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用于腰椎多节段退行性疾病的2年随访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1
1
作者 王利元 张承旻 +6 位作者 罗磊 赵晨 侯天勇 罗飞 代飞 何清义 周强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165-1170,共6页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评估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与融合术在腰椎多节段退行性疾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对腰椎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行多节段Dynesys动态固定及融合术的5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Dynesys动态固定组2...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评估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与融合术在腰椎多节段退行性疾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对腰椎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行多节段Dynesys动态固定及融合术的5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Dynesys动态固定组24例,融合组27例。应用腰椎疼痛视觉模拟指数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腰椎功能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临床疗效;对比分析两种术式术前及术后6、12、24个月腰椎整体活动度、手术节段活动度、邻近第一椎间活动度、邻近第一椎间高度、邻椎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的发生率,评估两种术式对腰椎运动功能的影响。结果 51例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平均随访26.2(23~31)个月。两组病例VAS评分及ODI评分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相比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ynesys动态固定组术后较融合组保留了更多的腰椎整体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ynesys动态固定组术后保留了部分手术节段的活动度,融合组因融合而丢失活动度,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4个月两组病例邻近上一椎间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邻近上一椎间高度组间及组内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ASD方面,融合组3例出现邻近节段不稳,但无明显临床症状,未行临床干预。结论 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治疗腰椎多节段退行性疾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同时保留了更多的活动度,减缓ASD的发生,可以作为一种较好的手术治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多节段 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 腰椎融合术 邻椎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滞和干扰下多智能体系统动态事件触发固定时间一致性
2
作者 宁小刚 李宗刚 +1 位作者 陈引娟 杜亚江 《控制理论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3-334,共12页
针对具有输入时滞、未知干扰和切换拓扑的一阶多智能体系统,本文设计了基于个体的分布式控制器.在两种不同动态事件触发控制协议下,分别给出了系统可解实际固定时间平均一致性问题的充分性条件,且系统均不存在Zeno行为.其中,所提连续通... 针对具有输入时滞、未知干扰和切换拓扑的一阶多智能体系统,本文设计了基于个体的分布式控制器.在两种不同动态事件触发控制协议下,分别给出了系统可解实际固定时间平均一致性问题的充分性条件,且系统均不存在Zeno行为.其中,所提连续通信动态事件触发控制协议通过引入内部动态变量,使得触发条件能够实时变化,显著减少了个体触发的次数,降低了控制器更新频次和系统整体能耗,所提间歇通信动态事件触发控制协议仅需利用触发时刻的邻居信息,以及对内部动态变量的估计值,避免了个体间的连续通信,有效减少了系统的通信负担,节省了通信资源.数值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控制协议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智能体系统 动态事件触发控制 固定时间一致性 切换拓扑 输入时滞 未知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换拓扑下多智能体的动态事件触发固定时间一致性控制
3
作者 王加朋 杨家宁 +2 位作者 罗家祥 钱伟 杨金显 《控制理论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7-95,共9页
对切换拓扑下含扰动的非线性多智能体系统,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动态事件触发实际固定时间平均一致性控制方法,该方法触发次数更少,收敛速度更快.通过设计辅助动态变量及其动态方程,基于动态变量的幂次项建立了新的动态触发机制,该机制减... 对切换拓扑下含扰动的非线性多智能体系统,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动态事件触发实际固定时间平均一致性控制方法,该方法触发次数更少,收敛速度更快.通过设计辅助动态变量及其动态方程,基于动态变量的幂次项建立了新的动态触发机制,该机制减少了触发次数.采用共同李雅普诺夫函数证明了所提方法可以保证多智能体系统在任意切换拓扑下实现实际固定时间平均一致性,收敛时间上界可通过调节控制参数设定且不依赖于初始状态.通过设计含双曲正切函数的测量误差,证明所提方法不存在Zeno行为.最后,通过实验仿真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事件触发控制 固定时间一致性 非线性多智能体系统 切换拓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无人机系统固定时间动态事件触发二部一致
4
作者 吕永霞 付兴建 《火力与指挥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7-54,61,共9页
