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东海海域台风浪特征分析
1
作者 邱梓欣 程天宇 +2 位作者 高郭平 陈洁 龙逢鑫 《应用海洋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3-504,共12页
紧邻长江口的黄东海海域航线密集,航运繁忙,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产生的极端海浪显著威胁船舶航行安全。本研究利用1949—2022年影响黄东海海域的TC最佳路径数据集提取风场数据,并驱动SWAN(Simulating WAves Nearshore)海浪模... 紧邻长江口的黄东海海域航线密集,航运繁忙,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产生的极端海浪显著威胁船舶航行安全。本研究利用1949—2022年影响黄东海海域的TC最佳路径数据集提取风场数据,并驱动SWAN(Simulating WAves Nearshore)海浪模式,获得TC影响下的海浪数据,分析历史台风浪的发生强度、频次和空间分布等特征,探讨不同TC移动速度下的海浪不对称分布特征及危险性海浪的主要可能成因。结果表明,TC影响下,研究海域的海浪强度和出现频率呈现显著的空间差异性,海浪危险等级呈现由东南向西北海域递减的分布特征,极端台风浪的主导波向为SE向。研究海域内,东南部外海海域属于海浪高危险区,30°N以南近海海域的海浪危险等级相对高于30°N以北的近海海域。台风浪呈现明显的不对称分布,右前侧象限的有效波高值更大、波长更长、波周期更长,同时,移动速度介于>3.0~7.0 m/s的中速移动TC引起的海浪场不对称性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SWAN海浪模式 极端海浪 波要素不对称分布 黄东海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热带气旋极端快速加强标准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龚月婷 程正泉 杨诗琪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50-658,共9页
为得到适合业务使用的南海热带气旋(TC)极端快速加强(ERI)标准,了解ERI TC的统计特征,利用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整编的1981—2022年西北太平洋TC最佳路径资料,取TC强度变化最大值为样本,对比分析了平均值法、百分位数法。(1)98百分... 为得到适合业务使用的南海热带气旋(TC)极端快速加强(ERI)标准,了解ERI TC的统计特征,利用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整编的1981—2022年西北太平洋TC最佳路径资料,取TC强度变化最大值为样本,对比分析了平均值法、百分位数法。(1)98百分位数定义的标准能较好地体现TC快速加强的极端性,以及西北太平洋和南海TC强度发展程度上的差异,在业务预报上的适用性较强。(2)南海ERI标准为强度加强不小于10 m·s^(-1)·(6 h)^(-1)、13 m·s^(-1)·(12 h)^(-1)、20 m·s^(-1)·(24 h)^(-1)。西北太平洋ERI标准为强度加强不小于10 m·s^(-1)·(6 h)^(-1)、20 m·s^(-1)·(12 h)^(-1)、30 m·s^(-1)·(24 h)^(-1)。(3)TC ERI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分别占TC总数的12%和4%,主要发生在菲律宾以东的135~145°E,15~20°N洋面和20°N附近的南海北部海面,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频率呈增加趋势。(4)南海出现ERI后的TC有72%登陆我国,登陆海南和广东的最多,其中69%出现在2000年以后。南海ERI TC呈现距陆地近、登陆时间短、登陆强度强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极端快速加强 标准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四种资料的超强台风利奇马(1909)期间海面风变化特征对比分析
3
作者 夏天竹 李肖霞 +3 位作者 于润玲 张雨潇 李雁 林鹏飞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74-2388,共15页
