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6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ypes of the Continental Slope System Since Miocene in Qiongdongnan Basin,Offshore Hainan,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1
作者 Yunlong He~1,Xinong Xie~1,Ming Su~1,Tao Jiang~1,Chen Zhang~1,Shanshan Tian~1,Junliang Li~2 1.Faculty of Earth Resourc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Wuhan 430074,China. 2.Department of Technology,Zhanjiang Branch of CNOOC,Zhanjiang 524057,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226-226,共1页
Very high resolution seismic record were used to study the sedimentary processes and morphosedimentary features of the continental slope system since Miocene in Qiongdongnan Basin(QDNB),offshore Hainan,northern South ... Very high resolution seismic record were used to study the sedimentary processes and morphosedimentary features of the continental slope system since Miocene in Qiongdongnan Basin(QDNB),offshore Hainan,northern South China Sea.It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based on the sedimentary processes and morphology:wide and gentle slope,sigmoid-progradational slope,slumping slope and channeled slope.Different features o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inental SLOPE system MIOCENE Qiongdongnan basin South china se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Gravity Flow on a Shelf-Edge-Slope-Basin-Floor Complex in Qiongdongnan Basin,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2
作者 Ming Su~1,Xinong Xie~1,Yunlong He~1,Tao Jiang~1,Chen Zhang~1,Shanshan Tian~1,Junliang Li~2 1.Faculty of Earth Resourc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Wuhan 430074,China. 2.Department of Technology,Zhanjiang Branch of CNOOC,Zhanjiang 524057,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225-225,共1页
The Qiongdongnan Basin lies in the west part of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To the west the basin is bound by the Red River Fault and the Yinggehai Basin,to the east by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and to the south by... The Qiongdongnan Basin lies in the west part of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To the west the basin is bound by the Red River Fault and the Yinggehai Basin,to the east by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and to the south by the Xisha Rise.In this study,the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was set up and 11 third-order sequences were distinguished.Ba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vity flow shelf-Edge-Slope-basin-Floor Complex Qiongdongnan basin South china se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东部次海盆下地壳倾斜反射体结构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1
