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紫花苜蓿与根瘤菌共生过程中固氮效率的动态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陆保福 康文娟 +2 位作者 师尚礼 关键 景芳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6-48,共13页
为明晰紫花苜蓿-根瘤菌共生系统固氮能力的动态变化及高效固氮的发生阶段,提高苜蓿对氮素的转化与利用。以甘农9号紫花苜蓿和苜蓿中华根瘤菌菌株LL11共生组合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接种根瘤菌后紫花苜蓿生长42 d内不同共生阶段的根瘤形态... 为明晰紫花苜蓿-根瘤菌共生系统固氮能力的动态变化及高效固氮的发生阶段,提高苜蓿对氮素的转化与利用。以甘农9号紫花苜蓿和苜蓿中华根瘤菌菌株LL11共生组合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接种根瘤菌后紫花苜蓿生长42 d内不同共生阶段的根瘤形态结构、固氮能力、植物表型、可溶性物质含量、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等指标的动态变化,采用熵权TOPSIS综合评价法探寻共生过程中高效固氮的发生阶段。结果表明:(1)随着共生天数的增加,有效根瘤数、根瘤直径和根瘤重逐渐增大,42 dpi(接种后天数)有效根瘤数(9.3个)、根瘤重(0.0309 g)和根瘤直径(1.43 mm)达到最大;而根瘤内部被侵染的根瘤细胞数目呈先增后减的趋势,35 dpi根瘤内部被侵染的根瘤细胞数目最多(992个);(2)35 dpi的固氮酶活性[0.9619μmol/(g·h)]、豆血红蛋白含量(2.6081 mg/g)、单株固氮潜力(0.0283μmol/h)均显著高于其他共生时期(P<0.05);(3)接种根瘤菌菌株LL11后,甘农9号紫花苜蓿的株高、根长、地上部和地下部干重均显著提升,并在21 dpi或35 dpi出现了增幅高峰(与对照组相比较),在42 dpi达到最大值;(4)根系中可溶性糖含量的最高值和最大增幅发生在21 dpi,而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值和最大增幅发生在42 dpi;叶片和根系中的硝酸还原酶(NR)、亚硝酸还原酶(Ni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成酶(GOGAT)这4类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均在35 dpi显著高于其他共生阶段(P<0.05)。通过熵权TOPSIS综合评价分析得出,35 dpi为高效固氮发生阶段,之后固氮效率开始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苜蓿中华根瘤菌 根瘤 固氮动态 氮代谢关键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Dynesys矫形内固定术治疗Lenke1、Lenke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早期疗效 被引量:1
2
作者 汪东 谭胜芝 +6 位作者 沙鑫 田天 崔凯 刘涛 李源 郑润龙 谭荣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85-793,共9页
目的:评估后路Dynesys矫形内固定术治疗Lenke1、Lenke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2023年9月于我科接受Dynesys矫形内固定治疗的15例(男4例,女11例)AIS患者,... 目的:评估后路Dynesys矫形内固定术治疗Lenke1、Lenke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2023年9月于我科接受Dynesys矫形内固定治疗的15例(男4例,女11例)AIS患者,平均年龄15.5±2.2岁(12~21岁),其中Lenke1型5例、Lenke5型10例,以胸腰段畸形为主。通过复习病历,对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手术并发症进行记录;同时对影像学资料进行测量分析。测量指标包括术前、术后1周内(初次复查)及末次随访时侧凸Cobb角、胸椎后凸、腰椎前凸、腰椎活动度等,评估后路Dynesys矫形内固定对脊柱侧凸的矫正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280.8±45.8min,平均出血量194.0±145.5mL,主弯节段数为4.7±1.1,手术节段数为4.7±1.1,随访3~48个月,冠状面主弯Cobb角术前40.8°±5.5°,术后5.5°±4.5°,末次随访时7.6°±5.5°。冠状面脊柱侧凸术后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主弯术后总矫正率为86.9%,Lenke1型为89.8%,Lenke5型为85.4%,两者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末次随访时胸腰椎固定节段活动度8.2°±3.1°。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随访期间未发现螺钉松动、绳索断裂等内置物并发症。结论:Dynesys矫形内固定术可以有效矫正Lenke1、Lenke5型AIS,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能保留脊柱部分运动功能,术后早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Dynesys动态内固定 非融合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弹性内固定与刚性内固定的应力对比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于博 靳安民 +4 位作者 方国芳 闵少雄 刘成龙 田京 敖俊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69-473,共5页
