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米芯吸附水中Cr(Ⅵ)的特性及SEM-EDS表征分析 被引量:28
1
作者 梁龄予 王耀晶 +2 位作者 闫颖 郑基权 刘鸣达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05-309,共5页
Cr是人和动物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但工业废水中的高浓度的Cr会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都会造成严重的危害。为探讨玉米芯对废水中Cr(Ⅵ)的吸附特性,以期为应用玉米芯处理含Cr废水提供理论依据,在本研究中设置了3项试验:不同p H条件下的吸附... Cr是人和动物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但工业废水中的高浓度的Cr会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都会造成严重的危害。为探讨玉米芯对废水中Cr(Ⅵ)的吸附特性,以期为应用玉米芯处理含Cr废水提供理论依据,在本研究中设置了3项试验:不同p H条件下的吸附试验、等温吸附试验和热力学试验,并对吸附前后的玉米芯进行扫描与能谱分析,探究玉米芯作为吸附剂对水中Cr(Ⅵ)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低p H有利于玉米芯对Cr(Ⅵ)的吸附,在p H为1.0左右时,玉米芯对Cr(Ⅵ)有最佳吸附效果,最高去除率可达94.35%,最大吸附量可达23.944 0 mg·g-1;玉米芯对Cr(Ⅵ)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Freundlich和Dubinin-Radushkevich等温吸附模型,但以Freundlich模型的拟合效果为最优,1/n为0.887 5,表明玉米芯对Cr(Ⅵ)的吸附强度适中;D-R模型中E=3.152 8 k J·mol-1,表明该吸附主要为物理吸附过程;热力学参数ΔH为-0.272 8 k J·mol-1,ΔS为0.014 3 k J·mol-1·K-1,表示玉米芯对Cr(Ⅵ)的吸附是一个自发的放热过程,且升高温度有利于吸附过程的进行;通过扫描电镜可以看出玉米芯表面产生了较多空洞结构,可能是酸性吸附质溶液可以使纤维素水解,增大了玉米芯的比表面积,形成了更有利于吸附的条件;另外玉米芯质子化的静电作用以及含氧官能团对阳离子的亲和性分别对阴离子形式的Cr(Ⅵ)和被还原成阳离子的Cr(III)有吸附作用。这些原因促进了玉米芯对Cr的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芯 CR(VI) 等温吸附 热力学分析 eds能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39铁素体不锈钢表面色差缺陷分析与控制
2
作者 任娟红 陈安忠 +1 位作者 潘吉祥 李具仓 《电镀与精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6-22,共7页
针对439超纯铁素体不锈钢冷退火酸洗过程中酸洗表面频繁出现的泛蓝和白条色差缺陷,通过直读光谱仪、材料拉伸试验机、光学显微镜、场发射扫描电镜、EDS能谱等对439表面进行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439表面出现泛蓝缺陷是由于冷退火酸洗过... 针对439超纯铁素体不锈钢冷退火酸洗过程中酸洗表面频繁出现的泛蓝和白条色差缺陷,通过直读光谱仪、材料拉伸试验机、光学显微镜、场发射扫描电镜、EDS能谱等对439表面进行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439表面出现泛蓝缺陷是由于冷退火酸洗过程中酸洗强度不足,未将冷退火过程中生成的氧化皮酸洗干净,表面残留有蓝色光泽的致密的铁铬氧化物,宏观显示为表面泛蓝;而白条色差缺陷是因为冷退火酸洗过程中酸洗强度过大,过酸洗导致基体表面沿轧制方向形成了细小、密集、蜂窝状的点蚀坑,漫反射后宏观呈现出白条色差缺陷。调整冷退火酸洗过程中酸洗工艺,HF浓度按10 g/L、HNO_(3)浓度按110 g/L、混酸温度按44℃控制后,439表面色差缺陷得到了有效控制,冷退火酸洗后表面均匀,再没有出现泛蓝和白条色差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39不锈钢 色差缺陷 显微组织 微观形貌 eds能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氯化铝铁中Al(Ⅲ)对Fe(Ⅲ)稳定性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1
3
作者 章兴华 孙传敏 +2 位作者 龚国洪 周丽芸 雷平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7-52,共6页
对以NaOH为碱化剂合成的聚合氯化铝铁(PAFC)及其合成前体聚合氯化铝(PAC)、聚合氯化铁(PFC)的低温干燥胶体进行了表征。红外光谱证实PAFC中存在Fe-O-HAl基团;X射线衍射结果证实了PAFC中有着与PAC、PFC不同形态的Al(Ⅲ)、Fe(Ⅲ)羟基配合... 对以NaOH为碱化剂合成的聚合氯化铝铁(PAFC)及其合成前体聚合氯化铝(PAC)、聚合氯化铁(PFC)的低温干燥胶体进行了表征。红外光谱证实PAFC中存在Fe-O-HAl基团;X射线衍射结果证实了PAFC中有着与PAC、PFC不同形态的Al(Ⅲ)、Fe(Ⅲ)羟基配合物,这些Fe-Al羟合异核多核共聚物是长程无序的;扫描电镜能谱分析表明:短程有序的Al-OH-Fe羟合物在Fe(Ⅲ)、Al(Ⅲ)继续水解的过程中与它们一起随机排列,形成长程无序的Fe-Al羟合异核多核共聚物无定形胶体。Al(Ⅲ)对Fe(Ⅲ)的保护作用包括三个方面:Al(Ⅲ)对Fe(Ⅲ)的水解有催化作用,使Fe(Ⅲ)形成更多细微的结晶中心而不是相互聚集生成较大的结晶;大量Al(Ⅲ)的存在使Fe(Ⅲ)羟合物之间的碰撞受到制约,相当于降低了Fe(Ⅲ)的有效浓度,延缓了Fe(Ⅲ)的迅速水解;大量短程有序的Al-OH-Fe羟合物的存在破坏了Al13相及-βFeOOH相的生成环境,有效地保护了Fe(Ⅲ)胶团并使它们在水溶液中的稳定时间大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Ⅲ)稳定性 聚合氯化铝铁 红外光 X射线粉晶衍射 eds能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沉淀剂合成及其在含银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蔡庆庆 钱栋 +4 位作者 张伟 李美娟 吴旭鹏 沈红池 张文艺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96-1200,共5页
