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8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scherichia coli O157:H7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检测方法建立
1
作者 王盼雪 李岑 +2 位作者 李香 刘莹 李国梁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7-105,共9页
【目的】提高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O157:H7检测的特异性和灵敏度。【方法】基于磁分离和信号放大策略,结合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技术建立了一种特异性好、灵敏度高的E.coli O157:H7检测方法。以适配体为识别元件,联合磁... 【目的】提高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O157:H7检测的特异性和灵敏度。【方法】基于磁分离和信号放大策略,结合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技术建立了一种特异性好、灵敏度高的E.coli O157:H7检测方法。以适配体为识别元件,联合磁珠和聚苯乙烯(PS)微球,分别构建分离探针MB@Apt和信号放大型拉曼标签4-MBN@PS@Apt。【结果】当E.coli O157:H7存在时,MB@Apt、4-MBN@PS@Apt与E.coli O157:H7可形成MB@Apt/E.coli O157:H7/4-MBN@PS@Apt“三明治”结构复合物,该复合物可借助外源磁场实现快速分离和富集;加入四氢呋喃(THF)后,拉曼标签上负载的低生物背景拉曼报告物4-MBN可被快速释放。4-MBN在1073.9 cm^(-1)处的相对拉曼强度与E.coli O157:H7浓度的对数值在1×10^(3)~1×10^(8) CFU/mL的线性关系良好,决定系数(R^(2))为0.98。该方法对E.coli O157:H7的检测限(LOD)为312 CFU/mL,在自来水和牛奶样本中的检测回收率为61.87%~135.55%,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27%~5.28%。【结论】该方法对E.coli O157:H7的检测灵敏度较高,为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scherichia coli o157:h7 快速检测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聚苯乙烯微球 低生物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u-TRFM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大肠杆菌O157:H7方法的建立
2
作者 冯昭仪 吴娅芳 +4 位作者 王英林 赵思远 程家洛 郭旭东 刘箐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3-172,共10页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高效且灵敏的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O157:H7检测方法。【方法】运用1-乙基-3-(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酰二亚胺(EDC)介导法,以时间分辨荧光微球为标记物与抗体进行偶联,使用荧光读取仪定量分析检测大肠...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高效且灵敏的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O157:H7检测方法。【方法】运用1-乙基-3-(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酰二亚胺(EDC)介导法,以时间分辨荧光微球为标记物与抗体进行偶联,使用荧光读取仪定量分析检测大肠杆菌O157:H7。通过对缓冲液的标记pH、时间分辨荧光微球探针添加量、T线抗体质量浓度以及样本与标记抗体的孵育时间进行优化来提高检测灵敏度。【结果】在最优条件下,大肠杆菌O157:H7的检测灵敏度可达3.2×10^(3)CFU/mL,比传统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提高了10~1000倍,并且与其他8株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不存在交叉反应。另外,该方法在人工污染的饮用水、牛奶和牛肉实际样品检测中均表现出良好的检测性能。【结论】该Eu-TRFM免疫层析试纸条适用于大肠杆菌O157:H7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o157:h7 时间分辨荧光微球 免疫层析试纸条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联合紫外处理对大肠杆菌O157:H7的杀菌作用及机制