本文对海洋气象漂流观测仪实测、CMA最佳路径数据集、第5代全球气象再分析产品(ERA5)、交叉检验多平台融合矢量风场(CCMP)四种资料的海面风在超强台风“利奇马”期间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ERA5、CCMP两种分析/再分析风资料与实测风的对... 本文对海洋气象漂流观测仪实测、CMA最佳路径数据集、第5代全球气象再分析产品(ERA5)、交叉检验多平台融合矢量风场(CCMP)四种资料的海面风在超强台风“利奇马”期间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ERA5、CCMP两种分析/再分析风资料与实测风的对比分析表明:(1)风速:当风力<10级时,漂流观测仪轨迹上的ERA5、CCMP风速较漂流观测仪实测风速偏小;将漂流观测仪实测风速订正到10 m高度,风力≤5级时偏差(Bias)绝对值最小,ERA5(CCMP)为4.3 m s^(-1)(4.6 m s^(-1)),风力为7~9级时Bias绝对值最大,约9.2~10.2 m s^(-1);“利奇马”近中心海域ERA5、CCMP最大风速较CMA最佳路径数据集偏小,ERA5(CCMP)偏小约10.7 m s^(-1)(4.6 m s^(-1));ERA5(CCMP)最大风速极值较CMA最佳路径数据集偏低54.5%(12.7%)。(2)风向:ERA5、CCMP与漂流观测仪实测风向相关系数接近于0;风力≤5级时风向较实测偏右,风力>5级时偏左。(3)ERA5、CCMP风向、风速在“利奇马”近中心海域偏差明显,远离中心海域二者吻合度较高。通过对ERA5、CCMP资料进一步分析发现:CCMP能清楚描述热带气旋风场结构及演变过程,“利奇马”为超强台风时结构参数η=Vr/Vmax分布上有闭合环状结构,表明该区域有环状大风速带;“利奇马”强迫时间T_f分布于移动路径两侧,ERA5(CCMP)最大强迫时间为45 h(54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面风 “利奇马” 漂流观测仪 CMA最佳路径数据集 ERA5资料 CCMP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1-2020年南海生成热带气旋的活动规律与大风分布特征 被引量:2
4
作者 杨亚新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4-111,共8页
利用东京台风中心提供的1971—2020年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资料,对南海生成热带气旋的发生频数、发生源地、强度和持续时间、移动路径以及大风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南海热带气旋主要生成于5—12月,其中6—9月为盛行期,约有70... 利用东京台风中心提供的1971—2020年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资料,对南海生成热带气旋的发生频数、发生源地、强度和持续时间、移动路径以及大风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南海热带气旋主要生成于5—12月,其中6—9月为盛行期,约有70%的热带气旋生成;热带气旋生成位置季节变化明显,6—9月多生成于南海北部17°N附近,11月—次年4月多生成于14°N以南的南海南部,5月和10月为季节转换期,生成位置大幅北进或南撤;热带气旋中心最低气压为940~1004 hPa,平均值为985.4 hPa,近中心最大风速为35~85 kt,平均值为48.3 kt,平均持续天数为6.2 d;热带气旋移动路径以西移和西北移路径居多,各月都有发生,其次为东北移路径,主要发生在5—6月;近90%的南海热带气旋10级以上大风以中心呈对称分布,大风圈平均半径为53.2 n mile,在7级以上大风中以中心呈对称分布的略多于不对称分布的,7级大风圈的平均半径为142.3 n mi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热带气旋 活动规律 大风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东亚副热带季风若干问题的讨论 被引量:60
5
作者 何金海 赵平 +4 位作者 祝从文 张人禾 汤绪 陈隆勋 周秀骥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83-696,共14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格点资料、TRMM卫星降水资料、中国东部站点降水资料和CMAP降水资料,重点讨论了东亚副热带季风雨季的起始时间、建立特征及其和南海夏季风的关系,同时也讨论了东亚副热带季风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1)东亚副热带季... 利用NCEP/NCAR再分析格点资料、TRMM卫星降水资料、中国东部站点降水资料和CMAP降水资料,重点讨论了东亚副热带季风雨季的起始时间、建立特征及其和南海夏季风的关系,同时也讨论了东亚副热带季风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1)东亚副热带季风雨季于3月底—4月初(第16—18候)在江南南部和华南北部首先开始,伴随着降水的开始是偏南风的增强和对流性降水的显著增加,华南前汛期开始。