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2篇文章
< 1 2 6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self-sensing HTPB liner for non-destructive monitoring nitroglycerin(NG)migration at the interface between double base propellant and the HTPB liner
1
作者 Jie Wang Bo Liu +4 位作者 Yanchun Li Mengqi Chen Qian Guo Dongming Song Aifeng Jiang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2025年第8期166-175,共10页
During the storage of composite propellants, the migration of plasticizers and other unbonded additives at the interfaces of liner adhesives has garnered significant attention in understanding liner failure mechanisms... During the storage of composite propellants, the migration of plasticizers and other unbonded additives at the interfaces of liner adhesives has garnered significant attention in understanding liner failure mechanisms, aging processes, and safety performance. However, there is currently no non-destructive and quantitative detection method for migration of plasticizers in propellant liner. In this study, we developed a HTPB sensing liner by incorporating conductive fillers-namely carbon black(CB), carbon nanotubes(CNTs), and graphene nanoplatelets(GNP)-into the HTPB matrix. The synergistic interaction between CNTs and GNP facilitates the formation of a tunneling conductive network that imparts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to the HTPB liner. To elucidate the funct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ductivity and nitroglycerin(NG) migration, we applied the HTPB sensing liner onto double base propellant surfaces and measured both the conductivity of the sensing layer and NG migration during a 71°C accelerated aging experiment. The results shows that when CNTs/GNP content reaches 3wt%, there is an exponential correlation between conductivity and NG migration with a fitting degree of 0.9652;the average response sensitivity of ΔR/R0 relative to NG migration is calculated as 41.69, with an average deviation of merely5.67% between NG migrations derived from conductivity fittings compared to those obtained via TGA testing results. Overall, this sensing liner exhibits excellent capabilities for detecting NG migration nondestructively and quantitatively while offering a novel approach for assessing interfacial component migrations as well as debonding defects in propellants-a promising avenue for future self-monitoring strategies regarding propellant integr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nsing liner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Nitroglycerine migration non-destructive dete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ual Attribute Adversarial Camouflage toward camouflaged object detection 被引量:4
2
作者 Yang Wang Zheng Fang +3 位作者 Yun-fei Zheng Zhen Yang Wen Tong Tie-yong Cao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4期166-175,共10页