3
作者 陈怡 吴雨豪 +2 位作者 周建伟 刘东红 吕瑞玲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9期10-17,共8页
旨在探究超声联合紫外对大肠杆菌O157:H7的杀菌效率、协同效果及内在机理。探究超声联合紫外杀菌动力学模型、细微观结构变化、细胞膜性质改变及氧化应激水平等方面,结果发现超声联合紫外处理40 s杀灭了8.3(lg(CFU/mL))的大肠杆菌O157:... 旨在探究超声联合紫外对大肠杆菌O157:H7的杀菌效率、协同效果及内在机理。探究超声联合紫外杀菌动力学模型、细微观结构变化、细胞膜性质改变及氧化应激水平等方面,结果发现超声联合紫外处理40 s杀灭了8.3(lg(CFU/mL))的大肠杆菌O157:H7,处理后细胞形态受损显著,细胞内容物流失。联合处理短时间内引起了细胞的应激反应,细胞酯酶活性增强、ATP含量上升、活性氧水平提高、DNA受损。综上所述,超声和紫外联合处理具有显著的协同杀菌效果,通过空化效应增强细胞结构损伤使得紫外直接作用DNA并且共同加剧了氧化应激干扰生物代谢,从而达到协同杀菌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紫外 大肠杆菌o157:h7 杀菌机制 协同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猪源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全基因组测序及毒力和耐药基因分析
4
作者 周艳 万启旸 +3 位作者 朱树娇 张辉 包红朵 王冉 《广东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58-70,共13页
[目的]分析一株猪源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菌株EO157-1的全基因组信息及其毒力和耐药基因。[方法]基于Nanopore三代测序技术平台和Illumina二代测序技术平台对猪源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菌株EO157-1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利用Prokka软... [目的]分析一株猪源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菌株EO157-1的全基因组信息及其毒力和耐药基因。[方法]基于Nanopore三代测序技术平台和Illumina二代测序技术平台对猪源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菌株EO157-1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利用Prokka软件预测基因组序列信息,并通过UniProt、KEGG、KEGG Pathway、GO、Pfam、COG、TIGERfams、RefSeq和NR数据库进行基因预测和注释,再利用碳水化合物酶(CAZy)、病原与宿主互作(PHI)、毒力因子(VFDB)和耐药基因(CARD)数据库进行基因功能分析。[结果]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菌株EO157-1基因组大小为5404747 bp,GC含量为50.49%,该菌株含有3个质粒;共预测到5674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包含22个rRNA(7个23S rRNA、7个16S rRNA、8个5S rRNA)、1个tmRNA、102个tRNA基因和282个小RNA分子;预测出9个CRISPR序列、273个重复序列;KEGG、KEGG Pathway、NR、UniProt、GO、COG、Pfam、RefSeq和TIGERfams数据库分别注释到1712、1693、5265、5264、4029、4294、4688、5252和2741个基因;CAZy数据库注释筛选出100个基因,PHI数据库注释筛选出2354个基因,VFDB数据库注释筛选出的毒力基因主要包括菌毛、鞭毛、Ⅱ型分泌系统、Ⅲ型分泌系统、Ⅵ型分泌系统、紧密黏附素、铁转运系统、脂多糖、荚膜、侵袭素和外毒素;CARD数据库注释筛选出的耐药基因与多重耐药外排泵、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四环素、多粘菌素、杆菌肽、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肽类抗生素及甲硝唑相关。[结论]获得一株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菌株EO157-1全基因组序列,序列分析表明该菌株携带大量毒力基因与耐药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 食源性人兽共患病 全基因组测序 基因 功能注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藓红B钠盐与噬菌体偶联对大肠杆菌O157∶H7的光动力灭活及杀菌机制研究
5
作者 任宇 石慧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10-19,共10页
