆地的叠覆,在成生发展及其后过程中经历了多期构造改造作用,盆地原型已不存在,形成现今复杂的地质构造面貌。根据国土资源新一轮大调查项目在南黄海获取的高品质的地球物理资... 南黄海是奠基于下扬子地台前震旦纪变质岩基底之上一个多旋回盆地的叠覆,在成生发展及其后过程中经历了多期构造改造作用,盆地原型已不存在,形成现今复杂的地质构造面貌。根据国土资源新一轮大调查项目在南黄海获取的高品质的地球物理资料,结合钻井和相邻陆地的资料以及不同时期动力体系的作用、不同期次构造运动和变形的特点,将南黄海大致划分为4 个大的构造演化阶段:古生代—三叠纪海相盆地稳定演化阶段、中生代陆相盆地演化阶段、古新世—中中新世断陷盆地发育阶段和晚中新世以来区域沉降阶段。加里东运动使华南褶皱带与扬子地台南缘拼贴,形成广阔而稳定的后加里东地台;印支—早燕山运动使下扬子地台与华北地台的东南缘碰撞和挤压,形成了苏鲁造山带,在造山带南侧和中部隆起区之间形成黄北前陆盆地,中部隆起区以南为黄南断陷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褶皱带 扬子地台 华北地台 构造演化 盆地 南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北部前陆盆地的构造演化与油气突破 被引量:42
9
作者 冯志强 陈春峰 +3 位作者 姚永坚 张拭颖 郝天珧 万荣胜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19-231,共13页
南黄海北部盆地是我国近海海域中唯一由中生代陆-陆碰撞造山作用形成的前陆盆地。其构造演化经历了4个阶段:(1)前造山期大陆边缘盆地阶段(Z—T2);(2)苏鲁造山带晚期前陆盆地阶段(J3—K);(3)造山期后陆内断陷盆地阶段(K2t—E);(4)区域沉... 南黄海北部盆地是我国近海海域中唯一由中生代陆-陆碰撞造山作用形成的前陆盆地。其构造演化经历了4个阶段:(1)前造山期大陆边缘盆地阶段(Z—T2);(2)苏鲁造山带晚期前陆盆地阶段(J3—K);(3)造山期后陆内断陷盆地阶段(K2t—E);(4)区域沉降覆盖阶段(N—Q)。对其中陆内断陷盆地的详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盆地内晚白垩世泰州组烃源岩发育,具有4套储盖组合,圈闭构造多,成藏配套条件好,计算其石油资源量约20×108t,是当前在南黄海获取油气重要突破的首选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北部 前陆盆地 油气突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中生界含油气系统研究 被引量:51
10
作者 刘振湖 高红芳 +2 位作者 胡小强 白志琳 陈玲 《中国海上油气》 CAS 2007年第4期229-233,共5页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存在中生界含油气系统(!),主要烃源岩为上侏罗统黑色泥岩,储层为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砂岩,区域盖层为始新统泥岩。东部坳陷中生界含油气系统形成的关键时刻为始新世,各种油气成藏地质事件具有良好的匹配关系;坳陷中、...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存在中生界含油气系统(!),主要烃源岩为上侏罗统黑色泥岩,储层为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砂岩,区域盖层为始新统泥岩。东部坳陷中生界含油气系统形成的关键时刻为始新世,各种油气成藏地质事件具有良好的匹配关系;坳陷中、东部区域烃源岩生烃潜力大,具有良好的油气资源前景,而坳陷西部区域烃源岩生烃潜力较小,油气资源前景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气系统 中生界 东部坳陷 北黄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不整合类型及油气成藏模式 被引量:19
11