3
作者 徐子英 姚永坚 +4 位作者 汪俊 唐江浪 高红方 李学杰 曾程辉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5-276,共12页
南海东部次海盆洋壳内发育了大量强振幅的壳内倾斜反射体,它记录了海盆洋壳增生过程,深入研究海盆下地壳倾斜反射体的结构及成因,对认识南海海盆扩张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深反射多道地震剖面,刻画了东部次海盆下地壳倾斜反射体的... 南海东部次海盆洋壳内发育了大量强振幅的壳内倾斜反射体,它记录了海盆洋壳增生过程,深入研究海盆下地壳倾斜反射体的结构及成因,对认识南海海盆扩张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深反射多道地震剖面,刻画了东部次海盆下地壳倾斜反射体的结构特征及内部变形,初步探讨了其发育成因。研究表明,东部次海盆南、北部都发育强振幅的下地壳倾斜反射体,倾斜反射体大部分终止于Moho反射界面,但南北部倾斜反射体的分布范围、结构特征及成因存在明显差异。东部次海盆下地壳倾斜反射体倾斜长度北长南短,北长约15~22 km,南长约5~8 km;分布范围北大南小,北部南北向长约150 km,南部南北向长约70 km。下地壳倾斜反射区的Moho面埋深起伏差异明显北小南大,北为0.5 s,南有1.2 s。基底北部平坦南部起伏大,洋壳厚度北部厚南部薄,推测东部次海盆洋壳增生过程是非对称性和非均一的。东部次海盆下地壳倾斜反射体的成因可能与同岩浆断裂、水热循环、壳幔过渡区岩浆间隙侵入和基底深大断裂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东部次海盆 下地壳倾斜反射体 结构特征 发育成因 洋壳增生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丽水凹陷古新统泥岩岩相划分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4
作者 陈刚 朱晓军 +1 位作者 蒋一鸣 朱伟林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1-82,共12页
通过岩石薄片、X射线衍射(XRD)和热解分析,对东海陆架盆地丽水凹陷古新统泥岩进行了岩相划分,并对比了不同岩相泥岩的有机质含量和生烃潜力特征。依据泥岩沉积构造和XRD矿物组成特征,可将丽水凹陷古新统泥岩岩相划分为纹层状泥岩、砂质... 通过岩石薄片、X射线衍射(XRD)和热解分析,对东海陆架盆地丽水凹陷古新统泥岩进行了岩相划分,并对比了不同岩相泥岩的有机质含量和生烃潜力特征。依据泥岩沉积构造和XRD矿物组成特征,可将丽水凹陷古新统泥岩岩相划分为纹层状泥岩、砂质块状泥岩和泥质块状泥岩。其中,纹层状泥岩的矿物基质和有机质呈互层状、不连续分布,有机质含量和生烃潜力最大,该类岩相主要分布在西次凹,以西次凹月桂峰组最为发育。砂质块状泥岩的长英质碎屑矿物含量高、粒径较粗,泥质块状泥岩的黏土矿物含量大、分布均匀,二者的有机质以颗粒状零散分布于矿物基质中,有机质含量和生烃潜力不高;砂质块状泥岩主要发育于凹陷的灵峰组、明月峰组,而泥质块状泥岩主要发育于东次凹月桂峰组。进一步对比丽水凹陷古新统和中国近海陆域古新统、海域始新统及以上已贡献油气产量的烃源岩,发现丽水凹陷古新统烃源岩的有机质含量和生烃潜力较好,具有持续投入的油气勘探价值。综合来看,东海陆架盆地丽水凹陷古新统不同岩相泥岩的有机质含量和生烃潜力及分布特征差异大,烃源岩的深入研究应重点关注纹层状泥岩及西次凹月桂峰组,这对该区的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相 有机质 生烃潜力 古新统 丽水凹陷 东海陆架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陆缘盆地成盆机制及其控藏作用——以中国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为例
5
作者 徐长贵 高阳东 +7 位作者 刘军 彭光荣 李洪博 邱欣卫 丁琳 龙祖烈 郑金云 姜大朋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19-739,共21页