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一种新兴非热杀菌技术,但由于缺乏可食用光敏剂和优异的杀菌效果,限制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该研究将可食用光敏剂赤藓红B钠盐(erythrosine B,EB)和噬菌体ZCFSTP4(P4)合成偶联物(EBP),探究其杀... 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一种新兴非热杀菌技术,但由于缺乏可食用光敏剂和优异的杀菌效果,限制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该研究将可食用光敏剂赤藓红B钠盐(erythrosine B,EB)和噬菌体ZCFSTP4(P4)合成偶联物(EBP),探究其杀菌效果及机制。将P4和EB通过EDC/NHS法合成偶联物EBP,以大肠杆菌O157∶H7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光照时间和EBP浓度进行杀菌条件优化,利用光谱表征EBP合成情况,通过靶向实验检测EBP靶向识别能力,通过检测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产生能力和种类、细胞膜通透性、细胞质泄露情况、细胞内DNA和蛋白含量研究EBP杀菌机制。结果表明,15μmol/L EBP在60 min光照条件下具有协同杀菌效果;EBP合成成功,且能够特异性识别大肠杆菌O157∶H7;EBP和EB具有相似的ROS产生能力,主要通过Ⅰ型和Ⅱ型2种机制产生ROS,发挥PDT作用改变细胞膜通透性,造成细胞质外漏,导致细胞内DNA和蛋白大量减少。综上所述,EBP能靶向识别细菌并通过产生ROS破坏细胞膜结构,从而有效杀灭细菌,为PDT防控食源性致病菌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动力杀菌 赤藓红B钠盐 噬菌体 偶联物 大肠杆菌o157h7 杀菌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杆菌O157:H7外膜蛋白C重组表达及免疫原性研究
6
作者 陈鹏 卢帅臣 +1 位作者 韩迎珊 王文彬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2-80,共9页
【目的】探究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O157:H7外膜蛋白C(OmpC)的免疫原性。【方法】分别构建pET-28a-ompc、pET-22b-ompc-SUMO重组质粒,表达纯化重组蛋白OmpC,并验证大肠杆菌O157:H7菌体免疫制备的2G12抗体的识别抗原是否为O... 【目的】探究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O157:H7外膜蛋白C(OmpC)的免疫原性。【方法】分别构建pET-28a-ompc、pET-22b-ompc-SUMO重组质粒,表达纯化重组蛋白OmpC,并验证大肠杆菌O157:H7菌体免疫制备的2G12抗体的识别抗原是否为OmpC。【结果】作者成功构建了2种重组质粒,其中pET-28a-ompc在E.coli BL21中成功表达;重组蛋白OmpC的最佳诱导表达条件为:0.2 mmol/L IPTG、37℃诱导12 h;在800 mmol/L咪唑洗脱时得到含有His标签的包涵体OmpC,通过尿素梯度复性结合Ni-NTA柱纯化,在500 mmol/L咪唑洗脱时获得可溶性OmpC。【结论】可溶性OmpC和包涵体OmpC均能与单克隆抗体2G12发生特异性反应。该研究为后续利用OmpC制备高亲和力的大肠杆菌O157:H7单克隆抗体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o157:h7 外膜蛋白C 抗体 重组表达 免疫检测 靶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磁分离技术在E.coli O157∶H7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7
作者 唐倩倩 王剑平 +2 位作者 叶尊忠 盖玲 应义斌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614-2618,共5页
免疫磁分离(i mmunomagnetic separation)技术因其具有选择性好、特异性强、能起到浓缩的作用,已与其他快速检测方法如电化学、光学等方法连用,应用于食品、环境卫生检测等领域。免疫磁分离技术是目前最有推广价值的技术之一。文章通过... 免疫磁分离(i mmunomagnetic separation)技术因其具有选择性好、特异性强、能起到浓缩的作用,已与其他快速检测方法如电化学、光学等方法连用,应用于食品、环境卫生检测等领域。免疫磁分离技术是目前最有推广价值的技术之一。文章通过比较不同的E.coli O157∶H7-免疫磁珠(immunomagnetic beads,I MB)浓度配比、E.coli O157∶H7与Bacillus subtilis不同的体积比下的免疫磁分离的捕获率,得出当E.coli O157∶H7-I MB浓度配比为1∶30时,捕获率近100%,即所有的目标菌均可被捕获到;在总体积不变、IMB的加入量一定的情况下,随着Bacillus subtilis比例的增加,捕获率出现先下降后上升的情况。