作者 袁书坤 王英民 +4 位作者 刘振湖 罗宏 祝彦贺 李羊羊 陈亮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63-667,共5页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具典型的断-坳叠合性质,中、新生界不整合现象较普遍,地层缺失严重。应用井-震结合方法重新识别和标定了T1、T2、T4、T5和Tg等5个不整合界面,并分析了T5不整合界面主要的不整合类型、平面分布特征、该界面上下主要的...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具典型的断-坳叠合性质,中、新生界不整合现象较普遍,地层缺失严重。应用井-震结合方法重新识别和标定了T1、T2、T4、T5和Tg等5个不整合界面,并分析了T5不整合界面主要的不整合类型、平面分布特征、该界面上下主要的岩性配置关系及与该界面相关的油气圈闭类型。研究表明,T5界面主要发育平行不整合、削截不整合和超覆不整合,界面上下岩性组合关系主要为砂-砂、砂-泥和泥-泥型;油气圈闭类型主要有4种:地层上超及下伏的不整合遮挡圈闭,被削截的单斜圈闭,地层超覆及古潜山伴生圈闭和断层与不整合面共同控制的削截、上超圈闭;与不整合相关的油气藏勘探应主要集中在坳陷内的洼陷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整合面 超覆 削截 北黄海盆地 构造意义 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黄海盆地地质构造特征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意义 被引量:19
12
作者 何将启 梁世友 +2 位作者 赵永强 程晓玲 李海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1-105,共5页
通过对近年来在北黄海盆地的油气勘探认识的总结,结合区域地质研究成果,从盆地的基底结构、地质结构和主要构造类型等方面对北黄海盆地的地质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出北黄海盆地是在前中生代结晶基底之上发展起来的,盆地经历了走滑拉分... 通过对近年来在北黄海盆地的油气勘探认识的总结,结合区域地质研究成果,从盆地的基底结构、地质结构和主要构造类型等方面对北黄海盆地的地质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出北黄海盆地是在前中生代结晶基底之上发展起来的,盆地经历了走滑拉分(J3-K1)、断陷(E2-E3)、拗陷(N—Q)3次主要的沉降作用过程,形成了下、中、上3个构造层,在盆地内发育了断裂、褶皱和潜山3种基本构造类型。盆地的这种构造特征为盆地内油气的生成运聚提供了物质基础和边界条件,特别是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由于走滑拉分形成的下构造层具有较好的生烃物质基础,同时还有良好的圈闭发育条件,后期的构造改造也有利于油气的生成聚集,应是北黄海盆地的主要勘探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构造特征 油气勘探 北黄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中生界烃源岩特征 被引量:19
13
作者 刘金萍 王改云 +3 位作者 杜民 王嘹亮 刘振湖 简晓玲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16,共5页
东部坳陷是北黄海盆地内最大的一个沉积坳陷,目前对该区的油气地质条件研究尚处于勘探早期。对该区烃源岩分布、地球化学特征和热演化特征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东部坳陷内主要发育2套烃源岩,即中生界中、上侏罗统烃源岩;中侏罗统烃源... 东部坳陷是北黄海盆地内最大的一个沉积坳陷,目前对该区的油气地质条件研究尚处于勘探早期。对该区烃源岩分布、地球化学特征和热演化特征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东部坳陷内主要发育2套烃源岩,即中生界中、上侏罗统烃源岩;中侏罗统烃源岩母质以陆源高等植物为主,主要为Ⅲ型干酪根,有机碳含量中等,氢指数多在200 mg/gTOC以下;上侏罗统烃源岩母质为高等植物和低等水生生物混杂,兼有Ⅱ型和Ⅲ型干酪根,局部发育有机碳含量高、氢指数平均为500mg/gTOC的良好烃源岩;东部坳陷主体部位的2套烃源岩现今均已进入生烃门限,具备一定的生油气潜力,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黄海盆地 东部坳陷 中生界 烃源岩 分布特征地球化学特征 热演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黄海盆地中生代地层的地质特征和油气潜力(英文) 被引量:20
14
作者 龚建明 温珍河 +1 位作者 陈建文 戴春山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69-78,共10页
