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6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ff-design Characteristics of IGCC System Based on Two-stage Coal-slurry Gasification Technology 被引量:2
1
作者 LIU gaoxin WU Shaohua +1 位作者 LI Zhenzhong WANG Yang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I0001-I0020,共20页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ntegrated gasification combinedcycle,IGCC)机组在一定情况下处于非设计工况运行。为了研究IGCC系统变工况特性,采用ThermoFlex软件建立基于两段式水煤浆气化技术的200 MW级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系统模型,主要考...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ntegrated gasification combinedcycle,IGCC)机组在一定情况下处于非设计工况运行。为了研究IGCC系统变工况特性,采用ThermoFlex软件建立基于两段式水煤浆气化技术的200 MW级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系统模型,主要考查燃气轮机负荷、整体空分系数Xas、大气温度、大气压力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降低燃气轮机负荷或者提高大气温度系统效率均呈先升高而后降低的趋势。整体空分系数Xas增加,机组发电效率降低。大气压力对系统效率影响较小。上述条件下采用两段水煤浆气化技术,系统性能可以得到有效改善。研究结果可为采用两段式水煤浆气化技术的IGCC系统的设计、运行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CC系统 加压气化技术 设计特征 基础 水煤浆 两段式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 关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合减震技术在某医院综合楼抗震加固中的应用
2
作者 侯宏涛 王琴 张鑫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5-131,147,共8页
介绍了屈曲约束支撑和黏滞阻尼器的特点,阐述了两种不同类型消能器的组合应用方法。文中以某医院综合楼抗震加固工程为例,提出了消能器在抗震加固工程中的布置原则,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分析并对比了结构加固前、后的抗震... 介绍了屈曲约束支撑和黏滞阻尼器的特点,阐述了两种不同类型消能器的组合应用方法。文中以某医院综合楼抗震加固工程为例,提出了消能器在抗震加固工程中的布置原则,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分析并对比了结构加固前、后的抗震性能变化,给出了黏滞阻尼器和屈曲约束支撑在三水准地震作用下的耗能情况。分析结果显示:对结构采用组合减震技术加固后,抗震性能提升明显。黏滞阻尼器在地震作用下只增加结构的阻尼,不提供刚度,对减小地震作用力明显,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提供的附加阻尼比小于多遇地震作用下。屈曲约束支撑在多遇地震作用下,只提供刚度,不提供阻尼,在设防地震、罕遇地震作用下会屈服耗能,为结构提供刚度和阻尼,对于控制结构变形作用明显。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消能器经合理的设计组合,可以有效控制结构变形,减小地震作用力,获得较好的减震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曲约束支撑 黏滞阻尼器 组合减震技术 抗震加固 医疗建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银与溴代阻燃剂对绿藻的联合毒性效应
3
作者 沈洪艳 刘爱真 +4 位作者 刘锌 边永欢 王聪 任红威 杨雷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12-818,共7页
新型抗菌剂纳米银(Silver Nanoparticle, AgNP)与溴代阻燃剂(Brominated Flame Retardants, BFRs)被大量生产和应用,并通过多种途径进入水环境中,因此,需要探究AgNP与溴代阻燃剂对水生生物的联合毒性效应。研究以斜生栅藻为受试生物,测... 新型抗菌剂纳米银(Silver Nanoparticle, AgNP)与溴代阻燃剂(Brominated Flame Retardants, BFRs)被大量生产和应用,并通过多种途径进入水环境中,因此,需要探究AgNP与溴代阻燃剂对水生生物的联合毒性效应。研究以斜生栅藻为受试生物,测定AgNP和3种BFRs单一及二元混合体系对斜生栅藻生长、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水平、光合色素水平的影响,并应用独立作用(Independent Action, IA)模型分析其联合毒性类型。