中国南海被动陆缘的裂谷盆地研究近年来取得了重要进展,但至今仍没有就盆地属性形成统一认识,缺乏对该类盆地的形成机制及其控藏作用的详细解剖。基于连片的三维地震数据、重磁资料以及超过200口钻遇基底的钻井资料,首次提出珠江口盆地... 中国南海被动陆缘的裂谷盆地研究近年来取得了重要进展,但至今仍没有就盆地属性形成统一认识,缺乏对该类盆地的形成机制及其控藏作用的详细解剖。基于连片的三维地震数据、重磁资料以及超过200口钻遇基底的钻井资料,首次提出珠江口盆地为中生代弧-盆体系与新生代洋-陆体系在动力上转换、空间上叠合、时间上接续的复合陆缘盆地,并根据中生代基底岩浆弧的岩性差异,及其内部先存断裂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对新生代盆地影响程度,将中生代岩浆弧划分为后弧-内弧-前弧“三元”结构。复合陆缘盆地属性及其基底弧结构特征对盆地深部油气成藏有明显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1)中生代岩浆弧的内弧带先存逆断层的发育密度和倾角更大,利于新生代盆地“反转深断”形成大型宽且深的断陷湖盆,其最大湖盆面积可达3 590 km^(2),有利于形成大面积分布的优质烃源岩;(2)复合陆缘盆地基底岩性的东西差异控制了珠江口盆地深层成岩环境的东西差异特征——“东部贫钾、西部富钾”,同时发现富钾流体抑制高岭石沉淀和贫钾流体抑制伊利石转化的协同保渗机制,有效指导了深部储层预测;(3)复合陆缘盆地深部复杂流体背景下表现为“超临界CO_(2)促运、钙砂薄泥交互联封”的油气高效保存富集机制。提出的复合陆缘盆地概念丰富了大陆边缘盆地类型,对在全球类似盆地内开展成盆机制及其深部研究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烃机制 成储机制 油气富集机制 成盆机制 复合陆缘盆地 珠江口盆地 中国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西湖凹陷孔雀亭地区始新统平湖组中段沉积特征 被引量:1
6
作者 陈生华 王健伟 +5 位作者 刘舒 严曙梅 韩建辉 傅恒 谢才铸 孙莉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3-114,共12页
根据钻井岩心、测井、高精度三维地震等资料,利用古地貌恢复、地震相识别、数学逐步回归模型融合属性等方法,对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始新统平湖组中段沉积体系及砂体展布特征进行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西湖凹陷孔雀亭地区平湖组可... 根据钻井岩心、测井、高精度三维地震等资料,利用古地貌恢复、地震相识别、数学逐步回归模型融合属性等方法,对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始新统平湖组中段沉积体系及砂体展布特征进行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西湖凹陷孔雀亭地区平湖组可识别出1个二级层序,5个三级层序,古地貌呈北西—南东向阶梯式加深格局,沉积物源来自西北部的海礁凸起;②研究区平湖组中段位于三级层序的高位体系域,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有障壁滨海沉积体系,可细分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及潮坪4个亚相;③研究区砂体主要发育于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3个微相中,平湖组中段主要发育P8,P7,P6共3个砂层组,对应于平湖组中段高位体系域内的3个四级旋回,从最大海泛面开始发育P8砂层组,高位体系域中期发育P7砂层组,高位体系域末期发育P6砂层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分流河道 水下分流河道 河口坝 地震属性 平湖组 始新统 孔雀亭地区 西湖凹陷 东海陆架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孔雀亭区断裂体系特征及控藏效应 被引量:3
7
作者 薛煜恒 李坤 +3 位作者 尚娅敏 陈秋佟 盛烈豪 刘建斌 《岩性油气藏》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1-169,共9页
以三维地震精细解释为基础,运用构造剖面复原、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方法,对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孔雀亭区断裂体系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演化特征及控藏效应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西湖凹陷孔雀亭区断裂体系具有明显东、西分区、分带特征... 以三维地震精细解释为基础,运用构造剖面复原、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方法,对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孔雀亭区断裂体系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演化特征及控藏效应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西湖凹陷孔雀亭区断裂体系具有明显东、西分区、分带特征。平面上,东部发育3组方向主干伸展断裂,NNE向为主,NE向及近NS向次之,西部发育2组方向主干伸展断裂,NE向为主,NNE向次之;剖面上东部以多米诺式斜列构造样式为主,西部以同向断阶为主;自西向东可分为5个断阶带,东部发育2个反向断裂带,西部发育3个同向断裂带。②研究区断裂体系经历了断陷期、断-坳转换期、坳陷反转期以及区域沉降期4个演化阶段,断裂活动性表现出“东部为早强晚弱、西部为早弱晚强”差异演化特征。