位于山东半岛东北部的北黄海盆地沿东北方向可以延伸到朝鲜的西朝鲜湾盆地和安州盆地 ,而沿西南方向可以延伸到中国的胶莱盆地。长期以来该盆地的找油重点为第三系 ,结果收效甚微。2 0世纪 80年代末朝鲜在西朝鲜湾靠北黄海盆地一侧钻井... 位于山东半岛东北部的北黄海盆地沿东北方向可以延伸到朝鲜的西朝鲜湾盆地和安州盆地 ,而沿西南方向可以延伸到中国的胶莱盆地。长期以来该盆地的找油重点为第三系 ,结果收效甚微。2 0世纪 80年代末朝鲜在西朝鲜湾靠北黄海盆地一侧钻井数口且在中生代地层中发现了商业性油气流 ,自此中生代地层替代新生代第三纪地层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人们希望在北黄海盆地的中生代地层中也能找出商业性油气流。本文以李四光 ( 1 979)划分的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理论为指导 ,将胶莱盆地、北黄海盆地、西朝鲜湾盆地和安州盆地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 ,在详细分析了安州盆地、西朝鲜湾盆地和胶莱盆地的中生代地层分布、油气潜力及其类比关系后认为 ,北黄海盆地在基底结构及其上覆盖层的沉积特征上应具有与安州盆地、西朝鲜湾盆地和胶莱盆地相似的特征。目前 ,西朝鲜湾盆地和胶莱盆地在中生代地层中已取得重要的油气发现和油气显示 ,而它们主要是由下白垩统和上侏罗统组成。因此 ,我们有理由相信 ,北黄海盆地的中生代地层很可能成为有远景的勘探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代 地层 油气潜力 北黄海盆地 地质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地层划分及沉积特征 被引量:9
15
作者 杜民 王改云 +1 位作者 刘金萍 成谷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1-56,153,共6页
应用地震、钻井、测井资料,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在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识别了6个不整合界面、划分了多套地层,并对地层及沉积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晚侏罗世,发育暗色泥岩为主的湖泊沉积,盆缘扇体较少;早白垩世,以湖泊—三角洲相沉积发... 应用地震、钻井、测井资料,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在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识别了6个不整合界面、划分了多套地层,并对地层及沉积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晚侏罗世,发育暗色泥岩为主的湖泊沉积,盆缘扇体较少;早白垩世,以湖泊—三角洲相沉积发育为特征,半深湖相萎缩;始新世,仅见局限的滨浅湖与三角洲相沉积;早渐新世—晚渐新世,主要为河流—三角洲与滨浅湖相沉积,此时扇三角洲、河流—冲积平原广布,沉积物砂质含量高;新近纪—第四纪,盆地进入区域沉降阶段,新近纪接受了以填平补齐为特点的沉积,更新世则形成了稳定陆表海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划分 沉积特征 东部坳陷 北黄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黄海东部次盆地层序地层格架中烃源岩发育特征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6
16
作者 刘金萍 王改云 +3 位作者 简晓玲 王嘹亮 杜民 成古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7,共17页
北黄海东部次盆地是我国海域勘探程度较低的一个盆地,钻探已发现该盆地发育中、上侏罗统巨厚暗色泥岩,但目前对该盆地烃源岩的研究尚较薄弱,精细评价该盆地的烃源岩对后续勘探部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多口钻井实测数据和地震、测井资... 北黄海东部次盆地是我国海域勘探程度较低的一个盆地,钻探已发现该盆地发育中、上侏罗统巨厚暗色泥岩,但目前对该盆地烃源岩的研究尚较薄弱,精细评价该盆地的烃源岩对后续勘探部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多口钻井实测数据和地震、测井资料,在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础上,应用有机地球化学和有机岩石学等方法,对中、上侏罗统不同层序和同一层序不同体系域中的烃源岩特征进行综合研究,并探讨烃源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东部次盆地烃源岩非均质性特征明显:中侏罗统J2SQ1和J2SQ2层序均以半深湖—深湖相、滨浅湖相暗色泥岩为主,烃源岩有机碳质量分数总体较高(w(TOC)>1.0%),但生烃潜力指数(w(S1+S2))和氢指数(IH)均很低,且有机质类型差,表明研究区有机质丰度高的烃源岩并非都是生烃能力高的烃源岩,整体为中等—差烃源岩。