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Comparative Study on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Dryopteris fragrans and Associated Plants in Wudalianchi City,Heilongjiang Province,China
1
作者 Chen Ling-ling Liang Yan-tao +4 位作者 Wang He-meng Zhang Tong Bo Zhi-gang Zhao Zong-bao Chang Ying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18年第1期24-32,共9页
While comparing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Dryopteris fragrans(L.) Schott to those of several commonly associated plants in its native community, coordination between D. fragrans and its environment was observe... While comparing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Dryopteris fragrans(L.) Schott to those of several commonly associated plants in its native community, coordination between D. fragrans and its environment was observed. The diurnal net photosynthetic rate(Pn) varied dramatically for all the plants studied. D. fragrans, Woodsia ilvensis and Urtica angustifolia all exhibited unimodal type Pn variation, with low Pn, weak photosynthetic capacity, and dramatic maximal photosynthesis(Pmax) changes. When compared to values for its associated plants, D. fragrans values were of intermediate level, indicating difficulty in adapting to its environment. Moreover, the nitrate reductase activity of D. fragran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only one species, Artemisia gmelinii. With increasing leaf maturity and chlorophyll content, D. fragrans exhibited declining LCP(light compensation point) and a relatively low LSP(light saturation point). Because of its overall relatively weak photosynthetic capacity, D. fragrans exhibited narrow ecological amplitude with respect to light adap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yopteris fragrans(l) schott associated plant PHOTOSYNTHE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鳞毛蕨配子体发育的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黄庆阳 肖自添 常缨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66-269,共4页
研究了香鳞毛蕨(Dryopteris fragrans(L.)Schot)配子体的发育过程。结果发现孢子极面观为椭圆形,赤道面观为半圆形,单裂缝。孢子萌发为书带蕨型;丝状体2~9个细胞长,有明显顶端细胞,可形成多细胞的广阔板状片状体;片状体顶端... 研究了香鳞毛蕨(Dryopteris fragrans(L.)Schot)配子体的发育过程。结果发现孢子极面观为椭圆形,赤道面观为半圆形,单裂缝。孢子萌发为书带蕨型;丝状体2~9个细胞长,有明显顶端细胞,可形成多细胞的广阔板状片状体;片状体顶端分生组织继续分裂,发育为幼原叶体;原叶体发育为三叉蕨型;毛状体数量丰富,均为羊细胞;颈卵器和精子器几乎同时形成,较小;成熟原叶体倒卵状心脏形。该配子体表现为进化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鳞毛蕨 原叶体 配子体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用植物香鳞毛蕨群落生态位特征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黄庆阳 胡立春 +1 位作者 樊锐锋 常缨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43-148,共6页
通过生物量和生态位特征分析对香鳞毛蕨生存机制进行研究。对香鳞毛蕨6个自然居群进行野外调查,计算香鳞毛蕨生物量、10个优势种种群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结果表明,香鳞毛蕨生物量垂直分布与植株高度呈正比,生态位宽度相对较高。香... 通过生物量和生态位特征分析对香鳞毛蕨生存机制进行研究。对香鳞毛蕨6个自然居群进行野外调查,计算香鳞毛蕨生物量、10个优势种种群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结果表明,香鳞毛蕨生物量垂直分布与植株高度呈正比,生态位宽度相对较高。香鳞毛蕨与狗尾草、白屈菜、狭叶荨麻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和生态位重叠值较高,并在一定程度上吻合。由此可知,香鳞毛蕨生境特殊,生境条件被破坏可能是香鳞毛蕨资源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鳞毛蕨 生物量 生态位 生态位重叠值 生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因子对香鳞毛蕨酚类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常缨 王晶玉 王琦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2-126,共5页