③研究区发育东部反向断槽-局部自圈油气藏和西部顺向断阶-岩性尖灭油气藏,其中东部的油气藏为双源供烃,是油气富集有利区,尤其是F2和F3断裂活动性强、断距较大,所控圈闭的面积和高度大,在平湖组富油、花港组下段富气,是有利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断裂 断裂活动性 双源供烃 断裂控藏 反向断槽-局部自圈油气藏 顺向断阶-岩性尖灭油气藏 西湖凹陷 东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渐新统花港组河湖交互沉积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秦兰芝 李宁 +2 位作者 徐东浩 孙中恒 王维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8-188,共11页
根据钻井岩心、测井及三维地震等资料,通过沉积演化序列重建及沉积体系空间展布刻画等方法对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中南部黄岩地区花港组浅水湖盆河湖交互沉积特征与控砂机制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黄岩地... 根据钻井岩心、测井及三维地震等资料,通过沉积演化序列重建及沉积体系空间展布刻画等方法对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中南部黄岩地区花港组浅水湖盆河湖交互沉积特征与控砂机制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黄岩地区花港组自北向南主要发育三大沉积体系:河流-泛滥平原沉积体系、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和湖泊沉积体系,可识别出河流相、浅水三角洲相与湖泊相3种沉积相类型。②黄岩地区花港组河湖交互沉积体系可划分为河控主体区、河湖交互区与湖控主体区3个沉积单元,河控主体区发育厚层含砾砂岩,地震相表现为低频弱振幅特征;河湖交互区发育厚层砂岩,泥质夹层增多,地震相表现为中低频、中弱振幅,以隐性前积、叠瓦状前积为主;湖控主体区泥岩较发育,地震相表现为中高频、中强振幅。③研究区花港组沉积期受微地貌与水位幕式升降控制,三级层序等时格架内有3种浅水湖盆控砂模式:洪水期湖泊主体区范围最大,三角洲主体没入水下,孤立砂坝发育;平水期湖平面下降,河湖交互区扩张,砂体在横向上呈席状连片发育,在垂向上砂体被分隔;枯水期主要发育河控主体区,河道萎缩形成网状,河道细砂岩较为发育。④黄岩地区发育多个反转背斜,其翼部具有发育大规模构造—岩性圈闭的潜力,洪水期的优质砂体富集于朵叶侧向叠置部位,枯水期的优质砂体富集于废弃河道处,枯水期的优质砂体富集于河道内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湖盆 河湖交互沉积 浅水三角洲 古地貌 水位幕式升降 河道 花港组 渐新统 黄岩地区 西湖凹陷 东海陆架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盆地丽水凹陷古元古代片麻岩的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对古老基底属性的指示
9
作者 程琦 刘彬 +4 位作者 郭晋威 黄晓松 唐贤君 蔡昊龙 朱正平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75-990,共16页
东海盆地是我国近海面积最大的中—新生代叠合含油气盆地,其基底被认为是华夏地块东部前寒武纪基底的延伸。为了探讨东海盆地基底在古元古代时期的构造演化特征,本文对东海盆地丽水凹陷基底新发现的黑云斜长片麻岩开展了系统的岩石学、... 东海盆地是我国近海面积最大的中—新生代叠合含油气盆地,其基底被认为是华夏地块东部前寒武纪基底的延伸。为了探讨东海盆地基底在古元古代时期的构造演化特征,本文对东海盆地丽水凹陷基底新发现的黑云斜长片麻岩开展了系统的岩石学、同位素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研究。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其形成时代为1 864±6 Ma,证明东海盆地存在古元古代岩浆事件。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该准铝质片麻岩(SiO_(2)=59.77%~63.40%,A/CNK=0.86~0.94)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K),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具有高Sr/Y(17.99~32.58)和La/Yb(6.10~9.60)比值,指示其原岩为加厚下地壳角闪岩相部分熔融形成的埃达克质闪长岩。岩石学证据显示斜长石碎裂化与黑云母定向排列等塑性变形特征,结合区域对比揭示其与华夏地块东部1.89~1.83 Ga古元古代花岗岩具有岩浆同源性。研究表明,东海盆地丽水凹陷基底在古元古代时期参与了华夏地块的碰撞造山事件,形成于造山带加厚地壳构造背景,证实了华夏地块与东海盆地丽水凹陷在古元古代时期的构造统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代学 片麻岩 前寒武纪基底 古元古代 东海盆地 华夏地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宝武地区平湖组石英溶蚀作用及机制
