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6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西南部历史地震的深部孕震环境
1
作者 王霞 宋美卿 +3 位作者 吕坚 张娜 梁向军 郭文峰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23-828,857,共7页
利用山西及邻区2009-01—2023-06的天然地震到时数据,采用双差成像方法获得该地区重定位目录、较高分辨率的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和波速比结构,讨论该区域6级以上历史地震的孕震环境。穿过山西南部地区6级以上历史地震的速度和波速比与深度... 利用山西及邻区2009-01—2023-06的天然地震到时数据,采用双差成像方法获得该地区重定位目录、较高分辨率的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和波速比结构,讨论该区域6级以上历史地震的孕震环境。穿过山西南部地区6级以上历史地震的速度和波速比与深度的二维剖面结果显示,1303年洪洞8级地震处在高低速异常梯度带上,地震下方存在低速异常,表明韧性的中下地壳蠕变会导致脆性上地壳的应力应变局部集中而引发地震;该地震处于波速比低值区域,且临汾盆地下方为低波速比,其两侧山区波速比略高,这与盆地下方地壳经历伸展减薄的作用过程有关。速度和波速比结构均显示,罗云山山前断裂下方呈现出浅陡深缓的产状特征,断裂切割可延伸至约30 km深度,这与已有的地震反射剖面结果较为相似,可能是该处多次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原因。山西南部多数历史地震发生在高低波速比梯度带附近,可能与这些区域位于盆山边界有关,因其地壳物质组成变化较为剧烈而易于积累应力应变,从而产生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层析成像 历史地震 山西南部 P波速度 波速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烈度地震区高铁多跨简支梁桥纵向倒塌模式研究
2
作者 刘尊稳 梁刚毅 +2 位作者 陈兴冲 邓永杰 李欣婧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79-586,共8页
为明确高铁多跨简支梁桥倒塌模式,以中国西北地区10跨高铁简支梁桥为实际工程背景,结合桥上双块式无砟轨道结构特点,建立轨-桥一体化计算模型。采用显式积分法与能量法研究该类无砟轨道桥梁在高烈度地震区的纵向倒塌模式。结果表明:高... 为明确高铁多跨简支梁桥倒塌模式,以中国西北地区10跨高铁简支梁桥为实际工程背景,结合桥上双块式无砟轨道结构特点,建立轨-桥一体化计算模型。采用显式积分法与能量法研究该类无砟轨道桥梁在高烈度地震区的纵向倒塌模式。结果表明:高铁多跨简支梁桥破坏的关键部位主要集中在桥梁伸缩缝处的轨道区域、支座及支座接触面的混凝土区域、桥墩墩底区域;确定了10跨高铁简支梁桥倒塌判别的能量比值为89.33%;通过将桥梁伸缩缝处的轨道板与凹槽截面耦合连接,将结构体系进行优化,提高了轨道与桥梁连结的整体性,避免桥梁伸缩缝处轨道在地震初期成为桥梁破坏的关键部位,结构体系抗倒塌时间延长了约45%,减小了落梁概率,提高了桥梁的整体抗倒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块式无砟轨道简支梁桥 纵向倒塌模式 高烈度地震区 显式积分法 能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云南芒市M_(L)4.0震群序列研究
3
作者 杨云存 姜金钟 +3 位作者 刘克骧 王华柳 孙自刚 杨铭昌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1,共12页
基于云南地震台网和腾冲火山台网的宽频带地震波形资料和震相报告文件以及川滇地区高分辨率公共速度模型2.0版,采用结合波形互相关技术的双差相对定位法对2023年云南芒市M_(L)4.0震群序列中442次地震进行重定位,利用CAP方法反演了地震... 基于云南地震台网和腾冲火山台网的宽频带地震波形资料和震相报告文件以及川滇地区高分辨率公共速度模型2.0版,采用结合波形互相关技术的双差相对定位法对2023年云南芒市M_(L)4.0震群序列中442次地震进行重定位,利用CAP方法反演了地震序列中M_(L)≥3.5地震震源机制解,研究了芒市M_(L)4.0震群序列的发震机理,探讨该震群是前震序列还是普通震群。双差定位法获得了363次地震的精定位结果,震中走向呈NE向,地震序列呈三角形形态分布。CAP波形反演M_(L)4.0地震最佳双力偶机制解为节面I走向45°,倾角70°,滑动角-61°;节面II走向167°,倾角35°,滑动角-143°,矩震级为M_(W)3.91,最佳矩心深度为7 km。