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海盆地钓鱼岛隆褶带构造演化分析及对西湖凹陷油气勘探的意义 被引量:28
1
作者 王鹏 赵志刚 +1 位作者 张功成 张锦伟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5-72,共8页
钓鱼岛隆褶带位于东海陆架东部,是分隔东海盆地东部坳陷带和冲绳海槽盆地的构造单元。结合东海周缘地质分析,认识到钓鱼岛隆褶带曾经是东海陆架外缘隆起的一部分。该隆起形成于白垩纪,基底为元古宙变质岩,其上还存有晚古生代—中生代残... 钓鱼岛隆褶带位于东海陆架东部,是分隔东海盆地东部坳陷带和冲绳海槽盆地的构造单元。结合东海周缘地质分析,认识到钓鱼岛隆褶带曾经是东海陆架外缘隆起的一部分。该隆起形成于白垩纪,基底为元古宙变质岩,其上还存有晚古生代—中生代残余地层,中新世分解为钓鱼岛隆褶带和琉球隆起两部分,具有"早成型晚改造"的特点。基于这一认识,认为西湖凹陷中—晚始新世为断陷沉积期,钓鱼岛隆褶带为平湖组东部物源区。东部陡坡带平湖组内发育近岸水下扇等沉积体,是西湖凹陷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钓鱼岛隆褶带 冲绳海槽盆地 东海陆架外缘隆起 构造演化 西湖凹陷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东海”中生代地层分布--值得关注的新领域 被引量:31
2
作者 李刚 龚建明 +4 位作者 杨长清 杨传胜 王文娟 王海荣 李三忠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7-104,共8页
以近几年重处理和新采集的地震剖面资料为基础,采用地震、钻井、重磁反演及海陆对比等综合研究方法,研究了东海陆架盆地南部中生界分布特征。前人划分的新生代3个凸起(雁荡、台北、观音)在中生代时表现为雁荡凸起从北至南并非是一个连... 以近几年重处理和新采集的地震剖面资料为基础,采用地震、钻井、重磁反演及海陆对比等综合研究方法,研究了东海陆架盆地南部中生界分布特征。前人划分的新生代3个凸起(雁荡、台北、观音)在中生代时表现为雁荡凸起从北至南并非是一个连续的凸起,而是由3个呈雁列式排列的元古界古凸起组成,向南消失;观音凸起和台北凸起上中生界厚度稳定;研究结果表明,东海陆架盆地南部中生界"分布广、厚度大"、"南厚北薄、东厚西薄",结合周边中生界分布特征提出了"大东海"(中生界)盆地这一新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凸起 地层分布 中生界 大东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被动陆缘到主动陆缘——东海陆架盆地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换的盆地记录 被引量:17
3
作者 侯方辉 张训华 +3 位作者 李刚 李三忠 温珍河 李日辉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80-990,807,共11页
东海陆架盆地位于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交接区的东缘,是发育在华南陆块之上的中、新生代叠合盆地,对其开展中生代沉积、构造特征及演化的研究,对于全面了解华南陆块的大地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利用近几年最新采集的多道地震数... 东海陆架盆地位于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交接区的东缘,是发育在华南陆块之上的中、新生代叠合盆地,对其开展中生代沉积、构造特征及演化的研究,对于全面了解华南陆块的大地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利用近几年最新采集的多道地震数据,对东海陆架盆地中生代盆地结构及构造特征进行了研究,利用平衡剖面的构建与定量恢复,分析了构造演化史和盆地充填史。研究结果表明:东海陆架盆地在中生代侏罗纪为基本不受断裂控制的大型拗陷盆地,在白垩纪为典型的箕状断陷盆地;东海陆架盆地在中生代经历了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被动大陆边缘拗陷盆地阶段、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安第斯型主动大陆边缘岛弧隆升阶段和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西太平洋型主动大陆边缘弧后伸展盆地阶段,最终奠定了新生代盆地发育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大陆边缘 主动大陆边缘 中生代 构造体制转换 东海陆架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雁荡低凸起综合地球物理解释及其成因探讨 被引量:15
