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EDLVO理论的煤泥水沉降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贺斌 董宪姝 +3 位作者 樊玉萍 李飞 张宋伟 徐德龙 《煤炭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49-251,共3页
煤泥水系统运行效果直接影响到选煤厂的经济效益。现有煤泥水处理多为实验或实践性讨论,煤泥水沉降的机理研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理论依据。通过分析EDLVO理论中每组实验的总势能曲线上都存在一个最大势垒(势能值最大点)和一个相对应的临... 煤泥水系统运行效果直接影响到选煤厂的经济效益。现有煤泥水处理多为实验或实践性讨论,煤泥水沉降的机理研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理论依据。通过分析EDLVO理论中每组实验的总势能曲线上都存在一个最大势垒(势能值最大点)和一个相对应的临界距离及相关公式推导并将其应用于煤泥水悬浮液系统中,经实验结果验证,得出在不同絮凝剂用量下煤泥水悬浮液中细粒煤泥的各种作用势能变化。从而在煤泥水沉降的机理方面作出了必要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dlvo理论 煤泥水 絮凝沉降 作用势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泥水悬浮液体系中EDLVO理论及应用 被引量:11
2
作者 郭玲香 欧泽深 胡明星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69-72,共4页
阐述了EDLVO理论的基本原理 ,并计算了煤泥水悬浮液体系中颗粒间的作用能。煤是天然疏水性矿物 ,煤粒表面间的疏水吸引力对颗粒的凝聚起主导作用。计算结果表明 :EDLVO理论综合考虑颗粒间的各种相互作用能 。
关键词 煤泥水 颗粒 相互作用 edlvo理论 悬浮液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isual Basic在浮选体系EDLVO理论计算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于跃先 马力强 +1 位作者 张仲玲 李吉辉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334-335,共2页
阐述了浮选体系中EDLVO理论的基本原理及计算关系式,利用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计算了浮选体系中颗粒之间的各种相互作用能。计算结果表明:Visual Basic可以准确、高效地计算颗粒之间的各种作用能,为以后开发浮选理论分析软件包提供了参... 阐述了浮选体系中EDLVO理论的基本原理及计算关系式,利用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计算了浮选体系中颗粒之间的各种相互作用能。计算结果表明:Visual Basic可以准确、高效地计算颗粒之间的各种作用能,为以后开发浮选理论分析软件包提供了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选 颗粒 相互作用 edlvo理论 VISUAL Basi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DLVO理论高泥化煤泥水沉降试验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常艇 张锦龙 +3 位作者 徐宏祥 田汉 尹亚男 崔家画 《煤炭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20-222,共3页
为解决李家壕煤矿选煤厂煤泥水难沉降的问题,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分析了煤泥样品的粒级组成,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测定了其矿物组成,研究了非离子聚丙烯酰胺(NPAM)对煤泥水的沉降效果的影响,用EDLVO理论计算了颗粒间的相互作用能。结果表... 为解决李家壕煤矿选煤厂煤泥水难沉降的问题,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分析了煤泥样品的粒级组成,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测定了其矿物组成,研究了非离子聚丙烯酰胺(NPAM)对煤泥水的沉降效果的影响,用EDLVO理论计算了颗粒间的相互作用能。结果表明:煤泥颗粒的平均粒径为14.58μm,主要矿物成分为高岭石和石英,煤泥颗粒间的总作用势能大于零,煤泥水的沉降效果较差。添加NPAM可以改善煤泥水的沉降效果,当NPAM添加量为91.83 g/t时,煤泥水初始沉降速度为58.5 cm/min,上清液浊度为21.5 NTU,煤泥颗粒间的总作用势能小于0,颗粒间相互凝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泥化 煤泥水 沉降试验 edlvo理论 作用势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DLVO理论的浮选药剂对煤泥颗粒间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12
