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4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eliminary analysis on characteristics of coseismic de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M_S=8.1 western Kunlunshan Pass earthquake in 2001 被引量:35
1
作者 单新建 柳稼航 马超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74-480,共7页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oseismic deformation in the macroscopic epicentral region extracted by 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D-InSAR), and combined with the seismic activity, focal mechanism...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oseismic deformation in the macroscopic epicentral region extracted by 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D-InSAR), and combined with the seismic activity,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of the earthquake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the characteristic of coseismic deformation of MS=8.1 western Kunlunshan Pass earthquake in 2001 was researched. The study shows that its epicenter lies in the northeast side of Hoh Sai Hu; and the seismogenic fault in the macroscopic epicentral reg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central deformation fields: the west and east segments with the lengths of 42 km and 48 km, respectively. The whole fault extends about 90 km. From the distribution of interferometry fringes, the characteristic of sinistral strike slip of seismogenic fault can be identified clearly. The deformations on both sides of the fault are different with an obviously higher value on the south side. In the vicinity of macroscopic epicenter, the maximum displacement in look direction is about 288.4 cm and the minimum is 224.0 cm; the maximum sinistral horizontal dislocation of seismogenic fault near the macroscopic epicenter is 738.1 cm and the minimum is 551.8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 同震形变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序InSAR监测的土石坝沉降变形态势聚类分析
2
作者 李子阳 王文 +2 位作者 娄本星 李强 李涵曼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5-94,共10页
借助时序InSAR技术对土石坝表面变形进行全覆盖监测,可弥补传统地面单测点监测的不足。针对时序InSAR所获得的海量监测数据分析困难,提出了土石坝表面变形态势的聚类分析和异常变形区域识别方法。首先依据InSAR监测数据所表征的大坝表... 借助时序InSAR技术对土石坝表面变形进行全覆盖监测,可弥补传统地面单测点监测的不足。针对时序InSAR所获得的海量监测数据分析困难,提出了土石坝表面变形态势的聚类分析和异常变形区域识别方法。首先依据InSAR监测数据所表征的大坝表面变形规律,采用层次聚类算法对坝体表面进行分区;再利用云模型的逆向云发生器将InSAR相干点的变形序列转化为云参数,概化各分区的变形特征;最后借助局部异常因子量化分区内各相干点的异常程度,以识别出异常变形区域。工程实例表明,所提出的聚类分析方法可对海量InSAR监测数据进行高效分析,能够有效识别土石坝异常变形区域,提升了时序InSAR监测技术应用于大坝变形态势分析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监测 土石坝沉降 聚类分析 变形态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填土-EPS板蠕变下减载式涵洞土压力长期变化规律
3
作者 陈保国 吴森 +3 位作者 高琦 孙梦尧 袁山 吴雪婷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54,共9页