The object detectors can precisely detect the camouflaged object beyond human perception.The investigations reveal that the CNNs-based(Convolution Neural Networks)detectors are vulnerable to adversarial attacks.Some w... The object detectors can precisely detect the camouflaged object beyond human perception.The investigations reveal that the CNNs-based(Convolution Neural Networks)detectors are vulnerable to adversarial attacks.Some works can fool detectors by crafting the adversarial camouflage attached to the object,leading to wrong prediction.It is hard for military operations to utilize the existing adversarial camouflage due to its conspicuous appearance.Motivated by this,this paper proposes the Dual Attribute Adversarial Camouflage(DAAC)for evading the detection by both detectors and humans.Generating DAAC includes two steps:(1)Extracting features from a specific type of scene to generate individual soldier digital camouflage;(2)Attaching the adversarial patch with scene features constraint to the individual soldier digital camouflage to generate the adversarial attribute of DAAC.The visual effects of the individual soldier digital camouflage and the adversarial patch will be improved after integrating with the scene features.Experiment results show that objects camouflaged by DAAC are well integrated with background and achieve visual concealment while remaining effective in fooling object detectors,thus evading the detections by both detectors and humans in the digital domain.This work can serve as the reference for crafting the adversarial camouflage in the physical wor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versarial camouflage digital camouflage generation Visual concealment Object detection Adversarial patc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n the Small SNR Processing Ability of IR Point Target Detection
3
作者 Song, Liuping Sun, Zhongkang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1993年第3期28-36,共9页
Three-dimensional (3-D) matched filtering has been suggested as a powerful processing technique for detecting weak, moving IR point target immersed in a noisy field.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he 3-D matched filtering an... Three-dimensional (3-D) matched filtering has been suggested as a powerful processing technique for detecting weak, moving IR point target immersed in a noisy field.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he 3-D matched filtering and the optimal linear processing, the optimal point target detector is being analyzed in this paper. The performance of the detector is introduced in detail. The results provide a standard reference 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any other point target detection algorith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GORITHMS Correlation detectors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Image processing Signal detection Signal to noise ratio Systems analysis Three dimensiona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矿井智能目标检测技术研究综述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帆 张嘉荣 程海星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284-296,共13页