结果显示,3种BFRs比AgNP对斜生栅藻的毒性更大,两类受试物的单一及二元混合体系均对斜生栅藻产生了“低促高抑”的Hormesis效应。Hormesis效应的产生与受试物诱导的藻细胞内ROS水平变化密切相关,即ROS水平的适度升高会促进斜生栅藻生长,ROS水平显著升高则会抑制斜生栅藻生长。BFRs和AgNP构成的二元混合体系在低浓度下的联合毒性作用模式表现为协同作用。随着混合体系浓度升高,AgNP和四溴双酚A联合毒性作用模式转变为拮抗作用,表明两者共存时其毒性效应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抵消作用。BFRs和AgNP均能引发藻类的Hormesis效应,且在真实水环境的暴露浓度范围内均能导致藻类水华的形成。研究可为AgNP和BFRs在环境中可能产生的联合暴露风险评估提供数据基础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纳米银 溴代阻燃剂 斜生栅藻 HORMESIS 联合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区域发展、耕读结合、多元协同”的基层农技特岗人员定向培养模式探究与实践
4
作者 徐曼 顾振华 +1 位作者 陈雅俊 刘皓然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17期44-48,共5页
建优育强基层农技人才队伍,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既是中央部署的工作要求,也是基层实践的迫切需要。常德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湖南省农技特岗生定向培养单位,截至2025年,连续5年承担现代农业技术、畜牧兽医2个专... 建优育强基层农技人才队伍,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既是中央部署的工作要求,也是基层实践的迫切需要。常德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湖南省农技特岗生定向培养单位,截至2025年,连续5年承担现代农业技术、畜牧兽医2个专业的特岗生培养工作。该研究针对湖南省洞庭湖片区开展专项调查,分析基层农技部门对人才质量的需求情况,锚定基层农技特岗人员定向培养的关键因素,构建“区域发展、耕读结合、多元协同”的基层农技特岗生定向培养模式,以期为基层农技特岗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技特岗人员 定向培养 耕读结合 多元协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应用
5
作者 王二飞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25年第6期142-145,共4页
随着工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工电子技术不断更新,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具备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然而,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加之实践机会相对有限,常常难以将理论与实践有效... 随着工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工电子技术不断更新,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具备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然而,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加之实践机会相对有限,常常难以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基于此,该文探索并应用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线上理论教学与线下实践操作相结合,优化教学效果,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通过实验课程和项目驱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工电子技术 混合式教学 线上线下结合 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热物理技术及天然抗菌剂在冷鲜畜禽肉制品保鲜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高敬瑶 吕辛梦 +8 位作者 周志 熊光权 汪兰 吴文锦 石柳 刘斌 黄云 钟雪芬 钱磊明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05-414,共10页