研究多无人机系统(MUAVs)固定时间二部一致问题,引入固定时间观测器估计出领航者的状态信息,提出一种动态事件触发的固定时间二部一致控制协议。在该控制方案中,设计观测器获得领航者的状态信息,解决实际系统中有些跟随者通过通信网络... 研究多无人机系统(MUAVs)固定时间二部一致问题,引入固定时间观测器估计出领航者的状态信息,提出一种动态事件触发的固定时间二部一致控制协议。在该控制方案中,设计观测器获得领航者的状态信息,解决实际系统中有些跟随者通过通信网络获得领航者状态信息导致的信息延迟、不准确等问题。在观测过程和控制器设计中分别引入动态事件触发机制,依靠动态变量减少不必要的触发,避免通信资源浪费。通过Lyapunov稳定性理论证明,带干扰的MUAVs在设计的动态事件触发控制协议下能实现固定时间二部一致,且不存在Zeno现象。最后,通过仿真实验验证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无人机系统 观测器 二部一致 动态事件触发控制 固定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间盘切除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长期疗效 被引量:22
5
作者 黄道余 张阳 +4 位作者 李放 郑波 单建林 王飞 冀沛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15,共7页
目的 :回顾性分析椎间盘切除+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长期疗效。方法 :2008年7月~2012年7月因腰椎间盘突出症在我院行椎间盘切除+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内固定治疗的患者84例,其中61例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男38例,女2... 目的 :回顾性分析椎间盘切除+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长期疗效。方法 :2008年7月~2012年7月因腰椎间盘突出症在我院行椎间盘切除+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内固定治疗的患者84例,其中61例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男38例,女23例;年龄31~58岁(46.3±11.5岁),随访时间60~108个月(74±14个月)。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同时行影像学评估,包括手术节段及上位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椎间活动度(rang of motion,ROM)、UCLA椎间隙退变分级(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以及椎间盘退变Pfirrmann分级。结果: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所有病例均未见椎间盘突出复发。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术后3个月(12.3±2.3mm)较术前(11.8±1.8mm)增加,末次随访时(10.1±1.7mm)较术前降低(P<0.05);上位相邻节段各时间点无显著性差异。手术节段椎间ROM在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分别为5.3°±1.8°及3.6°±1.9°,与术前(8.1°±2.8°)比较均显著性降低(P<0.05);上位相邻节段ROM在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分别10.3°±3.8°和11.4°±3.7°,均较术前(8.5°±3.0°)显著性增加(P<0.05)。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UCLA分级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12例(19.7%)上位相邻节段发生影像学退变,1例发生症状学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手术节段和上位邻近节段术前与末次随访椎间盘Pfirmman分级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例出现螺钉断裂,未发生螺钉松动等其他并发症。结论:腰椎间盘切除后应用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满意的中长期疗效,能维持手术节段稳定,保留手术节段部分椎间活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dynesys系统 动态固定 邻近节段退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事件触发下多智能体系统固定时间一致性
6
作者 唐朝君 夏梅妍 +1 位作者 张华 谢挺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60-965,共6页
针对具有未知干扰和非线性动态的多智能体系统,研究了它基于事件触发的固定时间一致性问题。在传统的静态事件触发策略的基础上,通过引入一个可调节的动态变量,提出一种基于动态事件触发策略的固定时间一致性协议,给出各个智能体基于状... 针对具有未知干扰和非线性动态的多智能体系统,研究了它基于事件触发的固定时间一致性问题。在传统的静态事件触发策略的基础上,通过引入一个可调节的动态变量,提出一种基于动态事件触发策略的固定时间一致性协议,给出各个智能体基于状态信息和动态变量的动态事件触发函数,只有当各智能体的测量误差满足给定的触发函数时,事件才会被触发。引入的动态变量是可调节的阈值参数,能够进一步减少事件的触发次数,更有效地利用系统有限的资源。利用图论、固定时间一致性理论和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推导出系统达到固定时间一致性时,一致性协议和触发函数中的参数需要满足的条件,同时证明了系统不存在芝诺行为。最后,数值仿真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与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智能体系统 动态事件触发策略 外部干扰 固定时间 一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髓核摘除Dynesys动态内固定系统固定治疗青壮年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长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胡安南 周健 +4 位作者 姜允琦 林红 李熙雷 周晓岗 董健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898-906,共9页
