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能量CT新虚拟单能量成像技术在头颈部动脉支架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1
作者 凡子榕 孙喜霞 +3 位作者 刘庆爽 王照谦 杨志强 贾崇富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4-99,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双能量CT的新虚拟单能量成像(VMI+)技术应用于头颈部动脉支架成像的图像质量及最佳单能级水平。方法:对21例头颈部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复查的患者行双能量CT头颈部血管成像,经后处理获得M_0.6融合图像(M_0.6图像)和40~150 keV... 目的:探讨基于双能量CT的新虚拟单能量成像(VMI+)技术应用于头颈部动脉支架成像的图像质量及最佳单能级水平。方法:对21例头颈部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复查的患者行双能量CT头颈部血管成像,经后处理获得M_0.6融合图像(M_0.6图像)和40~150 keV(10 keV间隔)VMI+图像。计算正常血管管腔及支架内管腔的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并采用5分法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测量支架直径,计算支架内、外管腔的CT值差值△CT(内-外)以及支架直径低估率。结果:21例患者共植入23枚支架。80 keV VMI+图像支架血管段的SNR、CNR与M_0.6图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0 keV时VMI+图像的支架直径测量值增大趋势开始减缓。与其他单能级图像相比,80 keV和90 keV图像的△CT_((内-外))绝对值较小。与M_0.6图像相比,80 keV图像的主观评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4.93±0.23和4.61±0.37,P<0.05)。结论:80 keV VMI+可以提高头颈部动脉支架的图像质量,减少支架产生的射线束硬化伪影,推荐其作为头颈部动脉支架成像的最佳单能级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能量ct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虚拟单能量 支架 头颈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度学习图像重建算法对改善胃癌患者能谱CT图像质量的价值
2
作者 贝天霞 姚晓强 +3 位作者 陈学军 曲金荣 吴越 李靖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49-1054,共6页
目的:通过与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R-V)技术对比,探讨深度学习图像重建(DLIR)算法在提高胃癌患者双能量CT(DECT)图像质量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2023年2月-2023年7月在本院共经手术病理确诊69例胃癌患者的DECT图像,基于50 keV增强... 目的:通过与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R-V)技术对比,探讨深度学习图像重建(DLIR)算法在提高胃癌患者双能量CT(DECT)图像质量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2023年2月-2023年7月在本院共经手术病理确诊69例胃癌患者的DECT图像,基于50 keV增强动脉期及70keV静脉期和延迟期的虚拟单能量图像(VMI)和碘图,分别采用50%-ASiR-V和低、中、高水平DLIR(DLIR-L/M/H)算法进行图像重建。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指标包括胃癌病灶的CT值和同层面腹壁皮下脂肪CT值的SD(作为图像噪声)、胃癌病灶的信噪比(SNR病灶)、对比噪声比(CNR病灶)和标准化碘浓度(NIC病灶)、肌肉的信噪比(SNR肌肉)。图像主观评价由两位资深放射科医师基于李克特5级量表法(Likert Scale)对图像噪声和图像锐利度进行评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各组重建图像质量评分的差异。结果:4种重建算法间VMI图像上胃癌病灶CT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50%-ASiR-V图像相比,DLIR-M和DLIR-H图像的噪声显著降低,SNR病灶和SNR肌肉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LIR-H图像上CNR病灶显著高于50%-ASiR-V及DLIR-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组碘图上胃癌病灶的NIC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观评分结果显示,DLIR-H组的图像噪声评分最高,图像锐利度评分也显著高于50%-ASIR-V组(P均<0.05)。结论:与50%-ASiR-V重建算法相比,DLIR算法在不改变双能量CT图像上胃癌病灶的CT值和NIC的同时,能显著降低图像噪声,提高图像质量;其中以DLIR-H算法的降噪及改善图像锐利度的效果最佳,具有最优的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能ct 深度学习 图像重建 碘浓度 胃肿瘤 图像质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能量CT非线性融合和噪声优化的虚拟单能量图像技术在喉鳞状细胞癌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何长久 刘杰克 +4 位作者 青浩渺 郭玲 胡仕北 周鹏 何乐民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8-202,共5页