5
作者 程万里 张秀梅 +1 位作者 邓政斌 郭德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563-3572,共10页
浮选药剂可改变煤表面润湿性,导致煤泥颗粒间相互作用产生差异,影响煤泥浮选效果。为探究不同种类浮选药剂及用量下煤泥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及对浮选效果的影响,在0号柴油和仲辛醇2种药剂体系下进行浮选试验,利用接触角测量法计算出煤表面... 浮选药剂可改变煤表面润湿性,导致煤泥颗粒间相互作用产生差异,影响煤泥浮选效果。为探究不同种类浮选药剂及用量下煤泥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及对浮选效果的影响,在0号柴油和仲辛醇2种药剂体系下进行浮选试验,利用接触角测量法计算出煤表面能参数,采用EDLVO理论对煤泥颗粒间相互作用能进行了计算和分析。浮选试验结果表明:2种药剂体系下浮选指标更好,0号柴油和仲辛醇的最佳用量分别为0.8和0.2 kg/t,获得精煤产率为75.67%,精煤灰分为10.28%,可燃体回收率为90.25%,浮选完善指标为59.92%。EDLVO理论计算结果表明:水介质中,煤泥颗粒间的范德华作用能和疏水作用能都为吸引势能,静电作用能为排斥势能;加入浮选药剂后,煤泥颗粒间均存在静电斥力、范德华引力和疏水引力,其中范德华引力较小,起主要作用的是疏水引力,且疏水引力大小比范德华引力大2个数量级,促进了煤泥颗粒的相互聚团。两种药剂体系下,0号柴油和仲辛醇有较好的协同作用,颗粒间以疏水作用能为主,较单一药剂体系下,颗粒间的总作用势能的“能垒”大幅度降低。当0号柴油和仲辛醇用量分别为0.8和0.2 kg/t时,颗粒间的总作用势能的“能垒”最低。“能垒”越低,颗粒间吸引能越大,越有利于细粒煤凝聚上浮,较好的解释了浮选最佳药剂用量的试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泥 浮选药剂 颗粒 相互作用 edlvo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DLVO理论的电化学作用强化褐煤煤泥水沉降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李明明 高越 +1 位作者 张贺 丁淑芳 《矿产保护与利用》 2021年第5期73-82,共10页
以褐煤煤泥、纯褐煤、伊利石、纯褐煤与伊利石体系为研究对象,探索了不同电位梯度条件下褐煤煤泥水和由纯矿物配制的悬浮液的沉降性能,借助EDLVO理论及扫描电镜分析了电化学作用强化褐煤煤泥水沉降的作用机理。沉降试验结果表明:电化学... 以褐煤煤泥、纯褐煤、伊利石、纯褐煤与伊利石体系为研究对象,探索了不同电位梯度条件下褐煤煤泥水和由纯矿物配制的悬浮液的沉降性能,借助EDLVO理论及扫描电镜分析了电化学作用强化褐煤煤泥水沉降的作用机理。沉降试验结果表明:电化学作用使纯褐煤悬浮液的沉降效果恶化,使伊利石、褐煤煤泥和纯褐煤与伊利石悬浮液的沉降效果改善。EDLVO计算结果表明:电化学作用下,纯褐煤颗粒间总作用能增大,表现为吸引能减弱;伊利石、纯褐煤与伊利石颗粒间总作用能减小,表现为排斥能减弱;且三种悬浮液体系都是极性吸引能起主导作用。当电位梯度为2 V/cm时,纯褐煤与伊利石颗粒间的总作用能达到最小值,沉降效果最好。本文为实现褐煤的煤泥水高效处理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泥水 电化学作用 沉降 相互作用 edlvo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DLVO理论的阳离子促进煤泥水沉降研究
7
作者 李毅红 齐小豆 吴迪 《煤炭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28-230,共3页