10
作者 刘开逍 王俊辉 +7 位作者 阴国锋 陈锦霖 武洋 李勇霖 代正明 姚文娇 姜在兴 徐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49-1366,共18页
为了明确西湖凹陷平湖斜坡带宝武地区平湖组石英溶蚀的成岩环境、特征、机制及其对储层的影响,综合利用岩石薄片、扫描电镜、烃源岩地球化学参数、X射线衍射和重矿物等分析测试资料,研究了相关的成岩环境及其演化规律。研究表明:(1)研... 为了明确西湖凹陷平湖斜坡带宝武地区平湖组石英溶蚀的成岩环境、特征、机制及其对储层的影响,综合利用岩石薄片、扫描电镜、烃源岩地球化学参数、X射线衍射和重矿物等分析测试资料,研究了相关的成岩环境及其演化规律。研究表明:(1)研究区存在酸性和碱性两种石英溶蚀作用,其溶蚀机理存在显著差异。酸性环境下石英在碱金属离子作用下与有机酸络合形成络合物导致溶蚀,碱性环境下石英直接与OH^(-)离子反应生成HSiO_(3)^(-)离子而发生溶蚀。成岩环境演化影响石英的溶蚀,根据溶蚀边界特征可将其划分为交代型溶蚀和增孔型溶蚀两种类型。(2)高岭石交代型溶蚀是碱金属离子作用下有机酸溶蚀的结果。伊利石、绿泥石和碳酸盐矿物交代型溶蚀是碱性溶蚀的结果。增孔型溶蚀在酸性和碱性环境中均可发生。石英溶蚀程度呈现明显的环境分异性,溶蚀强度从碱性环境—酸性环境—酸-碱过渡环境—弱酸性环境依次减弱。石英溶蚀程度与晶体扭曲面的数量、温度和碱金属离子含量呈正相关关系。(3)石英增孔型溶蚀的演化序列为扭曲面溶蚀—平坦面(雨痕状)溶蚀—平坦面(蜂窝状)溶蚀—石英颗粒部分缺失;交代型溶蚀的演化序列为高岭石交代溶蚀—碳酸盐矿物交代溶蚀—伊利石交代溶蚀—绿泥石交代溶蚀。粒缘溶蚀、次生加大边溶蚀和自生石英溶蚀改善孔隙结构,增加渗透率。黏土矿物交代溶蚀石英颗粒形成粒间及晶间溶孔对形成储层孔隙贡献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蚀机制 成岩环境 石英溶蚀 平湖组 西湖凹陷 东海陆架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储盖组合优选及评估
11
作者 吴凯伦 杨鹏程 +2 位作者 朱睿哲 王修平 杨佳毅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24,共11页
东海陆架盆地是中国最大的近海沉积盆地,具有封存潜力大、近碳源、勘探程度高等特点,是CO_(2)地质封存的极佳场所。本文对东海陆架盆地构造、沉积等基础地质条件进行分析,结合钻井、地震资料建立储、盖层的评价标准,优选储盖组合,圈定... 东海陆架盆地是中国最大的近海沉积盆地,具有封存潜力大、近碳源、勘探程度高等特点,是CO_(2)地质封存的极佳场所。本文对东海陆架盆地构造、沉积等基础地质条件进行分析,结合钻井、地震资料建立储、盖层的评价标准,优选储盖组合,圈定有利区。结果表明,瓯江凹陷古新统、西湖凹陷渐新统和中新统具备CO_(2)封存的有利地质条件;有利储盖组合具备“纵向分层系、平面分区带”的特征:纵向上,东、西部储盖组合分布存在差异,东部集中在渐新统和中新统,西部集中在古新统和始新统;平面上,东部有利储盖分布区集中在西湖凹陷,西部有利区集中在瓯江凹陷,盆地南部有利区分布在各构造单元的西侧斜坡。本文首次对东海陆架盆地CO_(2)储、盖层展开针对性评价,圈定有利储盖组合发育区,可以为华东地区CO_(2)离岸封存提供地质依据和应用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陆架盆地 地质封存 储盖组合优选 封存潜力 咸水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宁波构造带反转背斜分段差异变形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12
作者 唐贤君 朱虹浩 +3 位作者 李宁 余一欣 钟荣全 余浪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7-177,共11页
西湖凹陷宁波构造带Y背斜是近些年东海陆架盆地油气勘探评价的热点区域,但该构造油气差异富集主控因素及有利勘探方向仍不十分明确。通过对宁波构造带Y背斜进行精细构造解析,研究了背斜分段差异变形特征及其主控因素,探讨了其油气地质... 西湖凹陷宁波构造带Y背斜是近些年东海陆架盆地油气勘探评价的热点区域,但该构造油气差异富集主控因素及有利勘探方向仍不十分明确。通过对宁波构造带Y背斜进行精细构造解析,研究了背斜分段差异变形特征及其主控因素,探讨了其油气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根据构造形态差异,可将Y背斜划分为南、中、北3段,各段次级背斜受控于不同的反转断裂,中段挤压抬升幅度最大。控制Y背斜南、北分段差异变形的主要因素为区域挤压应力作用、先存控洼断裂差异以及刚性基底导致的局部应力集中等。相对于Y背斜南、北段,中段的强烈挤压收缩过程引发整体抬升,将原本独立发育的南、北段次级背斜卷入变形,进而形成南、北差异的大型复式背斜。南北差异变形及不同期次叠加变形导致Y背斜不同部位油气差异富集。据此提出了花港组和龙井组多个有利勘探领域,为该地区的天然气勘探提供了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段性 差异变形 油气差异聚集 反转背斜 宁波构造带 西湖凹陷 东海陆架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架区第二模态内孤立波观测分析
