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滇池宝象河表层沉积物粒度与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1
作者 肖冬冬 苏斌 《水利水电快报》 2024年第11期93-99,共7页
为揭示滇池入湖河流宝象河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于旱、雨两季在宝象河干支流采集了2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利用马尔文Mastersizer 2000型激光粒度仪和X射线荧光光谱仪分别进行粒度实验分析测试和地球化学元素测试。结果表... 为揭示滇池入湖河流宝象河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于旱、雨两季在宝象河干支流采集了2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利用马尔文Mastersizer 2000型激光粒度仪和X射线荧光光谱仪分别进行粒度实验分析测试和地球化学元素测试。结果表明:宝象河表层沉积物以黏土质粉砂、粉砂和砂质粉砂为主,占总量的74.22%;粒径分形维数值为2.007~2.947,其中粉砂的分形维数值波动最小,粒度参数反映了宝象河沉积物以细粒物质为主的沉积学特点,且物源单一,搬运方式以悬移质为主,体现了城市河流宝象河水动力特征较弱的特点。对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Zn,Cu,Ni,Pb,Cr平均含量值分别是区域背景值的2.71,4.13,1.64,1.63和1.76倍,其中Cu元素含量与背景值的比值远高于其他几种微量元素。沉积物大部分风化指数CIA值为65~85,部分为85~100,揭示了宝象河流域处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干、湿两季分明的气候特征下岩石所经历的风化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粒度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宝象河流域 滇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池流域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技术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马骏 阚丹妤 +5 位作者 沙敏 尹江 杨志勇 王飞 杨云丽 宋升治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33期11782-11783,11807,共3页
选用云南松、华山松、云南油杉、旱冬瓜、川滇桤木、滇青冈、麻栎、冬樱花、球花石楠、黄连木、三角枫、藏柏、墨西哥柏、滇合欢、刺槐、清香木、火棘、车桑子、马桑、苦刺、金银花、野蔷薇、地石榴23种乔、灌、藤树种,2年苗龄容器苗,... 选用云南松、华山松、云南油杉、旱冬瓜、川滇桤木、滇青冈、麻栎、冬樱花、球花石楠、黄连木、三角枫、藏柏、墨西哥柏、滇合欢、刺槐、清香木、火棘、车桑子、马桑、苦刺、金银花、野蔷薇、地石榴23种乔、灌、藤树种,2年苗龄容器苗,按照乔-灌-藤点状不规则混交模式,并采取大穴深栽、适当密植、客土、滴灌、树盘覆盖等技术提高造林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池流域 石漠化 植被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滇池流域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霍震 李亚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59-162,187,F0003,共6页
以滇池流域为研究单元,从城市湿地环境的角度出发,通过讨论城市湿地对城市人居环境影响的推动和制约效应,分别选取滇池流域自然性和脆弱性两方面的评价指标,运用GIS技术,从区域尺度对滇池流域进行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1)滇池... 以滇池流域为研究单元,从城市湿地环境的角度出发,通过讨论城市湿地对城市人居环境影响的推动和制约效应,分别选取滇池流域自然性和脆弱性两方面的评价指标,运用GIS技术,从区域尺度对滇池流域进行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1)滇池流域人居环境适宜程度整体呈现出南北两端较差,中部地区较好的分布趋势。(2)高度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昆明市周边西山区、五华区、盘龙区和官渡区及环滇池湿地区域,土地面积约为1020km2,约占流域总面积的35%,说明昆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滇池流域人居环境适宜性有较大影响;滇池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不明显,基本符合滇池污染严重的现状。(3)滇池流域北部及南部地区人居环境适宜性相对较差,农业用地约为33000hm2,占流域总农业用地的68%,磷矿污染程度、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强度、地形起伏度及坡度对滇池流域人居环境适宜性都有一定影响。其中,磷矿、采石场等污染源的影响尤为明显,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强度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城市湿地 滇池流域 人居环境适宜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池流域化肥施用及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应用效果调查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谭海燕 罗聪 +2 位作者 任建青 梁志妹 董琼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15期132-136,共5页