(2)东亚副热带季风雨季的建立早于热带季风雨季,在热带季风建立后两者的雨带、强西南风带、强垂直运动带、强低空水汽辐合带均是分离的,南海热带季风在其建立后,与东亚副热带季风发生相互作用,促使副热带季风雨带季节性北进,两者共同影响中国的旱涝。(3)3月中下旬,东亚大陆(包括青藏高原)上空大气由冷源转为热源,东亚大陆与西太平洋之间的纬向热力差异及其相应的温度和气压对比均发生反转。东亚大陆(包括青藏高原)的动力和热力作用究竟是否是东亚副热带季风雨带提前建立的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文章最后讨论了有关东亚副热带季风的共识与分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 副热带季风 南海 热带季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海和西太平洋温带气旋的气候学研究 被引量:25
6
作者 秦曾灏 李永平 黄立文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105-111,共7页
依据开展海洋气旋现场海洋调查任务的需要 ,利用历史天气图资料 ,对 1 990~1 998年 5~ 6月黄海和东海气旋进行了统计分析 ,概括出其气候学特征 ,并对 1 979~1 989年间冷季中国近海和西太平洋的海洋爆发性气旋活动的气候规律进行分析 ... 依据开展海洋气旋现场海洋调查任务的需要 ,利用历史天气图资料 ,对 1 990~1 998年 5~ 6月黄海和东海气旋进行了统计分析 ,概括出其气候学特征 ,并对 1 979~1 989年间冷季中国近海和西太平洋的海洋爆发性气旋活动的气候规律进行分析 ,与相关研究结果作了比较 .尤其指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海 西太平洋 温带气旋 海洋爆发性气旋 气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热带气旋路径集合预报试验 被引量:35
7
作者 袁金南 万齐林 +1 位作者 黄燕燕 丁伟钰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5-112,共8页
利用3种不同模式的初始资料,通过它们生成得到16个不同的初始场,分别对2004年南海及其周边地区9个热带气旋个例进行集合预报试验,最后筛选得到了7个南海热带气旋初值集合成员,由此初步探讨了南海热带气旋初值集合成员的生成方法。结果表... 利用3种不同模式的初始资料,通过它们生成得到16个不同的初始场,分别对2004年南海及其周边地区9个热带气旋个例进行集合预报试验,最后筛选得到了7个南海热带气旋初值集合成员,由此初步探讨了南海热带气旋初值集合成员的生成方法。结果表明,采用不同模式的初始资料生成得到初值集合成员的方法用于集合预报,对南海热带气旋路径预报有一些明显的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合预报 初值生成 南海热带气旋 数值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气旋“黄蜂”动热力特征演变的模拟分析 被引量:14
8
作者 闫敬华 丁伟钰 +1 位作者 陈子通 王安宇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09期12-24,共13页
以“中国登陆台风试验”项目的目标热带气旋“黄蜂”为对象,用高分辨数值模式成功模拟了其近海加强和登陆减弱的过程,从定量和时间演化角度细致分析了热带气旋(TC)各阶段的动、热力特征,包括对流加热特性、温湿结构、稳定度、涡散度、... 以“中国登陆台风试验”项目的目标热带气旋“黄蜂”为对象,用高分辨数值模式成功模拟了其近海加强和登陆减弱的过程,从定量和时间演化角度细致分析了热带气旋(TC)各阶段的动、热力特征,包括对流加热特性、温湿结构、稳定度、涡散度、垂直运动、垂直环流、水平环流等基本动、热力因子的时空结构特征,揭示了该热带气旋的大量结构特点,如对流加热的强盛和非对称性、强热带风暴的无眼结构、低层的东暖西冷结构、涡度的准圆形对称结构、东/西侧环流正/斜压性的差异、低层辐合和上升运动的准周期振荡等等。这些结构特征的揭示对深入细致地研究和认识南海热带气旋的特点和演变机理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南海 结构 中尺度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南沿海台风风暴潮特点及其变化规律 被引量:11
9
作者 刘金芳 郝培章 +2 位作者 俞慕耕 江伟 尼建军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1-88,共8页