综合精定位后地震序列的时空分布特征、震源机制解信息、S-P走时差、区域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性探讨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及孕震环境,结果表明:此次震群不是前震序列,而是一次普通的3~4级震群活动。地震序列在不同阶段的时空演化过程可能是由至少2条存在一定夹角的断层结构在高应力和区域的温泉地热活动引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芒市震群 双差定位 CAP反演 地震活动性 流体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阿鲁科尔沁旗M_(S)4.7地震发震构造研究
4
作者 裴东洋 张帆 +4 位作者 李娟 王禄军 王磊 崔丰智 白少奇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70-476,共7页
基于2021-10-15阿鲁科尔沁旗M_(S)4.7地震震后3个月的连续波形资料,利用机器学习方法进行震相到时拾取和震相关联。初步构建的机器学习地震目录中包含386个地震事件,是同时段内蒙古台网人工目录地震事件数量的17倍。然后利用事件波形中... 基于2021-10-15阿鲁科尔沁旗M_(S)4.7地震震后3个月的连续波形资料,利用机器学习方法进行震相到时拾取和震相关联。初步构建的机器学习地震目录中包含386个地震事件,是同时段内蒙古台网人工目录地震事件数量的17倍。然后利用事件波形中P/S波震相到时信息,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上述余震事件进行精定位,研究该次地震发震构造。结果表明,阿鲁科尔沁旗M_(S)4.7地震的余震事件有近NW向和近NEE向2个主要的展布方向,分布在主震周围1~5 km范围内。根据重定位结果并结合地貌上的线性构造推测,此处存在未探明的隐伏断层,本次4.7级地震及其余震的分布主要受近NW向隐伏断层和近NEE向构造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鲁科尔沁旗M_(S)4.7地震 机器学习 双差定位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向家坝水库及邻区地震活动分析
5
作者 李欣蔚 杜泽东 +3 位作者 阮祥 邵玉平 佘忠伟 杨磊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3-228,共16页
向家坝水电站是金沙江梯级开发规划中最下游的一级巨型电站,目前水库蓄水年限已达12年。观测资料显示,库区多次发生3级以上地震,小微地震密集。地震精定位与地震活动分析表明,库尾段蓄水初期,地震频次显著升高,地震大多分布在库区河道附... 向家坝水电站是金沙江梯级开发规划中最下游的一级巨型电站,目前水库蓄水年限已达12年。观测资料显示,库区多次发生3级以上地震,小微地震密集。地震精定位与地震活动分析表明,库尾段蓄水初期,地震频次显著升高,地震大多分布在库区河道附近,具有条带状展布特征;随着蓄水时间增长,河道附近地震活动频次逐渐降低,玛瑙断裂中段附近的地震活动有所增强;库尾段高角度断层发育,河道附近地震活动的震源深度浅于玛瑙断裂附近。b值计算结果显示,库尾段b值随深度增加而减小,其数值在4~6km深度范围内变化显著;b值空间分布不均匀,玛瑙断裂中段附近b值分布为0.7~0.8,玛瑙断裂北段、猰子坝断裂以及库区河道附近b值为0.9~1.2,这与不同地区应力状态差异及断层构造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家坝水库 水库地震 水库蓄水 双差定位法 b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西北地区地壳速度结构与地震重新定位联合反演
6
作者 宫猛 邹献昆 +5 位作者 王晓山 李广 盛书中 李红星 徐荣华 路昌胜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32-1151,共20页
文中利用河北、山西和内蒙古区域地震台网中145个国家地震台站记录到的2009年1月—2020年12月发生在京西北地区(37°~41°N,111°~118°E)的20442个地震的震相走时数据,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反演该区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 文中利用河北、山西和内蒙古区域地震台网中145个国家地震台站记录到的2009年1月—2020年12月发生在京西北地区(37°~41°N,111°~118°E)的20442个地震的震相走时数据,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反演该区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构,同时获得17613个地震震源参数。