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3-08-23辽宁普兰店M 4.6地震震源参数测定及发震构造初判
1
作者 戴盈磊 张文静 +2 位作者 杨晓东 索锐 王承伟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8-54,59,共8页
2023-08-2318:19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发生M 4.6地震,为准确描述本次地震的震源特征,探讨其孕育和发震机理,本文通过测定地震的震源深度,反演震源机制、矩张量及质心深度,给出震源机制中心解;同时分析震源机制与构造应力场的关系,根据... 2023-08-2318:19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发生M 4.6地震,为准确描述本次地震的震源特征,探讨其孕育和发震机理,本文通过测定地震的震源深度,反演震源机制、矩张量及质心深度,给出震源机制中心解;同时分析震源机制与构造应力场的关系,根据小震重定位结果对发震断层面进行拟合,初步确定了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结果表明,普兰店M 4.6地震初始破裂深度为12.0 km,震源机制解参数为节面Ⅰ走向50°,倾伏角75°,滑动角-169°;节面Ⅱ走向317°,倾伏角80°,滑动角-15°,矩震级M W4.8,最优质心深度12 km;地震矩M_(0)为1.796×10^(16)Nm,矩张量解M_(rr)、M_(tt)、M_(pp)、M_(rt)、M_(rp)、M_(tp)分别为-0.004、0.946、-0.942、0.017、-0.305、-0.125;中心解参数为节面Ⅰ走向47.03°,倾伏角79.04°,滑动角-168.15°;节面Ⅱ走向314.75°,倾伏角78.37°,滑动角-11.19°。构造应力场作用在中心解节面Ⅰ上的相对剪应力为0.877,相对正应力为-0.544;投影于节面Ⅱ上的相对剪应力为0.911,相对正应力为0.161。拟合的断层面走向148.91°,倾伏角89.85°,其在构造应力体系下的滑动角为26.47°。综合分析认为,普兰店M 4.6地震发生在NW向普兰店-长海构造带,是沿应力场最优节面以左旋走滑为错动方式的天然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兰店M 4.6地震 初至P震相定位法 gCAP 震源机制 构造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青海玛多M_(S)7.4地震发震构造及早期余震传播特征
2
作者 邱镛康 许才军 +2 位作者 肖卓辉 林学楷 张栓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71-1286,共16页
北京时间2021年5月22日,青海省玛多县发生M_(S)7.4地震,这是继2008年汶川M_(S) 8.0地震后中国大陆发生的最强震,对玛多地震开展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揭示强震孕育及余震传播机制.本文采用双差定位算法对主震发生后3个月内的余震数据进行重定... 北京时间2021年5月22日,青海省玛多县发生M_(S)7.4地震,这是继2008年汶川M_(S) 8.0地震后中国大陆发生的最强震,对玛多地震开展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揭示强震孕育及余震传播机制.本文采用双差定位算法对主震发生后3个月内的余震数据进行重定位,并采用CAP方法反演了主震及22个余震的震源机制解.以上结果表明,孕震断层总体呈NWW向展布,沿走向自西向东先后呈现为高倾角的“南倾-北倾-南倾”,并且断层在东段出现分叉.主震和大部分余震的震源机制为走滑型,根据震源的应力轴参数,可以确定孕震断层主要受到SWW-NEE向近水平挤压应力控制,符合巴颜喀拉块体的构造环境.随后,本文以重定位后的地震序列为模板,基于匹配定位算法对主震发生10天内的地震波数据进行扫描,最终检测到了2.8倍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记录的余震数量,最小完备震级由M1.5下降至M1.0,余震衰减系数p值为0.9~1.1,与典型余震序列一致,并且震后b值随时间呈现上升趋势,反映区域应力逐渐释放的过程.此外,余震的时空迁移呈现出“多峰状”的激活模式,表现为由各凹凸体边缘向周边扩展.最后,本文进一步对余震序列中的重复地震进行了筛选,结合滑动分布与重复余震的发生位置,推测余滑是玛多地震早期余震传播的主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地震 双差定位 CAP 匹配定位算法 余震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阿鲁科尔沁旗M_(L)5.1地震精定位及发震构造研究
3
作者 郭延杰 包莹 +3 位作者 梁珊珊 李晓锐 于章棣 刘继伟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2-262,共11页