目的:观察髓核摘除Dynesys动态内固定系统固定治疗青壮年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niation,LDH)的中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2014年8月于我院骨科手术治疗且资料完整的62例青壮年单节段LDH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 目的:观察髓核摘除Dynesys动态内固定系统固定治疗青壮年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niation,LDH)的中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2014年8月于我院骨科手术治疗且资料完整的62例青壮年单节段LDH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1例采用髓核摘除Dynesys动态内固定系统固定术治疗(Dynesys组),31例采用单纯髓核摘除术治疗(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体重指数、病程、合并基础病、吸烟史、手术节段等基线数据无显著性差异。收集两组患者手术相关资料及并发症,比较两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手术节段和近端邻近节段的椎间盘高度(disc height,DH)、椎间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和椎间盘改良Pfirrmann分级。结果:对照组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更短、术中出血更少(P<0.05)。Dynesys组3例、对照组1例术中发现硬膜撕裂,予以仔细缝合修补,术后均未发生脑脊液漏;Dynesys组和对照组各有1例患者住院期间因发热使用抗生素治疗,均排除手术部位感染。对照组1例患者术后1个月因切口渗液、愈合不良再入院行清创术。Dynesys组随访72~109个月(91.8±11.1个月);对照组随访72~116个月(93.7±12.7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腰痛和腿痛VAS评分、ODI均较术前显著性改善(P<0.05),两组同时间点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手术节段DH均较术前显著性下降(P<0.05),对照组下降比Dynesys组更显著(P<0.05);两组近端邻近节段DH较术前均无显著性变化。Dynesys组手术节段ROM在末次随访时得到部分保留(2.7°±2.1°),但较术前显著性降低(P<0.05);近端邻近节段ROM均较术前显著性增加(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末次随访时两组手术节段和近端邻近节段的椎间盘改良Pfirrmann分级均较术前进展(P<0.05),对照组手术节段退变进展较Dynesys组更明显(P<0.05)。随访期间Dynesys组所有患者手术节段椎间盘突出均无复发,均未发现内固定断裂及松动并发症,无再手术病例,5例手术节段术前合并不稳患者均采用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固定,术后未再发节段不稳定;对照组3例患者因椎间盘突出复发且保守治疗无效行椎间融合术,1例患者因术后再发腰痛伴手术节段不稳,行椎间融合术。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髓核摘除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固定治疗青壮年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可减少复发并保留手术节段一定的活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 青壮年 髓核摘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减压结合Dynesys动态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中期疗效 被引量:17
8
作者 张阳 李放 +3 位作者 单建林 关凯 赵广民 文天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886-891,共6页
目的:评估后路减压结合Dynesys动态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7月~2010年5月采用后路减压结合Dynesys动态内固定治疗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59例,其中腰椎管狭窄症3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21例。记录患者... 目的:评估后路减压结合Dynesys动态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7月~2010年5月采用后路减压结合Dynesys动态内固定治疗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59例,其中腰椎管狭窄症3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21例。记录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测量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活动度(ROM)、椎问高度及上位相邻节段ROM。评估上位相邻节段影像学和症状学退变的发生情况。结果:55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随访48-70个月,平均54个月。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ODl分别为(24.1±5.7)%和(15.9±6.3)%,均较术前的(56.3±16.4)%明显改善(P〈0.05)。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分别为2.9±1.5和1.4±0.5,均较术前的6.7±2.7明显改善(P〈0.05)°手术节段ROM由术前的(7.6±2.5)°保留至术后3个月的(4.5±2.8)°以及末次随访时的(4.9±2.3)°(P〈O.05)°手术节段椎间高度在术后3个月为13.4±2.6mm,较术前12.3±2.7mm明显升高(P〈0.05);末次随访时为12.1±3.2mm,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位相邻节段ROM由术前的(8.1±3.0)。增加至术后3个月的(9.3±3.2),至末次随访时达到(10.0±2.9)°(P〈0.05)。末次随访时,7例(12.7%)患者出现上位相邻节段影像学退变。1例患者出现上位相邻节段症状学退变而接受二次Dynesys内固定手术。结论:后路减压结合Dynesys动态内固定能够获得良好的中期临床疗效。在中期随访时,Dynesys动态内固定能够保留手术节段部分活动度,存在一定程度的相邻节段退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退变性疾病 动态固定 dynesys系统 相邻节段退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减压Dynesys动态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长期疗效 被引量:6
9
作者 张阳 张志成 +4 位作者 张立志 李放 任大江 孟浩 王飞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31-336,共6页
