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DPSIR模型的辛安泉域岩溶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1
作者 张云飞 高旭波 王倩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2-483,共12页
[目的]“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riving force-pressure-state-impact-response,DPSIR)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可持续发展、水土资源及环境管理科学等多个领域,成为评价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程度的有效工具.然而,很少有指标能... [目的]“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riving force-pressure-state-impact-response,DPSIR)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可持续发展、水土资源及环境管理科学等多个领域,成为评价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程度的有效工具.然而,很少有指标能够反映当地有关部门对水资源的调蓄能力,尤其在一些水资源水质和水量分布差异过大的地区,为此需要对模型的响应层指标进行优化.[方法]在指标选取和权重计算过程中,针对研究区的特点,在响应层中加入了大中型水库供水覆盖范围的指标,用以反映当地有关部门对于水资源的调蓄能力;同时,在对大中型水库供水覆盖范围的评价中,综合考虑水平维度和垂直维度两方面的因素.[结果]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在DPSIR模型中将水平维度和垂直维度两方面的评价结果相结合,使得大中型水库供水覆盖范围的最终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更加贴合,从而使得最终的评价结果能够更加精准地反映研究区岩溶水资源的承载力情况.[结论]大中型水库供水覆盖范围指标的引入以及评价方法很好地反映了水资源的调蓄能力,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当前的水资源评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 调蓄能力 大中型水库 供水覆盖范围 地理信息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PSIR模型的秦岭北麓陕西城市群水安全评估及驱动因子识别 被引量:4
2
作者 徐盼盼 陈硕 +4 位作者 马浩苑 蒋玉成 冯靖 陈洁 钱会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3-153,共11页
水安全评估是水资源开发利用与区域发展的基础。为了加强秦岭北麓陕西城市群可持续建设,助力秦岭“中央水塔”绿色发展,基于DPSIR模型构建秦岭北麓陕西城市群水安全评估体系,结合主客观综合赋权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区域2011~2021年水... 水安全评估是水资源开发利用与区域发展的基础。为了加强秦岭北麓陕西城市群可持续建设,助力秦岭“中央水塔”绿色发展,基于DPSIR模型构建秦岭北麓陕西城市群水安全评估体系,结合主客观综合赋权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区域2011~2021年水安全进行评估分级,并利用灰色关联度法分析其水安全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秦岭北麓陕西城市群2011~2021年水安全状态变化具有一致性,波动中稳步提升。西安市水安全等级相较宝鸡市、渭南市上升趋势显著,于2021年转为无警状态;宝鸡市一直保持低警状态,而渭南市长期处于中警状态。陕西城市群的水安全状态及发展趋势与人均GDP、年降水量、人均用水量等10个驱动因子密切相关,其中经济因子是水安全等级呈现一致性的根本保证,社会和生态因子则是造成水安全差异性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安全 驱动因子 dpsir模型 灰色关联度法 城市群 秦岭 陕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2020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质量改善效果评价 被引量:4
3
作者 张佳文 祁帆 +2 位作者 张定祥 邹立 袁承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9723-9735,共13页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战略实施已超10年,适时开展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质量改善效果评价,对生态功能区政策实施、发展与完善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生态质量改善效果评价理论框架,综合运用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InVEST模...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战略实施已超10年,适时开展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质量改善效果评价,对生态功能区政策实施、发展与完善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生态质量改善效果评价理论框架,综合运用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InVEST模型和障碍度模型等方法,依据中国陆域生态基础分区并以县域为评价单元,评价2010—2020年428个国家首批重点生态功能区县的生态质量改善水平,并利用障碍度模型识别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质量改善障碍因子。研究结果:(1)总体而言,2010—2020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质量提升水平整体较高,生态质量提升为“高”“中”水平等级的区县数量占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区县总数的86.45%,六大生态区生态质量提升水平高低次序为东南生态区>长江及川滇重点生态区>黄河重点生态区>西北生态区>青藏高原生态区>东北生态区。(2)浑善达克区、阴山北麓区和桂黔滇喀斯特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林地占比或草地占比等有较为显著的提升,塔里木河区、三峡库区的夜间灯光指数增大,植被覆盖度和净初级生产力降低明显,生态系统压力增大。(3)产业发展驱动、湿地政策响应、植被覆盖状态、生物栖息功能和人口承载压力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质量改善的主要障碍因子。研究结果可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点生态功能区 生态质量评价 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 InVES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压力驱动模型评价长株潭地区水资源脆弱性 被引量:16