[目的]验证有机肥替代、水肥一体化、新型肥料应用等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在滇池流域的减肥效果,为推广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供科学数据。[方法]结合滇池流域农业种植结构,对1564户农户开展肥料施用情况调查,并对多年... [目的]验证有机肥替代、水肥一体化、新型肥料应用等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在滇池流域的减肥效果,为推广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供科学数据。[方法]结合滇池流域农业种植结构,对1564户农户开展肥料施用情况调查,并对多年来不同作物、不同耕作制度和种植方式下36组化肥减量增效田间试验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滇池流域农户施肥较多的为蔬菜,总体平均施肥量为851 kg/hm^(2),最少的为粮食作物,平均值为237 kg/hm^(2),选择适当的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可以降低推荐施肥量的10%~20%,并达到稳产增产及提升耕地质量的效果。[结论]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应考虑耕作制度、栽培模式、土壤供肥能力等,因地制宜,分区施策。同时,应不断提升农业技术水平,实现增效和水环境保护兼顾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池流域 农户施肥调查 化肥减量增效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池流域老青山“五采区”生态修复设计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朱国飞 胡业清 +2 位作者 隆海军 蔡芳 佘丽华 《林业调查规划》 2018年第4期99-103,共5页
对云南省昆明市滇池流域老青山"五采区"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工程防护与生态修复相结合,构建老青山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生态修复设计理念与方法,按照不同的生态功能分区,分别选取不同的工程措施、绿化模式、浇灌方式... 对云南省昆明市滇池流域老青山"五采区"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工程防护与生态修复相结合,构建老青山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生态修复设计理念与方法,按照不同的生态功能分区,分别选取不同的工程措施、绿化模式、浇灌方式等进行生态修复,包括场地治理、植被修复和管理利用等设计方法和内容,并重点阐述植被修复设计中的纯植被修复区、坝体植被修复区、坝顶填土植被修复区、边坡治理植被修复区、园林景观绿化区等不同生态功能区的工程措施、具体植物配植模式及给水设计方法。在力求达到良好生态效益的同时兼顾景观效果,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青山“五采区” 生态修复 场地治理 植被修复 工程措施 植物配置 给水设计 滇池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IS支持下滇池流域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 被引量:12
6
作者 霍震 李亚光 《林业调查规划》 2009年第5期12-16,共5页
针对滇池流域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选取坡度、地形起伏度、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强度和磷矿污染程度共5类关键性因子作为评价指标,运用GIS技术进行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滇池流域生态敏感性在空间分布上呈显著差异性,低敏... 针对滇池流域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选取坡度、地形起伏度、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强度和磷矿污染程度共5类关键性因子作为评价指标,运用GIS技术进行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滇池流域生态敏感性在空间分布上呈显著差异性,低敏感区主要分布在昆明市周边西山区、五华区、盘龙区和官渡区及嵩明县部分地区,土地面积约为1062 km2,约占流域总面积的36.39%,土地利用类型多为林地、草地,生态环境较好;滇池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不明显,基本符合滇池污染严重的现状,中敏感区土地面积约为1374 km2,约占流域总面积的47.05%;高敏感区的分布主要受到磷矿、采石场等污染源的影响,土地面积约为484 km2,约占流域总面积的16.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生态敏感性 生态环境 滇池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河湖生态健康的滇池流域水资源总体配置 被引量:8
7
作者 陈刚 杨霄 +2 位作者 顾世祥 邓雯 周密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共8页