结果显示,京西北地区的地壳结构变化与地形、地貌及构造环境具有较好的相关性,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5~25km范围,且地震空间分布能较好地刻画出深部断层的几何形态。小地震重定位结果显示,张-渤地震带内部发育一系列倾角较陡的深断层,存在NW和NE向共轭状断层。其中,夏垫断裂和新河断裂均为近直立的高倾角深大断裂。P波速度结构显示,晋冀蒙交界区地壳内部的速度相对较低,河北平原带地壳内部结构存在较强的横向不均匀性;张-渤地震带中下地壳存在显著的低速异常,山西断陷带地壳内部低速异常的深度分布由南至北逐渐加深。整体来看,京西北地区的地震活动与深、浅断裂的发育及地壳速度结构分布特征密切相关,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脆性上地壳内及上地壳与下地壳相交的脆-韧性转换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成像 P波速度结构 地震重定位 断层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青海玛多M_(S)7.4地震发震构造及早期余震传播特征
7
作者 邱镛康 许才军 +2 位作者 肖卓辉 林学楷 张栓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71-1286,共16页
北京时间2021年5月22日,青海省玛多县发生M_(S)7.4地震,这是继2008年汶川M_(S) 8.0地震后中国大陆发生的最强震,对玛多地震开展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揭示强震孕育及余震传播机制.本文采用双差定位算法对主震发生后3个月内的余震数据进行重定... 北京时间2021年5月22日,青海省玛多县发生M_(S)7.4地震,这是继2008年汶川M_(S) 8.0地震后中国大陆发生的最强震,对玛多地震开展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揭示强震孕育及余震传播机制.本文采用双差定位算法对主震发生后3个月内的余震数据进行重定位,并采用CAP方法反演了主震及22个余震的震源机制解.以上结果表明,孕震断层总体呈NWW向展布,沿走向自西向东先后呈现为高倾角的“南倾-北倾-南倾”,并且断层在东段出现分叉.主震和大部分余震的震源机制为走滑型,根据震源的应力轴参数,可以确定孕震断层主要受到SWW-NEE向近水平挤压应力控制,符合巴颜喀拉块体的构造环境.随后,本文以重定位后的地震序列为模板,基于匹配定位算法对主震发生10天内的地震波数据进行扫描,最终检测到了2.8倍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记录的余震数量,最小完备震级由M1.5下降至M1.0,余震衰减系数p值为0.9~1.1,与典型余震序列一致,并且震后b值随时间呈现上升趋势,反映区域应力逐渐释放的过程.此外,余震的时空迁移呈现出“多峰状”的激活模式,表现为由各凹凸体边缘向周边扩展.最后,本文进一步对余震序列中的重复地震进行了筛选,结合滑动分布与重复余震的发生位置,推测余滑是玛多地震早期余震传播的主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地震 双差定位 CAP 匹配定位算法 余震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作用下大断面偏压双线黄土隧道初期支护内力及变形响应研究
8
作者 雷浩 尤著刚 黄继新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2-90,共9页
为研究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大断面偏压双线黄土隧道的初期支护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响应特征,依托宁夏境内某大断面偏压双线黄土隧道,以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和设计资料为基础,选取Kobe波作为地震动输入,利用有限差分程序FLAC 3D建立... 为研究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大断面偏压双线黄土隧道的初期支护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响应特征,依托宁夏境内某大断面偏压双线黄土隧道,以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和设计资料为基础,选取Kobe波作为地震动输入,利用有限差分程序FLAC 3D建立三维数值分析模型,通过分析初期支护结构的内力和变形以研究其地震动力响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地震过程中左线和右线隧道拱肩位置的受拉侧会发生变化,左线隧道拱腰和右线隧道拱肩、拱脚和仰拱位置的轴力会发生拉压变化。