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3篇文章
< 1 2 5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entrifuge modeling of dynamic behavior of pile-reinforced slopes during earthquakes 被引量:5
1
作者 于玉贞 邓丽军 +1 位作者 孙逊 吕禾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0年第5期1070-1078,共9页
A series of centrifuge model tests of sandy slopes were conducted to study the dynamic behavior of pile-reinforced slopes subjected to various motions.Time histories of accelerations,bending moments and pile earth pre... A series of centrifuge model tests of sandy slopes were conducted to study the dynamic behavior of pile-reinforced slopes subjected to various motions.Time histories of accelerations,bending moments and pile earth pressures were obtained during excitation of the adjusted El Centro earthquake and a cyclic motion.Under a realistic earthquake,the overall response of the pile-reinforced slope i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non-reinforced slope.The histories of bending moments and dynamic earth pressures reach their maximums soon after shaking started and then remain roughly stable until the end of shaking.Maximum moments occur at the height of 3.5 m,which is the deeper section of the pile,indicating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active loading and passive resistance regions.The dynamic earth pressures above the slope base steadily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height of pile.For the model under cyclic input motion,response amplitudes at different locations in the slope are almost the same,indicating no significant response amplification.Both the bending moment and earth pressure increase gradually over a long peri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thQUAKE SLOPE stabilizing pile dynamic behavior centrifuge modeling earth pressure ACCELERATION bending mo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ntrifugal model test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vertical earth pressure on soft foundation box culvert 被引量:3
2
作者 张军辉 姚永胜 +1 位作者 郑健龙 张涛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9期3556-3563,共8页
To obtain the vertical earth pressure on a soft foundation box culvert and investigate the interaction of the soil-culvert-foundation system, both a centrifugal model test and a numerical simulation were conducted and... To obtain the vertical earth pressure on a soft foundation box culvert and investigate the interaction of the soil-culvert-foundation system, both a centrifugal model test and a numerical simulation were conducted and the comparisons with the current methods to determine the load on a culvert were completed. The results of the model test and