随着深度学习理论的研究与发展,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技术在智能化矿山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目标检测已成为人工智能技术在煤矿应用场景的典型范式和研究热点。然而深度学习目标检测对标注数据集依赖性强,存在模型可解释性差、计算复... 随着深度学习理论的研究与发展,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技术在智能化矿山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目标检测已成为人工智能技术在煤矿应用场景的典型范式和研究热点。然而深度学习目标检测对标注数据集依赖性强,存在模型可解释性差、计算复杂等问题,如何提高矿井目标检测精度、模型自适应性和计算效率,是矿山人工智能领域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对煤矿井下智能目标检测技术及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首先,简要概述了目标检测技术,介绍了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技术演进过程和算法分类,并分析比较了基于CNN和Transformer的目标检测网络。然后,重点研究了矿井智能目标检测的数据增强、超分辨率重建、特征提取等关键技术,并围绕煤矿“人-机-环”应用需求,详细阐述了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在井下人员安全监测、矿井设备智能检测、工况环境感知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指出了煤矿应用场景下智能目标检测技术在数据集构建、模型优化、多源异构数据融合等方面仍存在挑战,讨论了煤矿智能目标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并提出未来应致力于将目标检测技术与小样本学习和多模态融合、模型轻量化和边缘计算、数字孪生和具身智能等新兴技术相结合,以此促进智能检测技术与煤矿安全生产的深度融合与应用,为矿井智能目标检测技术体系构建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智能化 目标检测 深度学习 数字孪生 具身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键连接工况检测系统设计与研究
5
作者 王荣先 陈智勇 +1 位作者 徐颖强 宋晨毅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9-163,167,共6页
键连接的工作面受材料、制造、载荷等多种因素影响,受力不均匀,变形情况复杂。本研究基于机器视觉技术设计了键连接工况检测系统,使用工业摄像机采集键连接工作面受载时变形图像,基于数字散斑相关方法进行图像处理,输出工作面变形图像... 键连接的工作面受材料、制造、载荷等多种因素影响,受力不均匀,变形情况复杂。本研究基于机器视觉技术设计了键连接工况检测系统,使用工业摄像机采集键连接工作面受载时变形图像,基于数字散斑相关方法进行图像处理,输出工作面变形图像及数据,判断工作面工况是否正常。通过试验和仿真相结合的方法对本系统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技术先进、测量精度高,可实现键连接变形量的智能检测。本研究为提高键连接检测水平、正确评估键连接性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检测 数字散斑相关方法 机器视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仓鼠卵巢细胞宿主DNA残留检测标准物质
6
作者 梁文 曹梅霞 刘刚 《计量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54-761,共8页
为解决生物制药产品中外源性宿主细胞DNA残留检测的计量溯源难题,大批量培养中国仓鼠卵巢(Chinese hamster ovary,CHO)细胞,研究柱层析、乙醇沉淀法、超滤法等多种提取方法,提取得到高纯度的CHO细胞基因组DNA,选择充分研究和优化的数字... 为解决生物制药产品中外源性宿主细胞DNA残留检测的计量溯源难题,大批量培养中国仓鼠卵巢(Chinese hamster ovary,CHO)细胞,研究柱层析、乙醇沉淀法、超滤法等多种提取方法,提取得到高纯度的CHO细胞基因组DNA,选择充分研究和优化的数字PCR方法作为基因组DNA的定量方法。结果表明,相比传统的UV检测,基于数字PCR的方法能有效解决基质干扰问题,结果一致性显著提升。标准物质的均匀性和稳定性通过检验,利用10家单位的5种不同的数字PCR平台给标准物质定值,最终的拷贝数浓度定值结果为(1.06±0.12)×10^(4)copies/μL。该标准物质可促进DNA残留量检测试剂盒的开发,促进各生物制品公司DNA残留量检测结果的互认统一,实现检测结果的量值溯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计量学 中国仓鼠卵巢细胞 宿主DNA 残留检测 数字PCR 标准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eDiff-GAN的综采工作面目标检测与孪生体同步映射
7
作者 张帆 于洋 +7 位作者 戚振明 李海军 王春丽 杜潇 王柄印 张光磊 宋惠 席宸荣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5,21,共8页
矿井综采工作面数字孪生模型的构建过程需要手动构建实体的数字孪生3D模型,然后对实体进行目标检测,并根据实时检测结果控制3D模型,以确保孪生体与实体之间的同步映射关系。因此,对井下目标的实时、准确检测是实现虚实同步映射控制的关... 矿井综采工作面数字孪生模型的构建过程需要手动构建实体的数字孪生3D模型,然后对实体进行目标检测,并根据实时检测结果控制3D模型,以确保孪生体与实体之间的同步映射关系。因此,对井下目标的实时、准确检测是实现虚实同步映射控制的关键。目前主流的目标检测方法需要在传统模型中引入或改进模块,使得模型网络结构复杂、训练周期较长,降低了目标检测的实时性;同时,对于一些含高强度噪声的图像难以精确检测。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UeDiff-GAN的综采工作面目标检测与孪生体同步映射方法。通过扩散模型对高质量样本进行加噪扩散,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噪样本,然后使用生成对抗网络(GAN)模型进行训练;设计了平滑扩散算法,以控制扩散步长,加入不均衡扩散模块,以得到与预识别样本匹配的检测算法模型。