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Driving AC Voltage Frequency on Breakdown Voltage in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at Atmospheric Pressure in Helium 被引量:1
1
作者 DAI Dong WANG Qiming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235-2240,共6页
For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DBD)driven by AC voltage in helium at atmospheric,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reakdown voltage and the driving frequency is experimentally investigated using a pair of parallel elect... For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DBD)driven by AC voltage in helium at atmospheric,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reakdown voltage and the driving frequency is experimentally investigated using a pair of parallel electrodes.The gap between the electrodes is 1 mm,4 mm,7 mm,and 10 mm,respectively.Meanwhile with an increment of 2 kHz,the applied AC voltage varies from 12 kHz to 30 kHz.In each experiment,the driving voltage increases slowly,till the helium-filled gap breaks down.Based on a number of 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further analyses,conclusions are obtained as follows.(1)For a small gap(1 mm),the voltage that triggers the first breakdown(Uf)is close to the one that sustains steady breakdowns(Us).However,in the larger gaps(4,7,and 10 mm),Uf is obviously larger than Us.(2)For a fixed gap,Uf does not change significantly with the driving frequency,whereas in the gaps except the 1 mm one,Us drastically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driving frequency.(3)The motion of residual space charges and the dissipation of positive column,two reasonable factors that explains asymmetrical discharges,are also main reasons for the effect of the driving frequency on the breakdown volta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击穿电压 驱动频率 大气压 氦气 放电 介质 驾驶 A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流激励下的锯齿环状表面介质阻挡放电特性
2
作者 徐海笑 姜慧 +2 位作者 杨永杰 龚子羿 杨帆 《高电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49-2059,共11页