2023年我国畜禽肉产量达2456万吨,具有很大的消费市场,但其易腐败,保质期短,严重影响其经济价值。目前,非热物理技术及天然抗菌剂是冷鲜畜禽肉制品保鲜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非热物理技术(气调包装、辐照、高压电场和冰温)和天然抗菌剂... 2023年我国畜禽肉产量达2456万吨,具有很大的消费市场,但其易腐败,保质期短,严重影响其经济价值。目前,非热物理技术及天然抗菌剂是冷鲜畜禽肉制品保鲜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非热物理技术(气调包装、辐照、高压电场和冰温)和天然抗菌剂(植物源、动物源和微生物源)的抑菌机理,及在冷鲜畜禽肉制品中的应用情况,重点阐述了综合保鲜技术对冷鲜畜禽肉制品的保鲜应用效果,并对智能保鲜在冷鲜畜禽肉制品的应用做出展望,以期为非热物理技术及天然抗菌剂在冷鲜畜禽肉制品中的保鲜提供可行性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鲜畜禽肉制品 非热物理技术 天然抗菌剂 联合技术 保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NSS/5G组合定位数据处理 被引量:1
7
作者 涂锐 李芳馨 +2 位作者 张睿 张鹏飞 卢晓春 《导航定位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共11页
针对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能实现全天候的高精度实时定位,但在遮挡环境下,定位性能会受到严重影响的问题,研究分析GNSS/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组合定位数据处理关键技术:指出随着室内外连续无缝定位需求的增加,混合定位技术成为当前... 针对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能实现全天候的高精度实时定位,但在遮挡环境下,定位性能会受到严重影响的问题,研究分析GNSS/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组合定位数据处理关键技术:指出随着室内外连续无缝定位需求的增加,混合定位技术成为当前的研究重点和热点,且GNSS/5G组合高精度定位是一种新的技术,在诸多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需求;对GNSS/5G组合定位相关的研究和发展现状进行总结,并给出GNSS/5G组合定位原理;然后对其数据处理涉及的观测模型进行归纳阐述,并对一些关键技术进行探讨;最后分析该领域未来发展的重点和挑战,旨在为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 组合定位 数据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盐有机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4
8
作者 王小宁 杨帆 +3 位作者 孙凯鹏 张明芳 杨传玺 赵伟华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16,共10页
高盐有机废水由于同时具有难降解有毒有机污染物和可溶性无机盐离子,生化法和物化法处理效果受Cl-和SO42-影响严重,直接排放会导致大量的资源浪费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为了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协同,探索绿色高效和节能环保的... 高盐有机废水由于同时具有难降解有毒有机污染物和可溶性无机盐离子,生化法和物化法处理效果受Cl-和SO42-影响严重,直接排放会导致大量的资源浪费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为了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协同,探索绿色高效和节能环保的高盐有机废水处理技术迫在眉睫。本文首先介绍了高盐有机废水的来源、危害和研究现状,系统分析了高盐有机废水处理的技术,高盐有机废水单一处理技术包括物化法和生化法,物化法包括蒸发法、焚烧法、离子交换法、吸附法、膜分离法、高级氧化法和电化学法,生化法包括好氧污泥法、厌氧污泥法和耐盐菌/嗜盐菌驯化,高盐有机废水组合处理技术包括吸附-氧化组合工艺、电渗析-生化组合工艺、MVR-铁碳芬顿-厌氧生化组合工艺、吸附-生化组合工艺、萃取-焚烧组合工艺。通过对比不同高盐有机废水处理技术,提出制备或改良新型环境功能材料、提取和训化耐盐菌/嗜盐菌、加快物化-物化/物化-生化耦合技术发展是高盐有机废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盐有机废水 废水处理技术 物化法 生化法 组合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口老龄化、数字经济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绩效 被引量:2
9
作者 施旭东 杨仁发 《华东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3-83,共11页