numerical analysis are in satisfactory agreement, which shows that the direction of the shear stress between the culvert and the adjacent embankment depends on the differential settlement between them. A vertical earth pressure concentration appears on the culvert with a rigid piles foundation because of a downward shear stress. The ratio of the load on a soft foundation culvert and the overburden pressure above the culvert raises first and then decreases as the backfill height increases. In order to reduce the load on a culvert, it is suggested to limit the stiffness difference of the foundations under the culvert and embankment and to use a light backfill over the culver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x culvert vertical earth pressure soft foundation centrifugal model te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S-ESM 1.0模式对7月份热带太平洋上层流场异常模态的模拟评估
3
作者 盖泳铭 卢姁 +1 位作者 张东凌 张铭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23-734,共12页
利用CAS-ESM 1.0模式模拟得到的1922~2005年共84年的7月份资料,对流场异常作了复EOF分解,并与该模式模拟的1月份结果以及相应的实况(SODA资料)和理论结果作了对比和分析。结果表明:在表层、近表层、次表层及上层底,该EOF分解的第一、二... 利用CAS-ESM 1.0模式模拟得到的1922~2005年共84年的7月份资料,对流场异常作了复EOF分解,并与该模式模拟的1月份结果以及相应的实况(SODA资料)和理论结果作了对比和分析。结果表明:在表层、近表层、次表层及上层底,该EOF分解的第一、二模态空间场中明显流场异常都分布在10°S~10°N,为赤道所俘获。总体上流场异常以纯纬向流动为主;它们均与赤道流系异常及赤道波动有较好对应。从表层到上层底流场异常随海洋深度明显减弱。第一、二模态都具有3~5年的年际变化周期,并以4年的年际变化最明显,并都落在ENSO的变化范围中。这两个模态都无明显年代际变化。次表层第一模态的海温异常为,西太平洋暖池区以及西、中太平洋赤道附近有负异常,在东太平洋赤道区及南美洲沿岸有正异常,两者随时间呈跷跷板变化;第二模态海温异常为,中西太平洋以负异常为主,中东太平洋则以正异常为主,并也呈跷跷板变化,且该变化包括了第一模态的跷跷板变化。本文第一、二模态的性质分别是ENSO的主、次模态。本文时间系数无明显年代际变化是因模式未能很好反映印尼穿越流所致;模式模拟的赤道两侧的明显流场异常宽度要较实况宽一倍;以上这些都表明模式在近赤道处的分辨率还不够高,须进一步提高;此外该模式的物理过程和海气耦合程序也需继续改进和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系统模式CAS-esm 1.0 热带太平洋 7月份流场异常 复EOF分解 模拟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羽对流参数化方案在CIESM模式中的应用及对模拟气候的影响
4
作者 李晓涵 林岩銮 +1 位作者 张祎 彭新东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61-773,共13页
将双羽对流参数化方案(以下简称双羽对流方案)应用到公共联合地球系统模式(CIESM)中,并研究了该方案对CIESM全耦合模拟气候特征的影响。通过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PiControl)21 a积分,分析了双羽对流方案和CIESM原深对流、浅对流... 将双羽对流参数化方案(以下简称双羽对流方案)应用到公共联合地球系统模式(CIESM)中,并研究了该方案对CIESM全耦合模拟气候特征的影响。通过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PiControl)21 a积分,分析了双羽对流方案和CIESM原深对流、浅对流方案在模拟云和降水过程中的异同及敏感性来源。双羽对流方案耦合到CIESM模式中能得到基本合理的气候统计特征,较原模式缩小了低纬度海洋区域的大气顶辐射通量负偏差。双羽对流方案增强了长波云辐射强迫,缓解了CIESM在低纬度区域的负偏差,但其在海洋性大陆和赤道印度洋存在高估。使用双羽对流方案的降水分布和赤道辐合带季节变化与原CIESM模式相似。CIESM模式很好地再现了北半球冬季Madden-Julian Oscillation(MJO)的东传信号,但MJO降水强度较观测偏弱。双羽对流方案提高了MJO降水强度。本研究验证了双羽对流方案在CIESM模式中可以稳定运行且气候特征合理,其在能量收支方面有待与其他物理过程进一步协同调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参数化 地球系统模式 气候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系统模式和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曾庆存 张明华 +1 位作者 戴永久 曾晓东 《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9-434,共16页