上侏罗统J3SQ1层序中的烃源岩主要为三角洲前缘和滨浅湖相泥岩,有机质丰度较低,不同体系域发育的均是中等—差烃源岩;J3SQ2层序主要为半深湖—深湖相暗色泥岩,具有厚度大、质纯和横向分布广的特点,但不同体系域中烃源岩的w(TOC)变化很大(0.5%~5.3%),其中优质烃源岩主要发育在J3SQ2层序中的高位体系域和湖侵体系域中,厚度0~104 m,而低位体系域中发育的则是中等烃源岩,该套优质烃源岩是东部次盆地内最主要的一套油源岩。研究认为,层序地层格架和沉积相控制了东部次盆地烃源岩的空间展布范围,陆源有机质的输入与湖盆原位生物生产力的匹配关系控制了烃源岩的质量,湖盆水体的含氧量与盐度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有机质的保存。综上所述,北黄海东部次盆地属于中低丰度的含油气盆地,应在优质烃源岩发育区及其邻区寻找有利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烃源岩 影响因素 东部次盆地 北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盆地北部坳陷海底油气渗漏的声学探测 被引量:19
17
作者 赵铁虎 张训华 +1 位作者 王修田 孟祥君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95-199,共5页
为查明南黄海盆地北部坳陷调查区内与海底油气渗漏有关的海底浅表层声学特征,分析天然气渗漏与构造的关系,为下一步地球化学取样站位的选择和油气勘探提供参考,采用全覆盖侧扫声纳和高分辨率地震方法首次对调查区的海底油气渗漏现象进... 为查明南黄海盆地北部坳陷调查区内与海底油气渗漏有关的海底浅表层声学特征,分析天然气渗漏与构造的关系,为下一步地球化学取样站位的选择和油气勘探提供参考,采用全覆盖侧扫声纳和高分辨率地震方法首次对调查区的海底油气渗漏现象进行了调查。在镶嵌处理后的侧扫声纳图像上,呈条带状散布的强反射斑块为麻坑和海底圆丘地貌。在地震剖面上可见由于气体聚集产生的振幅增强、柱状扰动、气窗及空白反射等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广泛发育的接近或直达海底的断层为油气渗漏提供了通道和气源,海底浅表层气体的聚集和渗漏是深部地层中孔隙流体向上运移的结果,且调查区海底目前仍处于微渗漏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盆地 北部坳陷 油气渗漏 声学探测 麻坑 圆丘 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阳盆地中新生代断裂特征及成因机制 被引量:10
18
作者 陈亮 金庆焕 +2 位作者 刘振湖 王后金 王立飞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3-60,共8页
太阳盆地位于北黄海盆地的东部,是一个发育在中-朝克拉通基底之上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勘探程度非常低。最新二维地震资料揭示,太阳盆地的断裂体系可以分控盆断裂、控凹(坳)断裂、控带断裂、控圈断裂和分割性断裂。盆地发育以NE向和NW... 太阳盆地位于北黄海盆地的东部,是一个发育在中-朝克拉通基底之上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勘探程度非常低。最新二维地震资料揭示,太阳盆地的断裂体系可以分控盆断裂、控凹(坳)断裂、控带断裂、控圈断裂和分割性断裂。盆地发育以NE向和NW向为主的的正断层和逆断层,而少量断层呈近EW或SN向。对不同类型的断裂构造特征及样式分析表明,断裂的活动期次可分为4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伸展断层、晚白垩世逆冲断层、始新世伸展正断层和新近纪正断层。