目的:探讨双能量CT线性融合图像(linear blending imaging,LBI)、非线性融合图像(nonlinear blending image,NBI)和噪声优化的虚拟单能量图像(noise-optimized virtual monoenergetic image,VMI+)技术在喉鳞状细胞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目的:探讨双能量CT线性融合图像(linear blending imaging,LBI)、非线性融合图像(nonlinear blending image,NBI)和噪声优化的虚拟单能量图像(noise-optimized virtual monoenergetic image,VMI+)技术在喉鳞状细胞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2年3月61例经病理证实为喉鳞状细胞癌患者的双能量CT资料。双能量图像采用LBI[融合系数为1(80 kV)和0.6(M0.6)]、NBI和VMI+(40 keV、55 keV)技术重建。比较5组图像的客观图像质量[对比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CNR)、肿瘤CT值、噪声]和主观图像质量(肿瘤边界评分和整体图像质量评分)。结果:40 keV的CNR、肿瘤CT值和肿瘤边界评分均明显高于80 kV、M0.6、NBI和55 ke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NBI的整体图像质量评分明显高于80 kV、M0.6、40 keV和55 ke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NBI的噪声明显低于80 kV、40 keV和55 ke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喉鳞状细胞癌的双能量CT中,采用VMI+技术(40 keV)能提供更好的CNR、肿瘤CT值和肿瘤边界,采用NBI技术能提供更低的噪声和更好的整体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能量ct 喉鳞状细胞癌 非线性融合图像 噪声优化的虚拟单能量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腺导管腺癌的双能量CT成像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谢丹 黄英 +2 位作者 李传明 郑伟 冯俊榜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4-128,共5页
胰腺导管腺癌(PDAC)是一种恶性程度高、预后极差的肿瘤,早期诊断和准确评估对其治疗决策及改善预后十分重要。双能量CT是近年来CT成像领域发展的前沿方向,具有多参数、多维度、定量成像的特点。双能量CT除了提供常规CT的解剖学信息,还... 胰腺导管腺癌(PDAC)是一种恶性程度高、预后极差的肿瘤,早期诊断和准确评估对其治疗决策及改善预后十分重要。双能量CT是近年来CT成像领域发展的前沿方向,具有多参数、多维度、定量成像的特点。双能量CT除了提供常规CT的解剖学信息,还可获得物质分离图、虚拟单能量图、有效原子序数图及能谱曲线等多参数图像,有助于对疾病的诊断和评估。本文就PDAC的双能量CT成像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导管腺癌 双能量ct 碘图 虚拟单能量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第三代双源CT的豆纹动脉成像质量改进研究
5
作者 王立 詹松华 +7 位作者 谭文莉 龚志刚 丁晓青 侯逸轩 龚姝卉 成建明 吴浤湧 杨玉婵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3-298,共6页
目的:探讨通过优化第三代双源CT扫描参数及后处理方法改善豆纹动脉的显示效果。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100名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50人,男28,女22)和优化组(50人,男29,女21)。常规组采用Care Dose 4D自动管电流,造影剂注射速率为6.0 mL/s,... 目的:探讨通过优化第三代双源CT扫描参数及后处理方法改善豆纹动脉的显示效果。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100名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50人,男28,女22)和优化组(50人,男29,女21)。常规组采用Care Dose 4D自动管电流,造影剂注射速率为6.0 mL/s,图像重建卷积核为Hv49,锐利度3,采用M0.6(80 kV的60%与150 kV的40%)重建标准线性图像;优化组采用450 mA管电流,图像重建卷积核为BI57,采用VMI+技术重建40 keV图像的方案,余参数同常规组。以信噪比(SNR)、对比度噪声比(CNR)和豆纹动脉的显示数量作为客观图像质量评价指标;以利克特量表评分作为主观图像质量评价指标。结果:优化组图像的SNR、CNR、主观评分均高于传统组(P<0.01)。优化组的豆纹动脉显示数量为(7.46±1.50)支,相较于传统组的(5.48±1.16)支显示更多(P<0.01)。结论:通过第三代双源CT调整管电流、提高造影剂注射速率、选择锐利的卷积核与VMI+技术在提升了豆纹动脉对比度的同时减少了图像噪声,对豆纹动脉的显示效果相较于传统扫描参数及重建方法,图像质量有明显提升。这对豆纹动脉情况的早期评估具有重要作用,可为脑卒中的病因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重要的影像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纹动脉 双能量ct 虚拟单能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能量CT预测透明细胞肾细胞癌病理分级及缺氧相关蛋白碳酸酐酶9表达的研究