4
作者 杨传胜 李刚 +4 位作者 栾锡武 杨长清 龚建明 杨艳秋 索艳慧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981-2992,共12页
通过对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地震和重磁资料的综合地球物理解释,对雁荡低凸起展布形态进行了细致刻画,凸起呈NE方向不连续展布于瓯江凹陷和闽江凹陷之间,长约170 km、宽约15~50 km.地震资料揭示雁荡低凸起上广泛发育了侏罗纪与白垩纪地层。... 通过对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地震和重磁资料的综合地球物理解释,对雁荡低凸起展布形态进行了细致刻画,凸起呈NE方向不连续展布于瓯江凹陷和闽江凹陷之间,长约170 km、宽约15~50 km.地震资料揭示雁荡低凸起上广泛发育了侏罗纪与白垩纪地层。厚度约为500~1500 m,展布面积约5000 km^2,局部缺失中生界地层.凸起两侧中生代盆地结构差异明显,西侧瓯江凹陷为典型的断陷盆地,东断西超、断裂发育,半地堑、掀斜断块等中生界构造样式发育;东侧闽江凹陷为坳陷型盆地,断裂、火成岩不发育,挤压背斜、断背斜、反转构造等中生界构造样式发育.自由空间重力异常图与剩余重力异常图上,凸起表现为一系列NE向团块状重力高值区,而磁力异常△T、图上则表现为深部磁场强度低的特征,火成岩影响部位可见磁力高值异常.综合凸起及邻域重磁震、莫霍面深度等地质地球物理资料,认为雁荡低凸起为一元古界组成的古隆起,区别于东部的台北低凸起.同时,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及沉积特征,推测侏罗纪时期雁荡低凸起与浙闽隆起区可能连为一体,晚白垩世近东西向伸展作用下浙闽隆起发生裂陷进而形成了雁荡低凸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陆架盆地 地震资料 重磁资料 雁荡低凸起 盆地结构 成因探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海礁凸起南块基底性质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陈冰 王家林 +2 位作者 吴健生 钟慧智 周平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01-305,共5页
通过对东海陆架盆地海礁凸起重磁资料的处理 ,结合周边的地质情况及各种地球物理资料 ,对海礁凸起的基底深度和岩性进行了研究 ,在基底岩性推断的基础上 ,求取了中生界厚度和古生界厚度 ,为东海陆架盆地油气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东海陆架盆地 海礁凸起 基底性质 研究 岩性 油气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外陆架晚第四纪沉积物的稀土元素组成及物源示踪 被引量:14
6
作者 蓝先洪 张志珣 +1 位作者 王中波 陈晓辉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05-313,共9页
为研究东海外陆架稀土元素地球化学信息对于地层划分与物源分析的指示意义,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对东海外陆架西湖凹陷区SFK-1孔沉积物进行了15个稀土元素(REE)含量测定。东海外陆架 SFK-1孔稀土元素含量及比值变化... 为研究东海外陆架稀土元素地球化学信息对于地层划分与物源分析的指示意义,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对东海外陆架西湖凹陷区SFK-1孔沉积物进行了15个稀土元素(REE)含量测定。东海外陆架 SFK-1孔稀土元素含量及比值变化表现出一定的分层性,垂向上自上而下可分为8层,表明稀土元素特征对于地层划分具有良好的指示意义。