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lectrical properties of PVDF/PZT composite films prepared by direct ink writing
1
作者 ZHOU Run-kai YANG Hong +4 位作者 PENG Chao-qun WANG Ri-chu ZHANG Dou FANG Guang-qiang WANG Xiao-fe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25年第1期71-81,共11页
Polyvinylidene fluoride/lead zirconate titanate(PVDF/PZT)composite films have been prepared by direct ink writing and the effect of PZT content on crystallization behavior and electrical properties of film were system... Polyvinylidene fluoride/lead zirconate titanate(PVDF/PZT)composite films have been prepared by direct ink writing and the effect of PZT content on crystallization behavior and electrical properties of film were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The composite films were characteriz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X-ray diffractometer(XRD),Fl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e(FTIR)and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er(DSC).The results show that,surface modified PZT powder(PZT@PDA)is successfully coated by polydopamine(PDA),resulting in a large number of polar groups that interact with the-CF_(2)-groups in PVDF,inducing the generation of polarβphase due to hydrogen bonding formed in the interaction.Theβphase content in composite film increases with increasing PZT@PDA content,up to 28.09%as with 5 wt.%PZT@PDA.PZT@PDA plays a role of nucleating agent to promote the generation of polar phases in the film and also acts as an impurity hindering the growth of nuclei to reduce crystallinity.Moreover,the presence of PZT@PDA in interfaces provides more sites for the occurrence of interfacial polarization and thus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roperties of films.The composite film with 5 wt.%PZT@PDA possesses the highest dielectric constant(8.61)and residual polarization value(0.6803μC/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vinylidene fluoride(PVDF) lead zirconate titanate(PZT) direct ink writing crystallization behaviour electrical properti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rect ink writing of 3D-Honeycombed CL-20 structures with low critical size 被引量:10
2
作者 Bao-yun Ye Chang-kun Song +3 位作者 Hao Huang Qian-bing Li Chong-wei An Jing-yu Wang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3期588-595,共8页