目的:通过有限元的方法评价自行研制的腰椎"U"型弹性内固定器的力学特性,并与传统的刚性内固定器进行比较。方法:选择一名成年患者腰椎标本,以L4~5节段为研究对象,采用64排螺旋CT对其进行层厚1.0mm的连续水平扫描,将所得图... 目的:通过有限元的方法评价自行研制的腰椎"U"型弹性内固定器的力学特性,并与传统的刚性内固定器进行比较。方法:选择一名成年患者腰椎标本,以L4~5节段为研究对象,采用64排螺旋CT对其进行层厚1.0mm的连续水平扫描,将所得图像进行轮廓提取和阈值分割后,借助三维重建软件Mimics11.1、Simpleware和有限元软件Abaqus6.51软件,建立L4~5节段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同时根据椎弓根螺钉、连接棒的几何尺寸,力学参数,分别建立两种不同内固定器的有限元模型。然后分别施加压缩、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等各种生理载荷,观察各模型不同载荷下螺钉、连接棒的应力分布。结果:两种内固定器的椎弓根螺钉前、中部的应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刚性固定的椎弓根螺钉与棒连接处是应立集中的部位,该部位的应力远大于弹性固定器,而弹性内固定应力集中的部位均匀的分布于整个U型连接棒上,两模型固定节段螺钉及棒的最大有效应力均出现于前屈时。结论:在加载相同的纵向载荷条件下,刚性内固定器应力主要集中在螺钉与棒交界处,容易易发生螺钉断裂,U型弹性内固定器的应力均匀分布在U型连接棒上,可以减少断钉的现象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分析 弹性固定 刚性固定 记忆合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丘固定过程中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24
4
作者 李荣 何兴东 +1 位作者 张宁 邬畏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95-302,共8页
沙丘固定过程中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存在着时空变化。本文对腾格里沙漠和毛乌素沙地沙丘固定过程中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剖面的垂直方向,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在沙丘的水平方向,... 沙丘固定过程中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存在着时空变化。本文对腾格里沙漠和毛乌素沙地沙丘固定过程中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剖面的垂直方向,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在沙丘的水平方向,从丘顶、丘坡到丘间地,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趋于增加,但20~40cm土层的硝态氮/铵态氮比(硝/铵比)逐渐降低。而其时间变化体现于演替系列的进程中,演替系列前中期,土壤铵态氮含量逐渐增加,演替系列中后期,硝态氮含量逐渐增加;0~20cm土层硝/铵比的变化与上述趋势相同,而20~40cm土层硝/铵比的变化则没有这种规律。可见,在沙丘固定过程中,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均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变化规律,这种时空变化规律是植被与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进而影响植物生长与植被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铵态氮 硝态氮 沙丘固定 植被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系统有效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蒋伟宇 于亮 +2 位作者 马维虎 赵刘军 徐荣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097-1100,共4页
目的:测试自主设计的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系统的有效性。方法:根据寰枢椎的解剖特征及常规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置钉技术,设计符合寰枢椎运动方式的新型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系统,并测试其有效性。将8具成人枕颈标奉(C0~C4)依次按... 目的:测试自主设计的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系统的有效性。方法:根据寰枢椎的解剖特征及常规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置钉技术,设计符合寰枢椎运动方式的新型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系统,并测试其有效性。将8具成人枕颈标奉(C0~C4)依次按完整状态组(A组)、寰枢椎不稳状态组(B组)、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状态组(C组)及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状态组(D组)的顺序进行测试。