在流域水问题诊断的基础上,提出了滇池流域多水源联合调度构建流域健康水循环的总体框架。基于滇池流域相关区域的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结合区域城市发展和产业布局的调整、滇池及其入湖河流生态景观等对水资源需求,采用MIKE BA... 在流域水问题诊断的基础上,提出了滇池流域多水源联合调度构建流域健康水循环的总体框架。基于滇池流域相关区域的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结合区域城市发展和产业布局的调整、滇池及其入湖河流生态景观等对水资源需求,采用MIKE BASIN作为技术工具,研究了滇池流域多水源水质水量联合调度的水资源配置方案,并提出了相应的水系连通的工程方案。在保障滇池生态修复补水和昆明城市生活生产用水的前提下,通过外调水、本区水、城市再生水的多源水联合调度,构建了滇池流域"清水入湖、中水回用、清污分流"的健康水循环模式,以便削减滇池入湖污染负荷,支撑滇池水质的持续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池流域 水资源配置 再生水利用 河湖生态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池流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黎亚波 李玲 +2 位作者 陈俊 曾建 王艳英 《林业调查规划》 2013年第6期22-26,共5页
在RS和GIS的支持下,获取了滇池流域1998年、2002年及2010年的土地利用分类图,通过土地利用动态度方法,分析了流域22年间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结果表明:耕地和建设用地主要沿滇池分布,林地面积所占比例较大;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主要发... 在RS和GIS的支持下,获取了滇池流域1998年、2002年及2010年的土地利用分类图,通过土地利用动态度方法,分析了流域22年间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结果表明:耕地和建设用地主要沿滇池分布,林地面积所占比例较大;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主要发生在耕地、未利用地、建设用地,其土地利用动态度分别为1.598%、2.698%和9.021%;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滇池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 土地利用动态度 驱动力分析 RS GIS 滇池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肥用量对滇池柴河流域蔬菜地土壤氨挥发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吴腾超 蓝增全 +2 位作者 胡正义 王惠惠 朱晓琦 《现代农业科技》 2015年第3期205-208,共4页
为探明滇池柴河流域地区蔬菜地氨挥发损失规律,以昆明市晋宁县典型蔬菜地为研究对象,基于3种蔬菜(荷兰豆、西葫芦和甜玉米)的氨挥发损失监测试验,研究不同氮肥用量下土壤氨挥发损失情况。结果表明:氨挥发量与施氮量呈正比;不同施氮量在... 为探明滇池柴河流域地区蔬菜地氨挥发损失规律,以昆明市晋宁县典型蔬菜地为研究对象,基于3种蔬菜(荷兰豆、西葫芦和甜玉米)的氨挥发损失监测试验,研究不同氮肥用量下土壤氨挥发损失情况。结果表明:氨挥发量与施氮量呈正比;不同施氮量在施肥初期,氨挥发速率均较高;相同施氮水平下氨挥发累积量荷兰豆>西葫芦>甜玉米。各施氮处理下3季作物产量相近,无显著性差异,因此减少20%施氮量对该地区蔬菜产量无显著影响,并可减少氨挥发损失约44.87 kg/hm2,说明减少施氮量是在稳产的情况下滇池柴河流域减少氨挥发损失的重要方法,对改善环境和提高农业生态文明程度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蔬菜地 氮肥用量 氨挥发 产量 滇池柴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灰色系统理论在旱涝灾害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邓丽仙 杨帆 赵兰兰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2023年第4期66-70,共5页
根据灰色系统理论和建模原理,选取滇池流域1955—2020年降水资料为原始数据,建立旱灾灰色预测GM(1,1)模型;采用牛栏江流域1954—2020年最大流量资料,建立洪灾预测模型;将两个模型的预测值分别与实际旱灾和洪灾发生时间进行对比分析,探... 根据灰色系统理论和建模原理,选取滇池流域1955—2020年降水资料为原始数据,建立旱灾灰色预测GM(1,1)模型;采用牛栏江流域1954—2020年最大流量资料,建立洪灾预测模型;将两个模型的预测值分别与实际旱灾和洪灾发生时间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在水文长期预报中灰色灾变理论的应用。利用模型对流域未来旱涝灾害出现时间进行预测,未来10年内,滇池流域在2026—2027年、2031—2032年存在旱灾风险;牛栏江流域则在2025—2026年、2031—2032年发生洪灾的可能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色系统理论 旱涝灾害预测 滇池流域 牛栏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R模型的滇池流域农村生活污水空间分布特征和控制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孔维琳 饶维力 +5 位作者 王崇云 彭明春 董磊 杨莎 罗婷 李其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393-1403,共11页
