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PMC指数的我国卫生健康科技创新政策量化评价及优化路径
1
作者 钟华 范少萍 +1 位作者 杨涛莲 安新颖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31,共8页
目的:总结目前我国卫生健康科技创新政策的现状与不足,为政策制定和完善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文本挖掘方法对“十三五”以来国家及地方层面出台的24份卫生健康科技创新相关政策文件进行梳理,建立卫生健康科技创新政策PMC指数评价模型,通... 目的:总结目前我国卫生健康科技创新政策的现状与不足,为政策制定和完善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文本挖掘方法对“十三五”以来国家及地方层面出台的24份卫生健康科技创新相关政策文件进行梳理,建立卫生健康科技创新政策PMC指数评价模型,通过9个一级变量和43个二级变量对卫生健康科技创新政策进行量化分析。结果:24项政策中,2项等级为完美,8项等级为优秀,14项等级为可接受。结论和建议:我国卫生健康科技创新政策基本完善,但仍有优化空间,可从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强调临床研究和转化、推进数智战略等方面进一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生健康 科技创新 政策文本 政策评价 PMC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政策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蒋瑜洁 郝鑫 《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2-158,共17页
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将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政策实施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使用2010—2022年全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政策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和机制。研究结... 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将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政策实施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使用2010—2022年全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政策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和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政策实施能够显著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相较于非试验地区,政策试验地区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实现了更高水平的增长,结论通过了稳健性检验;进一步分析发现,政策效用在改善科技基础设施、增加高校与企业人力投入、强化政府与企业财力支持、提高知识产出、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成效显著,但对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转让等方面的影响有限;机制分析发现,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政策通过创新资金汇流、创新人才集聚和创新技术聚合三条路径,促进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金融、R&D投入与碳排放的内在关联性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3
作者 刘伟 纪明 +1 位作者 韩进 王竞一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5-55,共11页
“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下,如何推动中国碳减排与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已经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本文基于2010~2022年我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探析了绿色金融和科技研发对碳排放的影响,实证证明了绿色金融与R&D投... “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下,如何推动中国碳减排与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已经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本文基于2010~2022年我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探析了绿色金融和科技研发对碳排放的影响,实证证明了绿色金融与R&D投入均对碳排放起到显著的抑制作用,而且R&D投入在绿色金融与碳排放之间的起到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它既是绿色金融政策落地的关键驱动力,也是减少碳排放的重要技术手段。因此,我国应当加强绿色金融政策支持、发挥R&D投入和技术创新在实现碳减排中的关键驱动作用,同时推动绿色金融与科技研发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金融 科技创新 R&D投入 碳排放 熵权法 单位根检验 区域异质性 科技研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经济创新发展评价指数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韩保江 孙生阳 《行政管理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44,共13页
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2022年中国经济创新发展总指数为34.33,与2013年相比增长了47.60%,年均增长率4.4%。二级指标中,制度与环境指数从6.42提高到8.96,资源与投入指数从3.80提高到6.38,产出... 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2022年中国经济创新发展总指数为34.33,与2013年相比增长了47.60%,年均增长率4.4%。二级指标中,制度与环境指数从6.42提高到8.96,资源与投入指数从3.80提高到6.38,产出与效益指数从13.03提高到18.99。从各地区的情况来看,经济发达地区的创新发展指数总体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而且在制度与环境、资源与投入、产出与效益上,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并未呈现明显的收敛趋势。未来推进创新发展,应进一步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作用,为创新发展营造更好的政策制度环境。同时,应加强基础研究,加快构建高质量区域创新体系,缩小区域之间的创新发展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发展指数 制度创新 科技创新 区域差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融发展促进了区域科技创新吗?——基于教育人力资本调节效应的分析 被引量:13
5
作者 郭蔚 潘红玉 《财经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39,共7页