为探究高压电极形状对环状表面介质阻挡放电特性和气动激励的影响,设计了一种锯齿环状激励器并研究了交流电源激励下锯齿数量对电流波形、放电图像、功率、推力和流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增加锯齿后电压上升期间的电流脉冲数增多,这... 为探究高压电极形状对环状表面介质阻挡放电特性和气动激励的影响,设计了一种锯齿环状激励器并研究了交流电源激励下锯齿数量对电流波形、放电图像、功率、推力和流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增加锯齿后电压上升期间的电流脉冲数增多,这与锯齿极不均匀的电场与暴露电极长度的增加有关;平均功率与电压近似线性关系且功率随锯齿数增加逐渐降低。锯齿的存在使环状电极内边缘放电通道更加集中,较为密集的锯齿结构有助于改善放电的均匀性。锯齿环状表面介质阻挡放电以更低的功率产生更大面积的等离子体,锯齿数等于12时等离子体分布的对称性达到最优。相邻锯齿外电场的抵消作用抑制了微放电的产生,外电场分布决定了放电面积的增长。锯齿结构增大了环状激励器的推力和推功比,推力的增加与电流脉冲数和平均功率有关。流场在水平方向的分布随锯齿数增加逐渐变窄,放电产生的动量在垂直方向上更加集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介质阻挡放电 锯齿电极 微放电 放电面积 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轴式带孔内电极介质阻挡放电对聚丙烯和聚酯表面改性
3
作者 王赟 王伟伟 +3 位作者 樊智慧 刘峰 师贵虎 王景全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3-49,共7页
为了提高等离子体对聚合物材料表面处理的应用效果,提出了一种同轴式带孔内电极介质阻挡放电反应器.实验结果表明:带孔内电极结构具有更高的放电功率,可在更短的时间内使接触角降的更低.该反应器产生等离子体对聚丙烯和聚酯表面改性,其... 为了提高等离子体对聚合物材料表面处理的应用效果,提出了一种同轴式带孔内电极介质阻挡放电反应器.实验结果表明:带孔内电极结构具有更高的放电功率,可在更短的时间内使接触角降的更低.该反应器产生等离子体对聚丙烯和聚酯表面改性,其表面接触角分别从90°降低到40°和从88°降低到30°.采用3种工作气体(氦气、氩气和空气),等离子体处理效果依次提高.该研究在工业应用中有着实用价值,为改善聚合物材料表面亲水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质阻挡放电 带孔内电极 材料表面改性 亲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覆水工况下微秒脉冲激励环状表面介质阻挡放电特性研究
4
作者 姜慧 杨永杰 +1 位作者 龚子羿 韩雨菲 《电工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4988-4998,共11页
表面介质阻挡放电(SDBD)激励器覆水时其介质表面的电场分布会发生变化,进而影响SDBD的应用效果,故需探究SDBD激励器覆水时的放电特性。该文基于微秒脉冲激励开展覆水工况下环状电极SDBD的放电特性研究,比较了覆水前后环状SDBD的放电特... 表面介质阻挡放电(SDBD)激励器覆水时其介质表面的电场分布会发生变化,进而影响SDBD的应用效果,故需探究SDBD激励器覆水时的放电特性。该文基于微秒脉冲激励开展覆水工况下环状电极SDBD的放电特性研究,比较了覆水前后环状SDBD的放电特性差异,并结合水滴极化、表面电荷积累等理论,分析了环状SDBD激励器在覆水条件下放电通道的发展以及水滴对其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压电极产生的放电通道沿径向发展时朝水滴发生了偏移,并在遭遇水滴后被“阻断”;水滴不仅会改变环状SDBD介质表面的电场分布,其下端出现的局部强电场还会降低SDBD放电电流峰值并减少放电次数;水滴表面出现多个放电起始点,产生的通道与高压电极产生的通道互斥,导致水滴周围出现明显暗区。随着外加电压幅值上升,放电通道向水滴的偏移加剧,呈现水滴汇聚放电通道现象;同时放电通道的亮度显著提升,但放电通道被阻断的现象始终存在。此外,水滴在脉冲上升沿阶段内进行电荷积累,并于脉冲下降沿阶段作为“二次电极”释放电荷,增强了介质表面的反向放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状表面介质阻挡放电 覆水工况 阻断现象 放电通道发展 二次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电极结构在双源激励下的介质阻挡放电特性
5
作者 姜松 张征东 +2 位作者 王永刚 李孜 吴忠航 《强激光与粒子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0-57,共8页
介质阻挡放电(DBD)在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效率限制了它的进一步应用。提出了一种DBD结构和针板结构相结合的三电极结构。将正极性脉冲电源施加在DBD电极上,负极性脉冲电源施加到针板电极上。分析了不同结构下三电极DBD的放电特性、现... 介质阻挡放电(DBD)在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效率限制了它的进一步应用。提出了一种DBD结构和针板结构相结合的三电极结构。将正极性脉冲电源施加在DBD电极上,负极性脉冲电源施加到针板电极上。分析了不同结构下三电极DBD的放电特性、现象和光谱强度。结果表明,三电极结构更加有利于DBD放电通道的产生,其放电均匀性、发光强度均强于双电极DBD,特别是在丝网接地电极条件下,放电更加强烈。当三种电极结构正极性电压维持在11 kV,负极性电压为-5 kV时,丝网接地三电极中DBD的放电电流峰值达到1.54 A,而实心接地三电极和传统双电极中DBD的放电电流峰值为1.14 A和0.74 A。在负极性脉冲维持期间,针网间隙处于击穿状态,DBD放电出现很大的放电电流。在三电极结构中,随着施加在针板上负极性电压的升高也使三电极DBD放电更加强烈。不同结构下的DBD的放电光谱表明在丝网接地时三电极DBD激发粒子的光谱强度最强。这一趋势与DBD放电电流和功率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质阻挡放电 三电极结构 放电特性 发射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面介质阻挡放电的低压电极配置方法 被引量:11