中、新生代以来,中国东部构造演化主要受其东部太平洋板块活动控制,晚侏罗纪开始,洋壳俯冲在东部的欧亚大陆之下,伴随着太平洋—菲律宾板块的俯冲,太阳盆地发生NNE—SSW向的拉张;晚白垩世时期,由于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的改变,区域性拉张变为区域性NNW—SSE向挤压,太阳盆地的一系列NW向逆断层形成;在始新世—渐新世,太平洋板块向东亚大陆作斜向减速俯冲,导致太阳盆地遭受NWW—SEE向拉张作用,再次断陷;渐新世末期,受喜山运动第Ⅱ幕的影响,太阳盆地发生再次的构造反转,形成一系列的小规模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特征 成因机制 北黄海盆地 太阳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断裂构造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胡小强 唐大卿 +2 位作者 王嘹亮 王后金 杜民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7-127,共11页
北黄海盆地是我国海域勘探程度较低的含油气盆地,断裂构造极其发育并对盆地的沉积构造演化及油气成藏具有重要控制作用。通过对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最新三维地震资料精细构造解释,系统研究了该区的断裂构造类型、特征及其成因演化。断裂... 北黄海盆地是我国海域勘探程度较低的含油气盆地,断裂构造极其发育并对盆地的沉积构造演化及油气成藏具有重要控制作用。通过对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最新三维地震资料精细构造解释,系统研究了该区的断裂构造类型、特征及其成因演化。断裂构造类型按运动学特征可分为正断层、逆断层、扭动断层和反转断层;按断层级别与规模可分为一级控盆断层、二级控凹断层、三级控带断层、四级控圈断层和五级层内或层间小断层。研究区主要发育了北西向、北东向、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4组断层,平面组合样式有平行式、斜交式、雁列式、斜列式等;断裂剖面形态有犁式、座椅式、坡坪式、平直式等,剖面组合样式包括伸展性质的地堑、地垒、"Y"字形、反"Y"字形、复合"Y"字形、同向断阶、反向断阶、"入"字形、羽状、帚状、树枝状、梳状和扭动性质的似花状、半花状以及挤压性质的叠瓦状。中-新生代断裂活动主要有6个地质时期:1中侏罗世-晚侏罗世伸展活动;2侏罗纪末期挤压反转;3早白垩世弱伸展活动;4始新世-早渐新世伸展活动;5晚渐新世伸展活动;6新近纪弱伸展活动。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经历了多期伸展-反转挤压(隆升)构造旋回,上述断裂分期差异活动是周边板块运动和深部地质作用双重控制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 差异活动 中-新生代 东部坳陷 北黄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勘探突破对我国近海残留“黑色侏罗系”油气勘探的启示 被引量:6
20
作者 肖国林 蔡来星 +2 位作者 郭兴伟 董贺平 庞玉茂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5-130,共16页
最新的勘探和研究证实,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发育了中、上侏罗统2套有效烃源岩并以上侏罗统为主力烃源岩层,在其供烃范围内形成了上侏罗统—下白垩统"下生上储式"和中—上侏罗统"自生自储式"2类成藏组合,取得了我国... 最新的勘探和研究证实,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发育了中、上侏罗统2套有效烃源岩并以上侏罗统为主力烃源岩层,在其供烃范围内形成了上侏罗统—下白垩统"下生上储式"和中—上侏罗统"自生自储式"2类成藏组合,取得了我国东部海域以侏罗系为唯一源岩的含油气盆地勘探突破。为进一步探索我国近海盆地残留"黑色侏罗系"的资源潜力和勘探前景,本文采用地震-地质综合解释、烃源岩地球化学分析、盆地模拟等方法,综合分析了我国近海主要盆地残留"黑色侏罗系"的分布和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我国近海残留侏罗系暗色泥岩烃源岩非均质性较强,多属"中等"级别,局部发育"中等—好"、"中等—差"级别烃源岩,侏罗系烃源岩大多存在早(J_3—K_1)、晚(E_2末—N_1)2期生、排烃高峰,生烃总量达1.4×10^(11 )t,资源前景乐观,预测可形成侏罗系"自生自储式"和侏罗系—白垩系(或新生界)"下生上储式"2类源储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侏罗系” 烃源岩评价 油气成藏组合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 中国近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