在三维运动试验机(KD-101)上测试4组模型的颈椎运动范同(rangeofmotion,ROM),所有标本测试时施加1.50N·M力偶矩按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有轴向旋转的顺序进行,取其均值,所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B组与A组在屈伸状态、侧屈状态和轴向旋转状态的ROM分别相差4l%、4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A组在屈伸、侧屈和轴向旋转状态的ROM分别相差8%、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ROM与B组比较分别相差46%、50%、17%.羞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D组固定后在屈伸、侧屈、轴向旋转状态的ROM与A组分别相差35%、46%、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B组分别相差62%、70%、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C组分别相差30%、41%、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系统能够有效地限制寰枢椎的不稳,同时义能保留寰枢椎一定的屈伸、侧屈和旋转活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 动态固定系统 有效性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后路经椎弓根螺钉动态固定系统的临床应用及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6
作者 林周胜 陈建庭 朱青安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84-689,共6页
采用后路刚性椎弓根螺钉固定将使脊柱载荷更多地传递到后柱,导致固定器械的应力集中;同时由于固定节段的活动限制,造成邻近节段过多活动,增加了邻近节段的退变。临床上采用动态内固定来减少这些问题,很多的研究从临床和生物力学角度阐... 采用后路刚性椎弓根螺钉固定将使脊柱载荷更多地传递到后柱,导致固定器械的应力集中;同时由于固定节段的活动限制,造成邻近节段过多活动,增加了邻近节段的退变。临床上采用动态内固定来减少这些问题,很多的研究从临床和生物力学角度阐述各种动态固定的应用效果和作用机制。理想的动态内固定应该能够提供固定节段足够的稳定性;通过增加前柱椎体的应力,从而减少固定器械的应力承载;减少邻近节段的退变;控制固定节段的水平剪切应力。本文回顾了后路动态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特点及临床应用情况,并比较不同动态内固定的生物力学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固定 稳定性 应力 载荷分布 生物力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sobar TTL半坚强内固定系统与USS坚强内固定系统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比较 被引量:7
7
作者 刘建航 靳安民 +2 位作者 段扬 温永福 张力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16-420,共5页
目的建立USS坚强内固定系统、Isobar TTL半坚强内固定系统的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对比两种模型的力学分布特点,探索动态内固定系统对腰椎生物力学的影响,为动态内固定系统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据1名正常男性志愿者中立位下螺旋C... 目的建立USS坚强内固定系统、Isobar TTL半坚强内固定系统的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对比两种模型的力学分布特点,探索动态内固定系统对腰椎生物力学的影响,为动态内固定系统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据1名正常男性志愿者中立位下螺旋CT扫描资料,利用Mimics 11.1、Geomagic studio 10.0、HyperMesh 10.0和Abaqus 6.8等软件构建L3~S1三维有限元模型,重建Isobar TTL和USS术后模型,对模型施加150N预载荷及10Nm力矩,分别记录不同工况下模型的椎间活动度、邻段椎间盘应力及内固定应力分布和应力峰值。结果成功建立了解剖结构精细的L3~S1三维有限元模型及Isobar TTL和USS术后模型。Isobar TTL和USS模型应力主要分布在螺钉钉身,USS模型应力峰值大于Isobar TTL模型,主要集中在螺钉中部,但均不超过100MPa;Isobar TTL模型椎间稳定性与正常模型无明显差异,而USS模型的运动范围明显下降,在屈伸工况下最为明显;Isobar TTL模型邻段L3/L4椎间盘应力在前屈、后伸、侧曲、旋转工况下分别增加了6.2%、9.7%、3.6%、3.8%,而USS模型分别增加了8.5%、13.5%、4.3%、4.8%。结论 Isobar TTL系统能有效维持术后腰椎活动度,减少应力遮挡,理论上可以减缓邻近节段的退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动态内固定 脊柱融合术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固定器与髋动力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 被引量:16
8
作者 阎庆明 孔令英 刘瑞波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5年第15期1264-1265,共2页