目的:评估后路减压Dynesys动态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8年7月~2013年12月在我院采用后路减压Dynesys动态内固定治疗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63例患者获得78~144个月(95.4±15.6个月)随... 目的:评估后路减压Dynesys动态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8年7月~2013年12月在我院采用后路减压Dynesys动态内固定治疗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63例患者获得78~144个月(95.4±15.6个月)随访,男97例,女66例;年龄31~60岁(43.5±11.7岁)。单节段固定117例,双节段固定42例,三节段固定4例。比较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腰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在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腰椎正侧位和前屈后伸位X线片上测量手术节段和上位邻近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及椎间高度,评估影像学和症状学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发生情况以及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结果: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ODI和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性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3个月时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的ROM分别为7.8°±2.1°、4.6°±1.4°和3.9°±1.5°,手术节段椎间高度分别为12.1±2.9mm、12.8±3.5mm和10.9±2.8mm,上位邻近节段ROM分别为8.3°±1.9°、9.2°±2.7°和10.2°±2.8°,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末次随访时和术后3个月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上位邻近节段椎间高度分别为12.7±3.1mm、12.6±3.2mm和12.1±2.8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32例(19.6%)患者手术节段ROM小于4°(临床融合组),131例(80.4%)大于4°(非融合组),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和ODI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30例(18.4%)患者出现影像学ASD;2例(1.2%)患者出现症状学ASD,其中1例行翻修手术,另1例行保守治疗。1例患者术后2个月出现术区深部感染,抗感染治疗后痊愈;6例患者在术后5年随访时出现单侧螺钉松动,均未行手术治疗。2例患者出现椎弓根螺钉断裂,无不适症状未给予翻修手术。所有患者均无手术节段症状复发。结论:后路减压Dynesys动态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可获得良好的长期临床疗效,并能保留手术节段部分活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变性疾病 dynesys动态固定 长期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切口肌间隙入路Dynesys动态内固定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志成 张阳 +2 位作者 张立志 杜培 李放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95-300,307,共7页
目的:分析后正中小切口经双侧肌间隙入路Dynesys置入、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16年4月间,我院采用后正中小切口经双侧肌间隙入路Dynesys置入、开窗髓核摘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 目的:分析后正中小切口经双侧肌间隙入路Dynesys置入、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16年4月间,我院采用后正中小切口经双侧肌间隙入路Dynesys置入、开窗髓核摘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5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选取相同时间段内行常规显露Dynesys置入、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5例做对比。记录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评估术前、术后3d、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腰痛及下肢放射痛VAS评分、ODI评分;测量围手术期血清C反应蛋白(CRP)结果;测量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活动度、邻近节段活动度;测量术后1年时多裂肌残存率。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术后随访时间30~54个月。小切口组平均随访时间35.5±7.3个月,常规显露组平均随访时间34.8±5.1个月。两组患者术前VAS评分和ODI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切口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优于常规显露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腰痛VAS、腿痛VAS、ODI均较术前明显缓解(P<0.05),小切口组术后3d腰痛VAS评分优于常规显露组(P<0.05)。小切口组患者术后3d和5d的CRP水平低于常规显露组(P<0.05)。手术节段在末次随访时仍存在4.1°±1.5°的活动度,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均未发现断钉及螺钉松动病例,小切口组减压侧多裂肌残留率高于常规显露组(P<0.05)。手术椎间隙高度在术后3个月时有所增高,但在末次随访是恢复到术前水平(P<0.05)。小切口组2例切口延迟愈合,常规显露组1例切口延迟愈合。结论:后正中小切口经双侧肌间隙入路Dynesys置入、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较常规显露方法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引流量、切口长度较常规显露小,对肌肉组织损伤小,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选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动态固定 dynesys系统 肌间隙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系统有效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蒋伟宇 于亮 +2 位作者 马维虎 赵刘军 徐荣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097-1100,共4页