2021年10月15日内蒙古自治区阿鲁科尔沁旗发生M_(L)5.1地震。为更好地了解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应用hypoDD方法对地震序列中34个地震进行精定位,分别采用CAP方法对主震、Focmec方法对M_(L)2.0以上余震计算震源机制解,根据序列震源机制解... 2021年10月15日内蒙古自治区阿鲁科尔沁旗发生M_(L)5.1地震。为更好地了解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应用hypoDD方法对地震序列中34个地震进行精定位,分别采用CAP方法对主震、Focmec方法对M_(L)2.0以上余震计算震源机制解,根据序列震源机制解进行应力场反演,并对地震序列进行断层面拟合。精定位结果显示,主震的震源深度为19.89km,定位后的31个地震分布更加集中,走向为ES-WN向,地震序列是一次由深部向浅部的破裂。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主震震源机制解节面Ⅰ的走向、倾角和滑动角分别为134°/86°/-8°,节面Ⅱ的走向、倾角和滑动角分别为224°/82°/-177°,矩震级为4.51,是以走滑型为主的地震。结合余震NW向展布,认为节面Ⅰ对应发震构造。断层拟合结果显示,断层走向142.54°,倾角85.49°,结果与震源机制节面Ⅰ的走向和倾角相近,两者的走向均为NW向。区域应力场结果显示,最大主应力轴σ_(1)的走向为93.51°,倾伏角为8.69°,最小主应力轴σ_(3)走向为186.49°,倾伏角为18.81°,表明该区域的断层应力主要以走滑性质为主。综合上述结果并结合本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认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可能与一条NW向隐伏断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定位 震源机制 断层面解 发震构造 阿鲁科尔沁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盐津地区两种地震序列的地震活动性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张演 姜金钟 +3 位作者 王光明 张帅 何德强 周青云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8-190,共13页
2020年9月—2021年1月,云南盐津地区出现了密集中小地震活动。为获取更完备的地震目录和更准确的震源参数,利用2020年1月—2021年2月云南及其邻区地震台网记录到地震事件的观测报告和连续波形,采用匹配定位方法检测到了1340次地震事件... 2020年9月—2021年1月,云南盐津地区出现了密集中小地震活动。为获取更完备的地震目录和更准确的震源参数,利用2020年1月—2021年2月云南及其邻区地震台网记录到地震事件的观测报告和连续波形,采用匹配定位方法检测到了1340次地震事件。利用联合波形互相关的双差地震定位方法进行重定位,获得了检测目录中351次地震的精确位置,对精定位后的地震活动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盐津地区发生的密集中小地震活动为先后发生的2种不同类型的地震序列,沿两条不同走向和倾角的断裂分布,其中2020年9—10月的M_(L)3.9震群型地震序列发生在NNW走向、倾角约为75°的盐津—筠连断裂;2021年1月的M_(L)5.2孤立型地震序列发生在近SN走向、断层线与盐津—筠连断裂呈约30°夹角且倾角约为50°的隐伏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津地区 地震检测 匹配定位方法 双差重定位 地震序列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起始破裂点位置对1932年昌马地震动的影响分析
5
作者 夏晨 张雨青 +1 位作者 任乐馨 李宗超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6-165,共10页
起始破裂点位置是强地面运动模拟和预测的关键输入参数。为了进一步探究起始破裂点位置对强震模拟结果的影响,本文将非均匀凹凸体模型引入随机有限断层法,模拟了1932年昌马地震的强地面运动。结果显示:震中PGA随着起始破裂点位置的变化... 起始破裂点位置是强地面运动模拟和预测的关键输入参数。为了进一步探究起始破裂点位置对强震模拟结果的影响,本文将非均匀凹凸体模型引入随机有限断层法,模拟了1932年昌马地震的强地面运动。结果显示:震中PGA随着起始破裂点位置的变化呈现明显的差异,产生高PGA值的起始破裂点大部分分布在断层左侧。起始破裂点对区域内PGA≥800 cm/s^(2)的空间分布影响有限,并且震中区PGA是整个区域内的最大值;对100~200 cm/s^(2)的PGA空间分布有较大影响;对其余范围PGA的空间分布影响较小。PGA衰减关系受起始破裂点位置的影响较大,起始破裂点位于断层中部和中下部偏右时,计算结果与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中的预测衰减关系较为符合。起始破裂点位置对反应谱影响的结果表明:震中的反应谱受到的影响有限。对不同周期反应谱空间分布的研究发现:反应谱值分布均呈现随周期增大而衰减的趋势。相较于其他部位的起始破裂点,起始破裂点位于断层底部时的反应谱值分布随周期的变化规律有明显不同。本文讨论了起始破裂点位置对昌马地震研究区域内PGA和反应谱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地震动模拟时起始破裂点位置在断层上的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动模拟 昌马M s 7.6地震 随机有限断层法 起始破裂点位置 凹凸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新疆于田MS7.3级地震序列重定位 被引量:52
6
作者 房立华 吴建平 +2 位作者 王未来 杨婷 王长在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02-808,共7页