目的探讨外固定器与髋动力螺钉(DHS)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特点。方法回顾分析应用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外固定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357例(EF组),闭合复位有限切开DHS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58例(DHS组),比较两种方法的疗效及并发症。结... 目的探讨外固定器与髋动力螺钉(DHS)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特点。方法回顾分析应用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外固定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357例(EF组),闭合复位有限切开DHS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58例(DHS组),比较两种方法的疗效及并发症。结果EF组与DHS组疗效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局部并发症,EF组主要为针道感染,DHS组主要为骨折远端内移。结论外固定器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创伤小、出血少,疗效与DHS近似,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可选择的方法之一,尤其适合拒绝输血的患者。但术后护理负担较重,针道感染是其主要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力臂式外固定器 髋动力螺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系统的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蒋伟宇 于亮 +3 位作者 马维虎 赵刘军 徐荣明 王以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6-79,共4页
目的评价新型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系统的稳定性。方法8具较新鲜的成人枕颈标本(c。),随机分成4组:①完整状态组(A组)、②寰枢椎不稳状态组(B组)、③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状态组(C组)和④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状态组(D组)... 目的评价新型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系统的稳定性。方法8具较新鲜的成人枕颈标本(c。),随机分成4组:①完整状态组(A组)、②寰枢椎不稳状态组(B组)、③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状态组(C组)和④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状态组(D组)。测量在1.50Nm的力矩下,寰枢关节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旋转等6种运动方式下的运动范围(ROM)及稳定性指数(Sf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组与A组的各方向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与D组的各方向RO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组与B组和D组的屈伸、侧屈和旋转的稳定性指数(Sf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屈伸、侧屈和旋转的sf值最接近完整状态组(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在重建寰枢关节稳定性上有独特优势,既可维持寰枢椎的活动性,又可达到坚强固定的稳定性,为寰枢椎后路固定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 动态固定系统 稳定性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力髋关节螺钉内固定联合植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 被引量:9
10
作者 徐锋 吕建元 +3 位作者 洪嵘 蒋铭 吴晓峰 程翔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093-1095,共3页
目的:探讨动力髋关节螺钉(DHS)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IFF)中植骨的临床作用。方法:2004-2007年对60例EvansⅠ~Ⅳ型IFF病例采用DHS治疗。不植骨组30例,术中采用常规实心三联扩孔器扩孔DHS内固定。植骨组30例,采用自行研制的DHS空心... 目的:探讨动力髋关节螺钉(DHS)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IFF)中植骨的临床作用。方法:2004-2007年对60例EvansⅠ~Ⅳ型IFF病例采用DHS治疗。不植骨组30例,术中采用常规实心三联扩孔器扩孔DHS内固定。植骨组30例,采用自行研制的DHS空心扩孔器扩孔、取骨、植骨,DHS内固定。术后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比较。结果:不植骨组30例中优14例,良9例,可4例,差3例,髋内翻7例,术后螺钉切割拔出2例,钢板、螺钉断裂2例,骨不连2例,优良率76.7%。植骨组30例中优18例,良9例,可2例,差1例,髋内翻3例,术后螺钉切割拔出1例,无钢板、螺钉断裂,无骨不连,优良率90.0%。结论:DHS内固定治疗IFF时,预防性植骨,可加速骨折愈合,迅速重建内侧支持结构,减少髋内翻及相关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骨折 动力髋关节螺钉 内固定 植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失败原因分析及对策 被引量:8