减载式涵洞改变了涵顶填土荷载的传递路径,使得上部填土荷载向减载块集中,从而降低涵洞顶板受到的土压力,但是在长期填土荷载下,土体与减载孔内的柔性填料会发生蠕变变形导致应力重分布。为了明确长期填土荷载作用下减载式涵洞的土压力... 减载式涵洞改变了涵顶填土荷载的传递路径,使得上部填土荷载向减载块集中,从而降低涵洞顶板受到的土压力,但是在长期填土荷载下,土体与减载孔内的柔性填料会发生蠕变变形导致应力重分布。为了明确长期填土荷载作用下减载式涵洞的土压力变化规律与减载效果,利用模型试验探究了刚性地基条件下减载式涵洞在填筑砂土施工期间的荷载传递规律,根据试验结果验证了数值模型的正确性;再利用验证后的数值模型研究了填土荷载作用下,考虑减载孔内EPS柔性填料蠕变、路基填土蠕变,以及二者共同蠕变条件下,减载式涵洞的土压力长期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刚性地基条件下,考虑EPS板蠕变时,工后30年涵顶土压力相对于填土结束时减小了25.4%,涵顶土压力减载效果随时间增长而增强,建议涵顶竖向土压力系数可取0.45;考虑填土蠕变或二者共同蠕变时,涵顶土压力波动式增大,并最终均趋近于填土自重压力,减载效果随时间增长逐渐减弱,建议涵顶竖向土压力系数可取1.1。对于黏性土路基,设计中如果不考虑长期填土蠕变引起的土压力重分布,很可能高估减载式涵洞的减载效果,从而导致结构病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载式涵洞 蠕变变形 应力重分布 长期土压力 土拱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M_(S)6.8级强震地表同震形变特征与房屋建筑震损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谭莎莎 杨莹辉 +5 位作者 许强 王运生 赵伟华 罗永红 陈强 吉锋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2-222,共11页
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了M_(S)6.8级强震,此次强震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及大量房屋倒塌。综合利用国内外雷达卫星影像,成功提取了定日地震地表形变场,结果显示此次地震的发震断裂为近南北走向的登么错断裂,同震断层... 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了M_(S)6.8级强震,此次强震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及大量房屋倒塌。综合利用国内外雷达卫星影像,成功提取了定日地震地表形变场,结果显示此次地震的发震断裂为近南北走向的登么错断裂,同震断层破裂长度约45 km,并以正断层运动为主,且地表形变集中在断层西侧上盘区域,最大形变量达2.1 m。结合InSAR相干系数、地震前后雷达影像后向散射系数以及现场调查,开展了震区房屋建筑震损分析。结果表明倒塌房屋集中在断裂以西上盘,该特征与地表形变强烈区吻合;且震区房屋倒塌比例随距断裂距离增加呈衰减趋势。其中登么错西北的长所乡及周边村落为房屋倒塌最为严重区域,部分村落房屋倒塌比例超过75%,而震中所在查吉村及临近区房屋倒塌现象相对较弱,与野外调查震中未见断层地表破裂的震损现象一致。研究成果为地震灾害评估和震后重建工作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M_(s)6.8级强震 InsAR同震形变 同震断层破裂 房屋建筑震损分析 地震野外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泸定M_(S)6.8地震前地电阻率的异常特征研究
5
作者 廖晓峰 祁玉萍 +3 位作者 杨星 王玮铭 任越霞 何畅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6-136,共11页
对泸定M_(S)6.8地震前四川地区的地电阻率异常演化特征进行总结,发现不同时间阶段出现了不同的异常形态,主要有:①甘孜站、江油站、红格站3个台站在强震发生前的1~4.2年出现了长趋势变化的转折,目前多数测项已显示为持续性的趋势上升;... 对泸定M_(S)6.8地震前四川地区的地电阻率异常演化特征进行总结,发现不同时间阶段出现了不同的异常形态,主要有:①甘孜站、江油站、红格站3个台站在强震发生前的1~4.2年出现了长趋势变化的转折,目前多数测项已显示为持续性的趋势上升;②出现长趋势转折变化后,红格站、江油站分别在2020年11月、2021年4月出现了年变幅减小的现象;③甘孜站、江油站、冕宁站3个台站在泸定6.8级地震前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中短期异常变化,震后3个台站的异常恢复,且再未出现此类异常变化。综上,长趋势变化的转折可能表明未来一段时间区域内强震风险升高,而加速上升/下降、反向变化等异常特征可能更具有中短期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定M_(s)6.8地震 四川地区 地电阻率 趋势转折 短期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高压下MgSiO_(3)的结构相变与物性研究进展
6
作者 王子兴 任政勇 柳雷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76-689,共14页
MgSiO_(3)是地球地幔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在不同深度以不同结构形式存在,如上地幔的斜方辉石或单斜辉石、下地幔的钙钛矿和后钙钛矿结构。高温高压技术的出现为在实验室模拟地球的内部环境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持。利用金刚石对顶砧... MgSiO_(3)是地球地幔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在不同深度以不同结构形式存在,如上地幔的斜方辉石或单斜辉石、下地幔的钙钛矿和后钙钛矿结构。高温高压技术的出现为在实验室模拟地球的内部环境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持。利用金刚石对顶砧和各式大腔体压机,并结合先进的同步辐射技术,使在实验室研究在数百万个大气压和数千摄氏度下矿物的结构与物性成为可能,为理解地球内部的各种物理现象提供了关键的线索和证据。本文系统总结了MgSiO_(3)体系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的相图、状态方程、融化曲线、声速及电导率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表明MgSiO_(3)的结构和弹性性质对地幔的动力学过程和地球内部演化具有重要影响。本文最后探讨了Fe和Al等元素对MgSiO_(3)结构与物性的影响,以期对未来相关领域的研究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siO_(3) 地球地幔 高温高压 结构 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rase卫星数据的地球电子外辐射带数据同化建模