13
作者 黄必桂 张琪 +1 位作者 谭海月 黄晓冬 《海洋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4,共10页
南海北部陆架区内孤立波在复杂地形和多尺度背景过程影响下具有丰富的传播特性和垂向模态结构,加剧了海上石油平台施工和作业的难度。为深化对南海北部高模态内孤立波特征的认知,利用2021年秋季在295m水深处布放的一套潜标观测资料,分... 南海北部陆架区内孤立波在复杂地形和多尺度背景过程影响下具有丰富的传播特性和垂向模态结构,加剧了海上石油平台施工和作业的难度。为深化对南海北部高模态内孤立波特征的认知,利用2021年秋季在295m水深处布放的一套潜标观测资料,分析了陆架区典型第二模态内孤立波精细结构与不稳定性。典型第二模态内孤立波属于“凸型”内孤立波,它在10 min内引起上层海洋等温线上凸19.4 m,下层海洋等温线下沉31.8m,并诱发出东向和南向流;中层等温线分布非常稀疏,存在最大达0.39m/s的西向流速和0.41m/s的北向流速。通过不稳定分析,发现中层层结较弱,理查德森数降低至1/4以下,达到了剪切不稳定的必要条件。垂直方向上,内孤立波垂向本征模态在75m和205m深度上分别具有1个节点。基于敏感性试验,发现陆架区第二模态内孤立波精细结构与不稳定性对温跃层深度变化更加敏感,秋冬季较深的温跃层有利于剪切不稳定在第二模态内孤立波中触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陆架区 内孤立波 潜标观测 精细结构 不稳定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北部陆坡上缘沟的地形特征和成因探讨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阿成 郭伟其 +4 位作者 陈新玺 张杰 唐建忠 李嘉柠 秦威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30,共9页
东海陆坡上缘区处于东海陆架与冲绳海槽两大地貌单元的过渡带,对其地形特征及成因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两单元相互作用和晚更新世晚期的海平面变化有重要意义。多波束测深和浅地层剖面调查揭示了东海北部陆坡上缘沟,平均距离陆架坡折线约... 东海陆坡上缘区处于东海陆架与冲绳海槽两大地貌单元的过渡带,对其地形特征及成因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两单元相互作用和晚更新世晚期的海平面变化有重要意义。多波束测深和浅地层剖面调查揭示了东海北部陆坡上缘沟,平均距离陆架坡折线约7 km,走向为NNE-SSW,分为单沟和双沟(局部),宽约400~1600 m,沟深一般为20~25 m,单沟的等深线顺直,沟底地形平缓,双沟的地形比较复杂,发育顺坡次级沟、沟底频繁起伏等。浅地层剖面揭示上部10~15 m为向东倾斜的前积反射结构,属于晚更新世晚期的古长江三角洲前积层。静力触探试验表明海底表层为松散的粉砂质砂,往下3 m为粉砂/黏土与砂的互层。侧扫声呐影像显示海底沙波发育,波高约0.5 m,波长6~9 m。推断陆坡上缘沟的位置和走向受陆坡正断层的影响;结合沉积物~(14)C测年和海平面变化曲线,推测沟主要形成于17.4~14.5 kaBP,也就是末次盛冰期海平面回升的初期阶段,为滨浅海环境,受潮流的冲刷侵蚀所致,为断裂冲沟;双沟内复杂的海底地形与滑坡有关。实测200 m等深线主要位于陆坡上缘沟内,北部处于沟的东侧附近,与沟相交;两者走向相近,与区域构造的影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坡 断裂冲沟 正断层 古长江三角洲 东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古地理位置变化与迁移——古地磁学约束
15
作者 徐铭辰 杨风丽 +4 位作者 张更 唐贤君 户盼盼 董若雯 庄圆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0-140,共11页
东海盆地作为西太平洋汇聚大陆边缘盆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与运动过程存在诸多争议,目前就存在着是“华南地块的一部分”还是“外来微陆块”两种不同认识。为明确东海盆地早白垩世以来的古位置变化,本文首次对东海盆地内9口钻井... 东海盆地作为西太平洋汇聚大陆边缘盆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与运动过程存在诸多争议,目前就存在着是“华南地块的一部分”还是“外来微陆块”两种不同认识。为明确东海盆地早白垩世以来的古位置变化,本文首次对东海盆地内9口钻井的白垩系—始新统岩芯进行了系统采样和古地磁实验测试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东海盆地在早白垩世—中始新世时期一直处于15°N至30°N之间的低纬度位置,且其方位与现代方位基本一致,与华南地块之间表现出密切的古地理位置关系和构造亲缘性。对东海与华南的古位置对比分析表明,自早白垩世早期(约134 Ma)至中始新世(约40 Ma)期间,东海始终位于华南的东南位置,二者经历了纬度差持续缩小、位置逐渐靠近的三阶段过程:①从早白垩世早期至早古新世早期(约134~65 Ma),东海与华南之间的纬度差从9.0°缓慢降至6.2°;②从早古新世早期到中古新世末(约65~60 Ma),二者之间的纬度差从6.2°快速降至1.2°;③从中古新世末到中始新世(约60~40 Ma),二者之间的纬度差为1.2°~2.0°,东海与华南之间基本形成了现今空间格局,开始一体化同步运动。本研究确认了东海与华南地块之间早白垩世以来的构造亲缘性,对于东海盆地的构造演化过程研究和油气资源潜力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磁学 古地理位置 早白垩世—中始新世 华南地块 东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黄、东海7000年以来海岸线和海底沉积物厚度的演变