使用Unity3D构建综采工作面3D模型并进行渲染,实现井下物理实体的对象孪生,据此构建综采工作面实体与其孪生模型的映射关系,根据井下不同位置的检测结果控制对应机器运动状态及姿态,实现孪生模型协同控制,从而实现过程孪生。在自制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UeDiff-GAN模型对井下移动目标的平均检测精度较SSD,R-CNN,YOLOv7和Diff-GAN模型分别提升了19.4%,14.3%,9.1%,24.3%;检测速度较SSD,R-CNN分别提升了13.86,42.73帧/s;孪生模型与实体的实时性延迟至多为0.873 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采工作面 数字孪生 目标检测 虚实同步映射 扩散模型 生成对抗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影像和MDIEA-YOLO苗木识别模型的造林验收智能系统
8
作者 王武魁 廉瑞峰 +3 位作者 吴明晶 张大兴 石燕妮 谷亚宇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25,共12页
【目的】传统造林验收方法效率低且难以适应复杂场景,同时无人机影像难以直接用于AI模型输入,制约了造林智能化验收的实现。本研究针对造林验收场景提出一种基于无人机影像的MDIEA-YOLO检测模型,旨在实现对造林幼苗的高效识别与计数,提... 【目的】传统造林验收方法效率低且难以适应复杂场景,同时无人机影像难以直接用于AI模型输入,制约了造林智能化验收的实现。本研究针对造林验收场景提出一种基于无人机影像的MDIEA-YOLO检测模型,旨在实现对造林幼苗的高效识别与计数,提高造林验收的精确度和效率,为林业管理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为实现上述目标,本研究开发了“多维交互增强注意力模块”(MDIEA),该模块融合了卷积块注意力机制和Shuffle Attention机制,能够高效处理复杂场景和小目标特征,显著提升网络的解析能力。通过将MDIEA嵌入YOLOv8特征提取网络,细化的通道和空间注意力加权增强了关键特征的识别能力。此外,引入XIoU损失函数优化了模型对小型和重叠目标的边界定位能力,进一步提升检测精度。最终,构建了基于无人机影像和MDIEA-YOLO模型的端到端影像预处理流程,实现了造林幼苗的自动识别与计数。【结果】在福建将乐国有林场的实验中,MDIEA-YOLO模型在1年生、2年生、3年生数据集上分别获得了97.5%、96.1%、96.8%的mAP0.5值,明显优于其他对比模型。在不同光照和分辨率条件下,MDIEA-YOLO模型的m AP0.5值均保持在92%以上,显示出良好的鲁棒性。在处理100张影像时,MDIEA-YOLO模型的CPU与GPU处理效率相近,无明显差异,表明该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与人工检验对比发现,该系统在关键指标上展现了与人工检验相当甚至更高的准确性和效率,证明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实用性。【结论】本研究提出的造林验收无人机影像预处理系统,有效推动了造林验收的智能化进程,显著提升了验收效率和精度,为造林验收领域提供了新的技术解决方案,具备广泛的应用前景。未来,将继续优化模型性能,扩大数据集规模,以适应更广泛的应用场景,推动林业管理的现代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造林验收 无人机(UAV) 图像识别 小目标检测 YOLOv8 注意力机制 损失函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PCR技术在动物疫病检测中的应用
9
作者 孟晓琴 赵淑娟 张晓霞 《中兽医医药杂志》 2025年第2期54-59,共6页
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和微流体技术的进步,数字PCR(dPCR)技术逐渐突破瓶颈,展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dPCR通过将反应体系分割为数万个微小独立反应单元,实现核酸模板的绝对定量分析,具有无需标准曲线、对抑制剂耐受性高、灵敏度高、特异性... 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和微流体技术的进步,数字PCR(dPCR)技术逐渐突破瓶颈,展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dPCR通过将反应体系分割为数万个微小独立反应单元,实现核酸模板的绝对定量分析,具有无需标准曲线、对抑制剂耐受性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等显著优势。目前,dPCR在猪、牛、羊、禽等动物疫病检测中展现出应用潜力,能够检测早期感染或混合感染,支持流行病学研究,监测治疗效果,并实现病原体核酸浓度的绝对定量分析。然而,与qPCR相比,dPCR在寄生虫病检测中的灵敏度和准确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另外,高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dPCR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应用。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检测成本的降低,dPCR有望在临床诊断、流行病学研究和无症状携带病原动物的识别等领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PCR技术 动物疫病诊断 定量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孪生和机器学习的卫星未知故障检测方法 被引量:1
10
作者 沈英龙 蔡君亮 +1 位作者 林佳伟 杨帆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6-58,共13页