稀土元素分配模式表明SFK-1孔沉积物物源主要为长江和黄河, Eu异常与稀土元素总量关系判别图解和物源判别指数(PI)揭示SFK-1孔上部28.00 m以上沉积物以长江源为主,中部28.00-47.20 m沉积物以黄河源为主,下部47.20-82.90 m沉积物以长江源为主。研究表明长江从晚更新世早期到现代对东海陆架起着主要作用,而黄河物质在晚更新世晚期已开始对东海陆架沉积作用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晚第四纪 物源示踪 东海外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外陆架Q43岩心末次冰期矿物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8
7
作者 金秉福 林振宏 +2 位作者 季福武 时振波 张宗雁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S2期177-185,共9页
对东海外陆架Q43孔(26°33 1401′N,124°12 7107′E°)岩心的沉积层序、粒度参数、碎屑矿物和黏土矿物研究,揭示了东海外陆架末次冰期的滨岸浅水沉积的基本特征.钻孔30~374cm表现为一不完整的滨海相海退层序:下部的细砂... 对东海外陆架Q43孔(26°33 1401′N,124°12 7107′E°)岩心的沉积层序、粒度参数、碎屑矿物和黏土矿物研究,揭示了东海外陆架末次冰期的滨岸浅水沉积的基本特征.钻孔30~374cm表现为一不完整的滨海相海退层序:下部的细砂质粉砂层,代表滨外浅水低能环境;上部的粉砂质细砂层,代表前滨高能环境,柱样中的一些层位含较多的生物贝壳碎片.沉积物分选系数大,带有混合沉积的特点;碎屑矿物是以普通角闪石-绿帘石-钛铁矿为主的重矿物组合,矿物成熟度低;黏土矿物以高伊利石、低高岭石含量和高伊利石Hw结晶度指数为特征.综合分析表明,沉积物源区近,具有中酸性侵入岩和浅变质岩的物源特点,可能来源于浙闽沿海山地或东海陆架隆起区.沉积物经受过强水动力作用,沉积过程复杂,细砂层部分海绿石可能来自于早先形成物的再搬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外陆架 末次冰期 重矿物 沉积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外陆架晚第四纪若干沉积学问题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6
8
作者 王中波 杨守业 +4 位作者 张志珣 李日辉 蓝先洪 印萍 张训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10,共10页
我国东海陆架尤其外陆架的晚第四纪沉积地层、古河道沉积与下切河谷充填沉积、潮流沙脊沉积研究等已经取得较多研究成果,综述已有的研究认识和关键科学问题,讨论地层研究中的氧同位素2期和4期地层划分出现的争议、不同的地层演化模式以... 我国东海陆架尤其外陆架的晚第四纪沉积地层、古河道沉积与下切河谷充填沉积、潮流沙脊沉积研究等已经取得较多研究成果,综述已有的研究认识和关键科学问题,讨论地层研究中的氧同位素2期和4期地层划分出现的争议、不同的地层演化模式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末次冰盛期古河道的存在与演化、东海陆架冰后期潮流沙脊成因研究中存在的不同观点,提出未来东海外陆架晚第四纪沉积学研究的思路和工作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学研究 现状 展望 晚第四纪 东海外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外陆架晚更新世沉积物中的有用重矿物及其资源潜力 被引量:14
9
作者 金秉福 林振宏 +1 位作者 时振波 林晓彤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3期372-379,共8页
对东海外陆架中部表层沉积物 34个样品 ,南部两个岩心 75个样品的沉积物特征和重矿物特征进行了分析 ,计算了其中有用重矿物砂的品位。东海外陆架晚更新世残留沉积中有用的重矿物砂来源于中国大陆 ,其含量与细砂含量、重矿物总量、沉积... 对东海外陆架中部表层沉积物 34个样品 ,南部两个岩心 75个样品的沉积物特征和重矿物特征进行了分析 ,计算了其中有用重矿物砂的品位。东海外陆架晚更新世残留沉积中有用的重矿物砂来源于中国大陆 ,其含量与细砂含量、重矿物总量、沉积物的粒度和分选性呈正相关关系。重矿物砂赋存在海退层位中 ,形成于滨岸带 ,并经过后期海侵过程的改造和进一步富集 ,主要分布在水深 10 0~ 2 0 0m范围内。外陆架中部有用重矿物砂高品位异常区面积达 1 2× 10 4km2 ,锆石和石榴石品位达到Ⅰ级异常。南部岩心中异常品位的有用重矿物砂的厚度 1 5~ 2m ,锆石品位达到工业边界品位 ,研究区钛铁矿普遍出现Ⅱ级和Ⅱ级以上的异常品位。东海外陆架区浅海砂矿成矿条件较好 ,具有较大的资源潜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东海外陆架 晚更新世 矿物 异常品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北部外陆架MIS 6以来的沉积地层格架及古环境演化 被引量:9