6
作者 李杰 王昭博 +3 位作者 姜楠 商克峰 鲁娜 吴彦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844-2849,共6页
沿面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在臭氧生成、化工合成、流动控制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而电极的配置对沿面放电应用效果有着重要影响。为此在石英玻璃筒上制作沿面放电等离子体发生系统,考察不同低压电极配置方法对放电特性和臭氧生成的... 沿面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在臭氧生成、化工合成、流动控制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而电极的配置对沿面放电应用效果有着重要影响。为此在石英玻璃筒上制作沿面放电等离子体发生系统,考察不同低压电极配置方法对放电特性和臭氧生成的影响,以获得沿面放电等离子体低压电极结构配置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带式电极的放电特性与臭氧生成量好于传统的面式电极,带式电极结构中,同位电极结构与异位电极结构相比,异位电极结构下的放电功率大于同位电极,其中在异位电极结构中,在电极间距为6 mm、放电电压为20 k V、气体体积流量为1 m3/h条件下,放电功率为6.5 W,臭氧生成量为34.2μg/L,高于传统的面式电极结构下的臭氧生成量50%以上,且石英玻璃筒外低压电极侧同样存在等离子体反应,产生的活性物质的量约占管内生成量的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质阻挡放电 沿面介质阻挡放电 等离子体 低压电极配置 电极间距 臭氧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电极构型对DBD装置放电特性及臭氧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15
7
作者 商克峰 曹晓萌 +3 位作者 王肖静 李杰 鲁娜 吴彦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394-1400,共7页
大气压介质阻挡放电(DBD)等离子体被广泛研究用于生物灭菌、材料表面改性、污染物净化处理等,而DBD装置的电极结构影响等离子体生成特性及其应用效果。为此,研究了不同高压电极构型(阵列针电极、网电极、平板电极)对DBD装置的放电特性... 大气压介质阻挡放电(DBD)等离子体被广泛研究用于生物灭菌、材料表面改性、污染物净化处理等,而DBD装置的电极结构影响等离子体生成特性及其应用效果。为此,研究了不同高压电极构型(阵列针电极、网电极、平板电极)对DBD装置的放电特性、臭氧生成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网孔尺寸影响网电极的电流脉冲幅值、丝状电流脉冲数目和放电功率,网孔尺寸为0.2 mm×0.2 mm的网电极放电时的丝状电流脉冲数目大、电流脉冲幅值高,而网孔尺寸为0.5 mm×0.5 mm的网电极放电时的放电功率大;平板电极放电时的电流脉冲幅值高于网电极(网孔尺寸为0.5 mm×0.5 mm)和阵列针电极放电时的电流脉冲幅值,而平板电极的放电功率与网电极的放电功率相差不大,但远大于阵列针电极的放电功率;不同网孔尺寸的网电极放电时,在相同电压下,网孔尺寸为0.5 mm×0.5 mm的网电极放电时生成的臭氧质量浓度最高,且其生成的臭氧质量浓度和生成臭氧的能量效率均高于平板电极和阵列针电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质阻挡放电 等离子体 高压电极 电极构型 放电特性 臭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面型介质阻挡放电的电气特性 被引量:23
8
作者 李清泉 房新振 +2 位作者 许光可 胡鹏飞 张远涛 《电工电能新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6-29,83,共5页