7
作者 罗陶荣 倪彬彬 +2 位作者 曹兴 王晓宇 雷源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87-1200,共14页
Arase卫星是一颗专门探测地球辐射带的科学卫星,于2016年12月20日成功发射.在2019年10月范艾伦卫星终止运行后,Arase卫星仍然继续正常运行并提供高质量的观测数据.本文结合Arase卫星高能电子探测器的电子通量观测数据和基于Fokker-Planc... Arase卫星是一颗专门探测地球辐射带的科学卫星,于2016年12月20日成功发射.在2019年10月范艾伦卫星终止运行后,Arase卫星仍然继续正常运行并提供高质量的观测数据.本文结合Arase卫星高能电子探测器的电子通量观测数据和基于Fokker-Planck扩散方程的三维辐射带数值模型,利用卡尔曼滤波方法实现对2017年4月至2022年3月期间地球外辐射带(L^(*)=3~7)电子通量时空演化过程的数据同化建模.结果显示,同化模型有效弥补了Arase卫星数据对于高赤道投掷角电子的观测缺失,重构了不同能量、投掷角辐射带电子在不同L^(*)处的长期动态演化过程及其对地磁活动的响应特征.通过计算电子通量的数据同化结果与卫星观测结果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平均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误差,发现电子通量同化结果和观测结果整体一致.通过计算同化过程中的新息矢量,分析卫星观测结果对辐射带数值模型模拟结果的修正程度及其对电子能量和L^(*)的依赖性,这为分析辐射带数值模型所缺失的物理机制以及后续模型的改进与完善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ase卫星 地球辐射带 电子通量 三维数据同化 模型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SAR观测揭示的2024年1月新疆乌什M_(S)7.1地震同震形变及滑动分布
8
作者 杨九元 温扬茂 +1 位作者 许才军 郏伟伟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532-2543,共12页
2024年1月23日,在中国西南天山地区迈丹断裂附近发生了一次M_(S)7.1大地震,为深入调查区域构造形变、发震构造与破裂行为提供了重要机会.本文基于Sentinel-1A卫星的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数据获取了此次地震的同震及震后早期形变... 2024年1月23日,在中国西南天山地区迈丹断裂附近发生了一次M_(S)7.1大地震,为深入调查区域构造形变、发震构造与破裂行为提供了重要机会.本文基于Sentinel-1A卫星的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数据获取了此次地震的同震及震后早期形变,并详细探究了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结构.同震观测反演结果表明,此次地震发生在一条倾向西北且沿走向变化的中等倾角的左旋走滑兼逆冲断层,同震滑动主要分布于4.7至22 km的深度,且最大滑动3.3 m位于~10 km深度.震后观测分析显示,该形变主要由一次M_(S)5.7余震引起,且野外地质考察识别的地表破裂带与此余震有关.通过对反演结果、活动断层分布及运动特性的联合分析,认为此次地震成核于迈丹断裂及其西南侧之前未识别的延伸分支断层段.同震库仑应力变化计算揭示,乌什地震触发了M_(S)5.7余震,且造成了大石峡断裂、迈丹断裂西分支断层段和托什干断裂东段应力加载,应着重关注其地震破裂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天山 新疆乌什M_(s)7.1地震 INsAR 同震及震后形变 同震库仑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ending and stress analysis of polymeric composite plates reinforced with functionally graded graphene platelets based on sinusoidal shear-deformation plate theory
9
作者 Mohammad Arefi Ali Tabatabaeian Masoud Mohammadi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1期64-74,共11页
The bending and stress analysis of a functionally graded polymer composite plate reinforced with graphene platelets are studied in this paper.The governing equations are derived by using principle of virtual work for ... The bending and stress analysis of a functionally graded polymer composite plate reinforced with graphene platelets are studied in this paper.The governing equations are derived by using principle of virtual work for a plate which is rested on Pasternak’s foundation.Sinusoidal shear deformation theory is used to describe displacement field.Four different distribution patterns are employed in our analysis.The analytical solution is presented for a functionally graded plate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important parameters.The numerical results are presented to show the deflection and stress results of the problem for four employed patterns in terms of geometric parameters such as number of layers,weight fraction and two parameters of Pasternak’s found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inforced composite plate Graphene platelet sinusoidal shear deformation theory Pasternak’s foundation stress and deformation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lastic deformation behavior of ZK60 magnesium alloy with addition of neodymium