10
作者 陈珊珊 王中波 +3 位作者 陆凯 祁江豪 赵钊 张志珣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4-137,共14页
利用最新采集的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资料,结合SHD-1钻孔岩心资料,对东海北部外陆架MIS 6以来的地层结构进行了分析,建立了MIS 6以来的沉积地层格架,并对地层的地质年代进行了厘定。根据Octavian Catuneanu(2005)的层序地层学理论,研究区... 利用最新采集的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资料,结合SHD-1钻孔岩心资料,对东海北部外陆架MIS 6以来的地层结构进行了分析,建立了MIS 6以来的沉积地层格架,并对地层的地质年代进行了厘定。根据Octavian Catuneanu(2005)的层序地层学理论,研究区地层划分出海侵和高位体系域、下降期体系域、海退和低位体系域。研究表明,过孔的浅地层剖面与钻孔岩心的沉积地层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东海北部外陆架MIS 6以来可划分出7个不整合界面(D7-D1)和7个地震单元(SU7-SU1)。东海外陆架的海进层序与海退层序有规律地交替发育,它们与海平面变化曲线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其中,地震单元SU1、SU5分别为MIS 1、MIS 5形成的海侵沉积,主要发育浅海沉积层,100 m以浅的位置发育潮流沙脊;地震单元SU2、SU4、SU6分别对应MIS 2、MIS 4和MIS 6低海平面时期形成的河流/河口-三角洲沉积;地震单元SU3、SU4为下降期体系域,这两个亚单元分别对应MIS 3和MIS 4晚期。MIS 4-MIS 3发育厚层且分布广泛的水下三角洲,但MIS 4发育的水下三角洲的规模不及MIS 3大。总之,对MIS 6以来沉积地层格架的建立和古环境研究可为东海外陆架晚第四纪地层的海平面变化、古环境演化等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地层剖面 沉积地层格架 古环境 MIS 6以来 东海北部外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台北坳陷前第三系油气地质特征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连进 叶加仁 吴冲龙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2-14,共3页
东海陆架盆地是发育于华夏板块之上的中、新生代叠合盆地 ,其下地壳性质与浙闽隆起区一致。盆地前第三纪主要发育侏罗—白垩系沉积 ,沉积岩主要分布于南部的台北坳陷内。中生代构造演化可分为早中生代坳陷盆地发育和晚中生代断陷盆地发... 东海陆架盆地是发育于华夏板块之上的中、新生代叠合盆地 ,其下地壳性质与浙闽隆起区一致。盆地前第三纪主要发育侏罗—白垩系沉积 ,沉积岩主要分布于南部的台北坳陷内。中生代构造演化可分为早中生代坳陷盆地发育和晚中生代断陷盆地发育两个阶段 ,为下坳上断形式的中生代陆相复合盆地。盆地中生界具有形成油气藏的基本地质条件 ,其中中下侏罗统暗色泥岩及煤层为主要生烃岩系 ;上白垩统砂岩具较好的储集性能 ,储集空间以孔隙—裂缝型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陆架盆地 台北坳陷 石油地质 地质特征 油气藏 断陷盆地 煤层 泥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钓鱼岛北侧Q43柱状样上更新统的沉积 被引量:4
12
作者 金秉福 林晓彤 +2 位作者 季福武 刘炎光 林振宏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5-31,共7页