本文收集了1949~1990年的台风及相应验潮站的实测潮位资料,计算分析了连云 港至汕头之间沿海港口的热带气旋增水,得出了东南沿海各港口的增水特征。该海域风暴潮 强度较大,易形成特大潮灾,各港口最大增水出现时间不一,有... 本文收集了1949~1990年的台风及相应验潮站的实测潮位资料,计算分析了连云 港至汕头之间沿海港口的热带气旋增水,得出了东南沿海各港口的增水特征。该海域风暴潮 强度较大,易形成特大潮灾,各港口最大增水出现时间不一,有的在热带气旋登陆前,有的 在热带气旋登陆后,多数在热带气旋登陆前后0~6h。台凤及风暴潮易造成舰船、码头等损 坏,形成非战斗力减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沿海 台风增水 最大增水出现时间 增水曲线类型 风暴潮 热带气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洋海盆模影响西北东部降水的大气环流分析 被引量:12
10
作者 杨建玲 郑广芬 +3 位作者 王素艳 穆建华 王敏 田磊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00-705,共6页
利用回归统计方法分析了热带印度洋海盆模影响西北地区东部5月降水异常的大气环流异常分布及可能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印度洋暖海盆模可以在亚欧地区大气中引起类似"Matsuno-Gill Pattern"的大气响应,在对流层中上层形成异... 利用回归统计方法分析了热带印度洋海盆模影响西北地区东部5月降水异常的大气环流异常分布及可能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印度洋暖海盆模可以在亚欧地区大气中引起类似"Matsuno-Gill Pattern"的大气响应,在对流层中上层形成异常波列,西北地区东部正好位于新疆—巴尔喀什湖负异常中心和东亚地区正异常中心之间,处在明显西低东高的高度场异常形势下,这正是西北地区东部5月降水异常偏多的典型环流形势。对应波列分布,欧亚范围存在3个明显异常气旋、反气旋,对流层高层200 h Pa华北到西北地区东部为大片气流异常辐散区,低层850 h Pa为气流辐合,形成异常垂直上升运动,有利于西北区东部降水异常偏多。因此印度洋海盆模是通过引起遥相关波列,在西北地区东部上空形成西低东高的异常环流,从而影响该地区的降水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印度洋 海表面温度(SST) 西北地区东部 降水 大气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0年南海热带气旋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海洋影响因子 被引量:42
11
作者 李春晖 刘春霞 程正泉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41-347,共7页
用中国气象局组织整编的《台风年鉴》资料和全球近表层简易海洋数据同化(SODA)资料,研究了近50年南海海域生成和经过的热带气旋位置点频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海洋影响因子。结果表明,6~10月的热带气旋位置点频数表现出明显的地理分布... 用中国气象局组织整编的《台风年鉴》资料和全球近表层简易海洋数据同化(SODA)资料,研究了近50年南海海域生成和经过的热带气旋位置点频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海洋影响因子。结果表明,6~10月的热带气旋位置点频数表现出明显的地理分布集聚性特征,主要分布在南海15~22°N海域,并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在1975年以前,海洋因子对南海海域生成和经过的热带气旋位置点频数的影响主要以La Nia和类La Nia事件为主,1975年之后以El Nio和类El Nio事件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热带气旋位置点频数 时空分布 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热通量对东海气旋发展影响的数值试验 被引量:9
12
作者 马雷鸣 秦曾灏 +1 位作者 端义宏 杜秉玉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112-122,共11页
利用PSU/NCARMM 4对东海两个弱气旋个例的初期入海发展进行了数值模拟和敏感性试验的研究 ,并对主要结果进行了分析 .采用总体空气动力学边界层及显式水汽方案的控制试验较成功地模拟出了气旋涡度场的型式和中心强度 .在此基础上针对海... 利用PSU/NCARMM 4对东海两个弱气旋个例的初期入海发展进行了数值模拟和敏感性试验的研究 ,并对主要结果进行了分析 .采用总体空气动力学边界层及显式水汽方案的控制试验较成功地模拟出了气旋涡度场的型式和中心强度 .在此基础上针对海洋热通量进行了敏感性试验 .结果表明 ,海洋热通量输送对东海气旋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计初期海洋热通量输送可减少模拟气旋强度的 4 5%以上 ;初始 (入海前 )增加海 -气温差 1K可使气旋强度增加 2 % ;初始增加海洋潜热输送 (海 -气饱和水汽差 ) 1 %使气旋强度增加 50 %左右 .潜热输送的贡献约为感热的2 0倍 .海洋热输送加大了低层大气的不稳定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气旋 数值模拟 敏感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海洋对局地生成热带气旋的响应 被引量:20