10
作者 余琨 王晓艳 +1 位作者 芮守泰 王日初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8年第4期434-437,共4页
The hot deformation simulation of a ZK60 magnesiuln alloy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from 373 to 673 K and different strain rates of 0.1, 0.01 and 0.002 s^-1 was studied by using the Gleebe-1500 simulator. The plastic ... The hot deformation simulation of a ZK60 magnesiuln alloy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from 373 to 673 K and different strain rates of 0.1, 0.01 and 0.002 s^-1 was studied by using the Gleebe-1500 simulator. The plastic deformation behavior was measured and the deformation activation energy was calculated. The microstructures of ZK60 magnesium alloy with an addition of neodymium during the deformation process were observed by using Polyvar-MET optical microscope and Tecnai G^2 20 TE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working hardening, the dynamic recovery and the dynamic recrystallization occur during the plastic deformation process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and strain rates. The dynamic recrystallization starts when the temperature is over 473 K and the DRX grain size after hot deformation is only 5-10 μm. So the refined grains improve both the tensile strength and the elongation of alloys at room temperature. Neodymium is added into the alloy and a precipitate phase Mg12Nd that impedes the movement of dislocations is formed, which benefits to increasing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ZK60 magnesium allo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K60 magnesium alloy rare earth plastic deformation behavior dynamic recrystalliz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ress-Deformed State of Ge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Prognosis of Antropogenic-Tectonic Earthquakes
11
作者 Svitlana Demianets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63-63,共1页
The highest priorities of any civilized country are in providing interests of social safety.The anthropogenic influence on geological environment is becoming greater because of the human activities increase. That’s w... The highest priorities of any civilized country are in providing interests of social safety.The anthropogenic influence on geological environment is becoming greater because of the human activities increase. That’s why anthropogenic-tectonic earthquake problem has become important recently.It appeared as a hypothesis in the 30 s and became much clearer in 60 s.The anthropogenic-tectonic earthquake epiceneters are located not far from the surface and,as a ru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ess-deformed sTATE geoisostasy anthropogenic-tectonic earthquakes PROGNOsIs fault-block models eart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InSAR技术反演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同震破裂模型及形变时间序列
