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摇头变位试验在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白文忠 王秋敏 +3 位作者 刘萱 马丽华 王磊 刘丽娟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30-432,共3页
目的探讨摇头变位试验对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以位置性眩晕为主诉的疑似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189例患者,由2位有经验的专科医生重复进行Dix-Hallpike变位试验(DH)、翻转试验,对DH试验阴... 目的探讨摇头变位试验对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以位置性眩晕为主诉的疑似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189例患者,由2位有经验的专科医生重复进行Dix-Hallpike变位试验(DH)、翻转试验,对DH试验阴性者行摇头Dix-Hallpike变位试验(HSDH),并进行Epley复位或者Semont复位治疗。结果 189例患者中,共诊断为PC-BPPV140例(74.07%,140/189),其中,经DH诊断PC-BPPV128例,诊断率为67.72%(128/189);经HSDH诊断PC-BPPV12例,诊断率增加了6.35%(12/189)。140例患者经手法复位治疗全部治愈。结论摇头Dix-Hallpike变位试验能够提高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阳性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置性眩晕 后半规管 dix-hallpike变位试验 摇头dix-hallpike变位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心变位齿轮设计与试验 被引量:6
2
作者 范素香 侯书林 赵匀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219-223,234,共6页
针对偏心齿轮齿隙变化设计一种传动机构,该传动机构由一个偏心齿轮和一个偏心变位齿轮组成以确保齿隙保持在普通齿轮传动所要求的范围内;叙述了偏心变位齿轮的设计原理;利用工具齿条包络出齿轮的齿廓,获得偏心变位齿轮的齿廓数据;采用... 针对偏心齿轮齿隙变化设计一种传动机构,该传动机构由一个偏心齿轮和一个偏心变位齿轮组成以确保齿隙保持在普通齿轮传动所要求的范围内;叙述了偏心变位齿轮的设计原理;利用工具齿条包络出齿轮的齿廓,获得偏心变位齿轮的齿廓数据;采用粉末冶金的方法加工出偏心变位齿轮,应用于插秧机的偏心变位齿轮分插机构,通过了田间测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心齿轮 水稻分插机构 设计 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挡墙变位模式的有限土体主动土压力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方焘 孙书翰 +3 位作者 徐长节 王海龙 杨锐锐 王宁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78-1185,共8页
经典土压力理论中假定墙背后土体为半无限空间,墙后土体宽度减小至一定宽度时就不再适用。为研究有限宽度土体情况下的土压力分布特性,设计有限土体自动控制模型试验装置,采用福建标准砂,在测试砂土的物理力学特性和标定土压力量测元器... 经典土压力理论中假定墙背后土体为半无限空间,墙后土体宽度减小至一定宽度时就不再适用。为研究有限宽度土体情况下的土压力分布特性,设计有限土体自动控制模型试验装置,采用福建标准砂,在测试砂土的物理力学特性和标定土压力量测元器件基础上,开展挡土墙绕墙趾及墙顶转动、平动等3种变位模式下的有限土体主动土压力分布特性模型试验研究;同时,运用极限平衡法计算得到各组试验主动土压力合力,与模型试验开展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各填土宽度砂土主动土压力试验的破裂面均为直线,当宽度减小到一定值时,土体破裂棱体均由三角形变为梯形;随着填土宽度的减小,墙后土压力合力也随之减小;3种不同变位模式下土压力分布规律不同;极限平衡法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存在一定差异,最大相差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土体 模型试验 主动土压力 模式 极限平衡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力学模型试验中的变位信息监测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杨宝全 熊科 +2 位作者 陈媛 陈建叶 董建华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4-21,共8页