目的:测试自主设计的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系统的有效性。方法:根据寰枢椎的解剖特征及常规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置钉技术,设计符合寰枢椎运动方式的新型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系统,并测试其有效性。将8具成人枕颈标奉(C0~C4)依次按... 目的:测试自主设计的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系统的有效性。方法:根据寰枢椎的解剖特征及常规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置钉技术,设计符合寰枢椎运动方式的新型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系统,并测试其有效性。将8具成人枕颈标奉(C0~C4)依次按完整状态组(A组)、寰枢椎不稳状态组(B组)、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状态组(C组)及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状态组(D组)的顺序进行测试。在三维运动试验机(KD-101)上测试4组模型的颈椎运动范同(rangeofmotion,ROM),所有标本测试时施加1.50N·M力偶矩按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有轴向旋转的顺序进行,取其均值,所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B组与A组在屈伸状态、侧屈状态和轴向旋转状态的ROM分别相差4l%、4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A组在屈伸、侧屈和轴向旋转状态的ROM分别相差8%、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ROM与B组比较分别相差46%、50%、17%.羞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D组固定后在屈伸、侧屈、轴向旋转状态的ROM与A组分别相差35%、46%、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B组分别相差62%、70%、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C组分别相差30%、41%、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系统能够有效地限制寰枢椎的不稳,同时义能保留寰枢椎一定的屈伸、侧屈和旋转活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 动态固定系统 有效性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系统的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蒋伟宇 于亮 +3 位作者 马维虎 赵刘军 徐荣明 王以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6-79,共4页
目的评价新型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系统的稳定性。方法8具较新鲜的成人枕颈标本(c。),随机分成4组:①完整状态组(A组)、②寰枢椎不稳状态组(B组)、③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状态组(C组)和④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状态组(D组)... 目的评价新型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系统的稳定性。方法8具较新鲜的成人枕颈标本(c。),随机分成4组:①完整状态组(A组)、②寰枢椎不稳状态组(B组)、③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状态组(C组)和④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状态组(D组)。测量在1.50Nm的力矩下,寰枢关节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旋转等6种运动方式下的运动范围(ROM)及稳定性指数(Sf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组与A组的各方向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与D组的各方向RO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组与B组和D组的屈伸、侧屈和旋转的稳定性指数(Sf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屈伸、侧屈和旋转的sf值最接近完整状态组(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在重建寰枢关节稳定性上有独特优势,既可维持寰枢椎的活动性,又可达到坚强固定的稳定性,为寰枢椎后路固定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 动态固定系统 稳定性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ynesys动态内固定与腰椎融合手术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包先国 孙天胜 +5 位作者 侯景明 赵建文 郑科 焦皎 江武 钟剑锋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25-227,共3页