地震作用下左右线隧道峰值弯矩和峰值轴力的最大值均在拱脚,应加强此位置的抗震设计。静载作用下左、右线隧道边墙弯矩分布不对称,且左线隧道更明显。地震作用下,左线和右线隧道的最大弯矩和最大轴力分别出现在左拱脚和右拱脚,且左线隧道(偏压侧隧道)动力响应更为剧烈;右线隧道整体变形明显大于左线隧道,地震作用下左右线隧道变形均增大且整体向右倾斜,左线和右线隧道的最大位移分别在右拱肩和右拱腰处,位移值分别为34.98 mm和39.11 mm。综合结构内力和变形响应分析,地震作用下左线和右线隧道的拱脚位置易出现结构损伤,且左线(偏压侧)隧道拱脚位置更易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断面 偏压 双线黄土隧道 地震作用 内力 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阿鲁科尔沁旗M_(L)5.1地震精定位及发震构造研究
9
作者 郭延杰 包莹 +3 位作者 梁珊珊 李晓锐 于章棣 刘继伟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2-262,共11页
2021年10月15日内蒙古自治区阿鲁科尔沁旗发生M_(L)5.1地震。为更好地了解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应用hypoDD方法对地震序列中34个地震进行精定位,分别采用CAP方法对主震、Focmec方法对M_(L)2.0以上余震计算震源机制解,根据序列震源机制解... 2021年10月15日内蒙古自治区阿鲁科尔沁旗发生M_(L)5.1地震。为更好地了解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应用hypoDD方法对地震序列中34个地震进行精定位,分别采用CAP方法对主震、Focmec方法对M_(L)2.0以上余震计算震源机制解,根据序列震源机制解进行应力场反演,并对地震序列进行断层面拟合。精定位结果显示,主震的震源深度为19.89km,定位后的31个地震分布更加集中,走向为ES-WN向,地震序列是一次由深部向浅部的破裂。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主震震源机制解节面Ⅰ的走向、倾角和滑动角分别为134°/86°/-8°,节面Ⅱ的走向、倾角和滑动角分别为224°/82°/-177°,矩震级为4.51,是以走滑型为主的地震。结合余震NW向展布,认为节面Ⅰ对应发震构造。断层拟合结果显示,断层走向142.54°,倾角85.49°,结果与震源机制节面Ⅰ的走向和倾角相近,两者的走向均为NW向。区域应力场结果显示,最大主应力轴σ_(1)的走向为93.51°,倾伏角为8.69°,最小主应力轴σ_(3)走向为186.49°,倾伏角为18.81°,表明该区域的断层应力主要以走滑性质为主。综合上述结果并结合本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认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可能与一条NW向隐伏断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定位 震源机制 断层面解 发震构造 阿鲁科尔沁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盐津地区两种地震序列的地震活动性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演 姜金钟 +3 位作者 王光明 张帅 何德强 周青云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8-190,共13页
2020年9月—2021年1月,云南盐津地区出现了密集中小地震活动。为获取更完备的地震目录和更准确的震源参数,利用2020年1月—2021年2月云南及其邻区地震台网记录到地震事件的观测报告和连续波形,采用匹配定位方法检测到了1340次地震事件... 2020年9月—2021年1月,云南盐津地区出现了密集中小地震活动。为获取更完备的地震目录和更准确的震源参数,利用2020年1月—2021年2月云南及其邻区地震台网记录到地震事件的观测报告和连续波形,采用匹配定位方法检测到了1340次地震事件。利用联合波形互相关的双差地震定位方法进行重定位,获得了检测目录中351次地震的精确位置,对精定位后的地震活动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盐津地区发生的密集中小地震活动为先后发生的2种不同类型的地震序列,沿两条不同走向和倾角的断裂分布,其中2020年9—10月的M_(L)3.9震群型地震序列发生在NNW走向、倾角约为75°的盐津—筠连断裂;2021年1月的M_(L)5.2孤立型地震序列发生在近SN走向、断层线与盐津—筠连断裂呈约30°夹角且倾角约为50°的隐伏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津地区 地震检测 匹配定位方法 双差重定位 地震序列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全球地震灾害概要 被引量:1