沿面型介质阻挡放电在气流控制等方面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对其放电机理进行了分析,指出放电过程中在介质板表面积聚的电荷处会形成一虚拟电极,与放电空间其他电荷共同作用,对放电过程产生影响。基于此,建立放电的等效模型,推... 沿面型介质阻挡放电在气流控制等方面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对其放电机理进行了分析,指出放电过程中在介质板表面积聚的电荷处会形成一虚拟电极,与放电空间其他电荷共同作用,对放电过程产生影响。基于此,建立放电的等效模型,推导了放电功率的计算公式,并与Lis-sajous图形计算的放电功率比较,具有较好的吻合。讨论了外加电压、频率对放电特性的影响:外加频率相同时,随着外加电压的增加,每半周期内传输的放电电荷不断增大,且其变化趋势与功率增长趋势基本一致,呈非线性增加,同时放电面积增大,功率增加;外加电压一定时,放电功率与频率成正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面型介质阻挡放电 放电特性 等效电路 LISSAJOUS图形 虚拟电极 放电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气中均匀介质阻挡放电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9
作者 解向前 方志 +3 位作者 杨浩 仇展 赵龙章 邱毓昌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49-658,共10页
介质阻挡放电(DBD)可以在大气压下产生低温等离子体,在工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相对于低气压均匀DBD和大气压丝状DBD,大气压均匀DBD在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以及优化处理效果等方面都体现着明显的优势。目前,大气压均匀DBD的... 介质阻挡放电(DBD)可以在大气压下产生低温等离子体,在工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相对于低气压均匀DBD和大气压丝状DBD,大气压均匀DBD在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以及优化处理效果等方面都体现着明显的优势。目前,大气压均匀DBD的工作气体多为惰性气体,这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而且降低了生产效率。近期研究表明,通过改变DBD系统的一些参量,如供电电源、电极结构、阻挡材料等,可以在空气中实现均匀稳定的DBD。目前国内外一些研究小组已经在这些方面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本文在讨论DBD的产生方法、机理以及诊断技术的基础上,分别从电源类型、电极结构以及预电离技术等方面综述了空气中均匀DBD的研究现状,最后分析了实现空气中均匀DBD需要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质阻挡放电 综述 空气 电源类型 电极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秒脉冲表面介质阻挡放电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22
10
作者 姜慧 章程 +4 位作者 邵涛 车学科 张东东 徐蓉 严萍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92-596,共5页
在常规大气环境条件下,基于单极性纳秒脉冲电源对表面介质阻挡放电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纳秒脉冲表面介质阻挡放电的本质是丝状放电,放电集中在电压脉冲的上升沿;激励电压和脉冲重复频率越大,放电越强烈,越接近均匀放电,但电... 在常规大气环境条件下,基于单极性纳秒脉冲电源对表面介质阻挡放电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纳秒脉冲表面介质阻挡放电的本质是丝状放电,放电集中在电压脉冲的上升沿;激励电压和脉冲重复频率越大,放电越强烈,越接近均匀放电,但电压的作用更侧重于均匀性,而频率的作用则侧重于放电的强度;电极间隙的优化可以使表面介质阻挡放电特性最好;玻璃作为阻挡介质时容易发生沿面闪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秒脉冲 表面介质阻挡放电 丝状放电 电极间隙 沿面闪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气中纳秒脉冲介质阻挡放电高速摄影 被引量:12
11
作者 邵涛 章程 +3 位作者 李文峰 于洋 张东东 严萍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12-616,共5页
使用上升沿40ns、脉宽70ns的重复频率单极性纳秒脉冲电源,采用双水电极结构产生大气压空气中介质阻挡放电。测量了纳秒脉冲下介质阻挡电压和电流,并获得长曝光时间和ns级曝光时间的放电特性,采用曝光时间为2ns的高速摄影拍摄放电发展过... 使用上升沿40ns、脉宽70ns的重复频率单极性纳秒脉冲电源,采用双水电极结构产生大气压空气中介质阻挡放电。测量了纳秒脉冲下介质阻挡电压和电流,并获得长曝光时间和ns级曝光时间的放电特性,采用曝光时间为2ns的高速摄影拍摄放电发展过程。结果表明:大气压空气中,水电极结构纳秒脉冲介质阻挡放电能够产生稳定均匀的放电等离子体,且存在二次放电。高速摄影对放电发展过程的拍摄结果表明:放电首先由电极中部开始发展,径向扩展至整个电极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秒脉冲 介质阻挡放电 均匀性 大气压空气 水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质阻隔面放电的结构参数 被引量:13