11
作者 周业松 张道前 +1 位作者 邵卫东 朱爱军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4期2738-2740,共3页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失败的原因及对策。方法收集2003—2007年用DHS内固定治疗的103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资料,总结18例固定失败患者的表现形式,分析其原因。结果 18例固定失败患者的表现形式为:髋内翻畸形8例...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失败的原因及对策。方法收集2003—2007年用DHS内固定治疗的103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资料,总结18例固定失败患者的表现形式,分析其原因。结果 18例固定失败患者的表现形式为:髋内翻畸形8例,髋螺钉切割股骨头、颈5例,螺钉断裂2例,DHS穿出股骨头、颈2例,钢板断裂1例。其中骨折分型EvansⅡ型2例,ⅢA型10例,ⅢB型3例,Ⅳ型3例;骨质Singh指数4级以上者7例,3级以下者11例;术中拉力螺钉置入位置不当者6例;术后3个月内即完全负重行走者12例,3个月后完全负重行走者6例。结论骨折不稳定、骨质疏松、DHS适应证选择不当、拉力螺钉位置不良及术后过早负重等是引起DHS内固定失败的主要原因;重视内固定物的选择、注重内侧骨折块的复位固定、准确放置拉力螺钉,术后避免过早负重可降低内固定失败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骨折固定术 动力髋螺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棘突间Coflex动态固定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陈肇辉 李忠海 +2 位作者 付强 严宁 侯铁胜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37-441,共5页
目的比较腰椎棘突间Coflex动态固定、单纯减压及坚强固定术后各节段活动度及椎间盘应力,分析Coflex系统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运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建立正常成人腰骶椎模型,及开窗减压、棘突间Coflex动态固定、椎弓根钉棒坚强固定模型,约... 目的比较腰椎棘突间Coflex动态固定、单纯减压及坚强固定术后各节段活动度及椎间盘应力,分析Coflex系统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运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建立正常成人腰骶椎模型,及开窗减压、棘突间Coflex动态固定、椎弓根钉棒坚强固定模型,约束骶骨及髂腰韧带,施加500N预载荷和7.5Nm运动附加力,测量腰椎节段各方向的活动度及椎间盘应力。结果 Coflex固定模型活动度和椎间盘应力分别为,植入节段(L4/5):前屈3.15°,2.571MPa,后伸1.21°,2.109MPa;上位邻近节段(L3/)4:前屈3.46°,2.001MPa,后伸2.75°,3.149Mpa;下位邻近节段(L5S1):前屈3.22°,2.681MPa,后伸2.46°,3.812MP。结论 Coflex动态固定可保留植入节段部分活动度并减低其椎间盘应力,而对相邻节段活动度及椎间盘应力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有限元 活动度 应力 棘突间 动态固定 COFLE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髓核摘除联合动态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节段性不稳的3年随访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包肇华 杨惠林 +2 位作者 张志明 季一鸣 梅晣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085-1089,共5页
目的:探讨单纯髓核摘除联合应用Isobar半限制性动态固定系统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节段性不稳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1月~2010年12月共收治32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节段性不稳的腰腿痛患者,均有相应节段神经受压引起的... 目的:探讨单纯髓核摘除联合应用Isobar半限制性动态固定系统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节段性不稳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1月~2010年12月共收治32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节段性不稳的腰腿痛患者,均有相应节段神经受压引起的腿痛、麻木、无力,均行保守治疗3~6个月治疗无效。责任节段分别为L3/4节段2例,L4/5节段16例,L5/S1节段14例。均在全麻下行后路腰椎间盘髓核摘除、Isobar半限制性动态固定系统固定手术。采用VAS和ODI评价临床疗效,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行X线正侧位片、动力位片检查及CT扫描观察内固定情况和固定节段活动度。