11
作者 冯蔚 钱庚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16-928,共13页
利用2023年度全球地震灾害资料,对2023年全球地震活动及灾害进行梳理,绘制了1980年以来全球灾害地震频次与伤亡情况变化曲线及2023年灾害地震分布图,全面汇集了灾害地震信息及损失情况,并详细分析了重大地震灾害。与往年地震情况相比,2... 利用2023年度全球地震灾害资料,对2023年全球地震活动及灾害进行梳理,绘制了1980年以来全球灾害地震频次与伤亡情况变化曲线及2023年灾害地震分布图,全面汇集了灾害地震信息及损失情况,并详细分析了重大地震灾害。与往年地震情况相比,2023年全球地震活动性与21世纪平均水平持平,未发生8级以上强震,但7级以上地震频次增加。2023年全球地震灾害表现为频次高、伤亡重,“双震”频发并造成重大伤亡是本年灾害地震的突出特征。针对年度地震灾害伤亡原因和历史灾害地震活动情况,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地震灾害预防措施及建议,列举了未来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需关注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地震 灾害情况 伤亡趋势 双震型地震 预防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潍坊青州M_(L)4.1地震震源区发震构造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柴光斌 张辉 +5 位作者 崔华伟 李翠芹 赵银刚 池国民 刘海林 李世莹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1-67,共7页
2022年5月2日7时53分山东潍坊青州发生M_(L)4.1地震,基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地震观测报告和山东数字化台网的波形资料,采用双差定位法对潍坊青州地震序列进行重新精定位,利用P波初动方法对其中11个M_(L)2.0以上的地震求震源机制解。利... 2022年5月2日7时53分山东潍坊青州发生M_(L)4.1地震,基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地震观测报告和山东数字化台网的波形资料,采用双差定位法对潍坊青州地震序列进行重新精定位,利用P波初动方法对其中11个M_(L)2.0以上的地震求震源机制解。利用阻尼时空应力反演方法和MSATSI软件包反演震源区局部应力场特征。经过分析得到以下结论:青州地震序列往SN向展布、倾向N。主震震源机制显示为正断,其节面Ⅰ走向263°、倾角31°、滑动角-109°,节面Ⅱ走向106°、倾角61°、滑动角-78°,局部应力场最佳主压应力轴呈NWW-SEE向(-92.19°)低倾角(16.09°)挤压,最优主张应力轴呈SSE-NNW向(0.26°)近水平(8.45°)拉张。本文推断发震断层为走向EW的隐伏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州地震 震源机制解 双差重定位 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年四川威远东两次M_(S)>5.0地震序列活动特征及震源区体波速度结构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栓 江国焰 +3 位作者 许才军 雷兴林 苏金蓉 林学楷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8-143,共16页
自2015年以来,四川威远及邻区的地震活动强度显著增强,其中2019年9月8日和12月18日在威远东发生了M_(S)5.4和M_(S)5.2地震,刷新了威远地区有记录以来历史地震震级上限.本文利用2019年8月至2020年3月期间威远及邻区25个流动台和17个固定... 自2015年以来,四川威远及邻区的地震活动强度显著增强,其中2019年9月8日和12月18日在威远东发生了M_(S)5.4和M_(S)5.2地震,刷新了威远地区有记录以来历史地震震级上限.本文利用2019年8月至2020年3月期间威远及邻区25个流动台和17个固定台记录到的5638次M_(L)≥1.2地震Pg和Sg波到时以及连续波形资料,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威远东这两次地震序列的重定位结果和震源区浅层地壳高分辨率三维体波速度结构.重定位结果显示震源区地震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3~4 km.