文章基于2011—2022年中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微观企业数据和城市数据,考察人口老龄化与数字经济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绩效的影响效应及其背后的机制。研究发现:人口老龄化抑制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绩效的提升,数字经济则发挥了相反的作用即... 文章基于2011—2022年中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微观企业数据和城市数据,考察人口老龄化与数字经济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绩效的影响效应及其背后的机制。研究发现:人口老龄化抑制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绩效的提升,数字经济则发挥了相反的作用即促进效应,二者的叠加效应最终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绩效起正向作用。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这种叠加效应具有显著的区域异质性、城市化水平异质性及城市活力异质性。机制检验发现,人口老龄化与数字经济的叠加效应主要通过提高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劳动者技能和数字技术水平来提升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绩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数字经济 叠加效应 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绩效 劳动者技能 数字技术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船用天然气发动机与废气-燃料重整器联合运行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曾志龙 魏文文 +4 位作者 黄超伟 蔡晓霞 宋汪浩 黄永仲 李格升 《船海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87,93,共8页
为有效控制船用天然气发动机排放,针对船机国二阶段排放标准,开发了废气-燃料重整再循环(REGR)系统,实现了REGR系统与船用天然气发动机联合运行。基于此,分析重整反应物M/O=2时(重整器高效运行边界),发动机不同负荷下的过量空气系数(λ... 为有效控制船用天然气发动机排放,针对船机国二阶段排放标准,开发了废气-燃料重整再循环(REGR)系统,实现了REGR系统与船用天然气发动机联合运行。基于此,分析重整反应物M/O=2时(重整器高效运行边界),发动机不同负荷下的过量空气系数(λ)与重整系统EGR率(X_(EGR))的协同作用对HC+NO_(x)、CH_(4)、CO三类污染排放的影响规律,探究满足船机国二阶段排放标准的发动机与REGR系统协同运行方案。结果表明,在发动机25%负荷时,λ=1.35,X_(EGR)=6.2%;50%负荷时,λ=1.4,X_(EGR)=9.1%;75%负荷时,λ=1.46,X_(EGR)=7.2%;100%负荷时,λ=1.535,X_(EGR)=3.6%,可实现HC+NO_(x)加权比排放为6.17 g/(kW·h),CH_(4)加权比排放为1.2 g/(kW·h),满足船机国二阶段法规要求。此外,采用REGR系统的船用天然气发动机燃气消耗量与原始发动机基本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用LNG发动机 REGR技术 联合运行 排放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透气性坚硬煤层联合卸压增透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玉军 李振华 李嘉诚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57-65,共9页
基于焦作某矿煤层呈现高瓦斯含量、低渗透性、硬度高及复合煤层等特点,且矿区不具备开采保护层条件的情况,为提高冲孔效果及瓦斯抽采效果,提出“松动爆破-机械造穴-水力冲孔”联合增透技术;运用ANSYS/LS-DYNA有限元分析软件对不同的钻... 基于焦作某矿煤层呈现高瓦斯含量、低渗透性、硬度高及复合煤层等特点,且矿区不具备开采保护层条件的情况,为提高冲孔效果及瓦斯抽采效果,提出“松动爆破-机械造穴-水力冲孔”联合增透技术;运用ANSYS/LS-DYNA有限元分析软件对不同的钻孔间距下的裂隙扩展状态进行模拟;对装药密度、装药结构与装药量等爆破参数进行了现场考察;利用PFC2D数值模拟软件对不同造穴钻孔直径下的裂隙发育范围进行模拟;对刀具开闭程度与水压的关系进行了调试。结果表明:在辅助孔的导向作用下,在2孔之间生成贯通裂隙面,且模拟出爆破孔与辅助孔最佳间距为4 m;最佳的装药结构为使用联合增透技术后“改造药仓3卷并排装药”,合理的装药密度为1.02 kg/m;通过PFC2D进行模拟确定合理的扩孔直径为500 mm;现场进行水压与刀臂张开度测试,显示当水压达到6 MPa时,造穴刀臂能完全打开;现场工业性试验实施后,与矿井常规的水力冲孔措施相对比,冲孔速度提高1.21倍;冲孔效率提高1.23倍,钻孔冲煤量提高1.09倍;抽采浓度初始值、60 d值、120 d值分别增加20%、14%、16%。数值模拟与现场工业性试验结果均证明:提出的联合增透技术在低透气性硬煤中能够提高冲孔效果及抽采浓度,为其他低透气性坚硬煤层的瓦斯治理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透气性 坚硬煤层 数值模拟 联合增透技术 冲孔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艳春 隋明园 《特种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1,共10页