依据2011-2020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引入教育人力资本作为调节变量,运用固定效应模型、调节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考量了金融发展、教育人力资本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金融发展显著促进区域科技创... 依据2011-2020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引入教育人力资本作为调节变量,运用固定效应模型、调节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考量了金融发展、教育人力资本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金融发展显著促进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教育人力资本对金融发展促进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具有正向调节作用,且这种正向调节作用在不同区域差异明显;此外,教育人力资本存在门槛效应,当教育人力资本水平高于门槛值7.1507时,金融发展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更强。鉴于此,要加大金融发展力度优化教育人口结构、推动区域教育人力资本均衡化发展、理顺区域人才流动体制,更好地发挥教育人力资本对金融发展促进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发展 教育人力资本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的非均衡性——基于省域高校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程风雨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6-152,共7页
选取我国31个省份高校科技创新发展的相关数据,创新性地从空间和结构双重视角实证探讨新世纪以来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发展的非均衡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不均衡性,空间非均衡特征表现得较为明显;科技创... 选取我国31个省份高校科技创新发展的相关数据,创新性地从空间和结构双重视角实证探讨新世纪以来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发展的非均衡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不均衡性,空间非均衡特征表现得较为明显;科技创新发展差距主要产生于地区间差距,东部、西部地区高校科技创新的地区间差距最大,而西部地区高校科技创新发展的内部差距最大;产出发展差异是我国高校总体科技创新发展差异的主要结构性来源,不同维度差异的贡献存在地区异质性特征。厘清高校科技创新发展的时空分异现状与特征,助推高校科技创新均衡发展,是全面提升我国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战略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科技 科技创新 高效发展 治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科技创新运行机制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被引量:38
7
作者 谷国锋 滕福星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4-30,共7页
区域科技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根源和最直接动力。笔者通过分析区域科技创新的内涵、结构及其运行轨迹,指出影响其运行机制的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并用模糊数学的方法,构建了区域科技创... 区域科技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根源和最直接动力。笔者通过分析区域科技创新的内涵、结构及其运行轨迹,指出影响其运行机制的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并用模糊数学的方法,构建了区域科技创新的评价指标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科技创新 运行机制 环境 评价指标 模糊数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识转移方式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基于2001—2008年省际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16
8
作者 赵大丽 高伟 李艳丽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32-37,共6页
在对知识转移内涵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选取知识转移的3种方式,即科技研发合作、技术转移和引进FDI作为衡量指标,系统地研究区域知识转移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关系及其在时空两个维度上的特征和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知识转移对... 在对知识转移内涵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选取知识转移的3种方式,即科技研发合作、技术转移和引进FDI作为衡量指标,系统地研究区域知识转移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关系及其在时空两个维度上的特征和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知识转移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培育和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且,不同的区域知识转移形式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产生的影响作用,在不同创新能力组群和不同时期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转移 科研合作 技术转移 引进FDI 区域创新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模型的广西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被引量:35
9
作者 祝新 王邵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109-115,共7页
在参考和借鉴现有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构建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多层次灰色关联分析评价模型。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对我国内地29个省份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 在参考和借鉴现有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构建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多层次灰色关联分析评价模型。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对我国内地29个省份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结合相关实证分析结果,重点探讨了广西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广西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色关联 评价指标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评价及提升策略 被引量:14
10
作者 谢玲红 毛世平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8期130-138,共9页