农村生活污水已成为滇池水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准确掌握农村生活污水污染空间分布特征是污染治理的基本条件。基于农村面源污染普查数据,分析滇池流域农村生活污水污染物排放量,通过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的系统分析,提出滇池流... 农村生活污水已成为滇池水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准确掌握农村生活污水污染空间分布特征是污染治理的基本条件。基于农村面源污染普查数据,分析滇池流域农村生活污水污染物排放量,通过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的系统分析,提出滇池流域农村生活污水的系统控制方案。结果表明,生活污水污染物排放量大小为西山区>官渡区>晋宁县>呈贡县>盘龙区>五华区>嵩明县,湖滨平原区>山地丘陵区;采用ArcGIS9.2软件,分析污染物空间分布特征和城市污水处理厂、集镇污水处理站纳污处理范围的空间关系,提出分散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空间布局与建设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池流域 农村生活污水 空间分布 污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宝象河雨季径流pH值及其对环境因子响应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冯泽波 史正涛 +1 位作者 苏斌 肖冬冬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8期27-32,72,共7页
水体pH值是水体水化学特征的综合反映,是评价水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对水体酸化和富营养化等都有最直接响应。为弄清城市纳污河雨季径流pH值变化机理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选取滇池第二大入湖河流宝象河为研究对象,结合流域土地利用... 水体pH值是水体水化学特征的综合反映,是评价水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对水体酸化和富营养化等都有最直接响应。为弄清城市纳污河雨季径流pH值变化机理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选取滇池第二大入湖河流宝象河为研究对象,结合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对雨季宝象河径流pH值及主要水环境指标展开系统监测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宝象河径流pH值空间特征为上游呈弱酸性,下游呈弱碱性,城市化程度越高,pH值越高;时间特征为雨季期间自上游向下游,人为干扰越明显,变化幅度越大;滇池宝象河径流水质参数指标和营养盐指标总体呈现出自河源到入湖口不断积累的过程;雨季滇池宝象河径流pH值与温度、溶解氧呈非常显著正相关,与BOD5呈显著正相关,与氧化还原电位呈非常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可为快速城市化区域水资源及水环境保护提供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值 水环境 水质参数 面源污染 滇池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S理论在滇池流域水资源配置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苏琼 何士华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4-7,共4页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CAS—Complex Adaptive System)理论,研究滇池流域水资源配置系统的演化机制,描述滇池复杂适应水资源配置系统"学习"的特点和本质、各用水及供水主体的影响因素和反应规则。随后,建立了滇池流域水资源配置的...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CAS—Complex Adaptive System)理论,研究滇池流域水资源配置系统的演化机制,描述滇池复杂适应水资源配置系统"学习"的特点和本质、各用水及供水主体的影响因素和反应规则。随后,建立了滇池流域水资源配置的CAS模型。基于此模型,利用Matlab优化平台,预测了不同规划年滇池流域各部门的需水量,给出了流域仅在滇池水域与掌鸠河云龙水库供水条件下的水资源配置结果。最后,分析了利用CAS理论研究流域水资源配置的优越性,并给出了相应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池流域 复杂适应系统 水资源配置 Matlab优化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A-MC模型的滇池流域生态敏感性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峻明 胡恬滋 +5 位作者 李炳蓬 李东徽 张敬丽 黄秋霞 葛倍辰 白天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94-906,共13页