地球系统是将大气、陆地、海洋、冰冻圈、土壤和岩石圈以及其中的生物视为一个整体,由一系列相互作用过程联系起来的复杂非线性的多重耦合系统。地球系统模式(ESM)是描述这一复杂耦合系统的数学物理模式。ESM已超越气候系统模式对大气... 地球系统是将大气、陆地、海洋、冰冻圈、土壤和岩石圈以及其中的生物视为一个整体,由一系列相互作用过程联系起来的复杂非线性的多重耦合系统。地球系统模式(ESM)是描述这一复杂耦合系统的数学物理模式。ESM已超越气候系统模式对大气、陆地和海洋状态的物理描述,故不仅可用来做天气和气候预测,还可以研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研究人类活动对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研究人类调控自然界工程的合理或最优的方案。概述了“地球系统模式”提出和研究的一些历史,地球系统模式的构成;简介了中国科学院地球系统模式(CAS-ESM)的一些主要特点,以及数值模拟的一些主要研究成果和应用;最后提出进一步发展的一些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系统模式 环境生态系统模式 耦合 地球系统模式 数值模拟 气候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空天大尺度构型下双基雷达等距离环杂波仿真方法
6
作者 杨晓超 李渝 +1 位作者 朱江 王伟伟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150-156,共7页
空天大尺度构型下的双基雷达通常采用卫星平台发射、空中平台接收的工作模式,在双基杂波仿真中,无法沿用机载双基雷达平面假设,必须考虑地球球体模型,等距离杂波环位置计算是杂波仿真的难点。针对此问题,提出一种大尺度下收发双基雷达... 空天大尺度构型下的双基雷达通常采用卫星平台发射、空中平台接收的工作模式,在双基杂波仿真中,无法沿用机载双基雷达平面假设,必须考虑地球球体模型,等距离杂波环位置计算是杂波仿真的难点。针对此问题,提出一种大尺度下收发双基雷达等距环杂波仿真方法。该方法考虑地球球体模型,首先在平面假设下求取近似等距离环的位置坐标;然后,对于该近似等距离环上的单一杂波点,计算等距椭球在经过该点和收发基线所构成平面上的截线,并求取截线在该点处的曲率圆;最后,计算该曲率圆与地球的交点作为球面假设时等距离环上的点,通过采用相同的方式遍历平面近似等距离环上的每个点,即可求取球面近似下等距环的位置。通过仿真实验,对该方法计算得到的等距离环位置及误差进行了分析,验证了所提等距离环计算方法的有效性。该方法为杂波仿真及杂波抑制算法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天双基雷达 双基等距离环 双基杂波 地球球体模型 地球平面模型 等距环位置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石坝溃决生命损失评估模型对比研究
7
作者 王琳 晁星怡 +1 位作者 韩方波 何小亮 《自然灾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5-157,共13页
土石坝溃决生命损失评估对于溃决事件应急处置极为重要。文中选取了数理统计、动态分析及物元对比共三类12种本领域现阶段具有代表性的生命损失评估模型,针对三类模型均未考虑人为、地理和经济发展与科学技术水平三类影响因素的特点,选... 土石坝溃决生命损失评估对于溃决事件应急处置极为重要。文中选取了数理统计、动态分析及物元对比共三类12种本领域现阶段具有代表性的生命损失评估模型,针对三类模型均未考虑人为、地理和经济发展与科学技术水平三类影响因素的特点,选取我国三大地区代表性溃坝案例,进行生命损失评估,明晰了各类模型的适用性以及模型的地区差异性,实现了模型的精确性检验,揭示了不同地区溃决生命损失评估结果的作用规律,并提出减小模型计算误差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土石坝溃决生命损失评估模型主要考虑了风险人口、警报时间、溃决洪水严重程度以及风险人口对溃决洪水严重性的理解程度四项主要因素,尚未考虑人为、地理和经济发展与科学技术水平三类影响因素。针对同一类型的3个地区生命损失开展评估时,土石坝溃决损失模型的构建亟需考虑不同地区人为、地理和经济发展与科学技术水平三类因素。在动态分析类模型中,ASSAF、HUANG和赵一梦3种模型均可推荐,这几种模型均侧重风险人口自身在溃决事件发生时所产生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分别考虑了应急预案、救援能力、建筑物抗冲性能、建筑与交通等因素。王志军模型并未考虑与坝址距离、下游坡降、地形等地理因素,评估结果整体上偏安全。应用生命损失评估模型时,需全面梳理已产生损失数据的溃决案例,宝贵的第一手数据对深入研究和验证评估溃决损失评估模型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石坝 生命损失 数理统计模型 物元对比模型 动态分析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实验室: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进展与前瞻
8
作者 张贺 马洁琼 +2 位作者 柴兆阳 张木兰 曹美春 《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4-479,共16页