地质力学模型综合法试验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基于变位信息监测的稳定分析评价体系。针对这一问题,根据地质力学模型超载法、降强法和综合法3种破坏试验方法的原理和点安全系数基本公式,建立了基于地质力学模型综合法试验的大坝稳定安... 地质力学模型综合法试验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基于变位信息监测的稳定分析评价体系。针对这一问题,根据地质力学模型超载法、降强法和综合法3种破坏试验方法的原理和点安全系数基本公式,建立了基于地质力学模型综合法试验的大坝稳定安全系数评定关系式;应用变形突变理论,提出将坝体和坝肩岩体变位曲线中的拐点1作为初裂特征点、拐点2作为大变形特征点,并将各特征点对应的安全系数作为评价高拱坝整体稳定的依据。采用地质力学模型综合法,开展了加固地基条件下锦屏Ⅰ级高拱坝3维地质力学模型破坏试验,获得了坝与地基的表面变位、坝体应变和结构面内部相对变位的分布特性,并找到变位发展过程曲线中的特征拐点,综合模型破坏形态等分析得出坝肩稳定综合法试验安全度为5.2~6.0。该成果为工程的设计施工和安全运行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试验 监测 评价体系 锦屏Ⅰ级高拱坝 稳定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坑挡墙变位诱发地表沉陷的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张戎泽 钱建固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921-2926,共6页
针对刚性挡墙不同变位模式,对基坑开挖过程中地表沉陷规律进行模型试验研究。开展的模型试验分别模拟了挡墙在平移(T模式)、绕墙趾转动(RB模式)和绕墙顶转动(RT模式)3种基本刚性变位模式下诱发的墙后地表沉陷,得到了土体沉陷曲线的分布... 针对刚性挡墙不同变位模式,对基坑开挖过程中地表沉陷规律进行模型试验研究。开展的模型试验分别模拟了挡墙在平移(T模式)、绕墙趾转动(RB模式)和绕墙顶转动(RT模式)3种基本刚性变位模式下诱发的墙后地表沉陷,得到了土体沉陷曲线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挡墙平移时,墙后地表沉降呈勺型分布,最大沉降紧靠墙背处;挡墙绕墙趾转动时,墙后地表沉降近似呈三角形分布,最大沉降紧靠墙背处;挡墙绕墙顶转动时,墙后地表沉降近似呈抛物线分布,最大沉降位于距墙背一定距离的位置处。挡墙变位距离相同时,对于绕墙趾和绕墙顶转动模式,墙后土体沉陷的面积基本相等,两者沉陷面积之和近似等于平移模式的土体沉陷面积,另外,挡墙变位面积与墙后土体沉陷面积也近乎一致。将试验观察的沉陷曲线与既有的解析解作了对比分析,验证了二者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坑开挖 刚性挡墙 地表沉陷 挡墙模式 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寒地区高速铁路多跨简支梁桥下部结构变位试验研究
6
作者 潘龙江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41-44,共4页
对一座严寒地区高速铁路多跨简支梁桥在一个完整冻融循环周期的变位情况进行了定期测试和实时监测,分析了桥梁下部结构横向、纵向变位随季节性冻融循环的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墩顶变位是由桥墩基础两侧含水率差异导致的,墩顶横向、... 对一座严寒地区高速铁路多跨简支梁桥在一个完整冻融循环周期的变位情况进行了定期测试和实时监测,分析了桥梁下部结构横向、纵向变位随季节性冻融循环的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墩顶变位是由桥墩基础两侧含水率差异导致的,墩顶横向、纵向变位在冻融阶段内均表现出单向发展趋势,并于融化回落后期恢复至变位初始值附近,且土体冻结发展期及融化初期是墩顶变位发展及变化的主要时期;在墩高不大于20 m的情况下,墩顶横向、纵向变位幅值一般不会超过10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简支梁桥 试验研究 冻融循环 下部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MHCⅡ通路的屋尘螨1类变应原T细胞表位融合肽疫苗载体的构建与表达 被引量:6
7
作者 赵蓓蓓 姜玉新 +3 位作者 刁吉东 李娜 陆维 李朝品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74-178,共5页