【目的】探究滇池流域近30年间生态敏感性时空演变特征。【方法】定量分析生态因子的相互关系,基于1995年、2005年、2010年和2018年的遥感影像和基础数据,运用CA-MC模型、重心迁移及核密度进行分析。【结果】1995—2018年,滇池流域土地... 【目的】探究滇池流域近30年间生态敏感性时空演变特征。【方法】定量分析生态因子的相互关系,基于1995年、2005年、2010年和2018年的遥感影像和基础数据,运用CA-MC模型、重心迁移及核密度进行分析。【结果】1995—2018年,滇池流域土地覆盖/利用、河岸缓冲区和景观指数敏感性均呈波动下降趋势,归一化植被指数敏感性总体升高,流域综合生态敏感性呈现高等级向低等级转化的特征。不敏感、轻度敏感和中度敏感性区域面积整体上升,分别增加2.10%、0.47%和11.20%;高度敏感性区域面积波动下降,减少13.77%。各级生态敏感性重心转移及核密度分布差异显著,不敏感和轻度敏感性区域向西北方向迁移,中度敏感和极度敏感性区域向西南方向迁移,高度敏感性区域向东南方向迁移。通过CA-MC模型推演,2018—2026年滇池流域敏感性空间演变,总体敏感性等级缓慢上升。【结论】研究区域生态敏感性演变过程能够及时了解区域生态演变规律,提出生态保护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敏感性 熵值法 CA-MC模型 重心迁移 核密度 滇池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池流域大河水库水源保护区面源污染控制方案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其阳 王崇云 +4 位作者 彭明春 周睿 罗婷 董磊 杨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21期10996-11000,共5页
[目的]研究滇池流域大河水库水源保护区面源污染控制方案。[方法]以2010年SPOT5卫星遥感影像和野外调查GPS记录为数据源,对滇池流域大河水库水源保护区进行基于面源污染控制的生态设计,并通过各土地利用类型的N、P输出量变化来评估优化... [目的]研究滇池流域大河水库水源保护区面源污染控制方案。[方法]以2010年SPOT5卫星遥感影像和野外调查GPS记录为数据源,对滇池流域大河水库水源保护区进行基于面源污染控制的生态设计,并通过各土地利用类型的N、P输出量变化来评估优化措施对面源污染物的削减效果。[结果]优化后,水源保护区控制土壤侵蚀和N、P等污染物排放的功能得到提升,优化措施对水源保护区面源污染的防控具有显著效果。[结论]该研究为促进滇池流域大河水库水源保护区绿色小流域生态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池流域 水源保护区 面源污染 生态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池流域水环境承载力及其提升方案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淦家伟 杨洋 +2 位作者 马巍 陈欣 戍国标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38-43,49,共7页
在外流域引水为流域饮用水安全、湖泊健康水循环和污水处理厂尾水外排提供水源安全保障的情况下,滇池流域内的经济社会活动与湖泊水质演变失去了联系,但以水环境容量为核心的流域水环境承载力,仍可以对入湖河流单元的点源、面源污染物... 在外流域引水为流域饮用水安全、湖泊健康水循环和污水处理厂尾水外排提供水源安全保障的情况下,滇池流域内的经济社会活动与湖泊水质演变失去了联系,但以水环境容量为核心的流域水环境承载力,仍可以对入湖河流单元的点源、面源污染物总量的控制起指导作用,并通过水质浓度限值来实现对入湖河流水质目标的精细化管理。以滇池流域现有的水循环过程和水资源条件为背景,采用典型水文年过程重新核算了滇池的水环境容量,研究了入湖河流的水质目标浓度管控方案,确定了入湖河流的生态环境流量需求,并提出了流域水环境承载力的提升方案。研究结果表明:保障入湖河流的生态环境流量可以使滇池水环境容量增加4.4%~8.6%,提高滇池流域水环境的承载力,并为流域产业结构调整、空间管控规划等提供一定的安全余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承载力 水环境容量 生态环境流量 水质目标浓度管控 滇池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池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水质影响研究综述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洪森 角媛梅 +2 位作者 徐秋娥 张兆年 陶妍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65-73,共9页
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地表水质的重要驱动因素,人类活动强烈的高原湖泊流域尤为突出。滇池流域是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建设的重点区域之一,近几十年的快速城市化使水质急剧恶化,迫切需要对相关问题进行全面总结以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通过关... 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地表水质的重要驱动因素,人类活动强烈的高原湖泊流域尤为突出。滇池流域是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建设的重点区域之一,近几十年的快速城市化使水质急剧恶化,迫切需要对相关问题进行全面总结以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通过关键词检索得到229篇滇池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和水质研究的相关文献,系统分析研究内容与方法、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水质效应,重点总结土地利用变化对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已有研究在土地利用分类体系、研究时间段、数据分辨率和水质参数选取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总体上,1974年以来滇池流域土地利用最明显的变化是建设用地持续增加和耕地持续减少,变化最敏感的地区是湖滨带。土地利用类型、强度和格局变化是导致水质下降的主要因素,对水质的影响具有非线性特征。未来应进一步加强滇池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水质影响机理研究,为优化流域土地利用和保护滇池水质提供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湖泊 土地利用 水质 流域管理 滇池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池流域降雨量变化及水资源潜力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鹏云 曾艳 +2 位作者 李万春 王辉 余凌翔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6期227-229,共3页