卫星传统故障诊断方法及现有的数据驱动诊断方法都存在无法找出异于已知故障类型的未知故障的问题,可靠性与安全性较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基于卫星数字孪生体和多种机器学习模型的故障诊断与未知故障检测方法。首先,通过卫星数字孪生... 卫星传统故障诊断方法及现有的数据驱动诊断方法都存在无法找出异于已知故障类型的未知故障的问题,可靠性与安全性较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基于卫星数字孪生体和多种机器学习模型的故障诊断与未知故障检测方法。首先,通过卫星数字孪生产生覆盖各种类型故障的仿真数据,并利用XGBoost分类模型和卫星真实故障样本验证了数字孪生数据的高仿真性,实现了已知故障类型的诊断。在此基础上,考虑到现有诊断方法无法精准识别未知类型故障的发生,提出一种分布外检测模型Con-DAGMM,通过正常数据和已知类型故障数据训练模型,实现了对未知故障的及时预警。利用数字孪生数据与在轨卫星真实故障数据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故障诊断精度高,在测试数据上的平均准确率达到98.8%,且Con-DAGMM实现了高性能的未知故障检测,在精准率、召回率和F_(1)分数上优于Deep-SVDD等对比方法。结果表明,卫星数字孪生可以克服卫星历史数据中故障样本稀缺的问题,且分布外检测的思路能成功应用于卫星未知故障的预警,提高了在轨卫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控制系统 未知故障检测 故障诊断 数字孪生 机器学习 分布外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孪生的复杂高端装备的动态交互装配方法 被引量:1
11
作者 马徐蚌 冯毅雄 程鼎豪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6-56,共11页
目的为了解决复杂装备零件装配中效率和精度低的问题,开发一种基于数字孪生技术与改进动态目标检测算法的复杂高端装备动态交互装配方法。方法构建面向数字孪生的人机交互框架并优化目标检测算法,实现复杂装备装配过程的实时监控。操作... 目的为了解决复杂装备零件装配中效率和精度低的问题,开发一种基于数字孪生技术与改进动态目标检测算法的复杂高端装备动态交互装配方法。方法构建面向数字孪生的人机交互框架并优化目标检测算法,实现复杂装备装配过程的实时监控。操作人员通过可视化界面与系统进行动态交互,实现装配工艺的实时优化。首先,通过多源传感器实时采集装备的实时数据;其次,基于实时数据构建装备虚拟模型,生成与实际装配场景高度一致的视频并通过改进后的YOLOv8n算法实现对工业零件的精准检测与分类;最后,通过人机交互过程对装配过程进行动态优化并通过设计交互界面实时显示检测结果,为装备装配提供智能化支持。结果提出方法能够在复杂高端装备的装配过程中实现精准的检测与实时动态响应。改进后动态目标检测结果在保持高精度的同时,较未改进版本检测速度提升24.9%。结论不仅为复杂高端装备人机交互装配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而且为数字孪生技术在工业领域的进一步应用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孪生 人机交互 工业装配 目标检测 YOLOv8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线性超声短脉冲信号检测方法研究与实现 被引量:1
12
作者 谢子成 郑隆浩 +1 位作者 邹涌 唐立军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3-204,共12页
一般的微弱信号检测方法所使用的锁相放大技术对于高频短脉冲信号还存在困难。对于一般的锁相放大器而言,短脉冲信号达不到锁相放大器后级滤波器的建立时间,难以检测到微弱的高频短脉冲信号,因此提出了一种针对高频非线性超声短脉冲信... 一般的微弱信号检测方法所使用的锁相放大技术对于高频短脉冲信号还存在困难。对于一般的锁相放大器而言,短脉冲信号达不到锁相放大器后级滤波器的建立时间,难以检测到微弱的高频短脉冲信号,因此提出了一种针对高频非线性超声短脉冲信号的检测方法。该方法在锁相放大技术的基础上,考虑到非线性超声信号为周期信号,在锁相放大器的前级增加数字平均环节,增大信号的信噪比。锁相放大环节中采用滑动均值滤波代替普通低通滤波器,根据最佳匹配原则,设置滑动均值滤波器的窗长度等于脉冲持续时间,实现只对脉冲信号进行的低通滤波,避免了普通低通滤波器对短脉冲信号建立时间不够的问题,最终实现高频非线性短脉冲信号检测的锁相放大。本系统采用数模混合电路,逻辑算法部署在FPGA上。采用微弱信号发射器与电脑端搭建测试平台,对系统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在输入信号频率为分别为0.6、1、2、5、10 MHz的情况下,系统均能检测到脉冲长度为5μS,幅度为100 nV的脉冲信号,并且具有良好的线性度。选择频率为1 MHz的输入信号进行不同脉冲宽度的测试,系统能准确检测到脉冲长度为5、10、30μS,幅度大小为100 nV的脉冲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相放大器 滤波器 数字平均 短脉冲信号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球数字化分析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13
作者 龚凤 吉邢虎 何治柯 《分析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3-361,共9页
微球数字化分析是一种直接以微球作为样品单分子分散载体的数字化分析方法。由于省去了传统数字化分析中复杂的液滴或阵列制备过程,该方法具有简便、快速的特点,在生物分子的高灵敏检测中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本文将在介绍微球数字化分... 微球数字化分析是一种直接以微球作为样品单分子分散载体的数字化分析方法。由于省去了传统数字化分析中复杂的液滴或阵列制备过程,该方法具有简便、快速的特点,在生物分子的高灵敏检测中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本文将在介绍微球数字化分析原理的基础上,对其在生物分子高灵敏检测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最后对微球数字化分析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应用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分析 生物分子检测 微球 单分子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FF-YOLO:面向造林验收的明穴目标检测模型 被引量:1
14
作者 石燕妮 王武魁 +3 位作者 吴明晶 张大兴 廉瑞峰 谷亚宇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2-154,共13页