4
作者 周念清 赵露 +1 位作者 沈新平 李正最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061-1066,共6页
以长株潭城市群水资源系统为例,采用压力驱动DPSIR(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反应)模型,在全面识别水循环子系统、社会经济子系统和生态环境子系统脆弱性因子的基础上,结合统计资料和专家评价,详细阐述了脆弱性评价模型的建立过程,采用层... 以长株潭城市群水资源系统为例,采用压力驱动DPSIR(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反应)模型,在全面识别水循环子系统、社会经济子系统和生态环境子系统脆弱性因子的基础上,结合统计资料和专家评价,详细阐述了脆弱性评价模型的建立过程,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相结合的组合权重法得到水资源系统各个脆弱性因子的权重,并由此对水资源系统的脆弱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长株潭城市群整体水资源系统脆弱性较大,存在较多的不安全因素,因此该地区水资源系统的脆弱性评价对于长株潭城市群的水资源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脆弱性 压力驱动模型 定量评价 组合权 重法 长株潭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承载力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单姝瑶 徐浩杰 +4 位作者 杨磊 齐效镰 陈甜 陈生云 高雅月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191-2198,共8页
基于2000—2019年祁连山国家公园境内的卫星遥感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综合运用DPSIR、TOPSIS和障碍度模型,构建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分析生态承载力年际变化特征,量化生态承载力状况,揭示影响生态承载力的主要障碍因素。结果表明:研... 基于2000—2019年祁连山国家公园境内的卫星遥感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综合运用DPSIR、TOPSIS和障碍度模型,构建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分析生态承载力年际变化特征,量化生态承载力状况,揭示影响生态承载力的主要障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生态承载力状况较差,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突出。2000—2014年生态承载力降低,2014—2019年生态承载力增加。驱动力和压力子系统变化是导致2014年之前生态承载力降低的主要因素,2014年以后生态承载力增加是驱动力、压力和响应子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响应子系统是影响现阶段生态承载力的主要障碍因素,其次是驱动力和压力子系统。随时间推移,响应子系统对生态承载力的影响减弱,驱动力子系统对生态承载力的影响增强。未来应将国家公园纳入区域发展,耦合协调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psir模型 贴近度 障碍度 趋势分析 驱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生态脆弱性与经济综合水平耦合协调度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8
6
作者 王毅 武江民 +1 位作者 苗含笑 高燕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08-816,共9页
为探究我国西北地区生态脆弱程度与经济综合水平之间的关系,以甘肃省为例,通过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构建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从社会、经济2个方面构建经济综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探讨甘肃省生态脆弱性与经济综... 为探究我国西北地区生态脆弱程度与经济综合水平之间的关系,以甘肃省为例,通过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构建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从社会、经济2个方面构建经济综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探讨甘肃省生态脆弱性与经济综合水平的耦合协调度差异类型空间分布,并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甘肃省生态脆弱性中度脆弱及以上的县区面积占比为78.8%,生态系统整体较为脆弱;甘肃省经济综合水平处于中等及以下的县区面积占比为41.1%,整体经济综合水平较低。2)甘肃省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程度较差,仅有9.2%的县区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面积占比为4.4%,而经济与生态环境失调发展的县区比例为48.3%,面积占比高达73.9%。甘肃省生态脆弱性与经济综合水平耦合协调度差异类型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失调环境滞后型集聚性最强,集中于气候干燥、水土流失严重的甘肃省北部。3)人口增长压力、自然环境限制以及居民生活水平落后是甘肃省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阻碍。基于此,甘肃省未来应坚持可持续协调发展理念,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经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性 dpsir模型 地理探测器 经济综合水平 耦合协调度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