2014年新疆于田发生MS7.3地震,这一地区6年来连续发生2次强烈地震,震中相距不到110km.由于初始定位误差较大,于田地震的发震断层仍不清楚.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利用地震精定位方法对于田地震序列及其背景地震活动进行重新定位,确定于田地... 2014年新疆于田发生MS7.3地震,这一地区6年来连续发生2次强烈地震,震中相距不到110km.由于初始定位误差较大,于田地震的发震断层仍不清楚.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利用地震精定位方法对于田地震序列及其背景地震活动进行重新定位,确定于田地震的发震断层.本研究使用双差定位方法对于田地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这一方法假设两个地震的震源距小于事件到台站的距离,两个事件到同一台站的走时差主要归因于其空间位置的偏移,因此可消除由于速度模型不准确引起的定位误差.重定位后得到了435个地震的位置参数.结果表明,2014年于田MS7.3级地震发生在阿尔金断裂带的西端,余震分布的优势方向为北东向,展布长度约33km,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4~12km,多数余震位于主震的西南侧.NS,EW和UD方向的定位误差分别为0.5km,1.1km和1.7km.于田地震余震序列总体衰减较慢.根据余震分布特征和震源机制解,认为此次地震的断层面为北东向的节面,阿尔金断裂的西南延伸分支断层是这次地震的主要发震构造.于田地震的发生与巴颜喀拉块体的东南向运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田地震 余震序列 地震定位 阿尔金断裂 双差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误差观点综述分析地震定位方法 被引量:19
7
作者 蔡明军 山秀明 +2 位作者 徐彦 秦嘉政 苏有锦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14-317,共4页
阐述了现有几种地震定位方法的原理 ,然后从误差的观点对它们进行了定性的比较 ,认为本文提到的几种定位方法都是从某一方面降低误差来源的影响 ,它们之间不存在优劣之分 ,并可以结合各种方法的优点获取高精度的定位结果。
关键词 地震定位 定位方法 绝对误差 相对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年漾濞M_(S)4.8和M_(S)5.1地震序列的微震检测及重定位 被引量:22
8
作者 李姣 姜金钟 杨晶琼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27-542,I0001,共17页
基于云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2017年漾濞M_(S)4.8和M_(S)5.1地震序列的地震目录和波形数据,采用结合波形互相关的双差定位方法得到了M_(S)5.1主震前7天至主震后30天共258次地震事件更加准确的震源位置,然后利用匹配定位方法获得了更加丰富... 基于云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2017年漾濞M_(S)4.8和M_(S)5.1地震序列的地震目录和波形数据,采用结合波形互相关的双差定位方法得到了M_(S)5.1主震前7天至主震后30天共258次地震事件更加准确的震源位置,然后利用匹配定位方法获得了更加丰富的地震目录,并对其余震活动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双差重定位获得了漾濞地震序列中193次地震的精确位置,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定位误差均值分别为1.3 km和1.9 km,重定位及震源机制解反演结果显示维西—乔后断裂中南段应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使用匹配定位方法检测得到了1 625次中小地震事件,事件数量是云南地震台网目录中的6倍,被检测事件主要为主震后早期余震及M_(L)≤0微震事件。对比2016年云龙M_(S)5.0地震序列的研究结果后初步分析认为,"震群(多震)型"和"主余型"地震序列的一个主要区别可能是"震群(多震)型"地震序列的余震数量相对更少、余震活动衰减得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7年漾濞MS4.8和MS5.1地震序列 双差定位 波形互相关 地震检测 匹配定位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地震定位的SAMS方法 被引量:12
9
作者 高星 王卫民 姚振兴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25-532,共8页
由于地震定位受发震时刻与震源深度间强烈的折衷关系的困扰及反演问题的非线性影响 ,该问题一直未得到根本解决 .为此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定位方法———SAMS法 ,该方法利用走时残差和到时残差之绝对值极小作为目标函数 ,用快速模拟退... 由于地震定位受发震时刻与震源深度间强烈的折衷关系的困扰及反演问题的非线性影响 ,该问题一直未得到根本解决 .为此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定位方法———SAMS法 ,该方法利用走时残差和到时残差之绝对值极小作为目标函数 ,用快速模拟退火法求解反演问题的解答 .并将该方法用于 1 999年 9月 2 1日台湾集集地震的再定位 ,其结果与其他方法相比 ,SAMS方法不仅降低了发震时刻与震源深度间的折衷关系对定位结果的影响 ,而且其定位结果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和分辨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定位 SAMS定位方法 集集地震 目标函数 折衷关系 非线性 走时残差 到时残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地区地震精确定位及其构造意义分析 被引量:12