注水油藏开发中后期非均质性加剧,高温、高盐环境也对化学驱的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化学驱的应用面临新挑战。为此,该文对聚合物驱、表面活性剂驱、碱驱、多元复合驱技术的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全面总结,并分析有机碱三元复合驱、... 注水油藏开发中后期非均质性加剧,高温、高盐环境也对化学驱的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化学驱的应用面临新挑战。为此,该文对聚合物驱、表面活性剂驱、碱驱、多元复合驱技术的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全面总结,并分析有机碱三元复合驱、无碱二元复合驱、非连续化学驱、纳米复合驱等驱替技术的发展现状。明确了驱油体系性能在稳定性、适应性、评价方法、储层损害等方面存在的技术瓶颈及挑战,对低伤害化学驱油体系、复合驱智能化发展等技术进行展望。该研究对化学驱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复合驱 提高采收率 储层保护 适应性评价 技术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优化FP⁃Growth算法的滑坡频繁因素组合挖掘
13
作者 李佳颖 郝彬超 +4 位作者 王卫东 王智超 曹禄来 韩征 朱崇政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2-541,共10页
滑坡影响因素复杂多样,挖掘滑坡的频繁因素组合能宏观快速地初步判识滑坡易发区域。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内586处滑坡灾害为样本数据,从地质条件、水文条件、地形条件、气象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五个方面收集12个滑坡影响因素,基于卡方... 滑坡影响因素复杂多样,挖掘滑坡的频繁因素组合能宏观快速地初步判识滑坡易发区域。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内586处滑坡灾害为样本数据,从地质条件、水文条件、地形条件、气象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五个方面收集12个滑坡影响因素,基于卡方检验剔除与滑坡灾害弱相关的影响因素,耦合分析滑坡区域与影响因素区划,针对大数据挖掘算法仅能以历史滑坡次数等离散型变量为挖掘依据的局限性,引入特征参数优化频繁模式树(FPGrowth)算法,使其能以历史滑坡面积和历史滑坡密度等连续型变量为挖掘依据,挖掘滑坡频繁二级因素组合,利用卡方检验与频率比检验挖掘结果准确性。结果表明:基于历史滑坡密度的优化关联规则算法能更好地挖掘滑坡频繁二级因素组合,其中,“高程<1769 m、地表起伏度62~140 m”的区域滑坡最频繁,需要对滑坡灾害重点关注与防治。针对原始关联规则算法仅能以滑坡次数为挖掘依据的局限,优化算法以考虑滑坡范围的影响,深入研究多种影响因素对滑坡的综合作用,为滑坡灾害的快速判识与防灾减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挖掘技术 优化关联规则算法 FP-GROWTH算法 滑坡影响因素 频繁组合挖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功率中红外量子级联激光器设计研究
14
作者 常俊利 索华东 +1 位作者 段凯 朱国利 《激光与红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55-860,共6页
为了解决国产中红外波段半导体单靶条输出激光功率低,暂时无法在工业上大规模应用的问题。提出将四个半导体靶条激光模块进行空间合束,从而提高中红外波段量子级联激光器总的输出功率。通过设计镜片与微调光路等光束整形技术,很好的解... 为了解决国产中红外波段半导体单靶条输出激光功率低,暂时无法在工业上大规模应用的问题。提出将四个半导体靶条激光模块进行空间合束,从而提高中红外波段量子级联激光器总的输出功率。通过设计镜片与微调光路等光束整形技术,很好的解决了四路激光在空间合束过程中遇到的光束质量变差,光束整形、合束后如何改善光束质量问题;驱动控制与控温模块中,电流驱动控制电路和控温电路精确的对输入激光器的电压,电流,温度进行稳定控制,使量子级联激光器在室温下能够实现稳定的高功率输出。设计出高的室温输出功率、较小发散角、窄线宽和宽带可调谐的量子级联激光器具有重要的社会和军事意义,也有广泛的实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红外波段量子级联激光器 空间合束 光束整形技术 驱动控制与控温模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铁拜耳法赤泥脱铝提铁研究
15
作者 刘洵瑞 李梦飞 +1 位作者 黄玉娇 张汉泉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49-256,共8页