6
作者 顾希来 刘欢欢 +3 位作者 李金凝 储彩婷 管雯斌 汪登斌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76-582,共7页
目的:探索双能量CT (DECT)参数对透明细胞肾细胞癌(ccRCC)病理分级及缺氧相关蛋白碳酸酐酶9 (CA9)表达的预测价值,旨在筛选不良预后的高风险人群,以辅助临床制订治疗方案。方法:前瞻性纳入2023年5月至2023年11月在我院行肾肿瘤术前DECT... 目的:探索双能量CT (DECT)参数对透明细胞肾细胞癌(ccRCC)病理分级及缺氧相关蛋白碳酸酐酶9 (CA9)表达的预测价值,旨在筛选不良预后的高风险人群,以辅助临床制订治疗方案。方法:前瞻性纳入2023年5月至2023年11月在我院行肾肿瘤术前DECT检查的患者共42例,其中术后证实为ccRCC 38例。基于ccRCC患者术前DECT图像及后处理图像,对肿瘤边缘血供最丰富的部位和肿瘤整体进行测量,获得肿瘤边缘碘浓度值(IC)、相对于主动脉标准化碘浓度比值(NICA)、相对于正常肾皮质标准化碘浓度比值(NICC)、肿瘤整体IC及灌注指数(PI)。纳入术后预后相关病理指标,包括病理分级(WHO/ISUP)及缺氧病理指标CA9平均免疫组化光密度值(AOD)。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低级别组与高级别ccRCC组间DECT参数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DECT参数对预测ccRCC预后相关病理指标的价值。结果:CA9 AOD在低级别肿瘤及高级别肿瘤间具有统计学差异(t=2.584,P=0.014),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74。T1a期肿瘤中(直径≤4 cm),低级别及高级别组PI具有统计学差异(t=-4.514,P<0.001),AUC为1.00,PI与CA9 AOD之间具有负相关性(r=-0.427,P=0.002)。结论:基于DECT后处理参数PI可区分肿瘤分级和有效预测T1a期ccRCC的缺氧情况,预测T1a期ccRCC的预后,为临床制订ccRCC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细胞肾细胞癌 双能量ct 碘密度图 缺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域迭代残差网络的双能CT图像材料分解研究
7
作者 智东晓 陈平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8-81,共4页
针对在图像域将深度学习与迭代重建算法结合的深度迭代残差网络分解得到的材料图像受到噪声和伪影的影响,提出将迭代残差网络扩展到双域,即基于双域迭代残差网络的双能CT图像材料分解方法。该方法集成了两个并行交互的子网络CNN,同时在... 针对在图像域将深度学习与迭代重建算法结合的深度迭代残差网络分解得到的材料图像受到噪声和伪影的影响,提出将迭代残差网络扩展到双域,即基于双域迭代残差网络的双能CT图像材料分解方法。该方法集成了两个并行交互的子网络CNN,同时在图像域和投影域进行材料分解操作,通过CNN直接向该网络提供投影数据,在不同域之间进行信息传递和融合,使用CNN丰富双域模型的数据保真度。实验结果表明,双域迭代残差网络相比于只在图像域进行材料分解能够更好地抑制噪声和伪影,提高图像质量和分解精度,做到细节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能ct 图像域 投影域 双域迭代残差网络 材料分解 噪声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源CT大螺距动脉晚期扫描进行左心耳影像学评估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安攀 殷茜 +3 位作者 魏耀宁 岳翠 余美 崔光彬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64-768,共5页
目的 探讨利用双源CT大螺距动脉晚期扫描进行左心耳(LAA)充盈程度评估及形态学测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6月至10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因心房颤动(AF)需要行LAA CT血管造影的患者80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行第二代双源C... 目的 探讨利用双源CT大螺距动脉晚期扫描进行左心耳(LAA)充盈程度评估及形态学测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6月至10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因心房颤动(AF)需要行LAA CT血管造影的患者80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行第二代双源CT大螺距Flash扫描模式,随机分为A组40例(动脉期扫描)和B组40例(动脉晚期扫描),所有患者均行双期扫描,间隔时间均为30 s。根据第1期LAA是否完全充盈分为LAA充盈组59例和未充盈组21例。记录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测量LAA、同层面升主动脉(AA)、最大层面左心房(LA)共3个部位的CT值,同时测量LAA开口短径、长径、面积及LAA深度。结果 80例患者第1期辐射剂量为2.2(2.0,3.9)mSv、第1期+延迟期辐射剂量为2.7(2.4,4.8)mSv,第1期与第1期+延迟期扫描辐射剂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LAAHU/AAHU、LAAHU/LAHU、第1期LAA充盈比例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LAA充盈组LAA开口长径、LAA开口短径、LAA开口面积、LAA深度低于LAA未充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6±3.1)mm vs(30.1±2.8)mm,P<0.01;(20.8±2.9)mm vs(22.8±2.1)mm,P<0.01;(454.6±92.1)mm2vs(561.9±85.9)mm2,P<0.01;(35.8±4.8)mm vs(40.7±5.4)mm,P<0.01]。