目的构建经MHCⅡ通路的屋尘螨1类变应原Der p 1的T细胞表位肽疫苗重组载体。方法分别合成TAT、Ih C和含编码Der p 1的3段T细胞表位的融合核苷酸序列,用特异性引物PCR扩增相应的基因片段,分别用相应的双酶切后,用T4 DNA连接酶连接形成TAT... 目的构建经MHCⅡ通路的屋尘螨1类变应原Der p 1的T细胞表位肽疫苗重组载体。方法分别合成TAT、Ih C和含编码Der p 1的3段T细胞表位的融合核苷酸序列,用特异性引物PCR扩增相应的基因片段,分别用相应的双酶切后,用T4 DNA连接酶连接形成TAT-Ih C-Der p 1-3T融合基因,并插入至原核表达载体p ET-28a(+)中,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载体p ET-28a(+)-TATIh C-Der p 1-3T,Bam HⅠ和XhoⅠ进行双酶切和测序鉴定。重组载体转化大肠杆菌E.coli BL21(DE3)菌株,IPTG诱导后,经SDS-PAGE电泳分析和Western blot验证,纯化TAT-Ih C-Der p 1-3T蛋白后进行Ig E结合试验。结果双酶切和测序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p ET-28a-TAT-Ih C-Der p 1-3T重组原核表达载体;SDS-PAGE电泳分析显示TAT-Ih C-Der p 1-3T可诱导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表明该融合蛋白纯化成功;Ig E结合试验表明TAT-Ih C-Der p 1-3T结合屋尘螨过敏病人血清Ig E的能力强于Der p 1变应原(P<0.001)。结论成功构建了可表达经MHC通路的编码Der p 1的3段T细胞表位的重组p ET-28a-TAT-Ih C-Der p 1-3T载体,纯化的TAT-Ih C-Der p 1-3T具有较强的Ig E结合能力,从而为后续经MHC通路的特异性免疫治疗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屋尘螨 融合肽疫苗 1类应原 原核表达 T细胞表 IgE结合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直悬头位试验诊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意义 被引量:2
8
作者 郭鹏飞 李进让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26-229,共4页
目的探讨垂直悬头位试验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诊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24例BPPV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先行Dix-Hallpike试验和滚转试验,然后行垂直悬头位试验,并研究垂直悬头位试验诱发眩晕的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 324... 目的探讨垂直悬头位试验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诊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24例BPPV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先行Dix-Hallpike试验和滚转试验,然后行垂直悬头位试验,并研究垂直悬头位试验诱发眩晕的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 324例BPPV患者中,经Dix-Hallpike试验和滚转试验确诊为多半规管受累的BPPV 53例(16.36%,53/324)中合并垂直悬头位试验诱发眩晕的BPPV患者27例;单半规管BPPV271例(83.64%,271/324)中,通过Dix-Hallpike试验诱发眩晕及眼震或仅诱发眩晕的患者85例(26.23%,85/324),通过滚转试验诱发眩晕及眼震或仅诱发眩晕的患者120例(37.04%,120/324),而前两项试验阴性,通过垂直悬头位试验诱发眩晕及眼震或仅诱发眩晕的患者66例(20.37%,66/324),该66例患者沿矢状位快速翻转复位后随访1周和3个月,总有效率分别为86.36%(57/66)和83.33%(55/66)。结论垂直悬头位试验使本组BPPV患者的检出率提高了20.37%(66/324),其对上半规管BPPV的诊断有一定意义;对于Dix-Hallpike和滚转试验阴性但疑为BPPV的患者,应行垂直悬头位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置性眩晕 垂直悬头试验 dix-hallpike试验 滚转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de-Lying试验对体位受限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的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白文忠 王秋敏 +3 位作者 刘萱 马丽华 王磊 刘丽娟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19-320,共2页