13
作者 孙璐 王东晓 +1 位作者 胡建宇 高荣珍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0-18,共9页
应用Topex/Poseidon卫星高度计海面高度距平(SSHA)资料以及TMI的逐日海表温度数据,对两个局地生成的热带气旋(1999年台风LEO和2000年台风WUKONG)引起的南海北部海洋响应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热带气旋影响下,海面高度显著降低,SSHA... 应用Topex/Poseidon卫星高度计海面高度距平(SSHA)资料以及TMI的逐日海表温度数据,对两个局地生成的热带气旋(1999年台风LEO和2000年台风WUKONG)引起的南海北部海洋响应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热带气旋影响下,海面高度显著降低,SSHA平均减少30cm,流场上出现气旋型环流,海表温度显著降低,降低幅度为2℃左右,在其尾迹上出现冷涡;相对于降温过程,海表温度的恢复过程非常缓慢;热带气旋强度突变或移行较缓时易引起海洋的强烈响应,这种响应的空间和时间尺度都较大,持续时间至少1周,发生响应的海域范围也很广,甚至可以跨越3个纬度的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局地生成热带气旋 卫星高度计资料 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东亚夏季风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关系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45
14
作者 孙秀荣 端义宏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7-74,共8页
利用海陆热力差指数 (ILSTD)、 5 0 0hPa位势高度场、向外长波辐射 (OLR)资料及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数据集 ,分析东亚夏季风与西北太平洋地区 (包括中国南海 )热带气旋频数的关系 ,结果表明 ,在强夏季风年西北太平洋地区热带气旋频数... 利用海陆热力差指数 (ILSTD)、 5 0 0hPa位势高度场、向外长波辐射 (OLR)资料及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数据集 ,分析东亚夏季风与西北太平洋地区 (包括中国南海 )热带气旋频数的关系 ,结果表明 ,在强夏季风年西北太平洋地区热带气旋频数偏多 ,而弱夏季风年同期热带气旋频数异常偏少而后期趋于正常 ,正常夏季风年热带气旋频数基本正常。并结合热带气旋形成的大尺度环流条件 ,对其动力机制作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 夏季风 西北太平洋 热带气旋 频数 年际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7—2007年影响南海的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特征 被引量:10
15
作者 李勋 赵声蓉 +2 位作者 李泽椿 李英 王勇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30-338,共9页
应用东京台风中心(RSMC Tokyo)提供的1977—2007年影响南海的热带气旋(TC)最佳路径资料,统计分析了影响南海的不同初始强度的TC强度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迅速加强(RI)和缓慢加强(SI)样本的大尺度统计特征。主要结果为:(1)热带风暴(TS... 应用东京台风中心(RSMC Tokyo)提供的1977—2007年影响南海的热带气旋(TC)最佳路径资料,统计分析了影响南海的不同初始强度的TC强度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迅速加强(RI)和缓慢加强(SI)样本的大尺度统计特征。主要结果为:(1)热带风暴(TS)和强热带风暴(STS)以增强和稳定为主,台风(TY)减弱为主。初始强度越强,增强观测次数越少,变化率越小;减弱观测次数越多,变化率越大。(2)00时(世界时,下同)增强样本最多,增强率最大,12时减弱样本最多,减弱率最大。(3)增强状态下,南海东北部TS最多,中东部STS最多,中部TY最多。减弱样本分布在我国海南岛、越南近岸以东洋面、菲律宾近海以西洋面,TS和STS在南海中部有部分减弱样本。(4)7、9和10月RI样本较多。RI样本的平均纬度偏南,垂直切变相对较小,200 hPa纬向风东风分量稍弱,15.4 m/s风圈半径更小。SI样本的海温略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热带气旋 统计 强度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海及其附近海域若干涡旋研究综述 Ⅰ.南海和台湾以东海域 被引量:38