结论 采用双源CT大螺距Flash动脉晚期扫描,LAA完全充盈率大幅提高,缩短检查时间的同时降低了患者的辐射剂量,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心耳 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术 影像学评估 双源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双能量CT视觉评估和定量分析对椎体骨髓水肿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发平 束玲玲 +3 位作者 戴春宏 邢斌 宋方 朱通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5-120,共6页
目的:探讨双源双能量CT(DECT)虚拟去钙(VNCa)技术中视觉评估(VE)和定量分析对椎体骨髓水肿(BME)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2年4月60例胸腰椎新鲜骨折(观察组)及60例陈旧性骨折(对照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以MRI结果... 目的:探讨双源双能量CT(DECT)虚拟去钙(VNCa)技术中视觉评估(VE)和定量分析对椎体骨髓水肿(BME)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2年4月60例胸腰椎新鲜骨折(观察组)及60例陈旧性骨折(对照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以MRI结果为参考,将DECT的VE结果与之对比,分析1.75和1.45斜率对BME的诊断效能;比较新鲜与陈旧性骨折的定量参数(vCT、rCT、CaD、FF、ΔvCT)差异并绘制ROC曲线,采用Z检验比较曲线下面积(AUC)差异;进一步评估VE与定量参数联合的诊断效能。结果:1.75与1.45斜率VE诊断新鲜与陈旧性骨折的敏感度分别为88.0%、69.3%,特异度分别为93.8%、87.5%,1.75斜率的诊断符合率为90.3%,高于1.45斜率的7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87,P<0.05)。椎体新鲜与陈旧性骨折的vCT、rCT、FF、Δv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ΔvCT值的AUC值最高(0.96),诊断阈值为28.5 HU时,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9.3%、96.2%,与其他定量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VE的Youden指数(0.82)高于vCT(0.62)而略低于ΔvCT(0.86);VE与定量参数联合的AUC值(0.95)低于ΔvCT。结论:VNCa技术VE和定量分析对椎体骨髓水肿均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两者联合的诊断价值不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 骨髓水肿 双能量ct 虚拟去钙技术 骨折 压缩性 视觉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成像技术评估铁含量的实验研究
10
作者 刘莹 王晓楠 +1 位作者 孙彤彤 倪红艳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29-436,共8页
目的:探讨MR定量磁化率成像(QSM)、R_(2)^(*)成像、快速T_(2)矫正多回波单体素波谱成像(HISTO-MRS)和双能量CT(DECT)等成像技术对铁定量的价值,并探讨不同脂肪含量对铁定量的影响。方法:制备30支不同含铁浓度(0.1~3.0 mg/mL,梯度0.1 mg/... 目的:探讨MR定量磁化率成像(QSM)、R_(2)^(*)成像、快速T_(2)矫正多回波单体素波谱成像(HISTO-MRS)和双能量CT(DECT)等成像技术对铁定量的价值,并探讨不同脂肪含量对铁定量的影响。方法:制备30支不同含铁浓度(0.1~3.0 mg/mL,梯度0.1 mg/mL)水模为纯铁组;对另外3组共90支相应含铁浓度水模分别添加10%、20%和30%脂肪,制备得到铁-脂肪水模(轻脂组、中脂组和重脂组各30支)。分别应用QSM、R_(2)^(*)、HISTO-MRS和DECT技术对每组水模进行扫描,经后处理分别得到水模内的QSM、R_(2)^(*)、R_(2)和虚拟铁含量(VIC)值。应用Pearson和Spearman检验分析各参数值与实际铁浓度的相关性,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添加不同脂肪含量后各项成像技术测得的铁浓度的差异。结果:QSM值与实际铁浓度在0.1~1.1 mg/mL时呈显著正相关(r=0.987,P<0.05);在添加不同含量脂肪后,纯铁组、轻脂组、中脂组和重脂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R_(2)^(*)值与实际铁浓度在0.1~1.2 mg/mL时呈显著正相关(r=0.999,P<0.05);在添加不同含量脂肪后,轻脂组、中脂组和重脂组测得的铁浓度均显著高于纯铁组(P<0.05)。R_(2)值与实际铁浓度在0.1~0.9 mg/mL时呈显著正相关(r=0.952,P<0.05);在添加不同含量脂肪后,纯铁组、轻脂组、中脂组和重脂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IC值与实际铁浓度在0.1~3.0 mg/mL时呈高度正相关(r=0.662,P<0.05),在1.0~3.0 mg/mL时相关性更显著(r=0.942,P<0.05);在添加不同含量脂肪后,轻脂组、中脂组和重脂组测得的VIC值均明显低于纯铁组(均P<0.05),且随脂肪含量的增加,VIC值逐渐降低。结论:在铁浓度较低(<1.1 mg/mL)时,MRI优于DECT,而铁与脂肪共存时,QSM技术和HISTO-MRS技术比R_(2)^(*)技术更准确,且QSM技术更有优势;在较高铁浓度(>1.1 mg/mL)时,DECT优于MRI,但其准确性受脂肪影响较大,可作为特殊情况下MRI的替代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定量 定量磁化率成像 快速T_(2)矫正多回波磁共振单体素波谱成像 R_(2)^(*)成像 双能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炫速双源CT与普通双源CT头部血管双能量成像辐射剂量与图像质量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5