基于两次M_(S)>5.0地震震后10天余震序列空间展布,本文推测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均为NNE走向且倾向SE(倾角40°左右)的盲冲断层.三维体波速度结构反演结果揭示:震源区V_(P)异常变化较V_(S)异常变化显著,V_(P)/V_(S)比背景值普遍低4%~10%.在深度小于5 km的浅层内,地震多分布在V_(P)低速异常和V_(S)弱高速异常以及二者的高低速异常过渡带内;在5~7 km深度范围,地震基本上都发生在V_(P)低速异常区.上述速度结构特征揭示震源区附近可能发育着富含气体的孔隙和裂缝且存在流体活动.此外,2019年11月7日以后的地震活动具有明显的流体扩散驱动地震迁移特征,沿两次地震发震断层走向和倾向的流体扩散系数分别为1.5 m~2·s^(-1)和0.1 m~2·s^(-1).两次地震的发生机理很可能是流体扩散引起的孔隙压力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威远东 M_(S)>5.0地震 双差层析成像 地震活动特征 体波速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东台地震序列区域速度结构和精确定位
14
作者 于悦颖 李正楷 +7 位作者 杨云 康清清 钱佳威 王俊菲 瞿旻 周昱辰 李迎春 许田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27-644,共18页
2022年江苏东台接连发生数十次小地震,其中,震级最大的M_(S)3.0地震导致震中附近震感明显。为探究该地区近期地震相对活跃的原因,文中收集了2008—2022年的地震走时资料,利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对苏北盆地的速度结构和地震位置进行了联合... 2022年江苏东台接连发生数十次小地震,其中,震级最大的M_(S)3.0地震导致震中附近震感明显。为探究该地区近期地震相对活跃的原因,文中收集了2008—2022年的地震走时资料,利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对苏北盆地的速度结构和地震位置进行了联合反演,获得了震中区P波三维速度结构和地震精确定位结果,并结合断裂分布、震源机制解和当地工业活动等资料,对地震序列可能的发震机制和发震构造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1)重定位后,地震序列总体呈近SN向带状展布,发震优势深度在11~16km,与已探明的断裂带缺乏明显联系。结合震源机制结果推测,序列下方可能存在NNE-SSW向隐伏构造。2)震中区下方速度分布具有明显的非均匀性特征,15km深度处存在纺锤状P波高速异常体,地震序列的震源位置表现出从该异常体向远处扩散的发震特点。3)震中区附近现存多处工业活动,其中五烈—时堰—溱东作业点、地震序列和深部高速异常三者的位置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且作业时间和发震时间相近。由此推断,此次地震序列的发生与深部非均匀速度结构有关,震中附近的工业活动可能改变了区域应力状态,导致了能量的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台地震序列 双差层析成像 地震精定位 P波速度结构 苏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序列重定位及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鞠慧超 张元生 +9 位作者 秦满忠 刘白云 尹欣欣 高鹏 焦煜媛 杜建清 孙长青 蒲举 张卫东 万文琦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18-923,共6页
利用甘肃数字地震台、预警台、流动台三网数据,对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积石山6.2级地震余震序列进行震相分析,并采用双差定位法和遗传算法对序列进行重定位。截至2024年1月10日,共分析余震约600个,Pg和Sg震相约15000条,较同期测震台网... 利用甘肃数字地震台、预警台、流动台三网数据,对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积石山6.2级地震余震序列进行震相分析,并采用双差定位法和遗传算法对序列进行重定位。截至2024年1月10日,共分析余震约600个,Pg和Sg震相约15000条,较同期测震台网增加震相4000多条。重定位中,双差方法得到的地震数目为余震总数的70%;在此基础上,使用遗传算法对速度和震源位置进行联合反演,要求每个地震至少有3个台站的震相记录,共使用4828条Sg波和Pg波到时差数据,最终获得余震序列中577个地震的重定位结果,测得主震震源深度为15.2 km。结果显示,余震震中主要沿地表破裂走向分布,其深部近似呈对冲断层形态分布,在空间上余震展布存在明显的边界,可能存在滑脱面。重定位结果可为认识该区复杂的断裂活动及构造背景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地震 地震定位 双差定位法 遗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正态分布的双差波速比方法研究——以山东长岛震群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孙强 王鹏 张正帅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9-129,共11页