3D-Honeycombed CL-20 structures with low critical size of detonation have been fabricated successfully for intelligent weapon systems using a micro-flow direct ink writing(DIW) technology.The CL-20-based explosive ink... 3D-Honeycombed CL-20 structures with low critical size of detonation have been fabricated successfully for intelligent weapon systems using a micro-flow direct ink writing(DIW) technology.The CL-20-based explosive ink for DIW technology was prepared by a two-component adhesive system with waterborne polyurethane(WPU) and ethyl cellulose(EC).Not only the preparation of the explosive ink but also the principle of DIW proces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systematically.The explosive ink displayed stro ng shea rthinning behavior that permitted layer-by-laye r deposition from a fine nozzle onto a substrate to produce complex shapes.The EC content was varied to alter the pore structure distribution and rheological behavior of ink samples after curing.The deposited explosive composite materials are of a honeycombed structure with high porosity,and the pore size distribution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EC content.No phase change was observed during the preparation process.Both WPU and EC show good compatibility with CL-20 particles.Apparently high activation energy was realized in the CL-20-based composite ink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refined CL-20 due to the presence of non-energetic but stable WPU.The detonation performance of the composite materials can be precisely controlled by an adjustment in the content of binders.The 3D honeyco mbed CL-20 structures,which are fabricated by DIW technology,have a very small critical detonation size of less than 69 μm,as demonstrated by wedge shaped charge test.The ink can be used to create 3D structures with complex geometries not possible with 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techniques,which presents a bright futur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weapon 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xanitrohexaazaisowurtzitane(CL-20) direct ink writing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MEMS) Pore structure Detonation performa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 direct writing and micro detonation of CL-20 based explosive ink containing O/W emulsion binder 被引量:6
3
作者 Zhan-xiong Xie Chong-wei An +4 位作者 Bao-yun Ye Jia-qing Mu Chun-yan Li Min-jie Li Song-jin Liu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8期1340-1348,共9页
The booming development of DIW technology present an unprecedented prospect in energetic materials field and has attracted great interest due to its relative simplicity and high flexibility of manufacturing.Herein,a n... The booming development of DIW technology present an unprecedented prospect in energetic materials field and has attracted great interest due to its relative simplicity and high flexibility of manufacturing.Herein,a novel CL-20 based explosive ink formulation have been developed successfully for MEMS initiation systems via DIW technology.We designed PVA/GAP into an oil-in-water(O/W)emulsion,in the way