12
作者 车学科 聂万胜 +1 位作者 丰松江 冯必鸣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2213-2219,共7页
为提高介质阻隔面放电激励器的流动控制效果,采用漂移-扩散模型对9种电极结构的放电过程进行了数值计算,得到了随时间变化的放电空间电子数密度、电场、电极电流以及离子静电力,探索了等离子体放电的作用机理,研究了暴露电极、植入电极... 为提高介质阻隔面放电激励器的流动控制效果,采用漂移-扩散模型对9种电极结构的放电过程进行了数值计算,得到了随时间变化的放电空间电子数密度、电场、电极电流以及离子静电力,探索了等离子体放电的作用机理,研究了暴露电极、植入电极的宽度以及两个电极之间的间隙宽度对放电过程和放电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放电过程可能存在非线性作用,缩短暴露电极宽度、减小电极间隙能够提高放电效果,但电极最好不要重叠,电极间隙有一个最佳值;植入电极宽度存在最大值,超过该值会降低放电效果。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质阻隔面放电 作用机理 放电效果 电极宽度 电极间隙宽度 非线性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电极间距下纳秒脉冲表面介质阻挡放电分布特性 被引量:33
13
作者 姜慧 邵涛 +1 位作者 章程 严萍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3-42,共10页
电极间距是表面介质阻挡放电(SDBD)的一个重要结构参数。通过实验研究和仿真计算,研究电极间距对纳秒脉冲SDBD等离子体分布特性的影响,并从理论上分析类弥散和离散通道两种等离子体分布的形成机制。实验研究表明,电极间距是造成两种典... 电极间距是表面介质阻挡放电(SDBD)的一个重要结构参数。通过实验研究和仿真计算,研究电极间距对纳秒脉冲SDBD等离子体分布特性的影响,并从理论上分析类弥散和离散通道两种等离子体分布的形成机制。实验研究表明,电极间距是造成两种典型特性及不同等离子体分布的关键结构参数。通过对放电区域外电场的仿真计算发现,不同电极间距下外电场分布形态和数值的差异,是形成两种不同等离子体分布模式的直接原因。结合气体放电基本理论,分析认为:等离子体类弥散分布是由于流注前向发展和横向激发电离同时在起作用,而离散通道分布是因为流注通道以前向发展为主、横向电离作用较弱;两种等离子体分布模式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电场随时间的增大率和随空间的减小率以及流注通道的发展速度之间的匹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秒脉冲 表面介质阻挡放电 电极间距 等离子体分布特性 外电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压放电氦气等离子体射流特性 被引量:15
14
作者 侯世英 罗书豪 +1 位作者 孙韬 曾鹏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207-1213,共7页
为研究大气压下不同氦气等离子体射流结构的电特性及其射流影响因素,对外表面双电极、针-环电极、单电极结构下的大气压放电氦气等离子体射流特性进行了实验分析。分别观测、对比了不同实验条件,如电极位置、电极尺寸、外加电压和气体... 为研究大气压下不同氦气等离子体射流结构的电特性及其射流影响因素,对外表面双电极、针-环电极、单电极结构下的大气压放电氦气等离子体射流特性进行了实验分析。分别观测、对比了不同实验条件,如电极位置、电极尺寸、外加电压和气体体积流量等,对等离子体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外表面双电极和针-环电极结构均可实现稳定的多脉冲放电;处于层流状态时,3种结构下等离子体射流长度均随着电压的升高而变长;当针-环电极结构的接地电极远离喷口,或是单电极结构的高压电极远离喷口时,射流长度均会缩短;外表面双电极和单电极结构中,高压电极宽度的增大会使射流长度变长,但针-环结构中电极宽度增大反而会导致射流长度缩短;针-环电极结构的伏安曲线、功率特性曲线均比外表面双电极结构的对应曲线"陡",且针-环电极结构的放电功率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压等离子体 射流 电极参数 射流长度 多脉冲 介质阻挡放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极结构及填充介质对二氧化碳重整甲烷制合成气的影响 被引量:10
15
作者 鲁娜 暴晓丁 +3 位作者 商克峰 姜楠 李杰 吴彦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81-889,共9页