【目的】为解决传统林场造林验收过程中存在的主观性强、缺乏科学性以及管理人员不足等问题,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单阶段目标检测框架的造林明穴检测模型MAFF-YOLO,旨在自动识别并统计造林明穴的数量和位置,推动造林验收的数字化转型,提... 【目的】为解决传统林场造林验收过程中存在的主观性强、缺乏科学性以及管理人员不足等问题,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单阶段目标检测框架的造林明穴检测模型MAFF-YOLO,旨在自动识别并统计造林明穴的数量和位置,推动造林验收的数字化转型,提高验收效率和科学性。【方法】基于YOLOv8模型,通过多方面改进获得了MAFF-YOLO。首先,采用MobileNetV4作为主干网络,引入更多参数和层次结构提高检测精度;其次,添加基于归一化的注意力模块(NAM),增强对明穴特征的捕捉能力,减少误检和漏检;然后,将特征融合模块替换为跨尺度特征融合模块(CCFM),在降低特征图拼接计算量的同时整合不同尺度特征,提升对小尺度明穴的检测能力;接着,将检测头替换为RFAHead,根据数据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动态调整感受野,增强网络对不同输入特征的适应性;最后,优化边界框损失函数为FocusCIoU,改善正负样本分布不平衡问题,增强对关键样本的学习能力。【结果】MAFF-YOLO在识别明穴数量和位置方面表现出较高的准确性。与基础YOLOv8模型相比,其精度提高了1个百分点,mAP50提高了0.7个百分点,F_(0.5)提高了0.6个百分点,且算法复杂度显著降低。【结论】在相同实验条件下,MAFF-YOLO相较于其他现有方法,在提升模型对造林明穴目标的检测效果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并已成功集成至端到端的检测系统中,为造林验收的数字化提供了技术支持,进一步提升了造林验收的效率和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目标检测 YOLOv8 算法 数字化造林验收 无人机 MobileNetV4 NAM CCF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视觉技术的X、γ剂量率仪数字识别系统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雨青 黄政林 +2 位作者 刘新昊 李英帼 韦应靖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8-126,共9页
为提高X、γ剂量率仪检定、校准的自动化程度,提出一种基于计算机视觉的X、γ剂量率仪数字识别系统。该系统可实现摄像头视频采集、采集图像预处理、仪表图像的文本检测与识别以及识别结果的后处理。分别采用DBNet与CRNN-CTC作为文本检... 为提高X、γ剂量率仪检定、校准的自动化程度,提出一种基于计算机视觉的X、γ剂量率仪数字识别系统。该系统可实现摄像头视频采集、采集图像预处理、仪表图像的文本检测与识别以及识别结果的后处理。分别采用DBNet与CRNN-CTC作为文本检测与文本识别的模型,比较不同骨干网络结构对模型的影响。在平衡准确性和速度指标后,选择MoblieNetV3作为文本检测和识别模型的骨干网络,对32种常见的X、γ剂量率仪进行识别实验。结果表明:经算法过滤后,仪器识别准确率可达到100%;对于绝大部分仪器,使用数字识别系统效率可以提高20%以上,但是对于显示界面刷新面积较大的仪器,摄像机难以识别,仍需要人工检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识别系统 机器视觉技术 深度学习 图像处理 文本检测 文本识别 计量检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重数字PCR检测乳及乳制品中致病菌
16
作者 王越 张奕南 刘洋 《中国乳品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69,共9页
为了满足乳制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精确、高效和高通量检测需求,文章以典型食源性致病菌大肠埃希氏菌O157、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和沙门氏菌作为目的菌,建立1种灵敏稳定的多重芯片式数字PCR(Multiplex digital chip PCR)... 为了满足乳制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精确、高效和高通量检测需求,文章以典型食源性致病菌大肠埃希氏菌O157、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和沙门氏菌作为目的菌,建立1种灵敏稳定的多重芯片式数字PCR(Multiplex digital chip PCR)反应体系。针对4种致病菌的靶向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优化多重反应引物组合和反应条件,并验证其特异性和灵敏度。结果表明,该四重反应体系具有良好的特异性且未出现交叉反应。体系对4种菌株最低检出限分别达0.38、1.03、0.69 copies/μL和0.24 copies/μL,与单重反应体系检测灵敏度相当,未发生混合引物抑制反应。方法对模拟阳性样品、生乳和市售乳制品检测结果证明了其在乳原料及乳制品质量安全控制中的应用前景,文章构建的四重反应体系可为乳制品的检测与监管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数字PCR 食源性致病菌 检验检测 乳制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疗法在自闭症筛查到干预的临床研究进展与挑战 被引量:1
17
作者 曾泳添 陈日玲 +3 位作者 农雪艳 刘洲 梁力中 朱子健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1702-1708,共7页