that the aqueous solution of PVA as water phase,the ethyl acetate solution of GAP as oil phase,the combination of Tween 80 and SDS as emulsifier,BPS as a curing agent of GAP.The ideal formulation with good shear-thinning rheology properties and clear gel point was prepared using only 10 wt%emulsion.The dual-cured network formed during the curing process made the printed sample have good mechanical properties.The printed samples had satisfactory molding effect without cracks or fractures,the crystal form of CL-20 not changed and the thermal stability have improved.Deposition of explosive inks via DIW in micro-scale grooves had excellent detonation performances,which critical detonation size was 1×0.045 mm,detonation velocity was 7129 m/s and when the corner reaching 150°can still detonated stably.This study may open new avenues for developing binder systems in explosive ink formul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rect writing Explosive ink Emulsion binder system CL-20 based energetic composites Micron deton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写成型金属微粒悬浮液流变特性及动力粘度研究
4
作者 郭恒锐 郭俊卿 +2 位作者 陈拂晓 皇涛 相楠 《塑性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9-217,共9页
为制备出符合直写成型技术要求的金属微粒悬浮液,对金属微粒悬浮液的流变特性及动力粘度进行了研究。制备了具有不同动力粘度的金属微粒悬浮液,在室温下进行了动力粘度测试,依据内摩擦力理论对其流变特性及动力粘度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微... 为制备出符合直写成型技术要求的金属微粒悬浮液,对金属微粒悬浮液的流变特性及动力粘度进行了研究。制备了具有不同动力粘度的金属微粒悬浮液,在室温下进行了动力粘度测试,依据内摩擦力理论对其流变特性及动力粘度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微粒体积分数及粒径对其流变特性及动力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PVA溶液作为液相的金属微粒悬浮液具有直写成型技术要求的流变特性;调节微粒体积分数及粒径可以调控金属微粒悬浮液的动力粘度;通过Williamson模型及牛顿插值法量化了微粒体积分数与动力粘度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预测悬浮液动力粘度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写成型 金属微粒悬浮液 内摩擦力 流变特性 Williamson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外光固化树脂在三维直写成型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5
作者 韩羽菲 王大鑫 +1 位作者 房晓彤 胡晶 《中国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8-124,共7页
综述了近年来光敏树脂的研究进展,总结了紫外光固化树脂在三维直写成型(DIW)领域中的应用和针对上述问题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光敏树脂 直写打印成型 紫外光辅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场辅助先驱体陶瓷直写式3D打印工艺参数研究
6
作者 刘文广 陈功 +3 位作者 屈圣文 王兴国 徐祖权 冯浩 《陶瓷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4-402,共9页
为了探索热场辅助先驱体陶瓷直写式3D打印技术中的关键工艺参数,并对这些参数进行优化。通过引入近红外激光辅助的方式,结合高温平台加热工艺,有效提高先驱体陶瓷浆料的成型效率。实验采用控制变量法,分析了激光功率、平台温度、打印速... 为了探索热场辅助先驱体陶瓷直写式3D打印技术中的关键工艺参数,并对这些参数进行优化。通过引入近红外激光辅助的方式,结合高温平台加热工艺,有效提高先驱体陶瓷浆料的成型效率。实验采用控制变量法,分析了激光功率、平台温度、打印速度及打印高度等参数对成型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占空比为29%、平台温度为100℃、打印速度为4.17 mm·s^(-1)、打印高度为0.55 mm时,成型效果最佳。该研究为优化陶瓷3D打印技术工艺参数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激光 先驱体衍生陶瓷 3D打印 直接墨水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外光辅助墨水直写制备基于银的柔性应变传感器