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简称“寰”)是国家“十二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于2022年在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完成。项目的建设目标是深入认识地球环境复杂系统基本规律,探究地球系统相互作用对地球系统整体和中国区域环境的影响;融合... 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简称“寰”)是国家“十二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于2022年在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完成。项目的建设目标是深入认识地球环境复杂系统基本规律,探究地球系统相互作用对地球系统整体和中国区域环境的影响;融合模拟与观测数据以提高气候环境预测的准确性,为国家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大气环境治理等重大问题提供科学支撑;推动地球系统科学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促进中国地球系统科学整体向国际一流水平跨越。在综述地球系统模拟设施国际发展态势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中国“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的构成和功能、取得的主要成果以及未来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 地球系统模式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气候环境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高层大气环境变异及天气气候致灾效应——重大项目简介及最新进展
9
作者 田文寿 卞建春 +7 位作者 陆高鹏 肖子牛 尹志聪 黄金龙 胡定珠 周放 张重阳 宋晓蕾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25,共18页
中高层大气因其对天气气候的显著影响而被列为世界天气气候研究计划前沿科学研究领域。同时,作为航空到航天的过渡空间,中高层大气被视为国防安全的“高边疆”。然而,由于观测数据不足以及缺乏完备的中高层大气模式,我国对中高层大气环... 中高层大气因其对天气气候的显著影响而被列为世界天气气候研究计划前沿科学研究领域。同时,作为航空到航天的过渡空间,中高层大气被视为国防安全的“高边疆”。然而,由于观测数据不足以及缺乏完备的中高层大气模式,我国对中高层大气环境变异及其天气气候致灾效应的认识还很薄弱。为了加深对中高层大气的认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了重大研究项目“中高层大气环境变异及天气气候致灾效应”,该项目旨在:1)发展中高层大气成分观测的新技术和方法,开展“天空地”一体化多要素协同观测,获取中高层大气的多时空尺度观测资料;2)研究跨大气层相互作用和多源扰动对中高层大气的影响,量化外部强迫因子和内部变率对中高层大气变异的影响及贡献;3)完善模式的中高层大气物理化学过程,发展中高层大气资料同化系统;4)揭示中高层大气环境变异对东亚极端天气气候的影响和机制,评估其致灾效应和风险。该研究将为防灾减灾、气候变化应对以及国防安全保障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和决策依据。本文简要介绍了该项目的研究背景和内容、关键科学问题及最新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高层大气 协同观测数据同化 化学-辐射-动力反馈 地球系统模式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路交通工程声屏障自适应建模技术研究
10
作者 高志亮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2-228,共7页
为解决陆路交通工程声屏障传统二维设计工作效率低、三维可视化和成果交付手段不足等难题,基于GIS+BIM技术,采用B/S架构研发陆路交通工程综合选线系统声屏障建模与设计模块。系统接入地理地质基础数据服务,在数字地球上加载海量多元异... 为解决陆路交通工程声屏障传统二维设计工作效率低、三维可视化和成果交付手段不足等难题,基于GIS+BIM技术,采用B/S架构研发陆路交通工程综合选线系统声屏障建模与设计模块。系统接入地理地质基础数据服务,在数字地球上加载海量多元异构数据,创建地理地质场景。系统根据建模参数和地形地质条件,实现陆路交通工程路基、桥梁、隧道、车站、附属设施等主要构筑物快速建模。依据陆路交通工程声屏障通用图,构建声屏障通用模型库;总结声屏障设置原则;通过GIS软件标准化处理或遥感解译处理,形成居民建筑物标准矢量数据;基于系统坐标转换和投影计算能力,总结提炼声屏障自适应布设算法;依据声屏障设置原则,实现声屏障自适应建模功能,并具备更新和修改功能,同时完成声屏障工程数量统计。系统对于陆路交通工程100 km项目完成声屏障自适应建模仅需1~3 min,显著提高陆路交通工程声屏障设计工作效率,扩展了声屏障三维可视化和成果交付手段,为方案比选和项目决策提供数据支撑。研究成果丰富了陆路交通项目声屏障三维数据资产与成果应用,完善陆路交通工程勘察、设计、施工、运维等全生命周期一体化作业体系,实现陆路交通工程环境保护设计研究向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路交通工程 声屏障 数字地球 构筑物 模型库 设置原则 自适应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溃坝扩散模型(DB-D)在堤坝溃决分析中的应用
11
作者 巨江 兰志良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45-353,364,共10页