赤泥是铝土矿提取Al2O3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废料,其中,高铁赤泥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其铁含量高于普通赤泥,因此,对高铁赤泥进行脱铝提铁不仅具有重要的资源回收意义,还能够减轻环境污染。较常见的高铁赤泥脱铝提铁的方法有生物法、物理法、... 赤泥是铝土矿提取Al2O3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废料,其中,高铁赤泥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其铁含量高于普通赤泥,因此,对高铁赤泥进行脱铝提铁不仅具有重要的资源回收意义,还能够减轻环境污染。较常见的高铁赤泥脱铝提铁的方法有生物法、物理法、化学法及物理化学联合法。生物提取法通过利用特定细菌及其代谢产物与矿物相互作用,选择性地分离矿物,具有较大的生态友好潜力,但在大规模应用中仍面临技术和经济可行性等挑战。物理分离法操作简单,成本较低,但通过该方法得到的铁精矿品位较低,产品附加价值低。化学分离法可以得到更高品位的铁精矿和更高品质的铝精矿,但其普遍存在工艺流程复杂、能耗高且伴随着环境污染等问题。为进一步优化高铁赤泥脱铝提铁的方法,物理化学联合法成为高铁赤泥脱铝提铁的新兴研究领域,该方法通过还原焙烧-磁选和浸出-磁选等工艺提高赤泥脱铝提铁效果,但依然面临工艺复杂和能耗较高的问题。因此,提出高铁拜耳法赤泥磁化焙烧-碱浸-磁选工艺,实现铝提取与铁同步富集技术,通过对高铁赤泥进行活化来提高脱铝提铁效率的同时,达到减少能耗,简化工艺流程的效果,为赤泥资源化利用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赤泥 物理化学联合法 磁化焙烧 活化 资源化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渗气藏储层间歇性泵抽和气垫联合作业取样技术
16
作者 张国栋 何玉春 +3 位作者 王雷 任柏南 王猛 张宏伟 《石油钻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9-174,共6页
海上探井获取储层流体通常采用电缆泵抽取样技术,特低渗气藏储层孔隙结构复杂、渗透性差,测压流度多在1.0mD/(mPa·s)以下,采用电缆常规泵抽取样技术获取有效地层流体时效低、难度大,难以满足作业需求。为解决该问题,优选了取样探... 海上探井获取储层流体通常采用电缆泵抽取样技术,特低渗气藏储层孔隙结构复杂、渗透性差,测压流度多在1.0mD/(mPa·s)以下,采用电缆常规泵抽取样技术获取有效地层流体时效低、难度大,难以满足作业需求。为解决该问题,优选了取样探针模块,研究了大样筒结构改造、模块组合优化和特低渗储层泵抽压力恢复模拟分析等技术,形成了“间歇性泵抽和气垫联合作业”地层泵抽取样技术。现场应用表明,该技术可有效提升特低渗气藏储层取样成功率,同时缩短了单点取样时间,提高了作业时效。间歇性泵抽和气垫联合作业取样技术为海上特低渗气藏储量评价和经济有效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气藏 间歇性泵抽 气垫 联合作业取样技术 电缆泵抽取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浸式三维交互技术在收获机驾驶室人机工程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于志威 庞靖 +2 位作者 黄胜操 郭志强 杨子涵 《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 2025年第1期17-25,共9页
传统的收获机驾驶室工业设计存在评审周期长,人机工程设计依靠经验,优化迭代久等诸多不足。本文研究沉浸式三维交互技术在收获机驾驶室人机工程设计中的应用,通过分析人机工程学基本原理和交互技术沉浸式、实时性等特点的来源,探索其在... 传统的收获机驾驶室工业设计存在评审周期长,人机工程设计依靠经验,优化迭代久等诸多不足。本文研究沉浸式三维交互技术在收获机驾驶室人机工程设计中的应用,通过分析人机工程学基本原理和交互技术沉浸式、实时性等特点的来源,探索其在驾驶室布局优化、人机交互体验提升及驾驶室造型可视化等方面的具体应用流程。结合案例分析,采用RULA人机工程评价体系,对比传统驾驶室与采用新技术设计的驾驶室在操作便利性和驾驶体验上的差异。研究表明,沉浸式三维交互技术提升了30%设计效率、操作便利性、人机交互体验和驾驶室造型可视化程度,有效缩短了从数字化设计-试验验证-优化设计-试验再验证-产品定型的传统验证过程,实现了人机工程优化在设计阶段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浸式三维交互技术 收获机 驾驶室 人机工程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寺河东五盘区煤与煤层气共采技术与应用
18
作者 李国富 季长江 +4 位作者 李军军 张江华 唐杰 赵晋斌 邵显华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1-303,共13页
高瓦斯矿井煤层含气量大,单纯的井下瓦斯抽采受时间及空间制约,导致井下抽采效果受限。同时,由于井下通常仅依靠钻孔进行负压抽采,煤层增透手段和改造方式缺乏,导致抽采不充分,煤层含气量总体降幅小,无法快速实现工作面消突、达到保障... 高瓦斯矿井煤层含气量大,单纯的井下瓦斯抽采受时间及空间制约,导致井下抽采效果受限。同时,由于井下通常仅依靠钻孔进行负压抽采,煤层增透手段和改造方式缺乏,导致抽采不充分,煤层含气量总体降幅小,无法快速实现工作面消突、达到保障矿井安全生产的要求。运用油气开发技术在地面进行煤层气抽采,煤层增透措施不受空间限制,可采用多种手段进行煤层改造,提升储层渗透性。同时,根据采掘规划,在地面超前布置煤层气抽采工程,对煤层进行长时间超前预抽,可减少井下瓦斯抽采工程量,缩短井下瓦斯抽采和达标时间,保障矿井安全生产。为大幅降低高瓦斯煤层含气量,提升煤炭开采效率与安全生产水平,针对寺河矿东五盘区煤层气地质特征,结合盘区采掘衔接规划,开展相适应的煤层气地面与井下抽采技术与工艺研究,探索高瓦斯矿井的煤与煤层气高效协调开发。采用理论分析与现场测试相结合的方式,对东五盘区开展多种煤层气地面与井下抽采尝试,综合降低煤层含气量。