12
作者 高嘉楠 邹蓉 +2 位作者 王峻祥 郑瑞 孟一帆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7-183,共7页
使用升降轨Sentinel-1A卫星数据,利用差分干涉技术获取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高精度同震形变场,并以此为约束反演同震破裂模型,然后采用SBAS-InSAR技术获取震中附近区域近6个月的累积形变时间序列。结果表明,本次地震地表形变以抬升为... 使用升降轨Sentinel-1A卫星数据,利用差分干涉技术获取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高精度同震形变场,并以此为约束反演同震破裂模型,然后采用SBAS-InSAR技术获取震中附近区域近6个月的累积形变时间序列。结果表明,本次地震地表形变以抬升为主,升降轨数据视线向最大同震形变量分别约为6.8 cm和7.3 cm,破裂主要集中在7~15 km深度范围内,最大滑动量约为0.55 m;震后2个月内,震中近场及西北侧的抬升形变呈扩大趋势。综合分析认为,此次积石山地震发震断层走向NW、倾向NE,隶属于拉脊山南缘断裂带东南侧的隐伏分支断层;震后的大面积突发形变可能与孔隙压力释放有关,地表稳定状态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M_(s)6.2地震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同震形变 断层滑动分布 时序Ins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负载变化对GPS台站非线性位移的影响
13
作者 王镜欢 于男 +3 位作者 宋兆琦 万泽莹 胡昌宏 李金泽 《导航定位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0-148,共9页
为了进一步研究环境负载变化所引起的非线性全球定位系统(GPS)台站位移,分析大气、海洋和陆地水在全球范围内的质量迁移对地表GPS台站非线性位移的影响:给出地壳动力学数据信息系统(CDDIS)提供的高精度GPS基准站坐标时间序列,以及地球... 为了进一步研究环境负载变化所引起的非线性全球定位系统(GPS)台站位移,分析大气、海洋和陆地水在全球范围内的质量迁移对地表GPS台站非线性位移的影响:给出地壳动力学数据信息系统(CDDIS)提供的高精度GPS基准站坐标时间序列,以及地球科学学院和天文台(EOST)、德国波茨坦地学研究中心(ESMGFZ)、国际质量负载服务(IMLS)模型提供的全球范围内环境负载变化时间序列;并对环境负载模型计算得到的GPS台站位移与GPS台站实测位移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负载影响造成的GPS台站位移与GPS台站所处纬度存在较强相关性,中高纬度地区台站受影响较大,低纬度地区受影响最小,如30°N—60°N地区台站受环境负载位移可达3.34 mm,而低纬地区仅为2.12 mm;在GPS台站非线性位移显著的天(U)方向,EOST可降低207个台站位移残差序列的均方根(RMS),ESMGFZ为200个,IMLS为114个;通过分析RMS改正率差异值发现,相比使用ESMGFZ模型对GPS台站进行负载改正,占实验总数约51.56%的台站更适用EOST模型,而适用IMLS模型的台站约占26.67%;EOST和ESMGFZ模型优势互补,可更好地解释固体地球形变,并对建立和维持高精度的动态地球参考框架及冰雪质量变迁反演等地球动力学研究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地球形变 环境负载模型 全球定位系统(GPs)台站位移 非线性变化 均方根(RMs)改正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积石山 M_(s)6.2级地震的震害特征与启示 被引量:12
14
作者 王丽丽 王兰民 +5 位作者 卢育霞 许世阳 夏晓雨 盖海龙 池佩红 郭梅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8-71,共14页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35.70°N,102.79°E)发生了6.2级地震,震中烈度为VIII度。地震发生后,通过实地烈度评估与科学考察,对震区VI~VIII度区不同建(构)筑物与生命线工程的震害特...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35.70°N,102.79°E)发生了6.2级地震,震中烈度为VIII度。地震发生后,通过实地烈度评估与科学考察,对震区VI~VIII度区不同建(构)筑物与生命线工程的震害特点进行了统计分析;从抗震设计与施工管理、场地放大效应与地震次生灾害对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等角度,提出了此次地震的震害启示。结果表明:1)严重破坏和毁坏的建筑结构主要集中在老旧的土木结构、砖木结构和无设防或设防不规范的砖混结构。2)造成建筑结构破坏的主要原因是少量自建房抗震设计和施工的不规范、场地放大效应和地震次生灾害。3)优化和改良生土砌筑材料,改进纵横墙间的拉结措施,强化结构整体性是提高土木结构抗震的有效方法;普及“上下圈梁与构造柱”等基本抗震设防措施,规范水泥砂浆强度,提升农村工匠的施工水平,可有效提高砌体结构的整体性,避免房屋出现整体性垮塌;室内洗手间的墙体应该与房顶、纵横墙间建立有效联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4)孤突斜坡、河流高阶地与岸边为抗震不利地带。当建造用地极为匮乏,不得不选址在这些场地之上时,应该综合考虑场地的地形地貌特征、岩土体物理力学特性、水文地质条件、抗震设防目标、建筑结构类型等影响因素,做好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科学设防。灾后重建过程中,应由政府统一规划选址、统一设计,规范施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6.2级地震 震害调查 场地放大效应 黄土液化流滑 震害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潮汐效应对沿海多条带时序InSAR地表形变监测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胡文杰 彭葳 +3 位作者 刘斌 邢学敏 朱珺 林东方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42-1355,共14页