利用滇池流域5个气象站1971-2009年的地面气象资料和昆明气象站2006-2009年探空数据,分析降雨量变化和大气水资源潜力。结果表明,滇池流域平均年降雨量为977.9 mm,2003年以来,降雨量10年滑动平均值呈下降趋势;滇池流域大气水资源潜力较... 利用滇池流域5个气象站1971-2009年的地面气象资料和昆明气象站2006-2009年探空数据,分析降雨量变化和大气水资源潜力。结果表明,滇池流域平均年降雨量为977.9 mm,2003年以来,降雨量10年滑动平均值呈下降趋势;滇池流域大气水资源潜力较大,5-10月大气水资源潜力在60%以上,11月-次年4月的干旱季节大气水资源潜力为23.8%-7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池流域 降雨量 变化特征 水资源 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池流域土地利用演变及景观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被引量:18
19
作者 武泽民 余哲修 +3 位作者 李瑶 刘娇 王进松 张超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22-129,共8页
以1995年、2005年、2015年3期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为基础,分别对滇池流域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空间变化和景观生态安全3个方面开展研究,分析滇池流域土地利用演变特征及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1995—2015年,研究区土地类型以建设用... 以1995年、2005年、2015年3期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为基础,分别对滇池流域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空间变化和景观生态安全3个方面开展研究,分析滇池流域土地利用演变特征及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1995—2015年,研究区土地类型以建设用地、耕地、林地和水域为主,其中林地、耕地和湿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及未利用地面积增加,水域和灌草地面积波动变化;1995—2015年,研究区耕地转移面积最多,20 a缩减46%,主要转变为建设用地。建设用地新增面积最多,2015年面积是1995年的1.6倍,转入源主要来自耕地、湿地及林地;1995—2015年,研究区面积以较高安全区及中度安全区为主,3个时期景观生态安全指数均值分别为38.16、41.50、42.19,安全等级呈缓慢增长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景观 生态安全 评价 滇池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的滇池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分异及影响 被引量:8
20
作者 金杰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44-351,共8页
为了揭示滇池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演变规律和主要成因,明确生态保护的着力点,通过对1974—2016年多尺度滇池流域土地利用的生态服务价值(ESV)评估测算,采用遥感、GIS技术和可拓展的随机性环境影响评估模型(STIRPAT)结合地理加权... 为了揭示滇池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演变规律和主要成因,明确生态保护的着力点,通过对1974—2016年多尺度滇池流域土地利用的生态服务价值(ESV)评估测算,采用遥感、GIS技术和可拓展的随机性环境影响评估模型(STIRPAT)结合地理加权回归方法(GWR)分析了1974—2016年5个时期流域ESV时空分异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各尺度ESV时空变化剧烈,流域整体呈ESV降低、聚集趋势。(2)不同栅格单元ESV等级分布变化和空间差异显著,呈滇池北岸和东南部远高于流域四周。(3)滇池流域ESV空间聚集程度呈先略微减弱后持续增强的趋势,整体有增强;地均生态服务价值(UAESV)从分散到集中,明显受人口、土地城镇化,产业集聚和人类活动干扰。(4)滇池流域UAESV影响最大的是绿化率,人口、人均GDP、第三产业比重、万元GDP能耗和城市化率等有负面影响。综上,高原湖滨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需求强烈,需限制建设用地蔓延扩张,划定国土“三区三线”,加快流域脆弱区生态隔离带建设,严格生态指标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服务价值 时空分异 滇池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