为了考察电极结构及填充介质对放电及二氧化碳重整效果的影响,对线管式介质阻挡放电(DBD)反应装置3种不同电极结构及下的电信号进行了测量,并分析了不同电极结构及不同形貌填充介质下的重整效果。结果表明:反应气体为CH_4和CO_2,DBD... 为了考察电极结构及填充介质对放电及二氧化碳重整效果的影响,对线管式介质阻挡放电(DBD)反应装置3种不同电极结构及下的电信号进行了测量,并分析了不同电极结构及不同形貌填充介质下的重整效果。结果表明:反应气体为CH_4和CO_2,DBD反应装置的内电极分别为光滑电极、螺纹电极、线圈电极时,反应装置放电起始电压依次减小。相同电压下,线圈电极下放电功率大于其他2个电极,CH_4和CO_2的转化率也高于其他2个电极所在的反应器,但是CO的选择性明显低于其他2个电极。在放电间隙填充介质后,介质表面形成极化电场,放电区域局部场强增大,促进CH_4和CO_2的分解,活性三氧化二铝小球对CO_2有一定的吸附性,填充三氧化二铝小球下CO_2的转化率高于玻璃珠填充;与球状填充介质相比,填充不规则块状活性三氧化二铝时,放电区域产生的局部电场放电强度增大,CH_4的转化率有明显的提升,但是与无填充相比其对CO_2转化影响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质阻挡放电 电极结构 填充介质 起始放电电压 甲烷二氧化碳转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质阻挡放电产生低温等离子体除去NO_x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5
16
作者 杜伯学 刘弘景 +1 位作者 王克峰 王新辉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2186-2192,共7页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对氮氧化物(NOx)及多种污染物实现同步净化已成为尾气净化方面的研究热点。为此,针对国内外大多数研究采用模拟气体放电的现状,以实际柴油机尾气中NOx为研究对象,采用介质阻挡放电技术,实验研究了电压幅值、电源频率、...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对氮氧化物(NOx)及多种污染物实现同步净化已成为尾气净化方面的研究热点。为此,针对国内外大多数研究采用模拟气体放电的现状,以实际柴油机尾气中NOx为研究对象,采用介质阻挡放电技术,实验研究了电压幅值、电源频率、高压电极直径、反应器体积、放电间隙对NOx去除的影响。实验结果证明,采用该研究所建立的低温等离子体处理装置,柴油机尾气中的NOx的除去率随着电压幅值及其频率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即出现一个最大值,随电压幅值的增加其能耗增加;NOx除去率随放电间隙的减小和高压电极直径的增加而升高,随着反应器体积增加而增加。该研究成果对低温等离子处理NOx装置的车载化应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等离子体 介质阻挡放电 NOx 电源和电极参数 尾气净化 柴油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网辅助气液两相体介质阻挡放电及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7
作者 李兴旺 李纪文 +1 位作者 吴云飞 叶齐政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52-756,共5页
为了研究利用介质阻挡放电进行废水处理,提出了一种新的板-板放电水处理装置—丝网辅助气液两相体介质阻挡放电。丝网的加入,使得放电沿丝网周期性发生,从而使放电比较均匀地分布在放电间隙中,在较大面积(900 cm2)上实现了放电。实验结... 为了研究利用介质阻挡放电进行废水处理,提出了一种新的板-板放电水处理装置—丝网辅助气液两相体介质阻挡放电。丝网的加入,使得放电沿丝网周期性发生,从而使放电比较均匀地分布在放电间隙中,在较大面积(900 cm2)上实现了放电。实验结果表明,在全区域放电情况下,随着频率的降低,放电电流脉冲明显增多,放电功率明显增大。通过靛蓝模拟废水处理,发现放电2 min脱色效果最明显;试样的pH值也从中性变到酸性,有机酸的生成说明染料大分子被破坏。这为利用介质阻挡放电进行工业废水处理提供了一种新途径,由于其特殊的两相体形式,还可用于气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质阻挡放电 水电极 丝网 Lissajous 靛蓝 废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环电极大气压氦气等离子体射流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6
18
作者 侯世英 罗书豪 +3 位作者 刘坤 曾鹏 肖旭 张闯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569-1576,共8页