11
作者 顾海峰 周长圣 +3 位作者 李林 王清清 谢颖颖 郑玲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02-506,共5页
目的第2代炫速双源CT的推出在多种性能方面均有了较大提升。文中探讨炫速双源CT与普通双源CT在行头部血管双能量成像时的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之间的差异。方法选取临床疑似脑血管病变患者80例,并分为2组,每组40例。分别对2组患者使用普... 目的第2代炫速双源CT的推出在多种性能方面均有了较大提升。文中探讨炫速双源CT与普通双源CT在行头部血管双能量成像时的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之间的差异。方法选取临床疑似脑血管病变患者80例,并分为2组,每组40例。分别对2组患者使用普通双源CT及炫速双源CT行头颅血管双能量成像,并且同时对一台CT机日常检测用水模采用2组同样的扫描条件进行对比扫描,对所获数据进行辐射剂量的测量以及图像质量的主、客观评价,对其中包括容积CT剂量指数、患者脑血管CT值以及图像质量等指标进行对比。结果 2组在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患者脑血管CT值以及患者图像质量的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图像噪声以及小脑岩部的射线硬化束伪影的主观评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部血管双能量成像时,在扫描条件(kV、参考mAs)近似相同的条件下,炫速双源CT与普通双源CT相比患者所受的辐射剂量与图像噪声更低,但图像总体质量方面并无明显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炫速双源ct 普通双源ct 双能量成像 血管造影 图像质量 辐射剂量 图像噪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CT预测泌尿系统结石化学成分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8
12
作者 黎川 傅强 +4 位作者 梁勇 王新 王庆 赵骏 周代全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68-572,共5页
目的评价双源CT双能量扫描体外预测泌尿系统结石成分的准确性。方法对50例泌尿系统结石患者术前行双能量CT扫描,分别测量每枚结石在80 k V和140 k V成像条件下的CT值、CT值差值和CT值比值。使用双能量结石分析软件预测结石成分。收集患... 目的评价双源CT双能量扫描体外预测泌尿系统结石成分的准确性。方法对50例泌尿系统结石患者术前行双能量CT扫描,分别测量每枚结石在80 k V和140 k V成像条件下的CT值、CT值差值和CT值比值。使用双能量结石分析软件预测结石成分。收集患者治疗后结石标本行红外光谱仪分析结石成分,作为金标准,运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种类结石之间上述指标的差异;评价2种方法检测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50枚结石中尿酸类结石有4枚,非尿酸类结石有46枚(胱氨酸结石5枚,羟基磷灰石2枚,草酸钙结石33枚,混合结石6枚)。组间两两比较,尿酸类结石与其他结石的CT值、CT值差值、CT值比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草酸钙结石和混合结石与其他结石的CT值、CT值差值、CT值比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组间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红外光谱仪分析法结果比较,双能量软件正确诊断4例尿酸类结石、4例胱氨酸结石,33例草酸钙结石、2例尿酸与草酸钙混合结石;另外7例误诊,其中1例胱氨酸结石和2例羟基磷灰石双源CT误诊为草酸钙结石,4例尿酸与羟基磷灰石混合结石双源CT误诊为胱氨酸与羟基磷灰石的混合结石。双能量软件分析结果与红外光谱法分析结果 Kappa一致性检验值为0.705,二者具有高度一致性。结论双源CT双能量扫描能准确区分尿酸类结石、胱氨酸类结石和含钙结石,但在区分含钙结石和羟基磷灰石之间以及不同成分的含钙结石尚存在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 双能量扫描 尿路结石 结石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CT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的新进展 被引量:46
13
作者 郑玲 顾海峰 +4 位作者 杨刚 李林 周长圣 张龙江 卢光明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8年第4期404-407,411,共5页