现有的溃坝洪水分析模型理论与方法存在诸多缺陷,导致计算结果与实测资料相差甚远,而基于河流动力学原理的溃坝扩散模型理论严谨、计算简捷高效、成果合理。本文应用溃坝扩散模型(DB-D)分析小岗剑上堰塞湖溃决过程以及初始溃口宽度、深... 现有的溃坝洪水分析模型理论与方法存在诸多缺陷,导致计算结果与实测资料相差甚远,而基于河流动力学原理的溃坝扩散模型理论严谨、计算简捷高效、成果合理。本文应用溃坝扩散模型(DB-D)分析小岗剑上堰塞湖溃决过程以及初始溃口宽度、深度对泄流特性的影响;模拟了洞庭湖溃堤溃口侵蚀下切过程、溃口展宽过程以及溃口流量、流速、水深变化过程线等;以某两座大型堆石坝连溃为例,得到的上下库溃口流量、流速过程线、库水位降落与溃口高程下切过程线、溃口展宽过程线等与实测资料吻合良好,溃口纵剖面、横断面形状变化合理。研究给出应用溃坝扩散模型进行堰塞湖、防洪堤、堆石坝溃决分析时冲刷参数A和展宽系数k的选取方法,为同类工程的防洪抢险应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坝 扩散模型 土石坝 堰塞湖 防洪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UIST-ESM模式及其参与CMIP6的方案 被引量:10
12
作者 曹剑 马利斌 +2 位作者 李娟 王斌 王波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66-570,共5页
近几年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NUIST)地球系统模拟中心致力于地球系统模式研发。最新发展的第三版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球系统模式(NUIST-ESM v3)在原有的基础上改进了边界层方案与对流参数化方案,调整了模式中云物理过程,改进了耦合物理... 近几年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NUIST)地球系统模拟中心致力于地球系统模式研发。最新发展的第三版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球系统模式(NUIST-ESM v3)在原有的基础上改进了边界层方案与对流参数化方案,调整了模式中云物理过程,改进了耦合物理过程和海冰反照率等过程。此版本作为参加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的模式之一,注册了气候诊断、评估和描述试验(DECK)和历史气候模拟试验(Historical)以及ScenarioMIP、DAMIP、GMMIP、DCPP、PMIP、VolMIP和GeoMIP等7个比较子计划试验。目前DECK和Historical试验都已经完成,正将数据提交到ESGF数据发布平台。CMIP6模式比较子计划也将陆续完成并将发布数据,以供国内外学者下载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UIST-esm CMIP6 CMIP6模式比较子计划(MIPs) 地球系统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气界面科学与全球变化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傅平青 胡伟 +8 位作者 赵曦 徐占杰 丁士元 吴礼彬 邓君俊 姜哲 李晓东 朱佳雷 刘丛强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2-104,共13页
随着全球变化加剧,地-气界面作为地球系统中关键的物质与能量交换界面,成为理解气候变化、生态演变以及地球系统反馈机制的重要窗口。地-气界面过程涉及大气与陆地、海洋之间的能量与物质交换,是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动态变化的核心,直接... 随着全球变化加剧,地-气界面作为地球系统中关键的物质与能量交换界面,成为理解气候变化、生态演变以及地球系统反馈机制的重要窗口。地-气界面过程涉及大气与陆地、海洋之间的能量与物质交换,是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动态变化的核心,直接影响地球系统的演变。地-气界面科学研究对于深入理解地球系统的动力学过程至关重要,是地球系统科学中的重要前沿问题之一。本文首先概述了地球系统科学视角下的地-气界面科学研究,总结了地球系统结构中的地-气界面及其作用,以及地-气界面物质与能量交换过程与全球变化的关系。其次,综述了地-气界面过程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地-气界面过程对生态系统的碳、氮等元素循环、水循环及其功能服务的影响,以及陆-海-气系统作用与全球气候变化。最后,提出了地-气界面科学研究的前沿与挑战,包括建设地-气界面科学的多尺度跨学科研究体系,如天-地-空立体观测系统优化、地-气界面过程的模式研究与多尺度耦合机制、人工智能时代的地-气界面科学研究等,极地、高山和滨海等生态和气候敏感区的地-气界面过程及影响等。地-气界面科学研究将在气候变化应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气界面 全球变化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地球系统模式 陆-海-气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系统数值模拟研究进展与科学前沿 被引量:1
14
作者 朱佳雷 董建志 +9 位作者 张永根 孙少波 姜哲 周浩然 赵曦 李攀 陈伟 王礼春 李新 刘丛强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8-136,共19页