大气压等离子体射流(APPJ)具有极强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在国际上引起了重大关注,成为气体放电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为了进一步掌握其射流特性及影响因素,设计并制作了外表面双环电极氦气等离子体射流装置,通过实验研究了电极宽度、电极与... 大气压等离子体射流(APPJ)具有极强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在国际上引起了重大关注,成为气体放电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为了进一步掌握其射流特性及影响因素,设计并制作了外表面双环电极氦气等离子体射流装置,通过实验研究了电极宽度、电极与喷口距离对射流功率及射流长度的影响,并在实验的基础上,分析了放电的发展过程以及各现象的物理机理。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外加电压的不断升高,APPJ半周期内的放电电流脉冲个数从1个逐步升至2个、3个,随后放电电流出现不规则丝状,直至2个电极间沿外表面击穿;增大高压电极的宽度或缩短高压电极离喷口的距离,都有利于APPJ放电功率的提升;2个电极间距越大、高压电极离喷口越远,最大射流长度越长,而初始的射流长度由高压电极宽度决定;随着氦气流量的增加,APPJ的射流长度先增长,然后下降,最终趋于平稳,在射流长度的下降阶段会出现长度多波峰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压等离子体射流 介质阻挡放电 放电特性 射流长度 多脉冲放电 电极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质阻挡放电中水电极电导率对放电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范伟丽 贺亚峰 +2 位作者 刘富成 李树锋 董丽芳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82-485,共4页
采用双水电极装置,在介质阻挡放电系统中,首次对水电极电导率对放电系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实验测量了不同电导率下(电导率在2.8~10 000 μS/cm范围内)的介质阻挡放电特性的变化规律,经分析发现:放电的击穿电压随电极电导率的变化而改变... 采用双水电极装置,在介质阻挡放电系统中,首次对水电极电导率对放电系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实验测量了不同电导率下(电导率在2.8~10 000 μS/cm范围内)的介质阻挡放电特性的变化规律,经分析发现:放电的击穿电压随电极电导率的变化而改变.电导率较小时,击穿电压随电导率的增大迅速地减小,电导率大于10 μS/cm时,击穿电压基本保持不变.不同电极电导率下,击穿电压附近的斑图类型不同,其随电导率增大的变化规律与电导率保持不变时升高电压斑图的演化顺序具有一致性.放电回路的总电导与电极电导率的变化不成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电极 介质阻挡放电 斑图 电极电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压氩等离子体射流特性 被引量:9
20
作者 杨安 聂秋月 +3 位作者 王志斌 李和平 张西正 包成玉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763-1769,共7页
为了在大气压下获得均匀、稳定且具有较大体积的氩气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射流,提出了一种新的同轴型具有螺纹型内电极结构的等离子体发生器结构设计,在大气压开放环境下获得了均匀稳定的类辉光氩气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射流。实验和初... 为了在大气压下获得均匀、稳定且具有较大体积的氩气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射流,提出了一种新的同轴型具有螺纹型内电极结构的等离子体发生器结构设计,在大气压开放环境下获得了均匀稳定的类辉光氩气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射流。实验和初步的零维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工作参数范围内,放电随外加电压的增加可工作于初始放电阶段、过渡阶段、稳定放电和不稳定放电阶段;在稳定放电模式下,均匀弥散的类辉光放电可充满内径为8.9mm的玻璃管,发射光谱测量结果表明在等离子体射流区含有多种化学活性粒子;数值计算和实验测量所估算的等离子体射流长度基本一致(可为30mm以上),且等离子体射流发射光谱强度的轴向分布与其中亚稳态粒子的退激发过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压等离子体 介质阻挡放电 氩等离子体射流 螺纹型电极结构 电特性 光谱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