双源CT是CT史上的新革命,开创了CT成像的新纪元。其核心技术有:零兆金属球管、电磁直接驱动技术、静音扫描技术、特殊散射线校正、重建技术及特殊的射线剂量调控技术,特别是适应性心电图门控剂量调控技术。双源CT具有两套数据采集系统,... 双源CT是CT史上的新革命,开创了CT成像的新纪元。其核心技术有:零兆金属球管、电磁直接驱动技术、静音扫描技术、特殊散射线校正、重建技术及特殊的射线剂量调控技术,特别是适应性心电图门控剂量调控技术。双源CT具有两套数据采集系统,且呈垂直状态分布于机架内,机架只需旋转90°就能完成数据采集,实现了83 ms的恒定时间分辨率,可对不同心率的患者在不行任何心率干预的情况下,获得高质量的冠状动脉血管图像。另外,独特的双能量成像技术可用于去除骨骼及钙化、评价组织血流灌注以及鉴别组织成分,显示韧带和软骨等,拓宽了CT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 冠状动脉成像 双能量成像 数据采集系统 时间分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双能量CT在鉴别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血运重建术后碘造影剂外渗和继发脑出血中的价值 被引量:38
14
作者 刘美洲 刘辉佳 +2 位作者 富彦 田磊 张雪宁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5期2569-2572,共4页
目的探讨双源双能量CT在鉴别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血运重建术后碘造影剂外渗和继发脑出血中的价值。方法 46例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行动脉内溶栓治疗的患者纳入本研究,于动脉溶栓术后2 h内行双源双能量CT检查(80 k V/392 m A和140 k V/196 m ... 目的探讨双源双能量CT在鉴别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血运重建术后碘造影剂外渗和继发脑出血中的价值。方法 46例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行动脉内溶栓治疗的患者纳入本研究,于动脉溶栓术后2 h内行双源双能量CT检查(80 k V/392 m A和140 k V/196 m A),利用图像工作站生成融合图像(即:单纯融合图像诊断法)、融合图像加虚拟平扫图像和碘叠加图像(即:叠加融合图像诊断法);术后48 h行常规CT平扫明确诊断。计算两种诊断方法诊断继发脑出血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结果 34例得到确诊的病例中6例患者CT未见明显高密度影,余下28例为阳性病例并达到确诊,其中3例出血,21例造影剂外渗,余下4例同时合并出血和造影剂外渗。单纯融合图像法对出血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66.67%、100%、100%、96.15%和96.43%,叠加融合图像诊断法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100%%、96%、75%、100%和96.43%。叠加融合图像对颅内出血、造影剂外渗及出血合并造影剂外渗的诊断准确性均相对较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6)。叠加融合图像的诊断准确性与临床随访确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Kappa=0.815),明显高于单纯融合图像(Kappa=0.564)。结论双源双能量CT在鉴别颅内出血和造影剂外渗方面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颅内出血 双源双能量ct 动脉溶栓术 碘造影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3代双源CT虚拟单能量成像去除腰椎金属内固定伪影的效果评估 被引量:10
15
作者 邓凯 杨海涛 +4 位作者 吴雄 蒋博 孙剑宁 颜敏 梅习龙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58-363,共6页
目的:评估双源CT虚拟单能量成像对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腰椎金属伪影的去除效果.方法:对40例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患者使用Force双源CT行双能量扫描复查,并将图像进行标准线性融合(M_0.6)、FAST DE、虚拟单能量图像重建6组(虚... 目的:评估双源CT虚拟单能量成像对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腰椎金属伪影的去除效果.方法:对40例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患者使用Force双源CT行双能量扫描复查,并将图像进行标准线性融合(M_0.6)、FAST DE、虚拟单能量图像重建6组(虚拟能级为40~190 keV,间隔为30 keV)共8组.分别对8组图像的主观质量按照4分法评分.使用Friedman(M)检验评价8组图像的主观质量评分之间差异;用Kappa检验评价主观评分的一致性;客观评分为有、无伪影层面腰大肌CT值,并对其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130 keV及160 keV图像主观评分明显优于其他组重建图像(P<0.01),其中130 keV图像评分均值显著高于160 keV图像(P<0.01);130 keV图像中腰大肌CT值,在有、无伪影层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双源CT虚拟单能量重建技术可以减少腰椎内固定金属伪影,得到高质量的重建图像,最佳成像条件为130 keV单能量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3代双源ct 双能量 虚拟单能量技术 金属内固定 伪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次团注对比剂双源双能量CT泌尿系成像在上泌尿系显影及无痛性血尿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2
16
作者 孙昊 薛华丹 +7 位作者 刘炜 王萱 陈钰 苏佰燕 何泳蓝 张大明 朱亮 金征宇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83-290,共8页