16
作者 程鹏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46-460,共15页
[目的]自全新世最大海侵以来,渤、黄、东海西部岸线发生了显著变化,陆架区发育了多个沉积体系,但这一区域的古岸线和海底沉积物厚度的演变还没有全面认识.[方法]综合前人研究的结果,整理恢复渤、黄、东海自7000年来的12条古岸线,同时通... [目的]自全新世最大海侵以来,渤、黄、东海西部岸线发生了显著变化,陆架区发育了多个沉积体系,但这一区域的古岸线和海底沉积物厚度的演变还没有全面认识.[方法]综合前人研究的结果,整理恢复渤、黄、东海自7000年来的12条古岸线,同时通过收集钻孔数据,估算古岸线同时期的海底沉积厚度.[结果]渤海西部的成陆过程在宋代黄河改道后趋于稳定,自公元1855年黄河回归渤海后,现代黄河三角洲发育,形成现代海岸线.苏北中部的成陆过程在汉代基本达到稳定,黄河在苏北入海导致岸线快速向海推进,自黄河再次改道后,废黄河口岸线受侵蚀后退,形成现代岸线.长江三角洲以江心洲并入北岸的形式向东南方向发展,河口逐渐变窄,发育速度逐渐加快.长江和黄河的入海泥沙在黄河口、山东半岛沿岸、苏北、长江口及浙闽沿岸形成了主要的沉积区,以长江三角洲的沉积厚度最大.[结论]本文构建了渤、黄、东海西部古岸线和沉积物厚度数据集,可为全新世海洋沉积过程和环境变迁等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黄海 东海 海岸线演变 陆架沉积 全新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西部斜坡带古近系宝石组沉积充填特征
17
作者 王辉 秦兰芝 +4 位作者 徐靖琦 陈永军 张威 代勇 陈贺贺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0-925,共16页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的油气勘探主要集中在始新统平湖组和渐新统花港组,而宝石组基础研究相对薄弱,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尚未完全明确。根据西湖凹陷的地震资料、钻井及测井数据、古生物资料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数据,研究了宝石组沉积充...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的油气勘探主要集中在始新统平湖组和渐新统花港组,而宝石组基础研究相对薄弱,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尚未完全明确。根据西湖凹陷的地震资料、钻井及测井数据、古生物资料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数据,研究了宝石组沉积充填特征。研究表明:(1)地震反射界面T4~0与T8~0之间为宝石组碎屑岩地层,顶、底界面具有明显的上超和削截地震反射特征。宝石组在凹陷中心厚度可达2 000 m,具备形成烃源岩的物质基础。(2)宝石组沉积受断层分段性活动控制,形成了多个相对独立的沉积中心。在西部斜坡带自北向南构造样式有变化。北段杭州斜坡带为反向协调构造缓坡型,中段平湖斜坡带为多期断裂叠加陡坡型,南段天台斜坡带为同向协调构造缓坡型。(3)宝石组为微咸水弱氧化-弱还原沉积环境,古盐度自北向南呈升高趋势,水体较浅,为湖/海平面升降频繁的海-陆过渡相沉积。(4)宝石组南、北沉积体系具有差异。北段杭州斜坡带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海湾沉积体系,南段天台斜坡带和平湖斜坡带(除平北区)主要发育局限海沉积环境下的潮坪-潮汐三角洲-滨浅海沉积体系,中段平湖斜坡带水下低凸起分隔南北,为低凸起遮挡下中段-北段的潟湖和海湾沉积体系,厚层泥岩发育,是西湖凹陷宝石组的主力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体系 沉积环境 宝石组 西部斜坡带 西湖凹陷 东海陆架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X凹陷中央背斜带Y构造深层低渗-特低渗天然气形成条件及成藏模式
18
作者 李宁 于仲坤 +3 位作者 刁慧 王皖丽 丁飞 余箐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31,共10页