研究了钾离子和钙离子对沉降效果的影响,分析了阳离子作用前后煤泥颗粒的Zeta电位和接触角。采用EDLVO理论计算了颗粒间相互作用能。结果表明,钾离子和钙离子均可以促进煤泥水沉降,钾离子和钙离子最佳浓度分别为1.5 mmol/L和0.8 mmol/L... 研究了钾离子和钙离子对沉降效果的影响,分析了阳离子作用前后煤泥颗粒的Zeta电位和接触角。采用EDLVO理论计算了颗粒间相互作用能。结果表明,钾离子和钙离子均可以促进煤泥水沉降,钾离子和钙离子最佳浓度分别为1.5 mmol/L和0.8 mmol/L。钾离子和钙离子作用后颗粒的Zeta电位绝对值减小,接触角增大,颗粒间相互排斥作用能减小,有利于颗粒的凝聚沉降。理论计算结果解释了阳离子促进煤泥水沉降的作用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泥水 阳离子 相互作用能 edlvo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泥絮团分选超净煤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王婕 付晓恒 +3 位作者 胡二峰 赵静 冯致远 王鹤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929-1935,共7页
为探索处理动力煤选煤厂煤泥的新途径,以动力煤选煤厂煤泥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煤泥的性质、煤泥中矿物质的种类和嵌布特征,通过分步释放浮选试验考察了该煤泥的理论精煤产率和灰分,分析了煤泥经超细粉碎后分选超净煤的可行性。基于扩展DLV... 为探索处理动力煤选煤厂煤泥的新途径,以动力煤选煤厂煤泥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煤泥的性质、煤泥中矿物质的种类和嵌布特征,通过分步释放浮选试验考察了该煤泥的理论精煤产率和灰分,分析了煤泥经超细粉碎后分选超净煤的可行性。基于扩展DLVO(EDLVO)理论,论证了絮团浮选前采取高剪切搅拌的必要性,研究了高速搅拌对颗粒和药剂之间的促进作用。采用絮团浮选方法,对超细粉碎后的煤泥进行了超净煤分选试验,探讨了高剪切搅拌叶轮线速度、搅拌时间、煤泥粒度和非极性油用量与分选效果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只有在高速搅拌的情况下超细粉碎后的煤泥颗粒才能形成絮团,并且在与药剂作用后,降低了需要输入的搅拌功耗;高速搅拌还可以促进药剂的分散,从而增加药剂与煤颗粒的碰撞概率;若要达到较好的絮团分选效果,需要一定程度的搅拌强度和适当的搅拌时间。当粉碎平均粒度为4.70μm、非极性油用量为135.24 kg/t、叶轮线速度为12.56 m/s、搅拌时间5 min时,分选出的超净煤灰分达到1.15%,产率为69.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泥 超净煤 絮团浮选 edlvo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化学作用对伊利石颗粒凝聚沉降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9
作者 李明明 徐硕 +1 位作者 卢冀伟 刘炯天 《矿产综合利用》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5-128,共4页
伊利石矿物是煤中主要黏土矿物之一,其遇水易泥化,泥化后形成的微细颗粒黏度大,难于沉降,给煤泥水净化回收带来困难,同时也严重影响洗选作业各环节的正常运行。因此,本文针对伊利石颗粒在水中难沉降的问题,拟采用电化学方法对其进行改... 伊利石矿物是煤中主要黏土矿物之一,其遇水易泥化,泥化后形成的微细颗粒黏度大,难于沉降,给煤泥水净化回收带来困难,同时也严重影响洗选作业各环节的正常运行。因此,本文针对伊利石颗粒在水中难沉降的问题,拟采用电化学方法对其进行改性处理,研究电化学作用对伊利石类黏土矿物凝聚沉降行为的影响,探索一种解决易泥化、难沉降煤泥水的处理方法。具体研究过程为:笔者首先用氯化钙电化学体系对其进行了改性处理,并用JS94H型微电泳仪和JC2000B静滴接触角测定仪测试了不同电位梯度电化学条件下改性后伊利石的ζ电位和表面接触角,然后利用EDLVO理论计算了不同电化学条件下伊利石颗粒间的静电作用能、极性作用能和总作用能,最后用沉降试验验证了不同电化学条件下伊利石颗粒的沉降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电化学改性伊利石的方法,可以有效降低伊利石颗粒间静电作用能、亲水排斥能和总作用能,进而可以较好地提高伊利石颗粒间的凝聚沉降性能,当电位梯度为2v/cm时,上清液浊度最低为294NTU,是未改性处理的34.46%;在凝聚沉降过程中,伊利石颗粒形成了"边(Edge)-面(Face)"相互吸附的网架构造,导致沉降模式为整体沉降,造成沉降速度较慢,上清液浊度总体偏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作用 伊利石 凝聚 沉降 edlvo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泥浮选过程中的细泥夹带与罩盖机理 被引量:70
10
作者 于跃先 马力强 +2 位作者 张仲玲 王立雨 姚立阳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52-658,共7页