自闭症在儿童中以社交(沟通)障碍和重复刻板的行为及狭隘兴趣为主要临床表现,影响着儿童的社交互动、沟通能力和行为模式。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数字疗法在自闭症的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多模态数据融合和机器学习算法能帮助早期识别... 自闭症在儿童中以社交(沟通)障碍和重复刻板的行为及狭隘兴趣为主要临床表现,影响着儿童的社交互动、沟通能力和行为模式。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数字疗法在自闭症的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多模态数据融合和机器学习算法能帮助早期识别自闭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游戏化学习平台被广泛应用于提高自闭症儿童的社交技巧和认知功能。尽管数字疗法在自闭症领域中展现了巨大的可能性和效益,但也面临着包括治疗反应的个体差异、长期成效的不确定性以及数据隐私保护等在内的挑战。总体而言,数字疗法为自闭症的管理开辟了新的道路,同时也指出了未来研究和应用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发育障碍 自闭症 数字疗法 早期识别与筛查 个性化医疗 医疗健康数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群猪轮状病毒微滴式数字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
18
作者 陈冰冰 蔡蔚游 +3 位作者 刘玉彤 王修武 孙守湖 贺东生 《畜牧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095-4100,共6页
旨在建立一种特异、灵敏的A群猪轮状病毒(porcine rotavirus A,PoRVA)微滴式数字PCR(ddPCR)新型检测方法。本研究根据GenBank中PoRVA的VP 6基因保守序列,设计猪轮状病毒特异性引物和探针,优化其反应条件,从而构建PoRVA的ddPCR检测方法,... 旨在建立一种特异、灵敏的A群猪轮状病毒(porcine rotavirus A,PoRVA)微滴式数字PCR(ddPCR)新型检测方法。本研究根据GenBank中PoRVA的VP 6基因保守序列,设计猪轮状病毒特异性引物和探针,优化其反应条件,从而构建PoRVA的ddPCR检测方法,并测定其特异性、灵敏度、重复性以及临床样品试验。优化反应条件结果显示,最佳引物浓度为600 nmol·L^(-1),最佳探针浓度为300 nmol·L^(-1);退火温度在56℃时,病毒阳性液滴拷贝数最高;特异性结果显示,自行建立的检测方法仅能检出PoRVA,而猪丁型冠状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等七种对照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灵敏度结果显示,该方法最低检测限度为3.97 copies·μL^(-1),比普通PCR(最低检测限度3970 copies·μL^(-1))和荧光定量PCR(最低检测限度39.7 copies·μL^(-1))分别高1000倍和10倍;重复性结果显示,组内和组间变异系数小于10%;对142份临床样品检测显示,ddPCR检出阳性率高于qPCR和PCR。综上,本研究自行建立的PoRVA ddPCR新型检测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适用于猪轮状病毒早期感染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可为日后持续性监控猪轮状疫情提供可靠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群猪轮状病毒 微滴式数字PCR 检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吸收光谱痕量乙炔检测方法研究
19
作者 李橙橙 曹旺 +1 位作者 万元 温和 《中国测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5-80,86,共7页
针对现有的正交型锁相放大器在可调谐激光二极管吸收光谱吸收信号中存在检测下限差、稳定性差等问题,该文提出基于插值离散傅里叶变换的相位测量与数字锁相放大器的光谱吸收信号检测方法,可实现低浓度气体的高精度检测。为验证该方法的... 针对现有的正交型锁相放大器在可调谐激光二极管吸收光谱吸收信号中存在检测下限差、稳定性差等问题,该文提出基于插值离散傅里叶变换的相位测量与数字锁相放大器的光谱吸收信号检测方法,可实现低浓度气体的高精度检测。为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该文选择1532.8 nm作为检测中心波长,设计适用于变压器绝缘油中溶解乙炔气体检测的可调谐激光二极管吸收光谱系统。结果表明,当测量2μL/L乙炔气体时,该方法比传统正交型锁相放大器测量准确性提高26.76%。该测量结果也比传统方法更稳定,且计算量更小。此外,该文设计系统实现变压器绝缘油中溶解乙炔检测时,0.22μL/L以上乙炔浓度的测量误差小于30%,0.12μL/L乙炔浓度的测量偏差小于±0.5μL/L,满足电力变压器油中溶解乙炔的检测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调谐激光二极管吸收光谱 谐波检测 数字锁相放大器 插值离散傅里叶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用于APD阵列的TDC电路研究进展
20
作者 余越 王静 喻松林 《激光与红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91-500,共10页
基于APD阵列的探测系统非常适合超高灵敏度、超高速探测,在主被动成像、激光雷达、医学检测、波前探测、光纤通信等领域应用广泛,时间数字转换器(Timeto Digital Converter,TDC)是其中的核心电路,完成对光子飞行时间(Time of Flight,ToF... 基于APD阵列的探测系统非常适合超高灵敏度、超高速探测,在主被动成像、激光雷达、医学检测、波前探测、光纤通信等领域应用广泛,时间数字转换器(Timeto Digital Converter,TDC)是其中的核心电路,完成对光子飞行时间(Time of Flight,ToF)的高精度量化,对TDC电路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军事和民用价值。本文首先介绍了TDC电路的原理与最简单的直接计数型结构,然后按三种典型结构分别综述了国内外适用于APD阵列的TDC电路的发展历程和最新成果,其中主要介绍了相位插值型TDC,最后比较了三种典型结构的特点,并总结了未来研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崩光电二极管 时间数字转换器 光子飞行时间 距离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