7
作者 康佳仪 祁亚婷 朱叶 《功能高分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7-176,共10页
以光固化硅树脂(Si-350)为低聚物、丙烯酸异冰片酯(IBOA)为单体、气相二氧化硅纳米颗粒(A200)为流变改性剂、片状银粉为导电填料,设计了可打印硅树脂为基底层、导电银浆为功能层,利用紫外光(UV)辅助墨水直写实现柔性基底层和图案化功能... 以光固化硅树脂(Si-350)为低聚物、丙烯酸异冰片酯(IBOA)为单体、气相二氧化硅纳米颗粒(A200)为流变改性剂、片状银粉为导电填料,设计了可打印硅树脂为基底层、导电银浆为功能层,利用紫外光(UV)辅助墨水直写实现柔性基底层和图案化功能层的连续打印,制备一体化电阻式柔性应变传感器。利用旋转流变仪对基底层和功能层墨水的流变性能进行测试,用四探针对功能层的导电性进行测试,用万能试验机和万用表对传感器的力学性能和传感性能进行表征与测试。结果表明,树脂Si-350与单体IBOA质量比为2.5∶1,A200添加量(m(A200)/(m(Si-350)+m(IBOA)))为9%的基底层具有最佳的力学性能。功能层中银的质量分数为70%、线条尺寸为0.30 mm的传感器表现出优异的灵敏度和力学性能,能承受180%以上的应变。进一步对功能层线形进行优化设计,曲线形结构的传感器综合性能最佳,具备抗扭转和弯曲能力,可实现对人体运动的实时监测,展现出在柔性可穿戴电子设备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紫外辅助墨水直写 导电银浆 柔性应变传感器 图案化功能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IW工艺的ZrO_(2)/PDMS复合陶瓷材料可打印性能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吴洋洋 罗永皓 +3 位作者 伍尚华 李艳辉 张欣悦 马文有 《材料导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115-122,共8页
针对ZrO_(2)材料应用于手机背板以及其他3C电子产品的需求,以氧化锆作为分散相,PDMS作为连续相,将墨水直写工艺与该复合陶瓷材料的成型制备方法相结合,研究ZrO_(2)/PDMS复合陶瓷材料的可打印性能。在试验研究中,对不同分散相含量的浆料... 针对ZrO_(2)材料应用于手机背板以及其他3C电子产品的需求,以氧化锆作为分散相,PDMS作为连续相,将墨水直写工艺与该复合陶瓷材料的成型制备方法相结合,研究ZrO_(2)/PDMS复合陶瓷材料的可打印性能。在试验研究中,对不同分散相含量的浆料进行流变测试,测试结果表明配制的浆料具有非牛顿流体特性,当ZrO_(2)体积分数在25%~30%时,浆料用于墨水直写打印时较易挤出且成型较好,此时浆料的储能模量在10^5~10^6Pa,临界屈服应力在142~264 Pa。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配比、针头直径与挤出速度对挤出纤维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纤维膨胀比与变形比随着分散相含量的增加而减少,随着针头直径与挤出速度的增加而增加;在低分散相含量时更容易达到材料的临界屈服应力,纤维膨胀比和变形比大,纤维表面缺陷少,高分散相含量时材料强度提高,纤维膨胀比和变形比低,但较难挤出,且容易出现熔体破裂现象。当ZrO_(2)体积分数为28%,针头直径为1 mm,挤出速度为6 mm/s时纤维成型质量最优,表明ZrO_(2)/PDMS复合陶瓷材料可用于墨水直写工艺,从而为后续陶瓷构件的制造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水直写工艺(diw) 氧化锆陶瓷 非牛顿流体 流变分析 挤出可打印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陶瓷材料的DIW工艺在陶瓷基金刚石工具中应用的关键技术问题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娅妮 张绍和 +4 位作者 张谦 孔祥旺 何焘 赵东鹏 高华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9-58,共10页
浆料的直写成形技术(DIW)是一种基于浆料挤出的3D打印技术,其具有能耗低、成本低、打印速度快、无结构设计限制等优点。在概述DIW技术应用于陶瓷基金刚石工具优势的基础上,对其应用过程中的原料选择、浆料制备、打印适性及脱脂、烧结工... 浆料的直写成形技术(DIW)是一种基于浆料挤出的3D打印技术,其具有能耗低、成本低、打印速度快、无结构设计限制等优点。在概述DIW技术应用于陶瓷基金刚石工具优势的基础上,对其应用过程中的原料选择、浆料制备、打印适性及脱脂、烧结工艺等关键步骤进行探讨,并指出在浆料制备环节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粉体团聚问题。同时,分析一些DIW制造工艺的研究实例。最后,指出DIW工艺制造陶瓷基金刚石工具应解决的关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写成形 3D打印 多孔陶瓷 金刚石工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IW的“互锁”型层状钛基复合材料成型及其力学性能
10
作者 顾宇佳 王匀 +4 位作者 潘帅兴 于超 王永亮 刘宏 李瑞涛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88-196,共9页