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3年临床随访,平均手术时间70±16min,平均出血量150±42ml。术前VAS评分平均为7.3±2.2分;术后3个月时为2.2±1.0分,末次随访时为1.8±0.9分,均较术前显著减轻(P〈0.05)。ODI术前为(59.7±13.2)%;术后3个月时为(32.6±11.4)%,末次随访时为(30.8±10.6)%,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责任节段术前活动度14°±2.5°,术后3个月时为2.8°±1.5°,末次随访时为2.6°±1.3°,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所有患者无钉棒断裂,固定节段无再发椎间盘突出。结论:髓核摘除联合Isobar半限制性动态固定系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节段性不稳能够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同时保留了责任节段部分活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不稳症 ISOBAR 动态固定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麦根际固氮菌分泌IAA的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19
14
作者 吴瑛 席琳乔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5期4424-4425,4441,共3页
对从草坪草和牧草根际分离出的4株联合固氮菌分泌IAA的能力和分泌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培养3 d后,菌株分泌IAA的能力基本稳定。因此,为了进一步的验证上述结果,又进行了连续14 d分泌IAA的动态测定。2次测定的IAA浓度不同,但2次测... 对从草坪草和牧草根际分离出的4株联合固氮菌分泌IAA的能力和分泌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培养3 d后,菌株分泌IAA的能力基本稳定。因此,为了进一步的验证上述结果,又进行了连续14 d分泌IAA的动态测定。2次测定的IAA浓度不同,但2次测定的IAA分泌动态规律基本一致。其中I012I、033I、034I、041分泌IAA能力分别为29.1μg/ml2、5.2μg/ml2、5.5μg/ml、36.1μ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固氮菌 分泌IAA 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腰椎L4/5与L5/S1节段Coflex动态固定的有限元模型试验设计 被引量:4
15
作者 吴信雷 吴立军 +5 位作者 郑蓉梅 王继松 徐华梓 周洋 吴爱悯 倪文飞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77-483,共7页
目的模拟临床手术,探讨Coflex动态稳定装置在下腰椎L5/S1退变性疾病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在第2代中国数字化人体"男性23号"数据集平台上,选取下腰椎骶骨数字模型,运用CAX相关软件建立下腰椎及Coflex应用于下腰椎的3组有限元模... 目的模拟临床手术,探讨Coflex动态稳定装置在下腰椎L5/S1退变性疾病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在第2代中国数字化人体"男性23号"数据集平台上,选取下腰椎骶骨数字模型,运用CAX相关软件建立下腰椎及Coflex应用于下腰椎的3组有限元模型(健康者下腰椎模型、Coflex固定L4/5节段模型及Coflex固定L5/S1节段模型);根据脊柱三柱加载理论和下腰椎生理运动,采用直立、前屈和后伸3种生理载荷分别进行计算、验证和对照分析。结果建立了健康者下腰椎骶骨有限元模型、Coflex固定L4/5节段有限元对照模型、以及Coflex固定L5/S1节段有限元试验模型。根据3组有限元模型对照试验的稳定性和相容性等各种生物力学指标,发现两种动态内固定方式的下腰椎具有相近的生物力学效果。结论本有限元模型对照试验的设计为研究下腰椎L5/S1节段Coflex动态固定手术提供了生物力学循证依据,对Coflex植入L5/S1节段这一新手术的临床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腰痛 Coflex装置 动态固定 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力加压钢板或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肱骨干骨折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斌 高益 +2 位作者 赵洪 彭立波 瞿玉兴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7期957-959,共3页