同时,将IMS与ATP生物发光法结合起来,对不同浓度的E.coliO157∶H7进行了检测,得出该方法与传统的平板培养法具有很好的线性相关性,则R2=0.9882,检测限可低达102CFU.m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lio157h7 免疫磁分离 ATP生物发光 捕获率 菌落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TP生物发光法检测E. coliO157∶H7的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唐倩倩 王剑平 +2 位作者 盖玲 叶尊忠 应义斌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09-312,共4页
ATP生物发光法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定量微生物检测分析技术之一,具有快速、简便、灵敏度高等特点,已在食品、化工、环境等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主要是通过间接测定活菌总数来监测样品清洁度或卫生状况。文章利用ATP生物发光法建立了E.... ATP生物发光法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定量微生物检测分析技术之一,具有快速、简便、灵敏度高等特点,已在食品、化工、环境等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主要是通过间接测定活菌总数来监测样品清洁度或卫生状况。文章利用ATP生物发光法建立了E. coliO157∶H7与光源计数值的定量线性模型,研究了pH 7.4下四种不同的缓冲液(KH2PO4-NaOH,Na2HPO4-C6H8O7,PBS、Tris-HCl)、质量浓度为10 g.L-1下五种不同的化学物质(NaOH,NaCl,NaH2PO4,KCl,MgCl2)对E.coliO157∶H7光源计数值的影响。结果表明:Tris-HCl缓冲液对菌液的稀释效果最好,其对不同稀释浓度的区分能见度好,并且背景信号最小;MgCl2对发光有明显的增强作用,而NaOH,NaCl,NaH2PO4,KCl对发光有较大的抑制作用,其中NaOH对发光的抑制作用最大,达60.56%。同时,ATP生物发光法与传统的培养法相关性良好(r=0.9608),检测限可达103cells.m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P生物发光 e. colio157h7 缓冲液 发光影响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源性Escherichia coli O157:H7分离鉴定、耐药性及耐药基因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刘云 卢婷 +7 位作者 张力国 赵明礼 孙冬冬 孙思超 梁伟峰 周国辉 师东方 于力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83-88,共6页
了解某牛场犊牛群发腹泻后继发胸膜炎、腹膜炎并造成犊牛大量死亡的主要病原菌及其耐药性情况。采集病死犊牛肺、腹膜和肠系膜等脏器,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并对分离的主要致病菌株进行药敏试验及耐药基因检测。结果表明,引起此次犊牛... 了解某牛场犊牛群发腹泻后继发胸膜炎、腹膜炎并造成犊牛大量死亡的主要病原菌及其耐药性情况。采集病死犊牛肺、腹膜和肠系膜等脏器,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并对分离的主要致病菌株进行药敏试验及耐药基因检测。结果表明,引起此次犊牛腹泻及胸膜炎、腹膜炎的主要致病菌为E.coli O157:H7;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对青霉素、四环素和氨苄西林等12种抗生素耐药,对头孢哌酮、头孢他啶、丁胺卡那等8种抗生素敏感,表现为多重耐药。该分离菌同时携带tet B、str B、aad B、aph A、flo R和TEM等耐药基因,耐药基因型和耐药表型不完全相同。研究可为E.coli O157:H7的防治和耐药性控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li o157:h7 药敏试验 耐药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物源E.coli O157:H7 stx基因的检测与系统进化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程海卫 杨霞 +7 位作者 赵军 陈陆 王新卫 常洪涛 张龙现 刘红英 姚慧霞 王川庆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73-180,共8页
