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守望与传承:侗戏“非遗化”语境中的主体叙事与族群认同 被引量:3
1
作者 王凌丹 张应强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8-130,155,156,共15页
“非遗”语境下,现代化舞台上的民间传统文化表演,更注重音乐的娱乐性、程式表演性和审美性,以多元文化共现的展演景观模式呈现。“非遗化”的侗戏表演离开“原生”语境后,民间表演的文化主体性发生改变;当民众不再向侗戏班寻求公共产... “非遗”语境下,现代化舞台上的民间传统文化表演,更注重音乐的娱乐性、程式表演性和审美性,以多元文化共现的展演景观模式呈现。“非遗化”的侗戏表演离开“原生”语境后,民间表演的文化主体性发生改变;当民众不再向侗戏班寻求公共产品供给,侗戏的需求量降低,其功能也因此转变。结合音乐人类学理论,通过对文化持有者的主体性叙事,从历时性的族群认同、局内人口述史的叙事记忆、“非遗”的传承及反思等多维度,对“即时性”的音乐文本进行深描,反思侗戏在“非遗”语境中族群性与认同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戏 非遗化 主体叙事 族群认同 黔东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文彩创立侗戏对侗族文化艺术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傅安辉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3年第4期111-113,共3页
侗戏促进了侗族文化艺术的创新和传播。通过对侗戏由说唱到演唱,用汉字记侗音以及吴文彩创立侗戏的过程的分析,阐述了侗戏对侗族文化艺术的影响。
关键词 吴文彩 侗戏 侗族文化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赣东采茶戏的“草根”特色
3
作者 袁平 汪丽红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20-123,共4页
赣东采茶戏经历了"采茶歌舞"、"茶灯"、"采茶戏"三个发展阶段,是从"草根"中成长起来的地方小戏,题材内容上较多反映农村生活,关注草根阶层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特征,语言的乡土气息浓郁,在创作和... 赣东采茶戏经历了"采茶歌舞"、"茶灯"、"采茶戏"三个发展阶段,是从"草根"中成长起来的地方小戏,题材内容上较多反映农村生活,关注草根阶层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特征,语言的乡土气息浓郁,在创作和演唱上均显示了民间艺术适应性强的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东 采茶戏 特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戏《东窗事犯》的流传与衍变 被引量:2
4
作者 俞为民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0-85,91,共7页
南戏《秦太师东窗事犯》最初产生于元代,在流传过程中,先是在明代初年,周礼将其改编为《岳飞东窗事犯》,突出了岳飞破虏尽忠报国的情节;后无名氏又据《岳飞破虏东窗记》改编成《精忠记》,增加了兀术差人送蜡书和疯和尚赠诗给秦桧的情节... 南戏《秦太师东窗事犯》最初产生于元代,在流传过程中,先是在明代初年,周礼将其改编为《岳飞东窗事犯》,突出了岳飞破虏尽忠报国的情节;后无名氏又据《岳飞破虏东窗记》改编成《精忠记》,增加了兀术差人送蜡书和疯和尚赠诗给秦桧的情节。昆曲折子戏《扫秦》实是元杂剧《东窗事犯》的第二折,《秦本》则是出于昆曲艺人的独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窗事犯》 《岳飞破虏东窗记》 《精忠记》 昆曲折子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防火》侗戏看侗族聚落社会的防火避灾 被引量:2
5
作者 向娟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19年第6期76-82,共7页
通过对《防火》侗戏的歌词、演出场合以及目标受众等三个维度的研究,发现侗戏《防火》不仅在提升侗族民众防火意识方面一直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且还以《防火》为载体,将五行观念、扫寨、打更、习惯法、寨籍等侗族民众的日常防火的... 通过对《防火》侗戏的歌词、演出场合以及目标受众等三个维度的研究,发现侗戏《防火》不仅在提升侗族民众防火意识方面一直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且还以《防火》为载体,将五行观念、扫寨、打更、习惯法、寨籍等侗族民众的日常防火的体系融入其中,使侗族聚落老百姓的“防火”意识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从而使侗族民间聚落最大限度的避免了火灾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 侗戏 防火避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董永遇仙戏的流变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恒 李永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6-93,122,共9页
董永遇仙戏历经多个时代流传至今.残存的元代董永遇仙戏勾勒出了书生邂逅仙女的爱情残影;在明代舞台上,顾觉宇的《织锦记》逐渐从几部董永遇仙戏中脱颖而出成为舞台主流,其情节、人物、语言等在传承中逐渐变异;清代地方戏兴盛后,该戏形... 董永遇仙戏历经多个时代流传至今.残存的元代董永遇仙戏勾勒出了书生邂逅仙女的爱情残影;在明代舞台上,顾觉宇的《织锦记》逐渐从几部董永遇仙戏中脱颖而出成为舞台主流,其情节、人物、语言等在传承中逐渐变异;清代地方戏兴盛后,该戏形成了名目繁多、情节各异、富有特色的剧目,在“娱人”的同时又具有了“娱神”的功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戏改中,黄梅戏《天仙配》营造出了崭新的艺术世界,成为不可逾越的经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艺术 董永 流变 织锦记 地方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