16
作者 管秉贤 袁耀初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16,共16页
综述了南海和台湾以东海域若干气旋型和反气旋型涡旋研究.在南海存在着许多活跃的中尺度涡,我们分别对南海中、南部海域和南海北部海域中尺度涡作了评述.在南海北部海域,目前最感兴趣的问题为:南海水与西菲律宾海通过吕宋海峡的交换的... 综述了南海和台湾以东海域若干气旋型和反气旋型涡旋研究.在南海存在着许多活跃的中尺度涡,我们分别对南海中、南部海域和南海北部海域中尺度涡作了评述.在南海北部海域,目前最感兴趣的问题为:南海水与西菲律宾海通过吕宋海峡的交换的物理过程,以及黑潮是否以反气旋流套形式进入南海.这些问题目前尚不清楚,尤其是这些问题的机理.这些问题必须通过今后深入和细致的、长时间的海流和水文观测,以及长时间卫星遥感观测资料的论证才能逐渐认识清楚.台湾以东海域,黑潮两侧经常出现中尺度涡,而且变化较大而复杂.文中着重讨论兰屿冷涡和台湾东北的气旋式冷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台湾以东海域 气旋型涡旋 反气旋型涡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ITCZ异常变化及其对非移入性南海热带气旋(TC)活动的可能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黄小燕 管兆勇 +1 位作者 何洁琳 何立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4,共14页
利用美国NOAA提供的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上海台风所提供的热带气旋(TC)资料等,通过定义一个描写南海范围内(5°N^20°N,105°E^120°E)的热带辐合带(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简称IT... 利用美国NOAA提供的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上海台风所提供的热带气旋(TC)资料等,通过定义一个描写南海范围内(5°N^20°N,105°E^120°E)的热带辐合带(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简称ITCZ)强度指数,研究了南海ITCZ年际和年代际异常变化特征及其对非移入性南海TC[South China Sea–generated tropical cyclone(SCS-G TC)]活动的可能影响,并从异常强、弱南海ITCZ年份的大气环流背景和海表温度等变化特征来尝试揭示南海TC的活动规律。结果表明:在年际和年代际时间尺度上,南海ITCZ强度指数与南海TC的生成频数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长期趋势变化间的关系存在不同。南海ITCZ的强、弱显著地影响到南海TC的生成频数。强南海ITCZ年,南海TC频数偏多;弱南海ITCZ年,南海ITCZ频数偏少。强、弱南海ITCZ年对于南海TC的生成源地、TC的维持时间以及路径和强度的影响不显著。进一步分析表明,动力和环境条件方面,强、弱南海ITCZ年可能差异较大。异常偏强年,对流层低层出现气旋性环流,上层出现反气旋性环流;季风槽在南海区域偏强、位置偏南。与OLR表示的深对流区相配合,存在暖的海表温度和低层强烈的正涡度和强辐合,在高层存在相应的强的气流辐散,形成了极有利于南海TC发生发展的条件。弱南海ITCZ年则相反。另外,ITCZ强年,太平洋异常SST(Sea Surface Temperature)出现为La Ni?a特征,南海ITCZ区对流活跃,强度偏强。反之,ITCZ弱年则表现为El Ni?o特征,南海ITCZ关键区的对流强度偏弱。这些结果可为深刻认识南海TC的生成规律以及对南海TC的预报提供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辐合带 热带气旋 年际变化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秋旱的大气环流异常特征 被引量:19
18
作者 简茂球 乔云亭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04-214,共11页