采用浆料直写打印(direct ink writing,DIW)技术对0.8%(体积分数,下同)BNNSs/TC4浆料和TC4浆料进行双材料互嵌打印,构建层间“互锁”界面。结合DIW和快速热压烧结(fast hot pressed sintering,FHPS)技术得到纳米TiB增强的层间“互锁”... 采用浆料直写打印(direct ink writing,DIW)技术对0.8%(体积分数,下同)BNNSs/TC4浆料和TC4浆料进行双材料互嵌打印,构建层间“互锁”界面。结合DIW和快速热压烧结(fast hot pressed sintering,FHPS)技术得到纳米TiB增强的层间“互锁”型致密层状TC4-TiB/TC4复合材料,并对其力学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烧结后成功保留了层间“互锁”结构;利用DIW制备的层间“互锁”型层状TC4-TiB/TC4复合材料与未作构型的增强相均匀分布的0.4%TiB/TC4复合材料相比,强度提升了9.1%,达到1206 MPa,但韧性并未下降。分析发现,“互锁”的层间界面使裂纹发生极大的偏转,阻碍裂纹扩展,提升整体材料的韧性,为成型复杂强韧复合材料构件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钛基复合材料 浆料直写打印 多材料打印 非均匀分布 互锁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写成型用碳化硅浆料及其流变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小锋 陈洪钧 +3 位作者 周红莉 彭超群 王日初 曾婧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0-86,共7页
碳化硅(SiC)凭借高强度、轻质性以及耐高温性能等优势已成为时下应用最广泛的陶瓷材料之一。传统的制备方法生产周期长、成本高且难以制造相对复杂结构的陶瓷。本文利用直写成型方法制备三维复杂结构的SiC陶瓷,研究分散剂含量、pH值、... 碳化硅(SiC)凭借高强度、轻质性以及耐高温性能等优势已成为时下应用最广泛的陶瓷材料之一。传统的制备方法生产周期长、成本高且难以制造相对复杂结构的陶瓷。本文利用直写成型方法制备三维复杂结构的SiC陶瓷,研究分散剂含量、pH值、固相体积分数和增稠剂等因素对SiC浆料流变性能的影响,制备可打印的SiC浆料并直写成型,获得SiC的三维点阵结构。结果表明:调节分散剂含量能使浆料黏度获得最低值;pH值影响分散剂的解离度进而改变浆料的黏度;固相体积分数越高,打印结构完整性越好;添加甲基纤维素(MC)可增加浆料的黏度和剪切弹性模量,使其可打印。优化的SiC浆料配方为:分散剂聚丙烯酸(PAA)质量分数为0.01%,固相体积分数为63%和MC质量分数为0.04%,pH>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硅 直写成型 流变性能 添加剂 固相体积分数 P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写式梯度材料3D打印装置设计分析与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朱东彬 朱秀旭 +3 位作者 吴卓鸿 张延星 赵丽滨 胡宁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23,共9页
浆料直写(Direct Ink Writing)3D打印技术具有适用材料广泛、操作简单及成本低廉等优点,在材料3D打印成形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同时在陶瓷梯度构件成形方面也具有明显的优势。针对现有打印装置结构复杂及成形精度较低的问题,设计了一种... 浆料直写(Direct Ink Writing)3D打印技术具有适用材料广泛、操作简单及成本低廉等优点,在材料3D打印成形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同时在陶瓷梯度构件成形方面也具有明显的优势。针对现有打印装置结构复杂及成形精度较低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机械结构简单的双挤出直写式打印机,实现较高精度的材料梯度渐变。重点阐述了挤出装置的整体结构,以及配套的连接电路和控制程序,通过挤出试验明确了打印速度和挤出流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了陶瓷梯度构件的高精度成形。结果表明:该挤出装置具有高精度、高可靠性的特点,为材料梯度构件的高精度成形研究奠定了良好的试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材料挤出 直写成形 功能梯度材料 装置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头流道结构参数对高黏度含能材料直写成型3D打印挤出过程稳定性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丁治豪 杨伟涛 +3 位作者 高宇晨 杨建兴 孔新 杨斌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7-386,共10页
为了研究直写成型技术(DIW)中挤出系统的喷头流道结构参数(锥角角度、出口直径、成型段长度)对含能材料挤出过程的流体流动影响,研究建立了基于Polyfow Extrusion模块的高黏度含能材料挤出模型,并采用直写成型3D打印工况的挤出实验对其... 为了研究直写成型技术(DIW)中挤出系统的喷头流道结构参数(锥角角度、出口直径、成型段长度)对含能材料挤出过程的流体流动影响,研究建立了基于Polyfow Extrusion模块的高黏度含能材料挤出模型,并采用直写成型3D打印工况的挤出实验对其进行了验证。研究通过所建立的模型分析了锥角角度范围90°~130°,出口直径0.75~2 mm以及成型段长度5~20 mm对高黏度含能材料挤出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Polyflow Extrusion模块可以较准确地模拟复合含能材料的流动行为,同时发现锥角为100°、喷头出口直径为1.5~1.75 mm时挤出成型过程相对稳定、挤出膨胀较小,且成型段的增长会在增大所需入口压强的同时减小出口膨胀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写成型(diw) 黏弹性浆料 挤出装置 流道结构 挤出膨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SR嵌入的智能泡沫在气动夹爪的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吴凡 李东亚 +3 位作者 杨文振 徐嘉文 刘禹 芦艾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5-168,共4页