潮汐效应对沿海大范围、高精度的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地表形变监测的影响不可忽略.潮汐效应中的固体潮(Solid Earth Tide,SET)位移和海洋潮汐负荷(Ocean Tide Loading,OTL)位移... 潮汐效应对沿海大范围、高精度的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地表形变监测的影响不可忽略.潮汐效应中的固体潮(Solid Earth Tide,SET)位移和海洋潮汐负荷(Ocean Tide Loading,OTL)位移会在时间和空间域上对沿海大范围InSAR地表形变监测产生分米级的误差,而且不同条带中地表潮汐形变时空差异性会对多条带InSAR影像拼接产生较大误差.本文针对沿海地区多条带InSAR形变时序,重点分析了潮汐效应在不同条带InSAR地表沉降监测中的影响,并采用多种潮汐位移估计方法对多条带地表潮汐形变进行改正.结果表明,研究区域不同条带时序InSAR中地表潮汐形变具有较大的时空差异性,其造成沿海地区相邻条带时序InSAR地表沉降速率差异能达到1~2 cm·a^(-1);通过固体潮模型、海潮负荷模型或GPS参考站网海潮位移改正,能够消除不同条带中地表潮汐形变时空差异性对时序InSAR形变结果拼接产生的空间高阶非线性误差,弥补了传统拼接方法在拟合潮汐位移偏差的不足.在大气延迟误差改正的基础上,时序InSAR形变残差的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TD)由潮汐改正前的2.3 cm减少至0.75 cm;本文研究揭示了沿海地表潮汐形变改正对多条带时序InSAR形变结果拼接的重要性,可大幅提高沿海地区广域时序InSAR地表形变监测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潮 海洋潮汐负荷 沿海形变监测 INsAR 多条带拼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mparative study of different theories on active earth pressure 被引量:1
16
作者 S.P.Yap F.A.Salman S.M.Shiraz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10期2933-2939,共7页
Determination of distribution and magnitude of active earth pressure is crucial in retaining wall designs. A number of analytical theories on active earth pressure were presented. Yet, there are limited studies on com... Determination of distribution and magnitude of active earth pressure is crucial in retaining wall designs. A number of analytical theories on active earth pressure were presented. Yet, there are limited studies on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heories. In this work,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heories with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is done using the PLAXIS software. The comparative results show that in terms of distribution and magnitude of active earth pressure, RANKINE's theory possesses the highest match to the PLAXIS analysis. Parametric studies were also done to study the responses of active earth pressure distribution to varying parameters Increasing soil friction angle and wall friction causes decrease in active earth pressure. In contrast, active earth pressure increases with increasing soil unit weight and height of wall. RANK/NE's theory has the highest compatibility to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among all theories, and utilization of this theory leads to proficient retaining wall desig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tive earth pressure retaining wall PLAXIs comparative study RANKINE's theory COULOMB's theor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S、Ce含量对U71MnG钢中Ce_(2)O_(3)和Ce_(2)O_(2)S夹杂物的影响
17
作者 王敏 刘香军 +1 位作者 杨昌桥 杨吉春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5-49,共5页