10
作者 徐彦 杨晶琼 +1 位作者 苏有锦 刘杰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40-344,共5页
运用双差定位法,对云南区域数字地震遥测台网记录的1999~2003年云南地区ML≥1.0地震进行重新定位,得到3000多个地震的精确定位结果.重定位结果显示,在东经100°和103°线附近存在两个震源深度较深的区域,最深达50km,刚好对应... 运用双差定位法,对云南区域数字地震遥测台网记录的1999~2003年云南地区ML≥1.0地震进行重新定位,得到3000多个地震的精确定位结果.重定位结果显示,在东经100°和103°线附近存在两个震源深度较深的区域,最深达50km,刚好对应金沙江-红河断裂带的北段和小江断裂带.这一结果一方面揭示出这两条深大断裂与地震活动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另一方面也表明重定位结果在震源深度和空间分布上都较以前有明显改善.同时,姚安、大姚地震序列的重定位结果也说明双差定位法是一种比较好的地震定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定位 双差定位法 深大断裂 地震活动 云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金寨M_L3.9震群序列特征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倪红玉 沈小七 +3 位作者 洪德全 李军辉 郑海刚 赵朋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25-936,1,共12页
本文首先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14年金寨ML3.9震群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然后通过Snoke方法和CAP方法计算了该震群序列中较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析了震源参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金寨震群序列密集分布在2km×2km范围内,无明显的... 本文首先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14年金寨ML3.9震群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然后通过Snoke方法和CAP方法计算了该震群序列中较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析了震源参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金寨震群序列密集分布在2km×2km范围内,无明显的展布方向;其震源深度较浅,大部分集中在3—7km.此外,金寨震群序列中较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基本一致,两组节面的走向分别为NW向和NNE向,倾角均较高,表明该震群序列为近E--W向的水平挤压和近N--S向的水平拉张应力场作用下的走滑型地震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寨震群 双差定位方法 震源机制解 CAP方法 Snoke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9年11月29日辽宁岫岩5.4级地震序列的破裂过程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陈学忠 盖增喜 +2 位作者 周仕勇 郭铁栓 朱令人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59-662,共4页
关键词 岫岩地震 相对定位 破裂过程 1999年 地震序列 震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姚安地震序列与永胜地震序列的高精度定位 被引量:21
13
作者 王新岭 刘杰 +1 位作者 张国民 赵翠萍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86-397,共12页
2000年1月15日云南省姚安地区发生了MS6.5地震,2001年10月27日云南永胜地区发生了MS6.0地震,两者均位于滇中块体,震中相距较近,构造相似,且各自都有丰富的余震活动。为深入研究姚安、永胜两地震的主震及余震序列的分布与破裂特征,根据... 2000年1月15日云南省姚安地区发生了MS6.5地震,2001年10月27日云南永胜地区发生了MS6.0地震,两者均位于滇中块体,震中相距较近,构造相似,且各自都有丰富的余震活动。为深入研究姚安、永胜两地震的主震及余震序列的分布与破裂特征,根据云南省地震局布设的流动数字台网记录到的余震序列的震相资料,分别联合采用盖格定位法和双差定位法得出了这两个余震序列的时空分布。在此基础上,联合昆明区域台网记录的两个主震和较大余震的震相资料,利用双差定位法重新校正了姚安和永胜两次主震的震源参数。根据地震序列的时空分布,结合两个地震区的地质构造、所属块体的受力状态等特征,对比分析了两个地震余震序列沿断层面破裂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定位法 地震序列 断层 地震能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差地震定位法在邯郸-邢台地区地震精确定位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15