目的评价单次团注对比剂双源双能量CT泌尿系成像(CTU)上泌尿系显影情况,以及对无痛性血尿的诊断能力。方法对205例无痛性血尿患者行双源双能量CTU检查,包括常规平扫、肾实质期双能量扫描和大螺距排泄期扫描。两名医师独立评价排泄期上... 目的评价单次团注对比剂双源双能量CT泌尿系成像(CTU)上泌尿系显影情况,以及对无痛性血尿的诊断能力。方法对205例无痛性血尿患者行双源双能量CTU检查,包括常规平扫、肾实质期双能量扫描和大螺距排泄期扫描。两名医师独立评价排泄期上泌尿系各节段(双侧肾内集合系统、肾盂、近段输尿管和远段输尿管)的对比剂充盈情况。分别采用平扫、肾实质期和排泄期前瞻性诊断,以及虚拟平扫、肾实质期和排泄期回顾性诊断血尿的病因,参考标准包括病理、实验室检查、其他影像学资料和截至36个月的临床随访资料。分别计算前瞻性和回顾性诊断无痛性血尿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分析并分别计算以上两种方法的曲线下面积(AUC),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效能和放射剂量。结果两名医师认为充盈程度大于50%的上泌尿系节段分别占87.8%和86.8%。采用3期扫描图像前瞻性诊断血尿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95.2%、91.9%、98.2%、81.0%和94.6%,AUC为0.931±0.027。采用虚拟平扫和2期扫描图像回顾性诊断血尿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98.8%、91.9%、98.2%、94.4%和97.6%,AUC为0.940±0.026。两种方法诊断效能无明显差异(z=1.425,Bonferroni校正P>0.05)。回顾性诊断CTU方案的放射剂量为(12.732±3.485)mSv,明显低于前瞻性诊断CTU方案的(17.002±4.013)mSv(P=0.017),前者放射剂量减低为(32.74±8.92)%。结论单次团注对比剂肾实质期双能量扫描和大螺距排泄期扫描双期CTU检查中上泌尿系充盈较好,结合虚拟平扫图像对无痛性血尿诊断能力高,且放射剂量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泌尿系成像 双源双能量 虚拟平扫 放射剂量 无痛性血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CT头颈部双能量血管成像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 被引量:16
17
作者 王萱 薛华丹 +5 位作者 刘炜 陈钰 孙昊 徐凯 李玉梅 金征宇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19-623,共5页
目的探索运用双源CT双能量技术行头颈部血管成像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回顾性分析双能量扫描方案(DE组)及传统单能量扫描方案(SE组)的头颈部CT血管造影病例各30例。记录扫描剂量,测量颈部及颅内动静脉(颈总动脉近分叉处、相邻颈内... 目的探索运用双源CT双能量技术行头颈部血管成像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回顾性分析双能量扫描方案(DE组)及传统单能量扫描方案(SE组)的头颈部CT血管造影病例各30例。记录扫描剂量,测量颈部及颅内动静脉(颈总动脉近分叉处、相邻颈内静脉、大脑中动脉M1段及乙状窦或窦汇)CT值,测量软组织(冈上肌及竖脊肌)感兴趣区的CT值及噪声。结果在颅内,两组的动脉强化与静脉污染程度相似(P=0.1427,P=0.1116)。在颈部,动脉强化程度相似(P=0.9414),DE组的静脉污染较明显(P<0.0001),但动脉平均CT值较静脉仍高127Hu。无论硬化线伪影存在与否,两组的软组织强化相似(P=0.0760,P=0.0793),DE组的噪声低于SE组(均P<0.0001)。比较骨减影动脉成像所需剂量,DE组较SE组低24%(P<0.0001)。结论 DE组与SE组的图像质量总体相仿。DE组颈部静脉污染较明显,但动脉仍可获得良好的对比显示。同样应用减影技术,DE组患者辐射剂量明显减少。双源CT双能量技术在头颈部血管成像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 双能 头颈部 ct血管造影 图像质量 辐射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灌注显像与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对糖尿病并发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价值的比较 被引量:23
18
作者 朱涛 张国明 +2 位作者 严飞 刘正 霍强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25-430,共6页
目的:评估并比较心肌灌注显像(MPI)与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DS-CTCA)检查对糖尿病并发冠心病(CHD)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阐明2种检查方法联合对糖尿病并发CHD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52例诊断为糖尿病并发CHD患者,分别接受MPI... 目的:评估并比较心肌灌注显像(MPI)与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DS-CTCA)检查对糖尿病并发冠心病(CHD)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阐明2种检查方法联合对糖尿病并发CHD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52例诊断为糖尿病并发CHD患者,分别接受MPI与DS-CTCA检查,比较2种检查方法诊断左主干(LM)、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和右冠状动脉(RCA)等冠状动脉主干分支狭窄程度的差异。