如何控制工业夹爪对易损物体的夹持力是一件具有挑战的任务,通常是利用有着力传感器的电动夹爪进行反馈控制,但这种方法昂贵且额外增加了夹爪的复杂程度。基于直书写3D打印,设计了一种内嵌力敏电阻器(FSR)的智能硅橡胶泡沫,安装在气动... 如何控制工业夹爪对易损物体的夹持力是一件具有挑战的任务,通常是利用有着力传感器的电动夹爪进行反馈控制,但这种方法昂贵且额外增加了夹爪的复杂程度。基于直书写3D打印,设计了一种内嵌力敏电阻器(FSR)的智能硅橡胶泡沫,安装在气动夹爪的指尖,不仅能监测夹持状态,还能在气压超过阈值后一定范围内,保持夹持力的恒定,以保护物体。实验结果表明:智能泡沫在4~12 N的工作范围内,误差不超过1.5N。当气压在450~560kPa范围内,能维持夹持力约14.6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书写 气动夹爪 硅橡胶 应力平台区 恒力 力敏电阻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3D打印硬磁软材料的磁控软体机器人开发 被引量:2
15
作者 黄麟阁 张治国 潘峰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9-92,共4页
近年来,磁软体机器人因其优异的生物安全性、环境适应性和快速响应能力受到广泛关注,在生物医疗等领域展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针对磁软体机器人的墨水直写(DIW)3D打印问题,根据需求和材料特性进行材料设计优化,制备了具有稳定可打... 近年来,磁软体机器人因其优异的生物安全性、环境适应性和快速响应能力受到广泛关注,在生物医疗等领域展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针对磁软体机器人的墨水直写(DIW)3D打印问题,根据需求和材料特性进行材料设计优化,制备了具有稳定可打印性的硬磁软材料墨水。在此基础上,通过流变性实验验证了混合墨水的可打印性,使用DIW完成了对硬磁软体机器人的制造。之后,设计并制造了一种用于货物搬运的多模态磁软体机器人,在外磁场的作用下机器人可以以爬行和滚动两种模式运动,兼具货物搬运和放置的能力。本文所提出的磁软体机器人3D打印方法将为以后磁软体机器人的材料选择和广泛应用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水直写 硬磁材料 软体机器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压烧结工艺对浆料直写式定向多孔铜组织及致密度的影响
16
作者 万胤辰 王匀 +3 位作者 李瑞涛 徐磊 于超 顾宇佳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1-136,共6页
管式炉无压烧结工艺对浆料直写(Direct ink writing,DIW)式定向多孔铜的组织和致密性起决定性作用。本工作通过浆料直写和烧结制备定向多孔铜,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比高纯氩气和Ar-H_(2)混合气下烧结后的定向多... 管式炉无压烧结工艺对浆料直写(Direct ink writing,DIW)式定向多孔铜的组织和致密性起决定性作用。本工作通过浆料直写和烧结制备定向多孔铜,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比高纯氩气和Ar-H_(2)混合气下烧结后的定向多孔铜的微观组织,分析烧结时定向多孔铜的氧化行为。在不同烧结参数下对定向多孔铜进行烧结处理,研究烧结温度以及保温时间对定向多孔铜致密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高纯氩气下烧结时,定向多孔铜发生严重氧化并生成Cu_(2)O,而Ar-H_(2)混合气通过还原作用有效避免定向多孔铜的氧化;烧结温度1100℃、保温时间6 h为最佳烧结工艺参数,在此条件下,定向多孔铜的致密度达到了87.2%,收缩率为33.3%。本研究可为管式炉无压烧结DIW打印多孔铜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式炉 无压烧结 浆料直写(diw) 定向多孔铜 烧结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C/CS复合水凝胶的3D打印工艺研究
17
作者 杨晓宇 张治国 李全胜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2-56,共5页
以细菌纤维素(BC)和壳聚糖(CS)为基质的水凝胶同时具有细菌纤维素的高生物相容性和壳聚糖的抗菌性能,在伤口敷料、组织工程等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但其3D打印仍面临困难。本文利用BC和CS的物理特性和其交联机制,制备出可用于3D打印的BC... 以细菌纤维素(BC)和壳聚糖(CS)为基质的水凝胶同时具有细菌纤维素的高生物相容性和壳聚糖的抗菌性能,在伤口敷料、组织工程等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但其3D打印仍面临困难。本文利用BC和CS的物理特性和其交联机制,制备出可用于3D打印的BC/CS复合水凝胶油墨,同时使用纳米粘土作为流变改性剂,提升水凝胶的自支撑能力。对于交联方法,不再采用传统的浸泡方式,使用喷雾器将戊二醛溶液均匀喷洒在打印样品表面,既不会破坏样品的结构,也可以达到交联的目的。接着,构建了一种适合BC/CS复合水凝胶打印的3D打印系统,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分析了喷头挤出压力、移动速度、打印高度对水凝胶精度的影响。本文提出的方法有望实现BC/CS复合水凝胶的墨水直写(DIW)打印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纤维素 壳聚糖 3D打印 墨水直写 自支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解温度对直写3D打印石墨烯/SiC_(p)/SiC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18