选用开滦矿区钱家营矿的高灰难选煤泥和大同塔山选煤厂煤系高岭石,通过单矿物和混合矿物浮选试验研究了影响高灰细泥夹带和罩盖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影响高灰细泥夹带的主要因素为细泥粒度、起泡剂用量和矿浆浓度,捕收剂用量对其影响较... 选用开滦矿区钱家营矿的高灰难选煤泥和大同塔山选煤厂煤系高岭石,通过单矿物和混合矿物浮选试验研究了影响高灰细泥夹带和罩盖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影响高灰细泥夹带的主要因素为细泥粒度、起泡剂用量和矿浆浓度,捕收剂用量对其影响较小;矿浆p H值接近8时,可燃体回收率最大。EDLVO理论计算发现:微细粒的高岭石与煤粒间存在着"能垒",当颗粒间距约为30 nm时,"能垒"达到最大值;高岭石的粒度越细,"能垒"越低。外界能量输入可以打破"能垒",使细泥颗粒发生罩盖。试验表明:强烈的机械搅拌使混合煤样的精煤产率和可燃体回收率分别降低10.87%和13.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选 细泥 夹带 罩盖 edlvo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泥自载体浮选 被引量:13
11
作者 张秀梅 郭德 +2 位作者 王露 程雅丽 付晓恒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127-1133,共7页
粒度组成细、高灰细泥含量大的煤泥浮选时,浮选精煤易于超灰且精煤产率低、生产操作困难。针对这些问题,在总结载体浮选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了以浮选精煤作为自载体改善煤泥浮选效果的作用和机理。结果表明:用浮选出的精煤作自载体可显著... 粒度组成细、高灰细泥含量大的煤泥浮选时,浮选精煤易于超灰且精煤产率低、生产操作困难。针对这些问题,在总结载体浮选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了以浮选精煤作为自载体改善煤泥浮选效果的作用和机理。结果表明:用浮选出的精煤作自载体可显著改善煤泥的浮选效果。随自载体量的增加,精煤产率、浮选完善指标、尾煤灰分均提高,浮选精煤灰分降低。乌海煤泥采用该工艺浮选时,确定出最佳自载体用量为入浮煤泥的10%,加入自载体经4次循环后即可达到稳定的浮选效果,浮选精煤产率提高7.11%、灰分降低1.14%,浮选完善指标提高7.25%。EDLVO理论的计算研究表明,精煤本身的疏水性和捕收剂在煤粒表面吸附产生的疏水力,促使细煤粒黏附于粗颗粒载体,细颗粒间也会发生疏水絮凝,改善了浮选环境和浮选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泥 浮选 自载体 edlvo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粒滑石对孔雀石硫化浮选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宇彤 印万忠 +1 位作者 盛秋月 姚金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09-717,共9页
通过浮选试验发现细粒滑石的加入降低了孔雀石的硫化浮选可浮性,细粒滑石含量越多,对孔雀石的可浮性影响越大;通过Zeta电位测试、吸附量测试、SEM-EDS分析和EDLVO理论计算研究分析了细粒滑石影响孔雀石硫化浮选的原因.结果表明:适量的Na... 通过浮选试验发现细粒滑石的加入降低了孔雀石的硫化浮选可浮性,细粒滑石含量越多,对孔雀石的可浮性影响越大;通过Zeta电位测试、吸附量测试、SEM-EDS分析和EDLVO理论计算研究分析了细粒滑石影响孔雀石硫化浮选的原因.结果表明:适量的Na_( 2)S在孔雀石矿物表面的吸附是其硫化-黄药浮选成功的关键,而细粒滑石会吸附罩盖在孔雀石矿物表面,且滑石矿物表面不会发生Na_( 2)S的吸附,因此,细粒滑石减弱了孔雀石矿物表面的硫化效果,使其可浮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雀石 滑石 浮选 吸附罩盖 edlvo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菱铁矿与赤铁矿和石英间相互作用能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阎赞 王闻单 +1 位作者 李丽匣 刘明宝 《矿产综合利用》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1-65,69,共6页