在对京津冀地区7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的创新现状及成效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3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31个三级指标的评价体系,并运用主客观组合赋权法确定权重的评价模型对园区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结果发现,京津冀地区国家... 在对京津冀地区7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的创新现状及成效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3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31个三级指标的评价体系,并运用主客观组合赋权法确定权重的评价模型对园区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结果发现,京津冀地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投入不断加大,创新途径日益丰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集成示范与辐射带动效益持续提升;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京津冀地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创新能力仍处于较低水平,平均创新能力指数仅为0.316;各园区创新能力差距较大,各园区创新能力变异系数高达56.5%;园区创新能力处于主要由创新支撑驱动的起步阶段,对创新能力指数贡献率为36.72%,集成示范和辐射带动功能尚未显现。应通过鼓励园区建设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提升园区带动能力、推动园区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等措施来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地区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创新能力 评价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科技发展和技术创新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杜跃平 王林雪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1年第4期43-48,共6页
:认为实施西部大开发必须走一条以技术创新为依托的新路子。为此 ,必须加快选择实施对全局有影响的重大项目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推动科研组织体系优化 ,实现科技资源的最佳配置 ;发挥区域科技优势 ,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 ,形成具有特色... :认为实施西部大开发必须走一条以技术创新为依托的新路子。为此 ,必须加快选择实施对全局有影响的重大项目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推动科研组织体系优化 ,实现科技资源的最佳配置 ;发挥区域科技优势 ,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 ,形成具有特色的区域开发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大开发 科技发展 技术创新 区域开发模式 中国 科技体制改革 经济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 科研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思考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健 罗军飞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16-18,共3页
在对中部地区区情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中部崛起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研究了中部崛起对科技的重大需求,探讨了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中部崛起的基本思路、重点任务和应当采取的保证措施。
关键词 中部崛起 科技创新 发展战略 工作任务 市场需求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科技创新与数字经济耦合协调研究 被引量:52
13
作者 赖一飞 叶丽婷 +1 位作者 谢潘佳 马昕睿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31-41,共11页
基于2012-2019年中国内地30个省市面板数据,引入耦合理论,分析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度。研究结果显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与数字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其中,R&D活动和数字产业化程度对两者影响显著;两... 基于2012-2019年中国内地30个省市面板数据,引入耦合理论,分析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度。研究结果显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与数字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其中,R&D活动和数字产业化程度对两者影响显著;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度在大部分地区表现为从低耦合阶段逐步进入磨合阶段或者高耦合阶段,区域耦合协调度差异较大,整体上东南地区优于西北地区。针对耦合现状,提出当前仍需不断优化要素配置、调整政策侧重点、加强区域协作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数字经济 耦合协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被引量:52
14
作者 刘国斌 宋瑾泽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5-60,共6页
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区域经济发展进入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的关键期,但区域经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仍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基于此,我们从科技创新、市场机制、社会组织参与、政府制度供给4个维度阐述促进区域... 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区域经济发展进入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的关键期,但区域经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仍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基于此,我们从科技创新、市场机制、社会组织参与、政府制度供给4个维度阐述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并结合新发展理念的思想剖析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机制,旨在更好地推进区域经济实现由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 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赋能绿色经济发展的效应研究 被引量:32
15
作者 尚娟 王珍梦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7-56,共10页
数字经济作为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新模式,能够通过驱动经济增长、提高科技创新水平有效赋能绿色经济发展。基于2011—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门槛模型等方法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绿色... 数字经济作为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新模式,能够通过驱动经济增长、提高科技创新水平有效赋能绿色经济发展。基于2011—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门槛模型等方法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绿色经济发展的赋能作用,结果表明:第一,数字经济整体上能够显著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引入工具变量、Tobit回归、分阶段回归等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第二,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推动经济增长、提高科技创新水平等途径间接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并呈现出非线性特征的门槛效应;第三,数字经济赋能绿色经济发展的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表现出东部最高、东北部次之、中部和西部最低的非均衡性特征。据此,从强化数字化基础建设、提高科技创新投入、挖掘数字要素等方面提出数字经济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绿色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 科技创新水平 区域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卫生科技创新发展指数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孙统达 赵凌波 《卫生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37-40,共4页