对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地区香鳞毛蕨总酚、简单酚和单宁含量及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进行测定,并通过相关性分析研究香鳞毛蕨生长地的土壤特征及土壤因子对有效成分的影响,为香鳞毛蕨合理栽培及施肥措施改进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不同采... 对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地区香鳞毛蕨总酚、简单酚和单宁含量及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进行测定,并通过相关性分析研究香鳞毛蕨生长地的土壤特征及土壤因子对有效成分的影响,为香鳞毛蕨合理栽培及施肥措施改进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不同采集地香鳞毛蕨有效成分、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均存在差异,土壤因子对香鳞毛蕨酚类物质的积累有一定影响,其中磷对酚类物质的积累具有促进作用,而全氮和速效钾对简单酚有一定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鳞毛蕨 土壤因子 土壤酶 酚类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产地香鳞毛蕨无机元素含量差异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常缨 王琦 王晶玉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45-149,共5页
采用电热板消解-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测定香鳞毛蕨和对应产地土壤中无机元素含量,研究不同产地香鳞毛蕨中无机元素含量差异及无机成分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不同香鳞毛蕨产地Ca、Al、Fe含量普遍较高,且香鳞毛蕨对无机元素的吸收具有选... 采用电热板消解-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测定香鳞毛蕨和对应产地土壤中无机元素含量,研究不同产地香鳞毛蕨中无机元素含量差异及无机成分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不同香鳞毛蕨产地Ca、Al、Fe含量普遍较高,且香鳞毛蕨对无机元素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其中有6对元素的吸收表现出很好协同作用。该研究可为认识香鳞毛蕨药效物质基础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鳞毛蕨 不同产地 无机元素 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大连池地区香鳞毛蕨自然越冬特性研究
6
作者 常缨 李艳 +3 位作者 安玉婷 张志美 王鹤萌 张微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41-48,共8页
探讨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地区香鳞毛蕨越冬机制,对其自然越冬过程中的生理生化特性及超微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香鳞毛蕨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先增加后减少;POD、CAT两种保护酶活性呈"N"型,SOD活性先降低后升高;脯氨酸和可溶性... 探讨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地区香鳞毛蕨越冬机制,对其自然越冬过程中的生理生化特性及超微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香鳞毛蕨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先增加后减少;POD、CAT两种保护酶活性呈"N"型,SOD活性先降低后升高;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均呈"N"型变化,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不明显;ABA含量随温度下降而上升,GA3、IAA含量与ABA趋势相反;叶片中的叶绿体,体积膨胀变形,基粒片层逐渐不清晰,但未全部解体;线粒体内脊数量明显减少,双层膜结构破坏严重,膜边界模糊,直至膜遭到严重破坏,解体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鳞毛蕨 自然越冬 生理机理 保护酶 抗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鳞毛蕨提取液对镰孢菌抑菌活性的研究
7
作者 王文重 陈玲玲 +7 位作者 卜志刚 高睿 闵凡祥 高云飞 杨帅 魏琪 董学志 常缨 《中国马铃薯》 2017年第1期38-44,共7页
采用香鳞毛蕨提取液对4种镰孢菌(Fusarium culmorum、F.avenaceum、F.sambucinum、F.solami var.coeruleum(Sacc.)Booth)进行体外抑菌试验,对不同提取物抑菌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香鳞毛蕨总间苯三酚提取液和总黄酮提取液对4种镰孢菌... 采用香鳞毛蕨提取液对4种镰孢菌(Fusarium culmorum、F.avenaceum、F.sambucinum、F.solami var.coeruleum(Sacc.)Booth)进行体外抑菌试验,对不同提取物抑菌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香鳞毛蕨总间苯三酚提取液和总黄酮提取液对4种镰孢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抑制效果存在一定差异;高浓度提取液对镰孢菌的抑制作用显著高于低浓度提取液的抑制作用;总间苯三酚提取液对不同镰孢菌的抑制效果显著优于总黄酮提取液。研究证明香鳞毛蕨总间苯三酚提取液和总黄酮提取液具有抑制镰孢菌活性与开发无公害植物源杀菌剂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鳞毛蕨 抑菌活性 镰孢菌 间苯三酚 黄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羽香鳞毛蕨配子体发育的研究
8
作者 崔希庆 黄庆阳 常缨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55-59,共5页