地球系统模式是理解和预测全球变化的核心工具,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其性能提升体现在圈层耦合过程的精细化发展,以及圈层内复杂物理和化学过程的逐步引入。不确定性的降低则得益于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然而,地球系统模式仍... 地球系统模式是理解和预测全球变化的核心工具,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其性能提升体现在圈层耦合过程的精细化发展,以及圈层内复杂物理和化学过程的逐步引入。不确定性的降低则得益于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然而,地球系统模式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对复杂交互过程的表征能力不足、社会-生态系统过程模拟的局限性,以及区域极端事件模拟能力的提升需求。未来的发展需深化跨学科协作,借助新技术强化数据获取与模型预测能力,同时聚焦社会-生态系统过程及其影响机制的研究,以增强对区域极端事件的模拟与预测能力,构建完善的陆-海-气-人相互耦合的新一代地球系统模式,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及全球变化的应对和预测提供更科学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系统模式 发展历程 研究进展 不足与挑战 陆-海-气-人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脉冲样本图的机载RWR/ESM辐射源威胁评估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睿甲 王星 +2 位作者 程嗣怡 周东青 陈游 《电光与控制》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9-24,共6页
辐射源威胁评估是机载雷达告警器/电子支援措施(RWR/ESM)的重要功能,为了提高机载RWR/ESM设备应对复杂电磁环境的能力,建立了基于脉冲样本图的威胁评估专家系统,通过雷达威力模型确定了以脉冲样本图为输入的评估指标,运用TOPSIS方法,使... 辐射源威胁评估是机载雷达告警器/电子支援措施(RWR/ESM)的重要功能,为了提高机载RWR/ESM设备应对复杂电磁环境的能力,建立了基于脉冲样本图的威胁评估专家系统,通过雷达威力模型确定了以脉冲样本图为输入的评估指标,运用TOPSIS方法,使得评估系统客观、有效,贴近电子战要求,符合机载RWR/ESM工作流程。仿真证明了评估系统的有效性及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胁评估 RWR/esm 脉冲样本图 雷达威力模型 专家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载ESM与雷达航迹融合仿真系统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田明辉 方青 任清安 《雷达科学与技术》 2012年第1期64-70,共7页
机载电子对抗侦察(ESM)和雷达已成为机载平台上获取目标信息的重要传感器。针对机载平台的特点模拟工程实践,从航迹配准、航迹关联和航迹融合三个阶段给出了一套仿真计算过程,构建了一个多参数航迹融合仿真模型。在航迹配准中主要考虑ES... 机载电子对抗侦察(ESM)和雷达已成为机载平台上获取目标信息的重要传感器。针对机载平台的特点模拟工程实践,从航迹配准、航迹关联和航迹融合三个阶段给出了一套仿真计算过程,构建了一个多参数航迹融合仿真模型。在航迹配准中主要考虑ESM传感器和雷达航迹数据之间的时空对齐问题,航迹关联中分析了基于统计理论的、基于模糊分析的和基于快速判别的三种航迹关联算法,在航迹融合中采用一种快速的加权融合的方法。仿真实验中给出了一种衡量不同航迹关联算法性能的评估计算方法,比较了在不同参数环境下三种航迹关联算法的性能及航迹融合的效果。最后给出了一些实验结论和工程实践性的建议,具有一定的工程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载esm 航迹配准 航迹关联 航迹融合 仿真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达与ESM综合多目标检测、跟踪与识别 被引量:7
17
作者 石绍应 杜鹏飞 +1 位作者 张靖 曹晨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524-1531,共8页
为在预警监视系统中对多目标的检测、跟踪、识别过程进行统一处理,提出一种基于跳转马尔可夫系统模型高斯混合概率假设密度滤波(jump Markov system model Gaussian mixture probability hypothesis density filtering,JMS-GMPHDF)算法... 为在预警监视系统中对多目标的检测、跟踪、识别过程进行统一处理,提出一种基于跳转马尔可夫系统模型高斯混合概率假设密度滤波(jump Markov system model Gaussian mixture probability hypothesis density filtering,JMS-GMPHDF)算法的雷达、电子支援措施(electronic support measures,ESM)综合多目标检测、跟踪与识别方法。该方法首先根据不同类别目标设计各自的多目标多模型高斯混合概率假设密度滤波器,并在各滤波器处理过程中同时对高斯项进行编号;然后,根据目标速度与加速度模型信息进行高斯项综合与类别判决,同时根据ESM测量信息进行型号判决;最后,通过航迹综合管理,形成具有运动状态信息以及类别、型号、航迹编号信息的确定航迹。仿真实验验证了该方法能够有效综合雷达、ESM测量数据,在进行多目标检测、跟踪的同时进行正确的类别、型号判决,并形成确定航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与电子支援措施综合 多目标检测、跟踪与识别 多运动模型 高斯混合概率假设密度滤波 航迹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野外资料和Google Earth影像的地质信息识别与提取方法——以塔里木盆地西克尔奥陶系古岩溶露头为例 被引量:9
