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辫状河—曲流河河型转换前后砂体差异性研究——以东营凹陷东辛地区东二段为例
1
作者 王跃刚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61-569,共9页
不同河流相砂体形态特征和分布规律差异较大,河型的转换主控了不同时期砂体平面分布特征、几何参数及纵向叠置关系,进而决定了不同河流相类型储层的油气勘探与开发策略。基于东营凹陷东辛地区东二段岩心、测井曲线、三维地震等资料,借... 不同河流相砂体形态特征和分布规律差异较大,河型的转换主控了不同时期砂体平面分布特征、几何参数及纵向叠置关系,进而决定了不同河流相类型储层的油气勘探与开发策略。基于东营凹陷东辛地区东二段岩心、测井曲线、三维地震等资料,借助定量岩心沉积构造、定量地震地貌等方法,得出以下结论:1)东二段4,3,2砂组主要发育辫状河沉积,1砂组主要发育曲流河沉积。2)东二段4,3,2砂组辫状河平均河道深度分别为17~52,20~59,19~52 m,平均河道宽度分别为1589~11602,2154~14597,1862~11923 m,定量地震地貌分析指示河道带宽度介于1000~7000 m;1砂组曲流河平均河道深度为11~30 m,平均河道宽度为665~4221 m,定量地震地貌分析指示河道带宽度介于700~3000 m。3)东二段4,3,2砂组辫状河砂体垂向以接触叠置式、下切叠置式为主,横向以独立接触式、侧切接触式、对接接触式为主;1砂组曲流河砂体垂向以分隔叠置式为主,横向以独立接触式为主。明确砂体几何形态及时空切叠方式,为东辛地区东二段河流相砂岩储层的勘探与开发提供了实际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状河 曲流河 定量沉积构造 砂体接触关系 东二段 东营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