为了解2009-2010年间在河南、甘肃地区分离鉴定的5株大肠埃希菌O157(E.coli O157)携带stx的情况及不同分离株间stx分子进化与变迁的情况,本研究利用PCR方法对分离株进行了stx基因检测,并完成了序列测定与系统演化分析。结果表明,5株不... 为了解2009-2010年间在河南、甘肃地区分离鉴定的5株大肠埃希菌O157(E.coli O157)携带stx的情况及不同分离株间stx分子进化与变迁的情况,本研究利用PCR方法对分离株进行了stx基因检测,并完成了序列测定与系统演化分析。结果表明,5株不同动物源的分离株均含有stx1及stx2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5株分离株间stx1、stx2的核苷酸及氨基酸同源性均较高;stx1基因均与参考株中的山羊源和食品源E.coli O157菌株的同源性较高,进化树中遗传距离最近;分离株的stx2基因与多株牛源及少数人源参考株也具有较高的同源性,进化树中虽然5株分离菌均在一个大主干分支中,但分离株27与其他各分离株及参照株遗传距离最远,独自处于一次级分支中;分离株L37与W、12与50分别分布于牛源、人源E.coli O157小次级分支中;由此可推测,分离株所携带的stx1很有可能是经食品源或羊源E.coli O157传递而来;分离株L37与W、分离株12与50的stx2可能是由牛源、人源E.coli O157菌株传递而来,分离株27的stx2来源不清楚。研究结果表明,5株E.coli O157分离株均含有stx1、stx2基因,但两个基因的起源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 coli o157 stx1 stx2 检测 进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压冷等离子体处理对果蔬表面E.coli O157∶H7生物膜的清除作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林琳 陈文庆 +2 位作者 方厚智 高杰 崔海英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293-298,共6页
本文探究了大气压冷等离子体(ACP)处理对E.coli O157∶H7生物膜清除作用的最佳处理功率和处理时间,并进一步探究了ACP处理对E.coli O157∶H7生物膜的抗菌机制,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了ACP处理前后生物膜形态的变化,最后将ACP处理应用... 本文探究了大气压冷等离子体(ACP)处理对E.coli O157∶H7生物膜清除作用的最佳处理功率和处理时间,并进一步探究了ACP处理对E.coli O157∶H7生物膜的抗菌机制,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了ACP处理前后生物膜形态的变化,最后将ACP处理应用到四种果蔬表面E.coli O157∶H7生物膜的清除上。结果表明,在最佳处理功率400 W,最佳处理时间3 min下,ACP通过抑制胞外聚合物中多糖及蛋白质的合成与分泌来抑制生物膜的形成,并在处理当天分别对户太葡萄、圣女果、维多利亚青提及生菜这四种果蔬表面清除98.99%±0.38%、99.92%±0.20%、96.84%±0.18%、99.80%±0.23%的E.coli O157∶H7生物膜,在5 d内仍表现出了较好的抑制效果,延长了四种果蔬的贮藏期。结合感官评定结果,ACP处理虽对四种果蔬的色泽和感官品质略有影响,但仍能被大家所接受。综上,ACP处理可在基本不影响四种果蔬的色泽及感官品质前提下,对果蔬表面的E.coli O157∶H7生物膜有明显的清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压冷等离子体(ACP) e.coli o157h7 生物膜 果蔬 抑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粒径纳米金标记二抗增强表面等离子共振检测E.coli O 157:H7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阳 李荣卓 +1 位作者 毛禄刚 刘霞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01-205,共5页
基于双通道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传感器,结合不同粒径的金纳米粒子(Au nanoparticle,Au NPs)标记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 antibody,PAb)作为第二抗体,采用氨基偶联的方法将PAb固定在传感器表面作为第一抗体,采... 基于双通道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传感器,结合不同粒径的金纳米粒子(Au nanoparticle,Au NPs)标记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 antibody,PAb)作为第二抗体,采用氨基偶联的方法将PAb固定在传感器表面作为第一抗体,采用三明治夹心法进行了检测大肠杆菌O157∶H7(E.coli O157∶H7)的研究。考察3种粒径的Au NPs作为标记物,增强SPR响应信号检测E.coli O157∶H7的能力。结果表明,增强效果最佳的Au NPs粒径为17.79 nm,其可检测到的E.coli O157∶H7的最低浓度为10 CFU/m 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纳米粒子 e.coli o157h7 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 标记 不同粒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节对新疆牛源E.coli O157∶H7分布的影响研究