并通过地面抽采效果检验井,评价东五盘区煤层气抽采实际效果。经过近20 a的井上下连续抽采,东五盘区规划区3号煤层剩余含气量降到8 m^(3)/t以下,平均降幅在50%以上;准备区抽采达标时间缩短了15%以上,保障了矿井高产高效;生产区井下精准抽采甲烷浓度提高5%以上,工作面抽采率提高5%以上,确保井下高效抽采。东五盘区地面大规模超前预抽已基本实现高瓦斯煤层的低瓦斯采掘。煤与煤层气共采既通过地面超前预抽大幅度降低了煤层含气量、增加了煤层气产量,又通过井下精准抽采填补了地面抽采盲区,实现了煤层气抽采的全覆盖,节约了井下瓦斯抽采成本。寺河矿东五盘区煤与煤层气共采的成功实施,不仅有效保障了高瓦斯煤层的低瓦斯开采,也大幅度降低了甲烷排空污染大气环境,同时还促进了沁南煤层气产业基地的建设,为其他高瓦斯矿井的煤与煤层气共采提供了参考与借鉴,对煤与煤层气共采技术的推广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与煤层气共采 寺河矿 东五盘区 抽采效果评价 井上下联合抽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挤压碎裂软岩隧道主被动联合大变形控制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高红杰 邢培刚 +5 位作者 马伟斌 赵建军 邹文浩 张金龙 黄新宇 徐浩田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290-307,共18页
针对西部地区某高原隧道遇到的国内外罕见的强挤压碎裂围岩大变形难题,通过分析隧道的变形特征和多轮方案调整后的变形控制效果,梳理解决隧道大变形问题的关键在于兼顾“防溜塌”与“控变形”的施工方案;重点研究分析隧道进口段区域构... 针对西部地区某高原隧道遇到的国内外罕见的强挤压碎裂围岩大变形难题,通过分析隧道的变形特征和多轮方案调整后的变形控制效果,梳理解决隧道大变形问题的关键在于兼顾“防溜塌”与“控变形”的施工方案;重点研究分析隧道进口段区域构造特点、岩体特性、地应力情况以及松动圈扩展规律,并结合力学开挖模型阐明强挤压碎裂软岩隧道大变形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分部开挖防溜塌、抗锚注支护控变形”为核心的主被动联合支护理念,并形成“分部开挖、密排超前、强化钢拱架支护、施作内置式锚杆、扩大径向注浆”的强挤压碎裂软岩隧道大变形控制技术。对比优化前后的现场监测数据,发现应用大变形控制技术后,围岩变形减少超过40%,前期变形速率降低13.6~20.0 mm/d,钢拱架应力减小57%,有效解决了强挤压碎裂围岩引起的大变形灾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岩大变形 强挤压碎裂围岩 软岩隧道 变形机制 主被动联合支护 变形控制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技术联用解析草本白酒中的生理活性物质
20
作者 熊亚青 孙细珍 +9 位作者 倪兴婷 吴鑫 严玲 刘洋 黄智安 朱教胜 孟金霞 石伟芳 李强 杨强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12-220,共9页
以草本白酒为研究对象,联合采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高通量飞行时间质谱(GC×GC-TOF-MS)、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HPLC-TOF-M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高效液相色谱(HPLC)、离子色谱(IC)、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 以草本白酒为研究对象,联合采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高通量飞行时间质谱(GC×GC-TOF-MS)、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HPLC-TOF-M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高效液相色谱(HPLC)、离子色谱(IC)、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氨基酸分析仪(AAA)等多种技术对草本白酒中生理活性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草本白酒中分别鉴定出1179种挥发性物质、427种非挥发性物质和10种矿物质元素,首次在草本白酒中检出对薄荷-1,3,8-三烯、胡萝卜烯、(+)-长叶环烯等萜烯类化合物。通过文献检索,最终确认出10类共109种生理活性物质,其中16种黄酮类,1种多糖,1种生物碱,11种氨基酸类,10种矿物质元素,8种有机酸及其酯类,8种多元醇类,14种吡嗪类,35种萜烯类及其衍生物,5种酚类。草本白酒中生理活性物质的总含量为3.7~7.0 g/L,其中有机酸酯类(3.4~6.8 g/L)含量最高,其次是氨基酸(95.6~129.8 mg/L)、黄酮类(104.2~138.7 mg/L)、多元醇(11.6~26.0 mg/L),这些生理活性物质具有减小肝损伤、辅助降血脂、免疫调节的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技术联用 草本白酒 生理活性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