目的:比较动力加压钢板(dynamic compression plate,DCP)和锁定加压钢板(1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治疗肱骨干骨折的效果。方法:对2007年6月~2010年6月于外侧入路下行DCP、LCP分别治疗18例、11例肱骨干骨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 目的:比较动力加压钢板(dynamic compression plate,DCP)和锁定加压钢板(1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治疗肱骨干骨折的效果。方法:对2007年6月~2010年6月于外侧入路下行DCP、LCP分别治疗18例、11例肱骨干骨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均随访5~20个月,平均10.5个月。DCP组骨折于14~30周愈合,平均16.7周,包括1例固定失败行翻修手术者。LCP组骨折于13~19周愈合,平均13.8周。LCP组较DCP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明显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肩关节功能按Neer评分,DCP组优13例,良5例。LCP组优8例,良3例;肘关节功能按Mayo评分,DCP组优14例,良4例。LCP组优9例,良2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例术前桡神经损伤者于术后14~28周基本恢复,平均18.3周。两组均无术中神经损伤。结论:切开复位结合LCP内固定是治疗肱骨干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干骨折 锁定加压钢板 动力加压钢板 内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柔性和动态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抗压缩性能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林周胜 黄志平 +3 位作者 陈建庭 童杰 周若舟 朱青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00-204,共5页
目的比较3种柔性和动态固定在8个不同方位上承受轴向压缩载荷时的椎间盘高度,并与完整节段和传统的椎弓根螺钉固定比较,以评价柔性和动态的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抗压缩性能。方法采用新鲜成年家猪k腰椎标本8例。切除后部结构后,L3-4分别... 目的比较3种柔性和动态固定在8个不同方位上承受轴向压缩载荷时的椎间盘高度,并与完整节段和传统的椎弓根螺钉固定比较,以评价柔性和动态的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抗压缩性能。方法采用新鲜成年家猪k腰椎标本8例。切除后部结构后,L3-4分别行3种柔性和动态固定,以及常规的椎弓根螺钉固定。在8个压缩点分别对标本施加400N的前屈压缩、后伸压缩、左/右侧弯压缩、左/右侧前压缩、左/右侧后压缩载荷。通过Optotrak测量脊柱三维运动,计算L3-4椎间盘前缘高度变化。测试状态包括:完整状态,损伤状态下5.5mm钛棒固定、3.0mm钛棒固定、滑动棒固定、球窝连接固定。结果在前屈、侧弯、侧前压缩方向上,完整状态与各固定组间的抗压缩能力未显示出统计学差异(P〉O.05);在后伸压缩方向上,3.0mm棒固定组的压缩高度与完整状态、5.5mm固定组间显示出统计学差异(P〈0.05),而其余组问的压缩高度无显著性差异;在侧后压缩上,损伤状态下各器械固定组均与完整状态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3.0mm固定组与球窝连接组之间的压缩高度值也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柔性及动态固定后脊柱的抗压缩性能都得到提高。滑动棒固定整体上取得了与传统坚强固定相当的抗压缩性能。球窝连接固定在侧前或前屈压缩时抗压缩性能较差,但在后伸和侧后压缩上较好。细棒固定在后伸及侧后压缩方向上抗压缩性能相对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弓根螺钉固定 柔性 动态 压缩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枕颈区后路柔性动态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童杰 季伟 +3 位作者 黄志平 周若舟 房佐忠 朱青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15-319,326,共6页
目的探讨柔性和动态固定方式对枕颈区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6具新鲜成人枕颈区Oc~C_(4)节段进行测试,模拟以下状态:(1)完整状态;(2)损伤状态:齿状突Ⅱ型骨折加寰枕关节囊损伤;(3)坚强固定:C_(1)、C_(2)用普通椎弓根螺钉固定,C_(3)侧块... 目的探讨柔性和动态固定方式对枕颈区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6具新鲜成人枕颈区Oc~C_(4)节段进行测试,模拟以下状态:(1)完整状态;(2)损伤状态:齿状突Ⅱ型骨折加寰枕关节囊损伤;(3)坚强固定:C_(1)、C_(2)用普通椎弓根螺钉固定,C_(3)侧块螺钉,直径3.5 mm钛棒连接;(4)柔性固定:直径2.0 mm钛棒连接;(5)C_(1)用2枚转动钉固定;(6)C_(1)、C_(2)用4枚转动钉固定;(7)C_(1)、C_(2)、C_(3)用6枚转动钉固定。通过脊柱试验机对标本施加1.5 Nm的纯力偶矩,三维运动测量系统分析枕颈区Oc~C_(3)角度运动范围和中性区。结果直径2.0 mm的棒固定后的运动范围,在各个方向上均大于坚强固定,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坚强固定比较,在C_(1)、C_(2)采用2~4枚转动钉固定,在各方向上运动范围相当(P>0.05)。C_(1)、C_(2)、C_(3)使用6枚转动钉固定仅在旋转方向上明显增加了Oc~C_(3)运动范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31)。不同固定方式在屈伸、侧弯和旋转方向上均显著减小了固定节段的中性区(P<0.05)。结论枕颈区Oc~C_(3)节段,采用直径2.0 mm的细棒固定,各方向的稳定性均弱于坚强固定。在C_(1)、C_(2)采用2~4枚转动钉固定,与坚强固定的稳定性相当。在C_(1)、C_(2)、C_(3)采用6枚转动钉固定,仅在旋转方向上弱于坚强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椎 枢椎 枕颈区 柔性固定 动态固定 稳定性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切口肌间隙入路Dynesys动态内固定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9