目的 :研究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与传统融合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在2006~2008年间行Dynesys腰椎手术(Dynesys组)和传统融合术(融合组)的患者各28例,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腰疼、腿疼视觉评估模拟量表(VAS)评分及... 目的 :研究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与传统融合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在2006~2008年间行Dynesys腰椎手术(Dynesys组)和传统融合术(融合组)的患者各28例,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腰疼、腿疼视觉评估模拟量表(VAS)评分及ODI评分的改善情况,以及对手术的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极不满意)。通过相关性分析研究VAS评分、ODI评分的改善与年龄之间的关系。结果:54例患者全部安全度过围手术期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2~72个月,平均48个月。Dynesys组与融合组术后VAS评分与ODI评分都显著改善(P〈0.05),融合组改善更明显,VAS腰部疼痛评分尤为显著(P=0.013)。更多的融合组患者比非融合组患者表示满意或者非常满意(82.1%vs 67.9%,P〈0.05)。Dynesys组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与VAS评分及ODI评分的改善之间呈正相关。而在融合组却没有发现这一相关。结论: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的临床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老年患者较满意的原因可能是对生活水平的低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 腰椎退行性疾病病 腰椎融合 回顾性病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后路经椎弓根动态固定系统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4
14
作者 朱小广 丁亮华 +3 位作者 姜世涛 胡新宇 黄智慧 凌为其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52-255,共4页
腰椎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间盘源性疼痛、节段性不稳、退变性滑脱等疾患的主要手段,虽然内固定的应用使融合率增加和临床效果改善.但临床满意率低于融合率,还存在融合相邻节段退变加速等并发症[1,2]。后路经椎弓根腰椎动态同定技术符... 腰椎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间盘源性疼痛、节段性不稳、退变性滑脱等疾患的主要手段,虽然内固定的应用使融合率增加和临床效果改善.但临床满意率低于融合率,还存在融合相邻节段退变加速等并发症[1,2]。后路经椎弓根腰椎动态同定技术符合脊柱生理性稳定,限制脊柱过度活动的同时可保留固定节段的活动度,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 经椎弓根 动态固定 腰椎间盘源性疼痛 临床应用价值 退变性滑脱 系统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输出反馈下广义互联分散控制系统固定模
15
作者 高志伟 李光泉 +1 位作者 王江 王先来 《天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1996年第3期444-448,共5页
讨论广义互联系统的动态分散输出反馈控制问题,相应给出判别有穷固定模和脉冲固定模的充要条件,分析了动态分散控制器用于广义系统分散控制的优缺点,并澄清了文献中有关脉冲固定模判别条件的模糊之处.
关键词 动态分散控制 固定 反馈控制 广义互联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Dynesys矫形内固定术治疗Lenke1、Lenke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早期疗效 被引量:1
16
作者 汪东 谭胜芝 +6 位作者 沙鑫 田天 崔凯 刘涛 李源 郑润龙 谭荣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85-793,共9页
目的:评估后路Dynesys矫形内固定术治疗Lenke1、Lenke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2023年9月于我科接受Dynesys矫形内固定治疗的15例(男4例,女11例)AIS患者,... 目的:评估后路Dynesys矫形内固定术治疗Lenke1、Lenke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2023年9月于我科接受Dynesys矫形内固定治疗的15例(男4例,女11例)AIS患者,平均年龄15.5±2.2岁(12~21岁),其中Lenke1型5例、Lenke5型10例,以胸腰段畸形为主。通过复习病历,对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手术并发症进行记录;同时对影像学资料进行测量分析。测量指标包括术前、术后1周内(初次复查)及末次随访时侧凸Cobb角、胸椎后凸、腰椎前凸、腰椎活动度等,评估后路Dynesys矫形内固定对脊柱侧凸的矫正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280.8±45.8min,平均出血量194.0±145.5mL,主弯节段数为4.7±1.1,手术节段数为4.7±1.1,随访3~48个月,冠状面主弯Cobb角术前40.8°±5.5°,术后5.5°±4.5°,末次随访时7.6°±5.5°。冠状面脊柱侧凸术后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主弯术后总矫正率为86.9%,Lenke1型为89.8%,Lenke5型为85.4%,两者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末次随访时胸腰椎固定节段活动度8.2°±3.1°。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随访期间未发现螺钉松动、绳索断裂等内置物并发症。结论:Dynesys矫形内固定术可以有效矫正Lenke1、Lenke5型AIS,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能保留脊柱部分运动功能,术后早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dynesys动态固定 非融合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固定宽带无线接入系统中话音业务的动态接入技术
17
作者 徐晓慧 姜红旗 林孝康 《电讯技术》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92-95,共4页
在简单介绍固定宽带无线接入系统之后 ,给出了一个 3.5GHz固定宽带无线接入系统中的MAC实现方案 ,着重研究了话音业务如何动态地接入骨干网 ;最后给出了话音业务通过E1接口接入PSTN的实现框图。本系统工作在 3.5GHz频段 ,采用FDD的双工... 在简单介绍固定宽带无线接入系统之后 ,给出了一个 3.5GHz固定宽带无线接入系统中的MAC实现方案 ,着重研究了话音业务如何动态地接入骨干网 ;最后给出了话音业务通过E1接口接入PSTN的实现框图。本系统工作在 3.5GHz频段 ,采用FDD的双工技术、TDM/TDMA的复用多址技术、MAC技术实现了数据 /话音混合传送 ,并且通过动态资源分配保证了带宽的有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宽带无线接入系统 MAC协议 动态资源分配 话音业务 复用多址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ynesys动态内固定与融合术治疗L4/5单节段退变疾病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11