对于震源位置相对集中的震群活动,首先应用双差波速比法对台站到时数据进行2次差分,该方法充分利用不同台站纵横波的到时数据,无需地震发震时刻及位置信息,且将计算波速比范围限定在震源区附近,消除了震源区到台站传播路径的影响;然后... 对于震源位置相对集中的震群活动,首先应用双差波速比法对台站到时数据进行2次差分,该方法充分利用不同台站纵横波的到时数据,无需地震发震时刻及位置信息,且将计算波速比范围限定在震源区附近,消除了震源区到台站传播路径的影响;然后运用正态分布的组合去除误差分布的影响,得到关于去除误差分布后的纵横波到时二维正态分布,通过公式推导确定了二维正态分布的相关系数;最后,通过计算置信椭圆长轴斜率得到长岛震群整体波速比。研究结果表明,长岛震群整体波速比为1.7275,等地震数滑动(60个)计算得到的波速比区间为[1.4887,3.0541];2017、2018年长岛震群波速比变化与震群活动过程密切相关,同时反映了震源区介质流体饱和度、裂隙密度和状态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波速比 误差传播 正态分布 相关系数 长岛震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精定位及发震构造研究
17
作者 陈科睿 陈继锋 尹欣欣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32-941,共10页
采用双差定位的方法,对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积石山县M_(S)6.2地震的余震(震后一周)进行重定位,最后获得438个地震事件(包含主震)的位置。定位结果显示余震主要呈NNW向分布,长度约为16 km;主震位于余震带的中央偏东北处,余震分布与拉脊... 采用双差定位的方法,对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积石山县M_(S)6.2地震的余震(震后一周)进行重定位,最后获得438个地震事件(包含主震)的位置。定位结果显示余震主要呈NNW向分布,长度约为16 km;主震位于余震带的中央偏东北处,余震分布与拉脊山断裂近似平行,与主震的震源机制解吻合;余震的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6.5~12 km,主震深度为11.5 km。从沿断裂走向的剖面可以观察到,此次地震的浅地表余震事件较少,因此未造成明显的地表破裂。对发震断裂的分析表明,拉脊山断裂带的走滑速率较低,这可能代表其处于强锁定阶段。此外,地震聚类分析表明,尽管北拉脊山断裂是主要发震断裂,南拉脊山断裂与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也存在紧密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M_(S)6.2地震 双差定位 震源机制 发震构造 时空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学影像相关性匹配技术的2023年土耳其M_(W)7.8与M_(W)7.5双强震地表同震变形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康文君 徐锡伟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9-297,共9页
2023年2月6日在土耳其中南部卡赫拉曼马拉什省10个小时内连续发生M_(W)7.8与M_(W)7.5双强震,震源机制解表明两个地震均为走滑型地震。土耳其双强地震发生后,国内外学者利用野外测量、GNSS以及差分InSAR等方法开展了一系列地表同震变形研... 2023年2月6日在土耳其中南部卡赫拉曼马拉什省10个小时内连续发生M_(W)7.8与M_(W)7.5双强震,震源机制解表明两个地震均为走滑型地震。土耳其双强地震发生后,国内外学者利用野外测量、GNSS以及差分InSAR等方法开展了一系列地表同震变形研究,但由于所采用的技术手段限制,当前已有地表同震变形结果尚存在空间分辨率低、近断层处数据缺失等不足。为了弥补这些不足,研究利用哨兵2号光学影像数据,通过影像相关性匹配技术得到了土耳其双强震的东西向和南北向的地表同震变形场,并将这些地表变形转换成为沿着断层方向的左旋走滑位移。