对钓鱼岛北侧东海外陆架Q43孔(26°33.1401′N、124°12.7107′E)岩心的沉积层序、粒度参数和碎屑矿物进行了研究,揭示了东海外陆架末次盛冰期低海面时的滨岸浅水沉积特征.钻孔柱样为一不完整的滨海相沉积层序:上部为粉砂质细砂... 对钓鱼岛北侧东海外陆架Q43孔(26°33.1401′N、124°12.7107′E)岩心的沉积层序、粒度参数和碎屑矿物进行了研究,揭示了东海外陆架末次盛冰期低海面时的滨岸浅水沉积特征.钻孔柱样为一不完整的滨海相沉积层序:上部为粉砂质细砂层(0~230 crm),是末次盛冰期沉积物,代表古海岸前滨高能环境;下部为细砂质粉砂层(230~374 cm),代表滨外浅水低能环境.整个柱样表现出分选程度不高、悬浮组分多、矿物棱角明显、风化程度低和不稳定矿物含量高等特点,表明沉积物分选改造不强烈.这与以往对东海的残留沉积的认识不同,反映出末次盛冰期东海沉积环境的多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末次盛冰期 陆架 碎屑矿物 粒度参数 海相沉积 层序 海钓 海外 多元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陆架外缘区构造特征及其成因机制 被引量:5
13
作者 尚鲁宁 张勇 +2 位作者 张训华 曹瑞 孙治雷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78-1189,共12页
东海陆架边缘的构造特征记录了有关冲绳海槽张裂过程的关键信息,对于进一步理解海槽的形成演化以及弧后张裂与弧-陆碰撞之间的相互作用至关重要。本文基于多道地震和重磁资料,分析了东海陆架边缘的地形和构造特征,并对冲绳海槽早期张裂... 东海陆架边缘的构造特征记录了有关冲绳海槽张裂过程的关键信息,对于进一步理解海槽的形成演化以及弧后张裂与弧-陆碰撞之间的相互作用至关重要。本文基于多道地震和重磁资料,分析了东海陆架边缘的地形和构造特征,并对冲绳海槽早期张裂过程、北西向断裂带的分隔控制作用、钓鱼岛隆起带南北构造差异和冲绳海槽的向西前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冲绳海槽西侧陆坡存在的分段性,各分段在地形地貌、地层展布和构造特征等方面的不同,体现了其构造演化和现今构造活动性的差异。冲绳海槽中—北段的张裂始于陆架前缘坳陷,在晚中新世向东扩展至整个海槽,晚中新世至今以分散式张裂为主。北西向断裂带对东海陆架边缘不同分段的构造特征和构造活动起到了分隔控制和转换协调作用,控制了不同类型陆坡的形成和发育。受冲绳海槽在全宽度上向西前展的影响,钓鱼岛隆起带南段的基底隆起及其支撑的陆架边缘发生了破坏和沉降,形成基底起伏较大、地形崎岖不平的陆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陆架边缘 钓鱼岛隆起带 冲绳海槽 弧后伸展 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陆架边缘北部玄武岩的矿物及化学特征 被引量:6
14
作者 曾志刚 张松梅 常丽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7-52,共6页
对东海陆架边缘北部一个站位的玄武岩进行了镜下观测、XRD定量分析和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东海陆架边缘北部玄武岩斑晶主要由拉长石、贵橄榄石和普通辉石组成 ,其中 ,单斜辉石的结晶温度为 110 8.4 9℃ ,岩浆起源深度在 4 2 .9km以深... 对东海陆架边缘北部一个站位的玄武岩进行了镜下观测、XRD定量分析和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东海陆架边缘北部玄武岩斑晶主要由拉长石、贵橄榄石和普通辉石组成 ,其中 ,单斜辉石的结晶温度为 110 8.4 9℃ ,岩浆起源深度在 4 2 .9km以深。与冲绳海槽和琉球岛弧玄武岩相比 ,在斜长石 An值、辉石 Ca- Mg- Fe比例与橄榄石 Fo值上均有明显的不同 ,表明三地玄武岩在成因上有一定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 矿物 化学特征 东海 陆架边缘 辉石 电子探针 XRD定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北部陆架外缘的边缘沟、坎 被引量:10
15
作者 范奉鑫 林美华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53-56,共4页