我国稀土钢未实现大规模的生产,其主要原因是对稀土与钢中O、S等杂质元素的相互作用规律认识不足。考虑到Ce、O、S含量对钢中稀土夹杂物的影响缺少定量分析,使用FactSage 7.1软件计算U71MnG钢中不同含量O、S、Ce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 我国稀土钢未实现大规模的生产,其主要原因是对稀土与钢中O、S等杂质元素的相互作用规律认识不足。考虑到Ce、O、S含量对钢中稀土夹杂物的影响缺少定量分析,使用FactSage 7.1软件计算U71MnG钢中不同含量O、S、Ce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对Ce_(2)O_(2)S、Ce_(2)O_(3)夹杂物析出量的影响。热力学计算结果表明,在U71MnG钢的成分体系下,随着Ce含量的增多,Ce_(2)O_(3)的析出量呈先增多后减少的趋势,m_(O)/m_(Ce)约为1/7.4时,Ce_(2)O_(3)的析出量最大;Ce_(2)O_(2)S的生成需要O、S、Ce共同作用,m_(O+S)/m_(Ce)约为1/3.7时,Ce_(2)O_(2)S析出量最大。试验钢夹杂物的SEM图像以及夹杂物颗粒数量统计结果显示,Ce含量为0.024%的试验钢中Ce_(2)O_(3)、Ce_(2)O_(2)S的个数大于Ce含量为0.016%的试验钢,钢中夹杂物析出规律与热力学计算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夹杂物 热力学 Ce_(2)O_(2)s Ce_(2)O_(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5年西藏定日6.8级地震登么错段地表变形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5
18
作者 梁明剑 董芸希 +14 位作者 左洪 代友林 肖本夫 廖程 谭凌 王余伟 李响 汤才成 张威 张会平 孟令媛 苏金蓉 吴微微 李传友 严媚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0-89,共10页
2025年西藏定日6.8级地震发生在申扎-定结裂谷系南段,其发震断裂为登么错断裂,并形成长约26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和形变带。其中,北段的破裂带主要呈正断性质,垂直同震位错量达2~3m;南段(登么错段)的地表变形带主要分布于登么错湖东侧,宽... 2025年西藏定日6.8级地震发生在申扎-定结裂谷系南段,其发震断裂为登么错断裂,并形成长约26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和形变带。其中,北段的破裂带主要呈正断性质,垂直同震位错量达2~3m;南段(登么错段)的地表变形带主要分布于登么错湖东侧,宽达上百米,且变形性质复杂,既有拉张变形,又有挤压变形。在南段的拉张变形带中,与NNE向断层陡坎展布一致的变形带,可能是具有构造意义的地震地表破裂带。而挤压变形带应是地震中因拉张变形作用影响形成的次生地表变形带,与地震震动、场地地形地貌、沉积特征和气候条件有关,与发震断裂的活动无直接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定日6.8级地震 登么错断裂 地表变形带 活动裂谷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6.8级地震震源破裂机理及邻区应力变化 被引量:3
19
作者 杨建文 金明培 +2 位作者 叶泵 黎朕灵 李庆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6-48,共13页
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发生M_(S)6.8地震。文中基于升、降轨Sentinel-1A卫星影像数据,采用D-InSAR技术获取了此次地震的同震形变场。以升、降轨同震形变数据为约束,联合反演了该地震的震源滑动模型,并进一步计算了同震位错引起... 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发生M_(S)6.8地震。文中基于升、降轨Sentinel-1A卫星影像数据,采用D-InSAR技术获取了此次地震的同震形变场。以升、降轨同震形变数据为约束,联合反演了该地震的震源滑动模型,并进一步计算了同震位错引起的周边地区的库仑应力变化,对定日地震的形变特征、震源破裂机理及其对邻区应力调整作用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1)InSAR升、降轨同震形变场长轴均呈近SN向展布,同震形变均表现为拥有东、西2个明显形变区域且呈现蝴蝶状的条纹样式,升、降轨LOS向形变量分别在-0.58~0.33m和-0.80~0.66m之间。2)联合升、降轨同震形变数据反演得到的定日地震的矩震级为MW7.06,地震破裂过程呈现出从初始破裂点开始沿断层面向N拓展的单侧破裂特征,断层错动为兼具少许走滑分量的正断机制。发震断层主要破裂区长约55km,滑动分布集中在地下0~15km深度范围内,最大滑动量为4.25m,出现在地下8.6km深度处。此次地震的主要破裂区已经到达地表,位于震中以北沿走向约35~53km处,潜在地表破裂长约18km。3)定日地震导致发震断层东、西两侧的同震库仑应力降低;断层破裂段南、北两端及其周围区域的库仑应力显著增加,加载量远大于地震触发阈值0.01MPa,这些区域未来有进一步发生有感余震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M_(s)6.8地震 同震形变场 震源滑动模型 同震库仑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级间分离S形分离钢索高速分离敏感因素分析
20
作者 董瑞涛 林三春 +2 位作者 荀飞 刘金峰 付继伟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10,共4页
级间分离S形分离钢索结构复杂,高速分离过程涉及大变形、复杂非线性接触等问题,其动态变形及力学特性分析是工程设计的难点之一。基于Abaqus建立S形分离钢索动态分离仿真模型,分析了S形分离钢索高速分离动态变形过程及力学特性,并通过... 级间分离S形分离钢索结构复杂,高速分离过程涉及大变形、复杂非线性接触等问题,其动态变形及力学特性分析是工程设计的难点之一。基于Abaqus建立S形分离钢索动态分离仿真模型,分析了S形分离钢索高速分离动态变形过程及力学特性,并通过地面试验进一步验证建模方法的正确性。研究了S形分离钢索长度、截面直径、拖尾长度、分离速度等多种敏感因素的影响,对工程实际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级间分离 s形分离钢索 高速分离 变形过程 力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