油气勘探证实东海X凹陷中央背斜带深层低渗-特低渗砂岩储层蕴含丰富的天然气资源,而针对低渗-特低渗储层油气资源的地质认识尚不深入,极大地制约了东海油气增储上产。Y构造是X凹陷最大反转背斜构造,通过对烃源岩特征、储层物性和成岩作... 油气勘探证实东海X凹陷中央背斜带深层低渗-特低渗砂岩储层蕴含丰富的天然气资源,而针对低渗-特低渗储层油气资源的地质认识尚不深入,极大地制约了东海油气增储上产。Y构造是X凹陷最大反转背斜构造,通过对烃源岩特征、储层物性和成岩作用等的深入分析研究,并结合其热史-埋藏史,重点阐明了气藏主力产层花港组砂岩的低渗-特低渗演化过程、低渗-特低渗化影响因素与储层成岩-成藏耦合关系。研究表明,Y构造在龙井运动反转期剥蚀量超过1200 m,说明花港组砂岩储层13 Ma曾经历历史最大埋深与最高温度,易形成低渗-特低渗砂岩储层。根据研究区砂岩储层致密化程度及演化特征,可以将气藏划分为花港组H3砂层组成藏未特低渗气藏、H4—H5边成藏边特低渗气藏和H8—H12先特低渗后成藏之气藏。在此基础上,结合油气成藏过程分析,建立了中央背斜带“花港组垂向两期充注、龙井组调整运移”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陆架盆地 X凹陷 深层 低渗-特低渗 形成条件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深水区陆缘地壳细颈化带构造变形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19
作者 彭光荣 蔡国富 +4 位作者 李洪博 张丽丽 向绪洪 郑金云 柳保军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30-841,共12页
基于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系统分析南海北部陆缘珠江口盆地深水区地壳细颈化带岩石圈结构特征、减薄机制和裂陷期构造变形响应过程,并探讨其油气地质意义。研究表明:(1)盆地深水区细颈化带典型发育区位于白云凹陷和开平凹陷,地壳减薄剧... 基于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系统分析南海北部陆缘珠江口盆地深水区地壳细颈化带岩石圈结构特征、减薄机制和裂陷期构造变形响应过程,并探讨其油气地质意义。研究表明:(1)盆地深水区细颈化带典型发育区位于白云凹陷和开平凹陷,地壳减薄剧烈,具中间薄、两翼厚的分布特征,发育多层次、多倾向的拆离断层体系;(2)细颈化带结构横向分异显著,发育4类薄化地壳结构,即白云主洼楔形强减薄结构、白云西洼哑铃式中等减薄结构、白云东箱形弱减薄结构、开平凹陷变质核杂岩式弱减薄结构,在地壳薄化程度与样式、拆离断层类型、同裂陷沉积地层分布、和岩浆作用强度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异;(3)细颈化带减薄受陆缘岩石圈非均一流变学分层结构、幔源岩浆作用强度及拆离断层变形样式控制,在裂陷期经历文昌组沉积早期的均一伸展、文昌组沉积晚期的细颈化和恩平组沉积期的超伸展共3个阶段的构造变形;先存逆冲断层纯剪切变形活化、壳幔与壳间拆离断层简单剪切变形、下地壳流及韧性穹隆与主拆离断层差异耦合,分别在这3个阶段控制地壳减薄程度和结构的分异;(4)细颈化带油气成藏和富集横纵向差异性显著,发育4种薄化地壳结构-油气成藏模式,浅部油气成藏与深部地壳薄化结构具有关联性;其独特的岩石圈结构和变形过程,控制形成源-断-脊-砂配置良好的有利油气汇聚区,是油气富集成藏的关键,其中在中下地壳穹状隆起区及其向海倾侧翼油气勘探最为有利。新认识对深入理解海域沉积盆地中间型陆缘岩石圈减薄-破裂过程及指导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中国海盆地 珠江口盆地 被动陆缘 中间型陆缘 细颈化带 拆离断层 油气成藏 深水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氦气成因来源、富集模式及勘探有利区
20
作者 刁慧 蒋一鸣 +6 位作者 李宁 覃军 于仲坤 丁飞 余箐 徐靖琦 王皖丽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89-199,共11页
目前有关氦气成因及成藏富集模式的研究主要以陆上中—古生界克拉通叠合盆地为主,而对近海区域与油气伴生氦气资源的研究十分欠缺。为此,以东海陆架盆地为例,基于该盆地丽水—椒江、西湖凹陷含氦天然气组分、He3/He4同位素、岩石U、Th... 目前有关氦气成因及成藏富集模式的研究主要以陆上中—古生界克拉通叠合盆地为主,而对近海区域与油气伴生氦气资源的研究十分欠缺。为此,以东海陆架盆地为例,基于该盆地丽水—椒江、西湖凹陷含氦天然气组分、He3/He4同位素、岩石U、Th含量等资料,分析了该区氦气成因及氦气与伴生气的相关性,进而结合氦源岩生氦速率、氦气含量等生氦条件,明确了氦气成因,确定了该区氦气富集模式和勘探有利区。研究结果表明:①丽水—椒江凹陷氦气为幔源成因,氦气与幔源CO_(2)浓度、岩浆岩体分布有关,西湖凹陷则为壳—幔混源成因,氦气与深大断裂、沉积地层生氦有关;②该区氦气富集存在深大断裂与岩浆岩体周缘幔源强富集型、深大断裂与沉积层壳—幔混源弱富集型2种模式;③西湖凹陷主力烃源岩层系始新统平湖组煤、泥岩的U和Th放射性元素在东海陆架盆地沉积岩中为最高,生氦速率与松辽盆地富氦区流纹岩相当,可作为弱源氦气的氦源岩。结论认为:①丽水—椒江凹陷西南部发育深大断裂与多期岩浆活动叠合的氦气有利区,评价出多个幔源强富集型有利圈闭,推算氦气资源量近1×10^(8)m^(3);②幔源氦气供氦稳定性、生氦量亟需开展进一步基础研究,同时在绿色低碳大背景下,氦气资源开发利用亦面临CO_(2)封存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陆架盆地 丽水—椒江凹陷 西湖凹陷 氦气资源 氦气成因 生氦率 富集模式 勘探有利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