针对工业含银废水中Ag^(2+)去除难题,以常州某金属表面处理厂的含银工业废水为处理对象,以二乙烯三胺和二硫化碳为主要原料,氢氧化钾和蒸馏水为辅料,合成一种对Ag^(2+)具有沉淀作用的有机沉淀剂(AHD),并应用于工业含银废水处理。考察了... 针对工业含银废水中Ag^(2+)去除难题,以常州某金属表面处理厂的含银工业废水为处理对象,以二乙烯三胺和二硫化碳为主要原料,氢氧化钾和蒸馏水为辅料,合成一种对Ag^(2+)具有沉淀作用的有机沉淀剂(AHD),并应用于工业含银废水处理。考察了AHD投加量、pH、水温及反应时间对Ag^(2+)沉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AHD投加量为1.0%,pH=9,水温为30℃,反应时间为40 min时,AHD对Ag^(2+)的去除率最高,达到了94.2%,Ag^(2+)剩余量仅为0.051 mg/L,达到了《电池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0484—2013)要求。红外表征和沉淀物EDS能谱测试表明,AHD中有新键C=S、C—N—S等基团生成,EDS能谱图中存在微量Ag^(2+)的能级跃迁,表明微量Ag^(2+)通过螯合并沉淀至污泥中。其反应机理是Ag^(2+)通过取代反应取代AHD基团上的K+,并形成正四面体的稳定结构。研究合成的AHD具有原料易得、价廉,合成工艺简单等特点,可有效去除工业废水中的银离子,并可实现银离子的回收,对含银工业废水处理工艺设计或工程达标改造具有一定的应用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银废水 有机沉淀剂AHD 合成 eds能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以来景德镇低温黄釉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郑乃章 吴军明 +1 位作者 吴隽 孙加林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2008年第4期450-456,共7页
采用透射电镜(TEM),电子探针-能谱(EPMA-EDS)组合等仪器对不同年代景德镇低温黄釉瓷片的组成、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除民国样品外,历代黄釉的化学组成无很大变化,且均是以铁着色,不同的是在成化、弘治、正德和民国时期的样品中发现... 采用透射电镜(TEM),电子探针-能谱(EPMA-EDS)组合等仪器对不同年代景德镇低温黄釉瓷片的组成、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除民国样品外,历代黄釉的化学组成无很大变化,且均是以铁着色,不同的是在成化、弘治、正德和民国时期的样品中发现存在底釉,在民国样品表面黄釉中则发现有锑、锡元素存在;首次发现民国低温黄釉表面有Pb2Fe0.5Sb1.5O6.5晶体析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探针-能谱(EPMA—eds) 透射电镜(TEM) 景德镇 低温黄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钨酸钠与天然土状石墨在高温氩气氛围中的转化过程 被引量:1
6
作者 魏霖荫 传秀云 +2 位作者 黄杜斌 苏双青 金时运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0-56,共7页
以Na_2WO_4为钨源,天然土状石墨为碳源,研究二者在高温氩气气氛下的转化过程及规律,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电子能谱(EDS)对产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Na_2WO_4与石墨的混合样品在氩气气氛下经高温处理,可以生成不同... 以Na_2WO_4为钨源,天然土状石墨为碳源,研究二者在高温氩气气氛下的转化过程及规律,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电子能谱(EDS)对产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Na_2WO_4与石墨的混合样品在氩气气氛下经高温处理,可以生成不同的碳钨化合物。首先,石墨与Na_2WO_4在接触界面发生还原反应,将Na_2WO_4还原为α-W2C和β-W2C;然后,随着石墨增多,当Na_2WO_4与石墨的质量比小于1:1时,石墨开始将α-W2C还原为α-WC,直至Na_2WO_4与石墨的质量比为1:5时,石墨可以将α-W2C完全转化为α-W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 Na2WO4 WC 高温处理 X射线衍射(XRD)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电子能谱(ed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射线透射成像技术原位追踪混凝土吸水过程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小虎 吉克尼都 +3 位作者 陈珊 祁宇轩 彭宇 曾强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27-732,792,共7页
为了表征二维混凝土的传输过程,制备厚度为1 mm的混凝土薄片.采用X射线透射成像(TXR)技术,联合扫描电镜、背散射和能谱分析技术(SEM/BSE/EDS)原位追踪水在2维混凝土薄片中的毛细自吸过程.测试不同质量分数CsCl溶液对X射线透射图像的增... 为了表征二维混凝土的传输过程,制备厚度为1 mm的混凝土薄片.采用X射线透射成像(TXR)技术,联合扫描电镜、背散射和能谱分析技术(SEM/BSE/EDS)原位追踪水在2维混凝土薄片中的毛细自吸过程.测试不同质量分数CsCl溶液对X射线透射图像的增强效果.结果表明,CsCl能够提高吸水过程中混凝土薄片的TXR图像对比度,使得水在混凝土中的渗流路径更清晰、可辨.水泥浆体在吸收CsCl后,扫描电子背散射图像的对比度显著增强.不同位置铯原子的EDS能谱结果验证了TXR技术确定吸水前锋位置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透射成像 混凝土 吸水 扫描电镜(SEM)/能谱(ed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