作者 唐润 刘洪军 李亚敏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59-967,共9页
通过在碳化硅前驱体聚碳硅烷(PCS)溶液中加入石墨烯/SiC_(p)复合粉末,获得石墨烯/SiC_(p)/PCS浆料,采用直写3D打印(DIW)和高温烧结相结合制备了石墨烯/SiC_(p)/SiC复合材料。PCS在不同热解温度下具有不同的产物与性能,本文研究了热解温... 通过在碳化硅前驱体聚碳硅烷(PCS)溶液中加入石墨烯/SiC_(p)复合粉末,获得石墨烯/SiC_(p)/PCS浆料,采用直写3D打印(DIW)和高温烧结相结合制备了石墨烯/SiC_(p)/SiC复合材料。PCS在不同热解温度下具有不同的产物与性能,本文研究了热解温度对石墨烯/SiC_(p)/SiC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800℃时PCS转化为非晶SiCxOy,随着温度升高至1500℃,非晶SiCxOy逐渐生成导电性更好的β-SiC与游离碳,石墨烯/SiC_(p)/SiC复合材料的电导率从0.93 S·m^(-1)升高至670 S·m^(-1)。1200℃时,复合材料抗压强度和容积密度分别达到最大的12.3 MPa和1.49 g·cm^(-3)。该研究提供了一种基于PCS浆料的直写3D打印工艺制备高导电轻质多孔石墨烯/SiC_(p)/SiC复合陶瓷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直写成型 热解温度 石墨烯/SiC_(p)/SiC复合材料 抗压强度 电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自由度机械臂直写3D打印过程的可变角度参数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冯立阳 杨文振 +4 位作者 商二威 张盟 陈彦秋 倪铭 刘禹 《材料科学与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1,共11页
为解决传统三轴打印在曲面领域制备能力不足的瓶颈,克服阶梯效应等缺陷,本文设计研发了一种基于多自由度机械臂的直写式3D打印平台,并采用硅橡胶材料开展打印实验,系统研究了喷头打印角度对线条几何形状和多层线条成型效果的影响,最终... 为解决传统三轴打印在曲面领域制备能力不足的瓶颈,克服阶梯效应等缺陷,本文设计研发了一种基于多自由度机械臂的直写式3D打印平台,并采用硅橡胶材料开展打印实验,系统研究了喷头打印角度对线条几何形状和多层线条成型效果的影响,最终制备出高保形性的结构样品。研究表明:改变喷头引导角进行打印时,随着喷头引导角度的增大,硅泡沫线条宽度的一致性更高,且引导角大于0°时所打印的线条横截面形状规则,多层结构的成型效果良好,并可改善大跨距下的线条塌陷问题。本文实验结果揭示了打印高保形性硅泡沫的多角度工艺规律,与传统的竖直方向或法线方向相比,喷头引导角大于0°时打印的硅泡沫结构保形性更高,可为曲面传感器、共形天线等对保形性要求较高的应用场合提供借鉴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墨水书写 机械臂3D打印 多角度工艺 共形制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液桥联复合材料的双材料直写制备及电磁屏蔽性能 被引量:1
20
作者 邵朋朋 徐势轩 +4 位作者 华晨曦 宋欣雨 程昌利 刘禹 王震宇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660-2667,共8页
以高黏度硅橡胶为固相墨水、炭黑/低黏度硅橡胶为液相墨水,使用双材料直写工艺制备了固液桥联复合材料。采用超景深数码显微镜与X射线三维动态显微成像平台对固液桥联复合材料的结构进行了表征,测试了不同液相桥联跨度(0.4、0.8、1.2 mm... 以高黏度硅橡胶为固相墨水、炭黑/低黏度硅橡胶为液相墨水,使用双材料直写工艺制备了固液桥联复合材料。采用超景深数码显微镜与X射线三维动态显微成像平台对固液桥联复合材料的结构进行了表征,测试了不同液相桥联跨度(0.4、0.8、1.2 mm)固液桥联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电导率及总电磁屏蔽效能,并评价了固液桥联复合材料在应变作用和循环载荷作用下的总电磁屏蔽效能稳定性。结果表明,固相和液相两者交替排列为规则的三维网格状结构,实现了固液桥联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电磁屏蔽性能的协同提高。固液桥联复合材料的断裂伸长率、电导率及总电磁屏蔽效能均随着液相桥联跨度的增大而提高,液相桥联跨度为1.2 mm的固液桥联复合材料(SL-1.2)的断裂伸长率最高,为233%,电导率最大,为0.45 S/m,总电磁屏蔽效能最强,为27.41dB。SL-1.2在75%的应变作用下,其总电磁屏蔽效能比未拉伸状态增加了0.49%,在循环载荷(1000圈)作用下,其总电磁屏蔽效能一直保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电复合材料 双材料直写 固液桥联结构 3D打印 电磁屏蔽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