目的探讨Side-Lying试验对变位体位受限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价值。方法53例以典型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为主诉的患者,因体位受限无法进行Dix-Hallpike变位试验,对其行Side-Lying试验,对确诊为PC-BPPV者行Epley手法复位治疗... 目的探讨Side-Lying试验对变位体位受限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价值。方法53例以典型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为主诉的患者,因体位受限无法进行Dix-Hallpike变位试验,对其行Side-Lying试验,对确诊为PC-BPPV者行Epley手法复位治疗。结果 53例患者中,经Side-lying试验诊断为PC-BPPV25例,诊断率为47.17%(25/53);这25例经Epley手法复位治疗,均治愈。结论 Side-Lying试验可用于变位体位受限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定位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置性眩晕 dix-hallpike变位试验 Side-Lying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底层变位拖网技术”推广试验报告
10
作者 黄前程 郑海鹰 吴绶激 《福建水产》 1992年第3期28-32,共5页
一、课题来源。“群众渔业近底层变位拖网的研究”系1988年4月农业部水产司下达的研究课题,上海市郊区渔指部、东海水产研究所等单位承担了该课题的研究,该项研究通过网具设计研究,模型网试验,实船测试以及试捕与推广使用等步骤,... 一、课题来源。“群众渔业近底层变位拖网的研究”系1988年4月农业部水产司下达的研究课题,上海市郊区渔指部、东海水产研究所等单位承担了该课题的研究,该项研究通过网具设计研究,模型网试验,实船测试以及试捕与推广使用等步骤,突破了双船拖网在一定的幅度内,调节网位的技术难关,提高了群众渔业底拖网的捕捞效益。1990年12月通过了部级技术鉴定,属国内外首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拖网 推广试验 网具 水产 捕捞 底层 渔业 上海市郊 技术
全文增补中
曲面综合法少齿数弧齿锥齿轮加工参数计算仿真与切齿试验
11
作者 魏冰阳 张柯 +1 位作者 宋聪聪 冯少坤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7-64,共8页
少齿数高减比齿轮传动具有体积小和轻量化的优势。根据综合变位和节锥外啮合原理,设计了一对高减速比弧线等高齿锥齿轮,给出了相关的几何限制条件,推导了大、小轮齿面方程。大轮采用成形法加工,小轮采用单面展成法加工,为弥补大轮齿廓... 少齿数高减比齿轮传动具有体积小和轻量化的优势。根据综合变位和节锥外啮合原理,设计了一对高减速比弧线等高齿锥齿轮,给出了相关的几何限制条件,推导了大、小轮齿面方程。大轮采用成形法加工,小轮采用单面展成法加工,为弥补大轮齿廓曲率的不足,小轮刀齿采用圆弧刃修形,采用曲面综合法优化求解了小轮加工参数;通过建立ease-off差齿面,对齿面修形梯度、传动误差、接触路径与接触线进行了仿真。切齿和滚检试验,验证了高减比弧齿锥齿轮几何设计、刀盘修形加工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轮修形 综合 啮合仿真 加工参数 切齿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奶牛产后真胃变位、酮病的病例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温富勇 王立军 +5 位作者 冯书静 吴立佳 肖梓凡 赵海明 葛楠 张晶 《中国畜牧业》 2020年第12期77-78,共2页
2019年8月,北京市奶牛创新团队密云综合试验站到某奶牛示范场,指导酮病检测技术推广工作。笔者团队从该奶牛示范场的驻场兽医了解到,6月、 7月产后奶牛真胃变位发病率增多,7月发病率达到41%,亚临床酮病发病率达到95.7%。针对这种情况,... 2019年8月,北京市奶牛创新团队密云综合试验站到某奶牛示范场,指导酮病检测技术推广工作。笔者团队从该奶牛示范场的驻场兽医了解到,6月、 7月产后奶牛真胃变位发病率增多,7月发病率达到41%,亚临床酮病发病率达到95.7%。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团队对分娩奶牛采用瘤胃补液方式进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推广工作 酮病 真胃 示范场 病例分析 综合试验 奶牛 创新团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刚性墙后有限宽度土体主动滑裂面特征试验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王崇宇 刘晓平 +2 位作者 曹周红 江旭 张家强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943-2952,共10页