按先进性、系统性、科学性、可比性等原则,综合考虑专家意见和实际工作情况,构建区域卫生科技创新发展指数,并进行验证。实证显示,某市2010—2014年卫生科技创新发展指数呈逐年上升趋势,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因此,本文提出的区域卫生科... 按先进性、系统性、科学性、可比性等原则,综合考虑专家意见和实际工作情况,构建区域卫生科技创新发展指数,并进行验证。实证显示,某市2010—2014年卫生科技创新发展指数呈逐年上升趋势,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因此,本文提出的区域卫生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是一种实用、可操作、可推广的量化绩效管理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卫生科技创新发展指数 评价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教育公共科技经费投入对区域创新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10
17
作者 白致铭 汤苍松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9-34,共6页
基于空间杜宾模型,运用中国30个省级地区2007-2016年的面板数据,探讨了区域创新发展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溢出效应,并实证分析了高等教育公共科技经费投入对区域创新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创新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性和... 基于空间杜宾模型,运用中国30个省级地区2007-2016年的面板数据,探讨了区域创新发展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溢出效应,并实证分析了高等教育公共科技经费投入对区域创新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创新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性和空间溢出性,区域创新发展水平从东到西依次降低,且相邻区域间相互影响;高等教育公共科技经费投入对区域创新发展存在显著为正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高等教育公共科技经费投入不仅能促进本地区创新发展水平的提高,还具有正的溢出效应,能显著促进相邻地区的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创新发展 公共科技经费投入 空间溢出效应 空间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被引量:14
18
作者 董昕 《区域经济评论》 2016年第6期38-45,共8页
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科技创新如何作为新的增长动力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由于目前中国科技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是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依据创新中心的形成与其所在区域发展历史关... 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科技创新如何作为新的增长动力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由于目前中国科技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是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依据创新中心的形成与其所在区域发展历史关系的密切程度,可以将各国的科技创新驱动区域发展的模式分为延伸发展模式、新建发展模式以及转型发展模式。从战略计划引导、法律制度保障、财政金融支持、人力资源供给四个方面总结各国关于科技创新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与政策,对于总结国际经验,实现中国科技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 区域协调发展 国际经验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区域规划中科技政策的特征、不足与展望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罗汉 刘冬梅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3-29,共7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层面出台了大量区域发展政策和区域科技创新政策,科技创新在支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呈现加强态势,也有诸多难点亟待解决。区域科技创新日益受到国家和地方的高度重视,在政策制定上侧重于差异化,但区域经济发展与...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层面出台了大量区域发展政策和区域科技创新政策,科技创新在支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呈现加强态势,也有诸多难点亟待解决。区域科技创新日益受到国家和地方的高度重视,在政策制定上侧重于差异化,但区域经济发展与科技发展之间仍存在不协调不匹配现象,区域科技发展呈现“中心引领、纵横交叉、多点支撑”等特征,科技创新要素在区域空间分布上“马太效应”更加突出。事实上,科技规划应具有前瞻性、引领性和长期稳定性,然而目前地方层面科技政策引领力不足,碎片化施策依然存在。建立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科技发展新机制,加快跨领域、跨部门、多要素协同创新发展,主动提升科技创新资源的布局能力,应成为未来区域科技创新政策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科技政策 区域规划 科技创新 创新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创新投入与区域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分析 被引量:32
20
作者 刘林 张勇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2-66,共5页
文章利用中国2010-2017年的省级空间面板数据,建立基于地理空间权重矩阵的面板模型,研究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和政府科技投入驱动区域经济合理、平稳增长。研究结果表明:近15年来,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各省经济发展水平高,而且被其他经济发展水... 文章利用中国2010-2017年的省级空间面板数据,建立基于地理空间权重矩阵的面板模型,研究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和政府科技投入驱动区域经济合理、平稳增长。研究结果表明:近15年来,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各省经济发展水平高,而且被其他经济发展水平高的省份所包围;西部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并且周围都是发展水平较低的省份。通过对四种集聚模式的统计学分析得出区域经济增长与中国科技创新和政府科技投入成正比关系。基于以上结论,文章提出了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和科技投入避免区域经济发展失衡、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创新 科技投入 区域健康发展 创新驱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