13
作者 苏战强 王栋 +6 位作者 张瑾瑜 张毅 刘英玉 马凯琪 高姣姣 孙雪 姚刚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12-218,共7页
试验旨在研究季节对牛源E.coli O157∶H7分布的影响。在新疆地区A、B、C 3个牛场中,分别于春、夏、秋、冬4个季节采集牛肛拭子(399份)、粪便(68份)、水(29份)和饲料(43份)样本,先用EC肉汤增菌,再用山梨醇麦康凯培养基(SMAC)与4-甲基伞形... 试验旨在研究季节对牛源E.coli O157∶H7分布的影响。在新疆地区A、B、C 3个牛场中,分别于春、夏、秋、冬4个季节采集牛肛拭子(399份)、粪便(68份)、水(29份)和饲料(43份)样本,先用EC肉汤增菌,再用山梨醇麦康凯培养基(SMAC)与4-甲基伞形酮-β-D葡萄糖醛酸苷(MUG)选择性培养,然后进行PCR鉴定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从3个牛场539份样本中共检出E.coli O157∶H7菌株5株(0.93%,5/539),其中春季样本检出2株(1.44%,2/139),秋季样本检出1株(0.56%,1/180),冬季样本检出2株(1.38%,2/145),未能从夏季样本中检出目标菌;B牛场的菌株检自肛拭子样本(0.69%,1/145),C牛场的菌株分离于饲料(20.00%,3/15)和肛拭子(0.66%,1/152)样本,水中未分离到目标菌。牛源E.coli O157∶H7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B牛场只在秋季的肛拭子样本中检出了1株E.coli O157∶H7,C牛场分别在春季和冬季各检出2株,春、冬季E.coli O157∶H7分离率高于夏、秋季。因此,在新疆特殊的气候特点和饲养模式下,防控牛源E.coli O157∶H7的传播时,要十分注意寒冷季节圈舍内卫生的管理,尤其要严防饲料被粪便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 大肠杆菌o157h7 分离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猪源E.coliO_(157):H_7和O_(157):NM的药物敏感试验分析
14
作者 徐海滨 郭维植 +1 位作者 林杰 陈亢川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15-16,共2页
关键词 福建 e.colio157:h7 o157:NM 药物敏感试验 菌株 肉汤培养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甘露糖功能化的水凝胶用于E.coli O157:H7的检测 被引量:3
15
作者 周丽霞 何定庚 +3 位作者 何晓晓 卿志和 王柯敏 曹杰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78-682,共5页
利用伴刀豆球蛋白A(Con A)的多价结合能力,结合水凝胶技术与核酸染色技术发展了一种基于甘露糖功能化的水凝胶检测大肠杆菌(E.coli)O157∶H7的方法.以过硫酸铵(APS)为催化剂,四甲基乙二胺(TEMED)为加速剂,用丙烯酰胺(AAm)、N,N-二甲基... 利用伴刀豆球蛋白A(Con A)的多价结合能力,结合水凝胶技术与核酸染色技术发展了一种基于甘露糖功能化的水凝胶检测大肠杆菌(E.coli)O157∶H7的方法.以过硫酸铵(APS)为催化剂,四甲基乙二胺(TEMED)为加速剂,用丙烯酰胺(AAm)、N,N-二甲基双丙烯酰胺和N-丙烯酰氧琥珀酰亚胺(NAS)合成水凝胶,通过氨基化甘露糖与NAS发生交联反应,制备了甘露糖功能化的水凝胶.当甘露糖功能化的水凝胶加入与Con A共孵育后的菌悬液中时,由于Con A既能与甘露糖特异性结合,又能与E.coli O157∶H7表面的O-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紧密连接,使目标菌被捕获到水凝胶表面,采用核酸染料SYBR GreenⅠ对捕获细菌进行染色,实现了对E.coli O157∶H7的核酸标记,最后通过活体荧光成像系统对水凝胶进行荧光成像,从而实现对待测样品的检测.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应用于缓冲液体系和混合细菌样品中E.coli O157∶H7的特异性检测,且整个检测步骤包括样品预处理可在2 h内完成.该方法成本低、易操作,且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可检出3.7×101Cells/mL的目标细菌样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凝胶 SYBR GreenⅠ 大肠杆菌o157:h7 活体荧光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株E.coli O157:H7毒力基因检测及其冷应激损伤 被引量:6
16
作者 水新云 王虎虎 +1 位作者 高峰 江芸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76-180,共5页