以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为金标准,比较2种检查方法单独诊断的灵敏度、敏感度和准确度的差异,比较2种检查方法联合平行诊断与系列诊断的灵敏度、敏感度和准确度的差异。结果:MPI检查与DS-CTCA检查对LM和LAD的狭窄程度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LCX和RCA的狭窄程度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PI检查比较,DS-CTCA检查对糖尿病并发CHD患者冠状动脉分支血管狭窄诊断的灵敏度较低,为71.0%vs 9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特异度较高,为85.7%vs 5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但2种检查方法的准确度为76.4%vs 7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2)。与平行诊断比较,系列诊断的特异度及准确度较高,分别为93.5%vs 33.8%和94.7%vs 7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30);灵敏度为95.4%vs 9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4)。结论:DS-CTCA检查与MPI检查在诊断糖尿病并发CHD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度上无差异,但是2种检查方法的系列诊断能更加有效地提高诊断糖尿病并发CHD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灌注显像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 糖尿病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CT双能量虚拟平扫对肝脏常见良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3
19
作者 刘盼 王凤 +3 位作者 李邦国 罗显丽 王梦 王荣品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435-1438,共4页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虚拟平扫(VNC)在诊断肝脏常见良性病变的价值及限度。方法:利用双源CT对226例上腹部病变患者行常规平扫(CNC)及动脉期、门脉期双能量扫描,将门脉期数据经Liv-er VNC软件处理,获得VNC图像。对比分析其中117例肝脏...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虚拟平扫(VNC)在诊断肝脏常见良性病变的价值及限度。方法:利用双源CT对226例上腹部病变患者行常规平扫(CNC)及动脉期、门脉期双能量扫描,将门脉期数据经Liv-er VNC软件处理,获得VNC图像。对比分析其中117例肝脏常见良性病变在常规平扫(CNC)及虚拟平扫(VNC)中的检出数量,并比较单能模式与双能模式下的辐射剂量。结果:虚拟平扫检出钙化或结石58个(85.3%)、血管瘤28个(73.6%)低于常规平扫68个(100.0%)、37个(97.3%)(P<0.05);虚拟平扫检出囊肿68个(95.8%)稍高于常规平扫65个(91.5%),检出脂肪肝12例(85.7%)稍低于常规平扫14例(100.0%)(P>0.05);双能模式下CTDI、DLP及ED均低于单能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虚拟平扫对血管瘤、钙化或结石的检出低于常规平扫,对囊肿及脂肪肝的检出无差异。VNC技术可减低CT检查的辐射剂量,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 双能量 虚拟平扫 肝脏 辐射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双能量成像评价急性肺栓塞严重程度及右心功能 被引量:13
20
作者 张秀莉 李绍东 +3 位作者 李江山 谢丽响 李钢 徐凯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9-32,共4页
目的:探讨CT双能量肺动脉成像(CTPA)和肺灌注成像(DEPI)在评价肺栓塞(PE)严重程度及其所致右心功能不全中的价值。方法:对31例临床拟诊PE患者行CT双能量扫描,采用dual-energy软件获得CTPA、DEPI图像,记录肺动脉内栓子的位置、数目、栓... 目的:探讨CT双能量肺动脉成像(CTPA)和肺灌注成像(DEPI)在评价肺栓塞(PE)严重程度及其所致右心功能不全中的价值。方法:对31例临床拟诊PE患者行CT双能量扫描,采用dual-energy软件获得CTPA、DEPI图像,记录肺动脉内栓子的位置、数目、栓塞类型及肺内灌注异常的程度、位置、数目,并计算肺栓塞指数和灌注缺损率。利用CTPA获得右心功能相关指标。分析Qanadli栓塞指数、灌注缺损率、右心室与左心室的最大横径比(RVd/LVd)及最大面积比(RVa/LVa)之间的相关性以及肺栓塞组和非栓塞组右心功能指标间的差异性。结果:31例患者中20例显示肺栓塞,8例无肺栓塞,2例因肺叶不张、1例因左侧胸腔大量积液而剔除该组研究。Qanadli栓塞指数与肺灌注缺损率具有正相关性(r=0.826,P<0.01)。Qanadli栓塞指数、灌注缺损率与RVd/LVd间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r分别为0.610、0.600,P均为0.01);Qanadli栓塞指数、灌注缺损率与RVa/LVa间亦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r分别为0.684、0.655,P均<0.01)。栓塞组的RVd/LVd、RVa/LVa较非栓塞组增大(P<0.05)。结论:CTPA和DEPI在一定程度上能提示肺栓塞的严重程度及右心功能的受损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 双能量成像 肺栓塞 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