利用实测降水量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通过统计方法分析了华南秋旱及其相关的环流异常特征。结果发现,华南秋旱以全区性的干旱出现居多。华南秋旱事件对应的同期海温异常分布型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热带中东太平洋的负海表温度距平(SSTA... 利用实测降水量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通过统计方法分析了华南秋旱及其相关的环流异常特征。结果发现,华南秋旱以全区性的干旱出现居多。华南秋旱事件对应的同期海温异常分布型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热带中东太平洋的负海表温度距平(SSTA)区的极值中心位于赤道东太平洋,在海洋性大陆和热带西太平洋有马蹄形的正SSTA,而在热带西印度洋,南海至日本东、南部西北太平洋是负SSTA;另一类是热带中东太平洋正SSTA极值中心位于赤道中太平洋,热带—副热带西太平洋、南海和热带印度洋为负SSTA区,副热带北太平洋东部和南太平洋东部为显著的正SSTA。与第一类SSTA相关的华南秋旱与海洋性大陆区域上空的上升运动异常增强(与其下垫面海温异常偏暖有关)。而与第二类SSTA相关的华南秋旱则与中纬度环流的长波调整造成的东北亚上空的异常上升运动距平有关。而两类华南秋旱都是通过大气环流对华南地区的异常下沉运动产生强迫作用而产生的。另外,华南秋旱还与菲律宾和台湾东侧洋面上空出现上升运动距平有关。两类华南秋旱都与南海中北部热带气旋频数偏少,菲律宾和台湾东侧热带气旋频数偏多有关,因此,使得登陆华南的热带气旋偏少,导致华南秋季干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大气环流 海表温度 热带气旋 华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个世纪来热带海洋风暴对中国大陆的影响 被引量:24
19
作者 王金博 钱维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992-999,共8页
本文利用美国海军台风警报中心(JTWC)提供的1945~2002年热带风暴路径资料统计分析了西北太平洋(NWP)和中国南海(SCS)风暴生成及登陆中国大陆热带风暴的时空演变特征.季节变化上,NWP风暴登陆主要集中于6~11月,SCS风暴影响主要集中在6~... 本文利用美国海军台风警报中心(JTWC)提供的1945~2002年热带风暴路径资料统计分析了西北太平洋(NWP)和中国南海(SCS)风暴生成及登陆中国大陆热带风暴的时空演变特征.季节变化上,NWP风暴登陆主要集中于6~11月,SCS风暴影响主要集中在6~9月,但后者登陆总数比前者少.西北太平洋风暴在东南沿海(27°N,120°E)附近登陆的频次最高,在此以北随纬度急剧下降.年际变化时间尺度上,登陆大陆的风暴年总数与来自南海的年风暴数成正比.登陆我国的热带风暴年频数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和显著的2~7年振荡.长期趋势上,两个海域的风暴年生成频数和登陆大陆的年风暴频数在58年中总体呈线性增长趋势,其中登陆频数增长趋势相对缓慢,但近几年登陆风暴数与生成风暴数都表现出减少的趋势.生成频数和登陆频数都呈现出年代际变化,其年代转换发生在1960、1970年和1990年前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风暴 年际-年代际变化 南海 西北太平洋 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海及其附近海域若干涡旋研究综述 Ⅱ.东海和琉球群岛以东海域 被引量:18
20
作者 袁耀初 管秉贤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7,共17页
综述东海和琉球群岛以东海域若干气旋型和反气旋型涡旋的研究.对东海陆架、200m以浅海域,主要讨论了东海西南部反气旋涡、济州岛西南气旋式涡和长江口东北气旋式冷涡.东海两侧和陆坡附近出现了各种不同尺度的涡旋,其动力原因之一是... 综述东海和琉球群岛以东海域若干气旋型和反气旋型涡旋的研究.对东海陆架、200m以浅海域,主要讨论了东海西南部反气旋涡、济州岛西南气旋式涡和长江口东北气旋式冷涡.东海两侧和陆坡附近出现了各种不同尺度的涡旋,其动力原因之一是与东海黑潮弯曲现象有很大关系,其次也与地形、琉球群岛存在等有关.东海黑潮有两种类型弯曲:黑潮锋弯曲和黑潮路径弯曲.黑潮第一种弯曲出现了锋面涡旋,评述了锋面涡旋的存在时间尺度与空间尺度和结构等;也指出了黑潮第二种弯曲,即路径弯曲时在其两侧出现了中尺度气旋式和反气旋涡,讨论了它们的变化的特性.特别讨论了冲绳北段黑潮弯曲路径和中尺度涡的相互作用,着重指出,当气旋式涡在冲绳海槽北段成长,并充分地发展,其周期约在1~3个月时,它的空间尺度成长到约为200km(此尺度相当于冲绳海槽的纬向尺度)时,黑潮路径从北段转移到南段.也分析了东海黑潮流量和其附近中尺度涡的相互作用.最后指出在琉球群岛以东、以南海域,经常出现各种不同的中尺度反气旋式和气旋式涡,讨论了它们在时间与空间尺度上变化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琉球群岛以东海域 气旋型和反气旋型涡旋 东海黑潮和中尺度涡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