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1月减6月El Ni o 3.4指数与6—8月平均200、850 hPa风场的相关矢量,分析中等或强ElNi o/La Ni a事件后的夏季(6—8月)中国东部降水异常分布、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特征。结果表明,对ENSO的响应,无论高、底层大气环流还是西太平洋...计算1月减6月El Ni o 3.4指数与6—8月平均200、850 hPa风场的相关矢量,分析中等或强ElNi o/La Ni a事件后的夏季(6—8月)中国东部降水异常分布、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特征。结果表明,对ENSO的响应,无论高、底层大气环流还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1970年代中期气候突变后变为更敏感。主要表现在:对衰减的El Ni o的响应,夏季南亚高压偏东,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偏西、偏南,印度季风、南海季风减弱,黄河下游以南副热带季风增强。黄河中下游及以南形成异常环流辐合带,由El Ni o导致的降水正异常最有可能出现在这一西南-东北的带状区域。对衰减的La Ni a响应大致相反。展开更多
文摘计算1月减6月El Ni o 3.4指数与6—8月平均200、850 hPa风场的相关矢量,分析中等或强ElNi o/La Ni a事件后的夏季(6—8月)中国东部降水异常分布、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特征。结果表明,对ENSO的响应,无论高、底层大气环流还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1970年代中期气候突变后变为更敏感。主要表现在:对衰减的El Ni o的响应,夏季南亚高压偏东,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偏西、偏南,印度季风、南海季风减弱,黄河下游以南副热带季风增强。黄河中下游及以南形成异常环流辐合带,由El Ni o导致的降水正异常最有可能出现在这一西南-东北的带状区域。对衰减的La Ni a响应大致相反。
文摘使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单纯”ENSO事件、“单纯”IOD事件以及有IOD事件伴随发生的ENSO事件对中国夏季降水和气温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纯”ENSO事件、“单纯”IOD事件对中国夏季降水和气温均有显著影响,当E lN ino年有正IOD事件同时发生时,我国北方地区水汽增加,华北降水偏少现象得到抑制,我国大陆气温有所上升;当La N ina年有负IOD事件同时发生时,北方地区的水汽减少,不利于华北地区的降水,我国大陆气温有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