墙后土体滑裂面特征是土压力计算的重要依据,为了研究刚性墙后有限宽度土体主动滑裂面特征,利用无黏性砂开展室内模型试验,采集了试验过程中的土体图像,并采用数字图像相关法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土体的剪切应变、位移等,对平动(T模式)、... 墙后土体滑裂面特征是土压力计算的重要依据,为了研究刚性墙后有限宽度土体主动滑裂面特征,利用无黏性砂开展室内模型试验,采集了试验过程中的土体图像,并采用数字图像相关法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土体的剪切应变、位移等,对平动(T模式)、绕墙底转动(RB模式)、绕墙顶转动(RT模式)变位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T模式、RB模式下有限宽度主动土体临界宽高比相近,RT模式宽临界高比相对较小;T模式有限宽度土体主动滑裂面呈现为"多折线"特征,根据滑裂角相似性可分为以移动挡墙、固定挡墙为起点发展的滑裂面;RB模式有限宽度主动滑裂面起点为墙踵上部,RT模式起点为墙踵,均延伸至固定挡墙中部;T模式、RT模式有限宽度土体水平和垂直位移可观察到明显的土拱特征,土拱边缘即为滑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试验 有限宽度土体 主动模式 滑裂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刚性墙后有限宽度土体被动滑裂面特征试验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崇宇 刘晓平 +1 位作者 张家强 曹周红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839-1849,1860,共12页
利用无黏性粗砂开展刚性墙后有限宽度被动土体模型试验,采用高速相机监测了试验过程的土体变形图像,基于数字图像相关法对土体变形、剪切应变进行了分析,以揭示平动(T模式)、绕墙顶转动(RT模式)、绕墙底转动(RB模式)3种变位模式下土体... 利用无黏性粗砂开展刚性墙后有限宽度被动土体模型试验,采用高速相机监测了试验过程的土体变形图像,基于数字图像相关法对土体变形、剪切应变进行了分析,以揭示平动(T模式)、绕墙顶转动(RT模式)、绕墙底转动(RB模式)3种变位模式下土体滑裂面的特征。结果表明:有限被动宽度土体宽高比(B/H)界限值为T模式B/H≤2.0、RT模式B/H≤1.6、RB模式B/H≤1.1;T模式下,当1.6≤B/H≤2.0时,被动滑裂面由两个不连续的破裂面组成,下、上破裂面起点分别为移动挡墙墙踵、固定挡墙墙顶,当1.10≤B/H≤1.35时,滑裂面为一条曲面,两端点分别为移动挡墙墙踵、固定挡墙墙顶,当B/H≤0.75时,滑裂面为多条直线组成的"反射折线",由移动挡墙、固定挡墙为起点的滑裂线与水平夹角差别明显;RT模式下,被动滑裂面为移动挡墙墙踵后H/4点、固定挡墙墙顶两点形成的曲面;RB模式下,被动滑裂面以固定挡墙墙顶为起点,向移动挡墙墙身中部延伸,延伸点高度随B/H减少逐步抬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试验 有限宽度土体 被动土体 不同模式 滑裂面 无黏性粗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地区水平受荷嵌岩群桩内力与变形特性分析
15
作者 周昌林 朱爱军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6期92-96,109,共6页
水平荷载作用下嵌岩群桩的受力主要受桩间距、嵌岩深度、桩径、土层厚度的影响,借助数值模拟来探究这些因素对基桩内力、变形的作用。基于ANSYS,介绍土岩本构模型及力学参数,对水平受荷群桩进行数值模拟,采用正交试验来研究各因素对基... 水平荷载作用下嵌岩群桩的受力主要受桩间距、嵌岩深度、桩径、土层厚度的影响,借助数值模拟来探究这些因素对基桩内力、变形的作用。基于ANSYS,介绍土岩本构模型及力学参数,对水平受荷群桩进行数值模拟,采用正交试验来研究各因素对基桩变位的影响。结果表明:存在临界桩间距,在该临界桩间距内峰值弯矩、桩底剪力与桩间距正相关;桩底弯矩、剪力随嵌岩深度增大而增大;基桩弯矩、剪力绝对值随桩径增大而增大;基桩弯矩峰值位置随土层厚度增大而下移;土层厚度是影响群桩变位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受荷嵌岩群桩 内力 数值试验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板桩基础进行大规模水平载荷试验并建立抗震设计方法
16
《中国铁路》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6-76,共1页