18
作者 石书缘 胡素云 +2 位作者 刘伟 武娜 蔡俊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5-64,共10页
以塔里木盆地西克尔奥陶系古岩溶露头为研究对象,根据高精度GPS野外定点和Google Earth影像数据的结合,明确了岩溶地质现象在影像图上的响应特征,进而提取定量化的古岩溶信息数据,经过数据处理建立了古岩溶地质模型。本项研究证实了基... 以塔里木盆地西克尔奥陶系古岩溶露头为研究对象,根据高精度GPS野外定点和Google Earth影像数据的结合,明确了岩溶地质现象在影像图上的响应特征,进而提取定量化的古岩溶信息数据,经过数据处理建立了古岩溶地质模型。本项研究证实了基于野外资料和Google Earth影像的地质信息识别与提取方法的可行性,也表明了该方法能够实现对未开展露头考察的影像图直接提取相应地质信息和采集定量化数据。通过利用这些数据建立岩溶储层地质模型,结合野外资料,综合分析岩溶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进而客观地理解地下岩溶储层特征及分布规律,能够为勘探开发提供有效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古岩溶 地质建模 奥陶系 Googleearth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EARTH模型计算河北栾城地下水垂向补给量 被引量:5
19
作者 卢小慧 靳孟贵 刘延锋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99-103,共5页
准确计算地下水的垂向入渗补给量是合理评价和利用地下水资源的基础。EARTH模型是一种集中参数的水文模型,可刻画水流在包气带中的运移过程,弥补黑箱模型的不足。以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试验站的地下水位观测资料以及气象资料为基... 准确计算地下水的垂向入渗补给量是合理评价和利用地下水资源的基础。EARTH模型是一种集中参数的水文模型,可刻画水流在包气带中的运移过程,弥补黑箱模型的不足。以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试验站的地下水位观测资料以及气象资料为基础,综合运用降水、蒸发、土壤水、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利用EARTH模型计算了河北平原地下水垂向入渗补给量。计算结果表明,2003年1月1日至2005年8月31日期间,栾城农业生态试验站在降水量1404.1mm、灌溉量1050.0mm的条件下地下水入渗补给量为487.2rnm,平均年入渗补给量为182.6mm,占降水和灌溉总量(2454.1mm)的19.9%。在模拟结果的基础上,对不同年份的降水量(含灌溉)和入渗补给量分布的对比分析表明,河北栾城地下水补给滞后现象明显,在研究时间段内峰值滞后18~35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th模型 垂向入渗补给量 栾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系统模式FIO-ESM对北极海冰的模拟和预估 被引量:11
20
作者 舒启 乔方利 宋振亚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7-45,共9页
评估了地球系统模式FIO-ESM(First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Earth System Model)基于CMIP5(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的历史实验对北极海冰的模拟能力,分析了该模式基于CMIP5未来情景实验在不同典型浓度路径(R... 评估了地球系统模式FIO-ESM(First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Earth System Model)基于CMIP5(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的历史实验对北极海冰的模拟能力,分析了该模式基于CMIP5未来情景实验在不同典型浓度路径(RCPs,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下对北极海冰的预估情况。通过与卫星观测的海冰覆盖范围资料相比,该模式能够很好地模拟出多年平均海冰覆盖范围的季节变化特征,模拟的气候态月平均海冰覆盖范围均在卫星观测值±15%范围以内。FIO-ESM能够较好地模拟1979-2005年期间北极海冰的衰减趋势,模拟衰减速度为每年减少2.24×104 km2,但仍小于观测衰减速度(每年减少4.72×104 km2)。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其他模式所预估的海冰一直衰减,FIO-ESM对21世纪北极海冰预估在不同情景下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在RCP2.6和RCP4.5情景下,北极海冰总体呈增加趋势,在RCP6情景下,北极海冰基本维持不变,而在RCP8.5情景下,北极海冰呈现继续衰减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5 地球系统模式 气候变化 北极海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