14
作者 张小涛 吕坚 +2 位作者 马广庆 韩丽萍 靳玉科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7-41,共5页
采用双差地震定位方法,利用2001—2006年间邯郸数字台网记录到的413次ML≥1.0地震的P波和S波震相到时资料,对邯郸-邢台地区(35.0°-38.0°N,113.0°-116.0°E)的地震进行了重新精确定位。经重新定位后得到其... 采用双差地震定位方法,利用2001—2006年间邯郸数字台网记录到的413次ML≥1.0地震的P波和S波震相到时资料,对邯郸-邢台地区(35.0°-38.0°N,113.0°-116.0°E)的地震进行了重新精确定位。经重新定位后得到其中295次地震的基本参数。重新定位结果显示了比较精细的震中分布图像和有所收敛的震源深度剖面图像,震源深度的优势分布为12—18km,平均深度为14.9km,部分震中位置与震源深度变化较大的地震向断裂带靠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地震定位 震中 震源深度 邯郸-邢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四川芦山M_S7.0地震自动速报震级偏差分析及方法改进 被引量:8
15
作者 梁建宏 孙丽 +1 位作者 徐志国 刘杰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83-996,共14页
使用震中距320km范围内40个台站的波形记录,大致还原了2013年4月20日芦山MS7.0地震的自动速报震级测定过程.结果表明,在中国地震局对外发布自动速报参数的时间点上,震级还处于快速上升段,此时测得的标准震级为M5.8,与对外公布的标准震级... 使用震中距320km范围内40个台站的波形记录,大致还原了2013年4月20日芦山MS7.0地震的自动速报震级测定过程.结果表明,在中国地震局对外发布自动速报参数的时间点上,震级还处于快速上升段,此时测得的标准震级为M5.8,与对外公布的标准震级M5.9比较一致,却远小于之后人工修订的震级M7.0.分析芦山地震自动速报震级偏差较大的原因:1使用限幅记录,造成震级低估;2地震参数发布过于强调快而忽略了准,参数发布时有些台站的S波(或Lg波)未到达或未完全到达,造成计算的平均震级偏小.通过选择合适的震中距范围,减小限幅记录的影响并适当延时,在震后137s得到震级为M6.8.另外,应用MWP震级测定方法,在震后77s获得矩震级为MW6.8,显示该方法在测定矩震级时具有快速稳定的优势.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文提出改进自动测定震级的措施和方法:1对于M<7.0的地震,在使用ML震级测定方法确定震级时,需在未限幅台站占绝对优势的震中距范围内使用未限幅记录,并延时到最远台站的S波(或Lg波)最大振幅到达后测定ML;2应用MWP震级测定方法测定大地震的矩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MS7.0地震 地震自动速报 震级测定方法 ML MW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北的深源地震波形匹配检测及定位 被引量:6
16
作者 姜金钟 陈棋福 李姣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930-2945,共16页
中国东北珲春周边地区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也是中国唯一存在的深源地震带.较大地震发生后常会有若干震级较小的余震发生,但在相同的地震震级情况下深源地震的余震一般比浅源地震的余震数量要少1~3个数量级,且在全球不同深震区的深震... 中国东北珲春周边地区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也是中国唯一存在的深源地震带.较大地震发生后常会有若干震级较小的余震发生,但在相同的地震震级情况下深源地震的余震一般比浅源地震的余震数量要少1~3个数量级,且在全球不同深震区的深震余震数量也存在显著差异.针对国际地震中心(ISC)2010年7月至2014年12月目录中给出的中国东北附近27次震源深度超过300km的深源地震,我们首先利用区域固定地震台及NECsaids流动地震台阵的连续波形数据,选取已知地震事件作为模板,采用Match&Locate及Matched Filter方法进行波形互相关叠加分析来检测微小深震事件;然后对1966至2017年ISC目录中的东北地区深源地震进行双差重定位以提高震源位置的准确性,进一步分析深震活动与俯冲板片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除ISC目录中给出的深震事件,我们未能检测出作为模板的深源地震的前震或余震活动,证明东北深源地震余震活动较少并不是由于台站分布有限而造成的漏检结果;重定位后震源延伸的角度与西太平洋板片在410~660km地幔转换带内的俯冲角度较为一致,并且大部分深震震源位置位于俯冲板片中的亚稳态橄榄岩楔形区内部.结合双差定位结果、b值分析及前人研究成果,我们认为东北深源地震应不属于与俯冲非直接相关的“孤立地震”,而是与西太平洋板块俯冲直接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源地震 Match&locate方法 Matched Filter方法 双差定位 中国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穷举法”地震定位 被引量:8