采用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对4株大肠埃希氏菌O157:H7(Escherichia coli O157:H7)进行毒力特性评价,研究3种常用选择性生长基质对E.coli O157:H7的精确定量对比,筛选出的适宜选择性培养基用于冷应激时菌体损伤的研究。结果显示,菌株CICC 21... 采用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对4株大肠埃希氏菌O157:H7(Escherichia coli O157:H7)进行毒力特性评价,研究3种常用选择性生长基质对E.coli O157:H7的精确定量对比,筛选出的适宜选择性培养基用于冷应激时菌体损伤的研究。结果显示,菌株CICC 21530的stx1、stx2、eae基因均为阳性,NCTC 12900和牛肉分离菌1的eae呈现阳性,牛肉分离菌2三种毒力基因均为阴性,表明4株菌的致病性不同;4株测试菌在改良山梨醇麦康凯琼脂(cefiximetellurite sorbitol macconkey agar,CT-SMAC)上计数均显著低于胰蛋白胨大豆琼脂(tryptose soya agar,TSA)上计数(P<0.05),而SMAC和改良伊红美蓝琼脂(modified eosin methylene blue agar,m EMB)上的计数与TSA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表明改良SMAC对正常菌体既有较强抑制作用,不适合用于E.coli O157:H7的精确计数,可以选用SMAC或m EMB;进一步以SMAC和m EMB作为选择性培养基研究菌体在4℃冷应激时的损伤情况,结果表明冷藏过程中SMAC、mEMB及TSA上的菌数均逐渐下降,第10天时4株菌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损伤或死亡。本方法可为食品安全中E.coli O157:H7的定量评估和风险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埃希氏菌o157:h7 毒力基因 半致死损伤 冷应激 选择性培养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sDNA-CuNCs的荧光ELISA检测牛奶中的E.coli O157:H7 被引量:3
17
作者 曹文凯 山珊 +3 位作者 刘道峰 彭娟 邢克宇 赖卫华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8-43,94,共7页
目的:建立了一种灵敏检测牛奶中大肠杆菌O157:H7的新型荧光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方法:以碱性磷酸酶水解焦磷酸盐-Cu^(2+)配位复合物,释放出Cu^(2+)形成铜纳米簇作为信号报告探针,通过对关键因素Cu^(2+)浓度、焦磷酸盐浓度、DNA模板的浓度... 目的:建立了一种灵敏检测牛奶中大肠杆菌O157:H7的新型荧光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方法:以碱性磷酸酶水解焦磷酸盐-Cu^(2+)配位复合物,释放出Cu^(2+)形成铜纳米簇作为信号报告探针,通过对关键因素Cu^(2+)浓度、焦磷酸盐浓度、DNA模板的浓度和长度进行优化。结果:在最优条件下,大肠杆菌O157:H7的菌数为5×10^(4)~1×10^(8)CFU/mL时,与荧光信号值有较好的线性关系(R^(2)=0.9808),最低检出限为2.4×10^(4)CFU/mL。结论:该方法成功地应用于低脂牛奶和脱脂牛奶样本中大肠杆菌O157:H7的测定,平均回收率为92.2%~10^(8).5%,相对标准偏差为4.9%~1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联免疫吸附 铜纳米簇 大肠杆菌o157:h7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Escherichia coli O157∶H7直接快速检测的倏逝波荧光核酸适配体传感器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方顺燕 宋丹 +4 位作者 刘艳萍 徐文娟 刘佳瑶 韩向峙 龙峰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28-234,共7页
通过融合倏逝波荧光光纤传感器和特异性核酸适配体的优势,提出了一种基于倏逝波荧光原理及其与病原菌尺寸效应的Escherichia coli O157∶H7(E.coli O157∶H7)直接快速检测方法。基本原理是当一定浓度荧光标记E.coli O157∶H7核酸适配体... 通过融合倏逝波荧光光纤传感器和特异性核酸适配体的优势,提出了一种基于倏逝波荧光原理及其与病原菌尺寸效应的Escherichia coli O157∶H7(E.coli O157∶H7)直接快速检测方法。