变形场结果显示两次地震地表破裂长度分别约280 km和约130 km,首先发生的M_(W) 7.8地震的平均走滑位移量为4.2±1.66 m,最大走滑位移量6.9±0.81 m;随后发生的M_(W)7.5地震的平均走滑位移量为4.9±2.45 m,最大走滑位移量为9.6±1.16 m。通过对比COSI-Corr方法和野外测量得到的水平位移,结果显示2种方法得到的最大水平位移相吻合,而COSI-Corr方法得到的平均位移略大于野外测量得到的水平位移,这是由COSI-Corr方法测量结果中包含了部分离断层弥散变形导致的。研究结论不仅可为断层面滑动反演模型提供变形数据和约束条件,同时可以加深对走滑断裂的破裂行为控制因素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耳其双强震 东安纳托利亚断裂 哨兵2号 光学影像相关性匹配 地表同震变形 恰尔达克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曲面球型减隔震支座震后自复位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勇 顾海龙 +1 位作者 宋建平 李恒跃 《桥梁建设》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4-90,共7页
为研究桥梁双曲面球型减隔震支座的震后自复位性能并评价现有表征方法,采用公式推导、试验和有限元计算方法,综合对比分析支座的静态残余位移和震后残余位移。基于支座结构推导静态残余位移理论公式,并以竖向设计承载力5000 kN支座为例... 为研究桥梁双曲面球型减隔震支座的震后自复位性能并评价现有表征方法,采用公式推导、试验和有限元计算方法,综合对比分析支座的静态残余位移和震后残余位移。基于支座结构推导静态残余位移理论公式,并以竖向设计承载力5000 kN支座为例,进行支座自复位性能的拟静力试验验证;进行双曲面球型减隔震支座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分析静态残余位移和震后残余位移的差别;以32 m跨典型铁路混凝土简支箱梁为背景,建立MIDAS Civil有限元模型,通过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分析单次和连续2次地震波输入工况下支座的震后残余位移和自复位能力。结果表明:支座静态残余位移为支座等效曲率半径与支座等效摩擦系数的乘积,支座自复位性能的静态残余位移与理论值较为符合,二者偏差为4.92%;振动台试验和非线性时程分析下的支座震后残余位移平均值均为2 mm左右,均低于静态残余位移的5%;双曲面球型减隔震支座支承下的桥梁减隔震体系可以避免产生累积性的震后残余位移,具有强复位能力,而目前用静态残余位移来评价双曲面球型减隔震支座的震后自复位性能较为不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双曲面球型减隔震支座 震后自复位性能 残余位移 振动台试验 时程分析 有限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密集台阵的辽宁老虎台矿区微震事件重定位 被引量:1
20
作者 孔庆翰 吕子强 张广伟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85-1695,共11页
辽宁抚顺老虎台煤矿开采已百年有余,是矿震灾害较为严重的矿区之一。然而,该地区地震监测台站较少,导致对该矿区的微震监测能力有所不足。为了更好地监测老虎台矿区微震的活动情况,本研究基于2019年11月3—25日在矿区布设的两条线性密... 辽宁抚顺老虎台煤矿开采已百年有余,是矿震灾害较为严重的矿区之一。然而,该地区地震监测台站较少,导致对该矿区的微震监测能力有所不足。为了更好地监测老虎台矿区微震的活动情况,本研究基于2019年11月3—25日在矿区布设的两条线性密集台阵,开展矿区微震事件的双差定位研究。重定位结果显示:本次微震活动的最大事件为发生于浑河断裂附近的M_(L)2.4级地震,震源深度为0.5 km。在浑河M_(L)2.4级地震发生之前,M_(L)>1.0的微震事件逐渐增多且有向浑河断裂西端迁移的特征;在浑河M_(L)2.4级地震发生之后,微震活动主要集中于矿区内部的F_(1)和F_(2)断层附近,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0.2~1.5 km之间。基于微震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推测老虎台矿区内部的微震活动可能受到浑河M_(L)2.4级地震的影响,矿区内部可能发生断层活化现象。此外,矿区内部的F 2断层可能是一条延伸至浑河断裂的NNW向隐伏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虎台矿区 密集台阵 微震监测 双差定位 浑河断裂 矿震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