文章研究了疏羽香鳞毛蕨(Dryopteris fragrans(L.) Schott var. remotiuscula(Kom.)Kom.)配子体发育过程。结果表明,孢子褐色,赤道面观半圆形,极面观为椭圆形,单裂缝。孢子萌发类型为书带蕨型。丝状体2~9细胞长,有明显的顶端细胞,可形... 文章研究了疏羽香鳞毛蕨(Dryopteris fragrans(L.) Schott var. remotiuscula(Kom.)Kom.)配子体发育过程。结果表明,孢子褐色,赤道面观半圆形,极面观为椭圆形,单裂缝。孢子萌发类型为书带蕨型。丝状体2~9细胞长,有明显的顶端细胞,可形成多细胞板状的片状体,片状体顶端分生组织继续分裂形成原叶体,原叶体发育为三叉蕨型。原叶体边缘及背腹面均具毛状体,毛状体内含叶绿体数枚,先端多具帽状分泌物,数量丰富。颈卵器和精子器几乎同时形成,精子器近圆球形,由3个细胞组成,成熟的颈卵器由4列细胞组成,4~5层细胞高。成熟的原叶体为倒卵状心脏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羽香鳞毛蕨 孢子萌发 配子体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鳞毛蕨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浅部真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梁玉婷 宋国强 +3 位作者 林楚怡 刘小赟 潘敬灵 沈志滨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758-1763,共6页
为对香鳞毛蕨的化学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及体外抗浅部真菌活性研究。本实验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以及制备液相色谱方法对香鳞毛蕨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得到8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确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分... 为对香鳞毛蕨的化学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及体外抗浅部真菌活性研究。本实验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以及制备液相色谱方法对香鳞毛蕨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得到8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确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分别鉴定为白绵马素PB(1)、绵马素PP(2)、黄绵马酸BB(3)、田基黄绵马酸A(4)、filicinic acid Ⅵ(5)、mallophenone(6)、绵马素AB(7)、绵马酚B(8),其中化合物1~6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经抗真菌筛选,发现化合物3~8对红色毛癣菌和石膏样小孢子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可为进一步开发其药用价值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鳞毛蕨 化学成分 结构鉴定 抗真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鳞毛蕨有效部位乳膏对犬小孢子菌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庄素琪 张莉莉 +5 位作者 唐春萍 沈志滨 陈艳芬 温玉莹 侯捷 江涛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74-1180,共7页
目的 探究香鳞毛蕨有效部位乳膏对犬小孢子菌(Microsporum canis)的体内外抗菌作用.方法 采用琼脂扩散法测定药物对抑菌圈直径的影响,试管药基法和微量稀释法测定香鳞毛蕨有效部位对12株M.canis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FC)... 目的 探究香鳞毛蕨有效部位乳膏对犬小孢子菌(Microsporum canis)的体内外抗菌作用.方法 采用琼脂扩散法测定药物对抑菌圈直径的影响,试管药基法和微量稀释法测定香鳞毛蕨有效部位对12株M.canis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FC);绘制时间-杀菌曲线,动态评价香鳞毛蕨有效部位对M.canis的杀菌作用.建立M.canis致豚鼠体癣模型,皮肤病变评分、真菌学转阴率、组织病理学三方面综合评价香鳞毛蕨有效部位乳膏对M.canis的体内抗菌作用.结果 香鳞毛蕨有效部位高、中、低剂量对M.canis产生不同大小的抑菌圈.试管药基法和微量稀释法测定香鳞毛蕨有效部位对12株M.canis MIC范围为0.185~1.477 mg/mL和0.157 4~1.26 mg/mL,MFC范围为0.369~2.594 mg/mL和0.472 5~1.89 mg/mL;香鳞毛蕨有效部位高剂量组72 h时呈现明显杀菌作用.与模型组比较,香鳞毛蕨有效部位乳膏第14、21天均可降低豚鼠体癣模型皮损评分(P<0.05,P<0.01),给药21 d香鳞毛蕨有效部位乳膏低、中、高剂量转阴率分别为40%、60%、80%,PAS染色结果表明给药14、21 d,香鳞毛蕨有效部位乳膏可减少感染组织皮肤角质层孢子数.结论 香鳞毛蕨有效部位对M.canis有一定体内外抑菌和杀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鳞毛蕨有效部位 犬小孢子菌 最低抑菌浓度 时间-杀菌曲线 体癣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鳞毛蕨95%乙醇提取物的急性毒性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朱冲冲 彭冰 +3 位作者 曾祖平 韩旭阳 王宏 王天园 《世界中医药》 CAS 2017年第9期2183-2185,共3页
目的:探讨香鳞毛蕨95%乙醇提取物对小鼠的急性毒性。方法:采用健康昆明种小鼠,灌胃给予香鳞毛蕨95%乙醇提取物,给药剂量范围为10.00 g/kg^24.00 g/kg,观察小鼠中毒症状并记录死亡动物情况,采用Bliss法测定半数致死量(LD50,Median Lethal... 目的:探讨香鳞毛蕨95%乙醇提取物对小鼠的急性毒性。方法:采用健康昆明种小鼠,灌胃给予香鳞毛蕨95%乙醇提取物,给药剂量范围为10.00 g/kg^24.00 g/kg,观察小鼠中毒症状并记录死亡动物情况,采用Bliss法测定半数致死量(LD50,Median Lethal Dose);灌胃给予香鳞毛蕨95%乙醇提取物,给药剂量分别为32 g/kg、16 g/kg、8 g/kg,对各组小鼠进行生化检查和病理组织形态学检查。结果:香鳞毛蕨95%乙醇提取物的小鼠LD50为13.53 g/kg;病变部位为心肌凝固性坏死,肾皮质、髓质内可见肾小管变性坏死脱落,肝细胞轻度浊肿,空泡变性,脾脏及肺脏等未见明显病变。结论:香鳞毛蕨95%乙醇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鳞毛蕨 急性毒性 lD5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