基本原理是当一定浓度荧光标记E.coli O157∶H7核酸适配体加入样品检测池时,倏逝波激发荧光分子发出荧光,利用倏逝波全光纤生物传感器即可实现荧光信号的定量检测;当荧光标记的核酸适配体与E.coli O157∶H7混合后加入样品检测池,因倏逝波渗入深度仅为100 nm,导致特异性结合E.coli O157∶H7的核酸适配体标记荧光分子不能被激发,从而使得检测荧光信号降低;利用荧光信号强度与E.coli O157∶H7浓度的比例关系即可实现其定量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检测E.coli O157∶H7的检测限可达610 CFU/mL,线性检测区间为1.1×10^3-1.4×10^7 CFU/mL。实际水样加标回收率在40%-18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10%之内,水样基质对E.coli O157∶H7的检测没有明显影响。本研究建立基于倏逝波荧光原理及其与病原菌尺寸效应的生物传感分析方法具有普适性,仅需使用不同荧光标记的生物识别分子即可实现其他病原菌的直接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li o157h7 核酸适配体 倏逝波荧光 生物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二氧化硅荧光纳米颗粒与核酸染料SYBR Green Ⅰ的双色显微成像技术用于E.coli O157∶H7的检测 被引量:2
19
作者 周丽霞 何定庚 +3 位作者 何晓晓 石慧 王柯敏 曹杰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274-2279,共6页
将免疫荧光纳米标记技术与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方法相结合,发展了一种基于二氧化硅荧光纳米颗粒和核酸染料SYBR Green Ⅰ的双色显微成像技术用于大肠杆菌O157∶H7的检测.采用联吡啶钌(RuBpy)二氧化硅荧光纳米颗粒对羊抗大肠杆菌O157∶H7... 将免疫荧光纳米标记技术与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方法相结合,发展了一种基于二氧化硅荧光纳米颗粒和核酸染料SYBR Green Ⅰ的双色显微成像技术用于大肠杆菌O157∶H7的检测.采用联吡啶钌(RuBpy)二氧化硅荧光纳米颗粒对羊抗大肠杆菌O157∶H7抗体进行修饰,基于抗体-抗原相互作用实现了其对目标大肠杆菌O157∶H7的特异性标记;同时以核酸染料SYBR GreenⅠ对细菌进行染色,将细菌和纳米颗粒团聚体区分开,实现了对大肠杆菌O157∶H7的双色标记,并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进行免分离的荧光成像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可用于缓冲溶液体系和混合细菌样品中目标大肠杆菌O157∶H7的特异性检测,在仅含5%目标菌的混合样品中仍能观察到具有明显黄色荧光的大肠杆菌O157∶H7,且整个检测步骤包括样品预处理可在3 h内完成.该方法则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可检出2.6×103 Cell/mL的目标细菌样品.若采用针对其它病原菌细胞壁抗原的特异性抗体,则有望发展成为一种通用技术用于多种病原菌的快速和灵敏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硅荧光纳米颗粒 SYBRGreenⅠ 大肠杆菌o157h7 双色显微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商丘市、济源市腹泻患者、家禽、家畜粪便中E.coli O157:H7的鉴定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殿法 陈福来 夏胜利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42-644,共3页
目的 :对商丘市、济源市从腹泻患者和家禽、家畜粪便中首次分离的E .coliO1 57:H7进行生物学特性等方面的研究。方法 :采集疫区患者、外环境、家畜和家禽粪便标本 1 895份 ,采用mEC肉汤增菌、胶体金免疫卡快速测定法、免疫磁珠集菌法、C... 目的 :对商丘市、济源市从腹泻患者和家禽、家畜粪便中首次分离的E .coliO1 57:H7进行生物学特性等方面的研究。方法 :采集疫区患者、外环境、家畜和家禽粪便标本 1 895份 ,采用mEC肉汤增菌、胶体金免疫卡快速测定法、免疫磁珠集菌法、CHROMAGAR O1 57:H7显色培养基分离及多重PCR分析毒力基因等方法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和检测。结果 :共分离出 1 37株E .coliO1 57:H7菌株 ,在CHROMAGAR O1 57:H7显色培养基生长形态、颜色 ,生化反应出现多样化 ,rfbO1 57、stx2、hlyA、eaeA基因检测均阳性的有 58株 ,stx2阳性 1株 ,eaeA阳性 4株 ,72株无毒力基因。结论 :为本省实验室诊断E .coliO1 57:H7提供了理论依据 ;不同种类的家禽、家畜分离的产毒菌株比例差别显著 ,以波尔山羊最为突出 ;为今后在制定对该菌的诊断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丘市 鉴定 济源市 腹泻 e.colio157:h7 多重PCR分析 毒力基因 免疫磁珠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