鞍山式含碳酸盐铁矿石"分步浮选"体系中存在的主要矿粒有赤铁矿、菱铁矿、石英,各种矿物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力导致微细粒菱铁矿粘附在粗粒赤铁矿和粗粒石英表面,这些矿粒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其在精矿和尾矿中的归属。浮选试验表... 鞍山式含碳酸盐铁矿石"分步浮选"体系中存在的主要矿粒有赤铁矿、菱铁矿、石英,各种矿物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力导致微细粒菱铁矿粘附在粗粒赤铁矿和粗粒石英表面,这些矿粒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其在精矿和尾矿中的归属。浮选试验表明,大量-0.010 mm微细粒的菱铁矿吸附在粗粒赤铁矿和粗粒石英表面,改变了矿粒的表面性质,严重恶化了赤铁矿反浮选的选别指标。在不同质量分数-0.010 mm菱铁矿与赤铁矿和石英的三元混合矿浮选试验基础上,进行了微细粒菱铁矿和粗粒赤铁矿、粗粒石英间的相互作用能计算,从力学层面对浮选过程中精矿与尾矿的归属问题进行分析,为微细粒菱铁矿和粗粒赤铁矿、粗粒石英的有效分散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细粒菱铁矿 粗粒赤铁矿 粗粒石英 edlvo理论 相互作用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焰煤的载体浮选试验研究
14
作者 耿鹏岳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24-230,共7页
为了改善长焰煤浮选效果,提高低阶煤利用率,探究载体浮选对长焰煤浮选效果的提升机理。以陕西榆家梁选煤厂的长焰煤作为浮选入料,内蒙古上海庙选煤厂的-1.3 g/cm3无烟煤作为载体,进行了载体浮选试验研究。对长焰煤进行粒度分析和XRD分析... 为了改善长焰煤浮选效果,提高低阶煤利用率,探究载体浮选对长焰煤浮选效果的提升机理。以陕西榆家梁选煤厂的长焰煤作为浮选入料,内蒙古上海庙选煤厂的-1.3 g/cm3无烟煤作为载体,进行了载体浮选试验研究。对长焰煤进行粒度分析和XRD分析,结果表明:其细粒级含量多且灰分较高,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和高岭土。细粒度煤泥及黏土矿物的存在,易产生细泥罩盖和机械夹带现象,导致浮选效果较差。首先探究了加入载体的粒级及比例对长焰煤浮选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载体粒径的逐渐减小,其精煤产率逐渐降低,0.5~0.25 mm无烟煤作为载体时,与常规浮选相比,其精煤产率增加了3.89%,精煤灰分降低了0.17%。当载体添加质量比为10∶1时,精煤产率可达到71.93%,精煤灰分为11.48%。通过筛分可将0.5~0.25 mm进行筛分回收,浮选精煤中的载体回收率达到可98.48%,载体得到有效回收。其次探究了长焰煤煤泥粒级对载体浮选的影响,结果发现,0.5~0.25 mm的载体可以有效提高-0.045 mm长焰煤的浮选效果,与单独浮选-0.045 mm煤泥相比,精煤产率提高了9.31%。综上可知,载体浮选主要提高细煤泥的浮选效果。最后通过SEM、絮体图像分析及EDLVO理论计算可知,-0.045 mm长焰煤通过疏水作用力粘附在载体表面,并形成了大量的絮体,从而提高了长焰煤的浮选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焰煤 载体浮选 细粒煤泥 edlvo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纳米粒子对赤铁矿表面磁性影响的试验研究
15
作者 牛福生 张晓亮 张晋霞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12-116,共5页
采用氧化沉淀法在开放体系下制备纳米FeO4磁性粒子,利用该纳米磁性粒子对弱磁性的赤铁矿表面进行磁化处理,再采用磁选法对其进行回收。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大大提高赤铁矿的磁选回收率。在氨水用量0.2mol/L,反应温度70℃,磁性... 采用氧化沉淀法在开放体系下制备纳米FeO4磁性粒子,利用该纳米磁性粒子对弱磁性的赤铁矿表面进行磁化处理,再采用磁选法对其进行回收。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大大提高赤铁矿的磁选回收率。在氨水用量0.2mol/L,反应温度70℃,磁性粒子用量3kg/t,油酸钠用量10kg/t,矿浆pH控制在8左右的条件下,可实现赤铁矿与石英的选择性分离。通过对颗粒间EDLVO作用能的计算,确定磁性粒子与矿物颗粒间的有效磁化作用距离为0~50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细粒 赤铁矿 表面磁化 油酸钠 edlvo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