东海北部陆架外缘向陆坡的转折处,经过历年调查证实,存有一些沟、坎式地形, 它们断断续续地向 NNE方向延伸,几乎可以连成一条与陆架外缘坡折线平行的沟和坎。这 些沟、坎式的地貌类型,主要是由于陆架外缘受近代构造运动产生断... 东海北部陆架外缘向陆坡的转折处,经过历年调查证实,存有一些沟、坎式地形, 它们断断续续地向 NNE方向延伸,几乎可以连成一条与陆架外缘坡折线平行的沟和坎。这 些沟、坎式的地貌类型,主要是由于陆架外缘受近代构造运动产生断裂,出现断层,使海底 下落,另外陆架上混浊流也使陆架外缘的沉积物下滑塌落,加上黑潮流的作用而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陆架外缘 边缘沟 地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北部外陆架及邻区灾害地质体特征及成因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陈珊珊 王中波 +3 位作者 张勇 张志珣 赵维娜 钟伟杰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12-1529,共18页
基于“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项目在东海北部实测的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资料,对东海北部外陆架及邻区主要灾害地质体的内部反射结构、外部形态等地震反射特征进行了总结,识别出了高角度活动断层、海底火山、岩浆底辟、海底滑坡、埋... 基于“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项目在东海北部实测的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资料,对东海北部外陆架及邻区主要灾害地质体的内部反射结构、外部形态等地震反射特征进行了总结,识别出了高角度活动断层、海底火山、岩浆底辟、海底滑坡、埋藏古河道、埋藏古三角洲、古潮流沙脊等多种灾害地质体类型,并对这些海洋灾害地质体的分布、成因以及各种灾害地质体对海上油气勘探及海洋工程建设的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这些灾害地质体的识别可以很好的为该区的海上生产活动及工程建设提供减灾防灾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害地质体 浅地层剖面 海洋地质调查工程 东海北部外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外陆架浅孔沉积物的岩性和磁性特征及成因讨论 被引量:3
17
作者 顾家伟 王张华 +1 位作者 李艳红 段凌云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2期269-276,共8页
利用东海外陆架的10根柱状样,进行磁性、粒度、氯离子含量和粘土矿物分析。结果表明在东海外陆架扬子浅滩前缘,浅部沉积地层自上而下可分为两层。上层为砂泥混合物,含大量贝壳碎片,磁化率与饱和等温剩磁较强,主要是磁铁矿富集所致,反映... 利用东海外陆架的10根柱状样,进行磁性、粒度、氯离子含量和粘土矿物分析。结果表明在东海外陆架扬子浅滩前缘,浅部沉积地层自上而下可分为两层。上层为砂泥混合物,含大量贝壳碎片,磁化率与饱和等温剩磁较强,主要是磁铁矿富集所致,反映了冰后期海侵对晚更新世沉积物的强烈改造。研究还发现,现代海底表层沉积物中存在铁硫化物,它是浅海还原环境中铁磁性矿物次生变化的产物。下层为坚硬致密的黄褐色泥质粉砂和粉砂质泥(硬土层),磁化率与饱和等温剩磁较弱,但局部存在剩磁异常高,从矫顽力等磁性特征证明它是硫复铁矿的富集所致。另外,在硫复铁矿富集层中绿泥石和氯离子明显富集,反映该硬土层是早期海侵沉积物在末次冰期干冷气候条件下的风化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外陆架 磁性异常 硫复铁矿 硬土层 末次冰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论东海盆地海礁凸起的含油气性 被引量:2
18
作者 肖国林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43-248,共6页