为保证城市内狭小地点的施工效果和环保性要求,日本铁路综研所提出了使用能确保抗震性和承载性的板桩基础,通过模型试验可验证该种基础的承载性能、水平阻抗性能和抗震性能。板桩基础采用直接基础与板桩相结合的方式,试验对象为6m高... 为保证城市内狭小地点的施工效果和环保性要求,日本铁路综研所提出了使用能确保抗震性和承载性的板桩基础,通过模型试验可验证该种基础的承载性能、水平阻抗性能和抗震性能。板桩基础采用直接基础与板桩相结合的方式,试验对象为6m高的单线铁路高架桥。试验结果:(1)水平载荷-水平变位关系(P-δ曲线);(2)基脚底面地基反作用力的分布;(3)板桩轴向力的分布;(4)前背面板桩的弯曲力矩。关于抗震设计模型的仿真分析述及:(1)抗震设计模型的建立;(2)分析结果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震设计方法 载荷试验 水平 桩基础 板桩 承载性能 抗震性能 单线铁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厚软土地基中桶式基础护岸的变位模式研究
17
作者 潘卓杰 关云飞 +2 位作者 李武 韩迅 张红梅 《岩土工程学报》 2025年第10期2056-2065,共10页
桶式基础结构常应用于深厚软土地基中作为防波堤或护岸,尤其作为护岸时受荷情况复杂。为探究不同阶段回填荷载作用下桶式基础护岸的变位模式及影响机制,开展了土工离心模型试验及有限元模拟,并提出了桶式基础护岸的变位分解计算方法。... 桶式基础结构常应用于深厚软土地基中作为防波堤或护岸,尤其作为护岸时受荷情况复杂。为探究不同阶段回填荷载作用下桶式基础护岸的变位模式及影响机制,开展了土工离心模型试验及有限元模拟,并提出了桶式基础护岸的变位分解计算方法。结果表明,桶内回填阶段桶底土体被压缩,桶体发生沉降变位;陆侧回填阶段下桶陆侧上部及海侧土体被挤压,桶体发生指向海侧的滑移变位以及指向陆侧的倾覆变位,且转动中心位于桶底海侧并斜向上逐渐逼近桶体;在深厚软土地基中针对桶周及桶底采用砂桩加固后,能够有效提高竖向承载力、减小沉降量,而对于侧向减载效果不明显。研究成果可以为桶式基础护岸的变位模式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桶式基础护岸 深厚软土 模式 离心模型试验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随机试验法选择少齿差传动的变位系数 被引量:2
18
作者 徐学忠 《机械工艺师》 CSCD 2000年第10期50-50,共1页
讨论了用随机试验法选择少齿差传动内齿轮副变位系数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利用随机数 ,在变位系数所在区域内不断产生随机点 ,然后检验其是否满足限制条件。这样就可得到多组可行设计方案。
关键词 少齿差传动 系数 随机试验 行星齿轮
原文传递
外伤性气迷路引起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一例并文献复习
19
作者 陈胜炬 司瑜 +3 位作者 梁茂金 唐小武 李湘辉 张志钢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38-842,共5页
气迷路(pneumolabyrinth)比较罕见,是指气泡进入迷路,常继发于外淋巴漏(PerilymphaticFistula,PLF)。主要病因包括:1)外伤性:是由于气压创伤,颞骨骨折,镫骨骨折或脱位;2)医源性:包括听骨链重建术,镫骨手术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等[1];3)先... 气迷路(pneumolabyrinth)比较罕见,是指气泡进入迷路,常继发于外淋巴漏(PerilymphaticFistula,PLF)。主要病因包括:1)外伤性:是由于气压创伤,颞骨骨折,镫骨骨折或脱位;2)医源性:包括听骨链重建术,镫骨手术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等[1];3)先天性内耳畸形、继发于中耳炎、中耳肿瘤等中耳疾病所致的半规管瘘也是导致气迷路的原因。气迷路主要临床表现是突发或波动性的感觉神经性听力损失或混合性听力损失及发作性眩晕,听力损失呈多样性的,听觉功能可能正常或显著受损,听力损失可以从高频到低频,并与梅尼埃病或内耳水肿所致听力下降相似[2]。伴随耳鸣及耳闷塞感没有特异性。眩晕可从不稳感到天旋地转,通常是体位变换诱发;伴或不伴自发性眼震,多数为水平性,快相朝向患侧,随着颞骨高分辨CT广泛应用,气迷路的诊断率逐渐增加[3]。现报道1例因中耳创伤致气迷路,表现为水平半规管样的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PPV)及混合性耳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发性置性眩晕 试验 眼震 听觉丧失 前庭 气迷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喂麦可食、阴离子盐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20
作者 步真跃 袁公伟 +1 位作者 马保林 冯光华 《今日畜牧兽医》 2006年第1期5-6,共2页
关键词 荷斯坦奶牛 阴离子盐 饲喂 生产性能 试验对比 尿液PH值 产奶量 胎衣不下 真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