18
作者 肖进飞 张阳 +3 位作者 李放 赵广民 单建林 张兴胜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873-878,共6页
目的评估Dynesys内固定或融合术治疗L4/5单节段腰椎退变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7月。2012年7月收治的L4/5单节段退变疾病患者76例,其中采用Dynesys动态固定35例(Dynesys组),融合术41例(融合组),随访时间均大于2... 目的评估Dynesys内固定或融合术治疗L4/5单节段腰椎退变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7月。2012年7月收治的L4/5单节段退变疾病患者76例,其中采用Dynesys动态固定35例(Dynesys组),融合术41例(融合组),随访时间均大于2年。评价指标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手术节段及上端、下端邻近节段椎问高度及活动度(ROM),邻近节段椎间盘Pfirmman分级,并应用UCLA系统来评价邻近节段退变情况。结果:两组末次随访时的ODI及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节段椎间高度术前无显著性差异,末次随访时Dynesys组较术前无明显变化,融合组明显增高(P〈0.0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邻近节段椎间高度术前及末次随访时两组问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JD〉0.05)。术前上端邻近节段ROM在Dynesys组为8.3°±2.1°,融合组为8.4°±1.5°,末次随访时Dynesys组为10.2°±2.2°,融合组为12.9°±2.1°,均较术前增加(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下端邻近节段ROM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末次随访时融合组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但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术前Pfirrmann分级无统计学差异,末次随访时Pfirrmann分级变化组内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组间仅上端邻近节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UCLA系统评分标准,Dynesys组8个节段出现影像学邻近节段退变,融合术组为22个节段,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仅融合术组有1例患者出现症状学邻近节段退变,行二次手术治疗。结论:Dynesys动态固定或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疾病均可取得满意临床疗效.前者在预防邻近节段退变方面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dynesys系统 动态固定 后路椎间融合 椎弓根螺钉 邻近节段退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ynesys动态固定与腰椎融合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比较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杨峰 何大为 +1 位作者 朱晓东 栗景峰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145-1150,共6页
目的通过对比Dynesys动态固定与融合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评价Dynesys动态固定在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60例,按动态固... 目的通过对比Dynesys动态固定与融合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评价Dynesys动态固定在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60例,按动态固定和融合固定分组。接受Dynesys动态内固定的患者26例,男性15例、女性11例,年龄(42.45±10.12)岁(32-56岁),突出节段:L4-L5节段13例,L5-S1节段13例。接受脊柱融合手术的患者34例,男性20例、女性14例,年龄(45.24±12.15)岁(38-60岁),突出节段:L4-L5节段18例,L5-S1节段16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腰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等临床评分结果以及腰椎活动度、椎间隙高度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4年,平均随访(3.2±0.2)年。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患者的ODI、VAS、SF-36临床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1),Dynesys组相比融合组改善明显(P〈0.01)。末次随访时两组腰椎活动度均较术前无明显变化,两组间腰椎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两组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无明显丢失,两组间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ynesys动态固定在影像学结果方面与融合组相比较优势并不显著,在相邻节段退变方面,也没有明确的证据显示融合固定比Dynesys动态固定更容易发生相邻节段退变。但是临床评分结果相比,Dynesys动态固定改善得更多,另外Dynesys动态固定还具有出血少、手术时间短等优点,对中老年患有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患者,Dynesys动态固定是一个可以接受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 腰椎融合固定 腰椎退变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般动态系统的无穷固定模式
20
作者 张庆灵 《东北工学院学报》 CSCD 1990年第5期515-519,共5页
研究一般动态系统的反馈不变量问题。重点讨论了一般动态系统在输出反馈作用下于无穷远点的不变量问题。给出了“无穷固定模式”的概念及存在条件。结果表明它是广义线性时不变系统脉冲不可控或不可观模式概念的推广。
关键词 动态系统 无穷固定模式 不变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