作者 张志成 张阳 +2 位作者 张立志 杜培 李放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95-300,307,共7页
目的:分析后正中小切口经双侧肌间隙入路Dynesys置入、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16年4月间,我院采用后正中小切口经双侧肌间隙入路Dynesys置入、开窗髓核摘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 目的:分析后正中小切口经双侧肌间隙入路Dynesys置入、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16年4月间,我院采用后正中小切口经双侧肌间隙入路Dynesys置入、开窗髓核摘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5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选取相同时间段内行常规显露Dynesys置入、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5例做对比。记录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评估术前、术后3d、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腰痛及下肢放射痛VAS评分、ODI评分;测量围手术期血清C反应蛋白(CRP)结果;测量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活动度、邻近节段活动度;测量术后1年时多裂肌残存率。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术后随访时间30~54个月。小切口组平均随访时间35.5±7.3个月,常规显露组平均随访时间34.8±5.1个月。两组患者术前VAS评分和ODI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切口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优于常规显露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腰痛VAS、腿痛VAS、ODI均较术前明显缓解(P<0.05),小切口组术后3d腰痛VAS评分优于常规显露组(P<0.05)。小切口组患者术后3d和5d的CRP水平低于常规显露组(P<0.05)。手术节段在末次随访时仍存在4.1°±1.5°的活动度,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均未发现断钉及螺钉松动病例,小切口组减压侧多裂肌残留率高于常规显露组(P<0.05)。手术椎间隙高度在术后3个月时有所增高,但在末次随访是恢复到术前水平(P<0.05)。小切口组2例切口延迟愈合,常规显露组1例切口延迟愈合。结论:后正中小切口经双侧肌间隙入路Dynesys置入、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较常规显露方法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引流量、切口长度较常规显露小,对肌肉组织损伤小,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选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动态内固定 Dynesys系统 肌间隙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鹅型记忆接骨器内固定对骨折局部转化生长因子β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高堂成 张春才 +4 位作者 康庆林 许硕贵 倪灿荣 王志伟 付青格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04-306,共3页
目的 :探讨天鹅型记忆接骨器 (SMC)内固定对骨折愈合过程中 TGF- β表达的影响。 方法 :取新西兰大白兔 35只 ,建立兔双侧肱骨骨折后 SMC和动力加压接骨板 (DCP)内固定模型 ,分别于术后 1、3、7、1 4、2 1、2 8和 5 6 d各处死 5只兔 ,... 目的 :探讨天鹅型记忆接骨器 (SMC)内固定对骨折愈合过程中 TGF- β表达的影响。 方法 :取新西兰大白兔 35只 ,建立兔双侧肱骨骨折后 SMC和动力加压接骨板 (DCP)内固定模型 ,分别于术后 1、3、7、1 4、2 1、2 8和 5 6 d各处死 5只兔 ,在骨折局部取材 ,应用免疫组化 En Vision法进行标本中 TGF- β定位检测 ,并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检测骨折局部 TGF- β的阳性染色强度、阳性面积及阳性指数。结果 :SMC和 DCP固定后骨折愈合过程中 ,间充质细胞、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及基质中均有 TGF- β阳性染色。骨折早期 ,两组 TGF- β含量无显著差异 ;术后 7~ 2 8d,SMC组 TGF- β含量明显高于 DCP组 (P<0 .0 5 ,P<0 .0 1 ) ;术后 5 6 d两组间 TGF- β含量无差异。 结论 :在软骨形成阶段和软骨内成骨阶段 ,SMC内固定下骨折端 TGF- β呈高水平表达 ,从而促进骨折愈合 ,与 SMC所产生的持续动态加压应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鹅型记忆接骨器 内固定 骨折 转化生长因子Β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