勘探资料证实 ,西湖凹陷内生成的油气由生烃深凹向西部和南部的古斜坡带运移。凹陷内的局部构造大多形成于中新世末期的龙井运动 幕 ,圈闭形成期晚于油气主运移期 ,致使油气运移到比斜坡带更高的海礁凸起上保存或散失了。作者利用现有... 勘探资料证实 ,西湖凹陷内生成的油气由生烃深凹向西部和南部的古斜坡带运移。凹陷内的局部构造大多形成于中新世末期的龙井运动 幕 ,圈闭形成期晚于油气主运移期 ,致使油气运移到比斜坡带更高的海礁凸起上保存或散失了。作者利用现有东海地震资料及西湖凹陷钻井、测井及油气资源评价结果从油气运移、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勘探 海礁凸起 东海陆架盆地 含油气性 地震资料 测井资料 油气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瓯江凹陷构造单元属性讨论
19
作者 龚建明 孙晶 +7 位作者 廖晶 杨长清 李智高 王建强 杨艳秋 杨传胜 李刚 孟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2-71,共10页
为了明确东海陆架盆地西部瓯江凹陷的构造单元属性,指导下步油气勘探部署,本文在前人中生代构造单元划分和构造演化的研究基础上,开展了地震剖面解释、平衡剖面分析、海陆对比研究等工作。综合研究认为,瓯江凹陷为白垩纪断陷红盆,缺少... 为了明确东海陆架盆地西部瓯江凹陷的构造单元属性,指导下步油气勘探部署,本文在前人中生代构造单元划分和构造演化的研究基础上,开展了地震剖面解释、平衡剖面分析、海陆对比研究等工作。综合研究认为,瓯江凹陷为白垩纪断陷红盆,缺少侏罗纪地层,其断裂构造特征、白垩纪沉积建造和火山岩活动等类似于浙闽隆起带,而瓯江凹陷以东的闽江凹陷为白垩纪和侏罗纪的断坳转换盆地,沉积环境为海陆过渡相-海相。地震剖面上闽江凹陷与其东侧的基隆凹陷构成一个向东倾斜的整体。海陆对比显示,瓯江凹陷与浙闽隆起侏罗纪时均处于隆升剥蚀,白垩纪时均处于断裂拉张。因此,推测瓯江凹陷与浙闽隆起带具有相似的构造单元属性,属于浙闽隆起带的一部分,其中生代的油气资源潜力可能比闽江凹陷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陆架盆地 浙闽隆起 瓯江凹陷 闽江凹陷 构造单元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东部陆缘新生代隆升历史及其动力学机制 被引量:10
20
作者 王新毓 索艳慧 +5 位作者 李三忠 曹现志 李玺瑶 周洁 王鹏程 金宠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803-1820,共18页
华南陆缘在新生代期间经历了千米量级的上覆盖层剥蚀和山脉隆升;同时,其东侧的东海陆架盆地经历多次构造应力场的反转并发育多期反转构造。东海陆架盆地内的构造反转与华南陆缘隆升的发生时间和触发机制是否一致有待研究。为此,本文对... 华南陆缘在新生代期间经历了千米量级的上覆盖层剥蚀和山脉隆升;同时,其东侧的东海陆架盆地经历多次构造应力场的反转并发育多期反转构造。东海陆架盆地内的构造反转与华南陆缘隆升的发生时间和触发机制是否一致有待研究。为此,本文对浙江地区的岩石样品进行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和热演化史反演分析其隆升历史,并通过地震剖面分析东海陆架盆地的反转时间及其反转所导致的地层剥蚀量;最后,将二者进行对比分析并研究其动力学机制。结果发现,华南东部陆缘地区至少存在晚始新世(34.5~33.5Ma)、中中新世(16~11.5Ma)、上新世以来(5~0Ma)三期明显的快速隆升事件,三期隆升导致的地层剥蚀量分别为227m、593m和865m;东海陆架盆地经历了古新世末-始新世初(~56Ma)、始新世末-渐新世初(~32Ma)和晚中新世(~10Ma)三期构造反转,三期反转导致的局部地层最大剥蚀量分别可达1200m、1300m和2000m。在时间上,东海陆架盆地的始新世末-渐新世初(~32Ma)和晚中新世(~10Ma)的构造反转分别滞后于浙江的晚始新世(34.5~33.5Ma)和中中新世(16~11.5Ma)的隆升时间,说明这两期挤压-剥蚀事件分别具有自西向东的迁移性,即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可能是导致该迁移特征的原因;在强度上,东海陆架盆地的反转剥蚀量大于浙江境内的地层隆升量、挤压强度东强西弱,中新世晚期菲律宾海板块向西俯冲导致冲绳海槽弧后伸展产生向西的挤压力、这种挤压应力向陆内传递且强度变弱可能是导致该特征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东部陆缘 东海陆架盆地 新生代 磷灰石裂变径迹 反转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