17
作者 李胜乐 廉超 张卫华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12,共7页
介绍了一种全新的地震参数确定方法———“穷举法”。计算每个可能震中位置的目标函数,取目标函数 最小值为震中,并以此可分层计算得到震源深度及发震时刻。该方法不需要解方程,只要有3个以上台站记录就 能找出真实解。该方法既适... 介绍了一种全新的地震参数确定方法———“穷举法”。计算每个可能震中位置的目标函数,取目标函数 最小值为震中,并以此可分层计算得到震源深度及发震时刻。该方法不需要解方程,只要有3个以上台站记录就 能找出真实解。该方法既适合于近震定位,也适合于远震定位,定位时可采用一维、二维或三维地壳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定位 发震时刻 远震 震中位置 近震 震源深度 地壳 穷举法 三维 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面交切法地震定位 被引量:17
18
作者 廉超 李胜乐 +2 位作者 董曼 蔡永建 张卫华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9-103,共5页
提出了适合于近震及远震定位的球面交切法。该方法在球面上直接进行交切运算,只要知道3个以上台站的S-P到时差(或只要根据震相求出震中距)就能快速定出震中位置,台网布局、震源深度、发震时刻对震中定位的影响较小。使用该方法对三峡水... 提出了适合于近震及远震定位的球面交切法。该方法在球面上直接进行交切运算,只要知道3个以上台站的S-P到时差(或只要根据震相求出震中距)就能快速定出震中位置,台网布局、震源深度、发震时刻对震中定位的影响较小。使用该方法对三峡水库蓄水以后发生的较大地震进行了精确定位,结果表明其应用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面交切法 地震定位 S-P到时差 三峡水库 实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波形互相关方法识别分析灌县-安县断裂重复地震 被引量:10
19
作者 郑晨 丁志峰 +2 位作者 周晓峰 叶庆东 吕苗苗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99-311,370,共13页
以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目录中的事件为模板地震,通过滑动窗口的波形互相关方法对布设在灌县—安县断裂周边17个流动地震台的连续地震记录进行处理,识别ML0.0以上的重复地震.然后使用结合波形互相关技术的双差算法对这些地震进行重定位... 以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目录中的事件为模板地震,通过滑动窗口的波形互相关方法对布设在灌县—安县断裂周边17个流动地震台的连续地震记录进行处理,识别ML0.0以上的重复地震.然后使用结合波形互相关技术的双差算法对这些地震进行重定位,获得了243次地震的重定位结果.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灌县—安县断裂的地震活动性呈减弱趋势;地震震源的优势分布深度为5—15km,震源深度剖面显示地震呈高角度向西倾斜分布;地震震中沿NE向分布,与龙门山前山断裂的走向基本一致;研究区内南、北两段的地震活动性及b值存在差异,这可能与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区域应力方向由南到北发生的WNW向到ENE向转换的构造作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形互相关 重复地震 双差定位 灌县-安县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射线追踪技术计算地震定位中震源轨迹的改进方法 被引量:11
20
作者 赵爱华 丁志峰 白志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3272-3285,共14页
使用震源轨迹确定震源位置不仅稳健而且直观,但当介质复杂时震源轨迹难以给出解析解.基于最小走时树射线追踪技术计算震源轨迹的方法(以轨迹所在的残差场中残差最小的点(初始点)至残差较小的点(震源轨迹代表点)的射线路径表示震源轨迹)... 使用震源轨迹确定震源位置不仅稳健而且直观,但当介质复杂时震源轨迹难以给出解析解.基于最小走时树射线追踪技术计算震源轨迹的方法(以轨迹所在的残差场中残差最小的点(初始点)至残差较小的点(震源轨迹代表点)的射线路径表示震源轨迹)适用于复杂速度模型,但尚不能正确计算由多段组成的震源轨迹,同时兼顾计算轨迹的完整性和精细性较为困难,计算参数设置烦琐不适于大批量数据的自动处理.针对该方法存在的问题,本文对其进行了改进:(1)采用一种"削皮"算法选取震源轨迹所经过的模型单元的节点作为轨迹代表点;(2)将残差较小的区域作为震源轨迹计算区域(该区域依轨迹分布自适应地划分为若干个连通区域),从未计算的轨迹代表点中选取残差最小者作为射线路径初始点,利用最小走时树算法依次计算所有连通区域内的震源轨迹;(3)通过去掉较短的不再分叉的射线路径使震源轨迹更为精细.虚拟和真实事件的算例表明,改进方法有效克服了原方法的不足,可便捷地计算复杂速度模型中事件的震源轨迹,计算的轨迹精细且较完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定位 震源轨迹 射线追踪 最小走时树方法 “削皮”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